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骨是怎么炼成的-第1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了一支能够有效地巩固海防,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核潜艇部队,举世瞩目。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数十国家的海军首脑参观过中国海军的攻击型核潜艇,这其中包括美国海军的作战部长、英国、法国的海军参谋长及俄罗斯海军。

第三六九章 胜利,属于英雄的核潜艇人() 
当然中国核潜艇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的核潜艇自上马以来,经历了极为坎坷的发展历程。

    中国首先发展的是核动力攻击潜艇,首艘下水于七十年代,当时的名称为‘长征一号’,国内称为091型,国外一称为‘汉’级。

    在海军试验接收后,编号为511艇,随后512、513、514、515艇相继建成服役,海军首先将这种战略性武器部署于保卫京畿重地的北海舰队,用来守卫祖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心脏。

    在成功建造091型‘汉’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基础上,中国又成功建造了首艘战略导弹核潜艇,型号为092型,国外称为‘夏’级的战略导弹核潜艇516号。

    此次参加中俄联合军演的核潜艇,就是这种‘夏‘级战略导弹核潜艇。

    六十年代,中国海军奉命秘密研制核潜艇。研制地点是在内陆深处烟波浩渺的云南阳宗海湖边。

    大西南是战略后方,军工企业密集。首批核潜艇研制人员集结了各行各业专家共29名,他们手中仅有的资料是两张模糊不清的核潜艇照片以及一件从美国带回来的和一件从香港带回来的儿童航模玩具。

    诚然,中国虽有核反应堆,但如何将它变成潜艇的中枢,却是困难重重。

    研制部门中最为繁忙的是一位木匠,他是通过最严格的技术考核筛选出来的。因为,核潜艇的模型是按1:1的比例完全用木头制作的,它有着逼真的五脏六腑,宛如一艘超级玩具。

    国产核潜艇就是在阳宗海湖边的一条木壳“大雪茄”里孕育出来的。它被拆拆卸卸,敲敲打打,已逾几度寒暑。那些尖端科学的精英们就在纷纷扬扬的锯末与刨花中获取了大量的感性及理性知识。从木壳到铁壳,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终于移师到葫芦岛军港开工建造了。

    越战、珍宝岛之战、苏俄“外科手术”核打击的威胁,致使中央军委发出“边设计边建造”的硬性指令。

    核潜艇研制所耗的财力,实难以计算。但不管如何,哪怕用金山银山堆出来,只要它令中国具有“第二次核报复”能力,总还是物超所值。

    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核潜艇的设计与建造来回折腾,明明已装上艇体的成套设备,仅因设计的某处不合理,又彻底推倒重来,这是花钱买时间的战略竞赛,中国核潜艇建造之困难可以想像。

    据说,第一艘钢壳潜艇在北海舰队某基地开始做“系泊一试验”,发生了最重大事故——核反应堆主泵泄漏,高温高压高剂量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出来。

    而这次事故,也让军方刻骨铭心,当时正是“政治挂帅”时期,军旅中的格言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研制单位里的所有军代表都向党组织递交了“火线决心书”,请缨赴汤蹈火,进入核反应堆舱排除故障。

    1974年“八一”建军节,中央军委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它就是北海舰队的“汉”级核动力潜艇。此时距立项之初,已经8年过去了。

    1985年,新华社公告:中国将于9月28日至10月18日进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要求各国的飞机、船舶在上述期间的当地时间每日10时至17时不要进入北纬28度13分、东经123度53分为中心的半径35海里的海域。

    于是,所有强国都动用了它们的军事卫星监测,并派出舰艇和侦察机逼近那一片海域。瞩目的焦点都是中国大陆上已侦知或未探明的发射井,没想到这次是中国最大规模的核潜艇水下发射演习。

    杨文斌听说,1985年大演习,不为外人所知的花絮颇多。首先是一位导弹潜射的权威专家提出了“一艇两枚同步齐射”的试验方案,以期提高两弹先后发射之不能令人满意的精确度。

    理由很对军方的胃口,两弹齐射更具实战意义,将增加敌方拦截的难度。

    其次,可以先进行模型弹的齐射试验,收集各项参数。提议终获通过,模型试验的效果良好,潜艇的耐压性、经受发射深度的冲击量载荷都没有问题;潜艇的动力系统及主要设备运行正常;两弹齐发对导弹发射系统及地面指挥系统均无影响。

    为防万一,最后采用的还是甲艇两弹齐射,乙艇两弹先后发射的综合演习方案。

    发射之后,弹着点的电讯传来,甲艇两弹齐发的落点比乙艇精确度高出一倍,这次大演习,收获良多。

    中国在“建立现代化的强大海军”的战略任务尚未实现之前,现有的核潜艇战斗操典仍是非常谨慎和保守,真正携带核弹头的潜艇绝少开进深海远航,一般都在近海游弋或干脆在隐秘的海底静卧。中国已可睥睨天下,袖里藏着几手绝活,在国际社会上就可得到应有的尊重。

    1987年12月31日,中国海军核潜艇首次远航训练获得圆满成功。潜艇部队的全体官兵驾驶着核潜艇,在辽阔的海洋上完成各项训练任务,创造了中国海军潜艇水下航行时间最长、航程最远、平均航速最高的记录。

    参加这次远航训练的核动力潜艇,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全部机械和设备都是国产。它具有续航能力大、航行速度高、潜航时间长、隐蔽性能好等特点,是中国海军史上的里程碑。

    1988年春,中国核潜艇首次穿越台湾海峡,远赴南中国海,并成功地进行了极限深潜、水下全速航行和深海捞雷等多项试验,表明中国的核潜艇完全符合隐蔽、突袭、适合中远海、大深度、远距离作战的使命要求。

    1990年代之前,这5艘攻击核潜艇均部署在北海舰队,1990年代之后有2艘转移部署到南海舰队,以加强对南海和T岛的海上作战力量。

    今年3月,关于中国二次核打击能力的各种传言突然多了起来。

    月初,法新社等媒体纷纷说,中国094型核潜艇最早可在明年服役,“可以为中国提供现代化和强大的海基核威慑力量”。

    月中,不少媒体引述M国情报机构的话称,中国已在近海水域测试了“巨浪…2”洲际弹道导弹,射程达到8000公里以上,“这标志着中国将具备二次水下核打击能力”。

    月底,M国“战略版面”网站上又出现了中国094型核潜艇试航的消息。一系列的报道,引来了各界关于中国二次核打击能力的再度关注。

    当然,杨文斌知道,如果具备了二次核打击能力,对一个大国意味着什么。

第三七〇章 噩耗,惊悉父亲罹患绝症() 
演习结束之后,联合舰队的中方舰艇离开了海参威,穿过宫古海峡,回到了各自的驻地。

    回到各自的驻地之后,舰艇开进了船坞,保障分队开始上船,开始对使用过的武器装备进行保养。特别是对于发射导弹之后,导弹发射装具上面的油漆都已经熔掉,需要重新进行喷涂油漆。

    而机关人员则开始了内部总结,对演习取得的经验教训等等进行梳理,对下次的演习和训练提供有益的帮助。

    杨文斌,对演习中的政治工作进行了总结。

    杨文斌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位意识、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搞好思想发动激发官兵的战斗意志、搞好经常性思想教育与官兵谈心交心、发挥表率作用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增强保密意识做好防间保密工作等等方面,对联合军演中的政治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光文字材料就有二十多页。

    写完了初稿之后,又将总结稿进行了几次的修改和润色。

    这天,他正在办公室对自己的总结稿进行修改的时候,塞在在裤兜里的手机响了。

    他拿起电话,随口说道:“喂,你好!”

    电话的那头儿传来了姐姐的声音:“你好!”

    杨文斌的姐姐,是杨文斌从小玩到大的一奶同胞,比杨文斌大了两岁。姐姐从小到大,什么事情都让着杨文斌,呵护着杨文斌,两个人一起从小玩到大。由于杨文斌不在身边,姐姐毅然挑起了照顾父母的重担。

    姐姐问道:“你现在的工作忙吗?”

    杨文斌说道:“还行吧。前段时间比较忙,参加演习去了,现在演习刚回来,就在写些总结什么的文字材料。”

    “你要是不特别的忙的话,就抽时间回来一下吧!”姐姐说道。

    “怎么了?”杨文斌问道。

    因为他知道,知道当兵这么多年,离开了家之后,很少回去,也就是每年抽时间回去看望一下父母。而每次打电话的时候,阿爸阿妈总说他们身体很好,你就在部队好好干,不要惦记家里等等的话。

    听姐姐这样说,难道,家里出什么事了吗?杨文平满腹狐疑。

    “阿爸前段时间,一直咳嗽,特别是喘气费劲。而且体重也降了下来,比前段时间瘦了好几斤。前几天,我领他去了苏木的医院进行检查。

    打了一周的吊瓶,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

    于是,又给他检验了一下血糖。尽管有点儿问题,但不是特别严重。

    昨天,考虑到消炎了一个月,仍是咳嗽,便让卫生院的医生给阿爸拍了一个肺部的x光片。

    片子出来之后,当时医院的院长说道,这是谁的片子啊,这不是肺癌晚期吗?

    我不太相信苏木医院里的诊断,打算明天带他去盟里的医院进行检查。

    你如果方便的话就回来看一下吧!”姐姐说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你们明天什么时候走?”杨文斌问道。

    “我们明天早晨四点多钟,从家里走。我找了一辆车,直接将阿爸送到盟医院体检,大概得八点多能到医院吧。”姐姐答道。

    “好的,姐,我知道了,我尽量赶过去。”

    杨文斌,放下了电话之后,填写了一张请假条,找到了政治部的主任和孙政委,履行请假手续,并说明了情况。

    听到,他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孙政委二话没说就准了假。

    拿到了休假的通行证之后,杨文斌查询了一下回家的车次。

    如果从坐火车回家,得第二天的十一点钟,才能到家。因为,坐火车回家,中间还得倒两次车。

    于是,他又查询了一下,从滨城直接到盟里面的车。

    还好,有一趟车,是晚上八九点钟出发,第二天早晨的七点二十分,抵达盟里的。

    于是,杨文斌,直接买了从滨城市到盟里的火车票。

    然后打电话给姐姐,告诉她,自己先不回家,直接到盟里面。

    提前到了火车站,杨文斌等到晚上八点来钟,上了火车。

    火车站,人很多,熙熙攘攘的。

    好在杨文斌,是买到了座号。

    由于是从起点发车,火车都是对号入座的。

    过了十来分钟,随着一声长鸣,火车开动了。

    杨文斌的思绪也随着火车的轰鸣声,而飘到了空中,在宇宙中跳跃。

    阿爸才六十多岁,怎么可能会得癌症呢?

    在他的印象中,阿爸的身体一直是很好的。没有生过什么大的病,做过什么手术,住过什么医院,有过什么小灾。

    阿爸的经历,十分坎坷。

    他出生在上世纪的四十年代,从出生,就生活在日本人的铁蹄下。家里很穷,从小就过苦日子。

    解放后,阿爸全家翻身农奴得解放,分到了土地。经过自己的辛勤努力,阿爸考上了盟里的师范学校。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

    在三年的师范生活,已经过完了两年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爷爷突发脑溢血去世了。

    家里只剩下奶奶和叔叔,孤儿寡母的,家里缺乏劳动力。生活失去了支柱。

    作为家庭中的长子,父亲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读完中师,然后毕业成为一名老师啊。

    可是,作为家庭中的长子,爷爷不在了,他勇敢的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从即将毕业的师范学校退了学,阿爸回到农村,成为了一名农民。

    但是,毕竟他学过两年的师范,在农村就是很高的学历了。靠着自己的这点儿墨水儿和勤劳肯干,阿爸慢慢地当了生产队小队的会计、生产队大队的会计,后来,又到村小学教书,成为一名民办教师。

    因为有一年,他试验用新的科学种田,土地产量高,他又成为了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后来,陆续当了苏木工业站的副站长,苗埔农场的副厂长,乡贸易货栈的付诸,最后被选举为嘎查委员会的副主任,负责主管工业、农业。

    在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阿爸辞去了嘎查副主任,专心做回了一个农民。

    现在,孩子都已经毕业成家了。姐姐,师范学校毕业之后,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弟弟,也考上了师范学校,念完了中师念大学,毕业到了部队,成为了一名军人。

    生活条件改善了,终于可以享受些生活的时候,可是,谁知道在不知不觉之间却染上了重症。

    杨文斌的内心,感觉非常的自责。

    原来,十多年来,他一直在外面奋斗,却很少抽出时间,来陪陪自己的父母,很少和他们进行交流。

    如果,阿爸的病情是真的话,以后,想交流的机会,却是没有太多的时间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多么悲哀的事啊!

第三七一章 痛苦,积极与保守治疗的两难选择() 
在思绪的漂浮中,杨文斌沉沉地地睡去。

    列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盟火车站。

    杨文斌随着人流下了火车,出了站台。

    在站前广场上,他有些茫然。

    因为,以前只有几层楼的站前广场,已经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所取代,鳞次栉比。

    这还是以前,自己小时候印象中的盟首府吗?

    在悄然之间,城市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座城市,杨文斌只来过三次。

    记得,第一次,是初三毕业那年的四五月份。中师组织所有报考的学生,到第八中学进行音乐、体育、美术科目的加试。那时,他对这座盟首府,所有的谁知,就是一所中学。

    一所学校,即代表了一座城市。

    第二次,是时隔八年之后,他已经读完了中师,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来这座城市的中等师范学校实习,担任历史教师。

    那次,利用闲暇时间,他对座古城,逛了个遍,什么南塔、北塔、槐树洞,在这里足足待了两个多月。对这座城市,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印象。

    算上这次,是第三次,却也是时光荏苒,又一个八年过去了。

    世事变迁,城市的发展真的是快呀。

    此时已经是早晨七点半了。

    杨文斌,不知道盟医院在哪里,只好打了一辆出租车直接奔向盟中心医院。

    他刚上出租车,过了一会儿,就接到了姐姐打过来的电话。

    电话中说,她们一行已经到了中心医院一楼的急诊室,她正在交费。

    等杨文斌赶到医院的时候,一楼的大厅里没有几个人。

    大厅边上的座椅上,他见到了在那里等待检查的阿爸。

    阿爸本来就瘦,现在的脸,更是明显的瘦了下来,但是精神显得是相当的不错。

    见到了杨文斌,就问道:“你怎么来了呢?

    我就是一点儿小病,来这里看看,你看你怎么能还赶回来了,别耽误工作!”

    杨文斌忙解释道:“这不,我也是正好这段儿不忙,所以就回来看一看,恰好听到姐姐说,来这里看病,就赶过来了。”

    过了一会儿,一会儿,姐姐拿着收费单,从楼上走下来,然后,几个人来到了T室门前等待。

    “杨国栋,谁是杨国栋,到你了!”医生在屋里面喊道。

    “我是!”阿爸说道。

    杨文斌和姐姐扶着阿爸进了T检查室,坐在检查台上,小心翼翼的帮他脱掉了鞋,平躺下来。

    之后,就见检查台,随着医生的控制,在圆环形的仪器里面上下左右的摆动着。

    医生要求几个人退出了检查室。

    过了一会儿,检查室的门开了。

    杨文斌和姐姐,将阿爸从检查台上扶起来,穿上了鞋。

    来到走廊中的小凳子上,静静的等待着检查的结果。

    多年的当兵生活,使杨文斌,和地方的联系,几乎中断。对于地方的事情,他什么也不知道。

    现在,阿爸生病,他却两眼一抹黑。一个认识的在地方医院工作的朋友都没想到找,实在是不认识。

    好在有姐姐,经过这么多年的工作,她还真的接触和认识了一些方方面面的同事。

    这次,姐姐就是在同事的亲戚的推荐之下,到盟中心医院,对阿爸的病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确认的。

    不一会儿,检查的结果出来。

    姐姐和杨文斌,被单独叫到了医生在二楼的办公室内。

    这个医生,个子不太高,大约有五十左右岁,戴着一副眼镜儿,一副学者的风度。

    多年的职业生涯形成的独特气质,让人对他不禁肃然起敬。

    姐姐,率先走上去问道:“医生,我父亲的病情怎么样?”

    医生确认了办公室的门是关着的之后,对两个人说道:“你们姐俩个都在这儿呢,我就跟你们两个人说一下检查的情况,刚才T的片子出来了。

    你们父亲的病确诊了,就是肺癌晚期。现在,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膈、肾、淋巴了。”

    “那得需要怎么治疗呢?”杨文斌问道。

    “到了现在这个地步,就治疗手段来讲,一般的手术、放疗、化疗,我觉得都不太适合。

    因为,毕竟,你们的父亲六十多了,快七十的人,她的身体状况,不太适合手术。

    而且,就我们的经验,即使手术了,如果癌细胞清理不干净的话,那么,手术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对于扩散了的话,很难摘干净。

    同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