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明天下-第5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况是撒马尔罕国被打败,蒙古人也被吓住不敢炸刺,大明的外部环境前所未有的稳定,正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好时机。而这些改革仅仅要求有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已经不够了,必须让普通百姓相信官府的话,所以允熥绝不能让触犯了《大明律》的外番使者逍遥法外。

    再者,之前勋贵子弟和警察打架都被抓起来,很是吃了些苦头,轮到外番之人就轻纵了,权贵人家也会不满意的。

    而且允熥也同样讨厌“朝鲜身为大明最为恭顺的番国,涉及与其往来之事应当慎重,即使小事也要斟酌万勿伤了番国尊敬大明之心”这句话。这句话所体现的‘外交无小事’的观念也纯粹是狗屁。国家与国家之间是否尊敬只取决于实力,实力强谁都尊敬,实力弱你再怎么小心翼翼的处理外交事宜人家也看不起你。

    或许会有人说历史上大明亡了以后朝鲜一直怀念大明,鄙视满清,暗地里瞧不起满清的使者。这确实是史实,但有实际作用么?朝鲜人再瞧不起满清,被打败后不还是向满清称臣纳贡了?当面也得表现的十分尊敬?满清有所需求不还是得满足?

    允熥继位后虽然很重视华夏文明向外传播,但更明白:文明的传播得有实力作为后盾,要不是大明打败满者伯夷,全歼这一国的水师,能在三佛齐、在婆罗洲建立藩国?

    这些思量在适才黄淮向他汇报此事的时候他已经想明白了,此时只不过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他返回座位上,对一旁刚刚赶来的陈继说道:“陈卿拟旨,礼部仪制司员外郎李贯,包庇人犯,流放汉洲大陆。”

    “陛下!”黄淮与陈继同时惊呼了一声,陈迪也面现惊讶之色。他们想到了允熥肯定会处置李贯,但没想到会是这么严重的处罚!

    大明没有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判罚,凡是比打板子和在监牢关三五天更重的处罚只要没到处死的地步一律都是流放。可流放也不同。就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流放到云南省、宋藩(吕宋)、越藩(安南)一带是最好的,尤其对于四川、广西人来说,流放到云南未必比派到陕西行都司当基层官员更坏。

    其次是陕西行都司、刚刚成立的别失八里都司、永藩等地。最差的地方就是岷藩了,与云南的核心地区都隔着大片的原始森林,又不通海路。

    可发现了汉洲大陆以后,那里马上成为新的最差的地方。距离大明足有两万里之遥,半路上喂鱼的可能都不小,何况到了地方还得面对荒芜的土地、完全陌生的环境和野蛮的土人,想想都觉得十分难受,何况被流放过去了。

    所以黄淮和陈继才如此惊讶。流放到汉洲已经是仅次于处死的刑罚了,这样一件事情,值得这么重的处罚么?即使周元,虽然平素与李贯关系不怎么样,也觉得处罚太重了。

    “陛下,虽然李员外郎的所作所为确有不妥当之处,但如此处罚是否太过了?”黄淮求情道。

    “陛下,臣也以为处罚有些重了。”陈继也说道:“毕竟洪武年间有过先例,先帝那次免去了对日本国使者的处罚,只是令其国正使带回国内处置。此次朝鲜国副使之事虽然与那次不同,毕竟伤了警察,可也只能认为李员外郎处置不当,包庇人犯是否有些过了?”陈迪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允熥看了看他们三人,忽然笑道:“你们说的也有道理。”

    他们三人虽然对允熥的表情感觉很奇怪,但还是松了口气。可却不想允熥又道:“不过,朕既然说他包庇人犯,也不是平白无故的。”他随即对刚刚走进屋里的王喜说道:“人可已经带过来了?”

    “官家,已经带过来了。”

    “那就让他们进来。”

    这三人对皇帝与王公公的对话摸不清头脑,正疑惑间,就见到房屋的门被打开,随后两个身穿皇宫侍卫服饰的人押着一个人走进来,随后才拜见过允熥的朝鲜国正使金汉宣也跟着入内。那被押着的人黄淮与陈继不认得,但陈迪认得他就是朝鲜国副使卢明博。

    金汉宣刚刚走进屋内,就跪下连连向允熥磕头,同时嘴里不停的说道:“陛下,我朝鲜国副使当街殴打大明警察与百姓,触犯《大明律》,罪无可恕请陛下责罚;臣身为正使领导无方,也请陛下责罚;臣还代我国国君向陛下请罪。陛下,……”

    “不论《大明律》中对于这样的事情如何处置是怎样规定的,哪怕按律当斩臣都绝不会反对。我朝鲜国的国君也绝对不会反对。”

    金汉宣此时都要恨死卢明博了。大明的皇帝派侍卫将卢明博抓来,又将他也叫过来,摆明了是要重重处置。他并不在意卢明博会怎么样,但万一影响了他此次出使的目的,甚至导致大明在几年之内禁止朝鲜朝贡,不仅朱芳远不会放过他,国内的世家大族也不会放过他。所以他一面主动承认罪责以求博得好印象,一面让大明重处卢明博,以求平息皇帝的怒火。

    “你!金汉宣你这个……”卢明博正被两个侍卫押着跪在一旁,听到金汉宣的话脸现愤怒之色。马上就要大喊大叫,但猜说了几个字嘴就被堵上了,只能发出“呜呜”的声音。

    “处死就不必了。《大明律》中并未规定这样的事情要处死犯事之人,朕也不会故意重处。不过,”允熥转向卢明博:“朕有句话要问他。”

    “李贯之所以庇护你,除了遵循先例外,可还有别的缘故?”

    侍卫松开捂住卢明博嘴的手,卢明博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启禀皇帝陛下,李员外郎之所以庇护罪臣,有一个缘故是罪臣贿赂了他三百贯宝钞。”

    “而且之前他也因为别的缘故收受过其它国家使者的贿赂。据罪臣所知,他这段时日至少收受过一千贯宝钞和二百多两白银的贿赂。”

    “罪臣请求陛下饶命,请求陛下饶命。罪臣愿意戴罪立功,检举揭发礼部所有收受过贿赂的官员与行贿的国家使者。”

    允熥没有在意他最后这段话,在听完他的前半部分话后就转过头,又看向黄淮等人。

第1208章 外交无小事——最终处置与三个目的() 
允没有在意他最后这段话,在听完他的前半部分话后就转过头,又看向黄淮等人。

    “一千贯宝钞至少值一百六十贯钱,一两白银等于一贯钱,也就是说,这段日子李贯收受了近四百贯钱。朕记得,依照洪武二十六年对《大明律》贪污罪过的处置,一百二十贯以上就是死罪。”

    “而且他既然这次收受了贿赂,从前未必没有收受过贿赂。若是一一查证,恐怕他收受的贿赂不会太少。”允说道。

    “臣掌管应天府无方,请陛下责罚。”黄淮马上说道。李贯从前是应天府的官员,允这话分明是说李贯从前在应天府的时候也收受过贿赂,黄淮只能请罪。

    “此事与黄爱卿无关。”允说道:“应天府大大小小的事情那样多,你也无暇多管其它。朕不会治你的罪过。”

    “有了卢明博的证词,应当能够断定李贯犯下贪腐之罪了吧。哦,是了,还应当对人犯审问一番。”允示意王喜,王喜走到李贯面前,对他说道:“李员外郎,朝鲜国副使卢明博指证你收受贿赂,你可认罪?”

    “臣认罪。”李贯瘫倒在地上。用十分微弱的声音说道。他知晓自己抵赖也无用,必定会被查出。而且他听到卢明博的话后就知道自己已经断无生理,此时也无心再求饶。

    “你们以为,应当如何处置李贯?”允问在场的官员。

    “陛下,依照《大明律》,李贯两罪并罚,应当处斩。”陈继略有些不忍的说道。他虽然忠于大明严格遵循大明的所有规矩,但毕竟有自己的感情,虽然说出了应当的处罚,可也不忍心一位文官被处死。

    黄淮与陈迪也对于处死一名文官不忍,可按照《大明律》的规定就是处死,他们也没法为李贯求情。

    允见到他们的表情心里不太高兴,但没有对此说什么,反而出言道:“虽然按律当斩,可上天有好生之德,朕就网开一面,赦免了他的死罪。”

    “陈卿拟旨。礼部仪制司员外郎李贯,贪赃枉法,包庇人犯,……,两罪并罚理当处斩。可上天有好生之德,……,免除李贯死罪,改为与家人一道流放汉洲。”

    “陈继再拟旨。以后无论汉人、番人亦或是其它,只要在大明国内违背《大明律》,一律严格依照《大明律》处置,不得因为民族或国家的身份而有所偏向。”

    “黄淮,此案应天府要广泛在京城宣导,让所有人都知晓:不论身份如何,只要违背了《大明律》,官府都一视同仁处置绝不偏私。朕也会吩咐文宣司编写一本戏曲。”

    “陛下圣明。”陈迪马上说道,黄淮与陈继、周元等人也纷纷出言赞颂。

    但说完了这句话,周元忽然想到,一开始陛下的处置就是要将他流放汉洲,众人觉得处罚过重纷纷劝阻,可最后还是将他流放汉洲,并且家人也都要被流放到那里,处罚比一开始还要重,可在场的官员却都觉得皇上宽大为怀。

    ‘若是一开始就顺了陛下的意,是否陛下就不会说出贪污之事?那我们的做法,是不是画蛇添足了?’周元在心里想着。

    “虽然朕赦免了李贯的死罪,但贪赃之事也要追究,礼部或其他衙门所有涉及此案的官员都要查处。”允又道:“朕会将此案交给刑部与都察院来查处,但李贯与金汉宣和卢明博,你们三人要配合刑部查案,不得有所怠慢。”

    “是,陛下。”他们三人赶忙答应,都十分高兴。李贯因为死里逃生而高兴,金汉宣因为没有牵扯到他此次出使的目的而高兴,卢明博因皇上并未马上下旨处置他,而是让他协助查案,证明自己还有减罪的可能,所以高兴。

    ‘此案定然会牵连出礼部许多官员。毕竟收受番国使者的贿赂十分容易,而且不易被查出。保不齐整个礼部都牵扯其中。郑沂必须保下来不能受到牵连,最多治一个失察之罪。其它官员也得保下几个,即使惩处也不能调离礼部,否则礼部可就要瘫痪了。不过绝大多数官员都会严格依照《大明律》论罪,最后朕再出面免除他们的死罪,但以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为由将他们全部流放到汉洲。这下子,汉洲就有了足够的文官来处置政事了。’允看着他们三人忍不住的高兴神情,也在心里高兴道。

    允今日查处此案的目的有三,其一是维护法律,博得百姓与警察的信任,其二是破除外交无小事这样的观念,其三就是为汉洲增加文官。

    汉洲实在是太远了,现下又是一片荒芜之地,绝大多数文官对都不会愿意去这样的地方。强行任命也不妥当,人要是逼急了什么都干的出来,他们大可以辞官甚至自残以求不去汉洲大陆,自己即使是皇帝也没办法。

    但汉洲又需要大量的文官,总不能军政大权都在武将手中,所以他只能用将一部分犯了错的文官流放过去的办法来增加当地文官的人数了。

    过不多时,陈继将这几份圣旨都拟写完毕,拿过来给允过目。允看了一遍没有什么问题,盖上大印,让在场的一名侍卫送到通政司下发。

    既然此案已经基本处置完毕,剩下的就是追查礼部贪腐与这个案子无关了,而且还有许多番国的使者正在等候皇帝召见,黄淮等人就要行礼退下。

    允刚要答应,忽然一眼瞥见只一开始对他叙述了一下事情的经过,之后在没有说过话的苏详,一拍脑袋说道:“朕差点忘了。”

    “应天府从九品警察苏详,忠于职守,……,赐上用丝绸一匹,官升一级。黄淮,你回去后看看给他安排个什么官职更好。”

    “受重伤那个警察,仿效为国负伤将士例,赐予二等勋章一枚。其余追捕卢明博的警察,各加一个月的俸禄。”

    “臣谢主隆恩。”苏详马上激动的跪下说道。

    “臣遵旨。”黄淮也答应道。 

第1209章 贤才() 
“众位爱卿退下吧。”允熥又出言表扬了苏详几句,让他们退下。

    黄淮与周元、苏详躬身行礼,就要退下。可允熥忽然又道:“江宁县令周元留下。”

    黄淮的身形顿了顿,但还是答应一声,带着苏详退下了。陈继也躬身行礼,离开了这间屋子。

    “周卿。”允熥笑道。

    周元听到允熥的称呼心里顿时一松。允熥对人的称呼习惯众人已经摸清了,‘姓氏+卿’的称呼算是比较亲近的,这至少说明留下自己不是什么坏事。

    “爱卿此案处置的不错。”允熥继续说道:“爱卿能在得知此事后安抚人心,让西城警察分署的众位警察虽然义愤填膺但仍各司其职并未荒于本职,不错。”

    这个案子中周元并未带人强行冲进番馆很正常,毕竟番馆是礼部的官署之一,贸然冲进官署可是大罪;他将此事奏报给黄淮也正常,毕竟他已经处置不了了,告诉上一级衙门也理所应当。

    但能在得知案子后能够十分冷静的处置,并且没有耽误其它事情,这表现的就很好了。对于县级的基层衙门来说,警察被打伤而且涉及外番使者的案子已经是大事了,能妥善安抚人心让众人各司其职不是谁都能办到的。

    “陛下谬赞了,这不过是臣的本分事,不当陛下称赞。”周元躬身说道。

    “你这次事情做得不错,朕必定会对你有所嘉奖。”允熥没有理他的话继续说道。

    周元正要再谦逊几句,允熥却忽然说起了别的:“周卿,朕记得你是建业二年的进士,当年底因时任江宁县丞涉及庇护地痞恶霸被罢官,吏部选官的时候就选了你为江宁县丞;又过了一年江宁县令岳忠绵被升为兵部员外郎,你就被升为县令。从建业三年底至今,你已经当了三年的江宁县令,明年年初该改任了。”

    “是,陛下。”周元对于允熥将他这么个小小的六品京县县令履历记得这么清楚有些奇怪。

    “你这三年的考评朕也都看过了,均为中上,黄淮还向朕称赞过你。”

    “这是府尹大人过奖了。”周元又道。

    “周卿,你可知道,当初朕知晓你的考评如此高的时候有些惊讶。毕竟,当初朕见到你的第一面对你的印象可不怎么好。”允熥想起了他第一次见到周元时的情形,说道。

    “陛下,臣家境不好,可父母却执意让臣读书,可供臣读了三四年书后已经将家底掏空了,不得已求了臣的舅舅,让臣的舅舅供臣读书。臣的舅舅家里还宽裕些,而且臣当时显得聪明些,想着若是能供出举人甚至进士对自己家也有好处,就答应了。”

    “臣之后考中了秀才,但在之后连续四次参加乡试都没能考中,臣的舅舅毕竟与臣的母亲是亲兄妹,对臣还爱护;舅母就不愿再供臣读书,想让舅舅送臣回去。”

    “臣不得已,为了能继续读书,就四处找寻能赚钱的门路。臣从小对于诗词还算精通,虽然比不得如同陛下这样的诗词大家,可总算也有了些名气,京城的文会还愿意让臣参加。”

    “臣当时非常窘迫,为了赚钱,只能说一些违心的话了。……,臣请陛下责罚。”周元最后跪下说道。

    允熥第一次见到周元时,周元做的事情可不光彩。当时还是建业元年,有一日允熥出宫去国子监视察,返回的路上听闻在莫愁湖畔举行文会以诗会友,当时对于伪装一个著名诗人还很有兴趣的允熥就去了,包了一艘船在湖上,听到题目后‘作’了一首词派人送到文会的主持人手里,心里想着‘皇帝匿名参加文会拔得头筹’这样的事情传出来后也是一段佳话。

    可没想到这次文会举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捧红一个姓胡的人,举行文会的钱也都是这人出的,虽然允熥的词比那人托人捉刀写的诗还好,但还是被主持人周元与请来评定诗词的翰林评为第二。

    当时允熥的心情不太爽。任谁作出一首第一的诗词最后却被评定为第二都不会高兴。不过他毕竟是皇帝,不会当场说出来,那样对他的声望也不好,但对周元和那个翰林的印象自然不会好,认为他们人品不行。当时周元只是个秀才,他不会与周元一般见识,但回去后就把那个翰林给撸了。

    虽然当时无人知晓允熥也参加了那场文会,但慢慢的事情就传了出去,在京城广为人知,还成了本地人带领外地人游莫愁湖时必讲的典故之一。

    不过那件事已经过去了,允熥也在得知周元为官的考评中上后派锦衣卫探查过,得知周元当时的生活很困顿,而且除了举行文会时说几句言不由衷的话外平日里为人很好,那点不好的印象慢慢消弭了。

    “周卿不必如此,朕也听闻了你当时的生活困窘,能理解你的所作所为。”允熥笑道。

    “多谢陛下恕臣的罪过。”周元又道。

    “那哪里就是什么罪过了,也不需朕恕什么罪。而且朕还有些好奇,当时你们要捧的那个人后来怎么样了?”允熥颇有些兴致的问道。

    “胡盹当时自然是很不高兴,不过后来得知那首词是陛下所做后又非常惶恐,一直过了许久都未见陛下追究才放下心来。不过之后他的名声就不好了,也无人敢再捧他。他也没能中举中进士,至今仍在家读书。”

    “与他相比,臣的运气很好。虽然当时臣是主持人,但人们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评定诗词的梅翰林与胡盹兄身上,臣并未被人所熟知。”周元又有些庆幸的说道。

    允熥又问了几句,周元一一作答。

    经过说这一番话,允熥与周元之间君臣的分隔好像没那么大了。允熥让他坐到自己身旁,又问道:“朕记得你是应天府溧阳县人,之后虽长期借居京城,但每年也会返回家乡住几个月。”

    “是,陛下。”

    “你家里也是农户出身,你也曾经种过地。”

    “是,陛下。”

    “这就好。”允熥笑道:“适才朕说过要嘉赏与你。正好你已经为江宁县令三年,也该调任了。等过了年,朕任命你一个官职,正好适合你。”

    “臣多谢陛下。”周元马上说道。

    “坐下。朕还没下旨,也不需你如同领旨般行礼。”允熥又道:“今日是大年初一,此时时候也已经将近午时,朕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