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帆战舰-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会议中,郑成功为了早日实现和平,接受了马士加路的道歉和赔礼,同意佛郎机以支付每亩每年500两房租的方式继续居住在澳门。

    双方最终在记录会议内容的《澳门备忘录》文本上签了字,按了手印。

    看到大将军和番鬼交换了文本后,郑家水师顿时欢呼起来。

    噼噼啪啪,二十一艘福船上挂着的鞭炮响起来,庆祝这个胜利。

    有人欢喜有人忧,郑家水师尽情的欢呼。佛郎机的番鬼连一个招都不打,就一个个低着头灰溜溜的下船,回去总督府大发脾气。

    看着马士加路离去的背影,郑成功知道番鬼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等势力恢复后,一定会想办法报仇的。

    不过郑成功也没指望这所谓的和平能维持多久,迟早自己一定会将番鬼赶出澳门!(马上要a签了,胖子跪求各位收藏一下,最好给几张推荐票赏个脸!)

第十八章 募兵() 
处理完保护费的事,带着六十万两银子,郑成功回到了金门。在金门城门设立的招兵告示后,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

    还真是如雨骈集,站在军营中的点将台上看着眼前这黑麻麻的一片人头,郑成功就眼直抽,都忍不住想用手中握着的宝剑砍人了。

    这帮家伙把这里当成什么了,难民收养所吗?

    一眼望去,全是些身形单薄、面黄肌瘦的贫困百姓。当中很些人穿的鞋都是裂开的,甚至还有不少光着脚的。

    有的更是离谱,对着这些人,郑成功都不能发火,还得恭敬地喊声:“大爷,你老就坐下歇息吧!”

    这些个白发苍苍,手扶着拐杖还颤抖的老人家们。

    不说要他们打仗,怕是再挤在人堆了,等下郑成功就要备上一副寿材,送他们一程了。

    还有些留着鼻涕的小屁孩,郑成功都没有力气再去说了,说了也白说。

    郑成功走下台,找到洪旭,命令他派人去区分开那些个人,只招募十六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身体无缺陷者。

    郑成功还想再加上一条,身强力壮者留下。可现在自己兵力实在是太少了,四千兵马能干什么?反清复明,跟数十万清军对战?

    怕自己刚说出口,将士们立马就散了。

    兵法上有“兵贵精不贵多”说法,但那也是在兵力有一定数量保障下的作法。

    面对现实,郑成功只好将那些身形单薄的先留下,慢慢调养,日后合适的就留下,不合适的就转作后勤兵等。

    大将军郑成功下令不许用强硬手段,说不能败坏名声。弄到洪旭从上午劝到下午,口都干了,都劝不走任何一个人。

    都快饿死,谁还管“好铁不打钉,好男儿不当兵”。

    不参军怕明天都过不去,参军了最起码能多活几天,吃个饱饭,不至于做个饿死鬼。

    因此老弱病残者一哭二闹三上吊,百般无赖手段都用上了,硬是赖在军营不走了。

    最后还是郑成功大手一挥,爷有的是钱,全招进来。

    病残者另成一军,做些后勤之类的,只是没有粮饷,饿不死罢了。

    弱的还可以做火种,养着。老的就让他们帮着照顾弱的吧!

    一天下来,除了劝退一个凑热闹的小屁孩,那还是在他家父母过来扭着耳朵才走的,就啥都没干成。

    郑成功对着这帮人,实在是没啥心情来个激情演讲。

    看看也到时间点了,直接叫伙头兵开饭,可就这样还闹出了事。

    郑成功为了能早点调养好这些兵,同时也有收买人心,让这帮人死心塌地跟着自己混。

    于是仗着有钱,郑成功豪气地对着士兵说道,“不用客气,大家吃饱点,馒头管够。”

    这下炸营了!不论老弱,一瓮而上拼死抢馒头。

    扛着一笼馒头的火头兵们看这来势汹汹的士兵,吓的立马扔掉馒头,转身就跑。

    就这样还有几个人来不及逃跑的被人压断了腿。

    没人嫌弃掉在地上的馒头,抢过来,连擦都不擦,就口中咬着,双手再去跟人抢另一个馒头。

    数千名“士兵”在军营中为了馒头乱作一团,不顾老弱,不顾廉耻,不顾仁义,眼中只有馒头,用牙齿,用拳头,用阴招,只为了多抢几个馒头。

    郑成功被眼前的情景吓呆了,他从来没有想过有人会为了抢几个馒头而拼命的。

    幸好洪旭正站在他身边,在他的提醒下,郑成功忙叫军纪兵上前阻止这帮人的“自杀残杀”。

    木棍乱飞,但也没能让这些人停下。那些人不顾头破血流着,一心将抢到的馒头咽进肚子了。

    直到郑成功将军队叫过来,直到地上已经没有一块馒头,这场闹剧才下幕了。

    事后清算,两三个火头兵脚被压断了,百余名士兵在挤兑踩踏中受重伤,没有一两个月是下不来床的。

    几个跑的比年轻快的老人,手中死死地抓着馒头,只是他们没有机会再去品尝那馒头的滋味了。

    再次安排就餐的时候,为了防止再出意外,那些个新兵身旁都坐着一名老兵。是自己的疏忽,才导致了这场灾难,郑成功为了能减轻心中的内疚,亲**问了受伤的士兵(给银子),安抚渐世的老人家属(给银子)。

    不过通过这些事,郑成功厚道(粮饷足)、仁义(厚待阵亡将士)的名声算是打出去了,接下数日,应募之士更是倍增,甚至泉州、漳州等州府的百姓都有前来参军的。

    短短时间,郑成功就积聚上万士兵,结合之前的老兵,郑成功立马就拥兵一万五千多。

    兵马多了,但整体实力却是下降了。不过郑成功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将这只队伍打造成强军的。

    郑成功知道虽然自己带兵半年了,但在军事上还是个小白。

    为了弥补军事上的不足,自招募新兵后,郑成功每日跟他们一同训练。

    郑成功每日住在军营,与士卒同吃共喝,士兵要训练的内容,郑成功自己也做,甚至是要做的比他们更好才行。

    现在兵微将寡,很多时候郑成功都要亲自带军冲锋陷阵。

    因此必须要锻炼一身武艺,弓马娴熟的同时也要挥得动大刀,扎的出枪花。才能在战斗中生存下去,不至于一出场就给嗝屁了。

    笑掉穿越大军们的牙齿,被评为最无能一个。

    郑成功自从穿越来,就没有忘记要锤炼自己。

    幸好这幅身体打小锦衣玉食,身体根底到是不错,而且自小也练习武艺。

    现在要跟清军拼命了,更是玩命地锻炼自己。马术箭艺一天也没有断过,拉的起三石弓,舞的起三十斤重大刀。

    大明军队在历史上也算一只奇葩。

    一只军队的战斗力竟然不是靠整体士卒来计算,而是单纯拼的是主将亲兵的多寡。

    其他士卒不过是凑数,打酱油的杂兵,战时用来充当背景,或者是做来当后勤兵,闲时就是将官的廉价劳动力,做苦力替主将赚钱的。

    因此才导致大明军队一出场数万,数十万溃败于满清数千人马,以至于造就鞑子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

    实际上不过是在鞑子军队打败了大明主将的亲兵后,大明的军队就一哄而散了。

    鉴于明末军队军令松弛,武备不修,如同乌合之众,不善作战的教训。

    郑成功深感如不认真加强军队的管理与训练,不针对军务弊端加以改革,就不可能击败弓马娴熟,兵力强悍的清朝八旗劲旅,完成反清大业。

    因此,他努力锻炼士兵同时,他也准备改良军队组织,完善编制。(春节了,胖子努力更新,也希望各位能多多支持。收藏一下,给下票!)

第十九章 军制() 
兵有了,就该建军了!

    郑成功大致了解现代的军制,但明朝的武将们不清楚啊!

    为了省事,郑成功直接承袭了明朝军制,建立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是主力作战部队。

    每军设都督一名,负责军事指挥。

    每军有五镇,各镇设游击将军一名,每镇有五卫,各卫设卫指挥使司一员,每卫设十户,每户设百户指挥司,每户设十班,班设班长,每班10人。

    各镇用中卫作预备队,前后左右,四卫配置相等兵力,战时不管受任何方便敌人的进攻,都可有充分兵力进行进攻或防守。在各卫中有刀、盾、弓箭各式兵种,相互配合作战。

    除了作为主力的五军部队,郑成功还设立留守司,将那些个老弱病残者都赛到留守司里面,凑下人数,吓唬一下不知情的敌人也是好的。

    老部队,加上新参军的,再算上那些老弱病残,郑成功现在拥军一万三千多兵马。

    可除开留守司,郑成功只能建起一镇的陆军,一镇的水师。

    除五军外,另设虎卫营、虎贲营两军。

    这两军人数很少,各有五百名,是郑成功的警卫军。

    虎卫主守,虎贲是骑兵主攻,随郑成功同行出征,护卫左右。

    虎卫、虎贲的兵将都是郑成功亲自在各镇当中严格挑选的武艺精熟者组成,是军中最劲锐的部队。

    一镇水师中除水兵外,每艘四桅福船配藤甲兵40名,三桅福船配20名,沙船配十名,用以跳邦、登陆时战斗,可算作是大明版的海军陆战队。

    藤甲兵——郑成功组建的郑家军最具特色的兵种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清楚,藤甲兵防御好,轻便,甚至有时候可以当作救生圈。

    当然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怕火。

    不过这点,在郑成功看来绝对不是个问题。

    海上,哪会找不到水。着火了,跳水就行了,反正淹不死人的。

    选用福建山区产的藤,用油浸泡,编织成藤甲、盾牌。

    除了能能抵御矢石、铳弹外,它的浮力大,游泳时都不必耗力泅水。

    藤甲可谓是海军陆战队的不二神器。

    而且这个时代的火器不够犀利,在铜制子弹出现前,不能有效压制住骑兵。

    甚至在二战时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出现了,很多国家还存在骑兵建制,发挥过重要作用。

    更不用这个时代,骑兵这当世最具有杀伤性的兵种。

    现在最适合对抗骑兵冲击的还是骑兵,因此郑成功也曾希望能购买到大量马匹,可惜南方喂养不出合适的战马,滇马更适合用来做运输马,而不是用来当作战马。

    最适合用作战马的三河马、伊犁马、蒙古马等都在北方。

    这些战略物资受到满清的控制,根本就不可能大量买进。

    就算郑成功银子大把,就是买不到足够马匹。

    原有的一千七百匹战马,当中挑选出最优秀的五百匹组建了虎贲营,剩下的还要分出百来匹良马做将领的坐骑,三百多匹又要分散开来给各卫做探子夜不收,导致郑成功费尽脑汁才勉强组建了一骑兵营。而且郑成功手下将领也没有会运用骑兵的将领。郑成功只好先让黄悟先带着,边训练,边熟悉骑兵的运用了。

    没有骑兵,金门钢铁产量低的要命,再加上现在地盘少的可怜,仅有的一点钢铁都要用来锻造刀剑等兵器,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铁来打造耗费巨大的铁甲。

    导致一开始郑成功为了海军陆战队特别建立的藤甲兵。

    现在也只好引入五军当中,作为一个正面防御兵种使用了。

    藤甲兵是容易着火,是比铁甲兵差,但防御绝对是高过布衣的轻步兵。现在资源紧缺,悠着点用就好。

    随着军制的建立,军队纪律的遵守与执行也让郑成功花费了一番心思。

    鉴于大明军队一向是重视亲兵,漠视普通士卒的做法。

    郑成功做了规定,不再准许有亲兵这种情况发生,取之代之的是警卫队。

    郑成功规定一定的等级的将官就配备一定人数的警卫。

    这些警卫最主要的任务是保护其主将,主将亡,而警卫未亡的,斩!

    所有警卫的薪水统一由发出,其薪水相当如班长,警卫长官等于百户的饷银。

    同时他制定了“杀掳大敌中敌赏格”,规定每次战役结束后,主将都要召集将士进行分析总结,公开议定官兵功罪,赏功罚过,奖惩严明。

    为了防范旧的士卒将大明军队军令松弛的坏毛病带到郑家军里面。

    郑成功制定并公布《出军严禁条令》,严禁**掳掠、杀伤抢夺、盗窃强占等,如果违反者不论贵贱,重则斩,轻则仗三十,大小将领从重处罚。

    同时郑成功还在军中还设有类似军令官的人员,统称为执法部门。

    每军设首席**官一名,**官五名员,各卫都设法官。由首席**官统管大小法官,行军作战随同都督、游击将军一起出征,负责军纪等工作。

    他们名义上附属于各镇,但实际直接听令于郑成功,不受各军都督等控制,而且**官配有一百名的宪兵、法官配有五十名宪兵,除了要执行军法,同时也保护法官们的安危。

    遇到重大军机这些法官更是可以随时上报郑成功,除了要严格执行军纪外,对都督、将军还起着监督作用。

    郑成功决定派法官,不再派遣监军令饿很多将士都感到不舒服。

    监军虽然讨厌,毕竟全军只有一两个人,除了对主帅,大将有些影响外,几分不接触下级官兵。

    如果主帅,大将想克扣军饷之类的,太监监军其实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而军法官不同,他等于剥夺了主帅执行军纪的权力,如果真派遣下去,怕是军中人人都要担心自己的军纪了。

    对于令个个将士都讨厌的法官,很多将令自然反对。

    郑功成坐在主位,怒威地看各位将军,道:“大明就是因为军令松弛、武备不修、将士贪生怕死才会让清军有机会猖狂,夺我汉人江山。现在你们是不是还想让历史重演,甘愿做满清奴才。如果是的话,可以马上滚去投靠满清鞑子,我绝不阻拦。”

    看到郑成功威严刚毅的样子,知道国姓爷是下定了决定了,根本就由不得他们反对。

    若是拒绝的话,只怕在国姓爷面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日后怕是难得重用了。

    于是众将脸色虽然不好看,但却无人敢站出来反对。

    看到气氛紧张了,郑成功露出个笑脸来说:“诸将也不用疑心,我设立军纪法官也是为各位好。各位军中袍泽众多,多少与之生死与共。若是各位稍加留情便让军纪执法不严,必然有不公之处。若是毫不留情亦会让犯法之人对你等心生厌恨。我将军纪法官派驻到各位军中,就是想让各位不用再为军纪判罚而烦恼,可以安心打仗。至于那些个军士怨言就如我来承担。而且我也知道大家也是有妻儿老小,要养活一家大小不容易。因此我觉得是时候该提升一下大家的军饷了,今日起都督一职月响加升一千两、游击将军一职加深六百两、卫指挥一职加四百两,千户一职加三百两。大家觉的可好?”

    一手棒子,一手萝卜,郑成功都将话讲到这个份上,诸将等人也只能无可奈何的说道,“末将必当遵从军纪!”

    法官主抓军纪,只是现在郑家军刚建立,很多组织还没有完善,有时这些军法官们也要兼职参谋、情报的职责。

第二十章 练兵(上)() 
军队建立起来了,郑成功尽出家财,搞赏将士置办衣甲旗幡。

    军服、火器、盔甲,弓箭和相关的物资,已经叫人备齐了。

    再有,就是要定下饷银。

    之前在训练当中,郑成功曾对一些士兵做出过激扬地演说,用民族大义、保家卫国等教育他们,希望能激发出他们的斗志。

    可惜郑成功很快就失望了,不管郑成功说的如何激昂、如何愤慨,但他们就是一副呆萌的样子看着郑成功。

    可一到饭点时刻,他们立马就爆发出激扬地斗志,展现强大的攻击性,一副跟馒头有着血海深仇的样子,埋头苦干。

    导致在前期,撑坏了几十个士兵。

    最后还是郑成功定下饭量才得以止住他们的疯狂行为,早餐一碗番薯粥,两个馒头,一叠咸菜。中午一碗白饭,三个馒头,青菜加一大块鱼肉。晚餐是两个番薯加两个馒头。

    不是郑成功吝啬,不想让这些个士兵吃得更好点,而是无能为力。

    钱响、军备还好办,银子咂下去,就能办妥。

    可粮食却是让郑成功头疼不已,南方一直是大明的粮仓,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可福建产粮却是不高,而且明末清初正好是小冰河时期,经常干旱、蝗灾的,导致全国大范围的歉收。

    郑成功之前已经让黄恺在安平、石井收集粮草了,在誓师大会上四方百姓送粮食者,不计其数。

    可在士卒倍增、人口基数众多下,郑成功还是备感压力。

    至于对士兵来说最重要的保持体力的肉类,郑成功很难去搜集够。

    这个年代,饿极了的百姓连草和观音土都不放过,那有余粮来喂养猪牛。

    不得已下,郑成功只好下令,抽调一部分水兵以及数十艘沙船作渔船出海捕鱼去了,这才度过粮慌,让士兵多少能吃上些肉,不至于让军心动乱,同时也有体力去训练。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在长期饥饿中,这些人早已经将耻辱之心丢掉了。

    现在只能用粮饷来促使他们作为士兵该有的义务,至于一名合格军人该有的军心、军魂只能在日后慢慢培养了。

    在郑家军中一个步兵一个月四两折色银,弓箭手四两半,火统兵也是四两半折色银。

    郑家军一向以水师著名,水卒强悍更是让郑家军纵横东海十多年,因此给足五两两本色银。

    东南火器制造仿少,能操作火炮的士兵更是稀少,因此火炮兵也发足五两本色银。

    大明一直以来有武将克扣士卒军饷的传统,为了防备这类事情再度发生,所有将士的军饷,郑成功都是公开宣布,而且是亲手将军饷交到他们手中。

    放军饷当日,点将台上站着数百名手持利刀的军纪士兵。

    郑成功站在台前,让亲兵打开装满银两的一箱箱的木箱。

    郑成功朝着台下的士卒喊道:“本将军治军一向严厉,军前不用命者斩,临阵退缩者斩。当然本将军对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