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凯申物流穿越者援助服务-第1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仗军情第一,开全图跟开挂没区别,更何况他们开的挂不止一个。

    “小朱啊,这你就不懂了。”汤爱民看到朱由校不解的表情,语重心长的给朱由校上课。

    “菊座说你会些兵法,但到底没上过战场砍人,有些东西你不知道。野猪皮这两年不管事了,都是皇太极在治理后金。可是只要这老家伙还在喘气,到八旗军面前喊一嗓子,建奴立马嗷嗷叫的跟着他拼命。人家自起兵开始,大多数时候都是主动求战,心态上就就牛逼,常胜之将加上百战之兵,哪有这么容易就垮的。说出来不怕伤你们自尊,现在这个位面的明军里面,没有一支部队能够抵挡住努尔哈赤的八旗军。除非是春哥活过来,否则……”

    “什么春哥?”侯冰冰吓了一跳,死后满状态复活的那个?这个乱入太那啥了吧。

    “常遇春啊,我们老大的老大。哦,恐怕光是春哥活过来还不行,要是用冷兵器,得当年一起砍人的弟兄们活一两万过来才能和野猪皮的八旗军斗一下。现在的明军和洪武大帝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没法比,以辽西关宁军为例,别看装备一个个牛逼得不行,那都是绣花枕头。书呆子和我们常弓老大怎么说的——没有灵魂,打不了硬仗。”

    侯冰冰无力吐槽,原来常遇春就是他口中的春哥。

    孙承宗的脸色不好看,因为现在这支关宁军他是下了不少心血的。但是汤爱民身份特殊,孙承宗又不好发作。

    其实常弓和李笑梅等人,虽然只呆了四年左右没有参与之后轰轰烈烈的灭陈友谅张士诚和北上抗元,但在常遇春军中设军校为朱元璋培养了大量中层军官。这些学员怀着对常弓李笑梅的教诲和崇敬随明军征战四方,纪念几人的庙宇从辽西到云南,从江南到漠北,香火从没短过。他们的故事也由成长起来的将军们口中代代相传,影响力颇大,可以算是这个位面的“明军之父”。汤爱民在民间传说里,是汤和的族弟,属于故事里家喻户晓活跃气氛的搞笑角色。

    可是搞笑归搞笑,辈分在那,作为后辈的孙承宗是不敢对“先人”不敬的。

    “汤将军,这话说得过了吧,我看现在的王师很是威武,如何就比不过那些叛军。”邹元标皱眉道,他是做学问的,没带过兵,对汤爱民没有这种心理障碍。

    “老邹啊,话难听也得听,不能只看装备。”汤爱民大大咧咧的,继续打击他们。“想当初和春哥闹革命的时候,队伍才开张,总共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周围的势力哪一个不比我们强?武器大多是农具和削尖的木头,连书呆子穿的衣服都打补丁,还曾经饿过肚子上战场。可就是面对蒙元武装到牙齿的正规军,我们什么时候怕过,那气势,跟王霸之气差不多,一打起来都是捅着他们菊花一路追杀。——就跟这些日子建奴打你们差不多。同样是明军,才过去两百年,差别咋这么大捏?主要是没主动求战的血性,也没有为天下汉人挣一条活路的冲劲,大家都不知道为何而战,当兵吃粮在哪不能吃,早晚药丸。今天要不是我们带装备和教官过来,另外训练一批新军出来,就凭辽西这帮整天要饷银坑队友的大爷,历史的车轮就跟我们那个位面一样滚滚向前了。”

    “我们这些后人不争气,倒叫汤将军见笑了。”朱由校倒是很虚心接受。“洪承畴,你来说说,建奴的大军有什么打算?”

    “微臣研究八旗军作战特点,有些心得,老奴贼心不死,是要孤注一掷了。”

    洪承畴一直在一旁不说话,这时抖擞精神,熟练的点了点笔记本电脑的触摸屏的“显示桌面”,然后在桌面上点开一个地图。

    那是论坛里YY小说迷自制的一张明末辽东地图,被下载拿来当资料用,上面还有用鼠绘的后金部队每日行进路线,以及明军的布防点。

    “八旗军在此地离鸭绿江不过数里,镇江堡也不过二三十里。”

    洪承畴在屏幕上指着新标示出来的那一点,眼露精光。

    “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这是萨尔浒之战的老办法。八旗军此番骤然调动,宫本武藏的斥候必然知晓,他只能被动的率军加速追击。而老奴是想以最快速度突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击垮镇江的朝廷新军,再挟胜利之势回师与赶到的倭寇部队决战,并歼灭之!”洪承畴声音都有些抖,这是要打一个时间差。

    “好一个努尔哈赤!”

    孙承宗惊出一身冷汗,尽管在历史上有很大名声,文臣中的战略家,可也只是在辽西修筑防御工事,从没有指挥过野战。他不是个喜欢冒险的人,努尔哈赤这种死人堆里历练出名将,对孙承宗来说是另一个次元的生物,简直无法理解。

    “不仅如此,等打完倭寇追兵,八旗军肯定不是救伪都盛京,而是会立刻向西北攻我新近收复没有防备的盖州、海州、耀州、西平堡、广宁。甚至威胁锦州,切断朝廷攻辽部队与辽西的联系!这就是努尔哈赤的如意算盘。”洪承畴道。

    “这人简直是疯子!”邹元标即使不懂兵法,也听得心惊肉跳。“他怎么可能成功?!”

    “要没有我们穿越者帮忙开挂,野猪皮全程吊打明军没压力。”汤爱民笑道。

    “不救盛京,不救盛京……”朱由校念着。“第一,朝廷在辽东攻城略地,体现出强大的战斗力,他们没有必要与士气正盛的解放军新军决战。第二,是对我们补给方式不了解,八旗军以为攻下盖州、海州、耀州、西平堡、广宁等地,封锁辽西走廊和海路,就能断了我们朝廷大军的粮草。到时候我军心不稳,不战自溃。老师,是这样吗?”

    “皇上英明。”孙承宗、邹元标和洪承畴异口同声的说道。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先不说镇江那关就过不了,就算过了也没有什么卵用。野猪皮也够倒霉,不知道我们补给是靠虫洞,这挂开的,我都不好意思了。”汤爱民嬉皮笑脸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谁都知道。后金情报部门之所以对明朝攻辽东没有防备,是根据以往经验没有发现朝廷兵部大规模调运物资的迹象。而即便辽东地盘全被打下来,努尔哈赤也想当然的认为补给线是明军的死穴,他可以利用这个弱点翻盘。

    谁又能料到穿越者们带着虫洞四处征战,不仅弹药粮草充足,还有余力给辽东的贫民送大米白面,稳定光复的土地。

    按照中央新规定,属于非法穿越者王莽是单打独斗,才会比不过位面之子刘秀,而这个明末位面的穿越者,可是有虫洞那一头世纪第一工业国支持,再牛的位面之子也得跪。

第295章 零下四十度() 
    “汤将军,能和镇江堡的左冷禅视频通话吗?”朱由校问道。

    “没问题。”汤爱民打了个响指,马上就发视频通话的请求,并在屏幕对话框上打出“小猪要和你们视频”的字样。

    “罗志祥?”侯冰冰看到汤爱民打了错别字,不禁吐槽了一句。

    “不要在意这些细节,都一样啦——是不是啊小朱。”汤爱民连改都不改就打出回车键。

    无端被改了物种的朱由校摸了摸鼻子,似乎真的无所谓。一国之君变成港台明星,你还能怎么样,总不能把这个穿越者以大不敬之罪给砍了吧,所以他所能做的也只有摸鼻子了。

    “胡闹!你要是我学生,打烂你手心。”邹元标气哼哼说道。

    这时候,洪承畴对着汤爱民一拱手。

    “汤将军,在下今日学习使用拼音输入法,以及能够熟练运用。以后打字的活,不如让我来做。如何?”

    洪承畴也才三十多,一得知异界的事情,马上就用一切手段来学习穿越者的新知识,其中包括使用电脑。这货智商挺高,自学拼音和21世纪位面的普通话,光是说话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播音腔,穿越者们听着就舒服。

    “你这老小子不错啊,学什么都快,就你了。”汤爱民笑道。

    说完真的给洪承畴腾位置了。洪承畴也不推辞,微笑颔首就坐下。朱由校就把椅子搬到桌上的摄像头前面,等待对方的回复。

    “汤将军,等一下朕要和左冷禅视频,你和侯小姐能否安静一会儿,不要插嘴。朕好歹是皇帝,给朕一点面子吧。”朱由校有些无奈的恳求道。

    这些穿越者,在21世纪位面呆久了,让青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沐浴下尽情绽放,没有古代等级观念,天启帝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同龄小青年,遇到点事情就习惯性吐槽他,丝毫不顾场合。让朱由校有时候很头疼,因为自己的臣子面前总要些威严吧。而且这些大爷是没法治罪的,只能商量。

    朱由校说这话的时候,受过传统儒家教育的孙承宗和邹元标虽然没出声,却用眼神表达出对汤爱民没大没小的不满。正所谓君辱臣死,他们是忠臣,你这么乱来不是逼他们抹脖子吗?

    “好吧,整天看这俩老头吹胡子瞪眼的也没劲,以后兄弟我注意点。不过我这人记性不大好,你多提醒一下,我保证不给你添麻烦。”汤爱民挺好说话的。

    这时候,对方也给出回应,视频画面出来,晃动的镜头里是左冷禅戴雷锋帽的大头,他雷锋帽的护耳已经放下,用带子在下巴系好。因为离得近,在高清的视频画面里,朱由校等人能看到左冷禅眉毛和睫毛都挂着冰粒,一大把结霜的大胡子僵硬的随风舞动。

    左督师的身旁是在忙碌的皇家人民解放军的战士,给他的长官照明,他们好奇的看着屏幕上出现的皇帝画面。

    十几根火把围在左冷禅左右和后面,被吹成7字形,跳动的火光,照亮他的脸,连同画面而来的是户外嘈杂的风声。

    “微臣左冷禅参见皇上——!!!身在军中,不便全礼,望陛下恕罪!!!”

    为了让笔记本电脑前的朱由校能听清,左冷禅不得不加大声音。这个左冷禅后退几步,站的笔直,对着镜头拱手施礼。他身后是白茫茫的野地,看上去没有下雪。

    中国古代的军礼并无专门规定,《汉书·周勃传》记载:“将军亚夫,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就是拱手礼,以站立姿态不需跪拜,礼节较拜礼要轻一些。

    “免礼,八旗军已经出发,你们那边准备得怎么样了?这是哪里?地上的雪不是很大,我好像看到有田埂。”

    朱由校坐在摄像头前一挥手,他不想多说客套话,直接进入正题。

    “皇上,这是镇江堡东郊的一处新开垦的农田,听说是努尔哈赤第八子洪太在前几个月亲自率伪金汉民开垦的。足有数千亩,其中一部分用来试种新式作物马铃薯。建州女真叛军如果攻击从朝鲜前来,必定经过此地,微臣想把这里当成决战的战场。”左冷禅回答道。

    听到皇太极开垦荒地种马铃薯,天启帝心中有些不忍。

    “你想怎么打,朕不过问。”朱由校点点头,慢条斯理的对左冷禅说道。

    “谢皇上。”左冷禅再次行礼。

    “朕一个请求,建州女真叛军里,有一个叫洪太的人,能把他生擒给朕吗?”朱由校问。

    “陛下,战场上刀剑无眼,微臣只能保证打赢这一战,其他的微臣不能做出保证。”左冷禅回答。

    朱由校叹了口气,似乎有些索然无味,不想再继续说下去。

    “那就罢了,看他的造化吧。洪承畴,你继续和镇江的解放军保持通讯联系,朕想到天井走走。”

    说完就拿起桌上的一个保温瓶,站起来。

    “皇上,辽地寒冬滴水成冰,龙体要紧。”邹元标面有不豫之色。

    “不碍事。”

    朱由校推开大厅的门,一股冷风让所有人都寒毛直竖。天启帝却径直向外面的冰雪世界走去,毫不迟疑。

    只见他拧开保温杯,把热水朝天空泼出。

    犹如绚丽的魔法,热水和水蒸气在空中竟然瞬间化为白色的冰晶,白的好像面粉。这是最近朱由校平时最喜欢玩的,怎么玩也玩不厌,也难怪邹元标这表情。此等行为,怎么看都不像在干正经事。

    邹元标对着孙承宗使了个眼色,孙承宗点头表示明白。

    “不是我说你啊小朱,这什么时候,外面摄氏零下四十度呢,你还玩那个,多大的人了。快把门关上。”汤爱民是南方人,哪经历过这温度,哆哆嗦嗦缩成一团,说话都吸着鼻涕。

    突然朱由校回过头,问了孙承宗一个问题。

    “果然是滴水成冰啊,老师,你能让大明的军队在这么冷的天气出来行军吗?”

    孙承宗本来憋着一大堆话要来说教,被问得一愣。

    “恐怕不能,这肯定是会造成哗变的。”孙承宗想了一下,老实的回答,他也觉得这个答案有些令人沮丧。

    “离宁远几百里外的八旗军就在这样的天气下行军,他们能打败大明军队夺取天下理所应当。可就是这么一支顽强敢战的军队,据说在定鼎天下后以极快的速度腐化变质,比现在的明军堕落得更彻底。”朱由校笑道。

    “以后八旗子弟不会成为废物的同义词了,因为我们会在他们最强大的时候,击败他们。想到这,朕的心里就好受点了。”

    ——————————————————————————————————————————

    朝鲜,鸭绿江畔,在极寒天气下艰难跋涉的八旗军。

    鸭绿江面已经结冰,人马可以在上面随意行走。白皑皑的群山,凛冽刺骨的寒风,打着火把行进的数万人马队列,场面蔚为壮观。

    “这画面,好像唐诗里西域边塞一样。”

    在队列中,有一个声音感慨道。

    这个有些中二的不合时宜的声音,来自于皇太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皇太极不由自主的低声吟诵着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他喜欢看汉人的书籍,记得不少诗词。尽管文中的匈奴也可以代指所有中原王朝的敌人,他是女真蛮夷,汉人的死对头,但皇太极还是喜欢这些充满魔力的文字。

第296章 大金亡了() 
    “此战若是胜利,大明的皇帝会给我们什么评价呢?听说当今皇上只有二十多岁……”

    这时候的皇太极,是作为八旗军的先头部队行进在队伍的最前头,他望向宁锦方向,脑中浮现出一种古怪的念头。

    对于汉族的中原王朝,皇太极有着复杂的感情。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许多由非汉族建立的政权,无论是南北朝时期,辽金,蒙元,到后来的满清,其核心精英首先是汉学家。耶律大石、完颜迪古乃、耶律楚才、脱脱(有很多个)、王保保、乃至清朝的几个皇帝、纳兰性德等等,都有着与汉族许多引以为傲明贤相媲美的能力和才情。

    可以这么说,皇太极虽然血脉上是蛮族,但却是精神上的汉族人。他在接受汉文明后是以汉人的思维方式来行事的。

    在历史上皇太极继位后,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后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皇太极本人有很好的文化素养,这时他推行了振兴文教的措施。

    天聪三年(1629年)首先提出“以武功戡乱,以文教佐太平”,一改其父努尔哈赤屠杀文人的政策,并于当年进行考试,选取了满、汉、蒙古生员二百人。他已认识到发展文教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说不能认为不读书不会误事。

    他规定从天聪六年(1632年)起,凡贝勒大臣子弟年十五以下,八岁以上,俱令读书。他极力学习汉族文化,命儒臣翻译汉字书籍。

    后来皇太极甚至在毛文龙死后能逆天的招降仇深四海东江军残部,这一切靠的是他有别于他父亲的行为方式——遵守汉人的规矩。

    其实,皇太极能够开挂,靠的就是简简单单守规矩三个字。该种田时候种田,该读书时候读书,该雄起的时候雄起,该装孙子的时候装孙子。认认真真做好该做的事,你不成功都难。

    历史上无数个鲜活的例子证明,即便是位面之子也没有捷径可走。

    这种守规矩的传统延续到他的继任者们,明朝亡于李自成,但得到天下的却是满清。当时满清是以为崇祯报仇的名义入关的,虽然说出去有些荒谬,但起码能自圆其说,在道义上站住了法统,很快得到士族的支持。

    而李自成连人伦都不要,崇祯已死,人家好歹也是个皇帝,他居然不做做样子,比如说自己是如何如何无奈,为了天下苍生吊民伐罪云云,连个葬礼都不给办,由此可知为何北方地主和知识分子会迎接满清了——崇祯的葬礼是满清办的,在守规矩上,李自成活该丢了天下,最后被地主团练打死。

    可以说满清能成功,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而这个必然性的条件,就是皇太极奠定的。

    皇太极从没有遇到躺着赢的好事,现在为了赢得一场胜利,就必须在零下四十度的低温中和他的军队艰难跋涉,到数十里外的镇江堡厮杀。

    对统帅努尔哈赤下达的命令,八旗军只有本能的服从。

    后金的士兵,无论旗人还是汉军,都把一切能够找到的衣物穿在身上,尽量不让一寸肌肤裸露在外,暴露在空气的脸部也涂上油脂防冻伤。手上戴着皮手套,脚上穿用皮革缝制、内絮捶软的乌拉草作的防寒鞋。领口袖口和库管处,以麻绳捆扎,不使一点热气外泄。一个个臃肿而笨拙,好像野地里的狗熊。

    他们行军后还要去战斗的,需要保存体力。马匹没有人骑,这些战马的作用是驼辎重,尤其是战兵的铠甲和重武器,还有用来炸城门的黑火药等等物资。军事改革也是皇太极变法的重要一环,其中对汉人火药和攻城器械的学习。

    极度的严寒让八旗军所有人几乎连思考都停滞,只剩下机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