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明天下-第2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比眨芤奔涠嗤闲┤兆印!

    他随即高声说道:“摆驾上使馆,本王要去见明国的使者。”

    ======================

    感谢书友赤桥阑尽的打赏。

第715章 攀登新高峰() 
二月初三,杨载和王枢赍从京城出发,作为今年第二波去往安南的使者前往安南的西都城。

    从大明的京城到安南的都城最快也要十余日,往返就是二十余日,再加上胡季犛、陈奃等人思索的时间,最快也得一个多月以后允熥才能接到他的回答。

    所以这段时间允熥也没有就在京城干等着安南的回信,将之前已经构想好的事情正式开始实施、

    二月初六,允熥正式发布追封令,追封长兄朱雄英为汉王,谥号悼,并且决定将他迁葬孝东陵附近,称汉悼王墓。

    同时,允熥宣布加谭王朱梓谥号炀,称谭炀王,列于奉先殿祭祀。

    但允熥追封的人可远远不及他们两个。允熥如同满清追封关羽一般,追封岳飞为大帝,称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岳圣大帝,加谥号武圣,非正式的将岳飞列为与孔子并称的圣人。

    允熥其实很奇怪,为何历史上明代初年的皇帝没有追封岳飞,直到后期神宗和思宗(崇祯帝)才加封岳飞。按理说岳飞这样,不仅能打,还对宋室十分忠诚,不断的挨整一直到死也没有过什么反抗的行为,即忠又勇的人应该大加赞颂才对。

    除此之外,允熥还加封妈祖为天妃,称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在京城修建妈祖庙。

    允熥同时让道教的真人将妈祖列为道教的正神之一,位次还不低,以团结此时南洋一带数量众多的信奉妈祖的人。

    除此之外,允熥还先后加封了好几个人,都是前代十分出名后被神话的人物,也是对巩固大明统治有好处的人物。

    加封之事过去后,允熥随即下令开始进行最后一次发现之旅的筹备事宜。此时已经是二月中旬,天气马上就要回暖了,该是做走扶桑列岛——千岛群岛——金宁(勘察加)——走廊群岛(阿留申群岛)前往并发现美洲的行程的准备了。

    三月初,天气完全回暖,允熥命令钦天监挑选了黄道吉日,定于三月初五从刘家港出发,前往对这个时候的人一片为止的大海对面。

    出发前一天,允熥在皇宫中召见湘王朱柏,最后对他说道:“十二叔,你此时可还愿意前往大海的对岸,并且若是对岸有适宜生活的土地就封到那里为藩王?”

    “怎么,这个时候我还能反悔?”朱柏惊讶地说道:“已经预备了这么长的时间,明日就要出发,我还能反悔?”

    “十二叔当然能反悔,”允熥呵呵笑道:“但侄儿一定会久墩为亲王,让他去大海的对面为藩王。”

    允熥虽然在开玩笑,但朱柏能体会出其中的威胁之意,应景似的干笑了两声,就不再说话。

    允熥却又对他说道:“朕让所有有过在北方航行经验的船和水师卫所士兵都参加这次航行。虽然你是亲王,也是此行的统帅,但千万不要干涉方鸣谦的指挥。你从未指挥过水师,更加没有见过北方十分寒冷之地的海洋如何,贸然干涉方鸣谦的指挥很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损失,一定要切记。”

    “是,陛下。我知道了。”朱柏虽然听了这话心里不太高兴,但也答应道。

    不过允熥却不是特别放心,心里暗道:‘等让朱柏退下后,给方鸣谦下一道密旨,让他在水上航行时不必听从朱柏的话。’

    允熥之后又拿出地图,一边使用铅笔在地图上划着,一边吩咐道:“你们出行的路线是从刘家港出发后,在济州岛得到一些蔬菜和肉,之后前往长崎、横滨。”

    “既然要去横滨,显然是走扶桑外海的海路了,为何要选择这条海路?”朱柏问道。

    “其一,扶桑在永明海沿岸的地方多山,没有适合的补给之地;其次,最近要向横滨港运送一些物品,正好让你们这支船队顺路护送。”允熥说道。

    “从横滨休整几日,你们继续北上,在南阿依努地应该还可以得到补给。但在这里之后就完全没有可以得到补给的地方了,所以一定要在这里多休整几日,将破损的船只都修补好,所有士兵都养的十分健康再出发。”

    “若是有士兵生了病,就将他们留在南阿依努地,北海水师每年的巡行会经过南阿依努地,不必担心这个水兵会如何。”

    “之后大约六月你们会到达金宁,那时正是一年之中天气最热的日子,即使北方严寒之地也暖和得多,正好从走廊群岛一直到对面的陆地,经过这片浮冰最多的地方。”

    “之后就是看那里有没有适合生活的地方了,若是有,朕就会加封你为当地的藩王,并且将一些汉人百姓迁徙过去,将那里作为你的封地。”允熥说道。

    “是,陛下。”朱柏道。这些话其实之前允熥都已经反复交待过了,但今日允熥好像忘了一般又重复了一遍。朱柏见允熥好像有些紧张,所以也没有说什么,只是静静地听着他的话。

    并且朱柏其实非常奇怪:又不是允熥要坐船出行,为何他这样紧张?

    其实允熥并不是紧张,他是在兴奋。美洲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片尚未得到开发的大陆,对后世的历史影响巨大。欧洲人若是没有美洲的金银和土地,很可能无法发展成后世那样强大,英法这些国家都不得不继续在欧洲争夺那并不多的人口、土地和金银,工业的发展速度也将大大减缓。

    不过朱柏更加理解不了允熥为何要激动,再加上允熥额头出了不少汗,就误以为允熥有些紧张。

    允熥又和朱柏说了几句,最后说道:“不管如何,即使大海的对面真的只是一些零星的岛屿,没有整片适合生活的陆地,你也完成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数百年以后的人们将永远记住你光荣的行为。”

    之后,允熥看着对他刚才说的这句话十分不解的朱柏,叹了口气,说道:“十二叔,侄儿没什么可以吩咐你的了,你退下吧。”

第716章 新钱() 
朱柏、方鸣谦的船队出发后,允熥开始实行他的又一项改革,继稳定宝钞币值后首次对货币的改革。

    “齐卿,朕已经决定,明日三月初九正式下达旨意,今年的春秋两赋仍旧不限收取的银钱,从明年春赋起,禁止百姓使用蒙元时期发行的铜钱交纳赋税;并且统一铜钱样式,铸造大明通宝,只允许洪武通宝和大明通宝在民间流通。”三月初八下朝后,允熥将齐泰叫到乾清宫,对他吩咐道。

    洪武二十五年,刚刚成为皇太孙的允熥以粮食作为抵押物,稳定了宝钞的价值,保住了大明纸钞的信誉,使它没有像历史上一样成为废纸。

    虽然允熥到现在已经进行了很多改革,但保住宝钞信誉仍然是他认为最重要的改革之一。

    从经济上讲,始于宋代的纸币的发明,使得商品的交易不再依赖于金银铜等贵金属,让缺乏贵金属的地方也可以免于以物易物的低效率,促进商业、工业的发展:华夏乃至世界最早出现的非官方纸币诞生在四川并不是偶然的。

    从统治者的角度讲,即使国家小心翼翼的维护纸币的信誉,不大量超发它,也能够通过发行纸币获得财富,而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

    不过在这里有一点需注意,只要纸币没有发生贬值,虽然国家几乎没有代价的获得一部分社会财富,但实际上百姓并没有损失。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是创造了财富,或者说唤醒了沉睡的财富,而非掠夺了财富。只有纸币贬值才是掠夺财富。

    不过当时允熥保住宝钞信誉的改革并未完全实现他的目标。由于当时是以粮食作为抵押物,而粮食不仅不易携带并且一年四季的价格会有变化,这不仅让一些人不愿意使用宝钞,同时宝钞的价值一年四季也会发生变化并不稳定。

    最好的做法是采用金银作为抵押物,这样宝钞不仅价值可以稳定下来,其方便兑换金银的情况更是能让大多数商人愿意使用宝钞。

    可当时允熥也别无选择。当时宝钞发行的太多,而且价值持续降低让人们不愿意持有,一旦使用金银作为抵押物国库内并不多的金银马上就会消耗殆尽,最后宝钞的价值仍旧只有彻底崩溃一条路。

    但现在允熥手里已经有了许多黄金,等朱柏从美洲大陆回来,也一定会带回来无数的黄金和白银——加利福尼亚就是因为淘金潮才发展起来的,墨西哥也是后世全球第一的产银大国。

    并且此时宝钞的信誉已经初步恢复,即使改为金银也不会发生大规模兑换。所以允熥觉得进行货币改革的时候已经成熟了。

    不过允熥并未马上就将宝钞的抵押物改为金银,而是决定分三步走,现在先实行第一步,等到朱柏带着大量金银从美洲回来后再实行最后一步。

    “是,陛下。”听了允熥的话,齐泰答应道。

    齐泰很早就注意到,自从允熥继位已来一直没有铸造过建业通宝。齐泰一直在思考允熥为何会如此,到了今天这个谜团终于解开了,原来陛下是想统一大明铜钱的样式。

    ‘若不是禁止洪武通宝实在不像话,陛下估计会连洪武通宝一起禁了。’齐泰想着。

    “此外,禁止金银锭在民间流通。但有时使用铜钱确实不太方便,而番国之民又未必愿意接受宝钞,因此民间需要一定的金银。”

    “所以朕让宫内的御用监铸造了金币和银币,”允熥从袖子里拿出两个硬币样式的东西,对齐泰接着说道:“在民间流通。”

    金银币是和铅笔一起诞生的。允熥在吩咐御用监的太监研究铅笔的时候,不知怎么就想到了金银币,又让御用监研究铸造金银币,并且说了自己的要求。御用监花了一段时日在年前铸造出了符合允熥要求的金银币。

    齐泰从允熥手中接过这两个硬币,掂了掂,对允熥说道:“陛下,这金银币是一两一个?”

    “不,是八钱二分一个,但充作一两来使用。”允熥说道。

    “八钱二分充作一两来使用,恐怕民间不会愿意,仍旧会当做八钱二分来用。”齐泰道。

    “哈哈,齐卿一看你就是没用过银子买东西吧。”允熥笑着说道:“朕之前和许多人详细了解了一下,这个九钱的硬币当做一两来用毫无阻碍。”

    “民间的银子大多掺杂有许多其他的东西,并不是纯银,每次使用银子都要查成色、称重量,十分繁杂,所以只有很大的买卖才会使用银子,一般人都用铜钱和宝钞。”

    “但朕让御用监铸造的金银币不同,这是已经铸造好的东西,正反两面都印有图案,使得民间之人即使想要在其中掺杂些东西也不可能,百姓不必再称重量、查成色就可以接受,方便的多,即使分量少一钱百姓也会愿意要。”

    “并且齐卿你有没有注意到纹着花纹的边儿?这也非常重要,这些花纹很浅,稍有破坏就会看不到,使得使用金银币的人想从金银币上磨下些许的金粉、银粉也不成,因为在使用金银币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被发现花纹边儿没有了,其他人就会知道这不是一枚完整的金银币,从而不会依照一两来用。”

    ‘原来这小小的一枚金银币中还有这么多的道道。’齐泰在心中暗想。

    其实道道还不止如此。允熥铸造的金币没有问题,确实是八钱二分的纯金所造;但银币其实是和历史上的袁大头一样的合金,银九锡一。这样除了一钱八分的差额外,还能额外得到一些收益。

    允熥又对他说道:“金银币,主要的银币,金币暂且不在民间使用。银币在民间的流通就交给户部了,就像从前的通宝一样流入民间。”

    “是,陛下。”之前的统一铜钱样式也就罢了,齐泰其实觉得一国之君琢磨金银币的样式有些不务正业。在他看来,皇帝该做的就是将国家治理好,有没有金银币、它们的样式如何对国家无关紧要。不过他也不敢违背允熥的话,只得答应。

    允熥其实能猜到齐泰的想法,可他也没有办法。不仅是华夏,就是此时西方国家的人也意识不到金融和货币政策对国家有多么重要,最早从美洲得到大量金银的两颗牙根本没有发行纸币的想法,西方最早的纸币还是资本主义已经得到确立的英格兰发行的。

    允熥现在就算撤了齐泰的户部尚书之位,也找不到合自己心意的人来接任,只能让他继续留任。

    允熥又和他说了几件事,让他退下。

    之后他正要琢磨干些别的事情,黎氏父子的答复来到京城,使得他不得不终止了自己的想法。

第717章 安南王妃() 
“黎季犛竟然如此干脆的说愿意将陈天平迎回去为安南国君?”允熥看了黎季犛的请罪书开头后惊讶的说道,眉头也皱了起来。

    不过慢慢的,允熥就松开了紧皱的眉头,笑道:“原来也想拖延,一开始的几句话只是表明自己诚惶诚恐的态度而已。”

    允熥随即将自己的十几名亲信大臣叫进宫里,将黎季犛的请罪书给他们看,问道:“你们觉得该如何处置黎季犛?”

    “陛下,黎季犛弑君自立,罪孽深重,但念在他尚有向善之心,不如赦免了他的弑君之罪,加封爵位让他颐养天年。”解缙说道。解缙猜测允熥的心思是想快点儿解决安南的事情,若是非要治黎季犛的罪过很可能逼得他鱼死网破,所以如此说道。

    “陛下不可!黎季犛不仅谋朝篡位,还弑君罔上,杀戮前朝宗室,罪在不赦,陛下当将他擒拿到京城,当众宣布他的罪过将其处死。”

    “不过其子胡奃虽然也谋朝篡位,但这都是他父亲的谋划,况且他们愿意悔过也可将功赎罪,所以其子胡奃和其它族人的性命可以饶恕,陛下可赐他自由之身,让他在中原生活。”陈性善说道。

    随后其他人也相继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一部分支持解缙,不过大多数都支持陈性善。毕竟谋朝篡位还罢了,竟然还杀了前朝的所有宗室,在儒家的道德理念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大多数人都支持陈性善的意见。

    还有少部分人提出杀了黎氏全族,但被大多数人无视了。提出这样的建议,那就不是解决问题了,黎季犛胡奃父子肯定会鱼死网破,大明就必须要打仗了,不符合这里的文官利益。

    允熥听完他们的意见后,并未第一时间表达自己的态度,而是说要思量思量,让他们都退下了。

    此事很快在朝堂之上传开,引起大家的热议。正好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其他重要的事情,此事虽然是番国之事,但涉及谋朝篡位,无数文官就此提出自己的意见。

    多数文官认为黎季犛的做法实在是罪不容赦,但出于解决问题不打仗的需要,都赞同陈性善的意见;少数文官认为,陈性善的意见最为持重,但陛下竟然还要思量思量,以为允熥其实是想采纳解缙的意见,但因为多数人赞同陈性善的意见而不敢轻易说出口,因此上书支持解缙的意见。

    至于武将,当然是一边倒的想去打仗了。在他们看来,虽然当年蒙古人没能打下安南,但那时因为他们只会使用骑兵,不怎么会用步兵,而且安南多山多林北方的蒙古人不适应才打败仗的,换了大明的军队一定手到擒来,所以全部上书请求惩戒黎季犛胡奃父子,出兵送陈天平回去继任国君。

    一时间,无数的奏折涌向允熥的桌子。

    可允熥却完全没有看这些奏折。他让王喜将凡是对此事进谏的奏折全部挑出来扔到一边,全部留中。因为他心中已有定计,并且他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

    ……

    ……

    “侄儿见过陛下。”朱赞仪躬身对允熥说道。

    “赞仪侄儿何必这么多礼?称呼叔叔便好,叫什么陛下,显得多生分。”允熥亲热的说道。

    “那侄儿就称呼叔叔了。”赞仪也笑着说道。

    “这就对了,咱们叔侄之间不必客套。”允熥说道。

    他们叔侄二人又寒暄几句,沉不住气,或者故意装作沉不住气的朱赞仪问道:“叔叔,侄儿原本打算今年腊月来京城朝贡,恭贺叔叔正旦的,怎么现在将侄儿从廣西叫了过来?”

    “你最近可有注意安南之事?”允熥问道。

    “当然有所注意,毕竟安南就在侄儿的封地附近,怎么可能不注意。陈天平和裴伯耆等人还是侄儿送到京城得呢。”

    “听说已经能保证他们所说的话为实,黎季犛也已经上表承认了自己的罪过,愿意迎回陈天平为国主呢。”朱赞仪说道。

    “事情哪有这么简单,黎季犛怎么可能轻易将王位让出来。”允熥说道。

    “叔叔的意思是,黎季犛仍在欺骗大明?”朱赞仪问道。

    “不好说,但他一定不会轻易让出国主之位,还有的麻烦呢。不说这个了,略微有些跑题。叔叔这时将你叫到京城,是要决定你的王妃人选了。”允熥说道。

    “王妃人选?叔叔终于选定了侄儿的王妃?”朱赞仪带着高兴的语气说道。他今年已经二十一了,是现在大明成年的宗室中唯一一个还没有正式成婚的。虽然他之前在洪武年间有过婚约,只是女子没等结婚就死了,但这么多年没有迎娶正妃也够奇怪的,不少人都询问他为何不娶正妃。朱赞仪又没法和他们说是允熥一直不让他迎娶正妃,十分郁闷。

    “嗯,是确定了人选。”允熥说道:“这些日子陈天平等从安南逃过来的人在京城,叔叔也有时去找他说些事情。偶然间就见到了他的妹妹陈丽萍。”

    “她今年才十六岁,叔叔看她知书达理,相貌不错,就生了将她给你为正妃的想法。”

    “并且她还是陈天平的亲妹妹。等将来陈天平当了安南国主,只有陈丽萍这一个亲人,定然和他感情极好;你的封地就在廣西,和娶了陈天平的妹妹也有利于和他搞好关系,边境平稳无事。”

    “安南人?”朱赞仪十分惊讶。他再没想过允熥想将一个安南人嫁给他为正妃,即使是安南宗室。

    “皇兄,既然如此,为何不在前两年让侄儿求娶安南的郡主为妻?”朱赞仪问道。

    “当时安南的国君毫无权力,大权都在黎季犛手中,你迎娶了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