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乡人家-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完转身向内跑去。

    吴氏和郭大贵又陷入迷惑中——

    清哑怎会认得字了?

    清哑看出他们疑惑,轻轻摇头。

    两人便都闭紧了嘴巴不吭声。

    少时圆儿转来,身后跟着两个健仆,抬着个旧箱子。

    到门外空地,两人放下箱子,打开。

    清哑一看,箱内堆了些旧笔墨、砚台,还有些书。

    圆儿对清哑赔笑道:“这些是我们少爷从前用的东西。我们家如今都在湖州府城住,少爷一年也难得回老宅一趟。这次回来小住,屋里用的东西都换了新的。这些都不要了。姑娘看可有用。若是还能用,就拿去。”

    他有些忐忑,没敢摆出施舍嘴脸。

    也不知怎么了,他觉得清哑实在不像个乡下村姑。

    然看郭大贵和郭巧,又实实在在是乡下人。

    还有吴氏,更是地地道道的乡村婆子,一篮子饼都要计算的。

    这让他看不透,但他很喜欢清哑,因此对她客气有礼。

    清哑道:“要!”

    轻柔的声音带着欣喜,仿佛接受贺礼。

    圆儿很开心,“那姑娘连箱子搬走吧。别耽误工夫捡了。”

    清哑点点头。

    正在这时,蔡氏也挑着担子过来了,大嗓门喊:“娘,清哑。”

    清哑见挑子两头的竹篓荡悠悠的很轻便,便知东西卖完了。

    吴氏问:“都卖完了?可有剩的?”

    蔡氏道:“还剩了一些菱角和枣子。”

    一眼看见圆儿几人,忙热心道:“这小哥,可要买些枣子?我家的蜜枣又大又甜,晒得干,糖也足。还有菱角,搁了好些作料煮的,香香的味道……”

    一面说,一面歇下挑子。

    清哑探头看篓子里,见果然还剩了十几斤。

    她便弯腰捧起几个枣,又去另一头拿了一个菱角,递给圆儿。

    圆儿忙接了过去,道:“谢谢姑娘。”

    一面丢了一颗枣进嘴尝味道。

    蔡氏以为小姑子是在帮她兜售,也不在意。

    既尝了,跟着当然就要买了。

    等圆儿吃完,她笑呵呵地问:“好吃吧小兄弟?大嫂没骗你。”

    圆儿又咬开菱角吃了,点头道:“好吃!”

    这家人还真会弄吃的,吃食蛮有特色。

    清哑便指着竹篓对他道:“送你!”

    说完拿过一个空篮子,费力地倒菱角。

    郭大贵忙上来道:“小妹你拿这个,我来弄。”

    清哑就直起身子,接过古琴站到一旁。

    圆儿道:“这怎么好意思呢!”

    清哑道:“我家种的。送你。”

    圆儿满心舒坦,越觉得这姑娘合眼缘。

    郭大贵热心,又最支持妹妹的,也对圆儿笑道:“这些都是我家自己种的,也不值什么钱。小兄弟你不嫌弃,拿回家哄弟弟妹妹。今天难为你了。”说着话,已经将菱角倒入篮子。

    待直起腰来,又看见圆儿送的箱子,忙将箱子搬进竹篓竖放好。

    蔡氏和吴氏在旁看呆了。

    蔡氏不明白,明明卖东西,怎么转眼都拱手送人了!

    换上别人,她肯定不依从。

    但这事是小姑干的,且婆婆也在场,她本能地要看婆婆脸色行事。

    而吴氏呢,自从清哑拿枣给圆儿吃,她就提着一颗心。

    见闺女果然又要送人,想阻拦,当着人又恐驳了闺女的面子;任她送,又心疼,因此神色变幻,犹豫不决。

    圆儿觉得清哑和郭大贵人很不错,但吴氏和蔡氏的脸色瞎子也感觉得到。他不在乎贪这小便宜,便对清哑二人道:“已经拿了饼了,怎么好意思还要这些。这样,我们买吧。”一面凑近清哑低声道:“姑娘放心,不用我自己掏钱。”

    说完转身对先前小厮吩咐道:“昌儿,叫金妈妈来。说这枣和菱角很不错,谢姑娘晚上就要到了,还有韩大爷,买些果子预备着待客。”

    昌儿忙道:“嗳。”

    转头跑进去了。

    圆儿就对蔡氏道:“大嫂帮忙称一下,看多少斤,好算钱。”

    蔡氏巴不得一声,走上来就开秤。

    清哑见他坚持,不再推辞。

    这样人家,自然不在乎蝇头小利的。

    这少年既然是少爷身边人,也不会在乎小恩惠。

    她要再让,倒显得小家子气了。

    因此,她又开口道:“谢谢!”

    圆儿发现,这姑娘很少说话。

    但她的目光比嘴巴更能传达心意。

    比如,此时她说“谢谢”,只两个字,他却看出不止这些,还有“你们这样人家是不会在乎这些小东西的。小兄弟格外照应,我都知道。既然你一片美意,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想着,他不禁问道:“姑娘贵姓?”

    问完后悔,人家姑娘家的名讳怎么能告诉他呢?

    然清哑却回道:“姓郭。名清哑。”

    圆儿跟着少爷,肚里也攒了些墨水,闻言眼睛一亮,“清雅!”

    这真是人如其名了。

    清哑没解释,只是微笑。

    圆儿又问郭大贵名字,住哪等等,和他热乎乎攀谈起来。

    吴氏见闺女与从前不一样,竟与一个小子说这许多话,又忐忑,又担心,因走上来低声道:“这东西重吧,娘帮你拿着。”

    清哑怕她不知古琴用处而有失,摇摇头,依然自己抱着。

    一时昌儿叫了金妈妈来,蔡氏已经秤了枣和菱角。

    金妈妈没买过郭家的东西,自然要先尝;尝完又问价;问了价又嫌贵,又压价。

    圆儿道:“哎哟金妈妈,我和昌儿已经尝过了。要是不好,能喊你老来?你老就别压价了。都是乡里乡亲的,人家种些东西也不容易,大老远的送到镇上来,就贵个几文钱,也是该的。就说这菱角,那可是加了料煮的,味道特香。这枣子也不用说了,我才瞧见这大嫂和大婶在刘家那边卖了过来的,要是不好,也不能就剩下这么点了。你想要多买还没有了呢!”

    金妈妈失笑道:“你小子今儿怎么了?这是你亲婶子啊还是刚认的干娘啊?净帮人家说话。不像买东西的,倒像卖家。到底是跟大少爷的人,嘴上功夫一套一套的。”

    说着,众人一齐都笑了起来。

    吴氏见圆儿这样照顾他们,又感激又警惕。

    她忙道:“这小哥厚道,我们也不能眼皮子浅。老大媳妇,把零头都抹了,按整斤算吧。”

    金妈妈倒不好意思了,连说不用,遂付账。

    说笑间,圆儿见清哑抱着琴静静站在一旁,忍不住又关切地问道:“郭姑娘,这琴你知道去哪找人修吗?”

    清哑没回答,却目露询问之色。

    郭大贵赶紧问:“去哪找?就在镇上吗?”

    圆儿摇头,道:“湖州府城外有个天音寺。天音寺旁有个天音阁。天音阁的主人就是制琴高手。这琴最好送那去修补才好。”

    郭大贵失声叫道:“湖州府城!那么远!”

    清哑微笑,没有失望,也没有流露出意动神色。

    以郭家的条件,她不可能将琴送到那里去修。

    圆儿见她神色,也知自己白说了。

    若有条件去找天音阁的主人,也就不会买这破琴了。

    他不禁替清哑发愁,这破琴拿回去怎么办呢?

    一旁,蔡氏已经收了钱,吴氏忙招呼郭大贵和清哑离开。

    清哑对圆儿微微点头致意。

    圆儿立即道:“姑娘慢走。”

    又对郭大贵道:“郭大哥慢走。”

    郭大贵笑道:“多谢你殷兄弟。”

    说完,蹲身就要挑起担子。

    然担子一头放了圆儿送的一箱旧物,另一头却是空的,挑不起来。只一转念,他便俯身将郭巧抱起来放在竹篓内,“巧儿,三叔挑着你。”

    一头箱子一头娃,正好平衡了。

    郭巧欢喜地叫道:“好。”

    郭大贵便蹲身,挑了离开。

    圆儿看着他们拐过屋角,才收回目光。

    再说清哑等人,走出后街,吴氏才松了口气。

    不知为什么,她本能不想闺女跟那小子多说话。

    现在好了,东西都卖完了,她便一心惦记此行的目的来。

    因对蔡氏使了个眼色,说:“老大媳妇,咱们去那边。”

    又扶着清哑胳膊道:“清哑,街上人多,你跟着娘。”

    蔡氏忙殷切笑道:“对,对。清哑,咱去东门渡那条街。那儿热闹。”

    清哑点头,随着他们往前走。

    郭巧仰头问蔡氏:“大娘,有卖吃的吗?”

    蔡氏笑道:“有。有好多。”

    郭巧就满意地笑了,转动小脑袋四处看闲热闹。

    一路上,吴氏婆媳两个眉来眼去,不时道:

    “清哑,往这边。”

    “清哑,这铺子东西不错,进去看看。”

    清哑很是醉心于小街上的一切,但凡见到民俗风味浓郁的铺子和饮食摊子,都要驻足观看,或问或买,十分悠闲。

    不知不觉,就到了一家店铺前。

    抬头一看,上书“江家竹器铺”。

第14章 相亲(1)

    清哑目光下移,望进铺子里。

    只看了一眼,便轻移莲步,走了进去。

    这间竹器铺与其他竹器铺类同,又不尽相同。

    店面整洁、宽敞,卖的东西也要精致、精细得多。

    清哑站在正当中,目光四下扫视:大到竹床,小到竹勺、竹筷,无不应有尽有。竹床上铺着精美的竹凉席,安放着竹枕;竹篾编的各式几案上,放着各式大小竹盘、竹碗、竹扇、妆盒等,旁边配着秀雅的独凳,或者古朴的竹椅,一组一套,竟不比木质的逊色;另外大小形状不等的花篮、提箱、竹箱、针线簸箩等都整齐排放,无不精致秀雅,令人耳目一新,倒是没见箩筐等粗糙的农具。

    再抬眼看墙上,挂着一幅喜鹊登枝图。

    清哑的目光立即被粘住了。

    正看着,柜台后走出个少年,问“姑娘要什么?”

    清哑对他微微点头,也不言语,自顾继续观看。

    因见一张竹几上放着一把竹扇,似绢扇,又不像。

    心下疑惑,走上前,将古琴放下,拿起扇子仔细观看。

    这时,吴氏等人也跟进来了,喊“清哑。”

    就听蔡氏惊喜道:“哎呀,明辉兄弟!”

    这铺子便是吴氏婆媳今日所行目的地,少年便是郭家精挑细选要相看的女婿:江明辉。

    吴氏婆媳原要哄着清哑进来,谁知她不用人哄,自己走进来了。

    既进来,却不看人,而是看物。

    这令她们满心疑惑——难道天定的姻缘?

    吴氏心里七上八下的,面上且不动声色,装作看物品。

    “是蔡姐姐。”江明辉笑着跟蔡氏招呼,“蔡姐姐来镇上有事?”

    蔡氏笑道:“嗳,跟婆婆来卖些东西。卖完了这不要买嘛。哪儿赚钱哪儿花,钱是过不了夜的。唉,过日子,想省也省不了……”

    唠唠叨叨说了一堆,惹得吴氏瞪了她一眼,嫌她净说废话。

    少年忙请道:“蔡姐姐坐下歇口气。”

    又对吴氏客气道:“大婶也坐。”

    再对郭大贵点头,然后看着郭巧做了个可亲的笑脸。

    郭巧一歪头,也回他一个甜甜的笑,然后站起身,伸手让郭大贵抱她出篓子。等下地,小女娃立即奔向清哑,“小姑,这什么?我瞧瞧。”

    这边蔡氏对江明辉道:“不耽误你做生意,我们看看就走。”

    说着装模作样地对婆婆道:“这是江兄弟。”

    吴氏很随意地看了江明辉一眼。

    少年十六七岁,穿一件蓝布长衫,身材修长。许是少做农活的缘故,他肤色白皙,称得上是“眉清目秀、齿白唇红”。蔡氏说他长得俊,一点没夸张。

    吴氏十二分的满意,那心就热了起来。

    因问蔡氏道:“你娘家那边的?”

    蔡氏装作无事人一样,点头道:“我娘家隔壁的。娘你应该见过。那时候他还小,长大了就不认得了。”

    又对江明辉道:“这就是我婆婆。”

    又指向郭大贵和郭巧道:“这是我三叔。这个是我侄女。”

    江明辉一一点头,重新招呼一遍。

    最后,蔡氏指清哑道:“那是我小姑。”

    又对清哑喊道:“小妹,你看什么?要不买我们就走。”

    江明辉便看向清哑。

    他有些诧异,没想到这文静的姑娘是蔡氏小姑。

    清哑对他们间情形毫无所觉,正举着那把竹扇凑近眼前细看。

    竹制扇柄,扇面则以极细的竹丝编织,两只喜鹊站在梅枝上。扇面、喜鹊和梅枝分别用竹篾之阳面和阴面凸显色泽之不同。前者是柳黄色,后者则是青色,淡痕隐隐,相互映衬,好像一幅画,又像一幅刺绣图。

    虽然只有双色,那手艺却是巧夺天工。

    许是编织不易,所以类似的作品只有这扇子,以及墙上挂的喜鹊登枝条幅。条幅上的图同扇面上的一致,只不过放大了。

    清哑看扇看得出神,一旁的江明辉也痴了。

    他是看人看痴了。

    眼前的少女举着扇子,迎着光凝神静观。

    这动作越显她脖颈修长,线条优美,头上鸦黑云髻堆叠,脑后三千丝缕垂瀑。再看面部,肤色光洁如玉,黑瞳尤其纯净,仿若初生婴儿眼眸,不含一丝杂质;秀气的鼻梁、粉嫩的樱唇、细巧的下巴,其人安静如画。

    少年忽然心跳加快,双颊莫名发烫。

    明知这样盯着人家很无礼,他却磨不开眼光。

    晃晃神,再看她身上:穿着白底红梅锦衣裳,下配白绫裙,腰系两指宽绣花腰带,腰身纤细,身形袅娜,恰如雪中梅花,凌寒自开,暗香怡人。

    他不禁面色绯红,目光盈盈如水,脉脉含情。

    蔡氏和吴氏将这情形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地交换了下眼神。

    郭家略有薄产,清哑待嫁闺女,又被爹娘疼爱,自然有几件像样的首饰和衣裳。首饰就不说了,只能买;衣裳的布料却不是买的,而是买了丝回来,她自己织的,选了些攒着当嫁妆,也做了几件衣裳。

    今日相亲,吴氏当然撺掇闺女穿得光鲜些了。

    清哑习惯将自己装扮得素净优雅,所以没留心她刻意撺掇。

    现在看来,这工夫没白花。

    蔡氏得了婆婆示意,笑喳喳地上来叫“清哑!”

    清哑和江明辉一齐被惊动,都醒过神来。

    江明辉如做贼被人逮个正着,慌得低下头不敢看人。

    蔡氏佯作不知,笑问清哑:“你要买扇子?这都快冬天了,要扇子干什么。咱们家不是有好些扇子!”

    清哑看了大嫂一眼,没理会她。

    接着,她又把目光投向江明辉,似有话要问。

    江明辉正垂眸,所以没看见她。

    蔡氏忙叫:“明辉,我小姑叫你。”

    江明辉赶紧抬眼,胡乱问:“姑娘……要……买?”

    清哑凝视着他,轻轻摇动手中竹扇。

    江明辉触及她询问的目光,心跳了跳,鬼使神差般回道:“姑娘问什么价?三……三十文。”

    一旁郭大贵惊嚷道:“三十文!一把扇子?”

    他疑惑地看向江明辉,心想这小子别宰熟客吧?

    要是这样,就是奸商,那妹妹可不能嫁他。

    江明辉不知怎的,神色尴尬,慌张结巴道:“不是。是……这扇子费工夫,不容易编,所以贵些。”

    清哑点头道:“不贵。”

    江明辉松了口气,心想“当然不贵,降了十倍呢。”

    跟着又欢喜非常,觉得清哑识货,是个知心的人。

    要知道,这扇子和条幅可是他设计的。

    以竹丝编织图画,他们家也是头一回尝试呢。

    郭大贵道:“还不贵?我看看,什么好东西!不就是竹子编的吗。”

    说完从妹妹手上拿过扇子细看。

    他并不是诸事不通的。江南乃鱼米之乡、丝绸重地,水乡商业发达,连带瓷器、竹器等也销售兴旺。霞照县这地方,男人少有不会篾匠手艺的,女子必定会纺织。他也学过篾匠,所以一看那细如头发丝般的竹丝纹理,便知道自己误会人家了。

    “手艺真精细!三十文值了。”他不好意思地对江明辉道。

    “哟,比绣花绣的还细致呢。”蔡氏也上前看了,也赞。

    江明辉想说“三十文太亏了”,然看看清哑,又闭上嘴。

    郭大贵道:“小妹,你真喜欢这扇子。我帮你买。”

    他今天还没花钱呢,妹妹喜欢,他急于帮她买。

    清哑见他踊跃付账的模样,点点头。

    郭大贵开心地问“还要买别的不?”

    清哑又看向江明辉,指向墙上的条幅。

    江明辉忙跑过去,搭了个凳子取下来,送到她面前。

    他亲自用双手举着,让她观看。

    一面又柔声歉意地解释:“姑娘看看,但是不卖的。这个……这个是小店的压台货。客人要货,得先预定,一个月后交货。”

    这件东西要是再降十倍卖出去,他就无法对家里交代了。

    清哑点点头,凑近细看。

    这条幅纹理与扇面一致,可见编织之法相同。

    看了一会,她心中有数了,便示意他收起来。

    江明辉回身,重新将条幅挂到墙上。

    吴氏见心愿达成,不愿再多逗留。

    嫁闺女是要让人家来求的,待久了岂不让人看出眉目来,说她把闺女送上门,那就影响清哑的名誉了。

    于是,她走过去对清哑道:“你要这扇子?那……”

    正想说“家里有的是扇子,别买了。”心思一转,却改成“喜欢就买了吧。你大嫂子说江家篾匠手艺最好的。你看看还喜欢什么,一齐买了,留着做嫁妆。”说完漫不经心地瞟了江明辉一眼。

    “嫁妆”二字听得江明辉一震,勾起无限遐想,心内滋味难明。

    通过之前买古琴一事,清哑也知农家生活节俭。她买扇子是有用处的,其他东西对于她来说可有可无,因此摇头道:“不要了。”重新抱起古琴,又看向郭大贵,再看扇子。

    郭大贵便懂了,笑着掏钱付账,买下扇子。

    买完,大家便准备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