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诸天我为帝-第3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被黄裳看出破绽,假借大日坠入,顺天应命,蒙混过关,实则颇为惊险,所幸黄裳对于大宋忠心耿耿,此后成为左膀右臂。

    而现在,将是他最后一次的诸天之行。

    一切仿佛已是无比遥远,却又恍若昨日。

    顾承心中感慨,唤道:“太师!”

    闻仲紧绷的神情一松,紧赶几步,行礼道:“殿下!”

    帝乙三子中,闻太师最欣赏年纪最小的寿王,不为其他,正因为相比起文弱的微子启和微子衍,寿王天生神力,儿时就与闻仲习武,刚刚束发就能托梁换柱,勇武非常。

    换而言之,闻仲是此世寿王半个老师,此刻见了对方神情,与七年前别无二致,悬着的一颗心终于微微放下。

    闻仲却不知,顾承的终结之道虽然被针对得厉害,但混元境界未失,稍作推演,就将这座府邸发生的一切了然于心。

    甚至取代寿王的原因,顾承都已有了数。

    对他而言,能穿越到夏朝是最好的,那时距离大禹治水的时间段最近,王室是大禹的直系后人,也能更效率的运用九鼎。

    至于商朝,商汤原本是夏朝一个诸侯国的君主,后来国力强盛,十一征而无敌于四方,与夏桀大战于鸣条,灭之,经过三千诸侯大会,登基为帝。

    商朝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崛起到辉煌,再到盛极而衰,如今正是最后的阶段,国内乱相已现,四大诸侯势力庞大,东夷犬戎等宿敌侵扰边境,可谓内外交困。

    后世总将纣王的亡国,归结于纣王率兵出征,国内兵力空虚,被西岐所趁,实际上那正是矛盾爆发的体现,就好比汉末的十常侍之乱,没有十常侍杀何进,还会有别的事件。

    成汤六百年江山,即将走到末路,顾承又取代了原本的亡国之君,这并非不解之缘,而是天地针对的体现。

    以他的人皇之位,即便取代,也该是顺风顺水,什么条件都送上的武王姬发,现在却成了纣王,正是不同命运轨迹碰撞的排斥。

    这倒是一个新奇的发现。

    按照顾承原本的想法,诸天大劫,即将被毁灭,即便是另一条命运轨迹,也该期盼他能改变未来,怎料为了保证原本历史的惯性,却是希望他失败。

    “天地大势么?”

    顾承从没信过所谓天意,此次更不例外。

    纣王就纣王,即便天命必败,他也能逆转。

    闻仲不知其中有何等惊心动魄的交锋,他与顾承交谈后,发现这位殿下虽然气色不佳,身体衰弱,但不是夺舍之兆,抚须露出笑容:“殿下康复,实在得天之幸,请随老臣入宫吧!”

    游离于权力中心之外,任何皇子得到闻仲的接纳后,都会想立刻见到帝乙,以得回宠爱。

    但顾承毫不迟疑地摇了摇头:“孤虽昏睡,实则意识一直与一股邪念交锋,那人自称施展离灵断络法,欲侵蚀孤的身躯,祸乱朝纲,在确定是否根除影响前,不能面圣。”

    闻仲闻言为之动容:“离灵断络法?那可是东夷大祭司,得自上古巫族的禁术!”

    东夷是商朝的老对头了,传承自上古巫族,不仅肉身强横,力大无穷,还擅于创造,弓箭就是由他们发明的。

    其实仔细看看夷这个字,不就是由大和弓组成的么,因此东夷部落历代首领被称为羿,神射无双,族内祭祀更有种种异术,大祭司的离灵断络法就是防不慎防的禁术。

    正因为此,商朝虽然国力远强过东夷,却数度远征未果,甚至还被其反过来侵入边境。

    寿王中了大祭司的禁术暗算,竟能在七年的对抗后苏醒过来,更思虑稳妥,一反以前的急躁易怒,闻仲眼神深处的疑惑终于逝去,露出欣慰之色:“请殿下好好养伤,老臣立刻去禀告陛下!”

    顾承送走闻太师,不多时就听得外面热闹起来,一辆辆马车停在这冷清的王府外面,奴仆有序下来,进入府中。

    之前去通报的侍女看着,露出苦尽甘来的激动之色,姜氏却忧心于朝堂之上:“殿下,我们真的不进宫去见陛下?”

    寿王昏睡七年,苏醒后连陛下的面都不见,可以说是为了安全起见,怕东夷秘术对陛下不利,也可能是心中怀有被舍弃的怨气,不愿相见。

    虽有闻仲传达,却也得防止以讹传讹,姜氏身为东伯侯之女,对于这些明争暗斗当然深有体会。

    要知道寿王上面可还有两位兄长,微子启与微子衍,而至今太子之位都还未立。

    “无妨!”

    顾承笑笑,转身走回屋中。

    令闻仲释疑,只是顺手为之,至于帝乙,根本懒得见,更不可能与那微子启、微子衍勾心斗角,争夺所谓父王的宠爱。

    早已不是杨坚杨广的时候了,他愿意看到的历史,可以延续,不愿意看到的历史,统统为之改变。

    这才是混元道境,鸿蒙至尊的气魄!

第三章 黄氏嫁女(求订阅!)() 
“老三醒了?父王身体抱恙,眼见着就要立太子了,他竟然醒了?”

    “可恶,如果不是老二跟我相争,太子之位早就定下,岂能如此!”

    一座远比寿王府气派奢华的府邸上,正在召开宴席。

    宽阔的大厅正中,舞姬翩翩起舞,乐奴在两侧的钟鼓上敲击出悦耳的节奏,身姿曼妙的侍女把丰盛的酒食逐一端上。

    商朝的食器已经有了碗碟,材质除了青铜,还有玉器、漆器和白陶,但青铜所制最为精致,后面几样显得略微粗糙,工艺还不足。

    所以青铜才是盛放主食的器具,此刻主桌的上面,正放着一口小铜鼎,鼎腹下层燃着红红的炭火,四周镂空的烟孔里飘出袅袅的烟气,鼎腹里的水已经沸开。

    这就是鼎食。

    美食记载方面,夏朝太过遥远,资料太少,商周最有名的就是鼎食了,先将肉食放在鼎内煮熟,再由侍者从鼎中取出,蘸着各种调料进奉给天子和大臣。

    乍一听起来,有点像火锅,实际确实如此,此刻两名侍女持着木箸,把一片片鲜嫩的肉片夹出,放入放满调味料的小碟中,恭敬地呈上筷子,照顾得真是无微不至。

    微子启接过筷子,将蘸了调料的肉片送进嘴里,层次分明,口感极佳,可他却是味同嚼蜡。

    帝乙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启,次子衍,幼子辛。

    其中微子启和幼子辛是同父同母亲的亲兄弟,按理来说,太子之位应是长子的没错。

    但不是这么算的。

    因为他们的母亲在身为妾室的时候生的微子启,后来被扶正为皇后,又生下幼子辛。

    按照礼法,微子启就是妾室之子,是庶出,幼子辛才是嫡子,后受封寿王。

    关于这点,朝内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微子启年长稳重,宜继承大宝,另一派则是坚定的礼法拥护者,再者寿王年纪虽小,但天生神力,在这个崇尚武力的年代,确实容易赢得武将的好感。

    正因为支持寿王的臣子多,他才能娶姜氏为妻,毕竟东伯侯是八百诸侯之首,以其嫡女为正室,才有日后母仪天下的资格。

    那时微子启都已接近放弃,谁料天降喜事,大婚当日,天地失色,寿王晕倒在地,这一晕就是七年。

    最初的几年众臣还时常探望,希望寿王苏醒,结果见闻太师都束手无策,也渐渐不吭声了。

    可就在微子启以为朝野上下只剩自己一个选择时,之前一直与他同舟共济的微子衍突然拉拢群臣,露出争龙之意。

    大家都是庶出,他为何不能争一争呢?

    微子启惊怒交集,最关键的帝乙心思莫测,太子之位悬而未决。

    不过自从年初来,帝乙卧病在塌,身体每况愈下,感觉大限将至,已经有了立储之意,微子启正狂喜之际,没想到又听到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

    寿王醒了!

    按理来说,一位皇子昏睡七年,不涉朝政,应该没了争夺太子的权力,但礼法正统的威力是常人想象不到的。

    就在昨日,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上大夫赵启等十数名官员,已经上本请立东宫。

    微子启气得彻夜难眠。

    这种给予希望,再狠狠掐灭的感觉,实在太糟糕了。

    “报!二王子到!”

    正在没滋没味地吃着火锅,门外传来通报,微子衍到了。

    微子启怒哼一声,却也没有失礼,站起身来,就见一位瘦削男子从外走来:“王兄!”

    微子启冷笑道:“你眼中还有我这王兄?”

    微子衍躬身拜下,行了大礼:“弟弟受小人挑唆,一时糊涂,与王兄争位,实在是不自量力,望王兄恕罪!”

    微子启吃软不吃硬,眼见这弟弟如此卑躬屈膝,脸色稍缓,却又冷笑道:“怕不是老三醒了,你才醒悟吧?”

    微子衍软语相就,好不容才起身,在席位上坐下,看着微子启桌前的六个鼎:“王室之中,也只有比干王叔得父王亲许,能享七鼎,而王兄原本距离九鼎仅一步之遥,只可惜啊”

    鼎食是有很严格的划分的,帝王享用九鼎,诸侯和王族次之,最多享用七鼎,官员再次之,最多五鼎,若有违规,便是谋逆,而各种鼎中的食物也有考究。

    微子启对于吃食很是讲究,闻言眼中闪过阴霾,又听微子衍道:“老三向来跋扈,对你我毫无敬意,一旦他登上皇位,还不找块贫瘠的封地,就给打发了,到时候王兄恐怕连六鼎都享用不到了!”

    微子启胸膛起伏,怒声道:“你不用再挑拨了,有什么招孤听着!”

    微子衍道:“王兄可曾听说,黄氏正在为其女择婿?”

    “黄氏?”微子启一怔,语气十分郑重:“黄飞虎的妹妹?”

    黄氏家族七代忠良,在商朝世居高位,黄飞虎的父亲黄滚就是赫赫有名的镇边元帅,一力抵挡东夷的入侵,黄飞虎更是文武双全,统帅无双,受封镇国武成王,相比起来,闻仲精通道法,在统兵谋略上,还要逊色黄飞虎不少。

    这样的家族,如果能够争取到,那简直是最大的助臂,微子启之前一直与黄氏往来,然而这类世家显族大多不会参与夺嫡之争,黄氏也不例外。

    但此刻得微子衍提醒,他还哪里反应不过来,黄氏嫁女,正是最好的机会!

    他一拍手掌,斗志瞬间高昂起来:“相比起八百诸侯,父王还是更信任黄氏家族,老三不是娶了东伯侯的女儿么?那孤就娶武成王的妹妹!”

    与此同时,寿王府中。

    姜氏又送走了一位前来拜访的臣子后,回到庭院里,看到顾承正在落笔。

    她知道,这些天自己这位夫君一直在著书,一部兵家的书。

    这个年代是罕有专门著作的,基本记录下来的都是国家大事,其中与占卜有关的信息最多,由于甲骨文和钟鼎文的书写方式掌握在高层中,民间即便有故事,也是口口相传,不会以书面的形式流传下来。

    若说于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后来诗经中收录的一些篇章了,而且还存疑,顾承所为,姜氏实在难以理解,只是看着顾承的动作,一笔一划,有千钧之重,仿佛冥冥中有一股力量,在阻止他的落笔。

    顾承全神贯注,姜氏也不敢打扰,就这么默默陪伴着他。

    好不容易一份竹简写好了,见顾承舒了一口气,姜氏才奉上茶水,低声道:“夫君,我们真的什么都不做吗?”

    这个年代感情都是在婚后培养的,自从见到这位夫君,就开始照顾昏睡沉眠的他,若说姜氏没有丝毫幽怨是不可能的。

    可这些天的相处,又让她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一切都补回来了。

    唯独可惜的,是明明在他身边,有时又感到距离比起天和地还要遥远,完全猜不到他心中在想些什么。

    朝中十数位大臣在向帝乙进言,要立寿王为太子,此时应该出面呼应群臣,坚定信心。

    结果顾承什么都不做,就待在府邸里著作,难道他真的对帝王的宝座不感兴趣?

    只是这世间之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姜氏倒不是野心勃勃,硬要夫君称帝,自己坐上皇后之位,而是深知嫡庶争龙凶险至极,一旦微子启或者微子衍登基继位,又岂会放过嫡子寿王?

    到时候,怕是一块贫瘠的封地,都不愿意给吧!

    就在这时,顾承拍了拍她略显冰凉的柔荑,笑道:“夫人莫急,该是谁的就是谁的,有些事强求不得,我们且在府邸偷得浮生,过上几个月,你且再看!”

第四章 帝乙心思(求订阅!)() 
“朕的病,还能好吗?”

    宫城深处,帝乙卧于榻上,饱满的脸颊干瘪下去,眉宇间灰气笼罩,低沉地问道。

    “陛下尚有千秋之寿,请珍重龙体,不可再出此言!”

    王叔比干、首相商容、太师闻仲、武成王黄飞虎,四位文武要臣跪在榻前,齐声道。

    刚刚祭司前来,这个年代祭司身兼御医之责,从他的反应来看,帝乙恐怕时日无多。

    若是病痛倒也罢了,帝乙如今正当壮年,却是早年与犬戎交战,受了暗伤,近年来又与东夷开战,身体终于被拖垮。

    “你们不用再安慰朕了。”

    帝乙已是心中有数,长长叹了口气,奋力起身,对着四位臣子招了招手。

    四臣上前,就听帝乙道:“东夷犬戎,虽连年进逼,但终究不成气候,无法威逼我大商根本,倒是那八百诸侯,野心勃勃,恐成大患!”

    “陛下!”

    四臣闻言,纷纷变了脸色。

    “不用怕,此话出得我口,入得你们耳,再无别人知道!”

    帝乙到了人生的最后关头,说话再无顾忌:“你们认为,八百诸侯中哪些最有威胁?”

    四臣面面相觑,最终还是闻仲开口道:“八百诸侯,强弱有别,若说能对大商形成威胁的,自然莫过于四大诸侯”

    “四大诸侯!四大诸侯!”

    帝乙喃喃念叨着,眼中满是毫不掩饰的杀意。

    昔日成汤取夏朝代之,在三千诸侯的推举下称帝,看似是众望所归,其实不过是利益交换。

    大商历代帝皇都受诸侯掣肘,彼此明争暗斗,表面上是以仁治四方,德服天下,实则暗中挑动分化,让诸侯不断交战兼并,借此扩大影响力。

    至今商传世三十代,诸侯也由三千降为八百,却也诞生出了四大诸侯。

    东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

    这四大诸侯不仅是自己的诸侯国实力强劲,更有一批盟友簇拥,权势极大,帝乙甚至清楚,东夷和犬戎之所以能对大商形成威逼之势,四大诸侯“功不可没”。

    眼见帝乙杀意毕露,闻仲也赶忙低下头去,不吭声了。

    并非惧怕,而是一筹莫展。

    这是根本制度的弊端,除非真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否则解决不了。

    帝乙也很清楚,重重咳嗽了一声道:“四大诸侯非一代之力能够除去,朕去后,四位爱卿一定要辅佐新君,提防好西伯侯姬昌!”

    此言一出,黄飞虎一怔,感到十分奇怪。

    西伯侯姬昌勤政爱才,善施仁德,演化周易,有圣人之誉,西岐对于朝歌向来恭敬,每每攻打犬戎,要兵要粮,绝无二话。

    相比起来,最为跋扈的是北伯侯崇侯虎,在封地内横行一方,鱼肉乡里,朝歌令其调兵时,又三番五次拖延。

    结果帝乙反倒最忌惮西岐,这是为何?

    另外三位老臣却是心中有数。

    黄飞虎还是年轻了,不知道一桩旧案。

    姬昌的父亲,也就是上一代西伯侯姬历,是被上一代商帝文丁囚禁杀死。

    原因正是忌惮西歧势大。

    其实双方还有亲戚关系。

    姬昌的母亲太任,是帝乙之妹,文丁之女,那时姬昌刚刚出生,文丁以想看外孙的说法,让姬历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姬昌进京,然后直接以莫须有的谋逆罪名将姬历入狱,不久后杀之。

    毫无疑问,这种做法是极为愚蠢的,不仅无法解除威胁,还让大商陷入不义的被动境界,其子姬昌长大后更是励精图治,西岐不弱反强。

    可若想斩草除根,又谈何容易?

    诸侯之间互相姻亲乃是常事,别说庶出,连嫡系子弟都是众多,西伯侯姬昌现在更有七十几子,一把年纪了还勤耕不辍,恐怕再过十年,能凑够一百个儿子都说不定。

    相比起来,帝乙才区区三个儿子,简直拿不出手。

    言归正传,姬历之死,让双方结了深仇,姬昌贤名越盛,越是顺服,帝乙越是害怕,此刻喘了口气,看向黄飞虎:“听说黄老有意将女儿许配给启儿?”

    黄飞虎面色一变:“请陛下恕罪!”

    这段时间,微子启曲意逢迎,黄氏原本不想涉入夺嫡之争,可现在微子启都找上门去,再拒绝就是成仇了,再加上他们虽然七代荣宠,却还没有出过皇后,终究是有了意动。

    只是这个时候帝乙问出来,就显得颇有深意了。

    “何罪之有?”

    帝乙微微摆了摆手:“你去见启儿,将朕这番话说与他听,看看他对于西岐,有何良策。”

    “是!”

    黄飞虎领命。

    “太师!”

    帝乙又看向闻仲:“你去见寿王,问问他对于东伯侯有何看法。”

    “是!”

    闻仲领命,心中苦笑。

    果然七年的时间不是那么容易抹平的,帝乙的偏向已经很明显了。

    让黄飞虎带话给微子启,就是认可了黄氏与王室结为亲家,巩固君臣关系,至于西岐之论,只要中规中矩,就能过关。

    而对寿王的考校可就难了,寿王的夫人是东伯侯的女儿,如果夫妻恩爱,那将来不免有外戚坐大之势,如果舍弃原配,又显得薄情寡性。

    这段时间微子启一直服侍帝乙左右,嘘寒问暖,寿王却一次进宫都没有,一开始帝乙对于闻仲的说法倒是认可的,可渐渐的心中也起了疙瘩,如果再扣上一个薄情寡性的帽子,太子之位是更别想了。

    闻仲出了宫,心中正自思索,身后马车接近,商容唤道:“太师慢走!”

    闻仲知道这位是礼法的绝对支持者,想来是找自己商量寿王之事,叹了口气,刚要说话,突然一道流光从天边飞来,化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