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明天下-第7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到他的答应,允又看向昀芷。“妹妹在印度的总督府还有无忌看着呢,也不必着急,怎会不答应?”昀芷笑道。

    “好。那就这样说定了。过几日,咱们一同去北巡。”允最后笑着说道。

    

第1803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汉洲局势() 
“这么说,连上天都在保佑大明的诸位藩王了?”允说道。

    “确实如此,若不是上天保佑,怎会忽然发生一场瘟疫?可见必定是上天保佑。由此可见,汉洲土人所信奉之神确为中原上古信奉之神的变化,汉洲土人也确实是殷商败亡时东迁之人的后代,不然当他们要对再次来到汉洲大陆的汉人不利时,为何神明会降罪于他们?”允说道。

    允说的是这些年北汉洲大陆局势紧张,但被神奇的化解之事。来到汉洲大陆的人,不论是自愿跟随几位藩王前来的将士,还是后来被流放过来的人,基本上是没有好人的;又因为他们几乎不可能离开汉洲大陆,所以所有来到汉洲大陆的汉人或和人或越人或其他民族,都穷凶极恶地要钱,金山附近还好些,其他地方如果不是几位藩王严密管束,来到汉洲大陆的东方人早就和当地土人发生剧烈冲突了。

    但即使有藩王严格管束,东方人与当地土人的关系仍然越来越紧张。官员们肆意征发臣服的部族的土人出劳役,采挖金银矿,修筑城池。征发劳役也就罢了,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官员们完全不吝惜土人的性命,对征发来的土人照死了使唤,死亡率极高,但又没有多少抚恤。再加上平日里征粮很重,东方商人对土人坑蒙拐骗,土人对藩王的政权越来越不满。所谓汉洲大陆土人是‘殷商败亡时东迁之人的后代’的宣传也没人信了。

    渐渐的,武装冲突越来越多,还有许多被强征来的土人矿工与部族其他人里应外合攻陷矿场,残忍杀死东方人监工,夺走监工的武器的重大事件!

    听闻有矿场被夺取后,允、朱桢与朱柏详加调查,发现了官员们的种种做法,马上开始整顿,至少有一成官员被下了大狱以后要做最苦最累的活儿,三成官员被贬,还有许多官员受到严厉训斥。他们又派人出使土人部族,向他们解释缘故。

    有些部族接受了解释,但许多部族已经不相信他们了,坚决不再臣服于三位藩王,甚至要联合起来将他们赶走。

    三位藩王非常紧张。这些年随着东方人与土人的不断接触,土人已经进步了许多,尤其是在军事上,他们已经学会了使用弓弩,学会了打造铁器,也不再见到马匹就害怕,军队的组织也更强了。战斗力虽仍比不上正牌军队,但差距也缩小了。汉洲大陆,即使北汉州大陆也有数以千万计的土人,东方人只有二三十万,他们用人海都能将三藩淹没,三藩是一点胜算都没有的。朱桢与允虽然阻止抵抗,但也做好了跑路的准备;朱柏的统治核心还安定,但也打算放弃南部一些土地。

    但就在战争爆发的当口,从玛雅潘城到墨西哥谷地,再到金戈城附近,许多土人大部族几乎同时爆发了天花,来势之凶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这种在大明本土很少威胁成年的人疫病,居然可以让整个城邦八成以上的土人感染!而且感染后死亡率极高,也达到了八成以上!也就是说,一个部族只要出现天花,就是六成五以上的人会死去。这简直是屠杀,不,比屠杀更厉害。

    更可怕的是,天花疫病很快在所有土人部族中流传开来,一个又一个部族驻地化为人间地狱。据后来探查的士兵说,地上满满都是死人,根本无处下脚,他们也不敢进去,只能一把火将整片营帐与尸首全部焚烧。

    各个部族的祭司举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血祭,向各路神灵祷告,也不知献上了多少吨的鲜血、杀死了多少无辜之人,但依旧无法阻止疫病传播,无法阻止部族的末日,也无法阻止他们自己染上这种可怕的恶疾。

    但东方人却几乎没有人染上天花。这时人痘都已经在中原被发明几百年了,早在宋代就已经诞生,来到汉洲大陆的所有人都接种了人痘,不会再染上天花。不过,在大明本土人痘接种率不算高。这个时代的人痘接种还比较原始,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发出的天花的痂,接种者有感染重度天花死亡的可能,所以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种;但来到汉洲大陆的都是流放犯,接不接种自己说了不算,都被官府强制接种了。既然已经接种过人痘,当然不会再得。

    汉洲大陆的土人很快发现东方人不染天花。他们马上想出了许多解释,都与神灵有关,有土人说天花是大明的神灵制造出来的,是在惩罚他们。这个说法很快在各地流传传开。不用说,又引起一场又一场的血祭。祭司们发了疯一样的杀人放血,乞求本地的神灵打败外来的神灵,但毫无用处,疫病还是继续流行,继续吞噬着他们的生命。

    这时一个新的解释出现了。这个解释的内容为:其实汉洲大陆的土人祖上确实来自中原,是殷商败亡时东迁之人的后代;他们所信奉的神灵也是中原上古信奉之神的变化,这不是汉人在忽悠他们。而之所以天花流行。就是因为他们不认祖宗,即使新来的汉人举出种种例子也不认,所以神明降罪他们。

    这个解释一出,顿时被所有土人所相信。他们哭着喊着前来觐见三位藩王,承认自己是殷商汉人后裔,请求神灵宽恕他们。

    允对他们的请求莫名其妙。天花疫病的发生与他们是否承认自己是殷商汉人后裔有什么关系?但他麾下专管宗教的官员却发现这是一个让他们承认自己是殷商后裔,彻底教化土人的好机会,向允进谏一番。允虽然觉得这是在欺骗土人,但毕竟对自己统治有好处,就答应了。这些官员马上行动起来,装作神棍假模假样的表示神灵已经知道了他们的心思,只要他们将‘神药’沾一点放进鼻孔,而且七七四十九日内不接触患有天花之人,以后就不会再染上天花疫病。

    土人沾了神药后走了。其中大多数人之后果然没有得天花。他们从此坚信他们的神灵就是中原神灵的变化,他们就是殷商汉人的后裔,而且对三位藩王十分忠心。允、朱桢与朱柏又严格限制官员征发土人徭役,惩处坑蒙拐骗的商人,缓和与土人的矛盾,终于彻底稳固了自己的统治。

    允对于汉洲大陆大规模爆发天花并不惊讶。汉洲大陆太‘干净’了,身上根本没有许多疫病的抵抗力,只要有一个前往汉洲大陆的人身上携带有天花病毒,汉洲大陆就会爆发天花。

    但他仍然对天花爆发的时机这样巧合感到惊讶。他不禁想到:‘莫非真的是有上天护佑大明?或者说,护佑每一个第一个控制汉洲大陆的国家,不论是前世的卡斯蒂利亚,还是这一世的大明?’

    “经此一事,你们三人彻底稳固了在封地的统治,以后也不必再担心统治不稳了。”允笑道:“既然如此,有一事我可以让你们做了。”

    “何事?”允问道。

    “从汉洲大陆,运送当地土人来到中原。”允道。

    “将汉洲大陆的土人运到中原?”允疑惑的问道:“这是为何?有何用处?”

    “当然是为了稳固中原附近各藩国的统治了。”允笑道:“中原的汉人本就不多,这些年又流放了许多,所有的罪犯都流放到了海外,已经难以再向藩国运送汉人了;但藩国又需汉人来稳固统治。”

    “既然不能给他们足够的真汉人,就给他们一些假汉人。汉洲土人既然已经相信自己是殷商汉人后裔,就能够当做汉人送到中原附近各藩国,帮助他们稳固统治。你放心,我也会嘱咐南洋与西北诸藩王,让他们给予汉洲土人汉人待遇,不至因待遇不同而再次怀疑自己的祖宗是不是殷商汉人。”

    “这。”允没有马上答应。他还想留着他们在汉洲给自己当兵当差呢。他封地内有几百万土人,在他看来一点也不多。

    “你每运送一百个汉洲土人来中原,我就给你一个工匠。”允道。

    “既然如此,我就答应了。六叔与十二叔也还会答应的。”允马上说道。现在汉洲可太缺乏工匠了,毕竟工匠一般不会犯事,即使犯事了允也未必将他流放到海外。他曾多次拿出高昂的薪酬引诱工匠去汉洲,但没几个人上钩。他又不敢强抢,只能干着急。现在有了简单的得到工匠的法子,他与朱桢、朱柏怎会不答应?

    而且来到南洋或西域,对汉洲土人来说也未必是坏事。在汉洲老家他们就是最普通的一名百姓,但在南洋或西域就能获得高于当地人的地位,衣食住行的享受也远在汉洲老家之上。允觉得将汉洲土人运来中原也是做善事,也能心安理得的答应。

第1804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作为晚辈() 
允又问了问他们在治理封地过程中发生的其他事情,允一一作答,而且还对当时自己与朱桢、朱柏等人的做法进行点评,评价其中的不足之处。允听了好一会儿,忽然侧身对文圻与文垠说道:“这些都是你们六叔祖、十二叔祖与二伯治理封地的经验,你们以后前往汉洲大陆就藩后,遵循他们的经验,必定能够事半功倍。”

    “是,父亲,儿子一定向六叔祖、十二叔祖与二伯学习。”文圻与文垠答应道。

    允点点头。汉洲大陆是十分富饶之土,也是王霸之基业,他封给两个儿子的又是最有可能发展出强大国家的地方,他相信,在他两个儿子及他们的子孙后代的带领下,会守住这片基业,建立强大的国家。

    他正要再说什么,这时昀芷笑道:“二哥,三哥,已经到了青州府城,现下天色也不早了,今晚还是在青州府城歇息一晚。这会儿先下车,待安顿好了你们再聊吧。”

    “都已经到了青州府?”允道:“马车怎么走的这样快?都快赶上有轨马车了。”

    “这是因为道路太平整了,而且拉车的马也都是最好的马,自然就快。不过速度还是比不上有轨马车的。”昀芷又道。

    听到昀芷的话,允本想说什么,但并未说出来。他在侍卫的保护下走进青州府城,早已得知陛下近日会途径青州府的知府、府同知早就做好了准备,这时匆忙赶到城门处迎接皇帝陛下。待行礼过后与他们说了几句话,嘱咐他们万万不要因自己来到青州府而惊扰百姓,之后就让他们退下了。

    晚上一行人下榻在原齐王府里。十九年前的路谢之乱王府内部的景致损坏严重,但这座府邸修建的十分结实,等辽王三卫的兵马打进城里后残存的叛军也都斗志全无跪地投降,所以房屋倒是没什么损坏。青州知府因青州城内没有其他能让上千人住下的地方,所以将原齐王府收拾一番供陛下入住。

    允二十三年前曾经来过这里,认出这是过去的齐王府。他抬起头看了一眼原本应当悬挂‘齐王府’三个大字匾额的地方,忽然想到什么,回过头问道:“昧庵大师仍在明道寺出家?”

    “启禀陛下,昧庵大师确仍在明道寺出家。大师自从去岁从广东返回后,就一直整理从其他高僧手中得到的经卷。”知府回答。

    允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走进原齐王府。知府有心还想在陛下面前多表现表现,但陛下没宣他入行在,他也不敢自己进去,只能怏怏的对着府邸行了一礼后返回府衙。

    但等众人都安顿下来后,允瞧着天尚未完全黑下来,同众人说道:“你们可要去见一见昧庵大师?”

    “去,我要去。”敏儿马上说道。她同文垣一样,早就对朱好奇了,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见面。这次终于有机会见面了,当然不会放过。

    “怎么,三哥你不去见七叔?”昀芷却听出了别的,出言问道。

    允摇摇头。“不见了,见了面也尴尬,干脆不见。”

    “你不去也好。”昀芷道。

    “我回屋待一会儿,过一会儿用过膳了叫我。”允说了一句,又对其他人道:“今日虽然是坐车,但也有些颠簸,坐一天的车骨头也不舒服,你们最好也先回去休息一会儿。”众人不管心里怎么想的,都赶忙答应。

    等允走了,昀芷对敏儿等人说道:“坐一天的车确实骨头也不舒服,是该先休息。况且虽然天还没黑,但也不早了,寺庙也已经关门了,你们明日再去见七叔。”

    众人纷纷答应,但有一人却说道:“四姐姐,妹妹想现下就去拜见昧庵大师。”

    “你去吧。”昀芷却一反刚才的态度,答应道。这人又对允行了一礼,走出府邸。

    “为什么彩姑姑这个时候去见七叔祖就行,我们就不成?”文圻忍不住问道。

    “你彩姑姑是七叔的亲女儿,你们和她怎么比?”昀芷道。

    “彩姑姑是七叔祖之女?七叔祖过去那么残暴,还能有彩姑姑这样的女儿?”文圻惊讶的说道。贤彩从来不提自己来自哪一支,知道内情的人也不随便说,文圻又一向不关心这些事情,竟然不知道,或者即使曾经知道过,也忘了。

    “七叔祖过去残暴,就不能有你彩姑姑这样的女儿了?你这话若是被你爹听到,小心他揍你。”昀芷开玩笑道。

    “我爹才不会因为这点儿事情揍我。”文圻又笑着回应。

    他们又开了几句玩笑,也先各自回房休息。但昀芷却向允的房屋走去。

    “让孩子们都去休息了?”她走进来的时候允正靠在床边看书呢,见昀芷走进来问道。

    “还有二哥呢,而且还有宝庆姑姑,哪里都是小孩了?三哥你这话说的可不对。”昀芷笑道。

    “是我说错了。”允也笑着回应一句。

    “不过妹妹有些好奇,”昀芷忽然问道:“三哥你为何要带着宝庆姑姑北巡?”

    “宝庆姑姑虽然成婚几年了,但自从建业二年的巡行江浙以来,除了凤阳府与应天府,也没去过旁的地方。她也是好动的性子与敏儿相似,但却不能去许多地方,这次既然带着敏儿出来了,也就顺便带上了她。”允回答。

    “将宝庆姑姑的丈夫也任命为某一地的总督,宝庆姑姑不就能够去许多地方了?”昀芷又道。

    “不成。宝庆姑姑的丈夫可没治理一地的本事。不要说做总督,就算在中原做一个知县都不够格,可不能派出去。”允道。

    “怎么不将宝庆姑姑嫁给一个有本事的人?”昀芷问道。

    “宝庆姑姑自己有一次和敏儿出宫的时候见到她现下的丈夫,喜欢上了定要出嫁,我有什么法子?”允解释道。他毕竟是晚辈,宝庆非要嫁给现下的丈夫,他也不好否定。

    “不说宝庆姑姑了。”允说起别的事情。“这五年来你在印度,印度现下的情形如何?”

    

第1805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印度的用处() 
“印度的情形?三哥指的是哪些?”昀芷反问道。

    “与你们刚刚抵达印度时相比,印度这些年发生了哪些变化。”允熥又道。

    “若说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可多了。”昀芷道:“首先自然是建立了三个总督府,又在总督府下设立了地方官府。不过即使过了五年,大明在印度的统治仍然很薄弱,除少数城池外,大多数地方的官府都是由地方上推举,总督府任命。这样得来的地方官当然不会完全听从总督府的话,若是某一地有两三个家势相当的高门大户相争还好,总督府还能利用几个家族的矛盾加强对地方上的控制;若是某一地一家独大,那这一地完全就是这个家族的封地,对于总督府也是阳奉阴违,除了定下的赋税和劳役,几乎什么都不愿服从总督府。有一次军队从某一个县过境,要官府支应粮草,官府竟然只免费给天兵供应,橙营竟然要收钱。”

    “橙营?”允熥疑惑地问道。

    “橙营是我们对以当地人为主的军队的称呼,因当地人多信婆罗门教,而婆罗门教崇尚橙色而得名。”昀芷解释道。

    “后来对这一家如何处置的?”允熥又道。

    “当时我与无忌隐忍未发,等到这一家族又犯下另一个错误,而且是总督府已经明文说过绝不能触犯的错误后,我亲自带兵将这一家铲除了。”说起这件事,昀芷仍然感觉心头畅快。

    但她随即又有些沮丧的说道:“但即使铲除了这一家,地方官府收敛了一些,但仍然阳奉阴违。我们也不能将所有的高门大户都消灭,那样就彻底乱了,一分钱的税也别想收上来。”

    “这也是难免的。”允熥说道。这可不是随意出言安慰,他就是这么想的。在一个实行了至少两千年以宗教为核心的分权制度的地方,想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不,三代人都不一定够。汉代从汉高祖立国,到汉武帝基本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可是过了四代人。

    而且,允熥也不需要他们在印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昀芷,你们在印度,不需从当地的高门大户收束权力,也不需能够从民间得到多少劳役,赋税只需足够总督府与军队的开销便好。你们所要做的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印度更好的成为大明的殖民地。”允熥解释了一下殖民地的含义,继续说道:“为了让印度更好的成为殖民地,需要修建良好的道路,需要修建轨道,需要疏通河道,需要让当地人不敢敲诈勒索汉人商户,需要维持社会秩序。其他的,都不需要做。”

    “以后,朝廷还会逐渐攻灭南印度的番国,也在当地设立总督府治理地方。南印度与北印度一样,都是当做殖民地看待。”

    “殖民地?”如同当初刚刚听到这个词的文垣一样,昀芷一时也难以接受。与西方不同,大明传统上不存在殖民地的概念,只要为朝廷纳粮当差,朝廷就不会对不同地方的百姓区别对待。这和土司还不一样,土司拥有自己封地的全部权利,位置世袭,所有官员也都是自己任命,对朝廷承担的义务只是助战,以及以整个土司为单位向朝廷交税;但殖民地的官员则由宗主国任命,税收也是收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族、每一个商户头上。

    “只能这样做。”允熥又将当初对文垣说的话重复了一遍,最后说道:“这些话早就想对你说,只是写在心里又怕说不清楚,所以等你这次回国后才对你说。”

    “三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