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明天下-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样,可以完成吗?”

    卓敬思索片刻,说道:“说臣才干卓绝、博学****,愧不敢当;如果只是殿下说的那些工作,臣有信心完成;但是对于其他臣现在并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工作,臣不敢妄言。”

    允熥点点头,说话很谨慎嘛,看来是一个真有才干的人。于是他说道:“具体事情,你一会儿和巴蜀司的郎中商量一下,他会告诉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的。然后你就出发去去苏州,把这事儿给督办好了,我现在也没有时间再找别人了,就你了。”卓敬只能答应。

    这时宝钞提举司的官员到了。允熥对他们说道:“宝钞提举司也要做好准备。十月初一开始兑换之后,预计一开始的宝钞兑换大米的量会很大,宝钞提举司要做好收回宝抄的准备,并且把收回的宝钞都暂时储存起来,不要动用。”

    宝钞提举司的官员忙答应着。

    允熥又说了几句话,沟通了几个问题,觉得暂时没有其他的事情了,就说道:“行了就先这样了,都去忙吧。另外,在忙的同时,各位臣工想一想如何让百姓都少用宝钞兑换大米。”

    众人都领命退下。在走之前,允熥看着卓敬,突然玩心大起,心想:“高翔说卓敬这个人才干卓绝、博学****,不知道他外语懂不懂。”于是突然冲着卓敬说了一句:“桥都马得。”

    然后周围的人听到了允熥的话都懵逼的想:‘殿下刚才说了句啥!’

    但是让允熥非常意外的是,卓敬竟然真的停了下来,并且又转身朝向他说道:“殿下是叫我停下来吗?还有什么吩咐?”

    允熥用充满疑问的语气说道;“你竟然听得懂日语。博学****,名不虚传。”在这个年代,除了理藩院那些专职的翻译以外,竟然有人懂日语,真的是非常稀有的人那。

    卓敬说到:“殿下谬赞了。臣曾经被陛下指派到理藩院,帮忙接待过东瀛来的贡使,与他们接触多了,就记住了几句日语怎么说而已。不当殿下的夸赞。殿下叫我停下来,是还有什么事儿要嘱咐我吗?”

    允熥尴尬的说道:“不,我没有什么事情吩咐你了,你下去吧。”

    卓敬躬身退下找郎中沟通去了。

    允熥今天装逼不成反被草,十分尴尬,赶忙从户部离开了。

第33章 宝钞战争——应天府衙() 
允熥出了户部,想了想,朝应天府衙而去。应天府离着皇城比较远,所以叫了一辆车坐车去;侍卫们骑马跟随。

    这次开展粮食兑换,京城是第一重点。苏州、杭州在元末都经历了大规模战乱,大明与张士诚在这一代反复交战十几年,百姓死伤十之六七;再加上朱元璋严厉的禁海令,沿海地区没有生意可做,商人也不来,苏、杭一代不仅不像京城这里有朱元璋迁移安置过来的人口,又有人口被迁徙到别处。

    所以一直到现在洪武末年,苏、杭一带人口也不多,又是鱼米之乡,所以粮食的总需求兑换量会比京城少得多;而人多意味着出乱子的可能性大,所以需要应天府派人维持秩序。

    现任京城的应天府尹是王兴福,曾担任吏部尚书,因受到别人牵连贬为西安知府,后来又因功升为正三品的应天府尹。

    这时王兴福也正在督办秋赋征收工作。对于明代这么一个农业税占到总税收的百分之八十的国家,一年两次的粮食赋税的征收是非常重要的,上至中央,下至各县,都不敢不重视。应天府领县八个,上元、江宁二县是府县同郭县,没有多少农村,更没有多少耕地,倒不需要多注意;但是其他六个句容、溧阳、溧水(齐泰就是这里人)、高淳、江浦、**等县与别的州府的县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以农村为主,农税为主,也在这个季节很忙。

    王兴福正在与正六品的溧阳知县说话。王兴福说道:“今年的秋赋你一定要注意,上一任的溧阳知县就是在今年春赋征收的时候差事办的不利索,被撤职查办了。你可千万不能再犯他的错误了。”知县答应着。

    正说着,跑进来一个脸上混杂着惊讶、害怕和兴奋的衙役,没等王兴福呵斥,就行四拜礼,下跪说道:“府尹大人,外面,外面来了一伙人,说、说、说是三殿下来了。门口的看门人不敢拦,已经进来了。”

    王兴福面露疑惑之色:不是宣布三殿下负责宝钞的事情吗?应该扎在户部啊,来我应天府衙干什么?但现在也没时间疑惑了,先让衙役起来,然后与溧阳知县说道:“待会儿我再跟你接着说,你先在这里稍待一会儿。”溧阳知县也知道轻重,行两拜礼,王兴福回礼,知县退下。

    王兴福赶忙出去迎接。不过这时允熥已经走进府衙大门了。王兴福没走几步路就在院子里迎上了允熥,忙行四拜礼,说道:“见过三殿下。殿下今日前来,是有何事用得着应天府吗?”

    允熥回礼,说道:“关于宝钞,我有一个解决的办法,需要应天府的协助,还望府尹大人不要推辞。”

    院子里不是说话的地方,王兴福把允熥往待客厅引去,同时心中不解:‘这钞法变革怎么和我应天府有了关系了?’

    到了客厅,允熥坐在正北,王兴福坐在正南,杨峰和陈兴两位侍卫侍立在一旁,其他的侍卫在屋外守着。允熥说道:“是这样的,我提出了用允许宝钞换兑粮食的方法来维持宝钞的价值,……(省略部分是介绍过程)……,所以需要应天府的协助。”

    王兴福一开始听到允熥介绍的方法时,是在心中喝了一声彩的,因为这个方法确实不错。但是随着允熥的介绍逐渐明白,因为宝钞发行量太大,所以也存在风险。不过这个风险和应天府没多大关系。

    王兴福虽然是一个心怀‘济世救民’伟大理想的读书人,但是在经历了几年以前的贬镝经历以后明白了,还是需要先把眼前的工作干好,等到了最高层再考虑‘济世救民’的事情吧。

    他说道:“殿下的意思是,差不多整个十月份都需要应天府派出衙役到兑换粮食的地方维持次序,防民生乱?”

    允熥说道:“大概就是这样的。从下月初一开始。为了不至于乱成一片,还望府尹大人多多派上几个衙役。”

    王兴福对于允熥的话受宠若惊啊。允熥说话太客气了;王兴福也是和懿文太子交谈过得,懿文太子虽然为人很谦和,但是说话仍然带有皇家的口吻,居高临下;而允熥则非常接近普通人的说话方式,让人毫不感觉有任何倨傲的口吻(这当然是因为来自后世的记忆导致的结果啦)。

    但是,他还是说道:“现今正值秋赋征收时节,衙役大多派下去帮着税吏收秋赋去了,想找几十个衙役去维持次序恐不容易。”

    允熥道:“江宁、上元二县俱是同郭县,能有几个田税可收?既然府衙的衙役不够,就叫江宁、上元两县的衙役来。”

    王兴福还要再说,允熥又道:“现在京城里,除了你们府县的衙役,能派出来的只有京城四十八卫的兵丁(此时还没有五城兵马司)了。这维持京城的治安,本身就是你们应天府县的差事,若是你们应天府派不出人来,我和皇爷爷说调派金吾左右卫的兵丁,你们应天府的脸上也不好看吧。”允熥这话其实是有点威胁的意思了。

    但是威胁还是有用啊。刚才想说话的王兴福马上把刚才要说的话咽了回去,尴尬的沉默一会儿之后,回道:“殿下放心,十月初一,应天府必会派出足够的衙役去维持次序。”

    允熥满意的点点头,说道:“既然府尹大人已经答应了,贵府事物繁忙,那我就不多打扰了。”

    王兴福不管心里怎么委屈,也赶紧起身行礼送允熥出门。出了府衙后院的门后,允熥说道:“应天府事务繁多,府尹大人就不必送我出府了,到这里为止吧。”

    王兴福也确实还有好多事情,推让一番,也就在这里与允熥拜别。然后王兴福回到后院,溧阳知县还在那里等着呢!王兴福强打精神,与溧阳知县又说了几句,就把溧阳知县打发走了。他也没心情处理别的事情,就坐在座位上盘算怎么在十月份腾出几十个人来。

    而允熥此时又往皇宫行进。允熥是想到,要散播流言,增加老百姓对于宝钞的信心,最合适的衙门非锦衣卫莫属了。但是现在锦衣卫虽然被剥夺了抓捕、审问、关押犯人的权利,但仍然是老朱手里的情报机构。作为皇位继承人,贸然接触情报机构的人可不是什么好主意,所以允熥还是决定要先回皇宫和老朱汇报一下再说。

    朝皇城行进的路上,陈兴和杨峰跟随允熥久了还不觉得,其它的侍卫都在心里暗暗思考着。户部的对话他们在外头等着没听到,但是刚才允熥同应天府尹王兴福的对话他们都听到了,都觉得允熥说话太客气了。

    作为皇孙,即使不是太孙,跟大臣说话一般直呼名字即可,就算表示尊敬,称呼他为王府尹也就罢了;允熥竟然称呼他为府尹大人,这真的是不符合此时的礼节。但是允熥自己现在还没有意识到。

第34章 宝钞战争——间隙() 
允熥坐着车向皇城赶去。等允熥到了皇城外,就把车放在承天门外,带着侍卫们走到了谨身殿,此时已经是中午了。谨身殿的管事太监马上满脸笑容的走上来行礼拜见。允熥看了看殿门口的人员数量,觉得不像是老朱在的样子,但他还是问道:“皇爷爷现在在殿内吗?”

    谨身殿的掌事太监腰弯的更低了,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回禀殿下,陛下在一炷香之前离开了谨身殿,回乾清宫去了。”

    允熥随即向乾清宫走去。没几步就走到了皇城和宫城之间的乾清门。过了乾清门就到了宫城范围,就是俗话说的后宫。后宫当然是侍卫不能随便进去的地方,所以允熥在谨身殿的时候就叫了个小太监去文华殿。允熥在乾清门等了没一会儿,王喜和王恭就一路小跑着过来了。允熥把侍卫们放在乾清门外,带着王喜和王恭和另外现点的几个小太监往乾清宫走去,王进按照惯例在东暖阁留守。

    王喜一边跟着允熥往乾清宫走去,一边疑惑地说道:“今天殿下半天时间就回来了两次,有什么事需要反复找陛下商量的?”

    不要说王进和王喜本身在宫里就有相熟的人,就算他们两眼一抹黑出了文华殿一个认识的太监也没有,也知道今天允熥回来这是第二次了。允熥现在还没有封皇太孙,出行仪制按亲王制,但是那全套仪制也有好几十号人呢!现在允熥为了出行方便省略了那些不必要的仪仗,但仅仅是侍卫就有二十多人,除非是瞎子,不然这么大一伙儿人在承天门进进出出不可能看不见。

    允熥拍了一下他的脑袋,笑道:“你又不懂,问这么多干什么?今天上午我出宫后,吕妃有什么动静吗?”

    王喜揉揉脑袋,说道:“今天殿下出宫后吕妃一直没有出文渊阁,我们暗地里询问文渊阁里相熟的太监,说吕妃没有什么特别的动作,只是拜菩萨的时间多了些;对了,今天上午有一名文渊阁的女官告假了。”

    允熥听了,也没在意,说道:“你今天回去了叮嘱王进继续盯着就行了。让你对于新补进来的小太监筛选,筛选完了吗?”

    王喜回道:“就这么一天半的时间,哪里弄得完?还得再过几天才行。”

    允熥道:“你多注意吧,要是在三十之前弄不完,看我怎么收拾你。”

    王喜笑道:“殿下打算怎么收拾我?把我按在地上打板子?”二人均笑起来。

    就这么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就到了乾清宫(本来也没多远)。允熥看着通传的小太监小跑着进去,站在乾清宫门口候着。

    老朱此时正在休息。这人上了岁数,就容易累,老朱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身子骨比不了当年打仗的时候了,现在每天中午都得休息。此时老朱正在床上躺着闭目养神。李进忠悄悄地走进来,低声说道:“三殿下现在在乾清宫外候着呢。”

    老朱睁开眼睛。作为一个很有本事的皇帝,他虽然也好奇允熥有什么事情需要又跑一趟来找他请示,但是他知道一定是允熥自己不方便干的事情。

    老朱从床上起来,吩咐李进忠:“吩咐传膳吧。另外吩咐御膳房今天加两道菜,马上就做;让允熥到东暖阁的膳房去。”然后慢慢的向膳房走去。

    允熥接到让他去膳房的命令倒不感到意外,毕竟现在都已经午时二刻(12:00,一刻30分钟)了,也到吃饭的时间了。但是允熥回头看着一串从乾清门和谨身殿临时征发的小太监,觉得应该当时就从文华殿东暖阁多叫几个人来。

    他想了想,还是觉得不要这么使用现在还不属于他的太监了,于是跟他们说道:“这也到吃饭的点儿了,你们几个派两、三个人去文华殿东暖阁找一个叫王进的太监让他派几个人过来,然后你们就散了吧。”说完,又吩咐王恭和王喜:“你们两个也找地方去吃饭去吧;和这里的管伙食的太监要点吃的。”然后止住了王喜要说的话,独自一人走进了膳房。

    这些太监大喜过望啊!本来他们已经做好不能吃饭的准备了,没想到允熥竟然让他们回去了。众太监一边在心中感谢着允熥,一边跪下来谢恩。然后大家争抢去文华殿的机会。开玩笑,允熥可是确定的下一任继承人了,老朱现在都六十多了,指不定哪天就死了,能在允熥面前露露脸是多大的荣耀。并且就算允熥没记住他们,跟王进打好关系就行了,等以后允熥继位王进上位就可以去套关系了。

    只有一名小太监没有去争抢。一半是因为他年纪小没有抢到机会的可能,一半是因为,他比较内敛,对于别人的恩情不会表达在外面。当然允熥这个并不算什么,但体现了他还注意着这些太监,眼里有这些太监,这是所有的皇子皇孙都没有过的,这也是太监们感动的原因。‘如果可能,我会报答你的,皇太孙殿下(不是笔误)。’这名叫做郑恩的太监如此想着。

    允熥走进膳房,老朱已经在座位上坐着了,汤已经上来,主食和菜还没有上,老朱正在喝汤。允熥对老朱行礼,并说道:“给皇爷爷请安了。”

    老朱抬头看他,温言说道:“允熥来了?坐下,陪爷爷吃饭;国事虽重要,也不急在这一时半会儿。”

    允熥看着老朱旁边的位置有一副碗筷,觉得应该是给自己准备的,就走上前去,在老朱身边坐下,也盛了一碗汤,陪着老朱慢慢的喝起来。然后主食和菜陆续上来,爷孙俩儿就像是正常富贵人家的祖孙一样,一边闲聊,一边吃着饭。

    明初的皇家伙食还是很简朴的,俩个人不过是六个菜一个汤,与后来的六十四个菜的制式完全不一样。

    等老朱吃完了,允熥也‘正好’吃完了。老朱扶着允熥,来到东暖阁,这才开始正式话题。老朱在椅子上坐下,问道:“又有什么自己决定不了的事情来找爷爷讨注意了?”

    允熥侍立在一边,回道:“禀皇爷爷,这回不是要找您讨注意的。是这样的,我不是打算散步些流言好让老百姓少兑换些宝钞吗(关于这部分没有和户部的官员说),我在应天府的时候想到,要散布这些流言,最适合的就是锦衣卫的暗线了,所以来和皇爷爷说叫锦衣卫指挥使过来,我好吩咐他这件事。”

    老朱果然已经知道今天允熥去过应天府了,没有对此有任何疑问;同时他也明白为什么允熥不直接和锦衣卫的指挥使接触了。老朱于是说道:“那就叫郭洪涛过来,来这里你们当面说吧。”然后让太监传郭洪涛到乾清宫见驾。

    然后老朱问道:“刚才你走进膳房的时候,我注意到你一个人进来的。你没有带随身的太监来乾清宫吗?怎么一个人?”

    允熥回道:“禀皇爷爷,现在正是中午吃饭的时间,我让随身的两个太监去吃饭了。”

    老朱揾道:“在皇宫里行走身边怎么能不带太监呢?几个太监而已,关心他们做什么?”

    允熥知道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办法与老朱沟通,实在是价值观的根本区别,于是“嗯”了一声,想结束这个话题。

    不过老朱继续说道:“你手底下的太监,又不是违背了你的意思,我也不愿直接去处置,但是你一定要注意,不可对于底下人太宽纵,御下要严。……”允熥又“嗯,嗯”而过。

    但是最后老朱说道:“你今天回到文华殿以后,找个理由打今天跟你过来的两个人二十板子,让他们长长记性。”

    允熥大惊。二十板子下去可是能出人命的。他组织了一下措辞,说道:“皇爷爷,是孙儿让他们去吃饭的,对他们是不是处罚有点儿过重了,还望皇爷爷减轻处罚。”

    老朱看着他的神情,过了半晌,一直到允熥都快承受不住朱元璋的强大气场时,才说道:“那就改为二十鞭子。但,你以后决不可如此宽纵手下人。”

    允熥见状,估计取消处罚不可能了,只能罢了。心里暗暗记住此次的教训。

    接下来的时间尴尬了一会儿,不过老朱抽出折子来批改,又叫允熥来看,并给允熥讲解,允熥也认真得听,刚才的不快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第35章 宝钞战争——锦衣卫指挥使() 
就这样过了好一会儿,一直到下午申时二刻(下午4点),李进忠才小步、慢步走进来轻声说道:“陛下,锦衣卫指挥使郭洪涛在乾清宫外候着呢。”

    老朱看了看刻漏(古代注水的时间计量工具),轻声嘀咕了一句:“郭洪涛这是干什么去了,现在才到?”然后说道:“传郭洪涛来这里见我。”

    李进忠出去,没有让小太监去传郭洪涛,而是自己走到乾清宫门口,对候着的郭洪涛说道:“陛下传你到东暖阁见驾呢。快跟我走吧。”

    郭洪涛谢了李进忠,跟随李进忠向东暖阁走去。一边走,郭洪涛一边小声的和李进忠说道:“李公公,陛下刚才在召见我之前,说什么了吗?”

    郭洪涛是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老朱下令取消锦衣卫的司法相关权利之后才由锦衣卫指挥佥事直接提拔为指挥使的。他亲眼看着之前鲜衣怒马、飞扬跋扈的前任指挥使、指挥同知从锦衣卫镇抚司被上十二卫的兵丁拖到五军都督府审判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