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明天下-第6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完了。”文垣等人与朱眩煅i齐声答应。

    “《诸葛亮传》可从头到尾认真仔细看了一遍?”允熥又问道。

    文垣、文圻、朱裪当然马上又答应一声,可有些几个虽然也答应了,但声音略微透出一股心虚来。至于朱眩词痹薀琢舾用嵌潦榈氖奔湟丫チ艘话耄碇逼车拿挥谐鲅裕硎咀约好挥卸镣辍吨罡鹆链贰

    允熥看了他们一眼,继续说道:“既然都已经十分仔细看过《诸葛亮传》,那你们以为,三顾茅庐武侯出山后,所犯下的最大错误是什么?”

    “爹,指的是内政、外交或是用兵打仗?”文垣问道。

    “均算在内。”允熥解释道:“凡是武侯做下之事。”

    听到这话,这些孩子都松了口气。诸葛亮可是非常著名的人,不仅是因为他本身就接近一个完人,中国历史上最接近完人的政治家,更是因为历朝历代的皇帝、文人吹捧,使得真真假假地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人人都知道些,他们也都能分辨出那件是真的,大概说上一件事就能将这个问题对付过去。

    不过这样想的都是年纪还小的,年纪大些的才不会这样想,文垣等都开始认真琢磨起来,包括朱眩胫煅i。朱裪就不必说了,这么爱读书的人肯定会认真思索这个问题;朱眩淙黄饺绽锩挥惺雷拥难樱仓涝薀渍馐窃诳冀蹋遄琶纪废肓似鹄础

    “爹,儿子以为是在入蜀后未能妥善安排荆州之事。‘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是武侯隆中对之时定下的策略,之后蜀汉也一直按照这个策略行事。”

    “但儿子不知是武侯疏忽,亦或是也无好办法,在入蜀后并未妥善安排荆州之事。若蜀汉跨有荆益,则蜀汉强而东吴弱,且若是蜀汉依照隆中对之策灭亡魏国,东吴也不能幸存;何况荆州位置十分重要,又与扬州水路相连能攻能守,东吴必定觊觎荆州。这样一来,荆州两面受敌,若想守住十分困难,关羽虽然对先主忠诚,但其才能不足以面对荆州如此险恶之情形,何况关羽为人恃才傲物,并不适合驻守荆州。而一旦荆州丢失,则隆中对之策无法实行,蜀汉也无法一统天下。所以儿子以为武侯最大的失误是未能妥善安排荆州之事。”文垣首先说道。

    允熥点点头,没有说话,只是又看向其他人。这时朱眩档溃骸笆甯福抖晕俏浜钍卤毓住N浜钍侨牛宦勰谡饨弧⒂帽蛘潭际掷骱Γ舱蛉绱耍惨蛳戎魍泄轮魃詈瘢晕浜钍卤毓祝卸饕陨现谭6家鬃远降肌U庋焕矗淙蛔源勇碲战滞ぶ芎笤傥奘杪┲Γ缸排乱嗖桓矣胛浜罱徽剑晌浜钜蛱β抵率股硖逅鸷募兀杲鑫迨乃昙绒埃薹绦ㄗ艉笾鳎欢疑砗笾乱参茨馨才磐椎保浜畈呸安痪帽狈ソ旒茨谮В貉印⒀钜窍群蟊簧保尤我彩滞回#鸷κ窈汗ΑK灾抖晕俏浜钍卤毓住!敝煅|这番话对诸葛亮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了他事必躬亲五十多岁就早死不能继续辅佐后主,以及身后事安排的不妥当导致蜀汉国力削弱,与一般人的视觉不同。不过他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着重批评这两点很正常。

    “爹,儿子以为,是街亭之战任用马谡。“文圻说道:“《三国志•马谡传》中写道: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指明马谡不可大用,而且当时马谡素无战绩,蜀汉众将皆不认为应当以马谡为将,但武侯却又派其驻守街亭;二来,一出岐山是蜀汉仅有击败魏国、据有雍凉之时机,却因马谡失街亭而不得不退兵,此后魏国对于防守关中日渐重视,以蜀汉之贫弱,再无机会。所以儿子以为街亭之战任用马谡为武侯最大的失误。”

    “叔父,侄儿以为是冤杀常房之子。据《魏氏春秋》所载:常房听说牂牁太守朱褒将有异志,逮捕他的主簿,审问后将其处死。朱褒闻迅大怒,率军杀了常房,并诬其谋反。武侯当时留守成都,听信了朱褒的话,将常房的几个儿子悉数处死,还将常房的四弟流放到偏远的越隽郡。”

    “侄儿知晓此事当时的前因后果。当时蜀汉先主刚刚在夷陵战败不足半年,南中诸郡要么公开反叛,要么不听号令,实质仍处于反叛中。蜀汉朝廷也无兵力平叛。这时益州从事常房忽然杀了牂牁太守朱褒的主簿,武侯若是追究牂牁太守朱褒,则他必定会造反。武侯确实只能忍下此事,承认朱褒所做不错。”

    “但又何必诛杀常房诸子?既然本来常房就是被冤杀,即使不得不安抚朱褒,也不能杀了常房诸子。常房虽然处死主簿作为有些不妥,毕竟出于对蜀汉忠心,如此冤杀了他的诸子,岂不是会让将士寒心?而且常房是益州人,先主、武侯所重用之大臣大多是先主旧部或荆州人,益州士族本就对蜀汉心存疑虑,好不容易有一个愿意为蜀汉尽忠之人还落得如此处境,益州士族岂不会对蜀汉离心?后来蜀汉在三国中最早覆灭,多半就有益州士族离心之缘故。所以侄儿认为武侯冤杀常房之子是一大失误。”朱裪说道。

    允熥微微颔首,但仍然没有发言,只是继续四处看过去。这时其他孩子先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文垠一直皱着眉头没有说话。

    等到辽王世子发言完毕,只剩下文垠一人没有说话,他才说道:“爹,儿子认为,应当是承认孙权为皇帝。魏国太和三年,蜀汉建兴七年,孙权称帝,年号黄龙,派使者出使蜀汉。蜀汉朝堂闻之骇然,有人随即提议讨伐东吴,至少将孙权之使者逐出成都。但武侯却并未这样做。不仅如此,武侯还上表后主,请后主承认东吴孙权为皇帝,两帝并尊。”

    “儿子认为此事极为不妥。所谓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天底下只有一个皇帝,岂能两帝并尊?何况蜀汉自称为两汉正统延续,却做出两帝并尊之事,这样一来,蜀汉完全失去了正统,也不会再有心向两汉之人支持蜀汉,所以儿子认为武侯不应当承认孙权为帝。”

    听到文垠的这番话,允熥眼前一亮,但没有立刻说话,而是又扫视一遍,见确实每个人都发言过了这才说道:“既然都已经说过了自己的想法,那吾就来点评一番。自然,人无完人,吾所说也未必毫无错误,若是觉得吾所言有不妥当之处,可以指出。”

    “文垣所说不错,以关羽之能,面对魏吴两大强敌,手下的兵马也不如吕蒙或曹仁,确实守不住荆州。但父亲以为,当时蜀汉也无更合适之人驻守荆州。首先,荆州士族出身之人不能留。荆州士族本就枝繁叶茂树大根深,若是再以一荆州人驻守,就算名义上荆州仍然属于蜀汉,但先主未必指挥得动;何况他们对蜀汉未必忠心,所以绝对不成。”

    “益州人也不成。当时先主刚刚平定益州,又实行比刘焉刘璋父子更为严苛的刑法,蜀中人心不向蜀汉,所以也不能用。这样算来算去,只有先主旧部以及从中原南下寄居荆益之人可以镇守荆州。但这样的人中又有几人比关羽更有才能?武侯要镇守成都管理政事,法正协助先主谋夺汉中,张飞赵云等才能还不如关羽。”

    “父亲以为,武侯未必不知关羽不适合镇守荆州,只是也无更好的人选。所以此事不能算作武侯的失误。”

    文垣点点头,说道:“儿子受教了。”

    “不过你能想到这点很好。不论是治国理政或是用兵打仗,派出合适之人做合适之事最要紧。当然,先下朝廷人才济济,不至发生蜀汉无人能驻守荆州之窘境。”允熥又道。

    文垣又点头答应。允熥开始点评朱眩幕啊!拔浜钍卤毓祝疑砗笫掳才诺牟凰愫茫馊肥凳且淮笪侍猓羲凳俏浜钭畲蟮氖筇恕T疚浜钜彩谴蛩惴湃ǖ模赏芬淮畏湃ň陀龅铰碲毡芙滞ぃ蟾咏魃饕睬橛锌稍!

    “而且,你小子提出这点是站在后主的角度,想着若是属下有一类似武侯之大臣偷懒吧。”允熥又笑骂一句:“作为国君不必凡事都亲自处置,但可不能如同后主一般。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你岂能知晓手下得用的大臣是武侯是王莽?万万不能学蜀后主。”

    朱眩脖硎臼芙獭T薀子旨绦闫牢嫩叩幕啊!拔嫩撸愕南敕ㄒ膊凰愦恚盖兹衔粲谙钢δ┙凇5笔蔽浜钜岚闻嘌瞬牛椎逼涑寰褪锹碲铡<词菇滞ぶ轿浜蠲挥腥斡寐碲眨蠖喟胍不崛斡茫懿荒苤竿碲帐渍浇男胰∈ぁ6姨岚闻嘌瞬挪⑽薮砦螅碲彰院眨岚闻嘌凰愦恚愿盖滓晕獠凰愦蠊А!

    “元正,你的想法让叔父大开眼界。叔父知晓益州士人与蜀汉离心离德是蜀汉覆亡最要紧的缘故之一,但却没想到冤杀常房之子恶果这样大。无论何时人心向背,尤其是读书人与士绅与朝廷的人心向背最要紧,所以说此事是武侯最大的失误也不算错。”

    “可叔父仍然认为,益州士人是否忠于蜀汉不仅仅是这一件事,而是许多事情累计而成。这一件事对人心的影响不算十分大。自然,这许多抑制益州士人之事也能视作同一类事情,但终究不是一件事。”允熥说道。朱裪就这个问题与允熥又聊了几句,最后表示了对他教诲自己的感谢。

    允熥又一一点评了其他的意见,最后对文垠笑着说道:“文垠,你的想法,正是父亲的想法。”

    说完这句话,他换了口气,对在场所有人说道:“适才吾点评元正所言时说过,人心向背非常要紧,而人心向背与大义名分也很有关系。武侯一出岐山,陇西三郡随即叛魏,与蜀汉有正统之称也有关系。等到后来蜀汉承认孙权为帝后,蜀汉再无资格自称正统,岂还有魏郡叛魏投蜀之事?”

    “剩下吾要与你们说的话更加要紧。”允熥喝了口茶继续说道:“正统之名也不是不能丢,若是即将倾危之际,或有极大的好处,正统之名也不必非要坚持。可蜀汉丢了正统之名,得到了何好处?不过是蜀吴两国盟约更加紧密。但蜀吴两国盟约再紧密,也绝无可能齐心协力北伐魏国;两国关系再差,吴国也不会派出大军攻打益州。所以蜀汉失去了正统名分却可以说一无所得,所以吾说这是武侯最大的败笔。你们以后就封后也要记住这一点,不能随意丢掉大义名分。”

    “儿子/侄儿受教。”在场众人大多真心实意的答应一声。

第1534章 赐予《鉴文大典》() 
(上一章不仅是点评诸葛亮,更是体现众人的想法,也算是后文的铺垫)

    “儿子/侄儿受教。”在场众人大多真心实意、心存感激地答应一声,尤其是两个编外人员。允熥说的这些话也没有藏着掖着,尽心对他们教导,他们也能感受的出来,当然愿意真心实意的答话。

    允熥点点头,又与他们谈论起一件朝政,仍然是让他们各抒己见,自己最后点评。又议论了一会儿,允熥瞧着时候也不早了,对他们说道“今日时候已经不早,就到这里。”

    “多谢叔叔/父亲教诲。”在场众人都站起来齐声说了一句,随后拿起自己的东西向外走去。允熥也不是头一次这样教导他们,大家都轻车熟路,既然允熥没有特别的表示,按照过往的惯例做就是了。

    但朱眩胫煅i二人是头一次聆听允熥的教诲,一时间楞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等到亲王世子走光了,皇子们向允熥告别后正要结伴返回后宫,只有妙锦的儿子站在允熥身旁大约要和他一起返回时他们才回过神来,上前行礼道“叔父,厚伯/元正告退。”

    “慢。”允熥却笑着说道“叔父有件事要与你们说。虽然时候已经不早了,但说一两件事的时间还是有的。”

    “敢问叔父何事?”朱眩实馈

    “叔父听说,前几日走在路上,元正都在想叔父会回赐朝鲜何物,而且猜测是允许他去叔父的书房挑选几本书,都已经开始琢磨到底要挑选什么书了,叔父可有说错?”允熥继续笑着说话。

    “叔父说的不错。”朱裪脸微微泛红,低声说道。人家还没说赏赐,自己就已经琢磨上了,确实有些不好意思。

    朱眩蛳氲搅肆硗庖患虑椤!笆甯刚庋担训乐抖朐虏庥写恚俊痹薀准热惶崞鸹卮椭拢窒掠忠咽钦露牛踩肥蹈孟蛩墙淮饧铝恕5薀子终庋祷埃鞘窃麓砹耍约嚎妇渫嫘档驮钠谕笏党稣嬲幕卮停刻街煅|的话,文垣等人也停下脚步,转过身准备听允熥倒地要回赐给朝鲜何物。

    “元正,猜测也不算错,十分靠近。因为叔父要赏赐给朝鲜的不仅仅是几本书。”说到这里,允熥顿了顿,见朱裪眼睛里闪烁起好奇与期冀的目光,又道“叔父要赏赐给朝鲜的,是一整套书籍,《鉴文大典》。”

    “叔父的意思是?“听到允熥的话,朱裪当即愣住了,一时没有说话;朱眩层读艘幌拢婕次实馈

    “叔父的意思很简单,要赐给朝鲜《鉴文大典》。”允熥说道。

    听到这话,不仅朱裪仍处于呆滞状态,朱眩臀脑热艘捕笺蹲×恕!都拇蟮洹罚饪墒侨ツ昴瓿醭⒉疟嘧瓯系囊徊渴榧槭谧郑驼庋痛透剩

    见在场众人都愣住了,允熥才笑了一声,又道“叔父不会今次就回赐朝鲜一整套书籍的。一来,以朝鲜此次进贡之物,就算叔父的回赐价值十倍与其,也远远及不上《鉴文大典》的价值;二来,储存这一部书集也不容易,朝鲜之前并无准备,如何能够将书籍储存得好?还不都会被放坏了?这如何能成?”

    听到这番话,朱眩呕毓窭矗ψ沤涌凇熬退闶甯刚娴慕徊俊都拇蟮洹飞痛透页剩腋敢膊桓乙A酵蚨嗑淼氖榧倚⌒〉某士纱⒋娌黄稹!庇值馈笆甯钢猓墒墙翊我痛统省都拇蟮洹返牟糠郑俊

    “确实如此。”允熥道“叔父打算再印刷五百卷,作为回赐朝鲜之物。这五百卷你与元正可以任意挑选哪五百卷。下午你们即可去保存《鉴文大典》的史馆查看目录,告诉史馆的官员,他们就会印刷出来。”

    “多谢叔父。”朱眩盗艘痪洌偎凳裁矗鋈惶砼源粗煅i非常激动的声音“多谢陛下回赐!”而且声音响亮,表情狂热。

    朱裪此时心中充满了对允熥的感激与敬佩之情。他一向喜欢读书,对于去年年初编纂完毕的《鉴文大典》十分向往,来到京城见到允熥后马上请求允许他去史馆看书,之后就沉浸在《鉴文大典》的海洋中,京城繁华富裕的街景也不看了,白日就窝在史馆里,晚上回去就想自己白天看了什么,默写下来,第二日早起再去史馆。只有入宫拜见允熥时才会停下这一循环。现在允熥的话等于告诉他你不必为了看书这么辛苦了,可以带回去看,而且想在上面写什么就能在上面写什么。他如何激动,如何不对允熥充满感激与敬佩?

    “多谢陛下回赐!”朱裪又说了一遍。

    “何必称呼吾为陛下?”允熥道。

    “还请叔父恕罪,元正一时激动,叔父的赏赐又是赏赐给朝鲜藩国,所以他口称陛下,还请叔父恕罪。”朱眩Φ馈

    “这倒也不必恕罪,只是下次定要记得叫吾叔父。”允熥又道。

    “是,叔父。”朱眩胖煅i答应一声。

    “而且剩下的两万多卷《鉴文大典》朝鲜若是想要,也可拿回去。之后这些年,叔父每年都回赐朝鲜部分《鉴文大典》罢了。”允熥又道。

    朱眩胫煅i再次躬身感谢。这时文垣等人也回过神来,凑到他们兄弟身旁恭贺起来。朱眩椭煅i忙笑着接受他们的祝贺。但文垣与文圻或许没有多想,可文垠却心里琢磨‘父亲忽然赏赐给朝鲜《鉴文大典》,到底是为何?就算欣赏朱裪,也不至于要赏赐这么贵重之物。’

    ‘但愿,《鉴文大典》能够得到长久保存,不至像前世的《永乐大典》一般。’允熥此时心想。

    历史上,华夏历代政权编写了无数书籍,可也有无数书籍毁于战火,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永乐大典》了。《永乐大典》历史上只抄写了两部,其中一部于明末乱局中焚毁,只剩下一部存于北平紫禁城,八国联军入京后散失大部,后来仅剩八百余册。

    允熥虽然印刷了许多部,但若是发生大规模战争,或者天灾,印刷的这些部也未必能够完整保存到后世;他虽然一直在努力进行改革,以使不发生大规模动荡就能过渡到资本主义(虽然目的是维持朱家的统治),但也没有万全的把握。而且这与普通的改朝换代还不同,是社会制度的变化,几乎没有国家能够不打仗就过渡过去。

    如果发生大规模战乱,其他的事情他也没法做什么,但保存国内的重要书籍,使得在改朝换代时这些书籍不至于消失,他还是可以做些什么的。而他要做的措施之一,是多多印刷几部,而且分别保存在不同地方;其二,就是通过回赐的方式,将《鉴文大典》一点一点给各个藩国,包括朝鲜和扶桑。

    赏赐给各个藩国就不必多说了,广撒网的法子,祈求这么多加封的藩国不至于都不能保存完整《鉴文大典》;至于赏赐给朝鲜与扶桑,则是因为这两国历史上极少发生大规模战乱,就算是他们口中的大规模战乱与中原相比也是小孩子过家家,即使起倾国之兵征战,对于中原王朝也就是一个军区就能对付的事;所以他们即使打仗对于书籍的损害也较小,珍贵的书籍完整保存下来的可能性更高。

    当然,允熥并不是就放弃了在中原保存完整书籍的想法,而是为了尽可能增加《鉴文大典》保存完整的概率,将《鉴文大典》更加广泛的散布出去。

    当然,朱眩椭煅i以及文垣等人都不可能想到允熥的目的,朱眩胫煅i继续满脸欣喜的接受文垣等人的恭贺,又躬身对允熥行礼。

    “不必多礼。”允熥又道“现下吾要以天子的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