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么,这个时候来找为兄,有何事?”允熥笑道。
“皇兄,李家的案子还没有结案么?”昀芷道。
“尚未结案。这才几日,即使从年前的腊月二十三日开始算,到今日也才一个月多一点儿,没能结案才正常。”
昀芷却撇嘴道:“皇兄你不要用这样的话来敷衍妹妹。妹妹可知晓皇兄你这些日子在忙什么。李家的案子早就调查清楚了。”
“皇兄,李家发生这样的事情也非皇兄所愿,皇兄早日结案也是好事。何况皇兄你忙的事情已经做完了,也该将李家的这个案子结案了。”她又请求道。
“好好好!这就下令让锦衣卫将卷宗从头到尾都整理一遍,皇兄再批答一番后送都察院最后定罪!”允熥说道。
”这才是妹妹的好皇兄!“昀芷又笑着说道。
“你呀,不过才见过那个叫做李咏琳的人几次,就这样为她忙前忙后的,谁交了你这样的朋友,可真是值了。”允熥说道。
第1398章 李案的定罪()
听了允通的话,昀芷笑了一声,没有答话。她少年之时只结交了这么一个民间朋友,催促尽快结案又不费事,当然要尽力帮忙。
既然答应尽快结案,允通也不会再拖。他马上传旨给秦松,让他尽快将卷宗移交都察院和刑部,由这两个衙门做出最终的判决。
秦松接到旨意后当然不会耽误,立刻下令对卷宗进行最后的整理,第二日一早将所有卷宗送到了都察院。
都察院的官儿当然对锦衣卫十分厌恶,从上到下都没给来送卷宗的锦衣卫校尉好脸色。这次的李案都察院内有两名御史牵扯其中,已经停官待处置。虽然是他们自作自受,但都察院的名声也受到了影响,他们能高兴才怪。
但不管他们怎么给锦衣卫校尉脸色,卷宗也不能不接。蹇义得到卷宗略微看了看,就命差役拿着这些卷宗跟着他去了刑部,要与刑部尚书茹瑺一起商议定罪。这个案子看起来简单,但定罪的分寸可不好掌握,蹇义本着一人计短,二人计长的想法与茹瑺去商议。
茹瑺也有些挠头。李案的突破口是官府勾结地痞恶霸构陷李家杀伤人命,从《大明律》的角度来说,也是这个罪名较重。收买好几条人命,已经足够死罪了。但他们也都明白,允熥更加在意的是这几个官员想要侵吞李家产业,在最后的定罪中一定要突出这一点。
经过反复讨论,蹇义还入宫求见过一次试探陛下的心思,二月初三,他们二人正式定下了罪名和处置:原苏州知府赵岩,以诬陷、公器私用、贪掠民财等罪名判处流放蒲藩,原都察院河南道御史明良流放岷藩,……;李士鲁之子李玄珐流放秦藩,……。
在邸报上刊登的此案的经过,他们二人也各自找了能妙笔生花之人写了,突出了侵吞李家产业之事。
允熥看了他们的定罪和案件的经过,非常满意,在奏折上批答道:“朕无异议,着刑部、都察院照此办理。”
得到了允熥的批答后,定罪结果完全公开,同时开始按照判决处置人犯。
……
……
“爹!”“爹!”在锦衣卫镇抚司衙门前,对着刚刚从这个在大多数人看起来十分阴森的衙门中走出来的一人,响起了这样两声叫喊。
“行检,行校,你们都来了京城?”那人一愣,随即略有些惊喜的叫道。
“是,爹!”刚才喊他‘爹’的两人忙涌上来,拉住这人的手,说道:“爹,你没什么事儿吧?没受什么伤吧?”
“没事!我又不是人犯,是来做证人的,能有什么事情?受伤就更不会了,你爹我有什么说什么,不敢有任何欺瞒,锦衣卫的老爷们打我做什么?”这人笑道。
他就是苏州府警察署一个巡行队的队正,李九成。当日他被派到苏州的锦衣卫抓起来后,马上将自己知道的所有事情都交待出来,让锦衣卫十分满意,虽然不敢放了他,但在监牢中给他的待遇还不错。后来所有人犯从苏州提到京城,又有了其它人审问他。不论锦衣卫问什么,李九成都非常配合,让说什么说什么,也没吃什么苦头。
虽然他也曾配合赵岩对付商户李家,但他官微职低决不敢违背知府的命令不易苛责,而且后来还做了污点证人,认为他不仅无罪反而有功,今日就是放他离开锦衣卫的日子。
他们父子三人寒暄几句,李九成忽然想起什么,问长子李行检道:“你们是怎么来的京城?你们身上也没有功名,不开路引怎么可能来京城?”
“苏州府与长洲、吴县这三个衙门也正乱着,绝不可能有官员给你们开路引,莫非你们是找了人偷官印私自开的路引?”
想到这里,李九成的表情顿时就不好看起来,拉着他们快走几步远离锦衣卫衙门,然后低声呵斥道:“这是什么时候,你们也敢做这样的事情!败家孩子!李家的案子闹得沸沸扬扬,不知道有多少锦衣卫、镇司的番子在苏州,你们还敢做这样的事情,不要命了!要不是这儿是大街上,我非得抽你们两个人一顿!”
李九成连连骂了他们好一会儿才停下。等他住了口,二儿子李行校拿出水壶说道:“爹,喝水!”趁着他喝水的功夫,李行检解释道:“爹,我们也不是小孩儿了,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个时候苏州有锦衣卫、镇司的番子?我们可不敢这个时候私下里偷官印开路引。”
“那你们怎么来的?”李九成仍然气冲冲的问道。
“爹,您被带到京城后,娘在家里就忧心忡忡,害怕爹你被治罪,催着儿子来京城打听会不会被治罪。儿子自己心里也担心,也想来京城。但这个时候也不敢私下里开路引,只能在家干着急。”
“正好,前几日苏州府的粮食要起运,送到京城附近的粮仓。这个差事本来轮不到我们,但因为李家的案子上到知府、下到巡警,抓走了得有一半多,人不够用了,就让咱们分署派几个人跟着押送粮食。要是平时,这可是个人人争抢的好差事,送粮食到了京城还能玩一两日,我们抢不到;可现在苏州巡警抓了不少,空出去不少官位,还在的人都盼着升官呢,就怕自己回来的时候官位都被填满了,不敢离开苏州,没人愿意来。我们兄弟就接了这个押送粮食的活计来京城。”
“也好。你们年纪轻官位争抢不上,来京城还能躲开是非,也好。”听了大儿子李行检的话,李九成说道。
说过此事,时候已经到了午时,该吃午饭的时候,道路两旁的饭馆散发出饭菜的香味。他虽然在锦衣卫牢中没受什么罪,但也不可能给他好吃好喝好招待,饥一顿饱一顿的。李九成虽然只是个小小的从九品队正,但家中数代做衙役,从南宋时期就开始当,家里可不穷,从来没挨过饿,这时闻到饭菜的香味反应过来自己正饿着,叫道:”别的事也不忙说,先找地方吃饭!”
“今天爹你出了牢狱还能官复原职,可是喜事,找个好点儿地方吃饭!”李行检说道。
“对,爹你出监牢是高兴的事情,可得吃顿好的!也尝尝京城高档酒楼的饭菜什么味!”李行校也说道。
“就吃顿好的!”李九成自己也这样说。他之前来过京城,但虽然家中不穷,高档的酒楼也舍不得去;今天算是喜事,就浪费一回银钱。
父子三人随即找了一家较为高档的酒楼吃饭。李九成饿的狠了,上来什么就吃光什么,一直吃到饱为止。再加上李行检与李行校吃的,父子三人总共花了二十多贯钱。
下午李九成去了他两个儿子住的地方,从未时一直睡到第二天一早。早起醒来后,接受了和李行检、李行校一起来京城的苏州府警察的恭贺后,带着两个儿子又出来逛街。逛到午时,李九成肚子又饿了,但昨天吃饭花了那么多,今天可舍不得了,说道:“昨天已经花了那么多,你们带到京城的钱也花了一半了,剩下的还得买点儿东西回去,今天中午就省点儿钱,咱们去码头附近吃饭。码头附近都是搬货的苦力,给他们吃的饭都是又抗饿又实惠的。”
“爹,去码头吃饭省点儿钱也应该,但是干嘛要买东西回去?”李行校不解的问道。
“你个小傻子!”李行检笑道:“行校,这次苏州府抓了这么多警察,可不光是从九品的所正、队正出缺,更大的县尉都必定会出缺。你爹我这次不仅无罪反而有功,邸报上都能记一笔,比起其他所正、队正来更有资格升官。县尉这个官职虽然是个正八品的官儿,但读书人都不愿意做,宁愿官儿小一些从正九品主簿做起也不愿意当县尉,你爹我未必没有机会。”
“就算当不了县尉,还有从八品的录事。要是能当上录事也算是光宗耀祖了。为了升官,可不得买点儿东西回去给知县大人。”
“可是,爹,知县大人这个时候不敢收礼。”李行校又道。
“我也知道他不敢收,也没打算送值钱的东西。就挑选不太值钱但一眼就能看出花了心思的东西,让知县大人感觉到心意就成了。以后风平浪静了再好好孝敬。”李九成又道。
“爹,那咱们可得赶快回去,不然没准空缺出来的县尉和录事被任命了其他人。”李行检说道。
“不急。县尉和录事都是八品官职,肯定最后才任命。咱们就好好在京城转两日,多长长见识,也为知县大人挑选好礼物。”
“爹说的是。”
一边说着,他们已经出了城,来到江边的码头附近。李九成挑选了一个看起来最实惠的小饭铺,要了三大碗面,又每人加了一块烧饼,一盘口条。
吃完饭,他们又在江边转了转消食,正要回去,忽然见到从城里出来一队人马,几个警察押着十多个看起来是人犯的人向码头走去。
他们三人本来也没在意,站在路边等着这队人过去。可李行校抬起头扫了几眼,惊叫道:“赵知府!”
第1399章 李案的终结()
“赵知府?”听到二儿子李行校的话,李九成提起头来看向这队人,从头看到尾,也发现了原苏州知府赵岩的身影。他愣了愣,问身旁一个看热闹的人道:“这位大哥,这是做什么的?”
“这些人都是这次苏州的案子的人犯。朝廷上已经定罪,判处流放的这就送他们去流放的地方。”那人说道。
“平时被判处流放的人犯,不都是凑够了至少上千人才流放吗,怎么这次才这么点儿人就要流放?”李九成不解。他作为警察,也负责过将人犯送到码头统一流放的差事,知道以往的惯例。
“这次和过去不同。这次的案子据说圣上很看重,底下也就不敢耽搁,立马将他们送过去。而且据说福建那边也有了不少要流放的人犯,正好一块流放过去。”那人又道。
“多谢大哥。”李九成道了一声谢,想了想,带着两个儿子跟上了这队人马。
“爹,你这是要干嘛?”李行检不解的问道。但李九成并不答话,一直跟到码头上,见到警察押着人犯站在一艘很大的船旁,但并未上船,好像是在等待什么,略一犹豫,咬咬牙上前对一个警察说道:“这位大人。这些人中有一名人犯是小的的老相识,小的想要与他说几句话。”
见这警察犹豫,他忙从怀里掏出一吊钱,塞到他手里说道:“这点儿钱请大人与诸位警察兄弟喝茶。”
‘横竖还有二刻钟船才会开,不到最后一刻钟船上的人也不会让人犯上船,这些人犯也都是已经审问过、定了罪名的,说几句话也没什么,何况还有银子赚。’这警察脑海中转过这个念头,就对李九成说道:“只有一刻钟啊,过了一刻钟可不成!”
“多谢大人,多谢大人,一刻钟就够了。”李九成连声道谢。
这警察走过去将赵岩带到李九成身前,又仔细检查了一遍赵岩的手铐脚镣,随即退开几步让他们说话。但几个警察还是分别站在了不同方位,堵住了他们逃走的所有路线。
“赵大人。”李九成没有在意这几个京城的警察做出的防备,对赵岩叫道。
“李九成?你,你被无罪释放了?”赵岩抬起头看了一眼,认出了李九成,有些惊讶的出言道。
“是,大人,小的被无罪释放了。”
“不对!”赵岩忽然说道:“你早就被锦衣卫收买了,是不是!”
李九成这个层次的小人物,无罪释放并不稀奇,他也不在意,但他忽然注意到李九成身上竟然一点儿伤都没有。即使他被抓了以后马上招供,也少不得挨一顿打;后来送到京城的锦衣卫衙门,至少也会被打一顿,绝不可能身上一点儿伤都没有。这才几日,他的伤也不可能养好了。
“原来如此,”赵岩又想到了更多当时没有注意到的地方:“过了正旦那一日,我就吩咐你去找李家的麻烦,让李家连年都过不好,但你借口染风寒没有答应;我被抓那一日,问你城中的恶霸少了几个,你说他们开了路引来京城玩了。哈哈,他们是被锦衣卫带到了京城吧。”
“大人猜的不错。早在抓人那一日前,甚至在年前,锦衣卫的校尉就找到了小人。小人一看他们亮出锦衣卫的腰牌,当时就吓得丢了三魂七魄,倒竹筒子似的把知道的都说了出来。当时锦衣卫的校尉倒没有难为小人,反而让小人重新回衙门做事,而且嘱咐小人如果又发现什么,或者又想起来什么,都和他们说,可以算作戴罪立功。“
“小人听了这话,回到衙门里,拼了命搜集有关大人您要李家投献产业,还有与当地的地痞恶霸勾结陷害李家的证据。也不单单是小人一个人这样做。又好几个警察都被锦衣卫拿走,后来又放回来了。只不过当时已经封衙,也没什么差事,如果不特别在意的人注意不到。”
“过了年,小人琢磨着因为还有其他被锦衣卫放回来的警察,再搜集恐怕也搜集不到新鲜证据了,就将搜集到的送到了锦衣卫衙门。负责此事的锦衣卫千户还夸小的做得好,凭这些可以免罪了。”
“小人当然不想仅仅被免罪。我们家世代在苏州府当衙役,前几年才改成警察,仇家不少,要是少了这身官皮,好歹就让人整的倾家荡产。所以小人就又琢磨立功,好能保住官位,至少保住警察的身份。锦衣卫的千户就让小人提前按照他的心思写好了供词,又将供词背的滚瓜烂熟,无论谁来问都不会被问倒。凭借这个,小人不仅无罪,反而算是有功之人,保住了官位。”
“既然已经知道朝廷正在查此案,为了不增加罪过,小人当然就不敢再整治李家了;那几个忽然失踪的地痞恶霸,也确实是被锦衣卫校尉带到了京城。”李九成将事情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你好,你真是有才。”赵岩狞笑道:“我当初真是瞎了狗眼,提拔你为队正。前任知府说的真是不错,你这么油滑,不能提拔。我真后悔当初没听他的话!”
赵岩骂了几句,又道:“你既然不仅无罪反而有功,今日来见我这个罪人做什么!”
“赵大人,好歹小人当初也是由你提拔为队正的,既然遇到了,不过来为大人您送行说不过去。”即使赵岩骂了他几句,他也神色不变的说道:“而且赵大人此去蒲藩,路途遥远,路上的日子也不好过,”他又拿出一些碎银子,塞到他手里道:“这些银子给大人您,路上贿赂贿赂看押的人,让自己过得好点儿。”
赵岩伸手就要将碎银子扔了,但只听李九成说道:“大人,您虽然为官的年头不短了,但也没攒下什么钱,妻儿跟您一起流放到蒲藩,也没有银钱傍身。要是大人您死在路上,她们就彻底没了依靠。为了妻儿,您最好还是保重自己的身体,平安到达蒲藩。”
赵岩慢慢收回了自己已经伸出的手,看了一眼手里的碎银子,对李九成说道:“你真是一个人才,将来一定能有一番作为。”
“多谢大人吉言。”李九成笑道。同时心里松了一口气。
赵岩正要再说什么,忽然那警察走过来,吆喝道:”时候到了!“
赵岩听了这话,也来不及多说话,只最后说了一句:“不过我有预感,咱们将来还会再见面的。”
“大人在蒲藩立下功劳,重新回到中原,也是有的。”李九成一愣,说道。
听了这话,赵岩又看了他一眼,没说什么,跟着警察上了船。
https:
请记住本书:。。阅读网址:
第1400章 点评与《古文尚书》()
“这个叫做李九成的人,有意思。”允熥笑道。
“爹,儿子对此很不解。”文圻出言问道:“这个叫做李九成的人,既然提前已经向锦衣卫坦白犯下之事,又并未告诉赵岩,虽然这是忠于大明之举,但在民间之人看来,因赵岩提拔他为队正对他有恩,他这样做对赵岩是忘恩负义。既然他已经做下了忘恩负义的事情,为何还要去码头为赵岩送行?”
“当然是李九成虽然因为害怕锦衣卫,也残存有忠君爱国之心不敢不招供,但仍然对赵岩怀有愧疚之意,所以去码头送行,又送他银钱。”文垣说道。
此时他们几人是在乾清宫。李案彻底了结后,允熥也没什么要紧的事情,想着自己的长子已经十二岁了,次子与三子也都十岁了,还是要抓紧教育,下了朝将奏折批答完毕后,把已经年满七岁的前五个儿子都叫到乾清宫,一边随意谈论朝中发生的事情,一边教导自己的儿子。秦松来向他奏报遣送流放的人犯,想起李九成在码头为赵岩送行之事,就顺嘴说了一句。
听了文垣的话,允熥没有马上说话,而是又问文垚道:“文垚,你觉得是什么缘故?”
“爹,儿子想的与二弟一样,只是觉得或许不是这么简单。”文垚想了想,说道。
允熥又问了文坤与文堃,他们二人的回答与文垚都差不多。允熥笑道:“你们两个真是会省事,照抄你们大哥的话。不过也罢,父亲也不问你们了。”
“依父亲看来,李九成为赵岩送行的缘故有二。其一,他确实心中略有些愧疚。其二,就是他有别的心思了。”
“他终究是赵岩提拔的,不管他自己心中是否有对赵岩的感激,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