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明天下-第2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哥,当地的大家族等以后立足稳了可以动,但寺庙万万不能动!四哥可以惩治某个不服从的僧人或者寺庙,但是绝对不能公开没收寺庙的产业,当地的百姓会群起反对的。他们甚至反对大明佛教的一些教义,要不是有大军镇守,恐怕我这个苏王已经被他们推翻了。”朱模说道。

    “有这么严重?当地的百姓不怕死么?”朱棣疑惑。

    “哎,四哥,高煦,我和你们说你们也不会相信,等过几天他们再闹事了你们看看就知道了。”朱模无奈的说道。

    朱棣和朱高煦都更加疑惑,不过既然朱模这样说了,他们姑且也就信了。但是这更加坚定了他们对付佛教的决心。若是这里的佛教影响和大明内地一样也就罢了,就算全国都是信徒也无妨;但佛教威望如此之高,他们一定会坚决对付。‘不能容许不听话的寺庙存在。’父子二人同时想着。

第523章 南洋西域() 
这里的详情也不急在这一日说,朱棣遂问道:“对面的满剌加,那个从三佛齐逃过去的王子愿意臣服我大明么?”圣旨早在他们来南洋之前就已经发出去了,所以朱棣问到。

    “已经臣服了,上个月他亲自来了我这里一次,说等大明册封的蒲王就封时归降。”朱模说道。

    “他还算识趣。”朱棣说道:“陛下已经预备好了两份圣旨让我们带过来,一份是如果他愿意归降,那么封他为侯,送回京城居住;若是他不愿归降,少不得拿他的人头祭旗了。”

    朱模对于朱棣杀性这么大不太赞同,在他看来大明在南洋封王,虽然南洋所有的番国绑在一起也不是大明的对手,但还是觉得以怀柔为主,用兵为辅的好。不过此时既然三佛齐王子已经投降,朱棣说的第二种情况已经不可能发生,他要问的就另一个问题。

    “四哥,不把他暂且留在当地稳固局面么?”

    “不必,他也不过是洪武三十年才逃到的满剌加,手下也没几个人,我与允熥商议之后都觉得不必用他。”朱棣说道。

    既然他们二人都这样想,朱模也就不在多话。只是他又想起一事,问道:“允熥又派过来两个卫的水师干什么?难道又要在南洋打一仗?”

    听他说起这件事,朱棣说道:“是允熥听说了渤林邦国欲向大明朝贡,然后知道了渤林邦国现在也是汉人主政,并且还是横行南海的江洋大盗实力很强,害怕他有什么不轨之心,所以又派了两个卫过来。”

    “原来如此。陈祖义的水师确实有些实力足以和大明两个卫周旋,可是他既然愿意朝贡,就说明他不会有什么不轨之心,允熥太小心了。”朱模说道。

    “他大概不知道,又派了两个卫水师过来对南洋的震动有多大。这阵子无数南洋小国派出使臣来旧港小心翼翼的探听消息;本地的大户也都问我陛下是什么意思。”

    “那你和他们怎么说的?”朱棣问道。

    “还能怎么说,告诉他们大明有意探索西洋呗。不过我觉得他们并不相信。不过,他们信不信也无所谓。”朱模道。

    朱棣忽然问道:“你说这陈祖义愿不愿意投降大明?”

    “四哥你的意思是,陈祖义愿不愿意加入苏藩国吧。”朱模笑道:“这我可说不好。不过他之前一直是江洋大盗,未必愿意受到约束。”

    “那要是我暂且不束缚他呢?让他地盘不变、手下的兵不变、手下的文武官员自行任命,只是名义上服从苏藩国,打仗时跟随咱们出兵;这样他会不会愿意投靠过来?而不是为番国国君?”朱棣说道。

    “四哥,”朱模有些惊讶的说道:“你,愿意放权?”在他的印象中朱棣可不是这样的人。

    “陛下都愿意放权,为何我不能?”朱棣说了这么一句话,见他们都不信,笑道:“自然不是永远让他如此,但现在首要之事是占据全岛,暂且让他逍遥一阵也无妨。”

    “当然,”朱棣回过头对朱高煦说道:“高煦,你才是苏王,一切还要你最后拿主意,爹不过是建议。”

    “爹的话很不错,先平定了全岛后再对付这些听调不听宣的人,儿子并无异议。”朱高煦说道。不过他内心到底是不是这样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几人又商议了几句,眼见天色已晚,各自散去休息了。

    第二天开始,朱棣与高煦一起接见了无数当地人,既有大户豪门,还有寺庙高僧,以及久居当地的汉人统领。

    朱棣、朱高煦和这些人说着半真半假的话,许下去无数承诺,让这些人安心。

    朱棣虽然一向杀伐果断,但此时将自己锋利的一面全都隐藏了起来,还表现出了对佛教的虔诚,成功让当地人都安下了心。

    朱模见已经稳定下来,带着自己的左右相前往了南婆罗洲自己的封地。

    又过了几日,朱棣与朱贤烶带着一卫水师前往满剌加接收逃过去的三佛齐王子的政权。朱高煦看着父亲的背影说道:“父亲,多在满剌加待几日吧,不是还要修筑蒲罗中城池?慢慢修,等到城池修好了再回来吧。”

    ===

    西北,哈密城。

    朱尚炳骑着马,缓缓跺进了城中。

    与他并肩的黑得儿火者笑道:“怎么样尚炳?我们没有说谎吧。三个多月,让你主政哈密城;并且,还未动一刀一枪,让你的军队不折损一人。若是没有我们的帮助,你强取哈密,就算夺下也必定损兵不少。”

    朱尚炳看着城中一个个面上显露出不明意味的人,心下暗道:‘若是没有你们的帮助,虽然必定会损兵不少,但打下哈密足以震慑城中的蒙古人和畏兀儿人,而不会像现在这样。之后要彻底安定哈密,让它成为稳固的都城还有的忙。’

    不过事已至此,朱尚炳当然不会再退出哈密城,并且黑得儿火者的好意也得接受:“多谢大兄了。”

    “那依照事前的约定,……”黑得儿火者说道。

    “按照事前的约定,从仓库中拨五万石粮食给大兄你,马上就可以派兵去取。”朱尚炳说道。

    “如此便好。我亦里巴力虽然也不算穷,但人口也多,粮食也是多多益善。”黑得儿火者嘿嘿笑道。

    “大兄,这孟可帖木儿也是你们黄金家族察合台一脉的吧,大兄将他们带到别失八里吧。我不是黄金家族的人,甚至连蒙古人都不是,留他们在城中恐怕哈密城难以安定。”朱尚炳看黑得儿火者面色有些犹豫,接着说道:“就算是我求大兄了。”

    黑得儿火者确实有些犹豫。现在他们的大敌是帖木儿帝国,他还不至于故意留孟可帖木儿在哈密故意给朱尚炳捣乱,他是真的不想带走猛可帖木儿。

    猛可帖木儿的哥哥安可帖木儿就是被他使用诡计囚禁起来的,他们这一脉现在都恨他,他可不愿意留仇人在自己的国都。

    但是朱尚炳如此求人,还有诛心之论,他也不能拒绝,只好说道:“行,我把他们带到别十八里。不过你虽然不是我们黄金家族的人,但是你不是扩廓特穆尔妹妹的儿子?身上有一半我们蒙古人血统,也可以算是蒙古人。”

    听到黑得儿火者的话,朱尚炳说道:“大兄,你也不是不知道,敏敏特穆尔只是我的嫡母,并非生母。”

    “唉,按照你们汉人的说法,所有的孩子都是嫡母的儿子,所以你也算是半个蒙古人。”黑得儿火者说道。

    朱尚炳不太清楚为何黑得儿火者一定让他是蒙古人,但就此与他过多争论没有必要,笑道:“那我就是半个蒙古人了。”

    之后转换话题:“大兄,今晚就留在我哈密城吧。不管怎么夺下的城池,总要庆贺一下。我把珍藏的从中原带来的美酒再开一瓶,让大兄痛饮。”

    “如此甚好,正好上次从你那拿过来的酒都喝完了。”黑得儿火者笑道。

    朱尚炳听他说这句话,又笑道:“大兄,你可喝了我三瓶酒了,我可一瓶你的酒都没喝。等过几个月去别十八里的时候,你可不要吝啬。”

    “那自然不会。我的藏酒,哪怕是从西洋传过来的,也任你随便喝。”黑得儿火者豪气地说道。

    “对了,你家那个许配给我儿子的孙女我还没见过,正好到时候看一看。”朱尚炳忽然说道。

    “哈哈,尚炳,你还怕我孙女乌兰图雅不好看不成?我可是把我最漂亮的孙女许配给你儿子了。不过你好好看看也是应当,这可是你未来的大儿媳妇,也是未来秦国的王后。”

    “还有,你派几个汉人先生来教乌兰图雅汉语、汉字吧。虽然她才三岁,但已经开始说话了,让她从汉话,省的以后与你儿子言语不通。”黑得儿火者说道。

    “何必我派人去别十八里,把乌兰图雅送到哈密,由我的王妃教导多好,正好让他们两个一起长大,感情也深厚些。”朱尚炳说道。

    “乌兰图雅才三岁,正是还依靠母亲的时候,还是先留在别十八里吧。你总不能让我把儿媳妇也送到哈密吧。”黑得儿火者意味不明的说道。

    小孩子要是在哈密长大,能对他们察合台汗国有多少认同?能对蒙古人有多少认同?说不定长大以为自己是汉人呢,那他嫁一个孙女过来还有何用?这是断然不行的。

    过了一会儿,朱尚炳才说道:“既然如此,那就等乌兰图雅大几岁再说。”现在虽然在大明、亦里巴力和瓦剌三方合作中大明实力最强,但具体到了西北,秦国的实力远远比不上亦里巴力和瓦剌,他还没办法强迫黑得儿火者做什么。

    说到此事,他们二人气氛有些僵硬。不过朱尚炳马上又说起了别的,二人间的气氛又融洽起来,携手前往晚宴之地。

    但朱尚炳在心中暗道:‘早晚有一天,我要征服整个西域,在这里不必看他人脸色。’8)

第524章 收粮借地() 
“黑的儿火者果然依照与尚炳的约定帮他夺得了哈密城。这下子,西域的局面就打开了。”

    “虽然从哈密到准噶尔盆地中间的道路仍然不足以负担大军进出,但三五万人总可以。虽准噶尔盆地现是瓦剌的地盘,但不管是瓦剌还是亦力把里最重要的事情都是几年以后的对帖木儿帝国之战,对大明的一些小手段都会忍让;准噶尔盆地又正处亦力把里与瓦剌交界处,准噶尔部落也还尚未崛起,运作的好了,尚炳未必不能得到准噶尔盆地。”

    “那么就建议尚炳趁着这个好时候继续向西扩展,增加在准噶尔盆地的影响,以将来对帖木儿一战为名,侍机夺取这里。”

    允熥思量已毕,在尚炳所上的奏折写下自己的建议,吩咐舍人送至五军都督府,通过军驿传给尚炳。

    允熥随后继续批阅奏折,好不容易将奏折批答完毕,伸伸懒腰,看看刻漏,本打算回坤宁宫陪着熙瑶用膳,之前御前奏报应天府事的黄淮突然说道:“陛下,马上就是夏收时节了,应天府附郭的上元县、江宁县今年的夏税到底,怎么来收取?”

    允熥奇怪的说道:“依照往年的惯例即可,又何必来问朕?”

    “陛下,往年都是胥吏们收皇粮国税,可是今年已经没有胥吏了,陛下此言,是让税警们下乡收税么?”黄淮说道。

    啊!允熥拍了一下脑袋,自己把这件事给忘了,今年已经没有胥吏了,只有税警,没法和往年一样收农税了。

    可是,真的要用税警去收税不成?税警这种颇具近代特色的收税编制可不是用来收取古代农税的。

    允熥想了又想,还是想不到该让谁去收这个税,正想就此同意让税警下乡去收税,忽然想起一事,问道:“朕记得,当年皇爷爷还在时,设立过粮长?”

    “是,陛下。当年太祖皇帝在悊江、直隶南部、鍢建、湖广等省设立过粮长,辅助收取夏秋二税。”黄淮答道。

    “既然如此,今年上元、江宁两个附郭县的农税交由粮长来收取。”允熥说道。

    “只有粮长?”黄淮疑惑的说道。

    “再让里长辅佐。并且以后行成定例,农税全部由粮长、里长收取,由粮长收齐后交给税警,税警再役使民夫运送至粮仓。”允熥最后决定。

    虽然从明代起开始流传‘皇权不下县’之类的话语,但大明并非完全让乡下自治。

    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以百户为一里,设立里长,负责日常邻里纠纷的处置,以及差役下乡之时接待差役。不过古代城中的里长还罢了,乡下的里长基本上没什么用。乡下普遍是宗族林立,基本上每个村子都有一个囊括本村五六成人口以上的宗族,村里面有什么事,都是由宗族的长老调节,用不到里长。

    同时,朱元璋以应纳税额每数千石至万石为一区,设立粮长,以当地的大户充之,辅佐差役收税。若是实在收不齐税,就让粮长补上缺额。

    粮长自然不愿意当这样的冤大头,所以即使是当上粮长之前再和善的人家,当了粮长之后也变得凶神恶煞,要不然自家的家业就保不住了。

    同时,粮长与胥吏互相勾结,让村民多缴农税贪墨之事也不绝于耳。特别是粮长们就是本村人,熟悉民情,更加可以在不逼得百姓走脱无路的情况下多贪墨钱粮。

    是以黄淮说道:“陛下,使粮长收税,恐怕会有贪墨之事。”

    “那即使不用粮长,就不会有贪墨之事么?往常胥吏收税,难道就没有贪墨了?”允熥反问。

    贪污**根本就不可能禁绝,除非是**社会,或者老子构想中的小国寡民。所以允熥虽然会打击贪腐,但不会像朱元璋那样列为绝对重点。

    黄淮无话可说,只能领命退下。

    允熥又吩咐王艮:“传旨给悊江,让杭州也以粮长收税。”

    之后允熥回到坤宁宫,陪着熙瑶用膳。

    允熥用过午膳后又顺便在那里睡了个午觉,然后才返回乾清宫。

    下午伊始,允熥就又接到了一封有关藩国的奏折。

    “允熞请求允许调停扶桑与阿依努人的战争?他刚刚在海参崴立足,就想着调停扶桑与阿依努人的战争了?有些好高骛远。况且他也没有水师能够去调停。驳回吧。”允熥自言自语说着。

    允熥写了几个字,将奏折扔到一边,继续批答其它的奏折。

    今日还好,奏折不算多,允熥一会儿就批答完了,让舍人将奏折分别送到通政司和五军都督府。

    允熥接下来正打算思考一些其他事情,忽然有宦官奏报:“陛下,礼部主客司郎中杨本求见。”

    “让他进来。”允熥略有疑惑,说道。

    不多时,杨本走进乾清宫,对允熥行礼道:“臣杨本见过陛下。”

    “免礼起来吧。”允熥等他起来后又问道:“可是又有番国前来进贡?”主客司也就这点儿事儿了。

    “是,陛下,扶桑国前来进贡。”杨本说道。

    “嗯?当年扶桑还是大明藩属国的时候,皇爷爷规定扶桑是一年一贡,新年他们已经进贡过了,现在怎么又来了?告诉他们,不许,让他们回去。若是想要大明的什么货物,去上沪市舶司买就是了。”允熥说道。

    可是杨本却并未退下,而是又说道:“陛下,扶桑使者并非是完全来进贡的,他们还说了出借横滨之事。”

    “出借横滨?扶桑同意了?”允熥惊喜的说道。

    “陛下,扶桑提出了一些条件,大明满足了他们的这些条件他们才愿意出借横滨。”

    “快说到底是什么条件。”

    “陛下,”杨本说道:“第一,扶桑请求大明允许他们一年两贡。”

    “这条可以答应。”允熥说道。与控制了横滨后的好处相比,让扶桑沾一点儿小便宜没什么。

    “第二,扶桑请求陛下不得接纳除了其国中央朝廷允许的商人以外其它商人在大明的市舶司做生意。”

    允熥皱了皱眉。之前他也了解过扶桑现状,足利义满能够控制的地盘还不到扶桑总面积的一半,直接控制的更小,敌对势力还不少。现在他让大明只允许得到他同意的商人来大明做生意,明摆着是限制敌对势力的发展。

    但允熥衡量后仍然觉得控制横滨更加重要,所以说道:“可。他们还有什么要求?”

    “陛下,他们还请求大明的水师不得长久在横滨驻扎,规模也只能小于一个千户。”

    “可。”

    “陛下,还有最后一条。”杨本声音有些颤抖、面色有些害怕的说道:“陛下,扶桑使者说,扶桑从无借地给他国之事,所以为避免国内反对,想出一条迂回之路。”

    “扶桑国王足利义嗣愿将一个妹妹嫁给我大明皇子为正妻,以横滨为嫁妆,这样其国内就无话可说了。”

    “什么?”允熥惊讶的说道。然后他站起来,跺起步子。

    按照后世的观点,这绝对是好事,扶桑即愿意嫁女,又将横滨为嫁妆,一举两得。

    但是这个时候话不是这样说的。大明不搞和亲,之前尚炳在西北与亦力把里的黑的儿火者约为婚姻,是他已经分封出去了,可以自己决定。

    为了租借横滨,总不能封一个王吧;就算他愿意封,封地呢?就横滨这一小块地方?让人笑话。

    但允熥又舍不得租借横滨的好处,对杨本说道:“若是没有最后一条,他们可愿意?”

    “启禀陛下,扶桑使者说了,若是没有最后一条,不能出借横滨。”杨本说道。

    “这,”允熥反复思考,忽然眼前一亮,说道:“他们出租横滨,可说了当地的百姓是归谁管?”

    “陛下,当地的百姓自然归扶桑人管辖,不过若是有扶桑人为大明修筑港口等干活,干活之时可以由大明派驻横滨的官员管理。”

    “这就好,总算还有些权力。拟旨,待大明正式租借横滨后,设立横滨镇,任命永安王朱孟炯为横滨总兵,镇守之。”

    “拟旨,许朱孟炯婚姻自配。”

    朱孟炯是楚王朱桢的庶次子,今年十九岁,尚未婚配。他之前当然定过婚,只是结婚之前未婚妻就病死了。之后又是朱元璋的葬礼,他们这些孙子总要服丧一年。之后楚王朱桢才又开始给他找老婆,现在还未定下。

    不仅是因为他未曾婚配允熥才选定他,这样条件的大明宗室还有不少,更重要的他是庶兄。朱桢的嫡子是第三子,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