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苏联英雄-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林俊又把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关于我军坦克武器的发展方向”的文件交到了斯大林的办公室。

    报告中最重要的几点就是:

    1,设计正面装甲能在较远距离抵御762毫米反坦克炮攻击的单炮塔新型坦克。

    2,新型坦克在机动、火力和防御三大指标上应该较为合理平均。

    3,结构简单、可靠性好、适合大量生产装备。

    在报告里林俊还列出了自己所知的t—34型坦克的一些技术数据提供参考。

    在前一天紧急召开了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后,接到林俊报告的斯大林再一次召开了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不仅包括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委员们,连红军各军种的将领们都有40多人,还有在莫斯科的所有坦克、飞机与舰艇设计专家。

    “我们需要好好检讨自己的作战理论!安德烈同志的报告你们都看了,要不是昨天安德烈同志要求的测试和这份报告,我们将要在军队的建设上浪费多少时间和资源!我们红军将要在与敌人的战斗中经受无法想象的巨大损失!这要我们重新开始思考我们的作战理论,将军队的建设转到正确的方向上去!”

    斯大林今天非常激动。

    “同志们,会议前安德烈同志还和我讨论了一些关于红军各军种的建设意见,特别是空军和海军建设的设想。在座的所有同志,你们不要以为一个年轻军官的意见没什么,要是听了安德烈同志的建议后,你们都会知道,以前我们的思维错的有多么离谱了!好了,下面就由安德烈同志来发表他的建议,在座的都要做详细记录!还有,有意见和疑问可以现场提出来,安德烈同志将会做解答。”

    斯大林在上午的时候,已经领教了这个安德烈的厉害!比如,当时他对于陆军装备冲锋枪的意见有不同的理解,结果林俊的一番解释让这位最高统帅心服口服。

    “你们的脑袋也会好好洗洗了!”这是斯大林坐回座位时的想法、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时间,林俊概括的阐述了自己对于军队建设的意见。在陆军方面,林俊提出研究新型坦克的同时,还提出要大量研究装备车用电台,以增强坦克作战时的联系能力(因为当时苏军坦克的电台普及率低的可怕,相互联络很多靠的是旗语。)而步兵装备方面,林俊提出需要大量装备冲锋枪——这点建议立刻遭到了陆军方面几大“巨头”的疑问和不同意见:大量装备冲锋枪不光耗费子弹,而且冲锋枪在300米以上的距离没有效果。

    林俊回击:“我们全国一年的子弹生产量是多少?部队平时的消耗量是多少?军工厂在战时生产体系的生产潜力有多少?还有我们的库存是多少?具我所知的一些外部情况,现有子弹产量和生产潜力完全可以满足部队需求。当然这方面需要军工生产方面的负责同志来回答。”说到这,在那边稳坐钓鱼台的斯大林让红军总后勤部的人来解答,结果这位可怜的同志一下还回答不上,只是说应该能满足一般的需求。这让斯大林有些生气,责令他回去后写一份详细报告。

    “关于冲锋枪在300米以上距离没有效果的问题,我认为对于作战没有太多的影响。因为现在冲锋枪就是大量生产,在5年内装备的也就是一线步兵部队三分之一左右的士兵,其他的士兵装备的还是我们的大威力步枪与机枪,可以满足远射要求。而在近距离上,战士手中的冲锋枪将给敌人以巨大的杀伤。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的作战理论是建立在大兵团的机械化进攻上,而不是一战时期的阵地堑壕战。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我们的步兵是在坦克的支援下作战,确切的可以说是伴随坦克作战,以扫清残敌,还要确保坦克不受到地方步兵的威胁。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步兵是在较近的距离上与敌作战,需要的是强大的近距离火力,而冲锋枪200米左右的有效射程足以满足要求。关于这一点,我想在座的陆军同志比我应该清楚。”

    林俊说的是非常的自信,因为这本来就是事实。

    虽然对于林俊的创新意见,在座的陆军将领们还需要时间去消化,但已经开始接受了。特别是在座陆军中的“大佬”之一谢苗•;米哈伊诺维奇•;不琼尼首先肯定了林俊的建议,这让林俊的理论又多了个强大的支持者。

    在说到空军建设方面事,林俊只是说了在生产伊…16和伊…15两种战斗机的同时,需要设计速度更快,好且机动性和火力也突出的战斗机。因为没有实战的检验和接下来一两年内才会出现的各国新式飞机为对比,没有确凿的理论基础,林俊只能这样说。

    而海军方面,林俊提出在国力与技术可能的情况下大力研究航母,还要进行新式潜艇的研究,不把只将注意力放在以“大舰巨炮”为代表的战列舰上。

    这个提议遭到了海军方面的一致反对。他们对研制和建造潜艇是没什么意见,可30年代各强国的海军作战理论就是建立在“大舰巨炮”的基础上的。

    “海军的同志们,我在会议上是无法让你们认同我的观点的。在我看来,今后的海洋将是属于航母编队的。当然,由于航母本身的原因,我们还需要一定的护航舰只,而且,在目前的技术情况下在登陆作战时,我们还需要大型舰只的强大炮火支援。我请求斯大林同志和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同志们批准,在巴伦支海进行一场鱼雷机、俯冲轰炸机与有战列舰为主组成的舰队的对抗演习,由我来担任空军方面的指挥。我想事实会告诉大家一切的,强大的远洋航空兵将决定制海权的归属。”

    “好了,我的建议报告完毕。”

    这时斯大林站了起来:“同志们,我想你们的思维刚刚经历的是一场9级地震。在今天上午时,我的表现和想法也是和你们现在的情况是一样的。我们一定要重视安德烈同志所说的问题,要有具体而切实的工作。对于对抗演习的事,我批准了,而且我会亲自去观摩演习。”

    说道这,斯大林停顿了一下,“虽然安德烈同志对于海军方面建议的正确性还没有得到证实,但其它的建议已经为苏维埃、为红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提议,破格晋升安德烈同志为中校军衔,再次授予其列宁勋章、红旗勋章和红星勋章。现在请全体与会同志表决。”

    斯大林发话了,有谁会不同意?再说,刚才所有人已经被林俊的话折服了,知道这些建议的重要性。

    五分钟后,斯大林亲自将林俊的军衔换成了中校军衔,为其胸前再添上了各一枚列宁勋章、红旗勋章和红星勋章。

    。。。

第十五章 安德烈最后的演习

    1935年3月中旬的一天,莫斯科陶瓷厂接到了一项由中央执行委员会直接下达的生产任务,这在工厂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任务书和图纸上标明的“绝密”字样让参与生产的所有人感觉到这批要求的特殊产品的重要性。

    在接到生产任务的当天,莫斯科陶瓷厂就组织了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同志成立了公关小组,几个小时后就做出了详细的生产安排,因为中央执行委员要求在半月内完成所有产品。

    在5天之后,工厂迎来了一群重要的客人。他们是由中央执行委员委员伏罗希洛夫带队的一群海军与空军军官,还有来协助生产的军工厂的同志,而林俊也在这群人中间。

    这次工厂到底要生产什么重要的产品,让这么多人劳师重重?任务书和图纸上标明的是体积与500公斤航空炸弹相似,但重量只有三分之一的“陶瓷”炸弹!当然,这炸弹是没有引信的,装药是50公斤由莫斯科面粉厂生产的二级面粉。

    斯大林确定了海空军对抗演习后,麻烦接踵而来。因为演习就是演习,攻击成绩只能是靠研判,有时很难让人信服。而且到海空军将领坐下召开联系会议时,又各自为演习中的研判方式争吵不休。原因简单,空军要“炸”红海军的军舰,那你的机群会有多少在攻击前就被击落,这个数量怎么确定?还有留下的飞机会有多少炸弹落到红海军同志们的头上?

    会议连续召开了8个小时,作为这次演习的空军总指挥,林俊做出了重大让步:研判中可以只认为40%的俯冲轰炸机飞抵目标上空。要知道,这是在战列舰无航母伴随的情况下、以自身编队击落60%的攻击飞机为前提,应该说这在后来的战争中证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1935年的军舰上的防空火炮数量,不是能和二战后期的军舰防空火力能比的。但为了让一帮子老资格的海军将领们输的心服口服,林俊只能让步。在攻击机群总数上,林俊也做出了让步,只以自方为两艘大型航母的攻击机群为标准,而在1935年,意味的是林俊手中有110架左右的俯冲轰炸机和与鱼雷机,而能发起攻击的飞机只有可怜的40多架。

    在接下来的会议里,空军和海军又开始为到底能命中多少炸弹开始扯皮。这下子来视察会议情况的斯大林火了:“既然我们的海军同志已经击落了60%的敌机,那就让所有在仓面上的同志都到进入船舱隐蔽,军舰只做规避动作,用没有杀伤力的特制炸弹进行实弹轰炸!”

    可海军的将领说:这还是会破坏一些军舰上的薄弱环节。

    “砸坏了一些盘盘罐罐,那就到船厂修理。修理费用由中央执行委员会特批!”斯大林一锤定音。

    会议最后确定,“炸弹”使用陶瓷壳,装药用醒目的面粉。

    空军同志反应:最新式的轻型俯冲轰炸机要要明年才能投入使用,这次是否可以用伊—16代替。

    虽然海军方面有意见,但斯大林还是同意了空军方面的提议。斯大林指出的原因很简单:这次的演习是模拟3到5年后的战争做准备,到时我们将会有性能非常好的俯冲轰炸机,这个海军方面的同志也十分清楚,因为你们也有航空兵,也了解我们飞机的研制情况。而且航母就是立刻开始研制,最快也要几年之后才会装备红海军,用高速的伊—16代替现有的俯冲轰炸机是可以的。并且伊—16原本就可以当作轻型俯冲轰炸机使用,我们就造一些重量不到标准、体积差不多的“500”公斤陶瓷炸弹模拟。

    当然,对于这次的联系会议和上次的林俊做的关于改进军队建设方向的会议内容,都被定为了一级绝密。而演习的全过程也是绝密,绝对不能让它国的间谍侦测到——这是斯大林做出的决定。

    “好了,同志们,各自去准备吧。到时我将和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其他同志一起到舰队观摩演习。”

    “不好意思了,海军同志们,你们都会成“白老鼠”的,一定非常的白!”林俊非常的高兴,心里想着。

    接下来的时间,空军和海军的将领们都忙的团团转。

    海军方面,对将要参加演习的军舰来了个“大改装”:把一些不是非常重要、又结构脆弱的突出零件都拆除,还在所有舰艇钢板薄弱的地方铺上了沙袋,防止在“陶瓷”炸弹的攻击下发生意外。

    而空军方面,各航空兵师的领导们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把自己手下最好的飞行员都暂时借给了林俊。一个星期后,林俊和其他100多名飞行员赶到了摩尔曼斯克,而从飞机制造厂直接运来了改进后的伊—16。所有人开始进行大强度的攻击航行目标训练。在演习的日期前3天,林俊决定了43位将和自己一起发起攻击的飞行员,而作为自己僚机的就是安德卢普夫。其他的60多架飞机不挂弹飞行。

    对于飞机型号的配置,林俊耍了个小聪明:虽然明知道完全用俯冲轰炸机对于战列舰的实际攻击效果并不会非常好,但为了视觉效果好一些,决定使用清一色的伊—16。

    1935年4月16号上午,斯大林和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委员们到达摩尔曼斯克,登上了北方舰队的旗舰“马拉”号战列舰。随后,“马拉”号、“伏龙芝”号战列舰在20多艘护航舰只的伴随下,驶出港口前往预定海域。

    下午2点的摩尔曼斯克机场上,110架伊—16战斗机都已经启动了发动机,以双机起飞的方式同时从三条跑道起飞,在空中编队完毕后向巴伦支海飞去。

    3500米的空中,林俊驾驶的001号机一直飞在最前面,保持在240公里/小时的巡航速度,平稳的带领机群飞向目的地。

    “希望这是自己最后一次演习,从明年开始世界不会再平静了。”林俊在想。

    一个小时后,通话器里传来先期派出的侦测机的报告,他们已经发现了舰队。将目标方位通知了自己编队的各中队长,整整9个中队的飞机分成了3个机群,按照预定的方案分散开,各自选择了自己的航线,越飞越远。

    10多分钟后,林俊已经发现下面海面上1点钟方向的舰队,距离30多公里。

    “全体注意,按照预定计划,配合机队距敌五千米退出,攻击机队发动攻击!”

    这时,海面上的舰队也已经发现了空中的机群,警报器里传来凄烈的防空警报声。与平时的演习不同,所有防空火炮战位人员不是各就各位,而是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了船舱。

    全舰队开始s形防空机动。

    “马拉”号装甲舰桥指挥室里的斯大林正在用大型双筒望远镜,透过厚重的防弹观察窗观察着“敌机“来袭方向。

    “奇怪,怎么机群这么小,不到50架,安德烈在搞什么?”斯大林觉得有些奇怪。

    这时,从舰内通话器里传来防空观察哨的声音:“敌机方位12点钟位置,距离5000,高度3000。判定击落飞机已经回航。”

    指挥室里的海军将领们都非常紧张,因为被人“砸”又不能还手的感觉绝对不好受。但他们也清楚,60%的“击落率”已经很高了,下面只能指望各舰长的操舰能力了。

    突然,通话器又传来:“6点方向,敌机向我舰俯冲!”声音十分紧张和意外。因为那是太阳的方向,“敌机”借助了阳光的掩护呼啸而下。

    林俊在制定攻击方案时,就将44架飞机分成了3个攻击集群,只分出3个双机编队攻击辅助舰只,给两艘战列舰各自准备18架飞机“照顾”。而攻击战列舰的飞机又各自从三个不同的方向攻击。

    现在林俊的目标就是旗舰“马拉”号。为了保证投弹的命中率,林俊选择了70度的俯冲角,从3000米的进入高度向下面的“马拉”号直扑下去。在林俊身后,安德卢普夫也采取了和林俊一样的俯冲角。

    飞机发出凄厉的声音,随着速度越来越快,高速气流发出的嘶叫声也越来越想,这强烈的刺激着飞行员的神经。林俊感觉自己肾上腺素的分泌量狂增,这让他感觉十分兴奋。

    红色高度警告灯闪了起来,这告诉飞行员,飞机已经低于1000米的投弹规定高度。林俊没有理会,还是继续俯冲,牢牢的将瞄准十字光环套在“马拉”号的舰身中部。

    高度差不多只有300时,林俊狠狠按下了投弹按钮,固定在机腹下的陶瓷炸弹脱离机体,呼啸而下。猛的往上拉操纵杆,将油门加至最大,巨大的过载将林俊身体死死的压在座椅上,伊—16缓缓的抬起了机头,在距“马拉”号桅杆只有几十米的地方飞机被拉了起来。这时林俊用余光看到后面的安德卢普夫也刚刚抬起了机头,

    “好样的!”林俊在心理对安德卢普夫说。要知道当时没几个飞行员敢在这么低的高度投弹。

    林俊不知道,刚才“马拉”号装甲舰桥里的人已经被他吓了一大跳!这两架俯冲到300高度才投弹的飞机也好好考验了一下他们的神经承受力。而且他们是看着两个白白的“炸弹”飞速的砸向军舰,直接命中2号炮塔和舰桥下部位置,发出“脆响”,同时腾起一片白雾,将军舰整个前部包围起来。

    在前后不到5分钟时间内,发起攻击的攻击的所有飞机都投弹完毕。投下的44枚“炸弹”命中了25枚,其它都近失。其中“马拉”号被命中了12枚,“伏龙芝”号命中10枚,其它的3枚砸在了一艘倒霉的巡洋舰上,因为那6位飞行员都盯上了这第三块“肥肉”。有意思的是,那艘“红色高加索”号巡洋舰的舰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海军元帅尼古拉…格拉西莫维奇…库兹涅佐夫。

    10分钟后,林俊驾机平飞过舰队上空。

    “呵呵,要是换成真家伙,你们还有战斗力我就把名字倒着写!”看到下面“白花花”的几艘主力舰,林俊真想哈哈大笑。

    。。。

第十六章 平静的1935

    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要你去统筹一个国家的发展时。

    林俊不是伟人,也没想过去做一个伟人。成为伟人所要付出的太多,所以他选择的是让自己感觉舒服的生活。或许这舒适的生活是为以后的艰苦做着准备。

    国家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它需要每一个人的协作。

    当苏联这个庞然大物想改变一下自己的运动方向时,哪怕就是一点点的改变,所要涉及的人力物力都不是一般人所能驾驭的。

    这个驾驭者是斯大林,而不是林俊。自从上次的海空演习和那几次会议后,一系列的命令从克里姆林宫发出。这就像一艘巨舰,当指挥室里的舰长下达了一项项指令后,各部门都按着指令动员起来。林俊只是斯大林身边的一个参谋,而现在这个参谋已经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工作,下面的时就是由决策者来决定了。

    当然,决策者知道身边这个参谋的重要,也想或许这个参谋能有朝一日培养成为决策者,但他也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而且刚有谢尔盖…米洛诺维奇…基洛夫的例子放在前面,斯大林还是决定让这个安德烈从风口浪尖下来一段时间,而这也是和林俊谈话后才下的决定。

    林俊很想休息。自从一年多前来到这个“苏联”起,自己就没闲过。而目前自己所需要提醒决策者的,也已经基本提出来了,而且苏联这艘巨舰的航迹,也将会因为自己先前的一些所作所为而发生改变,下面还是“躲起来”的好。有时候太引人注目也不是见好事——这点林俊非常清楚。

    “接下来的几年有太多自己回到(前台)的机会。”这是林俊的想法。他需要休息,因为从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