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N道贩子康采恩-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而是越王允常这样好高骛远的君主,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力,除了慷慨陈词的说辞以外,这些君主的野心,也为他们的才华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和舞台。

    ——您想称霸吗?听我的准没错!

    在这个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年代里,每一个人都很注意对自己的包装与宣传,他们不容许自己身上出现污点,至少在舆论层级上是这样的。

    但这毕竟是个弱肉强食的残酷时代,真正能够在道德上洁身自好,并扬名立万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人都是凭借自己的谋略与武技,去获得国君的信任和人民的称赞。

    所以这是一个盛产伪君子的时代,更是一个不乏真小人的时代。

    其实他们都是真真实实的人而已。

    既然都是人,那也就没有什么好苛责的了。于是康采恩只是叹了几口气,然后就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他们。

    军队很快就集结起来,准备向着吴国方向开进。

    他们差不多会经历半个月的旅途,然后用自己的军事战略向吴王阖闾宣布越人的到来。

    当然,大宋王朝的旗帜,也会短暂的出现在吴国人的城头上,不过康采恩只派出了一千多人的军队,以及配属的辎重队伍,主力还是留守在了如今的根据地附近,并且他本人也没有亲赴前线的意思,而是将所有的统兵事务都交给了自己的亲信郭逵去处理。

    至于他本人,则还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相对于1977年和宋朝之间的时空贸易而言,从大宋进口物品到春秋时期贩卖则更容易赚取巨额利润,这其中有两个非常显著的原因,其中之一是针对康采恩而言的,毕竟他在宋朝的地位,要远远高于他在1977年的地位,其二,则是一条最为普遍不过的规律,如果两个时空之间的文明差距太大,那么一些商品可能因为过于奇怪,以至于超过了被倾销时空居民的想象范围,故而他们可能在第一时间并不能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也就需要投入更大的宣传成本,去唤醒相应的市场。但是如果两个时空之间的生产力差距并不是很大,至少在名义上有着极高的相似程度,只是在技术上拥有者些微的差距,那么就不存在这样的宣发问题。

    而大宋朝与越国之间的贸易,则显然属于后者。

    所以康采恩准备趁着越王允常不在的时候,用自己所贩卖的商品,宣示一下自己的存在价值。

    于是大量的宋朝物品,尤其是手工艺品开始被采购,康采恩与相关行团之间的矛盾,也因为大量采购,以及之前的各种有好方案而迅速化解。

    毕竟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不想卷入这场纷争当中的,只是他们在汴京城里抱团已久,既然盟友们发起了与康采恩的商战,那他们自然也不好坐壁上观,但是如果这场商战影响到了他们的生存,那所谓的盟友也就根本不值一提了。因为结盟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但如果生存的基本目标都无法实现,那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呢?

    只不过这一计划并不在康定国当时制定的分化行团的方案当中,好在它起到的效果足够明显,康定国自然也会将之当作是对方案的有力补充。

    而且原有的计划步骤也没有被打乱,甚至康采恩还借机加速了饼券的使用范围。尤其是在书画行购买画作的时候,康采恩就经常使用大额的肉饼券进行支付。对方一开始扭于情面不好拒绝,但是在收钱之后立刻赶往附近的钱庄进行兑换,好在前装的给付能力并没有出现问题,一来二去之间,书画行终于意识到,这种肉饼券是可以当做钱来使用的。

    于是肉饼券在大宋王朝就有了最初步的货币信用。但不幸的是,这种推广方式在经济更加落后的越国是行不通的,康采恩甚至压根不做此想,只是简单的将货物贩卖到这里,收取当地的货币而已。

    这些货币的杂质含量太高,甚至没有被重新铸造的意义。

    倒是康采恩带来的那些商品,引起了国人的广泛注意。

    在一个造纸术还有500年才能发明的时期,康采恩将雪片一样的纸张带到了这个并不算文明昌盛的国度里。当书写可以用更简单的方式完成的时候,那些还算有些文化的乡中宿老门激动的不能自已。

    而那些孩子们更是幸运的领到了一批免费发放的文具。我让得知消息的各族长老都兴奋的带着礼物来拜访康采恩,那些一开始还不愿意与他们合作的村子也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先后来到大营里拜访。

    康采恩知道,一个属于他的机会就要来了。如果能将自己的政权助手探入这些山间的村落之中,那么将来他就可以从底层慢慢的控制整个越国。

    于是宋朝与越国之间的贸易在康采恩的把持之下,很快就突破了经济的范畴,来到了类似于政治的舞台上。

第239章 国之大事,在耕与战() 
“合作社?”

    村民们很快就从康采恩那里了解到了这个计划的初步构想,只不过这个陌生的名词,轻而易举的带给了他们太多的彷徨。

    即便是家族里最有经验的长老,也不敢轻易答应康采恩的这个计划,所以只能将细节和条款带胡莹去给大家伙讨论,结果更大范围的举棋不定,开始出现在越国的土地上,广泛的争论也随即升空覆盖了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

    “合作社开垦的土地就归合作社作用,那我们要是不加入的话,岂不是周围的荒地都跟我们没关系了。”

    “是啊,这不是逼着我们加入吗?要是以后有了孩子,肯定是要开垦土地的呀。”

    “你们没听懂,那位康总裁的意思是说,他们的农具更先进,种子也更好一些,能够种出分量更足的庄稼。可是他们有这些也没有用啊,毕竟人手不够,所以希望雇佣我们的人去帮他们开垦,如果去的话是可以拿到工钱的,当然如果你足够有钱,也是可以从他们那里直接购买粮食和农具,然后自己去开垦的。”

    众人听他说的还算公允,也就点点头表示理解,但还有一部分固执的人坚持己见:“咱们村附近的那些荒地,可不能交给他们去开垦,要是被他们占了,那我们的孩子以后怎么办?难道要去更远的地方开房吗?”

    这种说法的支持者也不在少数,就在越国的经济在落后,朴素的发展观念还是有的。谁还不为自家的后代着想一下?

    甚至有几个村子坚决反对康采恩的这个提议。他们不允许即将成立的合作社,在他们附近的荒地里开垦。为此,他们甚至成立了类似乡勇的保卫队伍。

    虽然康采恩无可忍受的是,这几个村子竟然召回了在他这里求学的几个孩子,其中有一个是欧冶子非常看好的冶金天才。

    教育体系的建设关系到康采恩十年之后的大发展,虽然属于短期,难以看到效益的部署,但对于维持底层社会关系的稳固,也是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的。

    当然,这种生意对于康采恩现在的机场来说,对于经济交易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太大的用处。非得要聊以**的话,那恐怕也只能说底层人物能够在宣传和劳动力的吸收上,为集团带来还算不错的帮助。

    但康采恩毕竟是个有眼光的人,这点帮助还不足以让他的经济野心得到满足,至于政治方面的野心,就更加遥不可及了。

    要想满足这些野心,必须等到学校里的孩子们成长起来。所以他对于教育体系的建设是非常重视的,那些村落将孩子朝回去的行为,无疑是触动了他这条恶龙的逆鳞。

    正所谓龙有逆鳞,触之者死,

    康采恩毫不犹豫的动用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出动了300名宋朝士兵,以及刚刚招募来的一些当地视频,立刻包围了那几个村落,并且明目张胆的提出要求,让他们将招回孩子的始作俑者交出来。

    越人在此时还没有广泛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所以还保留着比较蛮横的秉性,像这种外人欺负到家门口的事情,他们是必然会做出反抗的,然而反抗能够带来什么结果呢?要知道他们的装备灵连青铜器都很少见,又怎么能够面对铁质武器装备起来的军队呢?

    于是一场惨烈的械斗就这样开始了。

    五六十岁的白发老翁,挥舞着宋朝士兵们见都没见过的农具,就冲向了身着甲胄的他们。结果那一把把闪耀着寒光的长刀,只用一次并不算全力以赴的pk,就让那诡异的农具分为两段。

    那个老头显然很清楚自己不是军队的对手,但也没想到对方的长刀竟然如此犀利。不过震惊并没有让他停止不前,反而是拿出更大的劲头,向着宋朝士兵的脑门上奋力一击。

    然而那个宋朝士兵却果断的用刀背拍在了他的内部,让他惨叫一声之后就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了。

    不过这个老头可没有放弃,即便是躺在地上爬不起来,他也没有忘记着火,周围的年轻人继续抵抗。

    可惜他哪只哇乱叫的嗓音实在太过烦人,以至于惹得那位宋朝士兵,又一次抡起了长刀,仍旧使用刀背重重地敲在了他的身上。老头还以为自己会就此一命呜呼,不过。那个宋朝士兵却只是将他打晕了事。

    这些士兵在来的时候,早就接受过康采恩的命令,这种级别的械斗,根本用不着杀人,除非遭受到致命威胁,否则,不允许任何人杀伤人命。

    有些个新兵立刻表示了不满,他们认为这样做只能让自家不敢全力以赴,说不定还会因此而被打死,他们这些本地人,对当地械斗的激烈程度是有着深刻认识的。

    然而康采恩却鼓励他们说:“武技这种东西讲究的就是一个收放自如,像这样的械斗正是考验你们控制战场搏杀节奏的绝佳机会,我想有实力的人一定会在那里体验到将对手控制在手掌之间的乐趣,当然,那些没有实力的人,恐怕就要深深的担忧自己的小命了。”

    他的话引起了宋朝士兵的哄堂大笑,也激起了那些越国本土士兵的昂扬斗志。

    所以,即便康采恩只为越国的土兵列装了青铜装备,他们在这场械斗当中的表现也极为克制,似乎不如此不能彰显他们的实力一般。

    可惜当地的那些年轻人们似乎不太理解他们的选择。

    虽然不是同一个村落的,但熟人相见的尴尬场面,还是在械斗场上出现了。愤怒的年轻人指着那些曾经一起打猎,如今却已经穿上康采恩发放的制式军装的老朋友们,歇斯底里的大骂起来,叛徒之类的字眼儿还算是客气的称谓,更加不堪的话语早就用具有当地特色的腔调儿吼了出来。

    但那些招募来的新兵,仍然岿然不动,只要对方不动手,他们就站在那里看着。倘若对方敢靠前,那就冲着他们的下盘,狠狠的收拾他们,或者将他们的武器砍成一截一截的柴火。

    其间最过分的一个,也只不过是用手中的弓箭射伤了几个老相识的腿脚而已,他甚至还刻意的避开了要害部位。并且在对方呜咽哀嚎着摔倒在地之后,还向他们大义凛然的说道:“我家总裁说了,不让我们伤害你们这帮废柴。一群没有眼光的家伙,还在顾虑着留给孩子们的土地,你可知道,孩子们将来会过上怎样的生活?种地什么的,恐怕要与他们无缘了,作为总裁的第一支清新力量,他们会掌握集团的各个要害,为成为像士人一样的存在。就像是做官一样,你懂吗?蠢货!”

    年轻人们哪里有心思去冷静的分析这些利弊得失,他们只是仗着胸中的一股怒气,在和集团的这些士兵们对抗。有人甚至干脆就没有听这个士兵的宣讲,而是直接拿着手中的农具,越过倒在地上的村民,再一次冲向了宋朝的士兵们。

    然而躺在地上的那个老头却看不下去了,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汲取了足够的力量,这个老家伙竟然像弹簧一样直接跳了起来,惊得他面前的那个宋朝士兵连退三步,才堪堪站住身形。

    恼羞成怒的宋朝士兵,立刻准备冲上去,将这个老头重新打倒在地,让他多多的与大自然母亲亲近片刻,可是那个老头却立刻抱头蹲在地上,大声吼着什么,虽然宋朝士兵听不懂他唧唧歪歪说的啥?但那些村子里的年轻人却立刻停止了冲锋的步伐,有几个人还因为刹车不及而栽在了地上。

    后来康采恩才知道,那个曾经被打晕过的老头,是这样让那些年轻人停下来的:“让孩子们去上学,去过卿大夫们一样的生活。”

    卿大夫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越是生产力落后的的社会里,封建领主们就越容易用自己手中的行政特权获取更大的财富优势,换而言之,越国的老百姓们是很羡慕卿大夫们的生活的,而且在这个讲究世卿世禄,但同样也讲究招纳人才的春秋乱世里,只要有本事,就可能从平民一跃而成为拥有私人领地的封君。

    那个派来这些军队的康总裁,如今不就用短短的时间,成为了越国年龄最小的封君了吗?

    想到这里的老头,为村子里的年轻人打开了另外一副生活画卷,他们不但停止了抵抗,还主动加入了合作社,允许他们在村落周围的荒地上进行开垦。至于那些被他们招回来的学生,则在当天下午就踏上了返回学校的路途。村里的那些宿老,还在孩子们离开的时候,亲切的拉住他们的手,嘱咐了一大堆各种各样的事情。

    就这样,康采恩最为关心的教育体系建设问题,也得到了近乎完美的底层认可。这也是教育体系在建设初期,为康采恩及其集团带来的最大一次收获。

    在这点共识的基础之上,康采恩立刻开始推广更加激进的计划。除了农业上的合作之外,合作社还应该承担另外一项任务,那就是安全问题。

    虽然南方地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农闲时间,但康采恩还是认为,那些村子里的年轻人应该得到系统的军事训练,所以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抽掉这些人进行拉练,那你所耽误的农活,由合作社出钱聘用其他农民完成。

    这样一来,农民们就拥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而他们的消费水平也随之而得以提高,于是乎,康采恩从宋朝带来的那些商品,也终于可以大规模的进入他们的视野,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重点在于,康成一惊,为自己的集团确立了两条极为重要的战略支柱。

    古时候的知识精英比较讲究国家大事,在祀与戎。但康采恩对于祭祀仪式这种事情是不感兴趣的。所以他将这个领域,替换成了另外一个重要的领域,那就是他在穿越到这里之后,一直在大力推广的农业生产。

    于是,对于他和他的集团而言。国家大事就不再是“在祀与戎”,而是在耕与战了。

    以耕战为国本,这是秦国人一扫六合的主要政治制度,而他慷慨,你想要做的,就是将秦国人的那一套成功经验,搬到春秋时期来,虽然他也不能确定这套经验是否适合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能够打破世卿世禄制度,恐怕自己手底下将会涌现出层出不穷的人才。如果再配合军功爵以及授田制度,那吴越之地将会出现一个活脱脱的大秦帝国。

    话说,如今的大秦帝国也该收到楚国申包胥的球员了吧,不知道那位在秦廷之外连哭七天的申包胥,是不是还能像历史上那样,带回秦国的援军?

第240章 动起来:各国的战略早操() 
关于申包胥哭秦廷的这段历史,显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至少那一系列的排比句看上去虽然很有气势,但仔细一琢磨,就会觉得那像是刻意为了增加气势而进行的文艺创作。

    所谓“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关,躐蒙笼,蹶沙石,蹠达膝曾茧重胝,七日七夜,至于秦庭”,主要是在说他一路上的艰辛,另称的也是他的决心,虽然在秦廷之外连哭七天七夜,并且滴水未进,也是这一优良品质的体现,但在不喝水的情况下,还能哭上168个小时,显然有违水循环的基本规律。康采恩在读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有曾经不乏疑惑的调侃道,申包胥同志体内的结晶水含量,恐怕已经下降到临界值了吧。

    不过有决心终究是一件好事,大秦或许就是在这谷中城的感召之下,答应了楚国的求援。

    不过在行军路线上,秦国人可不会将就申包胥的意见,他们并没有选择直接向东南方向前进,把被吴国占领的楚国都城打回来,而是选择了沿着纬度前进,在炎热的6月天里,尽量借助淮河水系丰富的水资源补充淡水给养,然后从两淮之间南下,扑向吴国境内,迫使在楚国境内逗留的吴王阖闾,不得不返回国内救援。

    其实这一点,吴国方面早就有所预料,一直跟随在吴王阖闾身边的一代兵圣孙武,早就已经看透了这其中的凶险局面。

    他对吴王阖闾的解释是这样的:“楚国组队外求援,那么援军,很有可能是自北而来,毕竟巴蜀两国长期对楚国不满,恐怕很难出兵援助。那么日本而来的援军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楚国经理直接与我们交战,那我们刚好以逸待劳,与之决一生死便是。但如果敌人想走另外一条路,比如说进攻我吴国的北境,迫使我们不得不回军救援,那我们可就麻烦大了。”

    “那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吴王阖闾并不是个用兵策略上的白痴,相反,当后世一些史学家提到这个时代的吴国军事调动的时候,往往会把他与孙武放在一起,即便扣除他身为国君的原因,留下的实力恐怕也是不容小觑的,不过面对楚国随时有可能请来的外援,他的应对方式就没有了解大局的孙武那样灵便了,于是他只好乖乖的请教起来。

    孙武当然不会在这个时候藏着掖着,只见它在地图上重重地点了某个位置,然后对阖闾说道:“其实我们要做的就是像第一条方案那样,拿到以逸待劳的优势,我准备派遣一支精锐驻扎在这里,等待他们可能的袭击。”

    吴王阖闾赶紧低头去看孙武指的那个位置,却见那里是淮水流域的沂。

    这让他不禁皱起眉来,这个地方距离实在有些远。即便派过去的将会是一支精锐,但是后勤的补给恐怕会面临的巨大的挑战。

    于是吴王阖闾将自己的疑惑抛了出来,然而父母却只是笑呵呵的不答反问:“大王为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