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明天下-第6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圻所说之事,也有道理。不过征伐印度父亲不急于一时,印度这么大也不是二三年能够夺取的。父亲计划利用五年基本平定印度北部、西部与东部,再用五年平定南部,同时彻底降服当地的世家大族;每次也不会同时攻打许多番国,所以出兵太多用处也不大。”

    “父亲,若是拖延如此日久,于军心不利。”文垚又道。大军长期驻扎在外,对军队可不是个好事。将士们会起思乡之情的。唐代府兵制败坏的起因就是随着唐帝国的领土越来越大,征召的府兵作战范围越来越远,而且至少要在一个方向的大战彻底结束后才能回家,算上来回的路程,往往七八年、甚至十多年过去了,又有战死的可能,所以后来许多人宁愿自残也不愿意服役,导致府兵制败坏,不得不改为募兵制。现在大明的卫所实际上就是一种小范围的府兵制,当然存在同样的问题。

    “首先,父亲会尽量征召愿意全家迁居印度的将士出征,将会被分封到印度的藩王所统领之兵大多会是这样的将士;其次,朕会采用轮换制。”

    “轮换制?”文圻下意识重复道。

    “轮换制。”允熥解释道:“既是在征战时,当一场战役结束后,将参与此战的部分将士撤回中原,换另外卫所的将士参战。下一次战役结束后,将上次战役并未轮换的卫所将士撤回中原,换另外的将士参战,周而复始。大明兵多,每次又只有五六万人马,即使征战十年,也足以保证每个卫所之将士只参战一次。如此一来,即可解决将士驻扎在外时候太长之问题。”

    “可是这样一来,反复来回运送将士,花费的路费太多了。”文坤道。作为一个‘其他’妃嫔生的孩子,他母妃宫里的条件比在场的另外五个兄弟都差,对于缺少钱花理解的也最深。

    “一路海运,花费的运费还不算多,朝廷承受得起。”允熥说道。

    “可若是将士无法走海路返回,那……”文圻这话还未说完,就听允熥说道:“若是深入内陆之地,当然无**换了。”有轨马车毕竟不是火车,运力也远远比不上火车。在用蒸汽机做动力的船刚开始出现的时候,速度还不如风帆船快,运力也没有明显提高,只是胜在持久,对环境的要求低;可火车出现后,从前的一切陆地运输方式都很快被淘汰了。除非发展出火车,不然内陆用兵仍然不能采用轮换制。

    解释清楚了这个问题,允熥又扫视了自己的这六个孩子一圈,问他们可有其他问题。文垚等人当然有其他问题,比如到底为什么一定要向钱庄借钱。但允熥摆明了不愿意回答,他们也没法问;现在又只是在筹备攻伐印度,而不是已经开始,文垚、文圻又问了几个小问题,就没什么可问得了。

    这时已经到了酉时中,允熥吩咐小宦官传膳,在乾清宫同几个儿子用了膳,让他们回去。今晚允熥要去明妃抱琴的承乾宫,所以除文垚之外的其他五个儿子纷纷行礼后就要离去。可此时允熥忽然又想起什么,对文垣说道:“文垣,你留一下,父亲有话同你说。”

第1452章 孩子—教育二() 
    “爹。”等其他人都走了,文垚也特意避开后,文垣走到允熥跟前。

    允熥看了他一眼,问道:“文垣,适才父亲瞧你没怎么说话,是对攻伐印度不在意么?”

    “父亲,并非如此。《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儿子明白这个道理。即使看起来攻伐印度轻而易举,儿子也不会不在意。”文垣说道。

    “那就是不赞同父亲攻伐印度了。”允熥又道。

    文垣沉默片刻,回答:“孟加拉国侵扰番属国阿拉干,朝廷施以惩戒也是应有之理。”

    “其他呢?”

    文垣这次沉默了更长时间,才回答:“父亲推崇礼制,主张凡事依礼而行,贸然出兵攻伐印度,似乎有违礼制。”

    “看来你确实不赞同父亲打算攻伐印度。”允熥倒也不惊讶,只是说道:“父亲确实推崇礼制,也主张凡事依礼而行。但,印度诸国并非是尊崇大明的礼制之国,你以为,大明之礼可否用于这样从未尊崇过礼制之国?”

    “这?”文垣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

    “周代分封诸王于国家之外,教化蛮夷,不论是孔子,亦或是之后历代儒者,都赞颂其为仁政,功德无量之事。朕攻伐印度,将仁义与礼制推广到印度,又如何是不对之事了?”

    “这。”文垣沉默不语。如果是朝堂辩论,此时文垣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反驳了;但问题在于,他们并不是在辩论,而是允熥想要说服文垣,而文垣又十分明白的知道,允熥攻伐印度的本意并不是推行礼制,只是要掠夺印度的财富,同时安置国内的藩王,所以,他没有被允熥的这番话说服。

    “文垣,父亲对大明百姓如何?”允熥盯着他看了一会儿,问道。

    “父亲对大明百姓极好,纵使是前代贤君,未必能及。”文垣马上回答。他这话并不是拍马屁。与历朝历代的皇帝相比,允熥不仅从税赋上注重减轻百姓负担,而且亲自关心如何采用其他办法改善百姓生活,包括推行新的种地法子等等,历朝历代的皇帝从来没有这样做过的。文垣的称赞并不过分。

    “外番的百姓若是能够变成大明治下的子民,对他们是好是坏?”允熥又问。

    “对他们自然是好事。”文垣又回答。

    “所以说,不论父亲的本心如何,最后之结果,都是外番的百姓受益,是否如此?”

    “是。”

    “所以,文垣,父亲怎么想,并不重要。”

    允熥紧紧盯着他,说道:“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人做了什么,除必定导致他们原本的目的以外,定然会导致一些其他事情。父亲打算征伐印度,确实为了掠夺印度的财富,分封藩王,但这并非所导致的全部事情。在父亲派兵征伐印度后,必定还会导致其他事情。”

    “父亲举个例子。某人因要复仇,烧了他仇家的房屋。这一做法,不仅会毁掉他的仇家,也会导致其他事情。尽管他仅仅是在仇人家的房梁上放了一把火,但由于被放火的梁柱连接着其它段,仇人的房屋又连接着其他房屋,最终可能导致一场火灾,这场大火灾不仅仅焚毁了他的仇家,而且使许多别人的财产都变成了灰烬,甚至还有人会被烧死。”

    “如此后果,或许并不是要复仇那人的想法,但却导致如此后果。而且,此人必须为此承担罪责,受到律法惩治,并不因他本来并没有酿成酿成火灾之想法,就放过他。”

    “那么,反过来,父亲出兵征伐印度,虽然只是想要掠夺印度的财富、分封藩王,但其后果,却使得兵灾过后当地的百姓生活得更好。”

    “所以,父亲如何想并不要紧,要紧的是父亲如何做的,而且在达到目的时,又导致了怎样的其他结果。如果这些结果是好事,那父亲做的就是对的。周代加封诸侯于国外,教化蛮夷时,武王和周公所想的未必就是教化蛮夷,也多半是从蛮夷手中抢夺财货,巩固国家。但最后蛮夷得到教化,不再过汝牙允血的日子。”

    “这也是为何先贤要说‘论迹不论心’的缘故。并非仅仅是因为‘论心千古无完人’,而是即使本心并不如何仁义之人,其做法也未必是错的。”

    “儿子受教了。”文垣行礼道。允熥的话确实很有道理,值得他认真琢磨。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允熥的教导并未就此结束。“文垣,你是皇太子,你将来要继承大明,继承父亲的位子。所以你琢磨事情,不能按照你的那些先生教导你的想法,即使他们完全出于公心没有私心。也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将。”

    “皇帝,是全天下独一无二的位置,即使是那些就封的藩王也与你不同。藩王闯了祸出了差错,还能向朝廷求救,向其他藩王求援;皇帝出了差错,能找谁求援,谁又能帮得了忙?”

    “作为臣子,或后世人,当然能够批判某位皇帝做某件事居心不良,即使这件事最后起到了好作用。但对于皇帝来说,却不能这样想。你要看到,这件事对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百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这个高度,而不是从臣下的高度。”

    “是,父亲。”文垣楞了一下,更加严肃地行了一礼,答应道。

    “回去后好好想想父亲的话。但也不要因思量此事而休息的太晚。”允熥点点头。

    “是,父亲,儿子告退。”文垣又躬身行礼,转身退下。

    允熥又看了一会儿他的背影,一直到隐藏于黑暗中,微微叹了口气,之后对文垚说道:“文垚,你过来,与父亲一起去你母妃哪里。父亲有一件对你极为重要之事要说。你母妃也知晓。”

    “对儿子极为重要之事?敢问父亲,是何事?”文垚不由得问道。

    “你的终身大事。不仅仅是婚姻。”

第1453章 孩子—教育一() 
    “还是你来说吧。做母亲的,与孩子更容易说话。”在承乾宫内,允熥对抱琴说道。他虽然刚才告诉了文垚要与他说什么事情,但总觉得这样的事情还是孩子的娘亲说更好。

    “真是的,夫君你真是会推脱。”抱琴虽然带着埋怨的语气说话,但满脸都是笑意,转过头对文垚说道:“垚儿,娘要和你说的,是你成婚之事。你年纪也不小了,今年都十七了,也该成婚了。你父亲挑选了几个人选,我又看了看,觉得有一个姑娘很合适,就打算给你定下。”

    “这姑娘你也见过,小时候曾进宫陪你大姐一起玩的,后来又入了女子学堂读书,你爹有时带着你们兄弟出宫去与皇家有亲的勋贵家里拜访,你也能见到。”

    ‘是郑国公府,还是魏国公府,还是梁国公府,还是曹国公府?’文垚心想。大明的勋贵虽多,但若说是允熥会去拜访的,也只是这几家,至多再添上景川侯府和会宁侯府,和安定伯(允熥给与薛宁不世袭的爵位)府。

    他正想着,就听抱琴继续说道:“……,娘也不与你卖官司了,就是郑国公府的。郑国公世子的长女,你应当记得。”

    “是珺月?”文垚下意识说道。

    “就是珺月。你还记得她的闺名,也是好事,省的母亲还犹豫要不要告诉你。”抱琴笑道:“你还记得她的名字,可见你对她也有些注意;母亲看你的表情,也不像是对她厌恶。青年男女之间,只要不厌恶,必定是能处得来的。况且珺月长相不错,性子温婉,肯定会是你的贤内助。”

    她对于这门亲事很满意。首先,当然是从儿子婚后幸福的角度考虑,觉得珺月与文垚很合适;其二,是郑国公家在军中势力很大,将来他就封海外,能给与帮助;其三,常珺月的父亲常继宗不仅是郑国公世子,也是常家这一代最有出息的,允熥也很信任他,用兵打仗也能作为倚靠。

    至于第四点,就是她的小心思了。她父亲当年是常遇春、常茂父子的亲兵,她和她哥哥、弟弟也都曾在常家做下人;可风水轮流转,她的儿子可以迎娶当年主人家的女儿了,这强烈的反差令她兴奋不已。‘当年卫青原本身为平阳烈公主的骑奴,后来却能迎娶平阳烈公主,也不过如此吧。’她兴奋的想着。

    她又看了文垚一眼,见他一脸的茫然之色,心道:‘垚儿自然不会有当初卫青的想法,所以不会像我这样高兴,而且这个消息是忽然告诉他,一时还接受不来。’

    可文垚的心思却并非如同抱琴猜想的这般。文垚心中只是茫然。常珺月他当然见过,也知道她确实性子温婉,但从未想过她会成为自己的妻子。实际上,文垚虽然想过未来的妻子会是什么样,但从来没有将自己认识的同龄人带入其中,带着一种少年玫瑰色的幻想。现在这个幻想被打破了,他一时间有些无所适从。

    允熥看着文垚,猜到了他心中在想什么,伸手揉揉他的脑袋,笑道:“父亲当年成亲前与你一样,见过妻子,但从未想过她会是自己的妻子,所以当时听你曾祖父说起时心中也是一片茫然。不过不要紧,等你成亲日见到了她,这份茫然就会消散。父亲现在与你多说也无益,等你将来成亲时就明白了。”

    “是,父亲。”文垚虽然仍不明白允熥的话,但仍行礼说道。

    “好了,这是父亲要与你说的第一件事。”允熥和抱琴又打趣了文垚几句,正色道:“现在父亲要与你说第二件事。你的婚期会早一些,应当在今年就正式成婚,不会拖到明年。”

    “怎么这么着急?”抱琴不由得叫道:“夫君,二位皇弟和四位皇妹,都是定亲后一年多才成婚,怎么到了垚儿这里,就这么着急成婚?”正说着,她忽然想起当年允熥成婚时也是匆匆忙忙就进行完仪式,又叫道:“莫非夫君你要派他巡抚地方?”

    “差不多。文垚,父亲要让你带兵征伐印度,夺取孟加拉作为自己的封地。”允熥盯着文垚的双眼,说道。

    “让儿子带兵征伐印度,夺取孟加拉作为封地!”文垚下意识重复一遍,抬起头瞪大眼睛看着允熥:“父亲,这是,这是,”

    “你成婚后就要就封,可父亲加封藩王的想法你也知晓,不在中原加封藩王,你要是想留在中原,只能是待在京城吃闲饭。父亲不愿你吃闲饭,就在中原之外的地方为你挑选封地,选来选去,觉得孟加拉这个地方最好。”

    “一来孟加拉这个地方距离中原较近。今日父亲与臣子谈论的时候你也听到了,孟加拉就在阿拉干以西,而阿拉干距离岷藩极近,孟加拉也距离岷藩极近,虽然由于大山阻隔大军难以通行,但山间小道派人往来十分容易。再者,孟加拉滨海,你若是回京,可以走海路。将来克拉运河修通后,你从孟加拉坐船回京会比岷藩的人走内河回京还要更快。”

    “二来,就是孟加拉这个地方极好。孟加拉的土地肥沃,百姓富庶,地理位置也非常要紧,父亲觉得,那地方应该能算作中原之外最好的地方了。”

    “三来,父亲还要给与你一项重任。这项重任只有父亲的儿子才能承担,而你是长子,当然要第一个承担这项重任。不过重任到底是什么,父亲先不与你说。等你夺下孟加拉后再说。”允熥说道。

    文垚半晌没有回过神来。刚刚告诉他成婚之事,马上又告诉他派他去打仗,把他加封到印度去,文垚一时间难以接受。

    允熥对此也不奇怪,坐下来一边品茶一边静静地等着。过了好一会儿,文垚才回过神来。

    “父亲,儿子知晓了,儿子带兵出征印度,为自己夺下封地。”他对允熥行礼道。

    “你果然是父亲的好儿子。”允熥满意地笑道。

    可他正要与文垚再说什么,忽然听抱琴说道:“夫君,要把垚儿加封到印度,还要他带兵打仗,夺下孟加拉?”

    “正是如此。”

    “夫君,孩子大了要就藩,妾虽然舍不得,但也能理解;可让他亲自带兵打仗,夫君,可否不让垚儿带兵打仗,命将来的左右相带兵打下孟加拉后,让垚儿去就封?”抱琴红了眼圈,说道。

    “这像什么话!岂有左右相带兵打仗,国君在京城等候的道理?这样即使将封地打下来去就藩,文武官员岂会心甘情愿为他效力?”

    “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苏王的封地就是由将领打下来,自己去坐享其成的。”

    “这怎么一样!当初为夫没有加封藩王至苏门答腊岛的想法,是击败满者伯夷国之兵,三佛齐人请求内附后,为夫才起了加封藩王之意,这才选中了高煦,把他加封道苏门答腊岛上的原三佛齐故地。而且在此之前,高煦在平叛之战中立下功勋,是为国有功之人。”

    “那还可将垚儿封到爪哇岛。妾看过地图,爪哇岛距离中原比孟加拉更近一些。”

    “不成,爪哇岛现在的情形,还不适合加封一位藩王过去。”允熥又断然拒绝。

    “可是,可是,”抱琴说不过允熥,她也不愿意和允熥继续辩论,一把抱住文垚,流着眼泪说道:“战场上刀枪无眼,万一垚儿有个意外,妾怎么办。”

    “母亲,儿子不会的。儿子不会出意外的。”文垚忙安慰道。

    允熥的口气也松下来:“抱琴,你的心思为夫也明白。但文垚是为夫的长子,为夫将那么多宗室藩王派出去冒着危险,一刀一剑的为自己打下封地,可轮到文垚却吃现成的,他们会怎么看为夫?还愿不愿意听从为夫的话?”

    “而且文垚也不会有危险的。为夫让他带兵打仗,可不是让他亲自冲锋陷阵。文垚打仗时都是在中军之中,有层层的将士保护,不会有危险。而且为夫也不会让他自己一开始就单独领兵。为夫会拨给文垚一二万兵马,作为以后封地兵马的主力,在攻打孟加拉时,还会拨出一两个上直卫给他指挥;此外,还会有南洋几位藩王的兵马助阵。文垚初上战阵,为夫当然也对他的安危担心,不会让他一开始就指挥上万的兵马,而是交给善于领兵的藩王,比如高煦等人。高煦用兵打仗的本事为夫也与你说起过,你还不放心么?文垚不会有危险的。”允熥劝道。

    抱琴不答话,只是抱着文垚哭。允熥能够这么理智的思考,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有好多儿子,即使损失了一个也不至于太过伤心;可她抱琴只有三个孩子,其中更是只有文垚这一个儿子,她岂能像允熥这样理智分析?

    抱琴也不大哭,只是抱着文垚小声抽泣,却一直不停。允熥话已经说尽,抱琴还是不答话,此时天色又已经不早了,允熥只能放弃今晚劝服她的想法,吩咐宦官送文垚回住所,自己抱着抱琴来到寝殿,也不说与文垚有关的事情了,说些别的,好不容易让她不再哭泣,终于松了一口气,上床睡觉。

第1454章 银行业() 
“阿切!”睡眼惺忪的允打了个喷嚏。

    “官家,昨晚上没休息好?”卢义关切的问道。

    “嗯。”允哼了一声。“昨晚上心烦,睡不着。”

    卢义脸现诧异之色。后宫一后四妃,若说温柔小意,再没有人能比得了抱琴;带着皇长子离开乾清宫的时候也挺高兴的,怎么会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