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他的想法呢,只要持之以恒,就算不能得道成仙,至少可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怎么算,自己都亏不着。
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寒冻酷热,他都坚持不辍。
日子有功,别说,这么持续了几个月之后,他觉得,自己的精气神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腰不虚了,腿不疼了,干什么事,都精神头十足。
这人心中暗喜,练功的时候,更加用心了。
有一天,他正盘膝坐在榻上,右手安于左手掌中,拇指相合,双眼紧闭,导引行气。忽然,听到耳边有一个细小的声音响起,那声音如同蚊蚋,要屏息凝神,才能够听到。
“哈哈——可以现身了?!”语气有点犹疑,似乎在等待谁的确认。
书生以为屋子里进了人,张开眼睛,朝四周张望了一下。一个人影也没有。
他闭上眼睛,端身正坐,又进入了修炼状态,感觉一股极微细的气流缓缓在体内绕行,绕行,直到运行了一个周天。
这个时候,又听到了那个细小的,比苍蝇飞行时搞出的动静大不了多少的声音。
“不是我的内丹练成了吧!”
书生喜不自胜,差点从榻上跳起来。
低调,低调,他告诉自己,修道之人,切不可得意忘形。
从此之后,只要他开始打坐,就能听到那个声音。
“难道是我的精诚不倦感动了太上老君,他老人家亲自莅临指导?”书生心中暗忖。
“下次,我一定要找个机会,看看真仙是什么样的!”
主意打定,第二天,当耳边的声音再次响起时,他颤抖着,用几不可闻的声音答道:“可以现形了!”
说完这句话后,书生心脏开始砰砰乱跳:啊!伟大的时刻就要来了!
耳边嗡嗡嘤嘤地响了几声,好像有什么东西从耳朵里飞了出来。他悄悄地把眼睛睁开了一道缝,开始偷看。
只见一个长约三寸的小人,在空中盘旋了一会儿,打着旋儿,落在地上。那小人相貌狞恶,如同厉鬼一般,幸亏个头比较小,要是身量同真人一样大小,能吓死人!饶是如此,书生还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神仙长这样吗?不能够啊!
书生也是见过世面的,强忍着自己的好奇心,没去惊扰。打算看看这个小人最终能变化成什么样子,想干些什么事。
他算盘打的倒挺好,巧的是,邻居上他们家来借东西,在外边砰砰地敲门,边敲还边喊:XX在吗?快开门呐!
那小人听了,好像是受到了惊吓,惊慌失措地,象没头苍蝇一般地四处乱飞,看那张皇的样子,如同老鼠找不到洞穴一般。
书生顿时觉得神魂俱失,举目四顾时,已经不知道那个小人飞到哪里去了。
从此之后,书生便得了癫狂之症,每天象杀猪一样,号叫不已。力气也大了很多,三连个小伙子不是他的对手。
家里人求医问药,治了半年,才把他治好。
那个小人是不是就是人的魂魄呢,寻常人等,魂魄同肉身紧紧黏在一起,潜心修炼的人,却可以使神魂与肉体相离。那些千里眼啊,顺风耳啊,就是身体留在原地,而魂魄出去打探的结果吧。
传说,人死之后,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好事的医学家,他为了验证灵魂是一种可以测量的物质,特殊设计了一种安装在一种很灵敏的秤上的床,试验方法是让快死的人躺上面,然后一直精确测量这个人的体重,看在死亡的瞬间体重的变化。死亡的瞬间轻了部分就是因为死亡丢失的部分,作者称之为灵魂的重量。
那么,灵魂的重量是多少呢,测量结果是21克。
这二十一克,就是那个从耳朵里跑出来的小人的体重吧。
所以,为了保持一个正常的人生,一定要看好你的耳朵啊!
43、飞船
我们小时候,经常张开双臂,学天空中飞鸟的样子,震动着翅膀,翱翔。似乎,每个人内心深入,都有一个想飞的梦。
前几年,有一部电影,片名叫做《飞》,讲的是一个名叫刘百刚的农民,说话做事总是同别人格格不入,从小就被认为脑子有病。他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给他们家的茅草房装上门铃,为了“讲卫生,提高生活质量”,在破屋子里试制抽水马桶。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其中,在乡亲们眼里,最离谱的梦想就是,他从孩提时代开始,就有造飞机的想法,他一往情深一厢情愿百折不挠地,想飞。
除了那对自己的儿子有点盲从和迷信的老娘以外,没有任何一个人赞同他的想法,连青梅竹马,能理解他绝大部分怪异想法的恋人,万般无奈之下,听从父母的安排,嫁给一个比他靠谱的人之后,也回来劝他,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梦吧。——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几乎失去了所有,倾家荡产,恋人别嫁,就差家破人亡了。
然而,这个执拗的人,始终没有放弃。几年过去了,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之后,他终于驾着自己研制的飞机,飞起来了!
不管怎样,这个坚定得近乎偏执的人,终于飞起来了,虽然,这第一次,很可能就是最后一次。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没有人知道最后的结果。
在本片的片尾,银幕上出现了几行字,告诉我们,象刘百刚这样的农民,并不是凤毛麟角,单是有统计的数字,就达好几百人。
人类对于飞向太空,探索那个神奇的地外世界,是多么的执着啊。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并非近代才有。西晋时期,著名博物学家张华在《博物志》里,记载了一则故事,叫做《八月槎》,讲的就是一个人如何上天的事。
地上有江河湖海,天上有璀璨的银河,大海波涛壮阔,一望无垠,尤其是在地平线附近,常给人以天水相接之感。正因为如此,古人认为,天上的银河有一端同地上的海洋相连。只要沿着大海,不断前行,到了海洋的尽头,看到那由无数星辰组陈的浩瀚的河水,就是天河。这时候,如果你有胆量溯流而上,就能上达天庭。
张华所生活的时代,有一个居住在海滨的人,经常到海边去,他发现,每年八月,都有浮槎在海面上飘过,而且,年年如此,从不失期。
所谓的浮槎,也就是筏子,由木头或者竹子制成。孔子有一句话:“道不行,乘槎浮于海。”意思就是,如果我的主张始终无法贯彻的话,就划着木筏,到大海上遨游。
孔子的事咱们暂且不表,西晋的这个人想,既然传说中大海与天河相通,那么,我坐上这个筏子,随波逐流,过些时日,说不定,就能上天。
这个想法令他感到无比的兴奋,而且,这个人并不是莽撞行事的人。他胆大心细,下定决心之后,做了充足的后勤准备。首先打制了一个可以活动的阁子,作为遮风挡雨之处,那一年的八月,当浮槎再次顺流而至时,他把自己做的阁子搬到了浮槎之上,而且,为避免漫长旅途中的饥渴,他随身携带了大量的干粮和水。
这一去,究竟能不能回来,回来以后,今夕又是何夕,都难以预料。但是,一旦下定决心,这个人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旅程。
海水慢慢从蔚蓝变成浅绿,离陆地越来越远了,岸上的景物,不断地后退,后退,终于成为一个个淡漠的影子,最后,连这影子也消失了。
起初的十多天,还能看到日月星辰,分得出白天和黑夜,后来,周围便一片混混茫茫,分不清究竟是黑天还是白天了。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走到了什么地方,只是凭着身体的本能,渴了喝水,饿了吃东西,困了,就躲在阁子里面睡觉。就这样,又过了十来天,终于来到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看起来象是一座城池,房屋鳞次栉比,规划得非常整齐。城里面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遥遥望去,有很多织妇正在围着织机忙碌,织出来的绫罗,飘若浮云,美丽无匹。
这人站在浮槎之上,正在犹豫,自己是否要从这上面跳到岸上去。河边忽然来了一个男子,手里牵着一头牛,到河边饮水。他正要上前搭话,那男子觉察到身边有人正在看着他,抬起头来,惊奇地问道:
“你是怎么到这里来的!”
此人将自己此前如何乘坐浮槎,顺流而下,来到这里的经过简单地叙述了一遍,并问牵牛人这是什么地方。牵牛人并不正面回答,只是说,你回去之后,拜访蜀郡的严君平就知道了。
此人觉得此地大是诡异,也没敢上岸,乘着浮槎又踏上了归路。在海面上飘了若干天之后,又回到了出发的地点。这一天,正好是次年的八月。
为了解开这个谜,他历尽艰难险阻,来到蜀地,登门向严君平求教。严氏明习天象,以阴阳卜筮著称,此人见到严君平之后,把自己此前的经历,跟严君平说了。严氏听完之后,没有说话,让小童取来一个册子,他翻开那个册子,念道:“某年某月某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算一下时间,正好是此人在河边见到牵牛人那天。
到目前为止,真相终于呼之欲出。原来,那一天,在水的尽头,他见到的是天宫,那宫里的织妇,正是织女,她们所纺织的绫罗绸缎,就是用来点染天空的云霞。而水边的牵牛人,则是银河岸边的牵牛星。
很明显,他真的沿着大海,进入了银河,而且,最终到达了天庭。而他自己,从地面上看,就变成了客星。
所谓的客星,是中国古代对天空中新出现星星的统称。用天文学的术语来说,主要是指新星、超新星和彗星,偶尔也包括流星以及其他的天文现象。这类天体如同客人一般,常常匆匆来去,故谓之客星。
这个故事,是我国古代关于牛郎织女的最早记载。
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实际上透露出一条很重要的信息:太空是昏茫一片,没有白昼和黑夜的区分的。
众所周知,人类的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是1961年4月12日,由苏联发射的。在此以前,人类怎么能够知道,太空中的景色,同地球上不同呢?白天,只要没有云彩,我们的头顶就是一片蔚蓝。到了夜里,天空中才显变得昏黑、暗沉。这主要是因为,地球上有空气作为反射光的介质,我们所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主要就是蓝光的反射造成的。而宇宙中则没有此类媒介,所以,进入外太空后,我们所看到的天空,就是昏黑的颜色。《博物志》成书于公元2至3世纪左右,他的作者张华,是通过什么途径,如此贴近事实地指出,太空中是昏茫一片,晦暗不明的呢。
这个故事里的人,同古代那些常见的飞天神话里的主人公不同,他不是通过潜心修炼或者借助于某种偶然得到的灵丹妙药,达到飞升的目的。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掌握了浮槎往来的规律之后,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坐上浮槎,开始了自己的天庭之旅。其周期,恰好是一年。
如果,跟他讲述这个故事的人,真的曾经到过天庭的话,那么他所到达的地方,是不是就是外太空呢?他所乘坐的浮槎,是不是就是我们所说的宇宙飞船?是不是,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曾经有人,乘坐某种宇宙飞行器,离开地球,冲入浩瀚的宇宙,进入遥远的银河系,进行了一次漫长的太空之旅呢。
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啊!
那浮槎,是他自行设计制造的,还是,由天外来客提供的呢?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吧。
浮槎也就是船,或者叫舟。中国自1992年起自行研制的载人宇宙飞船,都以神舟命名,从神一到神七,都已经顺利升空。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吗?是不是,神舟系列的载人宇宙飞船,在命名时,也受到了这个二千多年前所发生的故事的启发?
有资料表明,载人的宇宙飞船,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运载物资,作为往返于地面和航天站之间的“渡船””,还能与航天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进行联合飞行。作为于地面和航天站之间的渡船,它的往来,是有一定周期的。而且,载人飞船容积较小,受到所载消耗性物资数量的限制,不具备再补给的能力,所以,那个人才要一次带齐那么多的干粮和水吧!
这篇诞生于近两千年之前的神话故事,它对浮槎的构想,竟然同现代我们发射的载人飞船的有那么多相通、相近之处,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
原文如下: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至天河时也。
44、血嫁衣
大唐开元二十九年,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之治的最后一年,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一年,朝廷发生了很多大事,比如说,由于疆域广大,局部地区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吐蕃大军四十万众寇边,烽烟迭起,不过,最后有惊无险,沿边将领率军将其消弭于无形;其中,对以后的政治局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以安禄山为营州(今辽宁朝阳)都督,充平卢军使,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开启安史之乱的战端。
战火没有烧到内地,大伙还是安居乐业,至于朝廷用人不当,既然它的后果还没有显现出来,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一样也少不了。
修武县有户人家,家有一女,正值豆蔻年华,虽出身小门小户,却生就剪水双瞳,嫩滑肌肤,纤细腰身,是远近有名的美人儿。
县里的后生,每次经过她们家门前,都要伸长了颈子往里看,就盼着能够得见那含羞带怯的芙蓉面。
看也是白看,女孩儿早已许了人家,成婚的吉日都已卜好,六礼之中,就差最后的亲迎了。
未来的夫婿,虽还没有面对面说过话,可是,他来的时候,她曾悄悄躲在屏风之后,偷偷观瞧。他瘦高、白净、儒雅,端的是品貌俱佳,只一瞥,女孩儿就红了脸,胸口扑通扑通地跳着,好像有一只小鹿在冲撞。母亲见她这般模样,知道小妮子是芳心暗许:
“唉——女儿长大了,留不住了!”母亲喃喃地念叨着,声音里面,有喜悦,也有失落。
女孩听了,撒着娇,滚到母亲怀里。“那我就不嫁了,永远陪着二老!”
说不嫁,当然是假的,谁家的女儿能一辈子留在家里呢,爹娘纵有万千不舍,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才子配佳人,也算天作之合,男家虽然没有泼天的富贵,也还是个殷实人家,女婿的脾气又好,女儿嫁过去,总吃不了什么苦。
亲迎的那一天,屋里屋外,到处挂着红影影灯笼,装满嫁妆的黑漆箱子也早已收拾停当,那上面的铜活,擦得能晃花人的眼。箱子里面,藏着父母给的体己,还有前几天,姑娘同女伴们连夜赶制出来的枕头,被面,手帕,鞋子,荷包等绣品。
那上面,有花好月圆,五子登科,鸳鸯戏水,喜鹊登梅,白头偕老,都是时鲜花样,意思也吉祥。
门外,欢声笑语,鼓乐喧天。同新郎一起来接亲的后生一迭连声地催着妆,屋里的女伴们吃吃地笑着,打趣道:我们就要慢慢的,偏要他们着急。
半晌之后,胭脂与铅黄托出一张娇媚动人的脸来,那眼角眉梢,不仅女伴们啧啧称赞,连女孩儿自己,也看得痴了……
手拿团扇,遮住半张脸,女孩在伙伴们的簇拥之下,徐徐走出门外,在那动人的容光之下,所有的人,都不禁屏住了呼吸。尤其是新郎,不好意思去看,却又舍不得不看。
女婿家迎亲,不像一般的小户人家,仅仅以驴、马充事,而是赶来了一辆披红挂彩的大车,他们要用这辆车,把新媳妇接走。
(待续)
正当女伴们要把新娘子扶上车时,女孩儿的父亲状似无意地咳嗽了一声。女孩儿深谙父亲脾性,知道父亲实是有话要说,她上车的动作,也慢了下来。果然,不一会儿,她那虎头虎脑的小弟跑了过来,趴在新娘耳边,低低地说了几句话。
却原来,唐代有障车的风俗。亲迎之日,街坊邻居、亲朋故旧埋伏在喜车必经之处,一旦迎亲的车辆出现,便齐齐跳将出来,挡住车子,不予放行,势必待男方馈赠大量财物及酒食,才肯让出一条通路来。
这种行为,最初的意思是为了表现娘家惜女,舍不得她嫁到别人家去。发展到后来,几乎演变成合法的抢劫了。真金白银就这么哗哗哗哗地流出去,肯定有人心里不得劲儿,可是,这么多年以来,大伙儿都是这么干的。这么一拦车,一闹腾,也透着喜庆,要是觉着亏得慌,顶多别人结婚的时候你也去障车,把损失捞回来。
新娘的父亲什么都好,就是有点小气,怎么也不想便宜了外人,令自家女婿蒙受损失,考虑到会有村口会有人拦在那里障车,漫索财物,就事先从邻居家借来一匹马,让女儿骑上先走。躲过了障车这一关,再坐回车里去。女孩儿家胆小,为了防止女儿半路被山鸡、野兔、闲杂人等惊着,还让儿子骑着毛驴,远远地跟在后头。
女孩心里觉得不妥,却又不好违抗父亲大人的意旨,这是大喜的日子,父女两个当着众人的面较劲,还不生生让别人笑话了去。临出阁,女儿当然是什么都听从父亲的安排。于是她找个由头,悄悄溜到后园,爬上马背,一路专捡背荫处走,还好,一个熟人都没碰见,就这样,出了村口。至于怎么搪塞众人,父亲自会安排。
男孩子骑着他那头小毛驴,不紧不慢地缀在姐姐身后,二人之间的距离,有百步左右。小小的男子汉,把这件事当成了一次冒险,姐姐回头看他的时候,他便挺起胸膛,朝她做着鬼脸儿。
两人沿着崎岖的小路,一直往前走。很快,锣鼓声、唢呐声、亲朋的喧闹声,便被抛到了身后。
走着走着,前方出现了一片密林,过了这片树林,就可以和新郎迎亲的队伍汇合了。女孩儿想象着二人见面时的场景,心里有一股隐秘的喜悦。
啊—— 却扇,撒帐,行同牢礼,饮合卺酒,拜过花堂之后,她就是那儒雅温厚的男子的妻了……
她美滋滋地想着心事,林间的野草繁花,蜜蜂蝴蝶,小鸟白兔,这些平日里能引起她莫大兴趣的物事,此时此刻,都是背景,——她同他这场盛大婚礼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