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说汉朝二十四帝-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恳遄勇啦迹醇坝⒂窒子谔Χ浚羝鸲⒙懒饺说拿堋J苟⒙辣舜撕拗牍牵沼诜茨砍沙穑詈舐啦忌倍浚钠淙濉u醪醯某錾硌荩雇踉实募苹凳┑锰煲挛薹欤忱夭说笔背幸淮蠡龊Γ笕颂驹唬骸八就矫钏阃泻烊梗挥酶筛瓴挥帽H交⒗瓮椒蚜Γ枞醋喾镆峭ぁ!

婢女说。根据是《后汉书·吕布传》。董卓任吕布为骑都尉,非常信任他,于是收他为义子。有一次,吕布因小事得罪了董卓,董卓大怒之下持戟向吕布掷去,幸亏吕布及时避开,从此吕布对董卓暗怀怨愤。为了报复董卓,吕布趁机与他的侍婢貂蝉私通,又惟恐董卓识破,由此生出许多矛盾。

秦宜禄之妻说。《三国志·关羽传》中讲到,曹操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向曹操请求说,城破之后,请把秦宜禄之妻赐我为妻。曹操同意了。后关羽又屡屡向曹操提及此事,曹操不由得好奇心起:“难道那秦宜禄之妻是一个美人儿,让关羽如此念念不忘?”于是,曹操在城破之日派人先将秦妻送入自己营帐,自己留下了。关羽没有得到秦妻,因此心里很不痛快。

此外,徽剧、川剧、绍剧、京剧都有《斩貂》剧目,写吕布在白门楼殒命后,其爱妾貂蝉为张飞所获,送至关羽处。关羽甚爱怜之,但念及古今英雄豪杰往往以迷恋女色而身败名裂,便逼令貂蝉自刎。

由于文人的渲染和演绎,貂蝉的来历越来越扑朔迷离。由于这些故事或多或少与史实有关,真真假假,更为难辨,以致历史上的貂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就成为难解的悬案了。

董卓死讯传出,人心大快,士卒皆呼万岁,大街小巷,黎民百姓载歌载舞,长安城中士女欢呼雀跃,置酒相庆。董卓尸体放在街上示众,后被烧成灰烬。董卓死后,皇甫嵩攻郿坞,杀董曼,从郿坞中搜出藏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锦绮奇玩珍宝堆积如山。

可以说,汉献帝登基之后还未来得及感谢董卓这个大恩人,一切就改变了,董卓控制了朝廷,也控制了他这个新皇帝。他不过是个空头的天子,是董卓举给各路诸侯看的一个招牌,不要说重整祖业,就连起码的尊严也不能保障。这时的献帝只能做一些手头的小事,然而这些小事反而说明了献帝绝非平庸之辈。兴平元年(194),天大旱,长安城内谷一斛值钱50万,人相食。献帝令侍御史侯汶开仓济民,但饿死者如旧,献帝怀疑侯汶作弊,于是亲自检验,证明发放中确有克扣现象,弄清了侯汶的假公济私,于是下诏杖责侯汶,从而使饥民切实受到赈济。

李、郭之乱:献帝乱中飘荡董卓的死,给献帝登上政治舞台一次绝好的机会。他命王允录尚书事,晋升吕布为奋威将军,二人共同主持朝政。

应该说,王允是个正直忠义、嫉恶如仇的人,但他缺乏政治经验,缺少对现实政治合理的思考与判断。诛除了董卓,他理应分化董卓余部,瓦解敌军,稳定民心,但他却不断打击,一味株连,当时百姓中流传说朝廷准备杀尽凉州人,这就使形势发生了变化。

董卓的部将李傕(jué)、郭汜等都是凉州人,他们曾派人到长安请求朝廷赦免,王允都没有同意。迫不得已,他们向长安进发,一路上收拾残兵,共达10余万人。

初平三年(192)五月,李傕、郭汜包围长安,吕布率兵扼守,彼此相持8天不下。后来吕布部下发生兵变,李傕等攻入城内。李傕、郭汜杀掉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及兵民死者万余人。吕布率残部,出武关,投奔袁术。王允被杀。

汉献帝又落入李傕、郭汜手中。李傕晋升为车骑校尉,郭汜为后将军,两人共掌朝政。兴平元年(194),献帝行加冕礼,改年号为兴平。

兴平二年(195),李傕、郭汜互相猜忌起来,最后兵刃相向,互相攻击。李傕为取得主动,先派侄子李暹(xiān)率数千人马胁迫汉献帝出宫,然后纵兵入宫,大肆抢劫。之后又放了一把火,把宫阙焚烧殆尽。献帝派太尉杨彪等几位大臣到郭营中调和,郭汜反而扣留了几位大臣。杨彪愤怒地说:“君臣共斗,一人劫天子,一人质公卿!”这些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也可见献帝的遭遇,他不过是李、郭争斗的一种工具而已。

后来,杨定、杨奉、董承等护卫着献帝逃离李傕、郭汜的围追堵截,其间段煨(wēi)、张洛还曾想方设法劫走献帝。献帝经过千辛万苦,历时近半年,兴平二年(195)十二月逃到安邑,第二年七月,才回到洛阳。这时的洛阳,经董卓的毁灭性破坏,宫室烧尽,满目荆棘,人丁无多,一片荒凉。

汉献帝在李、郭之争中处于最为悲惨的境地之中。他不仅在政治上成为李、郭争斗的工具,而且在生活上也非常凄惨。有时饮食难以供应,群臣及侍从面有饥色。有一次,献帝便向李傕要五斗米、五具牛骨以解燃眉之急,居然遭李傕拒绝,最后好歹给了一点臭牛排,献帝虽然大怒,但也不能把李傕怎样。献帝使皇甫郦去说和二人,郭汜同意了,李傕坚决不答应,当皇甫郦向献帝复命说:“李傕不肯奉诏,词语不顺。”献帝连怒气都不敢有,而是“恐傕闻之,亟令郦去”。195年,李傕、郭汜表面和好以后,献帝使人晓喻郭汜,要驾幸弘农,郭汜偏不理睬,献帝无计可施,竟然悲愤得一整天不吃饭,以示抗议。献帝虽为一代之君,却迁徙留转于豪强之间,生命都难以保证,更不要说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了。

曹操专权:献帝充当“天子”随着军阀混战的愈演愈烈,汉献帝的政治作用似乎越来越大了。建安元年(196),袁绍谋臣沮授曾劝说他,如果能“西迎大驾,挟天子而令诸侯”,就会收到没有谁“能御之”的功效。

而曹操更是早有此识。初平二年(191),曹操做东郡太守不久,皇室刘邈在献帝面前称赞曹操忠诚,曹操为此十分感激。初平三年(192),治中从事毛玠向他建议:

今天下分崩,乘舆播荡,生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此言深得曹操之意。

献帝东迁后,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当时宫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献帝还在洛阳时,曹操就曾向他进献过缝帐2顶,丝线10斤,山阳郡所产的甜梨2箱,稗枣(一种青黑色的枣)2箱。献帝都许后,曹操更是经常进献,其中有桓帝时赐给他祖父曹腾的家藏器物,也有属下陆续搜寻到的一些宫中流失的器物。

迎接汉献帝来许昌,是曹操的另一个杰作。他最初提起此议时,只有荀彧(yù)赞同,并极力说明迎献帝的迫切性和对今后斗争的有利性,说这是一件“大顺”、“大略”、“大德”的事。但最初迎接由于董承等阻拦并未如愿。后来董承为抵抗韩暹的势力暗召曹操到洛阳。部下董昭又提醒他只有把献帝迎到他的地盘许昌,方可成就大业,万事无虞。这样,曹操借口京都无粮,要送献帝到鲁阳就食,把献帝安全转抵许昌。建安元年(196),汉献帝迁都于许昌。

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迁都许昌后,又任命他为大将军。“节”即符节,是古代帝王派遣将相委以重任时,用作凭证的一种信物,有了它就有了斩杀违犯军令者的权力;“钺”是古代一种象斧的兵器,这里指帝王所专有的、代表征伐之权的一种斧钺,有了它就有了总统内外诸军的大权。“录”即总领诸事之意,“录尚书事”实即总揽朝政。东汉以来,中央政府中号称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义上的首脑,实际权力在中朝的尚书台,皇帝总是挑选亲信大臣“录尚书事”。虽然后来曹操又辞去了大将军一职,而改任司空,但有献帝在许昌,他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

汉献帝刘协在许都虽然衣食无忧,却也无所事事。特别是虽然是贵为天子,曹操也还算尊重自己,但他却时时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曹操不断地诛除公卿大臣,不断地集军政大权于一己。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进驻洛阳,立刻趁张杨、杨奉兵众在外,赶跑了韩暹,接着做了三件事: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谓“讨有罪”;封董承、伏完等,谓“赏有功”;追赐射声校尉沮俊,谓“矜死节”。然后在第九天趁他人尚未来得及反应的情况下,迁帝都许,使皇帝摆脱其他势力的控制。此后,他还加紧步伐剪除异己,提高自己的权势。他首先向最有影响力的三公发难,罢免太尉杨彪、司空张喜;其次诛杀议郎赵彦,“其余内外,多见诛戮”;再次是发兵征讨杨奉,解除近兵之忧;最后是一方面以天子名义谴责袁绍,打击其气焰,另一方面将大将军让予袁绍,稳定大敌。其结果自然是“百官总己以听”,而汉献帝只是“守位而已”。

曹操的专权行为,引起汉献帝和一些大臣的不满。汉献帝一方面试图削弱曹操的权力,于是在建安四年(199)“以董承为车骑将军”;另一方面,准备除掉曹操,恢复皇权。于是他用鲜血写成了一封诏书,秘密地藏在衣带之中,赐给董承,让他与刘备等谋诛曹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衣带诏”。这是汉献帝刘协试图收回皇权所做的一次努力,是他对命运所做的一次抗争。但不幸的是,他失败了。第二年春(即建安五年,200年),密谋泄露,刘备先前已借故出走,得免于难。几员主谋董承、王服、种辑等均被处斩,夷灭三族。董承的女儿是献帝的贵人,这时已怀有身孕,献帝极力保护,最后竟也未能得免。曹操借此杀了一大批忠于献帝的臣子,朝廷上下安排的都是他的亲信,“左右侍卫莫非曹氏之人者”。

这一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取得北方大片土地。此后,曹操相继占领北方州郡,到建安十二年(207年),降服乌桓,统一了北方。次年六月,曹操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自为丞相。七月,曹操南征,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建安十八年,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

董贵人被曹操害死后,伏皇后内心不安,她写信给她的哥哥伏完,历数曹操罪恶,请伏完寻找机会,除掉曹操。建安十九年(214),伏皇后给他哥哥伏完的信被伏家的一个仆人偷偷地献给曹操。曹操勃然大怒,进宫胁迫献帝废去伏皇后。献帝犹豫不忍。曹操不等献帝许可,便让尚书令华歆起草废后的诏书,逼献帝盖印。伏皇后得到诏书,正想搬出后宫,忽然听到外面人声嘈杂,原来是华歆带人来搜捕皇后。伏皇后吓得躲进宫中的夹墙里,被华歆发现。华歆揪住伏皇后的头发,将她拖到外殿。献帝正在外殿和御史大夫郗虑坐着,见伏皇后披头散发,赤着双脚,情形十分悲惨,不禁泪流满面。伏皇后对献帝哭泣说:“真的就不能活命了吗?”献帝叹了一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哪一天!”华歆不由分说,将伏皇后拉走,关在监狱里,幽闭而死。伏皇后生的两个儿子被毒死,伏氏家族受株连被处死的有100多人。建安二十年(215)正月,曹操立他的第二个女儿曹节为皇后。

汉献帝虽然9岁就被立为皇帝,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做过一天真正的天子。刚即位时,董卓把握朝政;董卓死后,李傕、郭汜争斗不已,献帝成了他们争来夺去的战利品;逃到洛阳,又落到曹操手里,成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工具。他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也是一个地道的傀儡。

◎东汉之悲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袭爵为魏王。献帝以为曹操一死,自己就可亲政,于是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

其实这早已是个美丽的不可实现的梦想。还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孙权在南方称臣,曹操还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一边把孙权的上书传给大家看,在炫耀中也表明了一种心迹,他是在做着舆论上的准备,也是让群臣们做着心理上的准备。果然,侍中陈群立即回应,称“汉祚已终”,劝曹操“宜正大统”。而曹操则早已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如果天命如此,那么就让我做周文王吧!”当初,姬昌反对商朝统治,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他的儿子周武王最后推翻了商朝,建立周朝,尊其父姬昌为文王。曹操之意,十分明显。

220年10月,汉献帝告祭祖庙,使张音奏玺绶诏册,禅位于曹丕。曹丕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受玉玺,即皇帝位。随即进入许都,改建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为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废献帝为山阳公,曹皇后为山阳公夫人,勒令搬出宫去,但仍然可以用汉天子礼乐,算是另眼看待。汉献帝做了大半辈子的傀儡,到最后也没有摆脱被取代的命运。

十四年之后,即魏青龙二年(234),献帝死去,终年54岁。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

献帝禅让,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汉朝400余年命运的终结。如今,经历了1800年风雨,作为这一历史事件重要见证的受禅坛和“三绝”碑,仍然存世。

受禅坛位于河南省临颍县境内,距许昌市仅15公里。据介绍,原来的受禅坛有三层,非常高大,十分壮观。当年汉献帝刘协在坛上请魏王曹丕受禅,亲手将玉玺奉上。坛下有400余名大小官僚和30余万禁军将士目睹了这一事件。

如今,这里只留下一个荒草丛生的大土堆。直径300米,高度18米,占地仍有5280平方米。坛顶有块锅盖大小的地方寸草不生,据说那是当年汉献帝跪过的地方,为土坛平添了一点神秘的色彩。

距此不远,有个类似农家小院的建筑。那里摆放着劝进碑和受禅碑。两碑大小基本相当,受禅碑正面有字22行,每行最满49个字,全碑共1359个字。现在碑上文字仅存900多个。

这里平素大门紧锁,很少有人知道,但这里面的两块其貌不扬且损毁严重的石碑,堪称国宝,是举世无双的“三绝”碑!

相传此碑碑文出自大臣王朗之手,书法是吏部尚书梁鹄的杰作,而刻碑者是当时鼎鼎有名的钟繇。文章、书法、雕刻,都堪称绝品,故称“三绝”碑。作为那个时期保留下来的石碑,它不仅记载了一段历史,而且也记载了汉字演变及书法艺术发展的过程,其价值很高。

然而,现在它却被人冷落了。

但历史毕竟是历史,这些古迹文物可能被冷落,但历史却不能忘记。

东汉的覆亡一是由于朝政的腐败,主要表现为皇帝的昏愦,只知贪图享乐,不念百姓死活。朝政的腐败导致了184年的黄巾大起义。二是由于制度的弊端,东汉时期,特别是从和帝起,外戚、宦官势力膨胀,各自结成利益集团,互相争斗,攫取权力与财富,致使政治日益黑暗。三是东汉后期的七八朝皇帝,即位时都是娃娃。和帝即位时10岁,安帝即位时13岁,顺帝即位时11岁。顺帝死后冲帝即位时只2岁,到3岁时死了,继位的质帝只8岁,到9岁死了,继位的桓帝也只15岁。桓帝之后的灵帝,即位时12岁,仍是个娃娃。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临朝,外戚掌权,作威作福。皇帝长大后,反过来要摆脱外戚控制,于是求助于宦官,通过宦官势力来消灭外戚势力;下一届小皇帝登基,外戚又得势,反过来又要消灭宦官势力。这样循环往复,把整个东汉王朝搅得天无宁日。最终宦官、外戚两大势力在灵帝死后的火拚中同归于尽,东汉王朝实际也灭亡了。

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开国,中经明帝刘庄、章帝刘垣、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祜、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桓帝刘志,到灵帝刘宏时出现亡国征兆,最后到献帝刘协建安二十五年(220)灭亡,总计12帝,历时195年。

◎刘协个人小档案

姓名:刘协

出生:光和四年(181)

属相:鸡

卒年:魏明帝青龙二年(234)

享年:54岁

谥号:献皇帝

庙号:无

年号:初平、兴平、建安

陵寝:禅陵

父亲:刘宏

母亲:王美人

初婚:15岁

配偶:伏寿

皇后:伏寿、曹节

继位人:无

最得意:董卓马前叙乱

最失意:衣带密诏败露

最痛心:亲自交出国玺

最擅长:隐忍苟活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张斌主编:《亡国之君秘闻·汉献帝——刘协》,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年

(2)刘光胜、刘凌著:《汉献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3)徐淦编文,左川甘绘图:《中国皇帝大观·汉明帝~汉献帝》,

(台北)晓园出版社,1991年

(4)赵云田等:《中国历代开国与亡国皇帝》,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5)徐兴无:《白日薄西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后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唐遗风与今日中华的辉煌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我们放眼现代、展望未来,就必须正确地回顾历史,而两汉的历史无疑是华采纷呈的篇章之一,是经验与教训同在的教材中的一节,理应正确地认识和总结。可是,要做到“正确”二字,谈何容易!幸好,中华书局先后出版了《正说清朝十二帝》和《正说明朝十六帝》,为我们拓出了一条坦途,我们为什么不沿着“正说”的这一条路,去正确地认识和总结两汉的历史呢?这是我们撰写本书的初衷。

说起撰写本书,还有偶然的因素。今年4月中旬,我来京办事。其间,中华书局的编辑们正在物色撰写“汉帝”的作者,我和绥化师范学院张庆利教授便成为被推人选。其间中华书局编辑祝安顺先生不辞辛劳地来到我在北京的住处专程拜访,使我感动不已。他诚恳地邀请我编写本书中的西汉部分,由张教授担任东汉部分的撰稿人。盛情难却,我便接受了约稿的任务。从此,我便与从未谋面的张教授分头夜以继日的笔耕,终于如期脱稿了。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要向中华书局的祝安顺和宋志军两位编辑致以诚挚的谢意。因为在撰写和修改本书的过程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