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太平天国-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知道是为了什么。”杨秀清无奈地笑了笑,“可是天下之大,好男儿有的是。善祥啊,你不能总是沉浸在他一个人的身上,这样不好。要自己解脱自己,你的路还很长呢。”

    “殿下,善祥走后,您要好好照顾自己,您是天朝的希望,千万不要搞垮了自己。”

    “放心,我垮不了的。”杨秀清拍拍自己的胸脯,笑着,“你看看,我这不是还很壮实吗?不过,公使的事情还在商讨当中,不好说就一定能定下来,现在事情也多,你暂时先帮我料理料理这里。你看如何?”

    “好吧,殿下还要尽快物色一个合适的人选来接替我。”

    “好。我会尽快的,恩,这次要选个男的,老成、最好是丑点儿的,省得再有人说三道四,纠缠不清。”杨秀清哈哈地笑着。

    “殿下……”傅善祥扑哧的被他逗笑了,“看您说的都是什么啊?”

    “呵呵,高兴就好,以后就是要这样,要高兴起来。女孩子老愁眉苦脸的会老的快的。”杨秀清笑着,“本来我是想收你做义女的,可是再想想,如果是这样,别人又会说些什么闲话。算了,情意这东西总不单单是在表面上的事情,关键还是在内心。以后好好干,好好生活。”

    “怎么,这么多的官员,还有封爵说裁就裁了?”洪秀全一看完杨秀清的折子,眼睛都直了,“这……这不是要动了天朝的根本了吗?”

    杨秀清不以为然地看着天王,“六万闲置的官员,他们的府宅、家人,都要国库来供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裁,那用什么来养?”

第五十章杨秀清的脸色变的有些难看了() 
“怎么能一概而论?”洪秀全摇了摇头,“当初今田团营的时候,咱们可是给弟兄们说的就是要打下个天下大同的世界,人人有衣穿,有饭吃。现在朕却要剥夺他们应当具有的权利,弟兄们会如何看待朕?当初大家抛家舍业的追随我们,不少人还是倾其所有赞助我们,结果倒要一无所有了。这叫大家以后还怎么信服天朝?再说,这些闲散官员中,大部分还是与各王侯们沾亲带故,清袍啊,难道你就不怕搞乱了人心?”

    “不错,当初我们说过的话的确不能反复。”杨秀清看着天王,摊了摊双手,“可是,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前方在打仗,后方的百姓们种田、经商、进工厂,都在力所能及地做着自己的一切。现在,偏偏却有这么一大群的闲人要养,还不仅仅是养,简直就是供着。我叫人大致盘算了一下,象这样的每一户,单单是日常支出,就要花掉相当于十个寻常百姓人家的钱财,那些爵位高的还远远不止如此。这还不算他们要娶亲、生子等等其它额外支出(按天朝当时的制度,诸如婚丧嫁娶、生子育女等等的费用,均是要由圣库按一定的标准支出)。天王想想,这些人无所事事,却有着相当的待遇,闲人再养闲人,里外里远远不止这六万之数,那么,其他的人心能服吗?那些拼死、流血的弟兄们能愿意吗?”

    “唉,清袍,你叫朕怎么说你才好?”洪秀全深深的叹了口气,“朕也明白,这种主意绝对不会是清袍想出来的。天朝上下谁不知道你东王心装所有的弟兄,爱惜将士。说句实在话,海丰兄弟是能干,搞了不少的新鲜花样,也的确使天朝受益非小。可是,这也不能就说明他提出来的什么事情都一定的对。他和我们不一样。”

    “怎么个不一样法?”杨秀清脑袋一歪,半眯起一只眼。

    “这还用朕明说吗?”洪秀全把身子向金龙椅的靠背上一靠,摇了摇头,“他在这里没有亲属,自然是顾忌全无。你和朕等能行吗?”

    杨秀清没有说话,他在听着天王的后话。

    “朕是极其信任清袍你的,弟兄们就更不要说了。你是天朝的顶梁柱,这个家你可要当好啊。”洪秀全说的认真极了,仿佛是发自肺腑,那个劲头儿,简直就是恨不能你杨秀清再把天父请回来我都愿意。“清袍你也该仔细想想了啊,海丰兄弟安排各地的官员,发展自己的势力,你清袍可是没有含糊过一下的,都顺从了他。可是,你舍着面子再三地把傅善祥这样的绝代佳人送给他,这个海丰兄弟偏偏不答应。这是为了什么?傅善祥是你清袍的人,放在他身边儿他不安心吧?要不就是嫌……”洪秀全呵呵笑了笑,没有再往下说。那意思很明白,傅善祥再好也是你杨秀清宠幸过了的,人家才不稀罕。

    杨秀清的脸色变的有些难看了,面颊也开始抽动。洪秀全啊洪秀全,你以为你见了漂亮的女人迈不开腿,我杨秀清就一定也是这样的吗?他真恨啊,如果换成从前,他早翻回自己的王府,就势来个天父附体,不他娘的给你洪秀全几十的大棍,我就不是我杨秀清了。

    见杨秀清不吭声,洪秀全知道,自己的话是击中了杨秀清的要害。嘿嘿,你以为你可以能依靠这个手段就可以拉拢住林海丰吗?林海丰不是郑南。他内心得意,表面上还是很正经,“依朕看,解决国库不足的问题,关键不是搞掉几个闲散的官员,还是应当从各地的税赋上多打些主意的好。还有啊,一下子铺天盖地的搞起那么多的学堂,吃喝拉撒睡还一俱要管。朕听前些时候来的那个布尔布隆讲,他们的洋布很便宜,我们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筹建洋布厂,何如直接就与他们进行洋布贸易呢?尤其是正在开始建设的铁路,那一时之间又没有多大的实际作用,急着搞它做什么。钱是要花在点子上的。”

    杨秀清盯着这个口口声声要天下大同,爱惜百姓的天王。

    嘿嘿,你也抱怨起学堂了?要知道,当初没有家族人的周济,你洪秀全能读的了这点子书?至于洋布和建自己的工厂到底这之间是不是有什么抵触,他还暂时不能完全明白,铁路到底有多大的作用,那也需要往后看。不过,他切实明白的却是现在的天朝政府早已废除了以往长期沿用的田赋制度,取而代之的是鼓励农耕、合理负担的公粮制度。一是实行免征点,规定了人均粮食不满一百五十斤的农户免交公粮;二是对人均粮食在一百五十斤以上的农户,实行全额累进征缴率制征收公粮,具体的征缴率,还要按农户的贫富程度来确定。一般农户上缴公粮的比例仅在百分之五到八,而那些各地尚还能一时存在的大小地主们,却要拿出十之二三甚至是四到五来完成天朝政府的公粮征缴。三是对某些地区的租佃田地采取的是“加二减二”的办法计算粮食的收入,即出租者收入一百斤,要计算为一百二十斤,而佃耕者每收入一百斤,则计算为八十斤。这种公粮制度大面积的实行,对于减轻贫苦农民的负担、发动各地群众、巩固天朝的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为了某些人的利益,声称不能出尔反尔的天王,竟然可以想到在百姓的身上打主意,用改变国制来维护少数人的荣华。当然,他现在所想到的那些少数人里,也许还并不包括他自己。

    “如果这么去改,那才是真正动了天朝的根本。”杨秀清这一瞬间拿定了自己的主意,改,不仅要改,我杨秀清还要给你改出个真样来。你洪秀全打我的脸啊,呵呵,那咱们就谁也别好受了。“林海丰是什么样子我不管,我已经按照他的请求,把他的东征军队全部划归了达开指挥。如果他有贰心,他会这么干吗?现在,天朝面对的已经不是简单的清妖了,俄国人,英国人,也许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洋人为了他们的利益而甘愿与我们为敌。我们必须,也只有依靠海丰、郑南两兄弟,才能实实在在地使天朝壮大起来。任何一个人在天朝的利益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天朝一旦倒了,天王和秀清也就都失去了一切。如果命都没了,什么东西都是再好也就成了不好了。所以,秀清以为,新官员的体制、安排必须屈从于天朝的利益。当然,一定会有人不满,不满就找我好了,不伸手干活儿的,以后就是什么都没有,想养大爷自己找地方去。谁敢闹事,我先取了他头上吃饭的家伙,叫他看看到底是哪头更舒服。”

    洪秀全叹了口气,“既然清袍决定了的事情,那朕也没什么好说的了。不管怎么样,朕还是总要支持你的。”他其实自己都知道,这话说和没说一个样子。杨秀清今天来找他,不过就是通报他一下而已,办和不办,决定权根本也不在自己的手里。前面那一大番话,他只是在给自己留下个日后的伏笔。从他的心里来讲,你杨秀清越是这么的蹦达,他才高兴呢。越闹下去,心怀不满的人就越多,当这些人积累成一定的暗中势力的时候,他只要振臂一呼,这些失去了以往荣耀的家伙们就是自己最忠实的信徒。

    “多谢天王对秀清的信任和支持。”杨秀清说着,起身施礼告辞,临转身的时候,他笑着丢下了一句话,“天王,秀清可是一直在拿善祥当女儿待啊!而且,不久就要考虑,是不是可以派她去法兰西做天朝委派的首任公使了。”

    “是吗?那好,那好啊。”洪秀全手捻胡须,呵呵地笑了。望着杨秀清的背影儿,他奇怪地皱了皱眉头,怎么好象这个家伙变的越来越斯文了啊!唉,这个世界,怎么变的越来越看不懂了?

第五十一章中国的词典里又添了一个新的词汇() 
北京城里的奕忻现在却是对洋务越来越明白了。这里面,好些东西他还真要感谢那位同仁堂的大查柜张祖光,当然,还有经张祖光介绍才新结识的,那个已经有了懿贵妃娘娘亲口赏赐四品荣誉顶子的安琪尔掌柜范文瑞。

    商人到底和朝廷中的那些官僚们不一样,对洋务他们看的更透彻,也更合乎他这个议政王的心思。

    光买枪炮、建新的什么忠义救**,搞几个兵工厂之类的那是不行的。还要修铁路,方便今后大批的军用物资的运输,还有洋人的电报、电话也不错,打起仗来对于命令的传达方便的很,也要搞起来。另外,太平军之所以能在江南大胜,最初占尽优势的就是长江流域的水师,现在又发展到了江南沿海。咱们大清可不能就这么睁眼看着,也要赶紧发展我们未来的水师。洋人的战舰厉害啊,那咱们就赶紧订购,以备不时之需。咱们大清要强大,最根本的,需要的还是有用且能用之人,象现在这些状元、榜眼什么的那都没有用,要去学洋人的西学。

    范文瑞的长篇大论叫奕忻不能不连连点头称是。大清还拥有大半个国土,如果真能完全按照这种建议做下去,大清的中兴指日可待。哪里还能再向长毛和什么洋人的低头?

    只是说着不错,听起来也振奋,可这毕竟需要大笔大笔的真金白银。一想起钱,奕忻脑袋马上就大了一号。

    为了钱,还早在两年前满朝文武连带皇上就都绞尽了脑汁儿。

    随着战区的不断扩大,江南的阻断,大清朝的统治区域日益缩小,原有各项税课每年的收数,比较起旧日的数额平均已经不到十之四五,而朝廷的各种财政开支,却几乎是成倍地在增长着。按粮捐输,专门为筹集军饷设立的每田赋银一两的津贴银,还有什么卖官鬻爵、厘金等等招数都想尽了,甚至将内务府所藏的金钟铜器也大批熔化,尽可能的移做官饷。此外还有补苴之术,诸如停官员的养廉银、开银矿、提当本、收铺租等等不下数十款,然而,部库依旧万分支绌,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在财政危机空前加重的形势下,再加上“滇铜亦因道梗不至”,铸造制钱的币材又空前紧张。为了筹集军饷已经无孔不入的户部大臣们提出了改革货币制度,聚敛社会财富的主张。于是,朝廷把发行票钞,铸造大钱,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作为了应付军事财政开支的重要手段。滥铸劣质铜铁大钱,滥发银票、宝钞等不兑现纸币由上到下一时风行,并强制百姓们通用。

    可不要小看了这个滥铸劣质铜铁大钱,一般说来,铸造铜铁大钱的面值愈大,铸造利益也就愈多。以铜大钱的铸造工本和额面法定价值比较来看,如咸丰年间铸造的当1000铜大钱,额面规定每枚等于制钱1000文,而作为金属货币,其金属比价实际只等于制钱38文,这一下就可以强制增值962文,每枚可以使户部增加铸钱收入886文,即净利为工本的7。8倍。再说到铸造铁大钱,因为它的金属比价低,铸钱收入就更多。据当时的官府计算,铸造铁钱扣除铁炭料物及人工费用,每炉每日约可获盈余合制钱20千到30千文。

    当然,这还不够,在各地纷至沓来的请饷奏折催迫之下,满清政府于一八五三年二月二十六日匆忙决定发行钞币。咸丰皇帝令左都御史花沙纳、陕西道御史王茂荫会同户部妥议章程,尔后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讨论,发行官票章程很快出笼。同年十一月又公布了宝钞章程。“官票”又称“银票”,是以库平银两为单位的钞币;“宝钞”又称“钱钞”,是以制钱钱文为单位的钞币。二者合称“官票宝钞”或“银票钱钞”,简称“钞票”。从此以后,在日常生活中,“钞票”遂成为纸币的代名词,中国的经济词典中又添了一个新的词汇。

    因为印制各种面值的银票和宝钞,工本花费尤少,如宝钞一张,工本仅需制钱1文6毫,这就使票钞造百万即有百万之利,造千万即有千万之利。这种“取之而不尽,用之而不竭”的好东西不仅为皇上所称道,就是懿贵妃也笑歪了嘴儿,户部得到了格外的恩赏。大功臣左都御史花沙纳,也由此挤身军机大臣行列,主持户部。

    可惜的是,主意都是不错,想法也很乐观,到了实际一用,蛮不是那么回子事儿了。

    为了维持银票的最初信用,朝廷曾经将原来准备的二成实银,移到了官钱局,作为兑换的“本钱”。但规定却只准许兑现钱文(后来只能兑换贬值的大钱),而持有银票的人不准到官钱铺去兑换银两,但允许在私钱铺兑换银两和制钱。而事实上,手持银票往官钱局兑现,连制钱也很难兑换,因为官钱局不仅白银缺乏,连制钱也严重不足。因官钱铺号称户部无本不肯兑换,于是,商人们观望,使用者渐少。

    后来,户部不久干脆把银票不必专归官钱铺收买的用印告示,张贴于官钱铺门首。这一下,官票几乎顷刻间变成了废纸。京城能够领到官票的人家,有权势的将官票搭交捐输,还没有多大的损失;而那无权无势,又要依靠俸银生活的人,手持银票,却无处可以换钱,只好贱价售于一些不法的商人,由他们再去进行非法的活动。

    一想到这些,奕忻的头不大都不行。他苦思冥想了好几天,始终也是不得要领。不过,热河那边儿的批复倒是回来了。兴办水师,电报电话的什么的还可以,只是一个,那个什么的铁路的不能建,听说那要四处开挖的,不能挖断了龙脉。再就是派人去学什么西学的有些过分,堂堂中华无所不能,何必费钱走此一路?尤其是万一画虎不成反类了犬,花了钱再鼓闹出一帮子不伦不类的家伙来,岂不是悔之晚矣。

    奕忻笑了,不用想,这份上谕一定是出自刚刚有了龙子的懿贵妃之手。他召集起了自己的几个智囊,要好好的盘算盘算。

    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花沙纳,私人幕僚张祖光、范文瑞。还有两个人,是要重点介绍一下的。

    荣禄,新军襄理,不仅为懿贵妃所推荐,他自身笼罩的光芒也是相当不错的。对满清来讲,荣禄是忠烈之后,远祖费英东,曾经是辅佐太祖努尔哈赤打天下的开国无勋。他的祖父塔斯哈曾任喀什噶尔帮办大臣,道光年间,征讨代张格尔叛乱时阵亡。父亲甘肃凉州镇总兵长寿,伯父天津镇总兵长瑞,咸丰元年在围堵太平军永安突围战中同日阵亡,父亲赐谥勤勇,伯父赐谥武壮,并赐修“双忠祠”作为纪念,荣禄以此得荫生。这在当时被看作是“一门忠萃”。咸丰在长瑞、长寿死后曾以“忠贞世笃”褒扬,还曾亲自召见荣禄,询问其父辈殉难情况。荣禄的世代忠烈,那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祖辈勋业的光彩,自然能照亮他的仕途之路。当然,还有据说他和懿贵妃间的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关系。

    最后还有一个人,他就是李鸿章。

第五十二章那意思明摆着是张祖光说对了路子() 
三十二岁的李鸿章,这次是在忠义救**官员的全面招考中,再次崭露头角的。他本名铜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因行二,故家乡中又多称其为“李二先生”。

    李家世代都是以耕读为生,直至李鸿章高祖时,才“勤俭成家,有田二顷”,但是却一直与科举功名无缘。终于到了李鸿章父亲李文安,才于道光十八年考中个进士,李氏一族才“始从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

    由于父亲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曾长期在家乡以课馆为业。李鸿章得以六岁起,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据说他少年聪慧,曾先后拜堂伯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因此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功底。道光二十三年,他入选优贡并遵从父命入京应了第二年的顺天府乡试,一举而中;之后的首次会试,他名落孙山,但在二十七年的第二次参加会试中,他又考中了丁未科的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后改为翰林院庶吉士。

    就在他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一年间,他曾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致用之学。并颇受曾国藩的青睐,曾国藩曾称其为大才可用。

    一八五三年初,在得知太平军大举入皖的消息后,身为翰林院编修的李鸿章不甘寂寞,立即怂恿工部左侍郎吕贤基上奏,并代为捉刀连夜赶写奏章,请求回乡剿匪。咸丰接到奏折后,当即委任吕贤基担任安徽团练大臣,于是李鸿章与吕贤基一同回到安徽。第二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被举荐回乡办团练。一时间,李家父子的团练“整齐皆可用”名声骤起。李鸿章先后随琦善、胜保等清廷大员在皖省与太平军及捻军作战。

    李鸿章既以书生身份带兵,既有着“专以浪战为能”的记录,当然也有“翰林变作绿林”的恶名。数年来的团练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为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