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黄天鼎立-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知道在这个牛羊马匹价值百金、千金的时代,这些繁重的工作大多数可全都是靠人力在运作在搬运的。

    因此运输粮草辎重的部队自古以来就是出了名的慢,为此国外大战,国内征集军队一向都有着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的话在。

    除了粮草的重要外,也就是因为粮草运输部队是十分慢的。

    而军队也恰恰是不可能丢下粮草辎重部队自己跑掉的。

    如此加上士卒本身的素质,和那根本就是荒野的行军路线以及还要安营扎寨,警防敌人偷袭等种种原因加起来才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

    而蔡旭无法大量的改变手下的士卒的素质,也没有能力在荒野之中清理出一条可以放心奔跑,走起来也不泥泞的大道,因此他只能是在预防敌人偷袭这点上做文章了。

    不惜撒出去三千骑兵作为眼睛就是为了做到五十里内没有任何大量敌人出现。

    为此蔡旭早有安排,三千骑彻底分散开来,每五里差不多一批人,随身带着响箭,以响箭的多少来传递消息,就能让蔡旭最快在敌人出现在五六十里之外的时候就发现对方。

    因此蔡旭在派出这支三千人的斥候骑兵之后,他就放心的开始全军大奔袭了。

    连后勤辎重队伍的辆车都抛弃了,全军每人自己携带十天的粮食,其他的全部用驽马背负着。

    以不惜体力的开始全速行军前进为代价换取更快的行军速度,蔡旭还真就不相信有那支军队能在五六十里以最快的速度杀过来之后,还能比他的人好到哪里去。

    亦或者说,敌人在五六十里之外被发现之后,他这边的人还没有恢复过来大半体力。

    如此在接下来的几天内,蔡旭奇迹般的将这支杂军青壮带出了日行军六十里的大突破。

    虽然前一两天的时候,麾下的士卒们有些难以适应这种远距离的长时间奔跑,但作为这个世界最能吃苦忍耐的民族,当一两天的习惯性适应之后,蔡旭麾下的士卒们无论是那一万的精锐老兵,还是那两万人的信徒青壮全都彻底的适应了下来。

    七天之后,蔡旭带着大军冲入了上谷郡的边界线。

    十五天之后,蔡旭带着大军来到了上谷郡的沮阳郡城,那里是上谷郡的郡县治所所在。

    五月二十四日,正午,一到沮阳城范围内,远远的看着那丝毫不逊色甚至还要高大于涿郡的郡县城墙,蔡旭就习惯性的叫人上去先试着喊投降。

    虽然觉得沮阳郡县这个大郡可能不会这么轻易,但蔡旭还是派人试了试,毕竟万一要是成了呢!那可是会少了他很大的功夫和时间的。

    原来从踏入上谷郡之后,沿途所遇到的那些无名小县城或者小村庄一听黄巾军到此,当场不是投降就逃跑的情况让蔡旭每到一地就十分自然的做出了劝降的举动。

    反正不管成不成又没有什么损失,为什么不干呢!

    后来蔡旭才知道,原来他们都是因为知道了四月份以来黄巾军对汉朝正规军的那几场大战的胜败了。

    在确定了消息传来之后,摄于黄巾军已经达到顶峰的声势,原本就是在中立的不少郡县官吏以及乡下土官在面对蔡旭的军队开赴之后自然是马上就选择了投降了。

    不投降的也自然都已经跑路了。

第六十七章 惯例的劝降() 
而随着这些官吏的选择,底层的平民百姓们自然也都跟随着一起做出了相同的选择。

    毕竟此时的黄巾军还不过是刚刚起来,在几十年的太平道名声下,在穷苦百姓的眼中,名声其实还是很好的。

    因此当那些官吏们做出选择之后,当即就有不少百姓平民们在看到黄巾军的旗号之后,还没有等到蔡旭攻打或者本人出面招揽就出现了大规模投降或者奔逃的事情。

    鲜有抵抗者出现

    以至于蔡旭在踏入上谷郡之后的时间内就是不断的带着麾下的黄巾军四处游弋,同时打着旗号的接受着那些小土城,连实际的战事都少有插手的机会。

    唯一的那几次也不过是派些人手去处理一下趁乱而起的一些流氓地痞而已。

    当然之所有能有这样大的成功,其中除了中原黄巾军压过汉军的可怕声势使得那些已经被震慑在黄巾军威势下的人不敢冒头外,和蔡旭自己的一番安排也是分不开的。

    原来当初在确定下了这个绝佳的好机会之后,一早就清楚自己时间绝对不多的蔡旭在准备着加快行军速度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一个小把戏,那就是霸道的虚张声势的出击。

    广立旗号,虚张声势,撑死了才三万人的队伍,在蔡旭踏入上谷郡开始,就一直都是大摇大摆的打出了七八万的旗帜声势的。

    要知道几万人的大军拉开来,那至少都是连绵十几里的队形声势,除非是排成方阵给人全面观察。

    否则除了是十分有经验的宿将或者军阵精锐斥候,否则还真不是谁都能从遮天蔽日的旗帜和人山人海的大军之中准确的看出三万人和六七万人的差别的。

    “城楼上的官听着,我黄巾军幽州大渠帅,黄天圣子大人带军已经兵临城下了,尔等如果不想死的话就赶紧弃城投降。”

    “圣子大人慈悲,汝等要是愿意不交战就投降,圣子大人已经许诺过不会伤害你们的性命和财产。”

    “反之你们家只有死路一条。”

    “还是死全家的那种。”一名承接到喊投降任务的黄巾军军士来到沮阳郡城下三百步的距离大声对城头上的人吼道。

    而后,这名军士在轻松喘了口气后又再次大喊道:“城上的弟兄们,我们黄巾军是为了解放大家而来的,我们只针对无量的地主豪情**商世家。”

    “对寒门和百姓,只要不乱我们的法规是不会有任何黄巾军伤害你们的。”军士再次大声说道:“还请大家考虑清楚,你们真的有必要为了这些只是利用你们的狗官和恶心地主主人而拼命吗?”

    听着城下那名黄巾军的大声喊降话以及那挑拨离间的言辞,上谷郡赵康心中同样憋着一口气。

    他知道随着黄巾军的兵临城下,要不了多久,就必然会有人开始动摇了,就和之前那些在小县城小土村时间投降或者逃窜的人一样。

    毕竟此时黄巾军的兵锋实在是太厉害了。

    想到之前收到的朝廷大家接连被打败的消息,赵康自己心中也不是没有动摇过。

    当然,毕竟是一郡太守,赵康自然是不可能会想着去投降什么黄巾军的,他只是闪过一丝要不要战略撤退的想法而已。

    不过之后在探知蔡旭从踏入上谷郡开始就在不断分兵驻守沿途的城池之后,赵康才算是彻底沉下了自己那一丝战略转移的心思。

    “哼,等白山那边的乌恒人来了,到时候让乌恒人去探探这些黄巾逆贼的底细先。”赵康心中暗自想道。

    面上却是一脸怒意的大喝道:“说话啊!现在人家都已经在城楼下了,你们还在迟疑什么?”

    “啊!之前的一个个的都知道推,现在好了,人家都兵临城下了,现在看你们还怎么推。”

    听到赵康的怒吼,跟在他身边的一众城中世家地主们当即一个个的额留冷汗的说道:“太守大人,这可不怪我们啊!现在连朝廷的大军都败了,我们这边几乎都已经成为飞地了,实在是无法可想啊!”

    “哼,本官可不管这些。”赵康冷哼一声说道:“实话告诉你们,本官的人已经探查清楚了,这次来袭的黄巾军并没有七八万人那么玄乎,只有三四万左右而已。”

    “而现在城下的黄巾军更是已经比一开始的三万人少了很多了,最多也不过是两万到两万五千人的样子,依靠我们的城墙防御,如果人手足够的话不是不能防御住的。”

    “这个时候就看你们愿不愿意付出了。”

    “是要家业还是要财富的积累,你们自己看着办吧!”赵康冷冷的逼迫道。

    “这。”听到太守赵康的话,众人当即面面相聚随后在一个老者的带领下咬牙保证道:“既然只有两万人,那我等拼一拼不是不行。”

    “只是这次就算挡下来了,我等恐怕也只是是挡这一次,之后还许尽快想退路才是,否则下次黄巾军再来,我等可就没有什么抵抗能力了。”

    老者看着赵康沉声说道:“如今黄巾军席卷天下,声势浩大,朝廷不管是不是能剿灭黄巾军,但短时间内却是绝对没有可能对我们这边进行支援的,因此最后我们还是要考自己。”

    “对此太守大人可有什么想法?”

    看着再次凝成一股的众多世家地主,太守赵康在头疼的同时也知道自己如果不给他们一个解释和答案的话,恐怕还真不能让这些人倾尽全力的出手。

    “王老所说,本太守自然也是清楚的,别忘了本太守的赵家也是这沮阳城本地的大族,本太守自然也清楚你们的顾虑。”

    “本太守在此保证,只要诸位能助本太守这次打败黄巾军,那么事后,本太守愿意挂印辞官,之后带着大家一起全家迁移代郡甚至出幽州入并州避险。”太守赵康沉声说道。

    这里所谓的挂印辞官后的迁移不过是好听点的话而已,实际上大家都是理解其中含义的。

第六十八章 沮阳城各大世家的动员() 
说实话赵康能开口主动辞官隐退也算是牺牲很大了,毕竟朝廷虽然不乏总是有人玩这一手,但在危难之时这么搞,可就不是什么高风亮节了,一个懦弱的名声是跑不掉了的,那怕赵康先打一场胜利出来也一样。

    而名声臭了,不被唾弃降罪就算是好的了,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仕途可言了。

    “如此那我等自然愿意鼎立相助。”得到满意的答案后,老者等人当即心中松了口气。

    全家迁移不就是直接逃跑吗?虽然众人心中不是没有过这种想法,但之前一来顾忌风险,二来也是怕赵康的态度,此时赵康自己都表态了,那他们这些人自然也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从朝廷大军接连战败的消息传来之后,其实大家早就巴不得走人了。

    “诸位,老朽在这里说几句。”既然得到了赵康的保证,那王老觉得最好趁这个时候将一些事情讲开的好,免得之后又有人习惯性的留了一手。

    只见王老转身对身边的这些世家地主之人说道:“诸位之中有些人可能上过战场,服过兵役,有些人可能没有,但老夫当初是服过兵役打过几年仗的,记得那是在凉州的时候打得姜人。”

    “虽然之后也没有当上将军之职,但好歹也是军中校尉。”

    “因此老朽也算是一个知兵之人。”

    “自古以来城墙攻防战的战损比例一项都是十分大的,同等士卒精锐的情况下一般是在一比五左右的。

    “也就是说城下的那两万人,我们只需要损失四千人就能耗光他们。“一个从没有上过战场,年纪也比较轻的地主开口说道。

    闻言,王老、赵康等几个知兵的人当即脸颊抽搐,面色发黑了些。

    看着这个出了名的不学无术的家伙,王老即为其白痴而恼怒,却又感觉到对方这话的合适。

    “虽然白痴了些,不过这时候,这话听着给其他人提提心气也好!”

    只见王老深吸了口气的说道:“子清说的不错,理论上来说,我们损失四千人,外面的黄巾军就该死绝了。”

    “虽然实际上不可能这么演变,但是,你们要知道我们现在是能动员出远远超过四千人的军队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保证麾下的儿郎们有死战的决心和毅力,那黄巾军就不可能攻破我们,因为他们也是人,是人就不可能一直承受下来一比五的战损比的。”

    “因此之后我们除了要完全调动出自己所有的力量外,更重要的事是如何让麾下的将士们拼命效死。”

    “而不是让他们轻易的被对方的话引诱过去。”

    说道这里王老顿了顿才继续说道:“刚刚外面的黄巾军的话,你们也是听到了的。”

    “拉拢底层百姓平民想要在离间我们的同时,也达到了限制我们扩大军队人手的阴谋。”

    “因此之后我们必须出动自己的嫡系人马!那些不太熟系的人士卒或者青壮都得分散看顾起来,免得有些人心中有了别的想法。

    “而这些都是需要诸位一起协力的,因此之后大家都不能再保留什么了,尤其是在人力上。”

    “王老说的对。”随着王老的话音,下一刻就有些世家地主的家主们响应了起来。

    毕竟像之前的那个白痴智商还是很少了,能成为世家豪强的一家之主的人都是多方面竞争下来的,因此就没有一个是真正很蠢的人。

    自然也能理解王老的心思和想法,因此在这个唇亡齿寒的时候,他们也都毫不犹豫的响应了。

    “好,那大家都动员起来,许下重诺,我们只要保证士气不衰,一般三成的战损应该足够黄巾军自己退了。”王老沉声说道。

    “不错,王老说的三成战损已经是一般正规士卒军队才能承受的损失而士气不溃散的界限了。”

    太守赵康开口说道:“但城外的黄巾军可是没有什么大型攻城器械的,他们最多也只能准备云梯和撞城车而已,只有这些,我们甚至能进一步拉大战损,因此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不被敌军所摄,实际上他们是拿我们没有什么办法的。”

    “毕竟我们和当初涿郡不同,当初的涿郡城是先派出了五千精锐去偷袭,结果被围歼了,之后没有力量再守城了才让黄巾军如此轻易的攻破的。”

    “我们现在光是郡兵就有三千,其中多老卒,如果各家愿意动员起来,我们至少还能聚集起三千可靠的青壮,而后百姓之中也还有至少一千到三千青壮可以拉来做最后的替补。”

    “我们只需要做到折损两千人而士气不愧就能守住自己了。”

    “诸位当奋起才是。”太守赵康没有说他之前已经通知过护乌恒校尉调动白山那边的乌恒人的事情。

    “反正现在还撑得住,就先不说了,等之后士气大衰,他们扛不住的了在说出来给他们提提心气。”赵康心中想到。

    “不过,那些无根之人的忠心还是需要关注一下的。”王老再次开口说道:“刚刚黄巾军的劝降话恐怕有不少人会心动,现在我们的人占据绝对主导,他们就算是有心也不敢动。”

    “可之后如果战事胶着,我们的嫡系损失过大,搞不好他们会成为一个极大的隐患。”

    “那我们要不要!”之前那个不学无术的白痴再次面容狠色的说道。

    “不行,现在正是关键的时候,我们不可以做任何刺激他们的事情,那简直是主动撕破脸,到时候恐怕本来就还在摇摆的人也会心向黄巾的。”太守赵康打断道。

    “现在郡兵之中多是老卒,大多都是幽州本地人,七成就是我们上谷郡的人,我相信很多人应该都是和你们有不少联系的,毕竟你们的家业遍布上谷郡方方面面,只要在这里生活,传上几代,就不可能和你们都没有联系。”

    “这样,回头你们把自家的人都报给我,同时把那些了解比较深的人也报上来,我来做统一安排。”

第六十九章 太守赵康的想法() 
“回头本太守就将那些嫡系忠心的和信得过的人和那些不大信得过的青壮参杂着安排,一定会让我们能时刻保持对军中的掌控。”

    “那就依太守大人之意。”听到赵康的话,众多世家家族们当即对视了一眼后齐声说道。

    虽然这样做,赵康有整编他们力量的嫌疑,但此时此刻不同于以往,正是需要大家同心协力的时候,因此面对掌控着大义和主要郡兵大全的赵康,这些世家豪强们也只能识曲的先选择俯首了。

    “毕竟打不退黄巾军,那一切都要完蛋,还争什么啊!”

    “如此,那诸位回去准备吧!尽快调节好各方面,本太守再巡视一二,这次我们一定能顶住黄巾军成为大汉朝唯一一个挡下黄巾军兵锋的官军,如此就算我等之后撤退迁移了,皇帝和三公九卿们也不好过于降罪我等。”

    “那就劳累太守大人了,我等先告辞了。”王老闻言再次率先拱手说道。随后一众世家之人就一起离开了。

    看着一众一起离开的世家地主的家主们,赵康转身带着自己的手下去巡视城防了。

    虽然心中有着一些想法,也知道刚刚离开的那些人肯定要在私下里大成什么攻守同盟的协议,但守住沮阳城是大家都抱着的统一底线,在这点上赵康其实也是最积极的一个,因此虽然知道他们背后的小动作,但赵康依旧只能明知故问的放过,反倒是在城防上他可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家主,为什么不说我们已经召集了乌恒人的消息呢!那样不是能让大家更安心些吗?”巡视完城防之后,在回太守府的路上,沮阳郡郡尉赵阳开口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他是太守赵康的侄子,代表着赵康掌控着城中的军事力量。

    闻言,骑在军马上的太守赵康淡淡的看了他一眼说道:“阿阳(小名)你要知道,乌恒人的消息我们随时都可以说,但像今天这样激发城中各大家主们齐心协力出力的机会却可能只有这一次。”

    “你不是一直在抱怨因为他们的掣肘,而无法彻底掌控郡兵吗?这次就是一个最好的机会。”

    “回头等他们把名单报上来,我们就可以直接将他们的人手锁定在个人身上。”

    “战场上本来就是危险的,这次我们的战损一定也不小,等黄巾军快支撑不住了,你自己动些手脚,完事之后郡兵还不是就在你手中了。”

    “多谢家主指点。”面相粗狂,没有多少心机的赵阳大喜的拱手说道。

    要知道虽然因为家主赵康坐上了上谷郡太守职位的关系,本就是军中的赵阳也因此没多久就水涨船高的接任了郡尉的职位。

    但因为当初赵康上位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本地世家豪族们的妥协和支持,因此赵康上位之后也不得不多多照顾各家人,而作为一城之重的官兵自然就是各家都不想放弃的地方了。

    虽然赵阳掌控着最大的影响力,但因为各世家地主豪强的存在,他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主掌,最多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