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与南宋同行-第4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这三样物资在大宋的市场上都是紧俏商品,可以说有多少都能卖出多少!

    若是煤炭炼制成焦炭,石油提炼成煤油,棉花织成棉布……样样都是暴利啊。

    如果采用官办,或是官商联办,这个利润远远要比大宋政府辛辛苦苦征收各项税赋多多了。

    贾平章慢慢地说:“这就是为何那流求岛竟然能开始不征收自耕农税赋的原因………谢太皇太后闻听此事后,也曾询问过我………但是大宋现在还不能照学……我们的财政收入缺少他们那样的暴利!”

    总统领法可拱手道:“联邦帝国不是允许我大宋不管是私人还公家,都可以在澳洲购买草场嘛,算是解了大宋一个隐患。”

    同知枢密院事李庭芝叹气道:“那是那里太远了……坐最快的海船都要二十天,而且到底不是我大宋的地方………”

    是啊,众人心里都有个想法,如果能重新夺下那里,修建几座具体而微的新汴京城,这几座重城就可以像铁链一样将那里锁住了。

    但是,这意味着同鞑靼强盗们开战了,要在千里如毯的草原上同鞑靼强盗们野战!

    贾平章一想到牺牲了眼下的大好时光,他的心脏缩了一下,万万不可为了小利而失去大好的局面。

    他连忙转移了话题,说:“听闻他们在南开地区又发现了大金矿?!”

    同知枢密院事李庭芝一下子就听出了贾平章的用意,不想再谈河套之事了……他想了想自己的身体,又颇为羡慕地看了看总统领法可的样子……以后的天下,必将是他们这样的年轻人了。

    大宋回迁之后,他能看到贾平章正在一天天地老去,事实上,他自己的身体也一天赶不上一天……现在要想与鞑靼强盗野战,仍然不是好时机。

    最好的时机是等着他们的盟友流求军队与鞑靼强盗死战,然后大宋采用坐山观虎斗之计,无论结果如何,大宋都会是先立于不败之地!

    同知枢密院事李庭芝虽然认同这个大计谋,但是,他今天前来,却是要与贾平章谈一谈契约精神。

    他早在游历流求岛时,曾经在那铭刻着所谓的《大宪章》的青铜大鼎的地方发呆……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反复强调契约精神的地方。

    但是大宋是讲契约精神的地方吗?

    是的,是在口头上讲,也在书本里讲………但是真要履行时呢?

    可能就会是实用主义了。

    大约在公元1110年时,辽国治下的金人发动起义,势同烈火,辽国岌岌可危。

    这时,金人来提出要和大宋联合灭了辽国,好处就是给大宋燕云十六州。

    瞬间,大宋就撕毁与辽国的盟约,联金灭辽……来大宋的辽使当庭哭骂:“辽宋两国,和好百年,盟约誓书,字字俱在。尔能欺国,不能欺天!”

    呵呵,当时的大宋朝廷上上下下都说,之前签的合约不算,只是为了韬光养晦嘛。

    然而,不仅大辽被北宋耍了,连金人也被耍了。

    联金灭辽,说好了是共同出兵,但大宋又放了金人的鸽子。

    因为在1120年,方腊宣告起义,要干掉宋徽宗自己当皇帝。

    而且,方腊的起义军“势如破竹”啊。

    于是,北宋急忙派准备伐辽的十五万禁军和西北边兵日夜兼程南下,镇压方腊起义。

    当然,大宋对金的违约不仅如此,还有很多。

    金国在干掉辽国之后,借着违约为借口将大宋的汴京城攻破,就有了著名的靖康之耻。

第二百五十一章 济济一堂的人才……() 
    当年和大辽打了很多年后,最终两国皇帝都御驾亲征在澶州大干一场,就有了和解的“澶渊之盟”。

    这个合约很有意思,大宋赢了面子,“宋帝称兄,辽帝称弟”;大辽赢了里子,“钱”。

    之后,百年间双方再也没有大规模的战事了,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大宋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就像“澶渊之盟”中所说,“两国对天盟誓,永结和好”!

    当然,这没有影响大宋的实用主义,当金人崛起的时候,大宋上上下下干净利落地出卖了大辽。

    当然,大宋也没有得好,大宋南下之后,他们主动和金国签订了条约,向金称臣,纳贡。

    毫无疑问,这远比“宋帝称兄,辽帝称弟”的“澶渊之盟”惨一百倍啊!

    每一个有抱负的大宋人只要想起了靖康之耻,无不顿足捶胸……真是莫大的耻辱啊………

    但是不管怎样,这又一次的契约代替了战争,又是几十年的和平让大宋慢慢恢复了,直到等来了鞑靼人与金人的战争。

    聪明机智的大宋再次看准机会,和鞑靼人形成联盟,联鞑靼人灭金。

    金国使者就像百年前的大辽使者一样,又一次问道,我们都和好几十年了,又没违约,你们打我们干什么?

    大宋再次理直气壮地说,当初签订议和只是为了韬光养晦

    这不是在复制黏贴,而是历史就是这样重复重复再重复联鞑靼人灭金,鞑靼人负责打,大宋负责后勤。

    盟约规定,灭金之后,鞑靼人要将金的领土划一半给大宋,大宋按以前给金纳贡的方式给鞑靼人纳贡以后,双方成为兄弟之邦世代友好互不侵犯。

    结果呢,一场端平之战又让鞑靼人有了认为大宋违备契约的借口。

    当然,这一次还真是各自都认为是自己有理的事情,只能说大宋有违约之嫌。

    但是,贾平章与流求军队从一开始说好的联盟,到最后把流求军队丢到沟里,让他们顶到了战场的前沿……这可是公开的违约啊。

    尽管大宋的上上下下都认为贾平章妙计安大宋,成功甩锅给流求岛……但是,总有李庭芝这样的人心里有点小嘀咕,事情似乎有些不对头啊。

    好在流求军队出人意料地顶住了鞑靼强盗们的疯狂攻击,但是由于他们失去了大宋的侧面助攻……这才有了眼下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好像流求岛上的那帮子人并没有太责怪大宋的失信,要不然,他们愤而回兵流求岛还真是天大的麻烦呢。

    李庭芝越看流求岛出的书籍,越感觉那里是一个极端强调契约精神的地方……甚至把这个都写到了他们的大宪章里了。

    自由,契约……这是他们排在最前的所谓精神。

    担任了同知枢密院事之后的李庭芝,一直在心里想,若是再一次与联邦帝国联盟后,我大宋还会不会做出违约之事?

    流求时报上所痛恨的实用主义………是不是在暗示我大宋的行事方式??

    君子到底应该是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还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亦或是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所以,同知枢密院事李庭芝真的感觉要与贾平章好好探讨一下了。

    李庭芝接过了贾平章转移的话题,说:“南开地区又发现了大金矿,那也许是民间的传言流求时报上未见到报道,想必可信度不大流求岛上的那个自封为国王的张大商人可是一个讲究契约精神的人”

    贾平章微笑了,他捋着稀疏的一字胡,说:“契约精神?呵呵君子固求信,但是要会顺势而为啊时势不同,所为不同,惟义也。”

    陆秀夫皱了皱眉,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岂能因时势而变?”

    廖莹中摇了摇头,说:“君子必有固守之信无论山崩地裂还是海枯石烂”

    贾平章简直想笑了,他们真的不过是文人啊若是让他们来主持国家大事,那才会搞乱一切。

    固守?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此迂腐行事如何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局面?

    所以啊大宋是需要我这样的人来操持才行。

    贾平章心情愉悦极了,说:“来,来,摆下酒宴,老夫忽然想痛饮几杯。”

    同知枢密院事李庭芝也随言附和了几句,他心里明白了,就算与联邦帝国再一次联盟如果有需要,贾平章还会再次“出卖”他们因为“义”永远在我们这里。

    他不动声色地同大家饮酒但是心里开始想自己如何利用自己的权力来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刚刚酒过三巡结果有人来报,中书侍郎陈谊中求见!

    贾平章大喜,他心里设定的接班人来了。

    贾平章是当然的宰相,他的副手则为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一般最少设一员,最多设四员。

    元丰改制后,以门下、中书二侍郎和尚书左右丞为副宰相,就是设四员的例子。

    通常则在二三员之间,直到现在,三员已经成为定制。

    这一方面是帮助宰相分担重任当然,另一方面也对宰相是个牵制。

    贾平章马下命人撤席,重新摆上酒宴,又命乐师女伎出来奏乐舞蹈来助酒性。

    中书侍郎陈谊中可不是凤凰男法可那样的人,他在席间轻松自然地与每个在座的人都唱了个喏,不分官职与地位,顿时让大家对他有了好感。

    贾平章笑呵呵地看着中书侍郎陈谊中在酒席上的表演,心里认为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他把这个年轻才俊安置为分治省事,让他专门负责去沟通与协调大宋与诸蕃国的关系。

    三位参知政事协助宰相处理中枢事务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几位参知政事并无具体分工,通盘协助宰相处理各方面政务;二是几位参知政事有了具体分工,各负责某一方面政务。前者称为“通治省事”,后者称为“分治省事”,这个本来以前者方式居多。

    贾平章很欣赏那个张大商人弄出的什么外交大臣的官制,也对那个设在新汴京城里的所谓的联邦帝国的大使馆感到方便。

    如果要与联邦帝国联系,一般的事情,知会那个大使馆便可以了只有重要的事情,他才会用写密信派人专送的方式。

    他的主要心思是让中书侍郎陈谊中多多与联邦帝国的张安国国王联系,以便让他继承自己与流求岛的友谊。

    贾平章要开始利用流求岛的军事力量了他本想自己操作,但是可惜自己的身体开始吃不住。

第二百五十一章 济济一堂的人才……() 
    当年和大辽打了很多年后,最终两国皇帝都御驾亲征在澶州大干一场,就有了和解的“澶渊之盟”。

    这个合约很有意思,大宋赢了面子,“宋帝称兄,辽帝称弟”;大辽赢了里子,“钱”。

    之后,百年间双方再也没有大规模的战事了,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大宋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就像“澶渊之盟”中所说,“两国对天盟誓,永结和好”!

    当然,这没有影响大宋的实用主义,当金人崛起的时候,大宋上上下下干净利落地出卖了大辽。

    当然,大宋也没有得好,大宋南下之后,他们主动和金国签订了条约,向金称臣,纳贡。

    毫无疑问,这远比“宋帝称兄,辽帝称弟”的“澶渊之盟”惨一百倍啊!

    每一个有抱负的大宋人只要想起了靖康之耻,无不顿足捶胸……真是莫大的耻辱啊………

    但是不管怎样,这又一次的契约代替了战争,又是几十年的和平让大宋慢慢恢复了,直到等来了鞑靼人与金人的战争。

    聪明机智的大宋再次看准机会,和鞑靼人形成联盟,联鞑靼人灭金。

    金国使者就像百年前的大辽使者一样,又一次问道,我们都和好几十年了,又没违约,你们打我们干什么?

    大宋再次理直气壮地说,当初签订议和只是为了韬光养晦

    这不是在复制黏贴,而是历史就是这样重复重复再重复联鞑靼人灭金,鞑靼人负责打,大宋负责后勤。

    盟约规定,灭金之后,鞑靼人要将金的领土划一半给大宋,大宋按以前给金纳贡的方式给鞑靼人纳贡以后,双方成为兄弟之邦世代友好互不侵犯。

    结果呢,一场端平之战又让鞑靼人有了认为大宋违备契约的借口。

    当然,这一次还真是各自都认为是自己有理的事情,只能说大宋有违约之嫌。

    但是,贾平章与流求军队从一开始说好的联盟,到最后把流求军队丢到沟里,让他们顶到了战场的前沿……这可是公开的违约啊。

    尽管大宋的上上下下都认为贾平章妙计安大宋,成功甩锅给流求岛……但是,总有李庭芝这样的人心里有点小嘀咕,事情似乎有些不对头啊。

    好在流求军队出人意料地顶住了鞑靼强盗们的疯狂攻击,但是由于他们失去了大宋的侧面助攻……这才有了眼下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好像流求岛上的那帮子人并没有太责怪大宋的失信,要不然,他们愤而回兵流求岛还真是天大的麻烦呢。

    李庭芝越看流求岛出的书籍,越感觉那里是一个极端强调契约精神的地方……甚至把这个都写到了他们的大宪章里了。

    自由,契约……这是他们排在最前的所谓精神。

    担任了同知枢密院事之后的李庭芝,一直在心里想,若是再一次与联邦帝国联盟后,我大宋还会不会做出违约之事?

    流求时报上所痛恨的实用主义………是不是在暗示我大宋的行事方式??

    君子到底应该是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还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亦或是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所以,同知枢密院事李庭芝真的感觉要与贾平章好好探讨一下了。

    李庭芝接过了贾平章转移的话题,说:“南开地区又发现了大金矿,那也许是民间的传言流求时报上未见到报道,想必可信度不大流求岛上的那个自封为国王的张大商人可是一个讲究契约精神的人”

    贾平章微笑了,他捋着稀疏的一字胡,说:“契约精神?呵呵君子固求信,但是要会顺势而为啊时势不同,所为不同,惟义也。”

    陆秀夫皱了皱眉,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岂能因时势而变?”

    廖莹中摇了摇头,说:“君子必有固守之信无论山崩地裂还是海枯石烂”

    贾平章简直想笑了,他们真的不过是文人啊若是让他们来主持国家大事,那才会搞乱一切。

    固守?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此迂腐行事如何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局面?

    所以啊大宋是需要我这样的人来操持才行。

    贾平章心情愉悦极了,说:“来,来,摆下酒宴,老夫忽然想痛饮几杯。”

    同知枢密院事李庭芝也随言附和了几句,他心里明白了,就算与联邦帝国再一次联盟如果有需要,贾平章还会再次“出卖”他们因为“义”永远在我们这里。

    他不动声色地同大家饮酒但是心里开始想自己如何利用自己的权力来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刚刚酒过三巡结果有人来报,中书侍郎陈谊中求见!

    贾平章大喜,他心里设定的接班人来了。

    贾平章是当然的宰相,他的副手则为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一般最少设一员,最多设四员。

    元丰改制后,以门下、中书二侍郎和尚书左右丞为副宰相,就是设四员的例子。

    通常则在二三员之间,直到现在,三员已经成为定制。

    这一方面是帮助宰相分担重任当然,另一方面也对宰相是个牵制。

    贾平章马下命人撤席,重新摆上酒宴,又命乐师女伎出来奏乐舞蹈来助酒性。

    中书侍郎陈谊中可不是凤凰男法可那样的人,他在席间轻松自然地与每个在座的人都唱了个喏,不分官职与地位,顿时让大家对他有了好感。

    贾平章笑呵呵地看着中书侍郎陈谊中在酒席上的表演,心里认为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他把这个年轻才俊安置为分治省事,让他专门负责去沟通与协调大宋与诸蕃国的关系。

    三位参知政事协助宰相处理中枢事务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几位参知政事并无具体分工,通盘协助宰相处理各方面政务;二是几位参知政事有了具体分工,各负责某一方面政务。前者称为“通治省事”,后者称为“分治省事”,这个本来以前者方式居多。

    贾平章很欣赏那个张大商人弄出的什么外交大臣的官制,也对那个设在新汴京城里的所谓的联邦帝国的大使馆感到方便。

    如果要与联邦帝国联系,一般的事情,知会那个大使馆便可以了只有重要的事情,他才会用写密信派人专送的方式。

    他的主要心思是让中书侍郎陈谊中多多与联邦帝国的张安国国王联系,以便让他继承自己与流求岛的友谊。

    贾平章要开始利用流求岛的军事力量了他本想自己操作,但是可惜自己的身体开始吃不住。

第二百五十二章 你之蜜糖,我之砒霜() 
    贾平章喜爱陈谊中的原因很简单。

    陈谊中对贾平章曾经推行的《公田法》大为赞同不说……对他成功甩锅于流求军队的计策简直钦佩之极。

    陈谊中曾经公开有言:“联金灭辽,联鞑靼人灭金人都是形势所逼,我大宋无奈而为……后与鞑靼人和好,也并非我大宋有意违约,此乃天意所属啊!”

    这个青年才俊其实也不年轻了,已经五十有一,但是在贾平章看来,仍是个“青年”。

    他担任过御使,熟悉朝廷内务;又有地方行政管理的经验,业绩还不错……加上认同贾平章的理念,为人圆滑,理所当然地被他所看重。

    武有总统领法可,文有中书侍郎陈谊中,枢密院里有李庭芝……那个陆秀夫也不错颇有才华,若是再让廖莹中担当某个地方大吏……他贾平章真的可以引功而退了!

    当然,最后时时刻,他还是有两件大事要做完,不能让后辈之人担当……也担心他们根本担当不起。

    地方大军阀吕家的问题。

    最后如何使用计谋让那个张大商人出手攻打鞑靼强盗……贾平章认为,以他们的军事实力来看,可不只能够自保了,完全可以和鞑靼强盗拼个你死我活!

    大宋到底如何选择?!

    当然要选那个联邦帝国了……但是,还是要观察大势,不可冒然行事。

    众人杯来盏往谈笑宴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