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五经不同,五经涉及面广,是诗,记载的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的文章选集,是可以用来摆摊算命的哲学书,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根据历史记载编写的春秋时期的历史。
可以说,在封建时代,一个统治者应该知道的一切事情都可以从五经之中获得,即使是打仗都可以从中寻找例子。
所以允已经决定提高五经的重要性。
并且,五经重要性提高还有助于允已经决定正式开始提倡的儒家新思想普及。
虽然后世的儒家将五经算作了儒家经典,但是实际上除了是真正的儒家经典以外,其它的都和儒家其实关系不大,只是‘算’作了儒家经典而已。
除了以外的其它四经,是华夏民族从西周甚至商代开始就传承的民族文化,其包罗万象,是华夏民族文化真正的根,岂是区区儒家可以代表的!
到了宋代,儒家文化已经有些走进死胡同,程朱理学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在宋代后期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其核心观点之一的‘存天理,灭人欲’,很快成为了束缚社会发展的玩意儿,严重阻碍了历史发展进程。
所以允决定提倡儒家新思想,虽然他自己现在都没有想明白儒家新思想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包括什么内容,但是先把旗号打出去,自然会有真正的儒学大家投靠他,按照他的意思来确立这个儒家新思想包括什么了。
而东方人一向不直接谈创新,都是托古改制,扶桑到了明治维新的时候打出的口号还是‘王政复古,尊皇攘夷’,可见托古改制在东方是传统。
既然是儒家托古,那么自然是把五经这种‘算作’儒家经典的书籍摆出来,从中寻求证据最好了,即使是那些顽固的理学份子也没有话说:孔圣人都认为这五本书非常重要了,他们敢说什么?
允已经决定,今年的会试经义这一场的题目多从五经出题,少从四书出题。反正五经也要求他们都会。
当然完全取消四书也不好,元末的皇帝和朱元璋之所以选定了四书为标准考试用书也是有道理的。
四书字数少、好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四书因为字数少所以贫困家庭的孩子也买得起,使得科举考试更为普及,更多的普通百姓家庭的人有了希望。
所以允最后决定:经义一场,从下次开始,乡试、会试、殿试取消四书考核,只考五经;考秀才的县试、府试、院试保持不变。
至于为人所诟病的八股文,它只是一种写文章的格式,就好像现在高考议论文的三段论一样,其实不太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考试内容。
科举考试还有一点为后人所诟病的就是对于策论的不重视了。但是这也是有缘故的。
文章的好坏评定是主观题,没有一定的标准,全看阅卷人的考量。而全国这么多的省、府、州、县,皇帝就是再牛逼,也未必每一次考试的主考官的思想都和皇帝类似。
而思想与皇帝不一样的官员当然不会录取和自己思想不同的人,换句话说就是和皇帝思想的人不会被录取。
但是这个问题历代的皇帝都没有办法解决,最后的决定就是:只重视经义,不重视策论,防止各级考官专门录取上来一帮和自己唱反调的大臣。
允现在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乡试无能为力。可是会试三年一次,就在京城,允还是有办法解决的。
所以今年的会试允决定增加策论的分量。
思量已定的允马上对四辅官说道:“诸位爱卿,朕对于今年的会试已经决定有所变化。”
“今年的这次会试,三场考试不变,但是内容进行变化。”
“减少首场经义考试中的四书题目,四书一共只出一道题目,五经每一经出三道题,算上四书题目共十六道题目,考生选取四道题目写文。”
“四篇文章阅卷官需同等对待,不能偏私于某一篇。”
“第二场时文不变。”
“第三场策论,今年给予会试策论与经义同等的地位,录取贡士,经义文章与策论文章同等重要。”
“还有,朕记得前年的时候朕下达过圣旨,在乡试之中一道增加数学题,就增加在时文考试中。今年的会试同样增加一道数学题,并且,这道数学题做不出来的,不许录为贡士。”rw
第478章 科举改革(二)()
四辅官面面相觑:今日陈迪在朝堂之上提的问题是选定主考官吧,怎么陛下突然宣布改革会试的考试内容。
‘看来陛下思考科举考试内容改变的事情已经很久了,不然怎么能够突然宣布改革。’众人想着。
至于科举内容改变,此时还不是大臣可以置喙的东西,允熥的变革又算不上步伐很大,所以也无人提意见。
只不过,“陛下,科举是礼部所操办之事,是否将礼部尚书陈迪宣召过来?”暴昭说道。
允熥想了想,说道:“那就把陈卿叫过来。不过朕是传旨,并非是商量。”
不一会儿陈迪过来,听了允熥的改革之后说道:“陛下,经义改为以五经为主臣觉得甚是应该,策论更加重视也是正理。只是,这数学题目,若是陛下出得太难,恐怕会让许多文采横溢之人遗憾落榜。”
允熥说道:“这次考试,朕亲自出数学题,保证题目不会太难。不过时文一项考试增加一道数学题会成为常例,并且逐步增加难度。”
既然允熥这样说了,陈迪也不能再说什么了,躬身接旨,并说道:“现在离会试第一场考试只有二十一天,臣马上命人在贡院门口张贴榜文告诉考生今次的科举变化。”
“还需派人去各个考生居住的旅店宣扬,很多举人未必会常常经过贡院。”允熥说道。
陈迪应诺。
允熥又让夏原吉拟旨,将允熥对于以后的乡试、会试的考试内容改变之事通知各省。
这时陈迪说道:“陛下,这次会试的主考官到底任命何人?”他今日早朝提出的问题,允熥还没有解答。
允熥却说了让他大吃一惊的话:“这次会试,不设主考官。”
“不设主考官?”不仅是陈迪,就是其他人都十分惊讶,正在拟旨的夏原吉一时没有把持住,写到‘文’这个字的时候一捺足足写了一尺长。他赶忙换了一张黄色的丝绢重写。
陈迪愣了半晌说道:“陛下,不设主考官,这怎么考试?”
“不设主考官,怎么就不能考试了?”允熥反问。
陈迪感觉自己好像是有千言万语,但就是理不出一个头绪,不知道怎么说出来。
允熥却开始说自己的设想:“取消主考官,设立阅卷官、出题官和提调官三官。”
“提调官主管考场秩序,防范作弊;出题官负责出题,出经义和时文的题目;阅卷官负责阅卷,评定试卷。三者各司其职,如何非要设立主考官?”
根据允熥自己的考试经验,高考根本没有主考官吧,出题人、阅卷人、监考人三部分完全不相关,只需要教育部的官员分别任命出题人、阅卷人地方负责人、监考人地方负责人就行了,也没什么问题。
陈迪又愣了半晌说道:“陛下,若无主考官,那么若是最后各位阅卷官对于录取谁不录取谁有异议怎么办?另外,录取的考生如何排名?”
古代科举考试主考官最重要的两项权力,一是在同考官对榜末几人录取谁有争议时可以一锤定音,二是在排名的时候可以起主导作用。主考官之所以在明清两代被贡士称之为座师,成为无数在朝官员想要负责的一项差事,就是源自于这两项权力。
允熥却说道:“朕也知道这两个问题,所以朕决定改变阅卷模式。”
“仍然设立十位阅卷官,只是将此前的同考官改名为阅卷官。不,设立二十位阅卷官,其中十人只负责评定经义,另外十人只负责评定策论。每篇文章仍然需要三人评定。但是评定的模式改变。”
“之前只是将试卷评为几等,差别不大。今后设立百分制,以九十到一百分为原一等,八十到九十分为原二等,以此类推。”
“并且为了防止出现平分,不许打整分,也就是不许打出九十、八十等分数。满分除外。”
“每个人的分数为经义、策论总共六位阅卷官评定的分数之和,以总分排名。若是仍然出现平分,就寻找第四位阅卷官为这几份平分的试卷评定。”
“若是三位阅卷官评定的分数差距二十分以上,则责令重新评定。”
如果说允熥改变考试内容是为了提倡新思想,促进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那么改变会试的考试形式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权力、削减主考官的影响了。
历史上会试主考官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无数曾经担任主考官的官员以此为凭借组建了自己的政治势力,成为政坛上的重要人物。以至于到了大明后期所有有资格的官员都要争夺会试主考官的位置,而能够担任这个官职的人基本上就可以成为内阁大学士。
宋太宗赵光义设立殿试的初衷根本没有实现,因为殿试并不刷人,所以根本没有进士自认为天子门生,大家都是认会试主考官为老师。甚至少数会试名次高而殿试名次靠后的人还会对皇帝有所不满。
允熥知道当官的拉帮结派不可避免,但是这样以会试主考官为主的拉帮结派他不能接受,决定彻底让某些人想通过当会试主考官拉帮结派的梦想破灭。
在场的众位官员仔细思考了以后发现,允熥的办法确实也可以解决录取问题和排名问题,虽然也有一些小问题,但是都可以解决。
但是,难道从唐代开始出现的科举主考官这一职位就要从此成为历史了?众人都有些难以接受。
尤其是现在担任礼部尚书的陈迪,他本来是本次会试最有可能担任主考官的人,可是现在这就成了泡影。
偏偏大家还没有足够的理由来反对允熥。允熥提出的方案完全可行,虽然需要使用到的官员更多,但是大明虽然地方上官员很少,中央朝廷混饭吃的却很多,根本不愁临时差遣的官员。
并且允熥改革考试形式、取消主考官的目的他们也都隐隐约约的想到了,那么更不敢出言反对了。
陈迪经过艰难的思考,最后躬身说道:“臣遵旨。”
允熥满意的点点头说道:“既然如此,夏原吉拟旨,向京城各衙门宣诏。”
第479章 科举(完)()
允让夏原吉去拟旨以后,刚才被允打了个措手不及的在场官员才开始认真思考允刚才所说的除了废除主考官之外的考试制度改革。
陈迪马上就发现了一点,对允说道:“陛下,刚才陛下所说,出题官只负责出经义题与时文题,那陛下,策论题由谁来出?”他自己已经有了一个答案,不过最好还是让陛下自己说出来。
允果然说道:“这次的策论题目由朕来统一思考。”
统一思考?这是什么意思?陈迪不太理解,不过并未继续就这一问题发问,而是又问道:“陛下,那这些阅卷官、出题官和提调官都以何人为之?”
允思索片刻之后说道:“以光禄寺少卿廖生为提调官,提调考场。至于其他,等到下月朕再钦点。”
陈迪马上懂了允的意思。监考这种职责,一向最为内外所重视,若是有什么舞弊的丑闻可不得了,所以提早任命无妨;可是阅卷官和出题官就不一样了,早早选定的人,出题人万一泄露了题目怎么办?阅卷官万一与某个考生约定好了作弊怎么办?并且这还很难抓到真凭实据。所以允暂时不任命。
陈迪又问了几个细节问题,允一一作答。这时夏原吉拟定的圣旨也已写好,允看没什么问题盖上大印,下令下发京城各衙门并且记录在邸报上。
等陈迪退下之后,允叫来侍卫李波说道:“你派人去各王府传旨,就是这次会试,还有稍后的殿试策论题目,让朕的叔叔、兄弟们想一想,有没有什么想法,呈给朕。”
“若是有人愿意出经义的题目,也可以,入宫来告知朕。不过不管是策论题目还是经义题目,朕不保证一定会采纳。”
现在还在京中平日里镇守地方的亲王不少,他们很可能能够看到允看不到的问题,所以允决定让广大的亲王也投入到出题之中,集思广益。
尤其是镇守边关的代王、谷王、前任燕王等人,允对他们寄予了很大的期待。‘尤其是四叔你,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出题呢?’允想着。
……
……
虽然平时大明官僚机构的效率不高,但是这种时候显然算作特殊情况。礼部的书吏以惊人的速度书写好了张贴的大字报,并且在贡院的四周围墙上都张贴上了。
无数书吏还在京城各处的客栈酒馆宣扬此事,在天黑之前就做到了让京城九成的举人知道了这件事情。
无数举人热烈讨论起来,有赞同的、也有不赞同的,还有不置可否的,不过不管是持有何种观点的,都不是特别激烈。
如果说秀才只能算是统治阶级的预备分子,那么举人就真正已经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了。按照朱元璋制定的制度,举人在地方上享有特权,是士绅中的头面人物;允虽然取消了免税的特权,但是也增加了对于举人的财政补贴,再加上举人家人不必服徭役,举人已经可以和在职官员一样被称之为老爷了。
所以举人家里就没有穷的,不像是秀才考举人那么急迫。他们还担心万一说了什么被人听到举报,参一个妄议朝政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不过有人欣喜有人不满那是免不了的了。此时京城的一间客栈之内,就有一人半是嫉妒半是恭喜地对另外一人说道:“敬止兄,你一向主张以五经为主而非四书,平日里对五经都多有研究,这次的经义恐怕难不倒敬止兄你了。”
被称为敬止兄的人却不像他的这个同乡这么有信心。他说道:“原田兄,虽然如此,可是今年策论也将与经义同等重要。咱们平日里居于乡间,对于国家大事的毫末见解,恐怕入不了阅卷官的眼。”
那个同乡说道:“哎,敬止兄,平日里的邸报你也时常从县中借来看,见解可比我们强多了。会试又不是与在朝的官员相比,而是与其他举人相比,必然能够中式。”
敬止兄笑道:“谢原田兄吉言了。”
这时忽然响起了一声嗤笑声,然后听到带着湖广口音的官话说道:“经常看邸报就自认为策论能够在举人之中出类拔萃了?你们茳西人也太……”
二人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见到两个穿着一身青衫的人从楼上走下来,其中一人脸上带着嘲笑之意。
原田兄也反唇相讥:“两个湖广佬还是先将官话练好再说吧。”地域攻击从来都是陌生人互相讽刺的重要手段之一。
那个脸上带着嘲笑之意的湖广人有些恼羞成怒,正想说什么话,另外一个湖广人阻止了他,然后转过头说道:“我这朋友首先出言不逊,自是不该,可是这位来自茳西的兄台如此讽刺,不是君子之道吧。”
敬止兄说道:“这位兄台说的是。”
那个福健人见他颇为礼貌,对他产生了些许好感,说道:“在下湖广石首杨溥,不知兄台尊姓大名?”
“不敢,在下江西吉安王艮。”他也躬身还礼。
这时又有两个人从外面走进来,见到这个情形,其中一人问道:“敬止兄,原田兄,这是?”
敬止兄说道:“结识了一个新朋友。”又转过头来对杨溥说道:“这是我的两个朋友,也都是江西人。”
这两人分别说道:“在下吉安胡广/新滏金善。”
杨子荣也回礼道:“在下石首杨溥。”
三人互相聊了几句,都觉得对方文采飞扬,顿时起了惺惺相惜之意。
王艮又拉着自己原来身边的朋友对杨溥说道:“刚才不过是些许的误会,你们二人何必介怀。这也是我们茳西人,名为李贯。大家各让一步吧。”
李贯有些不高兴,但是见自己的三个朋友都如此,只能表现的并不介怀说道:“见过杨兄,刚才是我不对。”
杨溥也看出来他恐怕仍然介怀,自己也不愿热脸去贴人家冷屁股,也就淡淡的说道:“李兄不必如此。”
胡广见到他们二人不咸不淡,心知李贯仍然心中别扭,拉着李贯回他们的客房安慰他;王艮与金善、杨溥二人在大厅之中坐下说话。
他们三人的隔壁一桌也坐着两人正在说着什么,其中一人听到他们三人的谈论,对另外一人说道:“勉仁兄,我听那几人应该也是饱学之士,恐怕不容易落榜,不如过去和他们认识一下?”
谁知另外那人却说道:“若是将来他们中了进士同朝为官,自然有认识的日子,何必着急?”
之前那人笑道:“勉仁兄,那要是万一你落榜了呢?”他们二人关系极好,所以这样的玩笑也开得。
这人十分自信地说道:“我杨子荣岂会落榜!”
……
……
伴晚时分,允的侍卫常瑞江驾马来到燕王府,伸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自言自语道:“总算是只剩下最后一家了,马上就可以返回皇宫了。”
一边说着,他下马走到燕王府门前,和看门的门子说了几句话,然后将马匹交给门子,自己走进了王府之中。
府内,代王朱桂正在和前燕王朱棣说话。朱棣说道:“十三弟,我这个身份,宴会上你来找我说几句话也罢了,可是来府邸上拜见,这……”
朱桂打断道:“不管如何,你都是我四哥,既然允没有将你软禁,我就回来拜访你。”
朱棣有些感动,不过他还没有感动完,朱桂就接着说道:“可是,四哥,你之前的事情弟弟我当然知道,今天咱们两个第一次面对面交谈,我就直说了。”
“允对咱们已经够好了,完全与当年父皇还在的时候对待相同,四哥你却还不知足!确实,他要将咱们大多数人都打发到海外去,但是也不白打发,一人有一国,不比在中原为一个亲王舒服?”
朱棣不管心中怎么想的,都虚心的接受了朱桂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