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血大明-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范文程接着说道:“那是因为大明朝的官员始终都有党派之分,他们一直都在内讧,这一党说这是真地,另一党就必定会说这是假的,他们不管这件事究竟是真是假,他们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所以袁崇焕最后死了,所以这次不管崇祯小儿信还是不信,他都得让洪承畴带兵去护陵。”

范文程不愧是多尔衮帐下头号狗头军师,也不愧是个饱读“圣贤书”的博学鸿儒,他把大明朝堂上那些官员们的心思摸了底儿透,他们遇事之后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一切都已经在他的算计之中。

紫禁城,建极殿。每天一次风雨无阻的早朝正在进行。

崇祯帝神色阴沉,望着跪倒丹墀的陈新甲问道:“陈爱卿,京师戒严了吗?”

“戒了戒了。”陈新甲急声应道,“前天晚上就已经全城戒严了。”

“外城、内城还有皇城各门统统戒严,严禁任何人等出入。”崇祯帝黑着脸说道,“建奴的奸细无孔不入,辽东的抚顺、开源、铁岭还有辽阳、沈阳都是这么被攻陷的,一定不能给他们任何可趁之机。”

“微臣明白。”陈新甲道,“各门都派了京营把守,万岁爷您就放心吧。”

崇祯帝点了点头。又问道:“洪承畴地先头骑兵到哪里了?后续大军又到了哪里?”

陈新甲道:“上朝前微臣又接到了洪承畴发来的最新塘报,他的九千先头骑兵已经到了宛平,后续八万大军也已经过了保定。”

崇祯帝忍不住舒了口气,心神略定,洪承畴总算是赶到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小太监从偏门匆匆进来,附着王承恩地耳朵轻轻耳语了几句。

王承恩听了顿时脸色大变,崇祯帝见了不由皱紧了眉头,沉声喝问道:“王承恩,又出什么事了?”

“万岁爷……”王承恩为难道。“能不能……”

“讲!”崇祯帝冷然道,“有什么不能当着满朝文武说地?”

王承恩道:“刚刚涿州卫监军阎璁从建奴大营逃了出来,带回来一个惊人的消息,说是建奴要派兵去万寿山掘了大明的祖……,还说要断了我朱家的龙……”

“岂有此理,建奴也太嚣张了!”

“万岁爷,绝不能让建奴掘了我们大明的祖坟哪。”

“是啊。更不能让建奴断了大明的龙脉哪,万岁爷,这可是关系到大明朝千秋万代的大事

堂上地御史言官们顿时就炸了锅,一个个全都站了出来,慷慨陈辞,更有甚者还痛哭流涕、声泪俱下。

最后有个礼科都给事中出班奏道:“万寿山帝陵不容建奴亵渎,臣恳请万岁爷立刻调洪督师的九千骑兵前往护陵。”

这个礼科都给事中话音方落,十三道御史,都察院御史,还有翰林院这些清水衙门的芝麻小官们就纷纷出班附议。别看这些家伙品级不高,都只是芝麻绿豆大地小官儿,可洪武爷赋予了他们很大的权力。这些人要是联名上奏,那可就是天大的大事了。

周延儒老奸巨滑,没敢出来触这个霉头。

陈新甲还嫩了点,而且他身上还担着卫戍北京的重任,必须优先考虑北京的安全,便出班反驳道:“万岁,臣以为涿州监军阎璁地话不可信,这很可能是只是个圈套。目地就是要诱歼洪承畴地九千骑兵……”

“陈新甲!”陈新甲话还没说完,最先发话地那个礼科都给事中就很不客气地把他打断了,声色俱厉地喝问道,“保护帝陵是何等大事,你竟敢从中阻挠?阎璁带回的消息是真是假先不说它,万一是真,万寿山的帝陵受了建奴亵渎,龙脉被毁。你负得起这个责任吗?难道你想让万岁爷落下不孝的骂名吗?”

陈新甲脸色大变。不敢再吭声了。

崇祯帝也很怀疑阎璁带回来的这个消息的真实性,他更担心这是建奴设下的专门针对洪承畴的圈套。

可崇祯帝并没有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因为他对自己地推断也没有太大的把握,万一他强行否定了大臣们的意见,最后地结果却证明大臣们的意见是正确的,这势必会损及他作为皇帝的威信。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有大臣站出来反对,崇祯帝就能顺坡下驴否定这个提议,这样就算最后崇祯帝错了,他也能把责任推到这个反对的大臣头上,而他崇祯帝却不会有任何责任,皇帝的威信也丝毫不会受损。

可遗憾的是,这次并没有大臣站出来反对,刚刚勉强说了一句地陈新甲也很快缩了回去,内阁首辅周延儒眼睑低垂,一副昏昏欲睡的模样,可就在片刻之前,这厮还是两眼灼灼,一副精神饱满的样子。

崇祯帝无奈,只能同意了大臣们的联名上奏,当廷下旨让洪承畴带兵去万寿山护陵。

归根到底,崇祯帝还是更看重自己的名声,更看重皇帝的威信,为了不损及自己的颜面,他也就只能让洪承畴去冒险了。

宛平,洪承畴大营。

前面不远就是北京城了,三十万建奴(多尔衮号称)就驻扎在广渠门外,横戈待旦。

洪承畴也不敢靠得太近,率领九千骑兵在宛平县驻扎下来,他之所以带着九千骑兵匆匆赶来,目的不是为了与建奴拼命,而是为了让崇祯帝和京师百姓安心,也是为了给牵制建奴,让他们不敢肆无忌惮地进攻北京城。

洪承畴用兵素来谨慎,早在刚刚接到崇祯帝勤王诏书地时候,他就已经想好了对抗建奴地全盘计划,洪承畴认为建奴兵精器利,急战难胜,只有深沟高垒,与之对峙,才可能在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中拖垮建奴。

所以大军一到宛平,洪承畴就立刻下令征集粮草,准备长期坚守。

洪承畴正与宛平县令商议征集粮草事宜,忽见一名身披红袍地太监在一队大汉将军的簇拥下进了行辕,那太监手里举着一封圣旨,尖声大喊道:“万岁有旨,蓟辽督师加太子太保加兵部尚书加左都御史师洪承畴接旨……”

正文 第153章 洪承畴被俘

传旨太监已经离开好半天了,洪承畴却还是神情木然地跪在堂上没有起来的意思,心腹家将唐士杰赶紧抢上前来把洪承畴搀扶起来。

“唉。”

洪承畴轻轻挣脱唐士杰的搀扶,长长地叹了口气。

“大帅,不能去天寿山哪。”唐士杰皱着眉头劝道,“这其中必定有诈。”

洪承畴是什么人,哪里用得着唐士杰提醒?

建奴如果真的要去天寿山挖什么皇陵,肯定会偷偷的去,等到真的挖开皇陵断了大明朝的龙脉,才会大张旗鼓地宣扬,可现在却一反常态在行动之前就开始大肆宣扬,这里面当然另有文章。

事情已经明摆着,这肯定是建奴设下的圈套,用意无非是要对付洪承畴和他手下的九千京营骑兵。

九千京营骑兵可以按兵不动,反正崇祯帝也没说带多少兵去护陵。

可洪承畴能不去吗?

不能,崇祯帝已经下了圣旨了,就算明知此去必死无疑洪承畴也只能去,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哪……

“行了,什么都别说了。”洪承畴摆了摆手,低声说道,“你去把孙将军和卢监军请来。”

“是。”

唐士杰应了一声,领命去了。

很快,京营总兵孙应元和监军卢九德就来到了洪承畴的行辕。

在前来行辕的路上两人已经知道了崇祯帝地旨意,京营总兵孙应元大声道:“大帅,不能去天寿山哪。”

监军卢九德却皱眉说道:“咱家也以为去天寿山不妥。可这毕竟是万岁爷的旨意呀。”

洪承畴摆了摆手,说道:“天寿山一定要去,不过本帅只带五百亲骑去。九千京营精骑仍旧驻防宛平不动,在曹变蛟、白广恩、刘泽清三镇大军赶到之前,绝不可轻举妄劝!还望孙将军和卢公公以国事为重。共赴国难。”

“大帅!”孙应元急道,“你身系大明安危,可不能轻身犯险哪。”

“对呀。”卢九德也道,“只带五百亲骑去天寿山护陵,洪大人这是不是太冒险了?”

“本帅心意已决。”洪承畴断然道,“孙将军和卢公公就不必再劝了。”

孙应元急道:“大帅……”

“孙应元!”洪承畴霍然起身,瞠目大喝道。“你是想要陷本帅于不忠不孝之地。留下万世骂名吗?”

“这……”

孙应元与卢九德对视一眼,再不敢劝。

大同,雷公山。

李岩挥手屏退了荆茂成、李虎、李玄等人,真诚地对刘宗敏说道:“将军,你刚来大同,还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如果你知道了事情的始末,末将深信以将军您地睿智。是绝不会再去攻打大同的。”

“哦?”刘宗敏道,“这里发生了什么?”

李岩然道:“就在半个多月前,将近二十万建奴毁关而入大举进攻大同!”

“啥?”刘宗敏吃了一惊,失声道,“二十万建奴?”

对于建奴刘宗敏可不陌生,对建奴的深刻印象来自于共同地敌人——大明边军。

李自成、刘宗敏率领的义军可是吃足了大明边军的苦头,可就是这支把义军打得落花流水的大明边军,却被关外的建奴打得溃不成军。

由此可见。关外的建奴那是相当厉害的。远要比大明边军厉害。

“对。”李岩肃然道,“二十万建奴。”

“你撒谎。”刘宗敏不信道。“真要有二十万建奴进攻大同,建奴在哪里?大同城怎么还在官军手里?”

“这正是末将要说地。”李岩吸了口气,沉声说道,“二十万建奴大举进攻大同,却被王朴挫败了,还歼敌近五万人!建奴遂兵分两路,留下三万人继续围困大同,剩下地大军已经杀奔北京去了。”

刘宗敏还是不信道:“那留下来的三万建奴呢?”

李岩道:“就在将军到来之前,那三万建奴已经被末将和王朴联手干掉了,将军要是不信,可以去问山上的每一名将士,还有,将士们身上的铠甲,手里的兵器,还有那八千匹战马,统统都是从建奴手中缴获的。”

刘宗敏目光幽幽地望着李岩,凝声问道:“李岩,你和官军合作?”

李岩道:“是和王朴合作,不是和官军合作。”

刘宗敏道:“王朴就是官

“不。”李岩摇头道,“王朴的军队和别的官军不一样,别地官军都是朝廷的鹰犬而王朴不是,王朴是想坐地称王,当割据一方的诸侯!所以,末将才劝将军您不要急于进攻王朴,有王朴在大同守着,对我们陕西义军的发展和壮大只有好处。”

刘宗敏有些吃惊地望着李岩,忽然间觉得眼前这个小白脸看上去有些陌生了。

刘宗敏虽然是个粗人,可这并不代表他就没有心计,李岩明目张胆地和王朴合作,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李岩已经完全控制了这支军队,原本革左五营一系的将领已经全部遭到了清洗。

来此之前,刘宗敏还真没想过,李岩这小白脸会有这魄力。

刘宗敏忽然间明白,要想从李岩手中顺利接过这支军队可能不会那么容易,要是操之过急结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假如李岩真的翻了脸,以刘宗敏带来的五千人,无论如何也打不过李岩地两万多人。

“哈哈哈……”刘宗敏大笑着抱住李岩肩膀。朗声说道,“李岩兄弟你说得对,既然王朴这厮想当割据一方地诸侯。那我们就先不动他,我们先回陕西,先打下平凉、庆阳、延安三府。然后再打下西安,怎么样?”

李岩道:“平凉、庆阳、延安还有西安是一定要打地,不过不是现在,现在军粮已经筹到了,有了山上地粮食已经足以度过这个荒年了,所以现在地当务之急是抓紧时间练兵,尽快训练出一支精锐之师。”

“对。当务之急就是练兵。”刘宗敏大声附和。然后试探性地问道,“要不李岩兄弟你别去河南了,留在陕西帮助本将军练兵吧?”

“那怎么行。”李岩摇头道,“既然大王见召,末将怎能不回河南?”

刘宗敏道:“那……李岩兄弟你打算什么时候走?”

李岩道:“等返回米脂交割完了军务,末将就会动身。”

大同,总兵行辕。

王朴正和甄有才正说话时,张和尚进了行辕。向王朴抱拳作揖道:“将军您找卑职?”

“坐吧。”王朴摆了摆手,示意张和尚坐下,问道,“和尚,荆茂成是不是找你来了?”

“没错。”张和尚道,“荆茂成说他们明天就要拔营回陕西了,特意来向卑职道个别。”

王朴道:“流贼在城外抢劫这事,荆茂成有没有说起?”

“哦。说了。”张和尚道。“荆茂成说来了个叫刘宗敏的,好像还要夺李岩地兵权。城外抢劫的事就是刘宗敏的人干的。”

“刘宗敏?”甄有才道,“将军,这家伙好像是李自成手下的头号大将,看来闯贼已经对李岩起了疑心,要真是这样,那我们之前给李岩的好处岂不是全白给了?这个刘宗敏未必就会认我们的好哇。”

“无所谓。”王朴淡然道,“既然是养贼,养谁不是养?”

甄有才道:“将军,你说李岩会不会乖乖地交出兵权?”

“这个还真不好说。”王朴摇头道,“不过,只要他们回了陕西,最后谁掌兵权都无所谓,我现在最担心地还是京师地安危,京师要有个什么闪失,万岁爷要是有个好歹,咱大明朝只怕立刻就要天下大乱了。”

甄有才凝声说道:“将军的意思……是要出兵解京师之围?”

王朴长长地舒了口气,答非所问地说道:“现在还不到天下大乱的时候哪……”

“这……”甄有才听了个满头雾水。

他隐隐听出王朴似乎有出兵解京师之围的念头,却不知道王朴为什么要这么做?更不知道王朴刚才说的那句“现在还不到天下大乱的时候哪”话是什么意思?

甄有才看不明白,现在王朴的根基还是太浅了,要是大明朝现在就陷入天下大乱、四五五裂的局面,以王朴地实力是很难有什么作为的,固守大同一隅最后不是被建奴吃掉,就是被李自成灭掉,要想在夹缝中求存,可能性微乎其微。

王朴想了想,霍然说道:“有才,现在有两件事必须马上去办。”

甄有才道:“请将军吩咐。”

王朴道:“第一件事,大同镇各卫、各所、各堡全部裁撤,所驻卫所军也就地裁撤,这些垃圾对外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对内却只会祸害当地百姓,裁撤了反倒省心,隶属各卫所的军户一律转为当地百姓,归入大同府辖下!”

甄有才道:“卫所军裁撤不难,可撤下来的那些守备、千总和把总要怎么安置?”

王朴道:“先让他们回大同,在赵六斤那里呆着。”

甄有才点了点头,问道:“那客兵和募兵呢?”

王朴道:“这正是本将军要说的第二件事,那些客兵想回原藉的就发给路费打发他们回去,愿意留下就挑选其中的精壮敢战之士转为募兵,再从大同民壮中招募壮丁,凑足八千人组建长枪营和辎重营,作为火器营的辅助兵种。”

“是。”甄有才应了一声,又问道,“卑职这就去办。”

“唉。”

望着甄有才匆匆离去地瘦削身影,王朴忍不住摇头长叹一声,一个越来越突出地问题正困拢着他,那就是他手下堪可一用的人才太少了,甄有才既要打理兵器作坊,火药局,又要负责裁撤卫所军以及招募民壮地事情,实在是太难为他了。

可急切间,王朴也不知道上哪去延揽人才,因为大同本来就是文人的贫瘠之地。

榆河河畔,洪承畴正率领五百亲骑如风驰电掣般往前疾驰。

此去天寿山可以说是迫不得已,因为崇祯帝下了圣旨,洪承畴身为臣子就只能遵旨,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就是有悖臣子之礼,但洪承畴也不是傻瓜,他知道这是建奴的圈套,所以只带了五百亲骑飞身前往,九千京营精骑却在宛平按兵不动。

其实,洪承畴也抱有侥幸心理。

五百轻骑目标小,速度快,就算建奴在通往天寿山的路上埋下了天罗地网,也未必网得住他洪承畴,只要到天寿山附近兜一圈再回宛平,就算最后建奴真的毁了帝陵,洪承畴也能向崇祯帝交待了。

但洪承畴还是小觑了范文程这个铁杆汉奸,更低估了他自己在建奴心中的份量!

就在洪承畴刚刚离开宛平没多久,建奴的奸细就已经把消息传到了广渠门外的建奴大营,多尔衮当即飞骑传檄,让在清河店、大榆河、小榆河、玉泉山一带掳掠的建奴各部做好准备,张网以待。

洪承畴的五百轻骑刚刚赶到榆河河畔,还没来得及渡河北去,闻风而至的建奴铁骑就已经从十几个方向同时压了过来。

正文 第154章 还有孙传庭

紫禁城,建极殿。

崇祯帝正在宴请国丈周奎、国舅田弘遇、成国公朱纯臣、保国公朱国弼等皇亲国戚,建奴大军压境,北京城危如累卵,正是急需京营将士卖命之时,要想让京营将士卖命就得有足够的赏银,可崇祯帝把内府司钥库翻了个底朝天也只找出三万两银子。

至于国库,早在半年前就已经空了,甚至连京师官员的禄米也已经三月未发了。

不得已,崇祯帝只能召集这些皇亲国戚,以九五之尊恳求他们慷慨解囊,扶助国难,所有皇亲国戚中最富的当数成国公朱纯臣、国丈周奎还有国舅田弘遇三人,其中成国公朱纯臣的家资数以百万计,可这位国公爷却只是象征性地捐了五千两银子。

国丈周奎和国舅田弘遇各捐了三千两,其余的皇亲国戚有捐两千的,也有捐一千两的,更有甚至只捐了五百两,最后王承恩实在看不去了捐了一万两,加上内库的三万两,才勉强凑足了十万之数。

望着面前好不容易才凑足的十万两纹银,崇祯帝神情阴郁。

想他九王之尊,富有四海,却居然要为了区区十万两银子厚颜求人,更可叹的是,就算他厚颜相求了居然还是求不来银子,国势艰危一至如斯!遥想太平年景,朝廷每年得拿出多少银子养着这些皇亲国戚?可到了国难当头,这些皇亲国戚却一个个吝啬至此!

崇祯帝神情阴郁,朱纯臣等人却显得心安理得。

这些被俸禄滋养得脑满肠肥的皇亲国戚们认为保卫京师是朝廷的事,是大明朝的事,和他们个人并没有什么关系。他们个人愿意捐出几千两银子就已经算是识大体了、顾大局了。

崇祯帝幽幽说道:“王承恩。”

王承恩上前应道:“奴婢在。”

崇祯帝道:“把这十万两银子拿去给京营将士分了,告诉将士们,只要击退了建奴,朕还有重赏!”

“奴婢遵旨。”王承恩应了一声,赶紧向身后的小太监道,“快去叫人套车,把这十万两银子拉去大营。交给高公公。”

“是。”

那小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