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是你们转变观念,用同样的力气就能多种一倍的田地,总收成能多六成之多!”
允熥所说的,其实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将农业种植思路从追求单位土地最高产量,转变为追求单位个人最高产量。只不过他这样说农民肯定不懂,所以在宫内进行了研究以后,选定了这个对提高农业生产最好的比例来推广。
这样的方法只有人少地多的国家才能实行。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推行的结果就是大量农民失业,城市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新增大量工作岗位,最后就是造成民变甚至造反。
可大明此时才不到七千万人,领土面积算上藩国的土地极为广阔,按照允熥的推算即使是全部采用新的种地法子这么多田地也种不满,自然不担心。
农户们听不懂‘观念’这个词,但其它的话还能听明白的,颇为心动。可马上有人反应过来,喊道:“老爷,可是京城周边已经没有田地了!按照您老的说法,庄子里的这么多地一半的农户就可以种,剩下的人干什么去?”
“本老爷有两条路给你们选!”允熥对这个话题早有预备:“其一,是进城务工。本老爷手上还有不少工坊和店铺,也需要工匠和伙计,工钱不会比留在庄里种地的人赚的钱少。”
“其二,就是去江北的江淮省开荒!江淮省人少地多,有大片空着的田地。”
“老爷,江淮省的地没有京城的好!”有人喊道。他们这两条路都不想走。进城做工那可是没保障的,万一事情做得不好被辞退就彻底没活路了;去江北开荒却又因为离着京城远不愿意。可开荒这个事情在大明算得上政治正确,若是这个老爷一狠心向朝廷汇报,朝廷强制迁移他们去江北开荒他们也只能受着。
可今日这个老爷亲自来和他们说,可见是下定了决心,他们只能二选一。而且多半是孩子多的人家分出一半,除了庄头家里谁都可能被送走。这样两害相权取其轻,他们宁愿去江北开荒。毕竟开荒的田地是自己的,收成多少总有个保障。
但人向来是能占便宜就占便宜的,也不能就这么答应。所以他们就捡问题说一说,想要争些好处。
“凡是去江北开荒的,一律赏赐一头牛!本老爷还会上报朝廷,朝廷给的开荒种子之类的也少不了你们!”允熥当然看出了他们的心思,马上又道。
“一头牛!”听到这话,众人先是一愣,之后狂喜起来。一头牛啊,虽然这些日子已来随着战利品运到中原而价钱不断下降,但也不是一般的农户买得起的,能有一头牛,就算去开荒也值!
不过允熥的情绪却有些低落。他从柜子上跳下来,对陆灵风说道:“该说的事情,本老爷都已经说了,剩下的你来处置。挑选出留在河沿庄的人,其余的若是有愿意入城为工匠或伙计的,就告诉本老爷。”
陆灵风答应一声,开始安排起来。允熥自己则走到刚才一直旁观的朱有炖身旁,说道:“弟弟可明白兄长的改革为何了?”
“弟弟明白了!”朱有炖的表情非常高兴:“这样一来,大明的农户就能种更多的田地,大明的粮食产量就会更多,以后就连平民百姓也能一年四季都吃饱饭了。这可是自古以来都没有过的治世。”他可是聪明人,不会被编写史书的人轻易忽悠了。所谓治世大多是一般百姓能够吃个七分饱,农忙的时候吃饱饭就不错了。
“这也不见得,汉初之时气候比现下要好,田地的收成也多,那时虽然田地不如现在多,可人更少,未必就不能让百姓都吃饱。”
“还有唐代开元年间。开元盛世在史书上可是被编修之人大大的夸赞了一番,未必就全是假的。”允熥强打起精神说道。汉初和开元年间也是他认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真正的治世。
这时朱有炖也注意到他情绪不高,好奇的问道:“兄长,这法子如此好,这个庄子的农户都愿意实行,如此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之事,兄长为何不太高兴?”
“我本想让多余的农户都进城务工,可看起来竟然一个愿意的都没有。”允熥道。
“兄长,让他们去江北开荒不好么?为何想要他们进城务工?”
“工业是强国之本,所谓无农不稳,无工,罢了,和你说也说不明白。”允熥此时也不愿意多解释,而且朱有炖也确实听不明白,说了一半就不说了。
朱有炖刚要说话,可忽然从允熥身后不远处传来声音:“老爷!小人有事禀报老爷。”
“何事?”
“有一人愿意进城做工。”
“有人愿意进城做工?”允熥精神略微振了振,问道:“何人?”
“就是适才那个答老爷的话的杨凌。”
“是他?”允熥看了一眼那人,见有人站在杨凌身边说着什么,可他露出一脸满不在意的神情。
“罢了,既然愿意务工,收下他。”允熥嘴角忽然露出笑容:“将来,他一定会让整个河沿庄的人都羡慕的。”
第1254章 农业改革——吩咐完毕()
“陆灵风,本老爷适才说过‘那今天就是他娶上媳妇的时候。’既然如此,本老爷也不能不讲信用。”允熥忽然想起自己适才随口说的话,又对陆灵风说道“不过也不能就这么给他一个好人家的女儿,万一这人确实不成器,本老爷岂不是作孽?”
“你告诉他,若是想进城务工,就去梅山的钢铁厂。”
“梅山的钢铁厂?”陆灵风一听,脸上忽然露出羡慕之意来。梅山的钢铁厂现在已经传开了,待遇极好,刚进去一个月就有几贯钱,比种地赚的要多,厂子里还管两顿饭。
而且迄今为止两座钢铁厂也没开除过几个工人,被开除的也都是四里八乡闻名的二流子;厂子又是国家的产业(他自然不知道马上就要变成私人产业了)不会关张,免去了大家最担心的没着落,所以大家都抢破头想要入钢铁厂,早就不是几年前招人困难的局面了。至于规矩严点儿,那有什么?能比落在口袋里黄澄澄的铜钱重要?
他想张嘴向允熥请求给自己家一个名额,但又怕惹怒了陛下,犹豫了半晌抬起头要说话,却见身前已经没人了,忙抓住自己的儿子陆鸣道“老爷呢?”
“那边,老爷拉着二老爷在那边说话呢。不让人靠近。”陆鸣偷偷指了指一边说道。
允熥刚才见陆灵风傻站在自己面前,以为他因为这次自己村子得了这么大的好处高兴傻了,也就让他自己在这里纠结,拉着朱有炖寻了一处角落说起话来。
“有炖,你既然已经明白了,回了开封,就按照兄长适才说的话让你家的庄子都这样种地。”
“开封是北方的交通要地,南来北往的客商都要经过开封。待秋后开封的粮食大丰收后,过往的客商都知道了,回乡肯定会说,朝堂上的文官见此也会支持兄长推广这种地的法子。”
“到时候兄长吩咐各省的官员推广这个法子就不会有人阻拦;农户听了同乡的商人说的话也不会抵触。这样有三五年的功夫,大明大多数地方就会都是这样种地得了。”
“这可真是太好了。大明的粮食总产量能增加不少。”朱有炖高兴的说道。但他随即又道“三五年的时间还是太长,要是二年内就好了。”
“哪有那么快!”允熥笑道“大明这么大,若是不着急从南走到北就要好几个月,要是常年不进城就在村子里的人,同一个府里有人造反都不知道,就算是兄长下旨两年都费劲。”
“弟弟也知道,只不过是随便感慨一句。”朱有炖忽然转换话题“兄长,从汉洲大陆传过来的那些作物,怎么适才不让这个河沿庄的人种?”
“有炖,我看你是自己想要些种子,做拿他们做筏子?你若是想要,每样种子兄长给你二斤就是。”允熥笑道。
“那就多谢兄长了。”朱有炖也不觉得不好意思,马上答应下来。不过他又说道“兄长,弟弟想要些种子不假,可却是也想问问兄长是怎么安排的。”
“每样作物方鸣谦只带回了五十斤种子,哪里能够让这么多地方都种上?兄长已经定下了一个皇庄专门种这些新鲜玩意,又留了一些在宫里的田地上种,又答应了给勋贵们一些,能给你二斤就不错了,哪还需要让河沿庄的人种?”允熥回答。
“方鸣谦带回来的种子怎么这么少?不多带些?”朱有炖说道“要是不然,就能让大明的百姓都种上这些新作物了。尤其是那红薯与土豆,据说不论水土多差的地方都能长,也不需要用心打理,对百姓十分有好处。”
“这些新作物推广倒是不急。”允熥说道。现在大明人多地少,也没到饿死人的地步,推行这些新作物并不着急。
当然西北例外。西北地区土地贫瘠,偏又处于从中原到西域的中间,就算有了有轨马车联络交通沿途也得有百姓才行,还不能太少了。他反复琢磨省出来了六斤种子,要分别送给肃王朱柍和庆王朱栴,让他们在西北种植新作物,尤其是土豆、红薯和玉米。
他们这里将事情商议完毕,允熥又回来对陆灵风吩咐道“在河沿庄推行新种地的法子本老爷就交给你了。”
“是,老爷,小人必定遵从老爷的话。”陆灵风忙说道。
“还有一事,你这庄里留在本地的一半人,只要按照本老爷交待的法子种地,免除五年的进献。不过,从今年起得给朝廷交税。”
“给朝廷交税?”听到免去五年的进献他自然高兴,可听到还要交税却又有些诧异。这是皇帝的庄子,虽然没算皇庄但也相差不远,怎么还要交税?
陆灵风想问又不敢问,算了算交的税比从前的进献要少,也就没敢争辩,躬身答应。
说完此事,允熥也就没什么可吩咐得了,与朱有炖一起离开这里。
陆灵风又说了几句话,就让众人散去了。他此时当然不能马上决定谁去江北开荒,这事得慎重;不过杨凌的事情好说。他马上将杨凌叫到身前,上下打量他几眼,对他说道“杨凌,你的造化到了。老爷说了,给你进钢铁厂当工人的机会。”
“真的?”杨凌大喜。很多人想进钢铁厂里花钱送礼都不成,他这只不过说了句话就能进?
“自然是真的?这样的事情我怎么会骗你!”陆灵风说道。同时在心里补充‘要是骗了你,以后还怎么在庄子里当庄头?冯默的弟弟可是对我这个庄头虎视眈眈的。”
“太好了!”杨凌欢呼起来。只要能在厂子里待三个月不被开除就是正式工了,以后自己就有钱了,也会有人愿意来给自己说媒媳妇也能娶上了!
他正想着,陆灵风又道“杨凌!以后你也是咱们庄子里又一个捧上铁饭碗的人了,可不能给咱们庄子丢人。”
“我知道了,以后肯定好好干!一个钢铁厂的工人算什么,我将来要当管着钢铁厂的官!”杨凌说道。
“行了,别吹牛逼了,赶紧回去收拾收拾,让你娘高兴高兴!”陆灵风对他这话也不在意,随口说道。
“知道了。”
……
……
允熥与朱有炖离开河沿庄的时候已经是巳时中,朱有炖今日出来的时候又和王妃说了不必准备他的饭,就要再去宫里蹭一顿饭。允熥听了笑骂道“你蹭宫里的饭怎么还蹭上瘾了!”
“宫里的饭好吃啊。”朱有炖也不脸红“几年没到京城吃宫里的饭,不想宫里的厨子做饭越发好吃了。这么多擅长做饭的大厨皇兄都是哪找来的?”此时他们已经离开农庄,身边都是护送的侍卫,朱有炖自然也就恢复了正式称呼。
“这,兄长并不知晓,宫里的事情都是你嫂子操办。你若是想知晓,问你嫂子。”允熥能告诉他是自己喜欢吃,所以天天逼着御膳房的大厨创新菜式,最后让这些大厨新菜式层出不穷么?自然不能,所以只能推给熙瑶。何况不仅是他,熙怡和敏儿也都爱吃,为宫里菜式翻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熙瑶身为她们的姐姐或母亲,理所应当承担起责任来。
“那我就问问嫂子。”朱有炖倒是不疑有它,说道。
允熥听了这话忙转移话题“说起来,有炖,之前兄长与你说的让你编写一出有关汉洲大陆遍地金银的戏曲本子可写好了?”
“哪里有这么快!”朱有炖说道“这本子必须通俗易懂,让最粗鄙的百姓都能看明白,但又不能太粗俗了,让有些身份的人也愿意看,兼顾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不太容易。初稿早就写出来了,只是一直不满意,一直在改。”
“哪里需要如此?”允熥笑道“一个本子若是能兼顾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自然好,可若是不能兼顾,那就不必兼顾。写一个阳春白雪的本子,再写一个下里巴人的本子就好。”
“皇兄你说的容易!”朱有炖抱怨道“写两个差不多本子,还得分别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皇兄你当我是李白写诗,想写就能写出来?”
“要是真的按你的吩咐,也成!那只能先写出来一个,第二个什么时候能写出来就没准了。”
“没准就没准。先写下里巴人的本子。首先要做的,是鼓动民间胆大之人去汉洲大陆淘金,鼓动那些世袭的武将家的小儿子的事情先放一放。”允熥道。
“有皇兄这句话弟弟就知道该如何做了。三月初一之前一定将这个本子写出来;三月十五之前就让开封的班子开始演。”朱有炖笑道。
“这就好。”允熥知他这也是告诉自己打算回去了,微微一笑也不多话。
说话间马车已经驶入皇宫。朱有炖正要和允熥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菜,就听把守大门的侍卫说道“陛下,今日辰时中五城学堂陈司务长就来求见陛下。听闻陛下一早出宫后也不罢休,去了谨身殿等陛下回宫。”
。
第1255章 前陈后婚()
“陈继?他来,”允熥略一思索就明白陈继来做什么了,转过头对朱有炖说道“恐怕兄长中午不能与你一起用饭了。兄长让御膳房的大厨为你做一桌饭菜,叫昀蕴、昀芷陪你用饭。”
“皇兄,政事要紧,弟弟自然明白。二妹妹就快举行婚礼了,两个妹妹这些日子也十分忙碌,弟弟还是回府用饭,就不劳烦御膳房的大厨了。”朱有炖说着,又笑道“弟弟虽然馋宫里的饭食,过两日入宫再尝就是了。”
“等明日或后日,你入宫来,兄长让大厨做一桌好饭,给你尝尝。”允熥又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
……
……
“陈卿。”允熥走进谨身殿,一眼看见陈继,喊道。
“臣,草民陈继见过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陈继忙跪下说道。
“唉,陈卿何必如此。”允熥伸手扶起他说道“你虽然现下不是官员,但是致仕不是革职,按例享致仕前官身,对朕能自称臣的,何必自称草民。”
“谢陛下恩典。”陈继倒也不推辞,谢恩。
“陈卿今日入宫求见朕,到底何事?”允熥虽然已经猜到了他入宫的目的,但还是明知故问道。
“陛下,为何命宁国大长公主殿下为五城学堂的副校长?”陈继果然如同允熥猜测的说道。
“陈卿,五城学堂虽然名声甚大,可归根究底不过是一私塾。朕也曾问过民间的私塾何种样子,许多私塾都是教书的先生之妻打理日常之事。既然民间的私塾能够有女子,五城学堂为何不可?”允熥说道。
“陛下,民间的私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学生交的束脩大多不足以让教书的先生请人专门打理日常;五城学堂每个学生交的束脩足够十几户庄户人家一年的用度,被陛下任命为五城学堂副校长的人又岂会在意俸禄多少?”
“而且民间也有许多私塾由先生之子或兄弟打理日常之事,陛下为何不跟从这样的例子?”陈继说道。
“陈卿,”允熥斟酌片刻,决定对他说部分实话“五城学堂中有十多个宗室子弟,朕信你敢于管束他们,可就算你三令五申令司务一视同仁,那些司务真的能够一视同仁?是以朕命宁国公主为五城学堂副校长,就是专门看着他们,有过必罚。”
虽然允熥只是说了这一个理由,不过已经足够了,陈继也没法再说什么。至于为何不任命男性宗室子弟,陈继又不傻,怎么会问这样的话?
既然这个问题说清楚了,陈继就要行礼告退。可允熥却挽留了他“陈卿,此时已是午时,爱卿就留下来陪着朕用午饭。”
陈继推辞几句,见允熥执意留他在宫里吃饭,也就答应了。
不一会儿饭食送上来,他们二人分尊卑落座,开始吃饭。
“陈卿,这些日子你为五城学堂的司务长,可遇到了什么难处、不好处置的事情?若是有就和朕说,朕来处置。”允熥大略听他说了说五城学堂的情形,又问道。
“陛下,并无这样的事情。”陈继说道“学堂的学生对臣十分恭敬,即使是宗室子弟也不敢违背臣的话。只是,”他顿了顿继续说道“陛下前几日忽然下令在五城学堂内开辟一块田地,是要命学生们课余之时种地么?学生们对此都议论纷纷。”
“朕命人在五城学堂内开辟一块田地,并非是让他们自己种地,那些田地会让农夫来种。朕只是要让他们亲眼见到农夫耕田有多辛苦,知道农民生活有多不易,以后若是为官能够顾念百姓生活之苦。”允熥说道。
从古至今,虽然说出‘何不食粥糜’这句话的皇帝只有一个,但皇帝和一般皇族对于穷苦百姓的生活到底有多苦,确实很少有明确的概念。他们从属下的奏报中只能得出一个模糊的印象,所以很多任内发生大规模起义的皇帝在起义之初用出一些昏招也就不令人惊奇了。
允熥当然要改变这一情形。让所有的统治阶级成员都和最穷苦的百姓同甘共苦自然不太现实,但也要让他们对穷苦百姓的生活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现在贵族也被圈入了统治阶级的范畴,自然也要经受这样的教育。
“陈卿,”允熥又道“你不说,朕差点儿忘了。朕记得年前在兰州的时候曾经吩咐你的族人入京,朕有事要吩咐他们,现下可入了京?”
“陛下,臣的一个族人已于二月初九入京,等候陛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