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与南宋同行-第2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青年村民的到来,让黄祖队长又惊又喜!

    让他惊的是,自己放出了几批次的明暗哨,都没有拦住这些山民的窥视……不过想想也是,人家从小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也许比自己的队员更加熟悉这个丘陵山区,而且和山东地区中部的山区比起来,这里类似于盘景一样了,确实不好瞒过本地人。

    但是自己的队员竟然没有发现人家知道自己在这儿的事实,确实吓了他一跳,若是让鞑靼人知道了,少不了又是一场损失战……看来无论何时都不能忘了小心谨慎!

    还好吧,对方只是山民,而且还能主动前来犒劳军队,这算是流求卫队声名远扬的一个象征?

    北方老百姓还是申明大义的……

    但是,等到见了对方的人后,黄祖队长感觉不对了。

    对方首先并不知道自己是流求卫队的人……而且好象目的还不是为了犒劳军队,但是那个年青人还含含糊糊说不清楚自己的用意。

    黄祖队长看到对方有些惊慌的样子,笑呵呵地说:“莫怕……我们是流求卫队的人,来这里是为了解救民众,没有人会伤害你的……”

    可是那个年青的山民还在哆嗦,黄祖队长更是把自己的话音放低了。

    他说:“你看,我们在这里没有搔扰到一个村民,只和鞑靼人为敌……那些人都是马背上的强盗,仰仗着战马与钢刀,唤起从恶者身上的邪恶来,一时间抢占了北方地区,吾辈岂能坐视不管,任由他们四处作恶,为虺弗摧,为蛇若何!”

    黄祖队长马上想到自己说的太文雅了,补充了几句:“鞑靼强盗集团现在只不过是小蛇罢了,若是放纵他们,任由他们成蟒蛇成虬……罪莫大焉……”

    好吧,黄祖队长毕竟是求学很久,文化底子深厚,无论如何说话,话里话外都透出一丝文雅来。

    那个年青山民似乎听懂了,但是不说话,只是频频点头。

    他本来就是老村长的儿子,与平常人言谈答给也算可以,要不然他爹爹也不会派他来送礼单。

    刚才,他看见这个英气逼人的头领看阅那份礼单时,眉头微微跳动了一下,想必是对某些措词不满,但是又强行压抑住了……所以他才不会在这个时候多言呢,别让对方找到向自己发火的机会!

    同时,他心里也有一丝嫉妒,此人与自己年纪相仿,却是文武双全,一腔热血,正是那话本里最喜欢的儒将一般……流求卫队里连两百多人的长官都会是这样?!

    流求卫队在山东地区的所做所为其实早已经传遍了北方地区……也许亲眼见过流求人的人不多,但是有些传说也许过于离奇,让人不可思议。

    有人说流求卫队能以百破万;还有人说流求卫队占领的地方什么都收,就是不收老百姓的赋税,而且那里还没有各种劳役,听闻为军队劳作工钱很高;更有人说流求人有点石成金的阵法,平平常常的石头,经过某种阵法后,马上就可以卖出多多的钱钞……

    真有人信,就跑去他们那里;也有人不信,认为他们是在胡说……要不然如何不打遍天下无敌手,反而龟缩在山东地区不出头?!

    当几十万大军陆续到达后,所有人都禁若寒蝉!

    传说只是传说,几十万大军的人马却是在眼下……

    那个老村长的儿子面上唯唯喏喏,但是心里却在冷笑,如今天下,爹爹说的好,佛口蛇心之辈到处都是,如何知道你便不是?

    我就是来个不开口,你也不能奈我何……一切都等着爹爹带来了礼品再说。

    想到自家还出了两只山羊,他心里面也是心疼。

    但是看到这里的人个个身强力壮,但是又是身手敏捷,行走迅速的样子,他又瞟了一眼他们挎着的钢刀,而且,他们还拿着他看不懂的物件,想必很厉害,心里认定确实不可与之为敌,不如以保全自家性命为先。

    当老村长带着村里的青壮们,抬着各色的赇物,翻山越岭出现在黄祖队长的眼前时,黄祖队长耐心听完了老村长又是一语双关,又是充满了典故的话语,心里无限悲伤……

    一开始时,黄祖队长看到他们带来的都是所谓的山珍还有一些家畜……那里面有极少的金银绸缎之物,这一些对山村村民来说,实属不易了。

    更让他感动的是,那些人个个都是浑身湿透了,仿佛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山路行之不易,更何况从他们的村子到这里本来就没有山路呢……骡马尚不可行过,全靠身背肩扛才能送来,这一份情意极深了。

    多好的老百姓啊,能把他们逼成造反的集团势力得是如何邪恶?!

    黄祖队长的感慨刚刚发完就感觉不对了,因为对方的意思出乎他的意料。

    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对方竟然能提出要让自己离开这里,而且似乎理直气壮!

    老村长慢悠悠地说:“此处连绵三百余里,何处不可以藏身?随便找个地方便能安营扎寨……”

    黄祖队长脸上没有了笑模样,他们到哪里去还要一个山村的村长来安排?!

    他们不知道自己到这里来只是为解救他们?!

    奈何怕自己这些人伤害他们……而且还在礼单上用了那样的词语……

    事实上,这里是他们能接到总部火花式无线电报的最好节点。

    这个节点属于接听节点,眼下这个时期,便携式火花无线电报机的加工远远要比大中型的难度大,所以,能发展出只能单向对着远方发出命令,这已经让众人惊为天物了。

    远方的接收器,其实就是矿石收音机。

    在那面的世界,矿石收音机是指用天线、地线以及基本调谐回路和矿石做检波器而组成的没有放大电路的无源收音机,它是最简单的无线电接收装置,主要用于中波公众无线电广播的接收。

    在这面的世界里,它是接收火花式无线电报的最好设备。

    矿石收音机源于早期的检波器元件,它是直接用天然矿石作成,使用时需要通过一根金属探针调整其在矿石上的压力和方位,因而得名。

    矿石收音机是所有无线电接收设备里最简单的一种,只不过它的天线和地线的架设要求高大长一些。

    这个设备很容易,王德发主家轻而易举就搞定了。。

第一百八十六章 我们为何要同情你们?() 
王德发主家在少年阶段,就自己动手制作过矿石收音机,所以在实际动手制作上没有什么困难。

    王德发主家现在设计的矿石收音机,很有军用特色,当然,只是对这个时空而言。

    它的机箱是涂着绿油漆的木盒,里面有一个骨架式绕制线圈,一个锡纸式可变电容,一个锡纸式普通电容……这些都很容易,有一点难度的是需要一个高阻耳机,这里一定要高阻式的,不然会发不出声来。

    其它的最简单了,只要一个黄铁矿的矿石晶体,一些涂了杜仲胶的导线,一些丝绸漆包线就可以了。

    接收天线则越长越好,可以接收更远的信号。

    有点难度的是高阻耳机。

    先前,王德发主家经过反复试制,精心设计了一种简易而有效的高抗阻耳机。

    他使用的材料为:特制的异形磁铁、铁棍、铁盒、薄赛璐珞片、漆包线。

    具体的结构是,磁铁在最底层,铁棍在磁铁上面,绕线线圈的骨架套在铁棍上,然后是薄赛璐珞片充当震动膜片在最上层。

    为了让震动膜片厚薄适中,王德发主家亲手打磨了不下十个,一一试验,最终才挑出比较合适的。

    最后的测试结果表明,在天线足够高的情况下,感谢这个时空优异的无线电环境,三百公里范围内可以顺利接收到信号。

    当然,还要有足够好的地理环境……所以,黄祖队长在随队的技术员的配合下,选择了这个地方,因为旁边的山头位置最好。

    黄祖队长当时是在用悲悯的眼神看着那个老村长,而老村长仍在咬文嚼字地说着自己的要求:收下了赇物,希望你们可以离开这里,无论去哪里,只要离开这里就好——我等不关心你们为何来此地。

    黄祖队长深沉地说:“你们为何如此怕那鞑靼人,他们本非华夏一族不说,对我百姓差不多要啖肉饮血了,为何还怕我们侵害于你?

    真正的乱世来临时,哪里会有世外桃源?!不求你们与我们配合,哪怕装成不知也不可?!!”

    老村长也认真地说:“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亦可隐于山野!”

    黄祖队长点点头说:“可以,若是你没有能力改什么,你可以逃避,自然会有有能力者为之——有能力者行动时,你们又为何阻之?

    此处是火花式无线电报最好的接收点,万万不能搬走,你且明白?!”

    “——”

    黄祖队长看那个老家伙一脸的困惑,心里一片冰凉,说:“本想让你们把赇物统统带回去,但是念你们一路上也是出了死力,而且对我们也是有用之物,就笑纳了,不过,按照礼尚往来之义,我们可以同等送你们一些物资。”

    说完,他挥了挥手,让助手带他们去领物件——黄祖队长转身坚定地离开了,这些人不足与谋——但是他的背影竟然有些落寞。

    老村长还想要再说些什么,这些物件不是礼品,是赇物,无须礼尚往来!

    但是,队员们得知,竟然有一帮山民要让自己搬离此处!

    他们真实的理由竟然是认为自己这些人可能给他们带来祸患,而黄祖队长先前说自己这些人恰恰要解救他们的!

    这真是让人愤怒而无奈——几十个队员上前,他们两个人一组,分别“礼貌”地一架,那些村子里的青壮个个都动不得。

    老村长被一个自称是黄队长助手的人也“礼貌”地挽住了。

    这把老村长的儿子吓坏了,他生怕老爹爹会有何意外,但是自己也被两个壮汉架住,一时也不能动。

    老村长开始时吓坏了,但是见他们并没有伤害之意,有些胆壮,刚要喊什么,这时,那个自称是黄祖队长助手的人强笑着说:“这位老者,我家队长说了,礼尚往来就是礼尚往来,你们能送来,我们就能送去!

    莫要客气,坏了大义!”

    说完就将他们带到了军需大帐中——这里主管后勤的人扫了一眼就将他们的礼物摸出一个大概的行情,随手点出几件军资就回赠与他们。

    那些军资都是棉麻布、肉罐头和袋袋茶,还有一些白糖,甚至有一些挂面和鞋子之类的小物件。

    数量和体积上看,显然比对方少了些,但是主管后勤的人挺着胸膛说:

    “这些狗屁不懂的山民挣了便宜,比他们实用不说,价钱上高出了一倍还不止——若是他们再送来什么,坚决不收了,这一次我们都上当了,还以为他们是主动来犒赏我军呢!”

    主管后勤的人绝不是胡说八道,流求卫队的军资向来都是好卖的货物,哪怕是普普通通的水果或鲸鱼肉和鹿肉罐头,都能卖上价钱。

    单单是存上一年两年都不坏的优点来看,绝对是远航海船,或者大宋军需的重要采购项目。

    由于产能问题,一时间出产的产品,主要都供应了流求卫队——在大宋的民间中,普通商户家里以流求罐头来招呼客人,是一件非常新奇的事情。

    据说在日本国或者渤泥国地区,罐头都是贵族才吃的上,无关价钱,只是没有货物。

    当然,由于罐头的天生特点,加上里面必然要添加初级化工产品来充当防腐剂,味道不可能好到哪去——当然,肯定也吃不死人,只不过长期吃,肯定也没有好处!

    就是有一股子新奇感,再由于主要供应军队而造成的饥渴销售,使得它能在市场中大行其道。

    除了棉麻布和袋袋茶外,其它的物品也大多如此。

    棉麻布和袋袋茶由于大宋境内手工作坊肆无忌惮的盗版,现在他们在产量上基本超过了流求岛,但是,这些产品对大宋的北方地区来说,还是上好的货物了。

    没有谁能比主管后勤的人更能了解北方的市场行情。

    老村长和他的儿子以及村子里的青壮都被队员们“礼送”离开了。

    他们在被“礼送”了一段路程后,再回头看,已经没有人送他们了,便停下来休息,虽然带的回礼不多,走的也不快,但是人人都担心那些人会不会在他们的背后射来弩箭,或是劈上自己一钢刀,个个都紧张坏了,这路走的似乎都比来时更累。

    “礼送”他们的人,人人都背着弩弓,挎着钢刀,而且带着假笑——其实村民们都能感觉到他们不喜欢自己。

    还好,没有人受害,老村长放下他们回送的礼品,感觉这次送赇物似乎有些失败,而且还有些耻辱感,只不过他始终不明白那个年轻的头领为何用同情的眼光看自己。

    他有些愤怒,想让众人把对方的回礼都抛到林子里,就算是喂了山狼也不要了,但是,仔细查验了一番又舍不得——还是带上吧。。

第一百八十七章 我为什么要告你们的密?() 
老村长回到了孔家村后,引起了村子里人的兴奋。

    普通村民都对那些回礼感兴趣——他们是山民,但不是愚民,特别是对市场上的货物,当然也知晓一些价钱。

    他们大多都出过山,去馆陶城转过,再说了,什么物件是好用的,一眼也能看出来的。

    村民们对存放在族里公用仓库的物件议论纷纷,他们在等着按先前拿出的礼物的价钱进行分发,当然,没有人想独占,这是一个以仁义为本的村子嘛。

    村子里的长者们则对这个行动的后果进行评估。

    当然,没有人指责老村长的不是,反而感觉问题大发了。

    原来那些人是占据了山东地区的海盗!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此事又该当如何?!

    众位长老的看法最终集中在两点,要么当看不见,要么应当去报官……省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彻底摆脱与流求海盗的关系,弄不好还能弄到一笔赏金……当然,从大局出发,没有人公开提到后面的一点。

    君子谈义不谈利。

    鞑鞑人在管治地方时,他们本人虽然担任主官,但是只能重用懂得鞑靼语的汉人官员来具体执事,所有的事情都由他们去做,鞑靼人听不懂老百姓的话,老百姓也听不懂他们的话,双方之间的沟通也只能通过某些特定人员来达成……一些懂得鞑靼语的地方官也就凭借这种便利条件来做坏事。

    那些地方官员就经常怂恿鞑靼主官做一些坑害百姓的事情……责任归鞑靼主官,好处留给自己,很多离奇的冤案都是他们造成的!

    这也是孔家村里的人不愿意与官府打交道的原因。

    馆陶城的地方官员就经常用奖励告密的方式来获取利益。

    事实上,告密文化在这个华夏民族的历史上,很早以前就存在的。

    围绕告密文化这条线索,到眼下为止已经持续了千年。

    如果回顾这一历史过程,似乎有一些看不见的规律在起作用,比如告密往往是自上而下纵容与发动的结果;纵容与发动告密往往反映了统治者的不自信;告密的内容虽然有人事与文字之不同的区别,但其本质都是权力斗争;甚至还有要得到不当利益的手段斗争等。

    汉武帝当初就用这个告密的办法弄钱。

    这个秦始皇式的君主,他的“雄才大略”不过是穷兵黩武,最终导致了国库空虚。

    他解决财政困难的办法,则是通过告密。

    在公元前119年,他下达了“算缗令”,开始征收富商的财产税。

    然而,此令表面上为防止偷税漏税,实际上是鼓励民众对隐匿财产者进行告密,而且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也就是告密有功,把被告者的一半财产奖给告密者。

    这一举措几乎使所有的贪利者红了眼,以至于告密者络绎于途,不绝如缕。

    通过算缗令的实施,使国库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

    不过,其社会恶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产,大汉的商贸业终武帝一朝陷入了毁灭性的泥沼。

    比这更可怕的是,算缗令使民风败恶,诚信沦丧,百姓风行给政府打小报告,做政府的密探,民媮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业,汉武帝的政权从此走向了下坡路。

    馆陶城的地方官哪里管实行告密方法的恶果,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能干多久,能捞一点算一点,只要不被平章阿合马的经理法抓到,当了典型,他们是有机会就捞钱钞……所以,鼓励告密者是诸多行政手段中,最简单而有效的一种,仅从成本上算,费效比较高。

    只要告密别人犯忌犯法,一律都有奖励!

    如此,整个馆陶地区便生活在人人互相防备的阴影中,当地的地方官却乐得如此……什么叫管理?让人人生活在恐慌中,那就是最好的管理。

    如果再加上连坐之法……知情不举,罪加一等,这样一切都好办了,人人互相监督,互相告密,当地的地方官却可以选择性执法,肯定不能别人密告什么就信什么,那样,会大大增加奖励告密者的成本,反而不美。

    孔家村的长者们还正在为是否举报那些藏在深山里的人争论着呢,已经先有一个小贩去举报了。

    只不过他举报的是孔家村,说他们与流求海盗有交通勾结,要不然,他们哪里能得到那么多流求岛上才会有的好货物?还都是市面上很难买到的。

    那个小贩是贩卖棉麻布的……北方地区更容易种植棉花,而且也容易种植各种麻,当他们偷偷从大宋境内弄到了上好的棉种,还有较为先进的纺织技术后,尽管惨受鞑靼强盗集团的各种盘剥,但是他们的各种纺织作坊竟然仍能存活了下来,规模还不小呢!

    这其实是平章阿合马高抬贵手了,毕竟他是有着商人眼光的色目人,明白必须要让这样的作坊存活下来,有了产品,可以卖出去,才可以收到各种税……杀鸡取卵的作法,他还是完全否定的。

    但是北方地区出产的棉纱质量可不算是好,只能排在流求和大宋之后。

    技术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