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字一顿地说:“我漏掉了信的‘抬头’……”
老人说:“你知道什么叫‘抬头’吗?”
冯家昌说:“知道。”
接着,老人感慨地说:“有时候,历史真是一笔糊涂账啊!”
廖副参谋长的话说得十分含蓄,冯家昌也听得似懂非懂……但有一点他是明白的,廖副参谋长是在跟他交心呢。这不是一般的“交心”,这是把他当做最亲近的人看待的!可是,他最想听的,老人却没有说。
说着说着,已是下半夜了。马灯里的油快要熬干的时候,廖副参谋长才说:“小冯啊,这次进京,我不能带你了。上边只要我一个人去。不过,我会回来的。”
到了第二天,当那架直升机轰轰隆隆地降落在谷场上的时候,冯家昌才终于明白,老头“解放”了!直觉告诉他,廖副参谋长此次进京,意义非同寻常,很有可能会受到重用。那么……往下,冯家昌就不敢多想了。
是啊,这边,廖副参谋长刚一“解放”,整个青泥河农场对他的态度就大不一样了。他们从上到下一口一个“冯秘书”地叫着,叫得十分恭敬。住的地方换了,连蚊帐都换了新的。场长还专门给他在食堂里安排了“小灶”,随到随吃,想吃什么就可以点什么。也是在一夜之间,他们对他,几乎像是敬神一样!
可是,三天之后,事情就又起了变化。场长突然通知他说,接北京长途,廖副司令不再回来了……要他立即返回。场长用爱莫能助的语气说,老弟呀,本来打算送送你的。不管怎么说,场里还有辆破吉普。可是,根据廖副司令的指示,就不能送你了。场长说,廖副司令指示,要你徒步归队!
恍然之间,就“廖副司令”了,就不再回来了,就……可老头走的时候说,看好我的棋盘!
老头是坐直升机走的,却要他徒步归队。这,这也太……冯家昌像是挨了一记闷棍,一下子就蒙了!三百多里路,徒步归队,这将意味着什么?!
这时候,天仿佛塌了似的,冯家昌晕晕腾腾地站在那里,望着满坡的庄稼地,喉咙里一血一血地往上涌!他只觉得眼前一黑,强撑着站住身子,仍有些不甘心地问:“廖……副司令,还说了些什么?”
场长说:“别的没说什么。只强调了一点,徒步归队。”
命令就是命令。此后,那三百多里路,几乎是用泪水泡出来的。当冯家昌打好背包,走出农场百米之外,站在一棵树下的时候,仰望苍天,他禁不住失声痛哭!归队……还要徒步?!可“队”在哪里?是回机关?还是直接返回连队?他究竟犯了什么错误?!老虎还有打盹儿的时候,鹰也有看不到的地方……他实在想不明白,他究竟做错了什么。六年了,当兵六年了呀,如果这时候让他回连队,那他面临的将是复员!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他一边流着泪,一边在心里骂自己。他说,你不是吹着你是用脚“思考”的吗,操,你就走吧,掂着两条穷腿好好走,三百里路,就用你的脚好好“量”吧。你算什么?你狗屎不是?!要你归队你就得归队,要你复员你就得复员。回去老老实实挄你的牛腿吧!就让全村人笑话你吧!
于是,一天两夜,他整整走了一天两夜!他滴水未进,一口饭也没吃,当太阳再一次高高升起的时候,他就这么硬撑着走进了那座城市。这时候的他已是万念俱灰,口干舌燥,满身都是灰尘和汗水,嘴边上竟起了一连串的燎泡!当他来到军区大门口的时候,想不到的是,两个哨兵竟然同时向他敬礼!可他没有还礼,目光里充满了敌意。不料,就在这时,其中的一个哨兵竟热情地对他说:“冯参谋,你回来了?”
他瞪了那哨兵一眼,恶狠狠的,心里说,王八蛋,认错人了吧。参谋?参谋个屌!
不料,当他一步一步地走回原来的宿舍,见到侯秘书的时候,冯家昌又一次傻了,那“小佛脸儿”看见他,当胸就是一拳!“小佛脸儿”说:“格老子的,回来了?你个狗日的——请客,请客!”可冯家昌连眼皮都没抬,他把背包往床上一扔,默默地说:“请什么客?”“小佛脸儿”说:“老子干这么多年才是副营,你他妈才出去一年多,就是正营。你还不请客?!”
冯家昌浑身一激灵,脱口说:“谁?”
“小佛脸儿”说:“你呀。命令已经下来了,正营职参谋……操,军官服我都给你领回来了!”
这时候,冯家昌一头倒在地上,像一堆泥似的,再也爬不起来了……此时此刻,他满脸都是泪水!
当天晚上,冯家昌穿着那身崭新的军官服,请“小佛脸儿”在军区外边的小酒馆里吃了顿饭。待二两小酒下了肚,不知为什么,喝着喝着,“小佛脸儿”哭了,冯家昌也哭了,两个都掉了泪。后来,侯秘书嘟嘟哝哝地说:“老弟,我可是干了六年副营啊!……”
过了一会儿,“小佛脸儿”终于忍不住说:“说说吧?”
冯家昌说:“说啥?”
“说说你咋整的?”
冯家昌沉默了片刻,说:“……不知道。”
有好一会见,“小佛脸儿”一声不吭,就那么直直地看着他……
冯家昌说:“我真不知道。”
久久,“小佛脸儿”说:“你越师了。”
冯家昌很诚恳地说:“老哥,你啥时候都是我的老师,真的!”
“小佛脸儿”说:“……有人从北京打来电话,坚持要提你为正营。那不是一般的电话,那电话是有记录的。据说,一号在电话里说,副营吧?可那边说,你综合素质好,坚持要提正营……你说你不知道?!”
冯家昌静静地坐在那里,心里却翻江倒海!他默默地说:“……走的时候,他一句话也没有说。后来,就给我了四个字:徒步归队。”
“小佛脸儿”问:“谁?”
冯家昌说:“廖副参谋长。”
“小佛脸儿”说:“是廖副司令。”
冯家昌说:“是……那是个好老头。”
“小佛脸儿”说:“说说,咋整的?”
冯家昌说:“你真想知道?”
“小佛脸儿”说:“操!格老子的……”
冯家昌说:“那真是个好老头。”
“小佛脸儿”说:“操!……”
冯家昌说:“话还是你说的。”
“小佛脸儿”说:“我说什么了?”
冯家昌说:“你说,兵书上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
“小佛脸儿”说:“具体点。”
冯家昌说:“也就两个字:回忆。”
“小佛脸儿”不解地问:“回忆什么?”
冯家昌说:“回忆过去……回忆是感情交流的最好方式。”
“小佛脸儿”沉默良久,再一次重复说:“你越师了。”
雪做的旗帜
那场雪成了他的背景。
那是岁末的第一场雪,雪正下得纷纷扬扬。
在车站广场上,雪是黑的,雪在人们的脚下变成了一汪一汪的旧棉絮。到处都是吧嗒、吧嗒的脚步声,那脚步声像是踩在了灶王爷的屁股上,火燎燎的。已是年关了,车站广场上熙熙攘攘,背着行李的旅人排着长队,像绵羊一样被打着小旗的车站管理员驱赶着,一时东,一时又西……开始还有些规矩,可突然之间就乱了营,人群呼啦啦地跑动着,吧唧吧唧的,把雪都跑“炸”了,到处都是飞溅的雪泥!喇叭里不断地播送着一趟趟车次晚点的消息,弄得人心里乱毛毛的。不时地有人高声喊着什么,像乱了头的苍蝇一样在广场上跑来跑去……然而,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只有他一个人是不动的。
他就站在离铁栅栏五米远的地方,稍稍地离开一点人群,就那么一直站着。雪仍在下着,雪下得很大,在灯光的映照下,那飞扬的雪花泛着紫银色的光芒。夜色越来越浓了,广场上的灯光也越来越寒,冯家昌仍是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里。
每一个从他身边走过的人都会有一点点诧异,这人怎么回事呢?还是个军官呢,就那么傻傻地在雪地里站着。可笑的是,他胸前还挂着一双鞋,那是一双新鞋,那鞋是用两根鞋带穿起来的,而他的两只手就那么伸在鞋子里,就像是胳膊上长了两只脚!
八九点钟的时候,他已经站在那里了,十点钟,十一点钟……他仍然在那里站着。他几乎是把自己种成了一棵树,白树。
268次列车是十一点四十五分才到站的,它整整晚了两个半小时。当人流从出站口涌出来的时候,栅栏前已经没有多少人了。这时候,整个广场上,最醒目的就是那棵“树”了。“树”白皑皑的,看上去就像是一种标志。
女人是有预感的。女人的预感很荒谬,也很先天。在李冬冬走下火车的一刹那间,她突然有了一种说不出来的情绪,那情绪很朦胧。一时间,她心里慌慌的,总觉得好像是有什么事要发生了……那究竟是什么呢?她的心怦怦跳着,步子不由得加快了。当她快要走到出站口的时候,却猛地站住了,她在涌动的人流中站了大约有十秒钟的时间。就在这个时间里,她的脑海里兀地闪现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刚一闪现就定格了。她虽然刚刚学过《形式逻辑》,可她心里的念头却是非逻辑的。是呀,她现在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是“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她还是带工资上学的,这就更增加了她的优越感),虽然才上了一个学期的课,那人生的感觉已是焕然一新了!在大学里,她已见识过那么多的学子,其中也不乏优秀者。况且,父亲已经“解放”,一切的一切已不是从前的模样了。她对自己说,世界很大,不是吗?如果“那个人”来接她,那么……如果“那个人”没有来,那么……女人的情绪是很容易变化的,就在她踏上出站口的一刹那,心里已有了一道“分水岭”。这是她自己给自己画的“线”,那“线”是虚空的,也是实在的,这是一个女人的决定。于是,她慢慢地、不慌不忙地往出站口走去。
这时候,她几乎是最后一个走出站口的旅客了。
雪仍在下着,车站广场上的灯光素素的,透着一种叫人说不出来的空旷。李冬冬站在出站口的台阶上,冷风扑面而来,她身子寒了一下,抬眼望去,先是看见对面大厦上的灯光,那灯光前飞舞着银狐色的雪片,那雪片迷迷蒙蒙,就像是一针针倒卷的梨花……继而,她吸了一口气,目光往下扫视着,蓦地,她就看见了那“树”!
她的目光在那“树”上停留了片刻,待要扫过时,她愣住了……是他,那真的是他!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很犟,他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把自己站成了一个雪的“标志”!不知为什么,此时此刻,李冬冬一下子就释然了。她飞快地跑下台阶,猛地扑在了“那个人”的怀里……她欢快地叫道:“是你吗?真的是你?!”
这时候,那“树”就裂了,那“树”从雪白里裂出了一片军绿色。“树”说:“你还有人吗?”
李冬冬跳起来:“你真坏呀!”
李冬冬看了他一眼,说:“你站了这么久,冻坏了吧?”
冯家昌说:“我没事。我冻惯了。你冷吗?”
李冬冬跺着脚说:“晚了两个多小时,冻死我了。”
于是,冯家昌从脖里取下了那双鞋,那是一双棉皮鞋。他默默地说:“换上吧。”
此时此刻,李冬冬才注意到了那双鞋,那鞋就挂在他的胸前……李冬冬说:“你买的?”冯家昌说:“我买的。”说着,他就在她面前蹲下身来,闷声说:“快换上吧。”李冬冬怔了一下,说:“就在这儿?”冯家昌说:“就这儿,你扶着我。”李冬冬用手扶着冯家昌,半弯着身子,把脚上的鞋脱了下来,先换了一只,而后再换上另一只……冯家昌说:“暖吗?”她说:“真暖和呀!”冯家昌随口说:“这鞋是新产品,带电的。”李冬冬低头看了看,惊讶地说:“是吗?还有这样的鞋?!”冯家昌说:“只有两节电池。”李冬冬就仄歪着脚,四下里看,说:“电池在哪儿?”冯家昌笑而不答……李冬冬又看了一会儿,小心翼翼地走了两步,说:“……踩不坏吧?”冯家昌说:“你放心走吧,一次性的,踩不坏。”李冬冬诧异地问:“一次性的?”冯家昌就笑着说:“手——电。”而后,冯家昌从兜里掏出一张旧报纸,再次弯下腰来,把她脱下的那双旧鞋用报纸整整齐齐地包好,塞进了他随身带着的军用挎包里。
走了几步,李冬冬突然明白了,她喃喃地说:“……手电?噢,手——电?!”于是,她咯咯地笑起来,笑过之后,她扭过脸来,在他的脸上重重地亲了一下,说:“你真好。你怎么这么好啊?!”说完这话的时候,她的脸上陡然升起了一片杏红!于是,她说:“我太冷了,你不知道我有多冷。暖暖我吧,我想让你暖暖我。”就在这一刹那间,她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她伸手拦了一辆出租车,说:“到东区!”
夜已深了,出租车把他们拉到了东区那座旧楼的门前。当门前只剩下他们两个人的时候,李冬冬喃喃地说:“我一点也走不动了,你抱我上去吧。”
冯家昌迟疑了一下,说:“太晚了……不方便吧?”
李冬冬偎在他的身边,说:“你害怕了?”
冯家昌不语。
李冬冬贴在他的耳边小声说:“……你以为他们还在这儿住呢,早搬走了。”
于是,冯家昌二话不说,扛上她就往楼上走!……在楼梯上,李冬冬抱着他的脖子依依嗲嗲地说:“你把我当成麻袋了吧?我是你的麻袋吗?就算是吧,我就是你的小麻袋,小小麻袋。我胖吗?你是不是觉得我胖……”
这时候冯家昌心里已起了火,那火烧得他就快要炸了!两人互相搂抱着来到了房间里……冯家昌一下子就把她扔在了那张大床上,而后,当他要扑上去的时候,李冬冬却突然说:“不,不。”接着,她像鱼一样地从他身下滑了出来,匆匆地下了床,走进一个一个房间,只听“叭、叭、叭……”一阵响声后,她把房里所有的灯都打开了!
冯家昌一下子怔住了,灯光是很逼人的,灯光把他照得很小,是灵魂里的小……
突然之间,一向温文尔雅的李冬冬就像是掀开了一道道幕布,露出了鳗鱼儿一样的胴体和火热奔放的魂灵!她炸了,她是自我爆炸,那媚态,那胆量一下子全都显现在他的面前,几乎是吓了冯家昌一跳!她撅着小嘴,一边小声地、柔柔曼曼地说着话,一边一件一件地、带有表演性地脱着衣服……她说:“从现在起,我就是你的俘虏了。我是你的书。我是你的小豆子,我是你的小鱼儿,我是你的小面包。你把我撕吧撕吧吃了吧。不过,你得好好吃……你是第一个读者,你得好好读,细读。我不要你粗读,你不能就那么把我读了。我不让你那么读。我就不让你那么轻易地就读……”
这时候,冯家昌像是被逼进了死角里,他一下子蒙了!一时竟不知如何才好……他一直认为他是个男人,是个堂堂的男子汉。可在这里,他竟然不知不觉地丧失了主动权。他很想骂一句什么,可在如此的氛围里,他居然骂不出口了。
接下去,李冬冬就像一条滑溜溜的鱼儿游到了他的身上……这真是个疯狂的、有光有声的夜啊!在灯光下,那一切都赤裸裸的,一切都很肉,是疯了的游动着的肉。就像是一座剥光了的“城市”,“城市”的高贵,“城市”的矜持,“城市”的坚硬,“城市”的道貌岸然,在一刹那间化成了一股汹涌的洪水,那“水”咆哮着,“水”的尖叫声像号角一样,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逼着他一次次地冲锋、再冲锋!在“城市”的肉体上,那“阅读”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显得过于被动,“书本”已经摊开,“书页”在自我掀动,一个声音高叫着:“读啊,读啊,你读啊!……”可冯家昌却感到了他从未有过的失败,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到底是他占领了“城市”,还是“城市”强奸了他。当他的肉体在欲望和汗水中挣扎的时候,他的感觉突然就不对了,他竟然觉得这里不是他的“停泊地”,因为这里没有草的腥香……但是,搏杀仍然在进行着,那是更刺激人的一种燃烧,是本能的燃烧!在燃烧中,有一点他是清楚的,那就是——他进入了“城市”,却丧失了尊严。
第二天早上,两人静静地躺在床上,她说:“好吗?”
他淡淡地说:“好。”
她说:“想再好吗?”
他感觉到她偎过来了,竟有点沮丧地说:“你好,我不好。”
【文】她安慰他说:“你好,我才好。”。
【人】他又一次说:“你好,是你好。”
【书】她柔柔地说:“不。你好我才好。”
【屋】她坦白地告诉他说:“……告诉你吧,在大学里,有六个人追我。可我知道,他们不是追我,是追我父亲,我父亲官复原职了……”
此时此刻,冯家昌嘴里咕哝了一句。她问:“你说什么?”他说:“我什么也没说。”可是,他心里清楚,他说了。他知道他说了什么。在下意识里,他说:
“我插上‘小旗’了。”
第五章 连续八年奋斗,从未回家一次
谁家的喜鹊叫了
那是“上梁”的日子。
一挂重鞭响过之后,老姑夫家翻盖的新房就算是落成了。
这些天,累是累了一点,但一家人都喜滋滋的。虽说是旧房翻新,却也“里生外熟”。那土坯房的外层已换成了砖的,是红砖。房顶呢,准备的是“金镶玉”;那是一半的麦草,一半的小瓦呀,好歹也算是起了“龙脊”的。翻盖房子时,村里前来帮工的人很多,也都是自愿来的,这对单门独户的冯家来说,已算是天大的体面了。
自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刘汉香的功劳。修房盖屋不是简单的事情,这说明,一个女人终于把一个家撑起来了。
偏晌午的时候,老姑夫正在给匠人们散烟呢。烟是本县生产的“杏花牌”,一毛七一包,这对一般的人家来说,也说得过去。梁已放了正位,“龙脊”已坐稳,剩下的只是些碎活了。他把烟一支支扔过去,笑着说:“爷们,歇会儿,都歇会儿。”匠人们接了烟,趁着休息的时候,给老姑夫开些咸咸淡淡的玩笑。这些日子,老姑夫大约是喜昏了头,不时会弄出些小差错。比如,让他送钉子的时候,他递的是斧头,让他递把瓦刀,他偏又送的是泥抹……于是就不断地有匠人取笑他:“老姑夫,你听,你听,喜鹊叫了!”他迷迷瞪瞪地四下望去,说“喜鹊?”匠人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