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明天下-第4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半是南下印度吧。臣记得陛下曾提起,现在统治印度大多数地方的国家衰弱,而我大明正处于鼎盛,沙哈鲁手里的兵也不多,应当会捡软柿子捏。”

    “着人注意沙哈鲁的动向,若是他南下印度就不必理会。”尚炳说道:“西面的乌马尔既然只是占了阿姆河就不再东进,就派人去阿什哈巴德与他谈判,以阿姆河为界和平相处。”

    “但哈里勒的动向不能轻忽。他若是占了波斯,势力定然大涨,没准会北上来找孤的麻烦。波斯是否有看起来能够对付他的势力?”

    “有一个白羊国,因其旗帜上绣着一头白羊而得名。这一国现在国主名叫卡拉奥斯曼,曾经在两年前跟随攻打奥斯曼国,因立下战功得到一大片封地。帖木儿现在兵败身亡,他定然不会甘心就窝在封地。”

    “还有一个黑羊国,因其旗帜上绣着一头黑羊而得名。原国都在赫拉特,也曾占领波斯大部分土地。其国现在的国主名叫优素福,被帖木儿打败后逃到埃及。其国虽然几近亡国,但在原国土内仍然得民心,如同被秦灭亡的东方六国一般。现在帖木儿败亡,他多半也会重新返回波斯重建其国。”

    “派出使者与这两国联系,随时将情形通报给孤。”尚炳想了想,吩咐几句,宋晟躬身答应。

    说完了外交,尚炳说起了内政:“宋爱卿,孤经过思量,觉得还是不将秦藩的首府放在撒马尔罕城。孤既不占着阿富汗,又不控制阿姆河,撒马尔罕城不仅容易被敌人骚扰,也不处在整个藩国的中心,不适合作为首府。”

    “那殿下以为何处适合?”

    “依孤看来,塔什干这个地方不错。位于锡尔河附近不会缺水,城池又十分险要,还靠近整个西域最富饶的费尔干纳盆地,适合作为首府。”

    “既然殿下觉得塔什干适合,臣也无意见。”

    “那孤就定下首府就在塔什干了。”尚炳最后决定。

    他们二人谈论起如何发展首府。允允诺将现在伊吾、吐鲁番一带的汉人百姓都给他,并且将此战死掉的人的缺口也都补给他,这些人自然大多会被安置在新首府塔什干。

    塔什干虽然原来就是一座拥有数万人口的城池,但尚炳要将他作为首府还需对城池进行大规模改建,起码大多数天方寺都要拆掉,城防也要按照大明的样式修改。

    他们二人对此讨论了好长时间,一直到天快黑了才将大部分事情定下来。

    尚炳说的口干舌燥,忙拿起茶壶“咕嘟咕嘟”喝了半壶茶,见宋晟手里的茶杯空了,将茶壶递过来。宋晟犹豫了一下,伸手接过茶壶倒茶。

    “议定了这些就只有最后一件大事需要定下了。”尚炳说道:“既然首府不在撒马尔罕城,孤也不会留在撒马尔罕城;但这座城池又十分重要,爱卿以为,安排谁留守此城最好?”

    “这次跟随西征的将领中最适合的当然是朱恒实,有勇有谋还擅长处理政事,只是他并不会留在秦藩;百夷卫虽然会留下一些人,但统领的将领却不适合。”

    “徐有德虽然一直在与蒙古人交界之处为将,但撒马尔罕城周围的情形比北边要复杂百倍,臣以为他恐怕也难以胜任。”

    宋晟连续点评了几人,都不合适。尚炳见他将所有汉人蒙古人将领都排除了,心里焦躁,问道:“莫非要任命一个当地的蛮夷为主将?”

    “殿下,依臣看来,依照现在的情形,无人适合,只能任命一个西域信奉天方教的蛮夷了。”

    “这不行!”尚炳不能接受一个当地人当驻守撒马尔罕城这么重要的城池的主将,正要随便点一人,忽然他的一名宦官走进来,跪下说道:“殿下,陛下给殿下派来了援兵。”

    “援兵?是谁统领?”

    “殿下,是原本殿下手下的千户秦守山。”

第1123章 使者——前奏() 
    秦藩的事情就先告一段落,让我们回头继续看允熥在庆功宴后都做了什么。

    八月二十三尚炳带兵出征后,允熥也打算离开伊吾了。对他来说,战争已经结束,继续留在伊吾也没必要了,何况他还有其它事要做,就打算于八月二十六日离开伊吾东返。

    前来西域打仗的军队也开始分批启程返回原来的驻地。不过有一部分将士被留在了吐鲁番和伊吾。这两地现在所有的百姓都属于尚炳,将会被迁徙到塔什干,可尚烈与宋家总不能当光杆司令,就留下一些人作为他们的部属。

    这些将士,与晋王、代王三护卫的将士的家人都要通过有轨马车运到西域,是以从八月二十四日将士东返的第一日,从星星峡到西安的整条有轨马车都堆满了马车,无数马匹拉着或大或小的马车在轨道上奔驰。

    八月二十五日下午,他将尚烈与宋瑄、宋琥兄弟叫来,对他们嘱咐道:“尚烈,之后你就要镇守吐鲁番了。之前你兄长尚炳镇守这两地你也一直在,遇到事情多想想你兄长当时是怎么处置的,不要自己一拍脑袋就决定。”

    “兄长打算设立别失八里都指挥使司,下辖伊吾卫、吐鲁番卫等卫所,由宋晟担任都指挥使兼任伊吾卫指挥使,你担任都指挥同知兼任吐鲁番卫指挥使,遇事多与宋晟商议。过后朕会给你派来指挥同知,有事也可与他们商量。”

    “此战之后吐鲁番的外敌已经消失,但想要稳固治理地方仍不容易。对涉及你治下的蒙古人与西番人之事可要谨慎对待。兄长并非是嘱咐你优待他们,但任何一个政策都不能将他们全部推到对面去,对他们实行的律法也要严格制定,严格执行,不能朝令夕改。”允熥嘱咐了许多事情。

    “是,皇兄,臣弟已经谨遵皇兄的教诲。”尚烈答应。

    “那最好。”允熥又说了这句,转过头对宋瑄、宋琥兄弟道:“这段时日宋晟不在,你们兄弟治理伊吾地方也要谨慎,朕适才吩咐尚烈的话也是对你们二人说的。”

    “是,陛下,臣谨遵圣明。”他们兄弟同时躬身说道。

    “只愿你们真的能将朕的话听进去。”允熥最后说了一句,让他们退下。

    待他们退下后,允熥吩咐王恭:“你去将徐晖祖与蓝珍、耿璇、张辅叫来,朕有话要吩咐他们。”

    王恭领命,出去吩咐侍卫传陛下的口谕。但当他走进来的时候,却马上说道:“官家,奴才适才出去吩咐侍卫传陛下口谕,却遇到了秦王府的侍卫。那侍卫说秦王妃想要求见陛下。”

    “秦王妃要求见朕?他可说了何事?”允熥有些惊讶的问。

    “官家,那侍卫说秦王妃想与陛下一道前往甘州,接秦王殿下诸子与秦王殿下的几位弟弟返回伊吾,待明年前往殿下新的封地,请求陛下准许。”王恭弯腰说道。

    “哎,朕定然会让宋瑛将志堩、尚煜等人平安送回来的,她不必这般亲自去接。”

    “官家,单单这番话可劝服不了王妃娘娘。”王恭小声提醒。

    “哎!”允熥又叹了口气。他虽然与秦王妃唐月婉接触不多,但潜伏在秦王府的锦衣卫可是源源不断的将有关秦王妃的事情传到他案头,是以他知道唐月婉这个人外柔内刚,不是容易劝说的人。

    “罢了,就带她一起去甘州城吧。”允熥扶着额头说道。与其费劲口舌劝说唐月婉还不一定成功,不如直接答应带她去甘州。

    “你下去告诉那侍卫,让他和秦王妃说,见面就不必了,但朕答应带她一起去往甘州城。也不必来谢恩。”

    “是,官家。”王恭再次答应出去吩咐。

    过了一会儿徐晖祖等人前来,允熥与他们寒暄几句就开始说正事:“徐爱卿,朕明日就启程返回中原,你留在伊吾主持将士返回之事,待大多数将士离开伊吾后再返回京城。”

    “此事可轻忽不得。五十多万大军东返,将士与物什的顺序可一定要安排好,稍有疏忽就会酿成大祸。”

    “臣明白,臣定当将此事办妥。”徐晖祖躬身答应。

    “徐爱卿一向严谨,朕信得过,也就不对你多嘱咐了。”允熥随即转过头对耿璇说道:“耿卿,此次你留在此地为晋王左相,可要好好辅佐。”

    “你之前虽然在山西当过都指挥佥事,可做佐贰官与主官完全不同,你要多多用心,将晋藩打理好了,将来朕将你再调回朝廷任职时你就能胜任五军都督府的官职。遇事也多与晋王商议,尽量不要独断专行。”

    “待徐爱卿离开伊吾后,将士东返剩下的事情就交给你与宋瑄来安排,可一定要将事情做得妥帖。”

    “是,陛下。”耿璇也忙答应。

    他又吩咐蓝珍:“蓝卿,你就去往西安,坐镇此城负责将士东返之事。除了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之兵马,其余将士返回驻地都要经过西安,你的职责比徐爱卿略轻一些,但也不能放松。”之后他又对张辅重复了一遍,只是地方换成了开封。他们二人待允熥吩咐完后也赶忙答应。

    允熥又问了几件事,没什么要吩咐得了,又见天开始黑下来,就要让他们四人退下。可他抬头扫视却注意到徐晖祖眼神有异,似乎想要对他说什么事情一般。他吩咐蓝珍、耿璇、张辅等三人退下,待大帐内只剩下徐晖祖一人的时候出言问道:“徐爱卿,你可是有事要向朕奏报?”

    “陛下,八月初二打破西虏的大营后,臣就向陛下奏报过解救出的当年先帝在时派到撒马尔罕城的使者傅安等人,与许多被帖木儿带来的西方国家使者。当时陛下十分忙碌,没空处置他们,更没空接见蛮夷使者。臣请陛下示下,傅安等当年出使之人当如何处置?这些西方国家使者,是否召见?”徐晖祖躬身说道。

第1124章 傅安(一)() 
    “他们?朕这些日子太忙都忘了。快,传傅安觐见。令其它各番国使者都来到此处,等候朕通传。”允拍拍脑袋说道。

    他是真的将这件事给忘了。虽然允一向重视外交,但同时传来的还有大明百姓被撒马尔罕国之兵虐待的奏报,允马上下令处死俘虏救治百姓,哪儿还顾得上他们?之后又安排尚炳带兵西征,这件事就顺理成章的被忘记了。此时得到徐晖祖提醒他才想起此事,允马上就宣召傅安以及各国使者觐见。

    “是,陛下。”徐晖祖答应一声,躬身退下。他出了屋子后马上对自己的护卫吩咐道:“让通译也来这边侍候。这些西诸国的使者都不会说汉话和蒙古话,需要有人翻译。”

    护卫得了命令马上去找人,徐晖祖自去宣傅安觐见。

    屋内,允则吩咐王恭将有关傅安的履历、自述和各国使者的文书拿来,靠在罗汉床上仔细研读。

    “傅安原来是开封府人,初任县吏,洪武十八年来到四夷馆中任通事,又在鸿胪寺担任序班。洪武二十七转任兵科给事中。次年被爷爷委派出使撒马尔罕国,第二年抵达撒马尔罕城。”

    允将傅安的履历翻看完毕,又拿起他这些日子写的自述来看。

    “臣洪武二十八年四月初九抵达撒马尔罕城,商议公事。……,五月十六日公事已毕,臣因水土不服且思乡心切,谢绝其国国君帖木儿多留几日之邀请,坚决回国;可帖木儿却忽然变脸,将臣与使团所有人等扣留,不许回国。现在想来,帖木儿应是从那时起即有东侵大明之野心。”

    “其后帖木儿派人带领臣在其国内游历,每次出征均令臣随同而去,臣因此历遍西方数万里土地,游览国家数十。帖木儿以此夸耀其国领土广大,劝臣投降。臣誓死不降。”

    “帖木儿偶会召臣前来,告知大明国内之事。臣听闻太祖皇帝故去之时极尽悲伤,为陛下披麻一年有余。……”

    傅安非常详尽的写了自己在撒马尔罕城国的事情,允马上断定这绝对不是临时写的,应当是傅安有记日记的习惯,每日事无巨细的记载发生的事情,前几天抄录了一遍而已。允大概翻了翻,翻到最后一页见后面还附了审问俘虏的撒马尔罕城国将领得到的有关傅安的消息,证明傅安自述基本属实。

    “啧啧,傅安这是当代的苏武啊。”允表情和煦的说了一句。

    对于这种做法允还是比较赞许的。一个出使的使者,要求他被扣留就自杀显然并不合理,也无必要。而且傅安去过这么多国家,正是搞外交最适合的人员,自己必定要大用他,不要说他没有叛变,就是叛变过,只要没信了天方教他都会装作看不见,网开一面让他主持对西方诸国的外交事宜。

    “王恭,宣陈继前来。”允想了想说道。

    待陈继过来后,他吩咐道:“陈继,你拟圣旨,……”

    陈继听罢,行礼对允说道:“陛下,如此任命,是否太过草率?臣以为,还是召见过傅给事中后再行拟旨。”

    “他所写的自述朕已看过,且有其他被俘之撒马尔罕城国将领供述证明其自述属实,朕意已决,无复多言。”允说道。

    陈继又坚持一会儿,见允执意现在就让他草拟圣旨,只能躬身答应。不一会儿圣旨草拟完毕,允看过后盖上大印放在手边。之后他就一边认真看傅安的自述或者说日记,一边等待他前来。

    ……

    ……

    “魏国公,陛下宣召臣与各番国使者?”傅安有些不敢相信的对徐晖祖说道。他已经被晾了二十多天,还以为自己会被皇上带到京城处置,怎么忽然此时突然宣召?

    “陛下已经将大事都处置完毕,这几日已经决定回京,就想起你与各国使者来,遂命我来宣召你们觐见。”徐晖祖笑道:“你可不要以为自己会被处置。在撒马尔罕城国八年而未降,效当年苏武之故事,皇上可高兴的紧,之后定然会对你有所赏赐,还会升官。你离开大明前是从七品给事中,至少也会官升两品。”

    “真是皇恩浩荡!”傅安不由得说了一句。他这些日子一直忐忑不安,今日终于能够把心放下。

    “魏国公,下官要回去换上官服,请魏国公准许。”他又对徐晖祖说道。他当初出使撒马尔罕国时朱元璋赏赐了他一身上好的官服,他怕穿坏了平时都不穿,此时要换成那套官服去觐见允。

    “这自然可以。”徐晖祖笑道:“快回去换吧,我在此处等你一会儿。”

    “多谢魏国公。”傅安躬身到了声谢,转过头快步回去换衣服。

    半路上遇到了克拉维约与吉哈诺。“傅安先生,刚才有你们明国的人告诉我们去觐见你们的皇帝陛下,是真的吗?”克拉维约用花拉子模语问道。

    “是真的,”傅安笑着回答:“陛下诸事都已处置完毕,今日想起了我与你们,遂宣觐见。”

    “这可太好了!我早就想求见明国的皇帝陛下了,可一直不许,这下终于能够见到他了。”克拉维约情绪十分高涨的说道。吉哈诺站在一旁,脸上也露出高兴的神情。

    “对我们大明皇帝陛下还是恭敬些得好。不要用‘他’这样的词。”傅安道。

    “莫非你们明国的皇帝懂得花拉子模语?我记得你说过,你们明国的皇帝只懂汉话,而我又不会说汉话,被召见的时候肯定是有翻译将我说的语言翻译成汉话,所以……”之后的话克拉维约没有说完,但傅安明白他的意思。

    “还是恭敬些好,事情哪里说得准呢。”傅安又说了一句,侧身避让过他们,走进自己的所住的房屋,换上那间朱元璋赏赐的衣服,又上了个厕所、将所有东西都带齐,返回大厅跟随徐晖祖一起去拜见允。

第1125章 傅安(二)() 
    “臣兵科给事中傅安,见过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傅安面对着正斜靠在罗汉床上的允跪下,大声说道。

    “傅爱卿请起。”允合上手中的书,笑着说道。

    “多谢陛下恩典。”傅安将三跪九叩大礼行完后站起来说道。

    “傅爱卿,朕看了你的自述,你能在帖木儿的威逼胁迫之下仍旧效仿苏武之故事不降,朕心甚慰。”允笑道。

    “陛下谬赞了。”傅安躬身说道:“臣乃是先帝提拔之官员,受陛下恩德,岂会投靠西方的蛮夷。”

    “哎,爱卿不必过谦。你这可不是被俘虏了几日,而是被俘虏八年多,还能始终如一十分不易,朕必有封赏。”

    “谢陛下恩典。”

    傅安原本以为允会多问几句有关他在帖木儿手下如何坚贞不屈的事情,但没想到陛下说过这句话就举起了手里的书,对他笑道:“朕看你这自述里写,你曾经遍历西方数十国?”

    “是,陛下。臣跟随帖木儿派出之人与他自己在西方遍历数万里,游览数十国。”傅安回答。

    “都去过哪里?你详细道来。”

    “启禀陛下,洪武二十九年,帖木儿派出使者带领臣在其国腹心之地,大明称为西域但其国内称为中亚的地方游览。陛下,西方人将世界上的土地分为三大洲,亚洲、欧洲与非洲,其中亚洲就是包括大明、印度、天方等在内的大片土地,欧洲就是整个大陆最西方的一块面积与大明加上蒙古、西番差不多的土地,非洲既是被大海与亚洲、欧洲隔开,仅东北面有一小块土地与天方相连之土。其中帖木儿统辖的腹心之地既是亚洲的中间,所以被称为中亚。”

    听到傅安对于西方地理名词的介绍,允皱了皱眉,但没说什么。

    傅安继续介绍道:“中亚之地,当年成吉思汗西征之时曾大肆屠戮,如同在金国一般,是以其地人口稀少,至今尚未恢复蒙古人屠戮之前的人口。也因蒙古人的杀戮导致许多书籍、高深的技艺失传,诚为可惜。”

    “洪武三十年前后,整个中亚大约有一千余万人,基本都在帖木儿治下,臣一路观之,倒还称得上安居乐业。”

    “其国北部有两国,一名白帐汗国,一名蓝帐汗国,俱是成吉思汗后人建立的国家,当年曾十分强大,但现今已经衰微,被迫向称臣纳贡。但他们心中仍不服气,这次帖木儿兵败身死,大约会反叛。”

    “之后二年洪武三十一年帖木儿南下征伐印度,携臣行之。此时印度被一名为德里的国家统治大半。这一国国君原本不是印度人,而是从阿富汗过去的阿富汗人,信奉天方教,而印度人大多信奉婆罗门教,是以教派冲突极为严重,其国的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