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明天下-第4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傅安忽然说道。

    “傅爱卿何事?”允没抬头说道。

    “陛下,给草原上的各部族分配固定的牧场,这样一来若是再有蒙古人南下骚扰边关也就知晓应当找谁了,分配的牧场离着边关较近的部族首领也会约束本部与路过的小部族,确实对边关的百姓十分有好处。”

    “但蒙古人心中毕竟是不满的。他们摄于大明的赫赫兵威自然不敢不答应,但肯定会想方设法违反这个规矩。到时候放他们回去用不了半年就会有无数部族前来告状,到时候是派兵是不派兵?派兵,就消耗了大明的实力;不派兵,这个章程就形同虚设。”傅安直言不讳地说道。

    “若是有部族前来状告其它部族违反章程,自然是派兵整顿秩序的。不过朕也定下三条规矩。其一,若是状告的是准的也就罢了,若是诬告大明必有惩处;其二,派出去的将士一路上的吃的都是由这部族负担,当然,这部族可以从违反章程的部族那里得到牛羊马作为补充;其三,来状告的部族也要与大明派出的将士一并攻打。”

    “陛下,臣还是以为,此章程有些急躁了,还是缓几年的好。”虽然允定下的这三条规矩补丁打的不错,但傅安想了想还是说道。

    “朕也知道有些急躁了,但时机难得。”允说道。

    允现在所做的,同样是在仿效满清的做法。满清的皇帝从黄台吉击败林丹汗后开始就兼任蒙古大汗,对蒙古是又打又拉,逐渐将蒙古降服,给各个部族划分了固定的牧场放牧,后来甚至将一部分部族改土归流,彻底掌握在朝廷手中。

    但那是满清从黄台吉起连续数代皇帝,近百年的经营才实现的,大明即使从建业三年鬼力赤称臣开始算也不过三年,允的做法确实有些急迫了。

    但允自己认为,虽然现在就这样做效果不好,但时机难得。他所谓的时机,一是指鬼力赤走投无路来投靠大明,二是指大明刚刚在伊吾打败撒马尔罕国的军队威名赫赫。

    鬼力赤主动投靠大明,如果大明拒绝接受,鬼力赤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被干掉;若是大明帮助,鬼力赤又有可能恢复元气,到时候再想让他支持这个作法就不好办了。

    而大明打败打败撒马尔罕国的军队更是一个十分具有时效性的机会。现在在西方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帖木儿都被大明打败的消息已经在草原上传播,所有的部族都摄于大明的赫赫兵威,省去了像黄台吉一样直接与蒙古打一仗的花费。大明这几年花钱如流水,能省一点是一点。若是等过几年时过境迁,没人记得伊吾之战,大明再想降服蒙古草原就得出大军干一架了。

    不说别的,如果没有伊吾之战,恐怕允必须将阿鲁台与脱欢砍了脑袋,属下的蒙古人也全部除掉,以用来立威。不可有了这一战并且结果渐渐在草原上传开,所有听到这一战的蒙古部族都吓破了胆,对大明害怕的很,也就不需要杀了他们了。

    至于阿鲁台与脱欢被允抓到这件事,当然也是可以利用的机会,但用处不太大。阿鲁台身为阿苏特部的首领还有用处,脱欢只是一个小孩子,除了用来敲打敲打瓦剌部以外的用处不大。

第1164章 蒙古谋划——全部() 
    (本章三千字,因前日只更新了一章,送给读者们一千字)

    “是,陛下。”傅安答应一声。但他随即反应过来,对允熥说道:“陛下,加封外番番王是由陛下乾纲独断,陛下为何要交待给臣?”

    “哈哈,傅爱卿,朕适才让那些蒙古部族首领何时去宁夏?”允熥笑道。

    “明年五月初一之前。草原广大,没有这七八个月的时候确实难以将此事通知到所有的大部族。”

    “朕从今年五月份离京,至今已经有五个多月,莫非朕还能留在西北过冬,等到明年五月,或者明年再次来到西北亲自主持此事不成?”开玩笑,虽然这件事也比较重要,但也不值得他往西北跑两趟。至于留在西北过年更不可能,他在京城,明年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可不能一直西北。

    允熥说道:“既然这两种情形都不可能,朕只能将此事交给臣下来处置。傅爱卿,你虽然在撒马尔罕国八年,但正是这八年让爱卿对于处置番国之事更加老练,正适合来替朕安排此事。何况,朕刚刚任命爱卿为理番院的院使,此事由爱卿处置不是正好么?”

    “你放心,朕也不是不近人情之人,等将脱欢等人都打发走了,朕准你回家过年,待明年开春后再去宁夏替朕处置此事。”允熥最后说道。

    “臣多谢陛下隆恩。”听到允熥这样说,傅安也没法在推脱,而且他也确实想要处置此事立下功劳,也就躬身谢恩。

    “傅爱卿,对于处置此事,你可还有什么疑虑之处?”允熥又道。

    “陛下,臣有两点疑虑之处。”傅安当然不会客气。这可是他回国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当然务求尽善尽美。现在将可能存在的问题、需要的支持都提出来,总比问题发生了再去请求要好得多。

    “其一,蒙古人身为蛮夷,一是对于黄金家族的人有所敬畏,二就是对于实力强大的人有所敬畏,除此之外的什么礼仪均不能约束他们。”

    “各部族的首领虽然听闻大明在伊吾大败撒马尔罕国后心存忌惮,不敢不来,但互相之间有了争执也未必会听从臣的调节;而且他们必定都会带领一些部众前来,若是在城内城外因为口角或宿怨打起来,那更有失大明的体面。”

    “这你不必担心,宁夏是庆王的封地,有三卫兵马。宁夏虽然是贫瘠之地,但有朝廷划拨粮食也足够养活三万多人马。朕已经宣召庆王去西安城,朕会在那里交待他此事,让他全力配合你。”

    “此外,朕还会留下耿都督(耿璇)在西北,担任陕西都指挥使。明年四五月份朕也会让他在宁夏统领兵马,只要有部族敢闹事,全部抓起来砍了脑袋!”允熥坚定的说道。他知道给蒙古各部族划分草场这件事现在时机并不成熟,本来就是他仪仗大明强大的实力在强行推动,既然如此就强硬到底。

    “陛下,其二,就是臣对于草原上的情形并不了解,对于何处草场更加丰茂,何处稍差一些,哪个部族原本是在哪片草场都不知晓,若是因臣的分配导致各部族矛盾更深,可就是臣的罪过了。”

    “这个,朕会将曾经带兵出征蒙古草原的人找出几个来派到你身边,帮你参详;鬼力赤交出的草原地图朕先留在你这边,供爱卿分配草场。”

    “当然,朕也会让锦衣卫与镇司配合你。朕在宁夏安排许多锦衣卫,他们会将各个部族之人的议论全部记录下来,送到爱卿面前供参考。虽然各部之人说话必定会偏向于本部,但一般的部众毕竟不会说话太离谱,也有参考价值。”

    他毕竟与满清不同,满清在草原上推行此事的时候已经是康熙年间了,整个草原都被他们摸透了,安排此事就如同庖丁解牛一般,他这只能煮夹生饭,赶鸭子上架了。

    这两个大问题解决,虽然并不完美,但傅安也松了口气,又问了两个小细节,就要躬身退下。

    允熥也准了。但在退下前,又对他说道:“明年就在四五月份,朕会在宁夏安排互市,此事也归爱卿管着,你注意些。”

    “安排互市,才好让锦衣卫的人装作商人藏在其中,偷听蒙古人说话。”他又稍微解释了一下理由。不过真正的理由当然不仅仅是如此。

    若是以拥有一万以上青壮年男丁为大部族的标准,此时蒙古人虽然屡经打击,但这样的部族还是能找出一二十个,再算上那些拥有壮丁二三千到七八千的部族,那就更多了,到时候宁夏外面恐怕会聚集数万蒙古人。这么多人聚在一起,互相之间又有仇恨,不发生点儿事情才令人意外。

    但一味强压也不是个好主意。所以允熥打算那时顺便在宁夏城外开互市,再从陕西各地拉来一些搞娱乐行业的人,让他们只顾着享受,没空和人打架。

    而且,允熥这也有自己的其它考量。现在年轻一代的蒙古人都知道中原富庶,有非常奢华的享受,但到底这么富庶,怎样奢华可不知道。让他们享受一番,让他们也知道知道中原的人竟然过得是这么好的日子。

    这样当然会激发他们的贪念,如果有机会肯定想要用武力来夺得这一切;但现在他们可没有这样的武力,所以更加理智的办法就是对大明表示恭顺。

    到时候,允熥甚至会在大明势力范围之外帮助蒙古人建造一座城池,他不会驻兵,也不会在附近安排军队,只是让要钱不要命的商人与娱乐行业的从业者在城内,专门给蒙古汗王提供奢华的享受。渐渐的在和平与享受中将蒙古人的骨头都养酥了,至少在自己生前不必担心蒙古人的问题。至于以后,当然要指望藏传佛教。

    所以,在傅安退下后,允熥又马上派人将宗喀巴请来,对他说道:“宗喀巴大师,大师可否在大明的陕西内主持藏传佛教?”

    宗喀巴露出为难的神色,说道:“皇帝陛下,贫僧已经在汉地待了太久,崇信格鲁派之人还都等着贫僧返回拉萨,是以贫僧难以继续在陛下身旁,请陛下见谅。”

    “既然如此,朕当然也不会难为大师了,大师当可返回藏地。”允熥笑道:“大师陪同朕来到这苦寒之地,真是辛苦大师了。朕会派出将士护送大师返回青海。”

    “多谢陛下。”宗喀巴马上说道。说完了这句话,他就等待允熥下一步的吩咐,却不想允熥这就让他退下了。他只能怀着满满的疑惑退下。

    屋内站立的侍卫都有些纳闷。当初允熥将宗喀巴从青海带到兰州,众人都认为允熥有事情让他做,可自从到了兰州后陛下什么事情都没有吩咐宗喀巴就同意他回去了,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原因很简单,允熥让宗喀巴跟他一起来到兰州,一开始确实有借鬼力赤走投无路让宗喀巴向他传教的意思,但后来一想又觉得这太刻意了,就算了。‘反正朕还年轻,不急在一时。’允熥如是想着。

    之后他又将耿璇叫来,告诉了他自己对他的安排。耿璇当然非常高兴。他这一次出征伊吾本来是想立下大功,可最后却并未实现。这次留在陕西负责震慑蒙古宵小,大小也算个功劳;何况允熥此举再一次表明了对自己的信任,更是好事。

    当然,‘若是有大部族不听陛下的号令,自己能够带兵将大部族剿灭立下战功就更好了。’他想着。

    他正想着,允熥又问道:“耿卿,虽然朕定下在宁夏举行此会,但必定会影响到整个北方边界,更何况若是有部族真的不听朕的号令,拒绝前来或者在会场闹事,朕也要出兵去平定,若这个部族的本部远离宁夏,朕也不能让你挥师万里去剿灭。所以边界地区都要安排人统领将士随时做好准备。”

    “古尔班通古特盆地有代王,伊吾、吐鲁番有宋爱卿与尚烈,河西有肃王,宁夏、绥远、延安有你,大宁有宁王,只是中间的大同与宣府交给何人管着?尤其是大同,代王带三卫去西北,这里顿时空虚起来,可得交给一个能将才好。”

    允熥自己心目中当然是有人选的,那就是张辅。但张辅贸然被提拔上来,又刚刚立了大功,再让他负责这样的事情恐怕会引众人嫉妒。尤其大家已经很嫉妒他了,还是不要让众人更加嫉妒了。

    “陛下,臣以为,天成伯十分合适。”耿璇想了想,说道。

    “平安?那就任命平安为山西行都司都指挥使,暂提调宣府。”允熥说道。他知道平安与耿家关系不错。不过,平安当年也算救过允熥关系亲近,而且也有些打仗的本事,是比较合适的人选,就答应了。

    待事情都商议完毕,耿璇也退下后,允熥站在座椅前,低声说道:“朕现在能做的,也就是这些了,但愿朕的谋划能够成功。”

第1165章 未遂的造反() 
    将有关于明年召集蒙古各部族首领来宁夏商议划分草场之事说完后,允就将此事完全放下。

    阿鲁台、鬼力赤与脱欢就仿佛火烧屁股般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了兰州,允也就放心的带妙锦、昀芷过河在白塔山附近游玩了一圈。白塔山也算是兰州比较著名的景点,来到兰州自然要游玩一番。

    游玩过了白塔山,允就离开了兰州,启程东返。这个时候离腊月只有一个多月了,虽然不是特别着急,但时间也不是特别宽松,允坐着有轨马车赶到西安,在西安又交待了蓝珍一番,在城内游玩几天,就坐船继续返回。

    从西安向东六七百里是潼关,过了潼关就到了河南省的地界,之后继续行进,就途径陕州、渑池、洛阳、偃师等地。不过这些地方允都不做停留,继续向东。

    十一月十八日,允来到开封城。这个地方允就不得不停下来待几日了。开封是周王朱的封地,当初他前往西北的时候因为军情紧急就没有停留,现在返回了还不停留几日可就不好了。况且开封和西安一般,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池,即使现在城内也有众多的景观,比如铁塔、相国寺、包公祠、延庆观、禹王台、繁塔等,都值得一看。是以允当然会在开封停留几日。

    朱当然对允会在开封停留有所准备,提前好几天打听好了允哪一日会经过,十八日一早就穿上自己的亲王朝服,几个儿子也都穿上郡王朝服,在码头等待。

    允下了船,与朱和周王世子朱有炖寒暄几句,到了王府又说了会儿话,就去了朱安排他暂时住下的院子。

    此时妙锦正在安排下人安置房屋,见到允走进来忙行礼道:“妾见过夫君。”

    “婢子见过陛下。”宫女们也纷纷行礼。

    “都起来吧。”允走到妙锦身旁,笑着问道:“都安置好了么?”

    “夫君,妾与夫君的住所,四妹妹的住所都已经安置好了,下人们的住所也正在安置,无非是这间屋子少住一个人,那间屋子多住一个人的事,也没什么。”妙锦回答。

    他们夫妻说了几句话,妙锦犹豫了一下,说道:“夫君,妾觉得这次来到开封,周王殿下的安排有些不同寻常。”

    “怎么了?”

    “夫君,妾觉得周王殿下太热情了。”妙锦皱眉说道:“在甘州肃王殿下可没有这么安排,妾在宫外时也去过京城的原燕王府与代王府,但也未曾这般招待过家翁。”

    “夫君,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只是,周王殿下会有什么事情要求夫君呢?”

    “为夫也注意到了今日五叔招待有些过于殷勤了。不过这没什么,”允坐下来,说道:“五叔一向谨慎,不会提什么非分的要求,你与五婶和弟妹一起说话的时候也不必旁敲侧击。”

    妙锦点点头,没有再说此事,提到了另外一件事:“夫君,代王妃是妾的二姐姐,可代王被加封到古尔班通古特盆地,等年后代王府搬到别失八里城后,从别失八里城到京城更为遥远,妾想要见到自己的二姐姐更为困难,求夫君允许代王妃今年入京,与妾团聚。”

    “这为夫当然准许。小卢,将此事告诉陈继让他拟旨。小卢?”允叫了一声没听到答应,转过头看向身后,又叫了一声。

    妙锦也抬起头来看向允身后,就见到被称作小卢的卢义正和一个看起来像是铺兵的人站在门口说话,还从那人手中接过几件文书。

    那人将文书递给卢义后就退下,卢义转过头来见允正看着他,楞了一下,随即说道:“陛下,这是今日送来的奏折。”

    “这个时候将奏折送来,可是有什么大事?”允问道。一般情况下,因为他正处于出巡状态,每日送到他面前的奏折都是有固定时间的,不会这个时候送过来。

    “陛下,有三件大事。其一,真定府有白莲教作乱!”

    “真定府有白莲教作乱!”允与妙锦同时惊呼道。允还马上从他手中将奏折拿了过来。

    “真定府宁晋县农户崔成发,实为白莲教香主,听闻陛下调集大军去西北要与撒马尔罕国交战,在百姓中散布谣言,说撒马尔罕国信奉白莲教,乃是他们的援兵,又散布大明必败之谣言,蛊惑百姓,试图造反。”

    “但幸得有误入白莲教之人忠君明义,在逆匪起事之前向县衙告发。县衙随即将此事上报府衙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衙门。因据闻白莲教串联极广,臣未敢轻举妄动,待集结七个卫所后赴真定府清剿,共在真定府、保定府九县擒获白莲逆匪头领七人,打死十一人,打死普通逆匪七百九十八人,俘虏一百二十四人,另查出几户与白莲教有牵连的士绅。”奏折上写到。

    “莫非当年陕西的白莲教徒田九成、王金刚奴造反后,余部跑到了河北?”允看完奏折后说道。

    不过既然已经将可能的造反扑灭,此事也就不太重要了,允批示到:“命布政使司、按察使司认真查处,定要将白莲教逆首擒获;布政使茹清剿白莲教逆匪有功,赐散阶,记功一次,考评上等;其余有功之臣着都察院与吏部评定功劳给予赏赐。真定、保定二府知府与各县知县……”

    “这个白莲教怎么总不能彻底铲除。”妙锦抱怨道:“从洪武初年起朝廷就禁绝白莲教,也几次镇压过白莲教造反,还是灭之不绝。”

    “乡间的无知民夫民妇太多,白莲教又善于蛊惑世人,并且有种种伪装,每次剿灭只要有一人逃脱就能东山再起,不好铲除。”不要说这个年代,就是后世,咨询那么发达,不还是有人上当受骗入了邪教。只不过那个年代邪教的头头都知道推翻政府是不可能的,所以将精力放在了骗钱上面。

    “这也是为夫悄悄改变了皇爷爷当年定下的宗教章程的缘故。乡间的百姓多愚昧,得有个信仰才好,皇爷爷对正派的佛道限制过多,等闲不许他们去乡间传教,就给了邪教机会。是以为夫鼓励正派的佛道在乡间传播,压缩邪教的生存空间,稳固大明。”允又道。

    妙锦又点点头,正要说什么,忽然听有人道:“皇兄,嫂子,你们在说什么?”

    “没什么,河北有白莲教造反,不过已经被镇压下去了。河北的官员正在审问。”允回答。

    “白莲教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