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梅殷看着妻子宁国公主的脸,也很感动。他说道:“我怎么会辞官?虽然陛下没有把我留在京城,但是太仆寺卿也是重要官职,全国的大多数马都是太仆寺来养,万一出了问题也是国家的大事。”
“我在太仆寺卿的位置上好好干,等着过几年掉回京。”
又对宁国公主说道:“你在京城好好等着我。”
宁国公主说道:“我陪你去滁州。”
梅殷惊讶的说道:“那怎么行?”
宁国公主说道:“怎么不行?二十二年永嘉下嫁武定侯的儿子郭铭,不也跟着他去过外地?”
梅殷还要再说,宁国公主说道:“此事就这样定了,我马上去找陛下,让他准许就好!”
第217章 为何读书()
允送走了梅殷,马上让常瑞江去把文,和宝庆她们三个叫过来。 更新最快
前两天允答应抱琴亲自给文开蒙,后来想着既然如此那就把宝庆她们三个叫过来一起上学吧,所以第二天和熙瑶说了。
熙瑶当然是不会反对的,上午和她说了,下午四个小桌子都打好了送到了干清宫。
但是前两天不知道怎么回事,允觉得事情特多,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来,直到今天才有空。
王喜指示小宦官把东西都摆出来。没等一会儿,四个小孩子来了。
宝庆走进来,笑着对允说道:“大侄子,你要教我们读书吗?”
允听到她的称唿,顿时觉得头大,他已经预感到,要是今日的讲课不成功,宝庆会是最大问题。
事实果然是与允预料的一样。宝庆在课堂上总是打断允说话,又不时提一些与课堂上无关的问题,并且发散思维要和敏儿等人说话。思齐和文自然是不会和她说话的;敏儿一开始也不和她说话,但是后边也忍不住了。
允又不好当着宝庆的面责罚敏儿,更不能责罚宝庆,所以一个时辰就耽误过去了。
期间宁国公主来了一趟请求与梅殷一起去滁州,允没有多想就答应了。
晚上允带着文来到承干宫。随口和抱琴提起今天下午给他们开蒙的事情来。
抱琴当然对于宝庆不满,但是一个小孩子,她也没法和人家计较。还得做出不在意的表情来宽慰允。
第二天下午,允再次召集几位小朋友来开蒙。允今日本来已经做好与宝庆长期抗战的准备了,但是今日宝庆的母亲张美人来了。
张美人见到允之后马上就给允行礼,并且说道:“陛下,宝庆年纪小不懂事,请不要和她计较。”然后跪倒地上扣头不止。
昨日张美人本来是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她知道宝庆在西六宫外和敏儿、思齐一起玩闹的事情,但是既然熙瑶也没有找过她,并且在她看来公主捉弄几个下人也不算什么,所以也只是稍微说几句拉倒。
但是昨日晚上宝庆睡下以后,张美人偶尔听到服侍宝庆的宫女说起今日的事情,大惊。第二天早上宝庆刚刚起床,衣服都没有穿好,张美人就进来教训宝庆。
张美人当时是真的非常生气。捉弄下人就算了,破坏点儿东西只要允不计较也没什么,但是在允启蒙的时候捣乱,抱琴还不恨死她?就是熙瑶也是不会高兴的。
宝庆是挨了这辈子的头一次打,哭得惊天动地的,好在打之前张美人紧闭房门,所以其他宫殿的人没有听到。
打完了,张美人又和宝庆讲道理,然后中午给她收拾一下,下午带着来到了干清宫。
允见到扣头不止的张美人,就是到是怎么回事了。允笑道:“张太妃,宝庆年纪还小,朕是不在意的。太妃快起来吧。”
张美人说道:“就算陛下不计较,臣妾也是要请罪的。”
允又和她说了半天,张美人才站起来,又私底下嘱托了宝庆几句,然后才回自己的寝宫。
今日开蒙,宝庆十分老实的坐在自己的蒲团上,一句话也没有说。允也知道原因,所以也不说话。
允决定把昨日说过的再说一遍。允说道:“咱们先把读一遍。我读一句,你们跟一句。人之初,性本善。”
四个道:“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性相近,习相远。”
……
读完了一遍,允说道:“今天我来讲解一下。”
“……,然后下一句。孟母你们知道是什么人吗?举手回答。”
思齐举手说道:“舅舅,我知道,是孟子的母亲。”
允说道:“对,思齐真是不错。昔孟母,择邻处。这两句是一个典故,讲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仉氏不再结婚。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的妈妈满意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就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允问下边的四个道:“这下子记住了这两句了吗?”
敏儿争着说道:“原来这两句是这个意思啊,我记住了:昔孟母,择邻处。”其他三人也点头说道:“记住了:昔孟母,择邻处。”
允又夸赞了他们一句。
然后允又讲解了后边两句,并且把‘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四句也讲解了一遍。
然后因为允讲解的很慢,半个时辰就过去了。允觉得这么小的小孩儿学太多了不好,就说到:“今日就到这里吧。”
敏儿第一个站起来说道:“那父亲,我们回去了。”
允说道:“嗯,你们回去吧。”
敏儿拉着宝庆和思齐走了。
允又拿出东西来写写算算,等到快吃饭了,才带着文来到抱琴的承干宫。
第二天下了朝,允对所有的辅官和几位中书舍人说道:“朕打算给皇长子文,还有两位公主开蒙,要找一名先生。”
“朕对于开蒙的先生是有要求的,必须是对小孩子非常有耐心,并且对于等经典书籍十分熟悉,能够把词句深入浅出的讲解出来的。”
“还有,要能让孩子感觉亲切的,不能是面相凶恶地。……”
“人推荐上来了,朕要亲自当面试一试。让他当着朕的面给皇子皇女讲学,不合朕意的不取。”
“只要符合了以上要求,不论是否有功名,不论年纪大小,朕一律接受。”
下边的人面面相觑。一开始允说了给皇子、公主找开蒙的先生,大家都是十分的高兴。现在只是给皇长子、公主讲学,要是皇帝欣赏,将来教导皇太子也是名正言顺的。
他们正想着把自己知道的认为适合教学的人推荐上去,就听到了允的一大堆要求,然后就不知道是不是要推荐自己的朋友了。
方孝孺说道:“陛下,不论功名、不论年纪,臣等都明白,但是为何还有其他要求?”
允说道:“我皇家的孩子,不论男女,都不必为科举而努力,读书只为明理。”
“要想明理,就要不仅对于书的内容记下来,更要知道书中写的文字是什么意思。”
“但是又不需要一字一句的抠这些话的意思,能知道圣人想要说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就行了。所以要求对于等经典书籍十分熟悉,能够把词句深入浅出的讲解出来的。”
“小孩子嘛,刚刚读书肯定有很多的问题要问,这时自然而然发生的,也并不是对于圣人说的话的怀疑。这时候,就需要先生耐心的解答,并且不能付敷衍了事,并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乱回答。”
“另外,之所以要让孩子觉得面相亲切的,是因为面对着害怕的人,他们往往不愿问出自己的问题。请先生教孩子读书,不是为了求一个心理安慰,而是真的要让孩子明理,所以若是不成,还不如不请。”
“要找不卑不亢的人,是因为我家毕竟是皇家,很多人都怀着害怕或者巴结的念头。不管是巴结还是害怕,都不易教好。要不是怕不好保密,我都想让他们去民间的私塾读书。”
允又絮絮叨叨的说了许多。等着允说完了,方孝孺沉吟片刻说道:“陛下此言,深得圣人使人读书的真意,若是天下之人都能够如陛下一般读书,则天下皆是明理之人了。”言罢,方孝孺一揖到底。
方孝孺是当世大儒,得他这样称赞,饶是允也不禁有些得意。但是没想到方孝孺起来以后马上又说道:“陛下即知读书目的如此,为何还要行科举?”
“就算要行科举,为何行八股文,专以朱子的为正解?朱子虽为儒学大家,但是其意未必和孔圣人的本意。”方孝孺是真的尊崇周礼,并且主张遵循孔子的本意。而周代明显是没有科举制的,所以他会这样说。
还能有什么理由?其实就是要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嘛。不过允虽然也有自己要推行的思想,但是并不是,或者并不完全是朱熹的思想。朱熹思想中也有好的地方,重合是正常的。
所以允说道:“朕已知之。待朕有空之时,与众卿商讨。”然后不等他们再说其他的话,转到自己的正题,说道:“众卿若是有合朕刚才所说的先生,推荐给朕。”
然后马上又开始分折子处理朝政,让还有话说的方孝孺只能退回去了。rw
第218章 从前之事()
接近中午的时候,批阅折子也到一段落了。 更新最快允正想招待辅臣们吃饭,然后让他们就此回去,自己下午还另有安排。这时守在干清宫殿门口的道:“陛下,郑国公、常指挥使求见。”然后补充说道:“郑国公还带了一个小孩子,也不像是郑国公府的孩子。”他从前见过郑国公家的人,所以知道。
允有些惊讶:‘常升、常森带着个小孩子来找我干什么?’不过仍然马上让传他们进来,到一个偏殿去。
常升、常森走进来,常升果然右手拉着一个小孩子。那个小孩子看起来大约七八岁,眼神中透出惊慌的神情。
常升、常森跪下说道:“陛下,臣常升见过陛下。”那个小孩子也跟着一起跪下来,但是不知道是害怕还是其他的缘故,并未说话。
允笑道:“二位舅舅请起。”等着他们起来了,允自己坐到榻上,也让他们坐下,然后问道:“二位舅舅今日有何事?”
常升又微微躬身说道:“陛下,臣今日来,是有事情要来求陛下了。”
说着,他指了指一直惶恐不安的站着的道:“这是,我大哥常茂的儿子。”
允惊讶的问道:“大舅还有后人?当时太祖皇帝不是查找不到大舅的后人才让二舅继承国公之位的嘛?”
常升说道:“当时大哥确实是并无孩子。这个孩子的生母是我大哥的小妾,当时大哥过世时她刚刚怀上孩子没多久;太祖皇帝命人查询大哥有无后人,手段,急切了些,所以当时她并未说出,反而逃回了自己的老家。”
“后来这人生产的时候难产而死,孩子就由当地人抚养。”
“后来蓝舅使人查询,等到蓝舅过世后我也接手继续查证,然后在那个小村子偶然发现了大哥的孩子,这才在最近带了回来。”
常升的话不尽不实,不过在逻辑上倒是没有任何问题。虽然常升是因为惧怕2才在之前不敢暴露这个小孩儿,但是这样的事情是不能和允说的。
允问道:“确定了吗?这个小孩儿真的是大舅的孩子?”
常升说道:“确实无疑!”常森也说道:“陛下,是真的。”
既然是常家的人都确定了,那允也不会要求反复求证的。他笑道:“那这就是我的小表弟了。”
然后又问常升:“这个小表弟叫做什么名字?你这次来,是想给他求一个世袭的前程?没问题,我可以在正式将他录入常家族谱之后,马上加封他为世袭的指挥使。”
常升说道:“我这个小侄子,前几天才起名为常继峰。”
然后常升犹豫片刻,说道:“陛下,臣想请求陛下将郑国公的爵位传给我这小侄子。”
允不等他说完,就说道:“不行!朕刚刚册封你为郑国公,世袭的爵位,这是国家的封赏,岂能因为自己家的事情就随意让给他人?”
允说的只是明面上的理由,还有深层次的理由,是允这几年已经把常家给捋顺了,如果把爵位给了这个刚刚冒出来的常继峰,等于是常家的主事之人发生转移。万一长大以后常继峰人不怎么样,把常家搞得家宅不宁怎么办?常家到底是他的舅家,要是乱了对允也不好。
常升被拒绝之后,虽然看上去有些沮丧,但是早有心理准备,并不是太过失望,一旁的常森表情与他一样。
实际上,常家内部,除了常升、常森兄弟以外,其他的人或许不敢明说,但是大都反对,连常茂的正妻冯氏也只是随意而已。
常母更是在知道了二儿子的打算以后把常升臭骂一顿。要是现在常母还活着,常升一定不敢来进宫说这件事情的。
允稍后留常升、常森兄弟和常继峰在宫中吃了顿饭,又随便聊了一点家常,就让他们回去了。
但是在他们下去以后,允马上派人把秦松叫了过来。
秦松来了之后问道:“陛下,叫臣何事?”
允把事情大概和秦松说了一遍,然后说道:“虽然他说的话听不出什么问题,常家也应该没有隐瞒我什么的理由,但是我还是觉得太巧合了。你去查一查,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先从京城查起。”
秦松答道:“是,陛下。”然后退下。
====================================================
常升、常森带着常继峰出了皇宫,常升笑着对常继峰说道:“怎么样?感觉进到皇宫,见到皇帝,与你在句容县龙潭村乡下想象过得一样吗?”
常升已经找到常继峰好几天了,这些天一直在和常继峰培养感情。常升可是花了很长时间才让常继峰接受自己是常家的人的,当然,这也有常家太牛逼,硬说他是常茂的儿子没有这个撒谎的必要的缘故。
这几天常继峰和常升稍微熟悉一点了,也稍微敢说句话了。
所以常继峰道:“叔父,从前我一直以为,皇宫就是全部由黄金做成的,现在发现,还有砖啊,石头、木头啥的。”
“至于皇帝,我从前从来没有想象过皇帝是啥样的。”
常升笑道:“这回知道了吧!我听你爷爷说,当年他在先帝当皇帝之前,也是不知道皇上是啥样的,达官贵人们都是过着什么样子的生活的。”
“以后你虽然不太可能常常见到皇帝,但是你要知道,皇上是你的表哥,你是皇家的亲戚,虽然这话不能随便说,但是这就是实话。并且你还是大明最顶级的勋贵家庭的公子,以后要适应现在的生活。”
常继峰点头说道:“知道了,叔父。”
====================================================
允吃完了饭,又休息了一会儿,然后换上了一身现在京城泛滥成灾的普通皇家子弟的常服,然后带着侍卫出宫去了。
嗯,允今日算是又一次微服出行了,因为今天的事情如果正式出行的话,被文官们知道了他一定会被一批又一批的折子淹没的。
不过在路过御马监的时候,允吩咐常瑞江:“你去告诉御马监的太监,把现在御马监管着的,能造、能修马车的人,不管是宦官还是普通的工匠,都叫到皇城里边御马监的衙门,朕有事儿问他们。”然后允就上了马车。
现在允可不敢随便骑马在外边跑了,万一一箭射过来把他干掉了怎么办?特别是城里边房子老多了,能藏人的地方太多。
皇家的马车,虽然专门加了防箭的设备,但是所选的也都是上好的马匹,所以速度一点儿不慢,再加上城里的百姓见到皇家的马车都避让,所以四匹马拉着的马车没一会儿就到了目的地。
这是离着城墙不远的一个中等规模的院子,并且这里周围虽然也有一些的人居住,但是这里的道路对面就是城中朝廷的仓库聚集地之一,平时除了来领东西的兵丁,也没有什么其他人在这儿过,今天允运气还不错,一路上都没什么人。
允下了马车,走进院子。
此时院子中正有两个人等着,见到允进来,马上跪倒地上说道:“草民陆乘风,拜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正是城外河沿庄的正副庄主。陆乘风自从允继位登基已来,就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虽然这应该是早就能预料到的事情,但是他还是忍不住兴奋。
自家可是当今皇帝陛下唯一亲自到访过得庄子!虽然不是皇庄,但是比皇庄还牛逼呢!我陆乘风身为得到陛下亲自接见过的庄头,以后怎么不能得个五六品官身!
那几天整个庄子都在谣传陆庄主要疯的传闻,直到过了半个月他恢复正常才平息。
然后陆乘风就认为皇帝是吧自己和这个庄子给忘了,毕竟那么大的国家事情那么多,谁总记着一个小庄子?
虽然制造玻璃的作坊还在河沿庄,但是一切都在平稳的进行中,要想重新引起陛下的注意除非是突然停止生产玻璃,但是陆乘风完全不想这样的事情发生。
但是就在昨天有以前见过的侍卫来告诉他:‘明日和副庄主一起进城面圣。’他马上又兴奋不已,并且把那个孙公子是皇帝的消息也告诉了冯默。
冯默也惊呆了!并且他直到现在还觉得这都是一场梦,直到听到“平身”的声音传来,他仍然只是惯性的起身,仍然傻站在一边。
允看着面露兴奋之色又有些惧怕的陆乘风,和一旁傻站着的冯默,温言说道:“你们不必害怕,以前是怎么和朕说话的,今日就和朕怎么说话。”
然后允也不等他们适应了,他的时间很宝贵的,直接说道:“现在玻璃作坊的玻璃造的怎么样了?最大的,能造到多大了?”
陆乘风躬身说道:“陛下,能造二尺长短的玻璃了。”
允欣慰的点点头,说道:“不错。那双凸透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