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明天下-第1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赐几起几落,现在虽然年纪还不是很大,但是却有了一股宠辱不惊的气度,允虽然其实不太喜欢做大臣有这种气度,但是也不得不赞叹。

    =================================

    伴晚,魏国公府,在五军都督府又干了一天活的徐增寿骑着马返回了府邸。

    他回到自己的房间休息了一会儿之后,一名下人来对他说道:“四老爷,大老爷招唿着一起吃晚饭呢。”

    徐增寿说道:“我今日没什么胃口,就不去吃饭了。”语气不是很和蔼。

    那下人也不意外:最近徐增寿的说话态度一直不怎么样,所以躬身退下,出去告知徐晖祖此事去了。

    徐增寿心中烦闷,也不知道干什么好,躺在床上待着。

    过了一会儿,另一名下人走进来说道:“四老爷,大老爷过来了。”

    徐增寿马上站了起来,想要出去迎接;不过没等到他出自己的房门,徐晖祖就已经推门进来说道:“今日怎么又不去吃饭?你媳妇也不敢问你,我亲自来问问。”

    徐增寿与大哥的感情很好,实话实说道:“大哥,我心情不太好。”

    徐晖祖问道:“又怎么了?”

    徐增寿说道:“今日以东莞伯何荣为主帅,征讨不臣的旨意正式下来了。”

    徐晖祖笑道:“我之前也与你分辨了,不过是征讨一个小小的海外藩国,又不是征讨蒙古,用一个伯爵为主帅已经是很高的规格了,怎么也用不到我的,你有什么好不高兴的。”

    徐增寿期,气闷的说道:“我不是因为这个才不高兴的,我也知道没有以公爵位主帅征讨一个小小的海外藩国的道理,但是至今大哥身上都没有值司。”

    “本来同样没有值司的还有何荣,但是现在何荣都已经当了主帅了,大哥还是没有值司。”

    “常升哪有什么本事,现在在五军都督府管着钱粮;常森还在五军都督府混日子。”

    “他们也就罢了,毕竟是陛下的亲舅舅,不比旁人。那些自己凭借军功封的爵位的咱们也不去比,单说李景隆。”

    “李景隆这个人有什么本事?可是竟然也捞到了五军都督府的值司,我真是不甘心。”

    徐晖祖听了徐增寿的话,也有一阵默然无语。徐增寿都知道的事情,他岂能不知道?李景隆虽然值司也不是什么重要位置,但是总还是有值司,但是徐晖祖却真的是赋闲在家。

    徐晖祖当然也想出来为官的,倒不是渴望什么权力,以他们家在军中隐藏的势力,允除非是派出去打仗,否则绝不会给予什么非常重要的值司的。常家兄弟不说,蓝珍、李景隆、曹震、张温等人都是闲职或者顾问,已经从西北回来的耿炳文也是在家待着,挂着少师的官职而已。

    但是唯有他徐晖祖身上是没有值司的。

    半晌,徐晖祖说道:“不管如何,都是陛下的恩典,你在家里抱怨几句也就罢了,在外边可千万不能说话,小心给家里招祸端。”

    徐增寿冷笑道:“哼,当今陛下在杀伐果断方面可是与先帝类似的,我确实是不敢在外面说。”

    徐晖祖说道:“刚才那话在家里也不能说!你当别人听不出你什么意思!”他的话很严厉,徐增寿方不敢说了。

    又过了一会儿,徐晖祖问道:“听说陛下要调整各都司的都指挥使?”

    徐增寿说道:“确实如此,听说几个小侯与伯爵会派出去当都指挥使。到底怎么安排还没有章程出来。”

    徐晖祖说道:“你找相熟的人推荐一下膺绪。咱们家在宫里还有人,恰好那人现在在干清宫为宦官,看看陛下的反应。”

第314章 何荣与齐家() 
东莞伯何荣从皇宫之中出来,坐上了马车返回府邸。? ?

    马车上自然是只有何荣一个人,何荣也并未说话,但是他的大脑却不像是像他的外边一样安静。

    何荣虽然封号是东莞伯,众所周知是广枺囊桓龅胤剑撬⒉皇枪銝|人,还是朱元璋的老乡凤阳府人,只是因为在东莞那里打过一个大胜仗才加封的东莞伯,就像耿炳文加封长兴侯一样。

    他自从洪武二十四年平定廣西的一次叛乱之后已经很久没有上过战场了,大明的大将很多,也不缺他这一个人。所以他老老实实的在五军都督府混日子,就盼着朱元璋不要注意到他,让他安安稳稳的活下去。

    历史上,他的混日子计划失败了,最后在蓝玉案中被干掉;但是这个时空他安安稳稳的活下来了。还得到了建业年间的第一场作战的指挥权。

    何荣自然也是觉得就这样一场动用两个卫水师、四个卫6师,一共差不多三万四千人的战争就用一个伯爵来指挥使有些浪费,但是他仍然因为获得了这个指挥权而高兴,因为这代表着皇上还记得他,愿意给他任务。

    何荣想着:‘这次大战,一定要干净利落的打赢。水战我虽然也指挥过,但是毕竟不是精熟。既然这样,就不贪图水战的那点儿功劳了,让张晓东指挥吧,万一输了也有个推脱的人。’

    “但是6战就不能推让了;一是我本就是6师出身,再推让6战的指挥说不过去;二是花英毕竟年轻,万一输了也不好看;三是指挥都退让出去那样也就没有多少功劳了,贪墨下属的功劳也不容易。”

    ‘除此之外还有藩国的军队要指挥。我可不敢相信这些藩国的军队,并且也未必能有几个兵,就干一点运送、看管俘虏的活儿吧。’

    何荣一路盘算着打仗的事情,一边车就已经来到了自家府邸的大门。

    他刚刚下车走进府里,就有自己的夫人秦氏走了出来迎接。

    何荣也不在意,跟着她一道走进了后院休息。

    但是来到自己的寝室以后他就觉得不对;若是一般情况,虽然他的规矩大,但是他的夫人迎接他进府以后也就走了去处理家务了,但是今日却仍然在一边。

    何荣问道:“你有何事?”

    秦氏坐到他身边,说道:“老爷,你可是被点了南洋一战的统帅?”

    何荣说道:“是这样,怎么了?难道是有人托关系要来蹭功勋?”何荣马上想到了这种情况。

    要说是有人来蹭功勋,何荣倒是也会给人家方便,毕竟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不过名额也不会多,怕皇帝责怪,并且会问好到底是单纯的蹭功勋还是想真正立些功劳,不同的类型处置方法不一样。

    何荣又说道:“若是也是爵爷家的人来,那么可以答应,一个参将给不了,游击还是可以的;但是也不能多了。现在托关系的人有几个?”

    秦氏说道:“倒是有一个都督同知来托关系,待会儿在和老爷说。我想说的是咱们家的老三……”

    何荣一听他说道老三这个词,马上打断道:“三儿还想去蹭功勋?让他做梦去吧,他不嫌丢人,我还怕丢人呢!”

    “整日的不学好,就会浪迹于青楼楚巷,还和人争锋吃醋,要不是……,我早把他拉回家打断腿了。”要不是他觉得让朱元璋认为他儿子不成器没什么坏处,他其他的儿子还算好,他早就把三儿子何弘圈在家里了。这半年因为妓院大多歇业了他是忘了这件事情,要不然他三儿子不可能还能出家门。

    对于何荣来说,他有四个儿子,不缺这一个;但是对于秦氏来说,她就两个儿子,大儿子身为嫡长子将来有伯爵继承前程无忧,但是小儿子整日的浪荡,他们家又不是顶级的勋贵可以和允熥请求为其它嫡子加封世袭的世职,所以秦氏一直为了自己的小儿子前程忧愁。

    所以她找一切机会为小儿子的前程奔波。但是不仅她身为一个妇道人家也不好去登门求人家帮忙,并且不亲近的人家她也没法求,亲近的人家也知道何荣对于这个儿子的态度,不会答应,所以她的努力一直都是徒劳的。

    现在家里的老爷正好当了统帅,所以她求着何荣带着儿子去从蹭功勋。

    听到何荣这样说话,秦氏也毫不气馁,不断的劝说。一连劝了好几天。最后何荣耐不过夫妻情分,只得同意了。

    =======================================================

    齐泰下班回家,他妻子于敏月到大门口迎接。齐泰马上握住她的手说道:“天气虽然在转暖,但是还是凉的,你又何必来到大门迎接。”

    于敏月抽了一下手,没有抽出来,也就只能脸红着一边与他一起走进来。同时她说道:“从前咱们家我做饭的时候我好歹在你进家门的时候可以做饭,现在却没什么事情,咋们家又不是像大宅门一样有数不清的事情,所以你回来的时候我觉得出来迎接一下挺好。”

    齐泰走进家里,女儿颦儿走了出来对他说道:“爹爹。”齐泰摸摸女儿的头说道:“嗯。”

    不多时,家里的厨娘把饭做好了,端出来让齐泰一家人吃饭。于敏月抱着才四岁的儿子喂他吃饭。

    自从允熥的官员工资新政已来,官员们再也不必因为除了工资没有其它的收入而钱不够正常的开销了。以齐泰一家为例,洪武三十一年他担任户部尚书,一年的收入足够维持在京城内居住**口人的开销了,齐泰又过得节省,府邸又是官府的,所以足够他父亲、兄弟全家都来京城居住的开销。

    于敏月因齐泰的官位提升也是正经的朝廷诰命了,按照当时人的观点再自己下厨就不合适了,于是他们家雇佣了一对夫妇在府中即做饭又做一些打扫的活儿。其它的家务还是齐泰夫妻自己负责。

    不一会儿,齐泰吃完了饭,让女儿颦儿带着儿子齐甫下去,自己与妻子于敏月来到客房。

    于敏月心知齐泰是有话和她说,等到关上了门之后就问道:“怎么了?是老家族里的事情还是官场上的事情?”齐泰一向觉得自己的夫人很聪明,很多事都与于敏月商量。

    齐泰叹了口气,说道:“是官府的事情。”

    “自从洪武二十五年开始,我辅佐陛下至今。当时陛下藩第的人都互相及其友善,又十分团结,即使是文武不同,也是及其亲近。”

    “没想到陛下继位不过半年多,现在就已经开始争权夺利起来,相互之间见面虽然表面上仍然友善,但是已经面和心不合了。”

    齐泰说的就是这些允熥的亲信大臣已经开始互相闹矛盾了。现在允熥继位半年多,虽然允熥尚未完全掌控朝堂,但是他派出去掌管某个部门的人差不多都能掌控自己的部门了。

    这人都是得陇望蜀的,手中没有权力的时候期盼权力,等着有了一点儿小权力之后就盼着权力更大。允熥的这些大臣就是这样的。

    当着侍郎的,觉得自己是允熥的亲信而你尚书不是,就在部门内争权,尚书却不好处置;当了尚书或者总管一部的,就在与别的部门职权模糊的事情上争权。

    练子宁担任六部之的吏部尚书,现在颇有些目中无人,与暴昭、陈性善的关系弄得不好;现在齐泰当了冬辅官,又与齐泰时常因为一些事情争吵。

    已经当了兵部尚书的景清与陈性善也弄得很不愉快。景清自认为兵部的事情都得由他来管,除了允熥亲自吩咐陈性善管的专职军医的事情以外,凡事都要和陈性善争一争。陈性善虽然性情温和,但是也不能允许别人侵犯他的权力,所以他们两个,尤其是在陈性善不当冬辅官之后,也时常吵架。

    户部齐泰在的时候还好些,但是齐泰为冬辅官升李仁为尚书之后也是暗流汹涌;杨任觉得自己是詹事府出身,虽然知道允熥给他了重任不便于当尚书,也是心中不服;李仁则是认为自己从洪武二十五年开始就与允熥熟识,也不惧杨任。虽然二人现在还是互相谦让,面上也很好,但是也较劲呢。

    武将方面齐泰不是很熟悉,但是郭镇现在自诩詹事府出来最受信任的武将,与资历其实更老的耿璇也不是很愉快。

    这还只是允熥的藩第老人。宫里的中书舍人们,暂时还不敢与四辅官争,但是互相之间争权夺利也是有的。好在在宫中允熥眼皮子底下,还不敢做的太过分。

    齐泰不是很了解的通事舍人们好像也有问题。

    这些人毫无疑问都是忠于允熥的,但是争权夺利也是少不了的。

    齐泰一边叹气,一边把一部分事情与于敏月说了说。他其实知道于敏月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件事情,只不过是因为他也没有谁可以分享这些事情,自己憋在心里又难受,所以与妻子于敏月说一说。8

第315章 齐夜话() 
于敏月果然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她说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大家都在詹事府的时候,事情也少又在当今陛下的眼前,大家也没什么可以争得,又有其他朝堂之上的大人为防备对象,所以互相之间的关系还好。”

    “现在在陛下继位以后到了自己的衙门也是一把二把手了,权位也稳固了,那些旧臣看起来不是你们的对手了,你们自然是要互相开始争权了。”

    “这个不是你品行高洁就可以避免的,除非是陛下亲自吩咐什么事由谁来干,否则一定是免不了的。”

    “但是当今陛下喜好放权,让底下独挡一面,不耐烦事事关心。况且大明这么多事情,即使是报到中央处置的事情就多的数不胜数,陛下一个人也关心不起来。”

    听了于敏月的话,齐泰继续叹气,也不说话。

    于敏月又说了几句,然后说道:“好在大家都算是君子,没有底线的手段还用不出来,并且不曾拉帮结派,还算好的。”

    “妾看史书,宋代自王安石变法之后新旧党拉帮结派,只以立场划线,基本不考虑事情本身的好坏,国家就彻底糜烂了。”

    “不是妾说,王安石相公自然是为国为民的想法,但是他的很多做法都是起了反作用。所以做事需要三思儿后行。”

    然后于敏月看着齐泰说道:“夫君你也要注意。我看你是有意想法子弥合这样的事情,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反而容易把自己掉进去。”于敏月很了解齐泰,所以特意提醒。

    齐泰果然脸色有些不自然。他也知道想要弥合他们的关系不简单,但是还是想试一试。

    于敏月看着他的脸色继续变化,知道齐泰仍未死心,接着说道:“夫君,历朝历代,在内斗中翻船的人数不胜数啊!就是皇帝的亲信也不能免俗的。”

    “汉代的张汤,他为人咱们就不去说他了,单说信任,汉武曾经多么信任他,但是后来当时的丞相设计冤案,汉武还是并未给张汤辩解的机会就处置了,逼得他自杀。后来还是张汤母亲妥善处置才让这件事平反的。”

    “反倒是汲黯,主张清静无为,很少参与大臣之间的纷争,反而最终无事,得了善终。”

    “夫君,我料想着你也不是自己一人就想调和纷争吧,必是想联络其他人。应该是想联络陈侍郎吧。”

    齐泰继续不自然的变了变脸色,因为于敏月果然又猜中了他的打算。

    于敏月继续说道:“夫君,陈侍郎虽然为人迂腐了一点,但是从他来咱们家的几次来看,其实心中很明白,不像是夫君这样把事情都是往好了想。”

    “陈侍郎虽然不会主动与他人争权,但是多半是独善其身,而不是像夫君这般的。”

    于敏月面对齐泰也不好把话说的太明白,不过齐泰也不傻,想想觉得也是自己一厢情愿了,陈性善未必愿意与他一起调和。

    但是如果能因为有困难就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那也不是齐泰了。不过他也不会蛮干,会讲究些技巧的。

    不过这个他就不会与于敏月商量了,既然于敏月已经明显表示了对于这件事的反对,齐泰怎么可能还找妻子商量。

    齐泰于是岔开话题。正好刚才于敏月说道了汲黯,齐泰就说道:“正好刚才你说道了汲黯。说起来,陛下很推崇汲黯呢。”

    于敏月暗暗叹了口气。如果齐泰继续刚才的话题,她虽然不赞同齐泰的做法,但是也肯定会建议齐泰如何如何做的,但是齐泰既然岔开了话题,她也就不能追着说了。

    于敏月于是接着齐泰的话问道:“陛下推崇汲黯什么?”

    齐泰说道:“你还记得、上说的,汲黯的事迹。在汉武帝开始征伐匈奴之前,汲黯反对出兵匈奴,还主张继续和亲。”

    “但是汉武帝派兵出征匈奴大胜之后,汉武帝想宽宥俘虏的匈奴人,汲黯却认为宽恕了匈奴人等于是以大汉的百姓供养匈奴人,主张把俘虏的匈奴人都分给有功的将士为奴。”

    齐泰没有继续说下去,但是于敏月也明白了齐泰的意思。允熥基本没有历代君主的大国思想,虽然经常把天朝上国的话挂在嘴边,但是其实是不在乎什么天朝上国的体面的,只不过现在这块招牌还有用,所以用用而已。

    允熥还私下里说过:‘供养大明百官和兵丁的是大明的百姓,不是什么外藩之民,所以牺牲大明百姓去拯救外藩,提出这样的意见的大明的官员,就是忘恩负义。’

    这番话并未在公开场合说过,但是大明在京城为官的大臣大多知道。因为允熥的话逻辑并没有问题,百官也没什么可以进谏的。

    当然这话让很多官员听着都不舒服。华夏的官员,自从汉代已来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天朝上国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唐代达到了一个极致,所以大唐在打败了吐蕃的情况下还主动和亲;和亲还不算,还赠送了部分土地和一些吐蕃没有的先进技术,这就是非常傻缺的行为了。

    允熥一向是认为,在打不过人家的情况下送钱求和,虽然屈辱,但是是可以理解的。本来就打不过人家,还非要不服,最终的结果就是受到更大的损失。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的明代末年达到了极致,不管是俺答入寇,还是后金入寇,在军队打不过的情况下以一些财物为代价求和是对的,但是就是因为一些脑袋不开窍的人死谏,加上一帮子别有用心的人进谏,俺答封贡过了很久才实现,而与后金议和一直不成。

    有人为这些脑袋不开窍的人起了一个新名词:爱国贼。允熥觉得有些刻薄了,但是道理是对的。

    夫妻二人说了一会儿,因为天色已晚,也就不接着说了,返回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