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明天下-第3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火把而行,算不得多大事情。可他们都要求明日一早再出发,阮仁烈也不便违逆众意,只得答应。

    阮世诚等人躬身应诺。阮仁烈又吩咐几句话,他们行礼退下,返回自己的营地。

    阮仁烈随后又吩咐陈源调城外把守各条小路的士兵入城。可是,他没有注意到,莫迪离去前看向他的那奸诈的眼神。

    刚刚走出议事厅,另外一个大军主将莫远马上对莫迪说道:“三哥,这,”

    “且住,等回去后再说。”莫迪收回自己的眼神,小声说道。莫远只能收敛了声息,跟在他后面走着。

    不一会儿,莫迪、莫隧、莫远三人来到莫迪所部的营地。他们走进正厅后,莫迪吩咐自己的侍卫倒了一壶茶,命侍卫们站在门口看守,他又亲自将正门大开,所有的窗户也全部打开,随后才对莫隧、莫远二人说道:“七弟、十二弟,坐。”

    “三哥,为何大开中门?”莫远待侍卫离开房屋后,马上小声对莫迪说道。

    “为了保密!”莫迪说道:“这儿是多邦城,不是咱们的老家嘉平!这里到处都是阮仁烈的耳目,若是关紧门窗,有人在屋外偷听根本不可能知道。”

    “可是,那些侍卫难道不能信任?”莫远又问道。

    “他们是我从老家带过来的人,家人都攥在咱们家手里,当然可以信任;但若是阮仁烈起了疑心,有很多办法在不惊动咱们的情形下除掉侍卫,偷听咱们的谈话。万事还是小心为妙。”

    莫远说过这话,又看了看屋外,小声说道:“别说那些没用的话了。”

    “阮仁烈要调我与老七的兵去海边,这正是投靠大明的好机会。”

第829章 多邦城——谋划献城() 
是的,他们三个之所以在阮仁烈要调莫远、莫隧所部前往海边后一起来到莫远所部的营地,就是因为他们要叛变安南、投靠大明,或者,按照后来允熥的话说,是“幡然醒悟,从残忍暴虐的安南胡朝反正。”

    他们三个叛变胡氏父子、投靠大明的原因也很简单。他们三人为同族兄弟,所在的莫家是嘉平首屈一指的豪家大族。过去的陈朝虽然也仿效中原设立了科举考试,但实质上类似于从曹魏时期开始实行到宋代终结的九品中正制,普通百姓家里想要考中科举千难万难,而豪家大族子弟要容易得多,他们莫家之前每届科举都能有人上榜入太学,分配官位。

    可自从胡季犛主政已来,科举考试越来越像中原的科举一般,纯以文笔评定,他们莫家已经连续三届没有人中榜了,虽然依仗旧日的势力仍旧有人在军中为官,但随着胡季犛的亲信日益在朝中占据显赫位置,军中的官位也岌岌可危。

    就在这时,大明以胡季犛、胡汉苍父子谋朝篡位、欺君罔上为由出兵安南。胡季犛在迫在眉睫的威胁下,不得不停止大多数改革,对豪门大族由以前的压制为主变为安抚为主。

    但他们都看得明白。若是任由胡季犛打败大明,巩固了王位,改革必定重新开始。他们为了保住自己家的权势,决定投靠大明,推翻胡朝。

    但他们虽然有了这样的心思,平日里,表面上却丝毫不露。胡季犛在艺宗时期就受到重用,二十多年的积累党羽遍布全国,他们若是显露了自己的心思,恐怕小命不保。

    所以,此时莫远听了莫迪的话,也看了看四周后才小声说道:“三哥,我怎么没看出来这是投靠大明的好机会?虽说将由三万大军调离多邦城,城内守备略显空虚,但阮仁烈也说等在两京正在训练的新兵有些模样后马上派来多邦城填补空缺,就算咱们将此事告诉大明,可三哥、七哥你们二人所部都会被调走,城内只有弟弟一支兵,难以接应大明天兵。若是此事被胡季犛的人侦知,咱们三人都死无葬身之地。”

    “莫非,”莫远刚刚将话说完,莫迪刚要说话,他自己想到了什么,又道:“莫非三哥你是想在海边接应明军?此事大妙!”

    “除非是驻扎在西都、海防、乂安三城,数千人马已经很多了,足以在明军登陆之时反正,消灭胡季犛的嫡系军队,为大明立下功劳。”

    “咳,咳。”听了莫远的话,莫迪咳嗽两声,说道:“十二弟,你说的倒也不错,在海边接应明军确实比较容易。本来海边的军队已经被明军所败,损兵不少,想要反正容易得多。”

    “可那样的话,咱们三人的功劳也要少得多。明军在海边尚未受到挫折,多半不会在乎我等。可若是帮助大明夺取多邦城,明军一定会对于咱们极为感激,咱们几个的功劳也要大得多。”

    “七弟,十二弟,咱们莫家虽然在嘉平算是豪族,但在整个安南也不过勉强算是上等人家,这次咱们家能独领三军还是家族砸锅卖铁捐了钱得到的,若是四平八稳的投靠安南,以后也仍旧会如此。”

    “可若是能够为大明立下大功,咱们家就有可能平步青云,成为安南首屈一指的大家族。为了家族,也要搏一搏。”

    “邸报上不是写了,陛下亲自指挥乂安守兵大败明军,消灭明军四万,斩杀明军指挥使一人,自家损兵不足七千么?”莫远此时插话道。

    “呸!”莫迪说道:“你还信胡家人的邸报?出兵三万迎战明军五万,损兵不足七千消灭明军四万,我呸!”

    “就凭我安南军队,能在士兵差不多的时候与明军打个平手已经很不容易了,这还是因为明军中有许多蛮夷之兵、不熟悉战阵的缘故;三万对五万能不败已经很不错了,还消灭明军四万,就算有大炮相助也不可能。扯谎也不会编一个像样一点儿的。”

    “再者说了,若是打败了明军,怎么还会调兵前往海边?”

    莫迪完全不信平章—兴贤之战安南取得了胜利。不仅是他,安南大多数官员,即使是支持胡朝的官员,也不信这一战的战果是真的。

    这一点是胡季犛、胡汉苍父子始料未及的。他们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官员竟然对这次真真切切的胜仗不相信。安南毕竟是小国,上上下下对中原王朝的害怕是在骨子里的。平时中原王朝没把他们当回事取得些胜利也就罢了,现在中原的大明动了真怒,他们怎么可能打出如此的胜仗?

    所以莫远听了莫迪的话,也觉得很有道理。不过他又想了想,说道:“可依照情形看来,也应该是没有打什么败仗。”

    “大概是成功阻止了何将军率领的军队登陆,消灭了一小股登陆之兵。”莫迪不在意的说道:“咱们现在说的,是在多邦城接应明军,让他们夺下多邦城。”

    “明日一早我与七弟所部就要出发前往西都,所以若是要让大明夺下多邦城,只有今晚一晚的时间。”

    “可到底要如何让大明天兵夺下多邦城?”莫隧此时问道。

    莫迪笑着说道:“附耳上来。”随即在他们耳边轻声说了自己的谋划。

    之后,莫迪说道:“现在,必须马上派人去告诉明军此事。莫隧,你的人可还与阮勋有联络?”

    “这些日子查得太严了,所有的船只不得允许一律不能离开港口,已经断了联络。不过之前已经与阮勋定下了联络暗号。”莫隧道。

    “这就好。马上派人去告知明军,让他们今晚渡河攻打多邦城。你们都去准备吧。”莫迪说道。

    他们二人答应着,整了整衣服,要离开屋子返回自己所部的营地。

    临走前,莫迪最后说道:“咱们莫家能不能就此翻身,在此一举了!”

第830章 多邦城——上直卫() 
同一日中午,白鹤。

    此时驻扎着大明近四十万大军的营寨内,正飘着渺渺炊烟。无数火头军架起大锅,将费劲力气从国内转运过来的大米淘了三遍后放进锅里蒸;一缸又一缸的榨菜也被从车上拿了下来,撕开泥封每人分一点儿;还有无数穿着大明军服或有西南民族风情衣服的人手里拿着野菜或野物走进营寨,交给火头军做菜。

    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些头戴钢盔的士兵了。这些头戴钢盔的士兵都说着一口京城官话,身上穿着一件下摆到膝盖的红色上衣,腿上绑着绑腿,脚下穿着皮鞋,手里拿着一杆杆火枪,腰上挎着精良的朴刀,上衣的袖子卷起到手腕处露出里面的衬衣,右肩的肩膀上缝着肩章,三五成群从临时设置的校场走出来,用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将手里的武器放回原地后来到露天厨房,等着开饭。路过的其它士兵,无不用即羡慕又嘲笑的眼神看着他们。

    这些士兵都是京城上直卫的士兵。允熥去年开始对军队进行‘火器化’,同时发明钢盔,在上直卫开始装备。到现在为止由于时日尚短,所以只有这次派来安南征战的羽林左卫、金吾前卫、府军右卫和虎贲左卫四个卫所实现了全员装备火器和钢盔。

    允熥对上直卫寄予了很大期望。允熥认为,在他有生之年是看不到大明全员装备火器了。火器不仅一次性投入很高,后续的维护也比较复杂,与刀剑相比很容易坏,即使以现在大明的财力,也不足以给所有的步兵换装火器。

    所以允熥只能重点培养上直卫。他的目标是在将来让十一个上直卫十二万多士兵全部装备火器,打造全世界第一支纯火器部队。这个数目已经超过了扶菻诸国在实行义务兵役制之前任何一国常备军的人数。

    允熥几乎完全依照他印象中排队枪毙时代的扶菻国家的火枪兵的样子来建设上直卫。依照阴阳五行,大明属火德,所以之前朱元璋选定的士兵军服为红色。允熥为了方便识别敌我也没有改变上直卫的军服颜色,但为了适应使用火枪,改为现在的样式。

    随身携带的物品,除火枪外,还有一个背在后背的背带,背带上有无数小口袋,里面装着用油纸包着的内装精确量发射火药和一颗弹丸的预装火药卷。装弹时用来将弹丸与火药压实的通条也挂在上面。

    虽然允熥不会让上直卫单独出战,觉得没有必要准备冷兵器,但士兵们手里没有能够肉搏的兵器感觉很不安心,最后不得不给他们装备朴刀。

    另外随着各种用途的手雷的发明,允熥已经考虑在每个百户单独设立掷弹兵,以进一步增强作战能力。

    这一切,都使得上直卫成为大明军队中极为特殊的存在。他们武器装备与一般军队不同,军服样式与一般军队不同,士兵待遇与一般军队不同,其它所有卫所的士兵对上直卫无不羡慕嫉妒恨。此时对安南之战开始已经一个多月了,就连多邦城附近的安南士兵都知道:对面的明军中有奢侈到全军着钢盔、军服衣料十分奢华的明国皇帝的禁卫军。

    可同时,上直卫的训练也是诸军最繁杂的。允熥有超前的观念,不会让他们走扶菻国家走过的弯路,一开始就是最标准的排队枪毙,这对纪律性的要求比传统的军阵更高;火枪的维护也比刀枪剑戟要复杂,他们要做的事情比其它卫所也要多。同时因为成军不久,还需要多加训练,即使现在还在和安南人打仗,他们只要当日没有打仗的任务,也要分两波进行操练。这使得其它卫所的士兵又时常嘲笑他们:看,这些京城来的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家伙现在每日还得操练。

    当然上直卫的将士对其它卫所的人都是不屑一顾的。此时羽林左卫的士兵李三洲与刘得贵看着周围嘲讽他们的其它卫所士兵不屑的说道:“哼,一群乡下土包子!”

    “瞧他们做什么?俩月的军饷还没有咱们一个月多,有什么好在意的?哎,看着前面,快到咱们打饭了。”刘得贵说道。

    他们这话不巧被正在巡视的张辅听到了。张辅倒没有训斥他们两个,只是叹了口气,对身后和他一起巡视的桑敬说道:“桑指挥,上直卫如此瞧不上地方卫所可不是什么好事。”

    桑敬不以为然。上直卫从来没有看得起地方卫所过。上直卫的将士自诩为陛下直辖,能算作禁军,从来都是把其它卫所的人当做乡巴佬,其它卫所对上直卫也一向说些酸话,可也没闹出过什么事情。

    不过张辅是上官,桑敬也不会反驳他的话,对此随口说了几句,转移话题道:“张参将,大军已经被堵在江北二十天了,张侯爷他们可想出了攻破多邦城的法子?”

    “哎,没有。”一听他提起这个,张辅也唉声叹气道:“自从张帅统兵来到白鹤后,张帅、靖江王殿下、李副帅、蓝将军、沐将军、孙将军、李将军他们也不止一次冒着危险到江上用千里眼看多邦城的防备了,也先后又试探过几次,但都不成。”

    “上次议事的时候,蓝将军沮丧的说,现在要想攻破多邦城只能用人命来填,多邦城守兵七万左右,附近还驻扎有近三万士兵,若是这样打恐怕要损兵十万。”

    “损兵十万?”饶是桑敬对于强攻多邦城必然会损兵无数有所预料,听到这个数字还是心里一颤。

    “就是损兵十万。”张辅道:“现在不是十万火急之时,即使是张帅也难以下定决心强攻多邦城。”

    桑敬将自己代入张温的位置,觉得也难以下定这样的决心。损兵十万,不仅是陛下可能对此诘责,关键是让那支部队去牺牲?总不能全用蛮夷之兵吧?蛮夷首领也不傻,这种完全就是送命的活计不会干的。

    使用卫所兵的话,现在普通士兵都知道了多邦城不好打,选哪个卫所为先锋,哪个卫所的士兵就有可能哗变。强行驱使他们打下去,张温很可能会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

    虽然日前已经传来消息,何荣所部在乂安城附近大败,损兵近四万,还折了一个指挥使;从占城等地传来的消息也不怎么好,其他地方取得大胜他们趁势攻陷多邦城的可能这段时日是不可能了,但决心也不是那么好下的。

    想到这里,桑敬侧头看了一眼江南岸。他现在是看不到多邦城的,但他眼前仿佛浮现出了那座极其坚固的城池;多邦城的守城大将阮仁烈也好像站在城头,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看着江北。

    “羽林左卫与府军右卫两个卫的士兵都已经吃上饭了,咱们也去吃饭吧。”张辅忽然说道。

    桑敬收回思绪,跟着他一起去了一个火头军面前,领了与普通士兵一样的菜,又得了一勺米饭,就坐在一棵大树底下吃起饭来。桑敬本想再要一些,可看锅里,米饭已经见地了,只能罢了。现在因为粮食转运不易,虽然还足够,可张温也已经下令全军节约粮食,任何人不得浪费,违者重处。

    桑敬刚刚将一块兔肉夹进嘴里,嚼了嚼要咽下,忽然听有人说道:“张参将,桑指挥。”

    他匆忙将兔肉咽下,抬起头来,就看到魏国公徐晖祖的侄子徐景昌一手端着饭碗,一手拿着筷子,站在他们两个面前。

    徐景昌在几个月前允熥选定了出征安南的卫所后,因为所在卫所不在出征之列,徐膺绪将他调到羽林左卫为千户,随同大军出征。

    此时他看着张辅二人,将筷子并起来拿着,说道:“张参将,桑指挥,今日我千户有三个士兵受伤不轻,之后几日只能在营帐休息不能操练;还有七个士兵受了轻伤,已经让随军医生看过,该包扎的包扎,该涂药膏的涂药膏,明日能参加操练。”

    “知道了。不过徐千户,我是吩咐所有千户每日向我和桑指挥汇报此事,但也没说你们要在操练之后马上汇报。每日吃晚饭前汇报即可。”张辅笑道。

    “每日这么多事情,哪里都能记住?我怕等到了晚上将此事忘了,所以现在就汇报给张参将与桑指挥。”徐景昌也笑着说道。

    随即徐景昌就坐在了他们身旁,继续吃起饭来。他因为自己出身的缘故,对于上官并不害怕,大多数时候和他们很随便,也就是对辈分大的、和徐达等人一辈儿的尊敬些。

    张辅和桑敬也不以为意。桑敬和徐家还勉强能算作世交,也是从小与徐景昌十分熟悉的,此时一边吃着饭,一边和他聊了起来。

    他们正聊着,张辅已经将碗里的饭吃完了,将饭碗交给卫兵,忽然对徐景昌说道:“徐千户,过一会儿,你随我去江面上看看吧。”

第831章 多邦城——阮勋() 
“去江面上看看?是,张参将。”徐景昌略有一丝犹豫,不过很快就将这丝犹豫甩在一旁。他当然知道这些日子,张辅每日中午都会坐船去江面上看一看,寻找渡江的办法。他虽然觉得这没什么用处,但也不会违背他的命令。

    张辅笑了笑,站起身来在军营之中转悠。

    等他转悠回来的时候,徐景昌已经吃完了饭,也将饭碗交给卫兵,跟随他一起向营寨大门走去。

    看守大门的士兵见到张辅,笑道:“张参将今日又去江上巡视?”

    “嗯。”张辅也笑着答应。

    这名士兵心下对张辅的行为其实是不以为然的,不过面上丝毫不露,又笑着问了他是否有朝廷在册的武将与他一同去江面上巡视,得知徐景昌的名字和官衔后惊了一惊,大概是猜到了徐景昌的身份。不过他心里素质还算良好,随即若无其事的将他的名字官衔登记下来。

    张辅与徐景昌出了营寨,坐上一艘楼船,在水师的护卫下横渡江水。这里的水师大多数来自云南,是沐家为了在雲南征战方便组建,拥有大小战船一百多艘,此次出战沐晟从雲南带来近百艘战船,与安南水师交战,争夺对江水的控制。

    安南此时残存的水师当然不是雲南水师的对手,可双方实力相差不大,红河河口又都是木桩南洋水师无法开进来协助雲南水师全歼安南水师,所以将领到江上来探查必得有水师护送。

    张辅抬头看向江南岸,仍旧是郁郁葱葱的丛林,无数荡漾在岸边的波纹,一片干净的沙滩,与沙滩前正在激烈交战的水师小船。

    “清除沙滩前面的木桩进行的如何了?”张辅问陪同的水师千户道。

    “十分缓慢。安南人打下了两里多的木桩,即使并不密集,也十分难以拔除;更何况安南人的水师这些日子也努力奋战,即使有装了大炮的船在远处支援,因为大炮对付小船用处不大,速度也快不了。”

    “依照目前的速度,差不多得等到明年二月份才能清除出一条能容纳大船航行的航道。这还是没有考虑到安南人的反制手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