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骨是怎么炼成的-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知今后的人生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女孩儿和自己共度人生?

    生命是男女结合后他们共同创造的属于他俩拥有的结晶,也是种族的延续。

    生活是生命由诞生,到延续,到死亡的历程。

    这场历程,无疑会充满着欢乐与苦难。

    是欢乐还是苦难,只有生活的主人,生命这个载体自己最清楚。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时代中。如果他适应了时代的潮流,站在潮头峰间,定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象。

    在中国走向世界,重新崛起于东方,赶超世界先进,重振大国雄风的时刻,自己扮演的会是什么角色呢?

    在别人悠然自乐时,那些为实现自己梦想而努力的人们是否与自己一样,在书海中挣扎,渴求一束救命稻草呢?

    到部队半年,他基本了解了部队的生活方式和作风习惯。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其令人神往的辉煌和社会集体中所暴露出来的阴暗面,尤其是高层的秘闻、内幕。

    作为一个武装集体,必将掌握在牢牢听中央指挥的人员手中,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否则必将导致国家的动乱与人民的灾难。

    自己的命运已经和部队紧密联系到了一起,理想、事业、前途、爱情、家庭,一切的一切都将与军营荣辱与共,息息相关。

    再过一个月,就要真正地下部队了。

    自己的素质究竟怎么样,适不适合在部队发展,能否顺利踢好头三脚,树立自己的威信,都要靠实践去检验了。

    人生对于自己来说,又面临着新的开始。虽不求轰轰烈烈,但也须雁过有痕,无愧我心。

    “三十功名尘与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杨文斌心想,“自己该取法乎上才是。”

第三十七章 生存,想方设法在野外活下去() 
“今天,我们来进行野外生存的训练!”战术课教员继续用他铿锵有力的声调说。

    “野外生存,对于我军来讲,从来就不是难题!

    因为,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这直接说明了我们的野外生存的能力。

    比如,在红军时期,我们红军没有固定的营房,也没有固定的补给,官兵们就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实行着朴素的野外生存,展现了强大的野外生存能力。

    “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这三大纪律,说明红军没有现成的补给,需要从土豪处才能得到有限的补给。

    “还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拉伕、请来伕子要给钱,不打人骂人。”这六项注意,说明红军宿营时,没有统一的被褥,没有制式的装备,而是向老百姓借个门板,然后铺上点干草,就将就一宿,每二天早晨,再把铺草捆上,将借的门板还给老百姓,过的是天当房,地当床的日子。

    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新四军能领到有限的国民政府发放的补给,而后期,由于反动派的封锁,这点补给都没有了,只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荒种地,自己养活自己。这时的野外生存能力也是很强的。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战争的推进,武器装备的改善,缴获了大量的制式装备,但官兵的野外生存能力仍是非常强。仍是没有固定的营房,走到哪,住到哪,打到哪。

    特别是,解放上海后,部队坚持不进民房,在大街上露宿,涌现出了“南京路上好十连”等先进典型。

    一方面说明我们部队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军队野外生存能力强。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官兵更是在三千里江山上,用血肉之躯,将美军阻拦在三八线以南,体现了更强的野外生存能力。

    回国后,随着部队正规化建设的推进,划分了军区,各部队有了固定的营区,实行了薪金制和供给制,生活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但是,如何提高部队的打吃住藏问题,仍是部队训练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如果,因为军事任务的需要,部队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域,失去了日常的正常补给,如何生存下来。

    是必须解决的。

    我们今天所学的课程,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开设的。

    至于连以上建制的生存问题,我们不去考虑,我们首要解决的是单兵的生存问题。”

    在旁征博引之后,教员终于回到了正题。

    “野外生存,首先,要有一个背囊。

    在我军的基层部队,一些一线部队已经配发了制式背囊。但在绝大多数连队,还没有配备。

    如果没有背囊,则需要打背包。打背包的方法,我们已经学过,就像我们今天这样,我就不再啰嗦了。

    背囊的好处在于,它将大部分的重量分担在臀部上——身体最富韧性、极其耐劳的支点——而不象背包,分担在肩膀或背上,而肩和背部都易疲惫而不堪承重的。

    背囊有结实而舒适的腰带。内部构架更轻便些,外部构架更牢固,而且能解决更多烦人的装载问题,而且对于装载笨重物品来说会更有用,在紧急情况下甚至能运载伤病员。

    而且,它的制作材料是结实而且防水的织物。还有一层内衬,既能防水渗入又防所装物品渗漏。侧袋也很有用,担袋口是安全简便的拉链。

    为了方便,最好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各种的聚乙烯透明袋里,这样易于知道每件物品的位置,同时能保证首先要用的物品不会被放在最底部。

    睡袋可以放在最下面,帐篷则应放在上部。笨重物品如无线电之类也应放在上部,这样会更便于携带。

    将炉子和各种炊具放在边袋里,以便暂驻下来时易于取出。应带易熟的食品,同时盐一定要放在适宜的容器里。

    遇到暖和的天气,可以带一些凉吃的食物,只需保证能弄到足够的热饮就可以了。

    遇到严寒天气,要多带一些高脂食品和糖类。

    食物的具体比例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确定,但一定要保证各类营养之间的良好平衡以及各自充分的供应。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装备,粮袋,里面一般装上够一个人用一个星期的粮食。”

    教员仍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带好了背囊,下一个问题,就是怎么住的问题:露营。

    首先是露营地点的选择,应坚持以下原则:

    如果身处较高的开阔地带,应往下移动;

    如果所处之地湿难耐,应向上移动。

    理想的地点应该是可以防风防雨,山洪淹不着的较高处,而且此地不会受到落石或雪崩的威胁。

    热空气密度小于冷空气,所以谷地常有冷空气聚集。

    气温较低时,很容易就形成湿雾和霜降。

    在某些区域,沿着山坡有许多接纳雨水的平台,那里比较湿润。

    山坡的其它部分则相对干燥一些。

    理想的地点还应离水源较近,附近有充足可利用的树木。

    别把帐篷搭建在与水源过分靠近的地方,那样流水声会干扰判断,危险将至也不会察觉。

    应该把帐篷建在岸上,超过洪水最大流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山区小溪在暴雨后几分钟内就可以变成湍湍激流,一小时内水位就可以升高五米!

    在开阔地,洪水甚至可以超出河道。

    附近山川所下的暴雨很容易在无任何先兆时变成滚滚洪水向你扑来。

    要选择这样的地点——平坦无太多的石块,使自己有足够的空间送求救信号,易于被救援者发现。

    察看周围有没有在下一次暴风雨中可能倒下的死树。、

    要远离孤零独处的高大乔木,它可能成为雷电的目标。身处森林边缘可以看清周围正在发生的事件。

    帐篷不能搭建在野兽经常奔走的路径上——因为正在觅食的野兽是非常危险和麻烦的,还可能有一群前去饮水的野兽在瞬间踏平辛苦搭建的帐篷。

    但是帐篷可以搭建在有人类留下痕迹的地方。天然的凹坑或者洞穴可以成为简易的庇身所。

    如果携带有露营的装备,可以搭好了帐篷,在周围堆上尽可能多的松软的雪来加强保暖效果。

    雪坑和岩坑很容易辨认。如果被大雪掩盖,针叶林中、树木枝条下是否有坑洞,就不那么容易辨认了。

    中等体型的树木树干四周可能会有空隙,某颗大树的某个枝条下也可能有个坑洞。

    在背风处的枝条下面用硬物挖一挖,确认是否有坑洞。铁锹与锯子是必备的工具。”

    顿了一顿,教员接着说,“目前,我们大部分部队还没有配发制式的单兵小帐篷,所以制作庇身棚就显得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重点实践一下制作庇身棚。”

    事先,教员已经安排示范班在这个山坡上做了一个庇身棚。

    他边指着庇身棚,边和学员们讲解:“利用小树苗制作庇身棚:先要寻找两排合适的树苗,除去彼此间的障碍物,将对应的树苗上部绑在一起,构成帐篷的支架,盖上棚布,用石块或圆木压住地边,帐篷就搭成了。

    但是,这个季节没有合适的树苗,我们就用随处可用的树枝插在地上来代替。

    庇身棚建好后,还要搞好排水与通风:

    在棚的四周挖一条深约10厘米、宽约10厘米排水沟,可以使棚内保持干燥。对于简易的庇身棚,只要不是完全封死,通风应该没问题。

    庇身棚所用的覆盖物:防水雨披、地膜、塑料布或帆布等都可以用来做庇身棚顶的覆盖物。

    将多余部分沿下坡方向折向内,这样可以避免地表水流进棚内。

    在棚中躺下休息的地面上,一定要铺上干草等干燥物,防止受潮。”

    一把刀在紧急野外是无价之宝,应选择那种适于通常用途、锋利且结实耐用的刀具。

    地方旅行者一般选择会木柄的折叠刀的和刀锋全长约30厘米的弯月型砍刀,最适合砍柴,即便相当粗的圆木也能很容易的砍断,这对于盖棚子或扎筏都有很大的好处。

    但对于我们军人来说,却不需要用这些。

    大家说用什么?”教员抛出了问题。

    “报告,用刺刀!”几个反应快的学员给出了答案。

    “对了,用刺刀。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条件。”

    “还有吃,我们怎么解决?”教员又追问。

    “报告,买!”一个学员大声答道,引起了一阵哄笑。

    “买,买不着。谁卖给你?大家都没有,得自己做。”教员也幽默地大声回答,“不过,我们有神奇的装备。”

    教员叫起了站在他面前的一名学员,命令他摘下工兵锹和水壶。

    接着演示道:“神奇的一刻来了。”

    然后,将水壶从水壶的帆布套中取出,像变魔术一样,从水壶的外面取下了一个壶身型的金属壳,然后,将拉手反转过来,变成了一个带拎把的容器。

    接着,指挥学员从米袋中,倒出一把米,再从水壶中倒入半壶水。

    然后说,“在下面生上火,白米饭就焖熟了!”

    “接着,做菜!”

    他从挎包里取出一个鸡蛋,在锹边上磕个小口,叫那个学员持着锹把,锹面向上,把鸡蛋找开,将蛋黄蛋青倒在磨得锃亮的锹面上,公布了答案,“在下面生上火,煎鸡蛋就有了!”

    学员队伍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杨文斌也使劲地鼓掌,“没想到,平时背着的水壶和铁锹,还有这样强大的功能!”

    接下来,就简单了,每个班按照教员示范的样子,选址,搭简易帐篷,挖排水沟。

    杨文斌钻进搭好的简易帐篷,向上,是白色薄膜的天,向下,是白色薄膜和雨衣两层的地,向脚下和左右手方向,是薄膜,头部,则是背向风向的开口。当然,身下还铺着自带的褥子,身上盖着自带的被子,还真是可以安心的睡一宿。

    然后,拿出水壶和工兵锹,焖饭,煎蛋,吃上了营养丰富的野餐。

第三十八章 击毙,那千钧一发的从容() 
这天中午,学员们吃完了午饭,正在休息时,忽然,“嘀--”的一声哨音响起。

    然后响起了值班员的“带武器集合”的口令。

    “射击和战术课程都已经结束了,还带什么武器呀?”学员们犯了嘀咕,但是还是乖乖地取了武器。

    装备保管员特地给每个人都发了步枪,而四O火箭筒和轻机枪都没有带。

    等每名同志穿戴整齐之后,全队全副武装在在楼门前集合了。

    学员们注意到,这次不但队长、教导员等队干部在,连大队长和大队政委都来了。

    “难道又发生越级上告的事情了?还是有什么大的事情发生。”学员们猜测着。

    “大队长同志,学员一队全员全装准备完毕,请指示!区队长孔洪流!”值班区队长向大队长作了报告。

    “稍息!”,大队长还了礼,跑步来到队伍指挥位置,说道,“同志们!今天,我们全队紧急集合,是应地方公安机关的请求,执行重大任务。”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命令:各大队,根据地方公安机关通报,滨城市监狱昨日发生一起越狱事件。

    服刑犯李某伙同服刑犯赵某,将管教干部张某、孙某杀害,抢夺六四式手枪一把,子弹20发,冲锋枪一支,子弹50发,然后向滨城北部地区逃窜。

    地方公安、武警已封锁了交通要道,接群众线报,罪犯可能藏匿于我院周围的群山中。

    应地方公安机关的请求,经军区批准,我院配合地方公安机关执行搜山任务。

    一队的任务是,配合武警、公安,对我院西部射击场232高地、149高地地域进行联合搜索。

    因为罪犯是死刑犯,且持有枪支,对人民群众的危害极大。

    上级的命令是,如罪犯束手就擒,则活捉,如遇罪犯顽抗,就地击毙。

    要求,全体人员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要逞个人英雄主义。要胆大心细,不放过一丝角落,不漏过一个线索。要保证自身的绝对安全,灵活运用战术动作,表现出极高战术素养。

    同志们能不能做到?”

    “能--,能--,能--!”学员们信心百倍地答道。

    经过半年的训练,没有机会上战场,现在有搜捕逃犯的机会,正好让学员们真刀实枪地干上一下。

    在大队长布置完任务之后,队长和教导员,又给各区队规定了搜索范围,联络信记号,区队与区队结合部的划分与保障等,进行了详细的协同。

    然后,给每名学员发放了两个压满实弹的弹夹,浩浩荡荡的队伍就出发了。

    出了陆军学院西门,见到一小队武警和公安正等待在那里。

    两支队伍汇合之后,开始向232高地方向搜索前进。

    按照战术要求,每名学员都子弹上膛,枪口向前,右手扣着扳机部位,随时准备进行射击。

    学员们成一列横队,每人间隔2米,这样,既不拥挤,也不太分散,便于相邻两个学员间的配合。

    走在搜索的队伍中,杨文斌有些紧张,心突突乱跳,似乎要从口中出来了。

    他暗暗稳定着自己的情绪,提醒自己深呼吸,使过度紧张的心跳缓解下来。

    同时,保持着随时准备射击的动作,并将枪的保险已经打开。

    这条路,上次进行战术小拉练时走过。

    但是,那时走是沿着小路,走的一路纵队。

    都是别人走过的路,且没有这样的敌情,当时走的是轻松自如。

    可现在,一列横队排开,就要面对树木、荆棘等灌木、乔木的阻挡。

    加之,前段日子,滨城下了雪,山上的积雪还有四五厘米厚。

    脚踩在上面“咯吱”、“咯吱”响动,在搜捕的过程中,显得很瘮人。

    大家保持着高度紧张,在雪后的山地上探索了一个小时,可是,仍没有发现逃犯的踪迹。

    雪地上只有小动物的脚印。

    伴以风吹过留下的灰尘,和树上落下的枯枝败叶。

    渐渐地,大家的心情也放松下来了。

    互相还大声开着玩笑来壮胆。

    尽管手仍是紧紧的握着枪,但是,偶尔,看见从灌木间惊起的野兔,也会追上几步,驱赶着它们寻开心。

    这样,又搜了一个小时,仍是未有所获。

    离山顶大概还有四五百米的距离了。

    山越高,风越大,气温越低。

    大家的手都有点冻僵了。

    突然,在前面的一丛灌木丛中,杨文斌发现了一条细钢丝绳索,钢丝上还有丝丝的血迹。

    而顺着血迹望去,相隔十来米的一棵大树下,有木炭灰烬和残存的野兔的皮毛和骨头。

    他马上喊道,“有情况!”并迅速卧倒。

    话音刚落,大约三四十米远处的山石后面喷出一条火舌,“哒哒哒……”,一梭子子弹朝杨文斌刚才站的地方扫射过来。

    在卧倒的一瞬间,杨文斌看到岩石后面的一颗秃头露出了半个脑壳,电花闪烁间,手里的冲锋枪也“哒哒哒……”地开了火,并隐约听见“哎哟”一声惨叫。

    发射出了火焰,朝着山石的方向射击,压制着那里的火力。

    而几乎在平时,左右的学员们的武器也一齐开了火,向着山石的方向猛烈地扫射。

    而山石后面的还击越来越弱,稀疏的响了几下后没了声音。

    杨文斌率先利用树木和山石为掩护,向前跃进着,朝山石的方向扑了过去。

    而杨文斌右侧的李德生也迅速跟上,两人交替掩护着,率先攻到在山石的后面。

    等到了山石后面,杨文斌才知道逃犯还击的声音为什么没有了。

    只见一个约四五十岁的胖子,歪倒在山石的后面,脸上、身上好几个弹孔在“汩汩”地冒着鲜血。

    而他的右手上,还紧紧地握着一把已打光了子弹的冲锋枪,后腰上还别着一支未来得及换上的弹夹。

    而与此同时,其他学员和公安、武警也赶了上来。

    公安试试了他的鼻息,摇摇了头。

    跟着一队行动的大队长将情况用对讲机进行了汇报,判断另一名罪犯离此不会太远。

    就根据上级的指示下达了继续搜索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