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明天下-第6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这部大典,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当今各种书籍八千余种,共计一万三千六百七十七册,超过四亿字。初稿由人抄写而成,经校对后送大内经厂与国子监印刷,再由人校对。其中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书籍,编纂于内,……”解缙一边陪着允熥行走,一边介绍道。

    允熥看着两旁存放的书籍,没有说话。这部大典,当然是他仿效历史上的《永乐大典》编纂的。大明内所有能够搜集到的书籍都编入其中,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集,而是一座中华文明史上的金字塔。

    更为难得的是,即使没有他的吩咐,历史上也没有朱棣的吩咐,解缙等人也没有擅自将戏曲、话本等‘下流’的内容拒之门外,而是全部收录其中,采集了几乎所有珍贵的文化资料,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历史上,如果没有这部书集,很多古籍后世都将失传。包括《旧唐书》、《旧五代史》、《宋会要辑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后全部失传,直到满清为编纂《四库全书》,搜寻资料,才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流传于世上。

    这是华夏历史上最全的一部书,也是世界古代史最伟大的一部书。这是伟大的光荣,不仅仅是属于皇帝的,也是属于文明,属于民族的光荣!

    他又看向身旁正在解说的解缙。解缙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一位杰出的才子,亲自核对并改正了一部分书籍,更以出色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保证了编书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这部大典的编撰完毕功劳甚大。

    “解卿。”此时允熥已经走过了大半间屋子,忽然说道。

    “请陛下吩咐。”解缙又道。

    “你作为总裁,编纂完毕这部大典,功劳甚大,朕要奖赏你才好。这些书籍朕可以慢慢看。你吩咐所有参与编纂这部书集的人都过来,朕要当众奖赏。”

    “陛下,参与编纂这部书集之人甚多,史馆内站不下。”解缙心中一喜,说道。

    “去外金水河。”允熥说道。史馆距离皇城不远,让他们走过去也容易。

    “是,臣遵旨。”解缙答应一声,亲自去传允熥的口谕。允熥并未在这里等候,而是又回过头看了这些书籍一眼,带着自己的儿子走出房屋,坐上马车,来到外金水河附近。

    过了一会儿,人群逐渐走过来。外金水河也在皇城内,一般人没有腰牌不许入内,若不是允熥派出身边的小宦官与守门的侍卫说了一句,即使有解缙证明,侍卫也绝对不会放这么多人入皇城的。允熥也是因为附近实在找不到宽敞的地方只能让他们来这里。偶有办差的宦官经过此处,十分好奇的看过来这到底是要做什么?

    等所有参与编纂之人都入了皇城,允熥大声说道“汝等编纂大典有功,朕定要封赏。”

    “解卿,朕加封你为大典子爵,赐少师衔,升授光禄大夫,赏柱国勋。”

    “王景,……,汝等五位副总裁,加封五大夫爵,加授正奉大夫,赏正治卿勋。”

    “黄易等十八位编修,加封官大夫爵,升授奉政大夫,赏修正庶尹勋。”

    “……”

    “所有因编纂大典而亡者,追封大夫爵;子,加封簪褭爵。”

    “其余所有人等,为官者,考核定为上上或上中;百姓书吏,赏半年俸禄!”

    。

第1465章 为了流传() 
“臣/草民谢陛下隆恩!”在场众人纷纷跪下说道。

    在场所有人都满脸惊喜之色。这样大规模的赏赐对于文官来说还是头一次;不仅如此,甚至还对这么多没有官身的百姓赏赐俸禄,大明建立以后也是第一遭。

    少数官员脑海中闪过‘对官员、百姓赏赐这许多,还要准备征伐孟加拉国,朝廷有这么多钱么’这个念头,不过很快抛之脑后。陛下自己都不在意,我们在意什么。

    “陛下,臣何德何能,能受如此赏赐!恳请陛下收回成命。”解缙则跪下说道。其他的也就罢了,可赐予爵位太重了。虽然新增加的子爵只相当于过去的指挥使,但也是个正式的爵位啊,他也将成为在洪武三年加封开国功臣后第一个封爵的文臣。

    “爱卿做下的这件事,足以当得一个子爵。”允熥笑道。编纂一部华夏前无古人的书集,这样的盛事的总负责人当不得一个子爵,那就没有文官当得爵位了。

    解缙听了这话心中一喜,但又推辞了几句,允熥坚决要封才装作不得不的样子答应。

    “臣谢陛下恩典。”解缙再次郑重的跪下行礼道,同时在心里感叹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允熥即位后不久,解缙就被任命为冬辅官,后来又下旨编纂大典,他又负责起大典的编纂事宜。但很快,他就觉得力不从心起来。主持编纂大典是极耗心血之事,更不必说他还要亲自阅读一些书籍的不同版本,以决定采纳哪个版本,每日都要很晚才睡下。

    可协助允熥处置政事也是要投入极大精力的差事,即使夏辅官承担得更多些,他也已经难以同时兼顾着两个差事了,只能二选一。解缙经过反复掂量,最后决定放弃冬辅官的位置,专心主持大典编纂之事。

    当时解缙的朋友都不能理解他的选择。诚然,大多数文人都希望能够参加编纂大典这一盛事,解缙也不例外。但解缙十分在乎权力,而且他当时担任冬辅官,等到暴昭告老后就能成为夏辅官,文臣之首,解缙的朋友都不敢相信他竟然会放弃唾手可得的文官之首之位,而去全心全意主持编纂大典。董伦就不止一次的问过他怎么想的。

    ‘我若是当初选择做冬辅官,放弃主持编纂大典,就能等到做夏辅官么?陛下不会允许任何一人长久把持任何官位的,夏辅官与冬辅官的差事又差不多,等到暴昭告老还乡的时候我也该调任他职了,或许是六部尚书或都御史,或许是外省布政使,或许是藩国的右相,总之,不会让我继续做辅官。’

    ‘可主持编纂完毕大典之后,我十多年未涉足政事,朝中官职可以任意调任;陛下又认可我的才华,而且此时正好陈性善已经担任夏辅官之职五年,也该调任了,我正好可以返回朝堂担任夏辅官。’

    ‘而且编纂大典如此盛事,若是不能在其中留名也是人生一大憾事,况且编纂完毕后必定有陛下的赏赐,这是多年也不算白忙一场。只是没想到,陛下的封赏如此丰厚。’解缙想着。

    “陛下,如此盛事,如此完备之大典,臣以为,应当以陛下的年号命名,称之为《建业大典》。”脑海中想着过去自己的想法,嘴上却也不停,出言道。

    “这,不必了,还是叫做《大明大典》吧,让后世之人一听,就知晓这是大明时编纂的。”允熥犹豫了一下,说道。他承认,听到解缙的建议后他有那么一刻动心了,但最后还是决定放弃。

    “官家,自古以来,书集并未有用朝代之名命名的,臣以为,使用大明国号命名此书集十分不妥。”解缙又道。

    “那爱卿以为,如何命名为好?”允熥想了想觉得他说的也对,确实没有用国号命名书集的先例,就又问道。

    “臣以为,《鉴文大典》此名更好些。鉴有借鉴之意,此书又是古今所有书籍汇总而成,正和此意。”解缙说道。

    允熥又问了一遍才明白他说的是哪四个字。想了想觉得这个名字不错,点头答应“那就称之为《鉴文大典》。”不过话音落下后他又觉得不太对,感觉这个名字好像是《建文大典》似的。不过他又想了想,觉得还是不改了。即使称之为《建文大典》也没什么,反正今世也没有建文朝。

    “臣马上传令重新印制书籍封面,覆盖于原书页上。”解缙又马上说道。

    允熥点点头,低头沉思起来。解缙不知这有什么好沉思的,但也不敢打扰,站在他身旁静静等候。

    “解卿,这部书集此时应当有两部,一部是手抄本,一部是印刷本。”过了一会儿,允熥才抬起头问道。

    “是,陛下。”解缙回答。

    “你传朕旨意,将这部书再印刷六部。”允熥说道。

    “陛下,这,为何要印刷这许多?”解缙惊讶的问道。这可是超过万册的书,保存十分不易,而且即使用活字印刷的成本也不低,印这么多做什么?若是需要某部分,印哪一部分就成了。

    “朕自有道理。”允熥没有解释。

    “臣遵旨。”解缙很没骨气地答应道。反正不是自己花钱、自己保存,陛下有旨,自己接着就是了。他甚至开始琢磨要接着这个机会将自己喜欢的几册偷偷印一份带回家。

    “此事万不可马虎,一定不能印错。印刷完毕后,让校对之人再校对一番。朝廷给他们开两倍的俸禄,六部书都校对完毕后还另有赏赐。”允熥嘱咐道。

    “臣必不敢马虎。”解缙又答应道。

    见解缙表情十分认真的答应了,允熥点点头,小声自言自语道“算上已有的两部,八部书,应当已经足够了吧,不会再失传了吧。朕不仅印刷得多,而且不会存放在同一地方,而是分散放置于各地,甚至非中原之地,应该能够像《四库全书》一般完整的流传下去。”

    。

第1466章 新任命() 
    “爱卿平身。”允自言自语过后又对他说道。

    “多谢陛下。”解缙站直身子。

    “既然大典编纂之事已经告一段落,剩下的无非是校对印刷本的错别字,爱卿也无太多差事了,也该回到朝堂中,为朕效力了。”允笑着说道。

    虽然早有预料,但解缙心里还是一阵激动。他勉强抑制住自己的激动之情,笑道:“陛下这样说,莫非是说臣这些年编纂《鉴文大典》不算为陛下,为朝廷效力?”

    “哈哈,编纂《鉴文大典》自然算是为朝廷,为朕效力,是朕说错了。”允又笑着回应:“朕的意思是,既然编纂书集已经没有多少差事,朕想着将卿调至其他衙门,为朕效力。”

    “卿立下如此功劳,朕当然也不会不体恤卿。卿可有愿意去的衙门?若是有,只管和朕说,朕一定答应。”

    “臣听从陛下吩咐。”解缙马上说道。开玩笑,哪有二三品高官让大臣自己挑选的道理?允可以开玩笑似的说出口,反正此时只有他们君臣二人,连几位皇子站得都远听不到;但他不可以开玩笑似的答应。不管皇帝多么开明,这种玩笑做臣子的是万万开不得的。

    “既然如此,朕就凭着自己的心意任命爱卿了。”允笑容更盛,说道:“夏辅官陈性善,朕另有差事任命,你可愿意接任夏辅官之位?”

    “臣敢不听命!”解缙听到这话更加激动,但仍然沉声答应道。他本来还想推辞一番,但又想:这又不是在朝堂上,只有君臣二人,允也不太喜欢这一套,还是直接答应更好。就出言答应了。

    “好!”允继续说道:“史馆这边还有些收尾差事要做,你先办这些差事;同时朕再加你中书舍人之官职,每日下午你可入宫来到乾清宫,与朕、与其他卿家一起议论政事。待收尾后,朕再正式下旨调任你为夏辅官。”

    “是,陛下。”解缙答应道。

    允又与他议论几句,让他退下了。

    “你们对《鉴文大典》这部书集编纂完毕,有何感想?”允慢慢走到自己的几个儿子身旁,笑着问道。

    “此乃大明之盛事!”文垣最先回答道:“儿子听说,这部书集将自古以来所有文献都收纳其中,历朝历代所编纂之书集,均不能与此大典相提并论。这部书集,必定会流传千古;主持编纂这部书之人,也会随着书集而流芳百世!”

    对于喜好读书的文垣来说,这部书集的意义是怎么多说都不为过的,他从听到解缙说的第一句话开始就激动不已,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完全平静下来。他甚至有些嫉妒主持编纂的解缙。

    文等人也没有和文垣的意见相左。他们本来就同样觉得这部书集的意义很大,再加上文垣这么说了,当然更不会提出反对意见。

    “那文垣,这部书集,你打算如何使用?”允点点头,又问道。

    “自然是在宫中专门开辟一宫,存放一部。想要来看书,或要查询哪本书时,就来查阅。大典当然要认真保存,着小宦官每日打扫,选择背阴背光处存放。若是有人没有认真打扫,定要责罚。……”文垣说了许多保存的规矩。

    允又看向其他人。文、文圻和文坤的意见都和文垣差不多,轮到文垠的时候,他犹豫了一下,说道:“这部大典耗费这样多的物,消耗无数人的时间,又是文化之盛事,天下最为齐备的一部书,是否应该允许民间的读书人借阅,以使天下的读书人共同享受到编成大典的好处。”

    “你说的不错。”允露出笑颜:“这部大典岂能仅仅存于皇宫之内?待印刷完毕后,朕就会下令在国子监内保存一部,允许所有监生、官员、生员与举人阅读。”

    “五弟说的不错,是儿子疏忽了。”文垣又赶忙说道:“儿子只想着自己能够看到这部大典,忘了与天下的读书人共享大典。”

    “这也没什么。你十分喜欢读书,父亲也能理解你的心思。”允仍然笑着说话,可却不引人注意地皱了一下眉头。

    “好了,现在时候也不早了,该回去了。”允看了一下天色,觉得不早了,说道。

    “是。”几个儿子答应一声。

    允随即带着他们向宫里走去。刚走到奉天门处,预见离开宫中的辅官与舍人,他们忙行礼道:“见过陛下,见过皇太子殿下,见过皇子殿下。”

    “不必多礼。”允答应一句,正要继续向宫里走去,忽然想到什么,说道:“陈卿,你且住,朕有话要与你说。”

    虽然这些人里姓陈的不少,但能被陛下称呼为‘陈卿’的只有一个。陈性善答应一声,让过同僚,站在原地。

    允也让除文之外的儿子先回去,等他们都走了,允对陈性善说道:“陈卿,朕左思右想,觉得有一个差事只有卿最适合,决定将卿改任其他官职,以他人接替你的夏辅官之位。”

    “臣遵旨。”陈性善平静的答应道。若是别人听到这样的旨意,纵使不敢不答应,纵使不敢表现出来,心里总是不痛快的;可陈性善绝对不会。他基本不会计较自己的得失利弊,只是坚持心中的道义,任何事情只要没有违背心中道义就不会反对。也正是他这样的性子,允才会重用他,才会在这种场合和他这样随意的将这件事说出来。

    “不知接任夏辅官之人是谁?臣这几日就与他交接。”陈性善又道。

    “接任夏辅官之人是解缙,交接之事先不忙。爱卿难道不想知晓,朕要给爱卿的新差事是什么?”允笑道。

    “臣当然想知晓,以便于早做预备。不过既然陛下不说,臣就不会问。”陈性善说道。

    “罢了,朕直接告诉你吧,是藩国左相。”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1467章 迟迟未到() 
“罢了,朕直接告诉你吧,是藩国左相。”允熥笑道。

    陈性善看了一眼文垚,说道“陛下,可是要臣辅佐皇长子?”

    “确实如此。”允熥说道“文垚初就藩,此地又距离中原较远,朕要派十分信任之人辅佐他,思来想去,只有爱卿符合朕的要求,朕也只能将皇长子委托给爱卿。”孟加拉这个地方将士大明进入印度的桥头堡,非要有一个能准确把握自己心思和经验老到的人治理不可,而初出茅庐的文垚是肯定不够格的。

    陈性善是他最信任的几个大臣之一,而且虽是文官也懂得武事;对陛下的心思也非常了解,刚刚为官时还有的迂腐在经过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也早已被消去了,很适合去治理孟加拉。当然,陈性善正好做了夏辅官五年,替换为其他人就是意外之喜了。

    “臣遵旨。“陈性善仍然是没多大反应地躬身答应。

    文垚不由得认真打量起他来。陈性善的大名他当然听说过,也知道他是允熥最信任的大臣之一,但正因为此,他从未想过陈性善会成为他的王相,也从未认真了解过,这时当然要认真瞧一瞧。他见到陈性善这么淡定的答应,眉头一皱。臣子接受皇上的任命,应当十分郑重才对,哪怕是开玩笑似的答应也比这幅表情好。所以文垚在允熥又吩咐了陈性善几句,让他退下后出言问道“父亲,陈性善此人接父亲的旨意竟然这样淡然,是否有些,嗯,不太在意,或不太满意这个任命?”

    “并非如此。”允熥马上教育道“你切不可拿衡量其他大臣的想法来衡量陈卿。陈卿如此表现,绝非不满意做你的王相,而是对他来说,不论做何差事都是为朝廷效力,无须在意。陈卿自然也有在朕面前十分激动的时候,但那都是因为想法与朕相左,对朕的某些施政不大赞同,从来不是因为自己的得失。”

    “你要记住,”允熥盯着他的眼睛说道“有陈卿这样的臣子,是国家之福。等你就封孟加拉,一定要尊敬陈卿,万万不可对他懈怠。而且陈卿为官十多年,做事老到,他所做的事情,你若是有不明白的,可以去问,但一定不要不问即改。”

    “是,父亲。”文垚当然马上答应,可心里仍然不太服气‘印度是新地方,陈性善即使为官多年,其经验也未必适用于印度。’

    “走吧,天色也不早了,回去休息吧。”允熥没有注意到他的不服气,带着他向宫内走去。

    ……

    ……

    第二日,《鉴文大典》编纂完成的消息在京中传开,所有的文人不论是官员还是读书人都高兴地不知怎么好。能完成这样的文化盛事,编纂好一部远超历代的书集,所有文人都有荣与焉。不仅是文官,许多读过书的武将和宗室也是如此。

    之后传出的要将一部书保存在国子监、允许任何官员和许多读书人去借阅之事更是让他们高兴不已。天底下所有的藏书都收入其中了,以后想要查阅文献更容易了。大家纷纷颂扬陛下的‘仁政。’许多官员更是每日派人去国子监打听,等着大典被移交国子监后先睹为快。

    在这种情形下,另外几个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