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明天下-第5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费国力,得不偿失;至于震慑敌人,今天这一战开战前悬殊的兵力对比和最后悬殊的结果已经足以震慑,再多一次意义也不大。

    但朱桢又不能舔着脸去求和。作为战胜方却求和,会被野人和蛮夷们看不起的。所以他想出了派赵君用去索要财富为借口要求停战,这在汉洲大陆很常见,不丢人。至于主动释放祭祀和军事首领特佐佐莫克,这个年代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对于贵族和平民的待遇都是截然不同的,也符合这个年代的习惯。

    赵君用也明白朱桢的想法,虽然皱起了眉头,但还是行礼道:“是,殿下,臣必不辱命。”

    “好。”朱桢说了这话,正要再夸赞几句,厨房的下人已经将饭菜端了来,他让下人将盘碗放到桌子上,又对赵君用说道:“君用,时候也不早了,而且秋日饭菜凉的快,先吃饭,其它的事吃完再说。”一边说着,他拿起筷子夹了一块鸡肉放进嘴里。赵君用告了罪,也坐过来拿起碗筷开始吃饭。

    饭菜并不复杂。不论是商藩还是殷藩都是草创,还不到享受的时候,朱桢吃饭只是四菜一汤,有时只有三菜一汤,也都是些家常菜。从前经常用十只鸡来给一个茄子做配菜的王府大厨现在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做烧茄子。因朱桢节俭,下面的大臣也不敢奢侈浪费,吃起了中式快餐。

    因在外面忙活了一上午,二人都已经饿了,狼吞虎咽的吃饭,一直吃到七分饱的时候才放慢了夹菜的速度,又开始边吃边聊起来。

    “君用,你可是对上午这一战与孤的安排有些不解?”朱桢忽然问道。

    赵君用楞了一下,随即答应道:“启禀殿下,臣确实有些不解。”

    “臣敢问殿下,殿下是如何知晓他们害怕骑兵的?”

    这是赵君用最不明白的一个问题。与南边的特帕尼克斯国交流都是他负责的,朱桢绝对没有派出过其他人出使,那他到底是怎么知道的?

    而且他现在回想起来,从他们几个月前来到墨西哥谷地开始,朱桢一直没有使用过骑兵,甚至都没有派出去打过仗,似乎早就知道有这一战似的。

    听到赵君用的问题,朱桢脸上露出庆幸的神色,说道:“这即是孤的谋划,也有运气的缘故。”

第1336章 南洋风雨——左相前来() 
等花英等人离开帐篷,朱高煦冷哼一声,说道:“这些人,整日在孤面前说文官的坏话,比带兵攻打敌人的劲头还足。”

    帐中本应只有朱高煦一人,他这话本应是自言自语;但他话音刚落,就从身后传来声音:“这是当然的。他们都是武将,自然要排挤文官,如果能引得你重武轻文,他们就能独霸朝堂。”

    随着话音,一个身材壮硕的大汉从将后帐与前帐隔绝开来的屏风后面走出来。这大汉走到朱高煦身前,十分随意的行了一礼,就坐到他桌案前的椅子上。

    朱高煦对此好不惊讶,相反,他见到这人走出来,笑着说道:“你也是武将,为何不像他们一样做?反而处处站在孤的立场说话?”

    “他们都将家搬到了乾安,把根放在了这里,以后世世代代在你苏藩为将,引得你重武轻文好处甚大;我不过是在乾安做几年左相,以后还是要走的,引得你重武轻文对我好处不大,我为何要这样做?”

    “何况,咱们好歹还是亲眷,私下里你还叫我一声四舅,我当然要为你着想。”那大汉说道。

    这大汉自然就是凭借儿子立得功劳加封擒虏伯的徐增寿。他今年三月份离京前来乾安就任左相,总管军事。满者伯夷国发生内乱后,徐增寿与朱高煦一起商定了作战计划。不过这次出兵满者伯夷国,按照一开始的安排,徐增寿是要留在乾安城驻守,出兵的时候也没见他上船,现在不知怎的,出现在了这里。

    “高煦,我托大叫你一声高煦。你忽然把我从乾安叫来做什么?而且,你就这么放心我姐夫,不怕他与高燧合谋夺权不还?”徐增寿自己也不太理解朱高煦为什么要将他叫来,而且还想到了留在乾安朱棣,所以出言问道。

    “我爹是个聪明人,不会这样做的。他知道自己当年做的事情允熥会一直记着,能有现在的处境已经是天恩浩荡,不敢再做犯允熥忌讳的事情。至于高燧,”朱高煦冷哼一声:“他看起来倒是也很聪明,但都是些小聪明,还不如大哥,只要我爹不参与,没几个人会听他的。”

    “至于为什么把四舅你叫来,是想让你去指挥另外一路兵马。”

    朱高煦说道:“我虽然知道十九叔与二十一叔都不会打仗,但原本以为贤烶有用兵之能,能指挥好另外一路兵马。但没想到他只有欺负野人的本事,面对满者伯夷人这样的兵就打不过了,利用敌军空虚无备占领直葛后再向东进兵,在八马兰面对人数少于我军的满者伯夷国兵都打了败仗。”

    “若是北路之兵在让他们指挥,咱们非得被满者伯夷人赶出爪哇岛不可,更别提攻陷苦橘城了。所以四舅,我想让你去指挥那一路兵。至于下一步如何用兵,咱们早已商议过了,早已有了腹案,倒是不需多议论。”

    “这,或许不是蒲王打仗不行,而是那一路兵分别来自四个藩国,指挥不灵,宋王与洛王殿下也未必完全听从他的命令。”徐增寿说道。

    “即使如此,也得换人指挥。他从前指挥不灵,之后就能让其它三位藩王的军队完全听从命令了?必须换了他。而能够替换他的,只有四舅你了。”

    “让我指挥三个藩王?我恐怕也不行。高煦,还是你自己过去指挥吧,我替你指挥这些兵马。花英等人虽然有自己的心思,但还不至于敢抗命不遵。”

    “我不成。在十九叔与二十一叔面前我也是晚辈,他们未必听我的话;而且我的那些战绩除了在平叛时候的,都是在苏门答腊岛上打蛮夷的,他们也未必认。”

    “而四舅你不同。你首先比我大一辈,和十九叔、二十一叔平辈,说话更方便;其二,你曾经带兵与蒙古人交战,还在东北永藩为左相打过女真人,屡立战功。咱们大明一向认为北边的蛮夷比南边的能打,他们也会承认你能打仗。”

    “其三,你毕竟是徐家的人,陛下现在也很重用徐家,四姑也颇受允熥宠幸,害怕你回朝了说他们的坏话,也会更加听从你的命令。”

    “至于其四,四舅你确实比我厉害,让你指挥北路兵马,我也放心。”朱高煦一脸认真之色的说道。

    “高煦,你这可太谦虚了。”徐增寿满脸笑容,不过还是谦虚道:“南边和北边的蛮夷不一样,不论一概而论。对付南边这些蛮夷你必定比我厉害。不过既然你这样说了,那我就去指挥北路兵马。”

    “可是,”他又说道:“其实最适合指挥北路兵马的,是我姐夫。”

    朱高煦笑了笑没有说话。单从军事角度考虑,朱棣当然更适合。大明这么多藩王,公认能打仗的就是原燕王朱棣与宁王朱权。当然,在西域之战后,秦王朱尚炳的能打仗的名声也越来越响,可大家还是认为比不上朱棣和朱权。

    但朱高煦是绝对不会让朱棣指挥打仗的。虽然他明白朱棣不会夺权,可心里也不舒服,这会让自己感觉还是那个在他阴影之下的郡王一般。他现在已经是亲王,而且不是继承而来是重新加封而来,与朱棣没有关系,也绝对不会让那片阴影重新笼罩在他身旁。

    朱高煦的想法徐增寿知道,所以见他没有说话,也就识趣的没有继续说下去,转而说道:“你要将宋王等人都叫过来,若是此时满者伯夷人出兵攻打,北路之兵被打败怎么办?”

    “直葛好歹有座城,留下的将领野战不成,守城还不成?若是真的因为二位叔叔和贤烶不再他们被打败了,那还是趁早撤兵的好。反正现在抢来的战利品已经足够还欠款了。”朱高煦道。

    之后他们二人又商议了一会儿,朱高煦说道:“四舅,你知晓这一战我的真正谋划,过几日等二位叔叔和贤烶都前来后,可一定要帮着我劝服他们。”

    “你放心,我一定帮着你劝服他们。”

    

第1337章 汉洲攻略(七)() 
听到赵君用的问题,朱桢脸上露出庆幸的神色,说道:“这即是孤的谋划,也有运气的缘故。”

    “爱卿可还记得,商王所说的当地的蛮夷从未见过马匹这样的动物,每次他派出骑兵都吓得当地的野人害怕不已、甚至有人被吓死之事?”朱桢说道。

    “臣确实记得有此事。但从金川到此墨西哥谷地数千里之遥,人也完全不同。何况这次前来同我藩交战的阿兹特克人与托尔特克人都已经有了文明,不再是野人,即使从未见过也应当知道马是一种动物,不会特别害怕才对。”赵君用道。

    “爱卿说的也有道理。”朱桢点点头:“但孤注意到,这边的阿兹特克人与托尔特克人都崇信神灵,而且不是浅信,是特别虔诚的信奉神灵。虔诚信奉神灵之人面对从未见过的东西容易归于神灵,更加容易害怕,所以孤定下这个策略。”

    “当然,即使如此,孤也没有十成的把握,为了防止他们提前有所预备也不敢在攻打附近的部族时试验一番——不论有无骑兵,击破部族都很容易,但想要全部俘虏一个不漏可不容易,万一有人逃脱,逃到南边告诉了特帕尼克斯国的人,让他们提前有所防备,这一策略必定不会灵验。”

    “所以孤说,这即是孤的谋划,也有运气的缘故。”

    “孤对此策略不起作用也有预备。孤在阵前,亲眼看到他们的阵势不整,而我军结成了整齐的大阵,即使面对三倍之敌也不怕。而且孤将从中原带来的火药都装进了手雷里,分给将士们,若是他们不怕马匹仍然冲锋,就向他们扔手雷。之前有过先例,西南从未见过火器的蛮夷初次见到火器,又被火器所伤后吓得四散奔逃。汉洲大陆的蛮夷再怎么也不至于比大明周围的蛮夷更加能忍受初见火器之威,到时候一定会溃散。”

    其实在朱桢离开京城前往汉洲大陆之前,允熥曾经单独召见他和方鸣谦,提起过如何对付当地的野人和蛮夷。允熥装作从海外的书上看来的一般,告诉他们:面对汉洲大陆上文明非常落后的蛮夷,大明的军队足以击败数倍的敌人。而且不是远程打击(射箭)起作用,最后击溃他们的一定是近身搏斗。

    允熥的这番话是根据无数在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例总结的。比如历史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八里桥之战,满清军队与欧洲国家的军队已经有了代差,但满清旗兵顶着英法联军的火炮和排枪攻击成功冲到阵前,与英法联军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这是满清后期旗兵少有的英勇表现。单从这一点来看,不比他们刚刚入关时的祖先差。

    可是,即使获得了近身搏斗机会,在有代差的情况下,落后国家的军队仍然打不过先进国家的军队。在激烈的搏斗中到底有多少旗兵被干掉已经无法统计了,很难与之前被大炮、排枪打死的区分开;但英法联军的伤亡很容易统计,法军战死2人,英军战死3人,其中还包括2个印度人。而且满清旗兵的人数远远多于英法联军。

    至于更加悬殊的战例,那就是历史上西班牙人征服汉洲大陆的种种战例了。西班牙人不论面对南边的印加人还是北面的玛雅人都是数百击破敌军数万,成功将他们降服。

    不过朱桢本人对于允熥说的战例只是半信半疑,毕竟今日这一战双方的人数差距太大了,足有十倍之差,还在冲锋的人仍然远超他麾下的士兵,他不敢赌,正好又猜测当地的阿兹特克人与托尔特克人会害怕马,做出了这样的指挥。

    “这并非是运气,”赵君用忽然说道:“殿下,此乃上天与道教诸位神仙保佑殿下,所以殿下所做之无把握的决定都是正确的,绝对不会错误。”

    听到这话,朱桢一愣,随即笑道:“爱卿所言不错。”

    “殿下,”赵君用又说道:“臣以为,我藩应当效仿商王殿下,暂且不要向当地的蛮夷和野人教授儒学,而是教授他们道教。,利用道教教化他们。”

    “此地的蛮夷非常落后,让他们学儒学必定事倍功半,不如传授道教。此次随同殿下前来墨西哥谷地的道士人也不少,足以向蛮夷与野人传道。”

    “这孤也知晓,教化蛮夷儒学不如宗教好用,早在中原的时候孤就已经知晓了。孤也早就吩咐随同而来的道士向被抓回来的部族中地位较高的人传道。”朱桢有些疑惑地看着他:这孤已经吩咐做了,你还说什么?

    “殿下,请恕臣无礼。”赵君用放下筷子,又擦擦嘴,十分郑重的说道:“臣以为,现在做的不够。”

    “殿下,汉洲大陆,尤其是墨西哥谷地附近的蛮夷和野人,与北边金川附近的野人还不同。金川附近的野人虽然更加落后,但他们所信奉的只是十分原始的信仰,与中原有些地方迷信很多的人没有太大区别,也没有形成文化,所以容易教化。”

    “可墨西哥谷地附近的托尔特克人与阿兹特克人,略微文明些,但对信仰更加虔诚,与汉人区别反而更大,反而不易教化。”

    “若此地距离中原很近也就罢了,不断从中原迁徙汉人过来代替他们即可;但汉洲大陆距离中原太远了,每年能迁来的汉人很少,何况还要与其它的藩王分润人口,想要汉人填满这里至少要百年。”

    “而且眼下周边的托尔特克人与阿兹特克人部族不过是摄于我藩实力强大,而非心服口服愿意接受教化,我藩人少也没法教化这么多蛮夷、野人。若是他们偷学去了咱们的先进技术与军事制度,来攻我藩,凭借数十倍的人口我藩必败!”

    “所以,殿下,臣以为,现在做的还不够。应当采用更多法子来教化当地蛮夷、野人。”

    

第1338章 南洋风雨——分析() 
“朱高煦到底要做什么?”威格拉玛瓦尔达拿皱着眉头看着面前标满记号的地图,低声嘀咕一句。他又看了一会儿,问刚刚来向他汇报军情的铺兵(传令兵)道:“前几日明军北军的几位国君确实曾经离开军营,而就在那之后不久南军的军营中出现几位身穿国君(大明亲王)服饰的人?”

    ‘前几日不是已经向您奏报过一次了么,当时可是反复说了多遍,怎么现在又问?’这个铺兵有些不耐烦的想着。但表面上他十分恭敬的说道:“是,陛下。不论是北军还是南军所强拉的民伕,都有眼线。上月十九日至二十五日北军的军营中三位国君没有出现,而就在上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在明军南军的军营中出现了三个身穿国君衣服的人。而且根据眼线描述的长相,与那三位国君很相像。”

    “知道了,你退下吧。”听到这话,威格拉玛瓦尔达拿又思索一会儿,对铺兵说道。他忙不迭的行礼退下。又过了一会儿,两个身穿将领铠甲的人走进来,对他行礼道:“臣克塔拉亚萨见过陛下。”

    “坐。”威格拉玛瓦尔达拿指着椅子说了这个字,待他坐下后又对他们说道:“你们看看这张地图。”

    克塔拉亚萨搬着椅子来到桌案前,仔细看了几眼地图,脸上泛起疑惑之色。“陛下,臣十分不解:明军这是要做什么?”

    威格拉玛瓦尔达拿得知朱高煦等人带兵入侵后,马上派人与威拉布弥谈和,并且命令士兵准备拔寨向西。威拉布弥虽然很想威格拉玛瓦尔达拿被灭掉,但唇亡齿寒的道理还是懂的,答应谈和,并且带兵返回自己的封地内。

    威格拉玛瓦尔达拿随即命令军队依次向西:克塔拉亚萨带领一万军队迎战明军北军,**甲亮带领八千人迎战明军南军,威格拉玛瓦尔达拿自己统领五万主力随后前行,克塔纳伽拉带领一万军队赶回苦橘城驻守。

    **甲亮在务米亚由击败花英带领的明军南军前锋后,并未追击,而是就地驻防,加固城池;克塔拉亚萨带兵在八马兰击败明军北军后,不仅没有追击,反而后撤到北加浪岸城下与威格拉玛瓦尔达拿统领的大军会合。

    来犯的明军在两路都打了败仗后消停了几日,但在八月初又开始行动。南军弃守全部城池,全军三万多人以及一万多强拉的民伕围攻务米亚由,将这座不大的小城团团围住,并且毫不在意伤亡地发动猛攻;北军也将后方的军队全部抽调出来,只在直葛城留守数千人,剩余两万余人占领八马兰,摆出一副攻打北加浪岸的姿态。

    这就令威格拉玛瓦尔达拿十分迷惑不解。当然,迷惑不解的不是战场局势,这很清楚;他迷惑不解的是明军这样做的目的。

    如果他们还有来自中原,或其他藩国的明军支援,那么这样做从军事角度上比较容易理解:吸引克塔拉亚萨之兵来西边与他们交战,中原或其他藩国的明军随即在东边登陆,一举攻陷苦橘城。

    但从其他角度没法理解。威格拉玛瓦尔达拿也与朱高煦做了好几年的邻居,对于这位并不友善的邻居的做派有所耳闻。在他看来,朱高煦绝对不是能做出舍己为人事情的人,这种自己吃亏让别人得利的差事他肯定不干。就算明国京城应天府的那位皇帝下了命令,他也不会认真执行。所以并不合理。至于朱高煦自己派出另外一支兵在苦橘城附近登陆的可能性,正如朱高煦时时刻刻关注满者伯夷国一般,威格拉玛瓦尔达拿也时时刻刻关注苏藩,苏藩能够抽调出多少军队来攻打满者伯夷国他心中有数,最多再有两三千人,绝不可能攻陷苦橘城。

    如果当面的明军没有来自中原的明军支援,那就更不能理解了。明军的总兵力还没他们多,就算战斗力略强一些,这样打也赢不了。

    他们两个围在桌案旁看了一会儿,又将铺兵们传来的军情文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克塔拉亚萨犹豫着说道:“莫非南军中打着苏藩旗号的军队里并非都是苏藩之兵,而有来自其他藩国的兵马?”

    “这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根据这几日南军展开猛攻后**甲亮从务米亚由城传来的消息以及南军中眼线的暗报,南军中的将领都是苏藩的将领,姓名、长相都是一样的,指挥起军队来也并没有显得指挥不畅。可能性不大。”威格拉玛瓦尔达拿分析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