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普天之下-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有如何?拥兵者万焉,建侯者万焉,甲者戈者骑者徒者各万焉,鸠民者保家者聚而为盗贼者又各万焉,积粟帛金具子女以为己有者、断阡陌占屋宅跨连州郡以为己业者又各万。有道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耶律楚材冷笑道,“就是蒙古人也拿他们没办法。这些豪强们各据地盘,所据州县往往十数州,治下既是军事万户、都元帅、监军,又是总管、府尹、县令,所任用皆是自家亲属私人,诚如汉之邦国,唐之藩镇。我屡次上书欲将军、政、税分开,凡州郡宜令长吏专理民事,万户总军政,凡课税所掌课税,权贵不得侵之。奈何反对我地就是这些豪强们。”

“呵呵,蒙古人就是欲效仿宋太祖释兵权,也还不到时候,毕竟需要仰仗汉军。”赵诚看着耶律楚材愤怒地模样,轻笑道,“眼下我赵诚已经起兵,蒙古已经元气大伤,依居士看,这个天下大势将会如何?”

耶律楚材想了想道:“蒙古虽是元气大伤,但国主将会有一战,你若能再一次击败来寻仇的蒙古人,到那时国主再谈天下大业也不迟。”

“正是如此,我欲保存实力,回归河西,不占大河上下一寸之地。”赵诚低头沉声道,“人贵有自知之明。”

“国主既然已经走了这么远,若是从关外回贺兰,却会让中原豪强们小看了你。”耶律楚材淡淡地说道。

“我虽有骑军两万,汴梁城外还有伏军五千,他们若是与我野战,我自然不必害怕。但双拳难敌四手,我更不愿和豪强们树敌,而让蒙古人沾了便宜。”赵诚道,他见耶律楚材面有得色,遂问道,“居士有何高见?”

“豪强们虽实力雄厚,眼下形势未明,国主也不必高看他们对蒙古的效忠之心,他们不过是枭雄而已,若是手中没有了兵力,他们也不过是寻常人。”耶律楚材冷笑道,“正如国主您,您若是没有一支精兵,您比豪强们差远了。”

赵诚心喜,连忙道:“请居士详言!”

“益都李乃李全之子,当年成吉思汗西征,只有李全未派兵助战,李嗣位后,也是如此,听说他和宋人眉来眼去。东平严实本投靠宋人,当年他被金军围攻,求救于宋将张林,却不得救助,一气之下才投了蒙古,此前每当严实穷急之时,看到蒙古、金、宋那方强盛,便倒向那一方。顺天张柔贞佑年间蒙古军扰攘河朔之时,聚族党数千家,选壮士,团结队伍以自卫,抗蒙之心尤盛,奈何落马被俘才降了。济南张荣起初并不归附蒙、金、宋任何一方,并以孤军独抗蒙古数载。丙戌年,东平、顺天已归附蒙古,在无所倚恃的情况下,张荣才款附蒙古地。”耶律楚材侃侃而谈道,“依在下看,真定史天泽实力却是最厚。而且此人颇得蒙古人信任。”

“依居士之言,这些豪强都是见风转舵之人?”赵诚道。

“正是。”耶律楚材捋着长须,颇有些老神在在的模样,“国主若是避战,从关外回河西,则会让他们耻笑。但国主若是敢取道中原,长驱直入,他们必心生惧意,守城不出,以为自保。他日国主卷土重来,天下莫敢不从。”

“我所率的都是骑军,又不会强攻城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赵诚道,“眼下汉军大多集中在大河以来,北方实力空虚,他们若是听说情势有变,恐怕都会慌乱起来。我贺兰军正好乱中取栗。”

“此其一也。其二,若是有敌拦住国主的去路,纵是铜墙铁壁与刀山火海,国主也应该不计代价一鼓而下,以示贺兰军之雄威!”耶律楚材道,“既然国主在中原留有伏兵,在下以为国主也是这么想地吧?”

赵诚讪笑道:“不瞒居士,我与王敬诚等人也有如此打算,全凭我审时度势再做决定。听居士之言后,我倒是下了决心。我想这个时候,大河以南恐怕已经乱成一锅粥了吧。”

“国主在等,等速不台和汉军知道您已经横扫蒙古,并杀了窝阔台吧?”耶律楚材问道,“那五千伏兵恐怕是到处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

“正是!”赵诚大笑,“居士乃智慧之人,你能想到这个,看来我邀你辅佐于我,真是一件很明智的事情。”

耶律楚材无可奈何地干笑了一下,默认了。

第五卷 中原路 

第三十章 瓮山泊㈤

第二天,赵诚领耶律楚材入燕京城。

城外连营数里,赤旗招展,贺兰军士在此安营扎寨,个个龙马精神,井然有序。他们严守赵诚的命令,不得私自入城,仅有铁义军在城内把守城门及巡逻治安。

铁穆、萧不离、陈不弃等纷纷前来见赵诚。

“诸将先拜拜我的宰相大人!”赵诚却冲着众人道。

“参见宰相大人!”众人连忙齐声拜道。

赵诚这是霸王硬上弓,耶律楚材只好道:“诸位将军辛苦!”

“南方有何军情禀报?”赵诚问陈不弃道。

“我军已经离城百里遍设耳目,凡是从南方来的人都一一被拿下,想来不出七日,这里的情形就会天下大白。”陈不弃禀报道。

“北边呢?”赵诚又问道。

“北方动静倒是不小,尤其是从辽东过来的百姓说。蒲鲜万奴自东京南下西进,半个月前就与蒙古撒里塔、吾也而及汉军王荣祖等从高丽返回之军交战。”萧不离道,“双方死伤据说极大。”

“看来蒲鲜万奴是趁火打劫啊。”赵诚轻笑道。

“此人本就是金国将军,当年耶律留哥在辽东叛乱,他奉命领军去讨留哥却得了个败绩,他担心朝廷重惩,遂趁金主无暇东顾之机,反金自立。忽而降蒙,忽而又反蒙,正是应了那句俗语,天下乌鸦一样黑。”耶律楚材道,“木华黎经略中原时,拿他也无办法,还指望着他牵制金廷。窝阔台继汗位时,就派军去讨伐他。蒲鲜万奴一再失地,但仍能独立存在。可是国主反蒙自立,横扫蒙古大漠,他离蒙古东部宗王封地又近。能早些时日知道也不令人奇怪。”

“乱得好啊。”赵诚道,“恐怕高丽王也会紧跟着又叛离了。”

“由此可知,国主这次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呐!”耶律楚材道,“不出一旬,天下皆知国主的大名,天下震动也是理所当然。重要的是。国主要好好利用这种人心思动的局面。”

赵诚点点头,他带着耶律楚材骑马往城内行去。街面上人头攒动,与往日没有什么不同。百姓见到赵诚带着大队侍卫入得城来,也不害怕,纷纷站在街边打量着赵诚。

“居士看我贺兰军士的军纪如何?”赵诚故意问道。

耶律楚材见赵诚的表情十分得意,也就称了他的心愿。夸赞道:“王师也!”

“可我最在意地却是你陪在我左右。”赵诚却道,“我要让全燕京的百姓知道,耶律楚材已经为我所用。”

耶律楚材心下了然。赵诚故意这么抛头露面,就是让自己在燕京城百姓面前亮相,就是让自己将来见到蒙古人,也是百口莫言解释不清楚,坐实了自己已经投靠贺兰国王的“罪名”。

铁义所部严格遵守着军纪,百姓也是第一次在这乱世当中见识到一支纪律严明与民无争的军队。因而人们对这支军队地统帅也是很好奇。

前方是一个街口,中间置一高台。台上捆绑着数十个人。耶律楚材举目望去。知道那些人大多是蒙古权贵,其中有自己在中书令位置上的副手右丞相镇海与左丞相粘合重山。前者镇海是铁木真时期的功臣。也是蒙古人中少数会懂得治国之道的人,虽名义上是耶律楚材的副手,但是耶律楚材签署的汉文公文,必须要经镇海用畏吾儿文加写“付与某人”,作为一种证验,才能被施行,否则无效。所以说,耶律楚材这个中书令也是受制肘地,政出怯薛也。后者粘合重山,本是女真贵族出身,起初是金国送给铁木真的质子,而私自向可汗投降,愿对可汗效忠,他对金朝的山川人物,十分熟悉,颇能襄助耶律楚材做“建官立法,任贤使能,分州县,定课赋,通漕运”地工作。

所以这两个“能”人即将成赵诚的当众斩杀之人。

除这两人之外,还有曾经威胁过耶律楚材的燕京行省、留守石抹咸得不。当年耶律楚材奉拖雷之命治理燕京盗贼,身为燕京留守的石抹咸得不,自知丢了脸,便对耶律楚材怀恨在心。于是,在耶律楚材作了中书令以后,便唆动铁木哥,派使者向窝阔台可汗进谗,说楚材任用私人,“必有二心”。这一状,窝阔台查了以后,知道是诬告,把铁木哥地使者骂了一顿。赵诚欲杀此人,倒并非是为耶律楚材报仇,而是因为此人是无法无天的贪暴之辈,有一万个理由被砍头。

燕京城中的百姓都在刑台下围观,陈记粥铺地东家兼掌柜陈老七也夹在人群中看着热闹,他心里恨不得亲自操刀将石抹咸得不的头颅砍了下来。他陈老七的眼里,此人是天底下最可恶最该杀的人,自己的女儿曾遭其凌辱自尽而死,陈老七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陈老七又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当年燕京城破被蒙古人掳去,就再无消息,不知是生是死。念及此处,陈老七将自己的拳头握得紧紧地。

然而,燕京地百姓对贺兰军保持着足够的警惕之心,他们不知道下次见到地军队还是不是贺兰军,谁也不敢表示出亲近之意。他们拖家带口地站在台下看着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权贵们成了待宰的羔羊,心里虽痛快,表情上却看不出任何兴奋的意思。赵诚的军队也不做任何招降纳民的举动,因为他们只是过客,从某种意义上讲,赵诚抛弃了燕京百姓…………如果他们有一点归附之心的话。

那石抹咸得卜被抓时正搂着美妾做着美梦呢,以为自己是触怒了可汗,哪里料到自己这次真是在劫难逃了。他面如死灰,大叹时运不济,一切荣华富贵都成过眼云烟。

镇海与粘合重山被军士摁在地上,感觉面前的人群出现骚动,努力了抬起来头打量前面。见耶律楚材正陪着一位将军在大批军士的护卫下走了过来。

“不儿罕,我从来没料到竟是你!”镇海冷笑道,“你杀了我又能怎样?我相信你会死得比我还要难看,可汗会为我报仇的。用你的人头来祭拜我。”

“哈,这并不重要。”赵诚轻笑道,“你的可汗我都敢杀了,你这个臣子我怎么会放在心上?”

“不可能,这不可能!”镇海大惊失色,脸上青筋暴起。他挣扎欲起。却被身后的壮汉给死死地摁在地上。

“那你只有到了阴间,见到窝阔台,当面再问问详情吧。”赵诚道。“你不用担心,我很快就会送你上路地。”

那粘合重山面无表情,在大日头底下晒得就要脱水了,对着耶律楚材道:“耶律楚材。你又换主人了?”

耶律楚材满脸羞赧,一言不发。

“良禽择良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事。你身为女真人。却帮着蒙古人摇旗呐喊,进攻金国,我杀了你,完颜守绪一定十分高兴。”赵诚道,“我会将你的头颅送给他,我想他一定会对我感激不尽的。”

粘合重山低着头,也不申辩。他落到这个地步。也无话可说,因为刀掌握在对方手里。他很有自知之明的觉悟。

随同他们被绑地蒙古人当中。也有一些妇孺之辈,你若是真计较起来,这些人妇孺并非一定要砍头。耶律楚材张口欲言,但见赵诚坚决的脸色,只得放弃相劝的念头。在这一刻,耶律楚材想起了铁木真。

“君王果然都是无毒不丈夫啊!”耶律楚材心中感叹道。

总军法官站在台上高声念着长长的罪刑条款,无非是杀人、放火、奸淫、侵占、残民,总之是罄竹难书。这些材料都是四方馆的大头目耶律文海搜集的,燕京百姓也是人所共知。

赵诚点头示意行刑。

一颗颗头颅被砍下,将高台染成了红色。人群中发出低呼声,百姓似乎是压抑着心中地快感。一直低着头十分安静的石抹咸得卜这时突然发疯了起来,拼命地大喊饶命,甚至屎尿弄脏了他的裤腿,镇海与粘合重山不耻与其同伍,纷纷痛斥。

然而石抹咸得卜地哭喊声嘎然而止,他那一向作威作福的头颅在台上滚动着,将腥血喷洒而出,甚至掉到了台下,让前排围观的百姓如潮水般地往后惊恐避让。

同台待宰的权贵们,或呆痴或发癫或狂叫或失魂,过去地一切权力、财富都在贺兰军的刀下成了过眼云烟。

“每个人都应该为他所做过的错事,付出代价!”赵诚对耶律楚材道,“也许我冤枉过好人,但我若是心慈手软,无异于自找死路。”

“上天有好生之德,国主还是少生杀念为好。”耶律楚材劝道。

“这个世道人人都有私欲。”赵诚道,“就连出家人也是,他们难道就没有欲望?”

赵诚地目光越过人群投向远处一巍峨的道观,正是长春宫的所在,那里曾是金国的御花园。当年丘处机万里赴西域,面见铁木真,得到铁木真的厚待,成为天下道门之长,回到燕京后,铁木真将天长观改为长春宫赐给他。有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时间,道门大兴,香火繁盛,士农工商官皆慕名而投,宣扬“老子化胡”之说,引起僧人不满。

“丘处机被誉为天下道门之大宗师,自他与成吉思汗觐见时才有此盛名。真人虽凭成吉思汗的虎符玺书救人无数,但他对于我佛门清誉诋毁有加,他仙逝后,道门又变本加利,侵占佛寺,广圈土地,宣扬虚幻飘渺之说,鸡鸣狗盗之徒附之如过江之鲫。”耶律楚材道。

耶律楚材自称是佛门弟子,曾随燕京高僧行秀学过佛法,对佛理也相当精通。在西域他就与丘处机常常争论,闹得不可开交,赵诚私下里也曾笑话过他。全真教纵有不对,耶律楚材还是有些宗教偏见的,这体现佛门与道门之间地矛盾。

“听说尊师行秀大师前不久去官山九十九泉拜见过窝阔台?”赵诚却问道。

“这……”耶律楚材有些尴尬。两年前,窝阔台曾赐行秀佛牙一枚,在赵诚率军突袭官山前,行秀又去了官山,得到天下僧人免税地待遇,以往只有道门才得到这个好处。这固然是蒙古的笼络之意,但是佛门对道家受蒙古优待有些心理不平衡也是事实。

“他幸亏离开得早,否则乱兵之中,险成了我贺兰军刀下之魂!”赵诚讥笑道,“要是真那样,我就对不住居士了。”

“蒙古人势大,而道门又强横,佛门受排挤,故家师为天下僧人请愿,为佛门助力一二,也是一件大善事。”耶律楚材为自己地老师辩护。

“呵呵。”赵诚轻笑道,“令师德高望重,门下弟子无数,就连少林寺的主持志隆和尚也是出自令师的门下。我准备效仿蒙古人,拜令师为国师,请赴贺兰传法。”

赵诚这个提议既是给耶律楚材的面子,也有笼络佛门的意思,还有其它的考虑。西夏本佛寺众多,但因连年大战,佛寺多残破,僧人四散,但随着百业恢复,来自西方的回教也跟着商人们涌进。那些商人们也一再要求修建清真寺,赵诚准备用佛教去抵抗。

“多谢国主,在下一定会请吾师前往。”耶律楚材面有喜色,又道,“不知道家……”

“那就看尹志平与李志常之辈如何选择了。”赵诚道,“他们跟蒙古人走得太近。”

耶律楚材以为赵诚想大开杀戒,连忙道:“国主千万不可,道门弟子众多,不下数十万,应招抚为主,不如令赵志敬与尹志平西赴贺兰。”

“正合我意。”赵诚点头道。

全真教掌教尹志平等人呆在长春宫内,战战兢兢地瞧着宫外的军士,打了个冷颤。

注:老子化胡大意是说老子西游,到了天竺,教化当地百姓,就产生了佛教。这涉及到佛道之争。

第五卷 中原路 

第三十一章 三京风云㈠

中兴府是赵诚的老巢。

在王敬诚等人的心目中,当然是京师的所在。就是在赵诚治下的官吏百姓的眼中,中兴府就是政令的最终来源处。他们习惯性地依照中兴府总管府的指令行事,向总管府缴纳钱粮,有困难时向总管府申辩。人们似乎已经忘了贺兰国王是蒙古人所立的国王,大概县官不如现管,抑或是只有贺兰国王才是他们心目中的王者?

西平府知府高智耀大人带着从人,在中兴府外的官道上策马奔驰,风尘仆仆。道边的谷物长势良好,放眼望去,阡陌纵横,绿野无边,这又会是一个丰收年。高智耀不得不放慢奔驰的脚步,因为越是临近中兴府,官道上的行人越来越稠密。

有进城买东西的,也有将自家婆娘织的布匹拿到城里去卖的,虽然并不值些钱但也可以从他们的脸上看到喜色,以及对生活的幸福憧憬。也有书生模样的人三五人相约出城来游玩,湖光夕照与渔歌唱晚是中兴府外两大胜景。

而更多的却是从西域来的商人们,他们腰缠万贯,带着发财的梦想而来,但来到这里,却个个不得不放低姿态,感叹河西民风的淳朴与官府吏治的清明,间或有西域人在谈论贺兰国王在西域河中府的种种“英明”。

所谓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大治,莫不过如此了,这一切都是贺兰国王带来的。高智耀越来越对赵诚产生敬服之心。

身后隆隆的马蹄声响起,大地似在震动。高智耀回头望去,见数百名披甲军士护卫在一辆马车的左右。这群人看上去走了很远的路,人马都是风尘仆仆的模样,甲衣上沾满尘土,以至于看不清它本来的颜色。但个个军士神采奕奕,虎背熊腰。他们瞥向路边好奇地路人的眼神却如利箭一样让人心房猛得一缩。

高智耀看到了杀气,连忙和从人立在道边避让。

那马车高智耀并非第一次见着,看上去极为精巧,似是精钢所制,中兴府最近有卖的,但价高得让人咋舌,那些西域商贾却是极喜欢。马车在四匹马的牵引下,一路狂奔而来。只是这么热的天,马车上却是蒙着厚帘子。他正想间,一只白的手将那厚帘撩开,露出一对母子的脸。

“卫慕,应该到中兴府了吧?”那清秀端庄的妇人问道。

“回夫人,已经是中兴府地地界了,只是离兴州城还有十里。”马车旁一护卫首领模样的人俯身回答道。

高智耀这才看清那全身戎装的领头将军是卫慕。此人高智耀不熟,但却知道此人是赵诚的左右心腹之一。

“既已经到了,就放慢下来。官道上行人多,小心惊了别人。”那女人道。

“是,夫人!”卫慕道。他立刻吩咐众骑手慢下来。

“娘,这里好多青草啊,为何看不到羊吃草啊。”车中一男童用十分稚气的口吻问道。

那妇人抚着男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