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协的话说到这个地步,徐晃无法再推辞,只是请求刘协让从征的一百骑士全部受赏,这才勉强受了。
……
一场皆大欢喜的庆功宴之后,徐晃带着战斧营赶赴轘辕关,马超带着近卫郎和孙策、周瑜等人赶往长安。连续三天的奔驰之后,孙策等人第一次看到了长安城,看到了罘罳阙,不由得心襟摇荡。
他们在洛阳看过朱雀阙,虽然只是残基,却依然令人瞩目,让人心生崇拜之心,可是看到罘罳阙后,朱雀阙顿时相形见绌,失去了一大半的光芒。
马超笑嘻嘻的说道:“是不是觉得很雄伟?”
孙策扭过头,紧紧的闭上了嘴,一言不发。周瑜却泰然自若的点点头:“的确如此,与长安城一比,洛阳城多了几分儒雅,却少了几分豪迈。”
“哈哈,还是公瑾有见识。”马超手臂一挥,豪气干云:“你们从山东来,山东富则富矣,雅则雅矣,却少了几分大气。就拿山水来说,江淮之间的山水格局太小,哪有山西的山高,哪有山西的水清,就连天,山西的天也要高得多,蓝得多。将来有机会,你们随陛下远征塞外,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才知道什么叫天地广阔,任我驰骋。”
孙策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周瑜却是微笑着点点头,以示赞同。
他们绕过长安城,沿着昆明渠一路来到昆明池。一直停在近卫郎肩上的大鹰振翅而起,飞向昆明池中心的建章台。时间不长,有一骑飞奔而来,在马超等人面前停住。马背上一人,朗声叫道:“陛下有诏,宣马超等人见驾。”
马超和近卫郎们翻身下马,肃立行礼:“唯!”
周瑜也连忙下马,孙策却有些迟疑,周瑜拉了他一把,孙策不情不愿的下了马,束手站在一旁。传诏的近卫郎不悦的看了他一眼,嘴边微微一撇,转身急驰而去。
马超重新上马,带着孙策、周瑜来到昆明池旁。池旁停着几艘小船,马超将战马交给一个近卫郎,自己上了一艘小船,对孙策、周瑜招招手道:“你们可会操舟?”
孙策哼了一声,大步上船,抄起船桨,轻轻一荡,船便离了岸。周瑜无奈的摇了摇头,跟着飞身上船。孙策拨动船桨,向池中心的建章台划去。看着一眼看不到的边的昆明池,孙策眼神微动,不由自主的看了周瑜一眼,正好迎上周瑜的目光。周瑜不动声色的摇了摇头,向下按了按手掌。孙策气闷,低下了头。
小半个时辰过后,建章台在他们的眼中越来越清晰,竟是一座小岛。虽然已是冬季,岛上却绿树成荫,蓊蓊郁郁。嶙峋的怪台之间,一条羊肠小道盘山而上,山道清静,看不到什么人,只有岛的最高处,建章台四周的走廊上,才看到几个执戟而立的近卫郎。
孙策、周瑜随马超下了船,拾级而上。孙策不住的用余光扫量四周的环境,不禁暗自心惊。在他看来,天子所居,肯定是戒备森严,就算明里看不到卫士,一定也会有许多人在隐蔽之处,可是一路走来,他运足了耳力,却没发现一个暗椿。难道真如马超所说,悟命之人在天子身边根本不稀奇,这里比他武艺高的人数不胜数,以致于他无法发现?
孙策一阵阵不安,不知不觉的,来到了刘辩的面前。
刘辩没有戴冠,只用一块明黄色的头巾扎着发髻,一身单薄的春衫,背着手,站在台上,微风徐来,拂动发带和衣角,飘飘若仙。即使是以英俊自诩的孙策看了,也不由得一时出神。
没想到世间居然有如此俊朗的男子。
“你是孙策,你是周瑜?”刘辩转过头,嘴角带笑,打量着孙策和周瑜。
孙策一愣,周瑜却有些讶然:“陛下何以知晓,是因为大鹰么?”
刘辩摇摇头:“是因为杀气。”他走到孙策面前,上下打量着孙策,依然一脸春风化雨般的微笑:“你想杀朕,为父报仇?”
孙策惊骇不已。他的确有这样的心思,但这样的心思并不坚定,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该这么做。一路走来,他是在观察地形,可是山道迂曲,他又做得非常隐秘,刘辩在台上,应该看不到他的小动作才怪,何以刘辩一见面就说破了他的情藏?
难道他是在诈我,或者是想找借口杀我,以绝后患?
刹那间,孙策想了很多,勃然变色,向后退了一步,手便伸向了腰间的刀环。周瑜大惊失色,连忙紧紧攥住了孙策的手,撩起衣摆,跪倒在地。
“陛下,孙策少年心性,见陛下天威,一时意动,故而色变,并非有意行刺,请陛下明察。”
周瑜虽然着急,话却说得不紧不慢,连声音都不让人觉得刺耳。刘辩看了他一眼,笑了起来:“孙策,要做刺客,就得像周瑜这样,拿得起,放得下,才有机会近身。像你这样,怎么做刺客?”
孙策一时无语,不该是承认刘辩说得对,还是予以否认。
“你想为父报仇,没关系,朕可以理解。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朕可以给你一个机会。”刘辩笑容满面,仿佛在说一个与己无关的事:“你忍辱负重,为的就是导引图谱,朕也可以给你,看看你究竟能到什么地步,能不能成为朕的对手。在此之前,朕还可以推荐一个人给你,供你在动手之前先试试自己的本事。”
孙策被刘辩搞糊涂了,下意识的问道:“谁?”
“关羽啊。”刘辩忍不住笑出声来,眼神中充满了戏谑。“你要报仇,总该知道你父亲虽然是死在我的面前,却是被关羽的刀所杀吧?既然要报仇,何不一起报了?”
第301章 文武不均
孙策哭笑不得,就连周瑜都懵了,不知道刘辩说的是真是假。
刘辩的反应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所有的预案都落了空,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个局面。
忽然之间,二人有一种错觉,他们面对的根本不是天子,而是和他们差不多的少年,虽然只是第一次见面,却一见如故,成了倾盖之交,刘辩主动帮他们谋划如何报仇,仿佛他根本不是孙策要复仇的对象,和这件事一点关系也没有。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他根本不怕,还有些无聊,希望孙策能给他带来一点刺激。
孙策正在彷徨之中,忽然感觉旁边投来一束讥讽的目光,转头一看,只见一个年方八九岁的小儿,穿着一件得体的郎服,手里捧着一个盛有笔墨的托盘,静静的站在一旁。孙策大惑不解,怒气暗生。我根本不认识这个小孩,他为什么用这种眼神看我?难道是看不起我吗?
孙策怒气冲冲的回瞪过去。
陆逊皱了皱鼻子,不屑一顾,走到刘辩身边:“陛下,笔墨准备妥当,请陛下拟诏。”
刘辩看到孙策的怒色,忍不住笑了:“孙策,知道他是谁吗?”
孙策紧抿着嘴唇,一声不吭。
“他就是庐江太守陆康的从孙。”刘辩在案前坐在,陆逊将笔墨送了上去,又铺开空白的诏书。刘辩提笔蘸墨,一笔一画的写了起来,时间不长,便写完一份诏书,看了看,满意的点点头,眼皮一抬,讥诮的打量着孙策。“这封诏书是嘉奖陆康守庐江之功,朕亲笔书诏,不为别的,只因为他的耿耿忠心。”
孙策脸色尴尬。陆康有功,是因为他无能,可他不是败在陆康的手里,而是徐晃的手里。刘辩这么做,等于当面打脸,可是他却什么办法也没有。再想到他之所以败在徐晃的手里,就是因为陆逊的求援,孙策的心情更是苦涩。
周瑜也有些默然。当初他支持孙策的时候,家里人并不太赞同,一直按兵不动,里应外合的计划落空,以致于孙策迟迟无法攻克庐江。当时他还是有些怨恨的,现在形势倒转,周家逃过一劫,陆康受赏是意料之中的事,他的从祖、从叔大概也会得到升迁,事实证明,还是他们眼光老到,看得更远。
“酬功赏能,为政之要。惩恶扬善,为政之本。”刘辩搁下笔,脸色渐渐的变得严肃起来:“你们年轻,朝廷之前用人也有不当之处,各打五十大板,就此两清。即日起,尔等当谨守为臣之道,莫生叛逆之心,否则,朕的刀也是能杀人的。如果谁想试试,朕也不反对,只是希望你们不要辜负了朕的一片心血,枉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到时候后悔晚矣。”
孙策、周瑜悚然心惊,躬身领命。
……
马超上前,奉上从孙策手中缴来的剖鲧吞刀,又将舒县之战的始末原原本本的说给刘辩听。他是全程参与者,讲叙起来可比徐晃的奏疏详细多了。刘辩静静的听着,偶尔问上一两句,却没有太多的兴奋。他有些惋惜的看着马超:“没能临阵破境?”
马超不好意思的笑了一声:“山东兵不习骑兵,近卫郎又是万里挑一的精锐,对付他们是手到擒来,根本没什么压力,哪里能破境。陛下,臣愚昧,有一事不明,敢请陛下解惑。山东兵虽众,却疏于战阵,不堪一击,陛下若提万骑东出,破之必矣,为何按兵不动?”
刘辩无声的笑了。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在马超的眼里,山东兵不堪一击,可是他根本不知道,即使是这样的兵也是经过黄巾之乱锤炼出来的。在黄巾之乱以前,山东连这样的兵都没有。
为什么山东拥有大量的人口,却无可用之兵?当然和光武帝的政策有关。光武帝就是要压制山东,不让他们拥有武力,因此不惜废除了都试制度。取消了全民皆兵的都试制度,给山东带来了百余年的和平,让山东的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却也消磨了山东人的血性。
光武帝是成功的,在黄巾起义之前,山东人在朝堂上闹得再凶,武力却一直掌握在山西人的手里。可是这么做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当三国混战之后,天下归晋,司马氏以统一天下的精兵却无法抵挡西北入侵的五胡,中原从此陆沉,只能偏安江南,祖宗陵寝俱落胡人之手,万里河山成了胡人的牧马场。
这个代价是惨重的,只是当时没人会想得到而已。他宁可暂时放弃山东,也要将西北控制在手里,就是不想看到这一幕重演,哪怕因此改变了历史,可能让他无法回到他的时代。
“行军打仗,要消耗大量的钱财。朕现在没钱啊。”刘辩循循善诱:“你们一百骑的花销不大,朕还承担得起,可是一万骑出战,朕哪来这么多钱?再说了,一百骑可以间行而至,掩人耳目,一万骑能行吗?”
马超恍然大悟,躬身一拜:“多谢陛下指点。”
“孟起,趁着年轻,多读点书,只有一身武艺是成不了大将的。”刘辩满意的看着马超,让他跟着徐晃出这一趟差还是有必要的,现在的马超和刚归降时相比沉稳多了,也肯动脑子了。他现在不缺猛将,但是缺大将,他需要像皇甫嵩、张辽、徐晃这样能够坐镇一方的将才。大将不仅要能打仗,会战术,还要有战略意识,知道服从大局,统一调度,只知道冲锋陷阵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大将的。
如今并州有张辽,河东有徐晃,凉州有皇甫嵩,在军中的力量还是平衡的。可是皇甫嵩年纪不小了,迟早会致仕退休,他需要在凉州人里找一个能接替皇甫嵩的。张绣武艺不错,但是不喜欢读书,做不了皇甫嵩的接班人,刘辩非常希望在阎行和马超之中挑一个,至于能不能成功,就看他们自己是不是用心了。凉州武风很盛,可是文化根基太浅,像皇甫嵩那样知书达礼的将门世家毕竟不多。
……
杨修匆匆的走上了建章台,满面倦容。身后跟着两个健卒,抬着一个箱子,箱子看起来很重,两个健卒的脸憋得通红。
刘辩眉头一皱:“什么事?”
“刚刚和并凉以及关中世家签订的条约。”杨修的眼中充满血丝,脸也瘦削了很多,下巴都尖了,神情中也充满了疲惫。“还有各州郡报上来的粮赋副本,臣一一清查过了,入不敷出啊。”
刘辩目光一闪:“益州的还没报来?”
杨修摇了摇头,眼中闪过浓浓的担忧。刘辩沉下了脸,神色变得凛冽起来。如今朝廷能直接控制的州郡有限,荆州正在大战,粮赋消耗很大,能支持朝廷的很少,并凉都是有名的穷州,不仅无法给朝廷增加税赋,还要朝廷贴补,现在能指望的只有益州,益州的粮赋迟迟不到,朝廷就等于没有收入,别说大规模的战事了,就算正常的官俸都有可能出问题。
刘焉是什么意思,他的野心还没死?
刘辩心生怒意,却没对杨修表露,反而关心起杨修的身体来。“你也是悟命之人,怎么累成这样?是不是又连续不眠不休,夜以继日?”
杨修苦笑道:“关中刚刚稳定,那些郡吏惶惶不安,臣也不敢大用,只好自己辛苦一点了。”
刘辩咂了咂嘴,有些头疼。他身边的悟命之人不小,可是大多数都是武人,打仗没问题,可是让他们理政就不行了。现在政务都落在贾诩、杨修的身上,贾诩又是一个老乌龟,能不管的就不管,大量的具体事务都要由杨修负责,铁打的人也受不了。
文武不均,山西人质朴少文的弊端现在开始慢慢呈现出来了。山东出相,山西出将,仅有将,没有相,终究还是不行的。
“德祖,这不是一个办法。”刘辩问道:“你看,能不能在道门里挑一些识文断字的人补充到各个官署里去,充作胥吏?”
杨修不解:“陛下不可,道门中人自私自利,一心只为苟活,不肯用心于政,他们只能自理,不能理人。陛下为什么不直接从洛阳调人?洛阳太学有三四万太学生入仕无门,陛下一纸诏书,便会有成百上千人的赶到关中,为陛下效命。”
“太学生,那些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的人,能有什么用?”
杨修连连摇头:“陛下,儒家经典中的确没有什么具体的政务办法,可是儒家经典讲忠孝,讲仁义,讲廉耻,这样的读书人从政,总比那些只知道横征暴敛的酷吏好吧?再说了,太学虽然不讲刑律,可是太学生中懂刑律的却不少,以仁义之心,执刑律之政,这才是行王道的正途。”
刘辩瞟了杨修一眼,半开玩笑的说道:“你的书生气又犯了吧?”
“不然。”杨修正色道:“陛下,汉高祖得天下,陆贾曾云: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是以进《诗》《书》,又作《新语》十二篇,每进一篇,高祖未尝不称善,左右称万岁。陆贾没世,贾生继之,有攻守异势之论,有此诸贤薪火相传,休养生息,才有文景之治,才有汉武之赫赫武功。如今之势,不正如当初吗?陛下欲行王道化天下,又何必拒儒生于千里之外?”
第302章 荀氏之儒
刘辩没有立刻答应杨修,他要仔细考虑一下。
大汉有今天,儒门有功,但是儒门的过也不小。不是儒门中人丑恶,而是两种意识形态无法调和,更何况现在儒门拥戴袁绍为领袖,起兵山东,分裂天下,他如何还能毫无保留的信任儒门?
如果儒门要求他禅位让贤,他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这样的事不是没有先例的,如今儒门的实力更大,甚至不惜举兵造反,另立新朝。太学生也是儒门拥趸,当初起党锢之事,太学生就是冲锋陷阵的马前卒,把这些人弄到长安来,会不会给自己找麻烦?
刘辩必须慎重再慎重。
刘辩找来了主管政务的贾诩,将杨修的建议告诉了他,却没有提杨修的名字。
贾诩听完之后,笑了笑:“陛下所虑甚是,党锢时,的确有不少太学生从中生事,与朝中大臣互为表里,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太学生都热衷于仕途。依臣看来,儒生其实也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学而优而仕,一种则是学而优也不仕。”
“前一种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读书不过是做官的手段,他们当然热衷于名声,汲汲于仕途,一心想出人头地,所以才呼朋引伴,互相标榜。这种人可用,只要陛下给他们富贵,他们随时都可以改变态度。”
“至于后一种人,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求知,并不关心政务,只要谁能让他们衣食无忧,安心做学问,他们就支持谁。这种人当然也可用,毕竟有了他们的努力,才能文明昌盛,彬彬有礼。”
刘辩没好气的看着贾诩:“文和,说了半天,你等于什么也没说啊。”
贾诩不解:“陛下,臣怎么没说?臣的态度很明朗啊。”
“你的态度是很明朗,可是,汲汲于仕途的人求的是富贵,朕现在能让他们贵,却不能让他们富,他们能来么?就算来了,到时候唯利是图,迟早还会因为贪腐被杀,问题没解决,反惹了一些麻烦,说不定还会给朕带来一个杀儒的恶名。至于后一个,他们倒是没坏处,可是也没好处,朕现在捉襟见肘,哪里闲钱供养他们,装点门面?”
贾诩躬身道:“陛下圣明,这两种人都可用,只是陛下不可用。儒门本来就是装点门面的,诸子百家中,儒门最先立派,也是他们最早游说诸侯,可是他们除了留下一些夸夸其谈的大言之外,何尝有人能强一国?鲁是儒门的发源地,可是鲁却早早的就亡了。齐有稷下学宫,亦是儒门大贤聚集之地,可是齐却坐失统一天下的良机。由此可见,所谓儒门能强国之说,实属谬论。”
刘辩很惊讶,他很少看到贾诩有这么激烈的反对儒门的。事实上,贾诩很少如此激烈的反对任何一件事,他可以提建议,但是很少坚持。
“那你的意思是学秦,以法治国,耕战自强?”
贾诩不置可否:“陛下,当先儒门大贤荀子到秦,可是盛赞秦国的政治的,说秦是‘威强乎汤武,广大乎舜禹’,他的两个弟子先后入秦,为秦统一天下立下了大功,其后,张苍、贾谊、申公等人传荀子之学,开儒门入政之河……”
“等等。”刘辩打断了贾诩的话,疑惑不已:“贾谊是荀子的传人?”
“当然。”贾诩很意外于刘辩不知道这个关系。“贾谊师从吴公,吴公与李斯同邑,曾经以李斯为师,而李斯正是荀子的入室弟子,所以贾谊是荀子的三传弟子。陛下没有读贾谊的政论吗?他的思想和荀子非常接近的,都是推崇礼法,希望以礼法治国。与李斯、韩非相比,他只是把礼提到了法之前,而非李斯、韩非重法轻礼,崇尚末智。”
刘辩半晌无语。他也读了一些书,已经觉得自己眼界大开了,没曾想儒门里面还有这样的故事。这么说来,荀子才是联系秦汉的人?李斯、韩非助秦始皇统一天下,贾谊、申公的弟子则开启大汉统一思想的征途,并最终使儒门独尊。
荀子才是儒门的大圣人啊,可是为什么如今的地位反不如董仲舒?
听了刘辩的疑问,贾诩笑了:“陛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