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细说。
讨论汉字的构造,应该提到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是一部极有价值的书,一则因为许慎的时代去古未远,古汉字的形音义很多赖以保存下来;二则因为许慎自己博学多闻,六书的道理靠许慎阐明的地方不少。今天我们看到比篆书更早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能够据以补充或修正许慎的解释(注:例如〃为〃字,甲骨文作,金文作,象手牵着一头象,表示〃役象以助劳〃,最初是劳作的意思,引申为作为的为。小篆变作,说文认为〃为〃的本义是母猴,从爪,下面画个母猴,那完全是推测之词。),但是如果没有《说文》作为桥梁,我们就很难接近比篆书更早的文字。《说文》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宝藏。
540部首的建立,是许慎《说文解字》的重大创造。许慎根据当时对文字形音义关系的理解,按照六书的原则,把篆文的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类,从中概括出540个偏旁作为部首,凡同一偏旁的字都系属其下,例如桂松桃李等字都在木部。许慎又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这样540部首就像分为若干大类,成为有一定系统性的部首体系。
上文说过,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但是意符和部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意符对声符而言,部首对所统属的各个字而言(注:《说文》有少数部首如三、彔、燕、五、甲等没有所统属的字。)。由於形声字的意符同时又是形体构造上的偏旁,所以原则上意符都可以作为部首,但是部首不一定都是形声字的意符。这理由很简单,一则因为部首所统属的字不一定都是形声字,例如贝部的负赘质等字,言部的计讨设等字;二则因为有些部首本身就不是形声字的意符,例如部首冓放雔等等,在这类部首下,没有一个形声字。但是从《说文》全书来看,形声字约占总字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部首就是意符。
《说文》540部首是值得研究的,因为它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而不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前者是依照六书体系的,后者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六书的体系。明代梅膺祚的《字汇》把部首减为214部,具体字的归部也有很大的出入。在检字上,214部比540部方便些,后代的字典辞书如《康熙字典》《辞海》等,一般都按照《字汇》的部首归字,但是有些地方难免丧失《说文》部首原有的作用。例如舅字从男臼声,《说文》归男部,《字汇》归臼部;发字从弓癹声,《说文》归弓部,《字汇》归癶部,等等。研究文字学的人在讨论字的本义的时候,所根据的是《说文》部首,而不是后代的部首。当然,《说文》部首还不是尽善尽美,有的部首可以合并或调整。具体字的归部也有未妥之处。例如詹字,《说文》说〃多言也〃,但是不在言部而在八部;又如词字,《说文》说〃意内而言外也〃,但是不在言部而在司部(司部所统属的只有词一个字)。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隶书(楷书的前身)的产生是一次重大的改革,这种改革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改变了篆书和篆书以前的古文字的面貌。象形字没有象形的意味了,会意字和形声字,有很多不容易分析了。例如香字,《说文》说:〃,芳也;从黍,从甘。〃《春秋传》曰:〃黍稷馨香,〃是一个会意字;又如书字,《说文》说:〃,箸也;从聿(笔),者声,〃是一个形声字;但是香、书都不能根据隶变以后的构造来分析。我们研究汉字的构造,也应该有历史主义的观点。
古汉语通论(六)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个形体,不需要两种以上的写法。但是汉字是一种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使用汉字的人又非常多,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有些字出现了两种以上的写法,那是很自然的。古书上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形体分歧的字。现在汉字简化以后,字的形体统一起来了,这给人民群众学习文化带来了莫大的便利。对一般人来说,只要掌握了简化后的汉字就够了;但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如果只掌握现在通行的形体划一的简化字,而不了解那些形体分歧的字,阅读古书时就会遇到不少困难。
不同形体的字可以分为三大类:1。古今字;2。异体字;3。繁简字。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古今字
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上古的人头脑简单,概念贫乏,只用少数字就够了。上古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贫乏,决不会比近代人的概念少得那样多。以《康熙字典》为例,虽然它收了47035个字,但丝毫不能说明清代人的概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辟、僻、嬖、譬等字的意义: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后来写作避。)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后来写作辟(注:现在〃辟〃又简化为〃辟〃。)。)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同上)
(后来写作僻。)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后来写作嬖。)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后来写作譬。)
再举两个字来看:《说文》里没有〃债〃字,这不等於说上古没有〃债〃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责〃字表示的(见《战国策·齐策》)。《说文》里有〃舍〃字,但是十三经里完全没有〃舍〃字,这也不等於说先秦没有〃舍〃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舍〃字表示的(见《左传》僖公三十年)。
由此看来,〃责〃、〃舍〃等是较古的字,〃债〃、〃舍〃等是比较后起的字。我们可以把〃责债〃、〃舍舍〃等称为古今字(注:现在〃舍〃又简化为〃舍〃。)。但是,我们不要误会,以为〃责〃、〃舍〃等字已经被废弃了,它们的职务已经完全由〃债〃、〃舍〃等字代替了。要知道,〃责〃、〃舍〃所移交给〃债〃、〃舍〃的只是它们所担任的几个职务当中的一个,它们还有别的职务(责任,房舍等)并没有卸掉。
古今字很多,现在再举一些例子(古字在前,今字在后,今字不见於《说文》的归a组,见於《说文》的归b组)如下:
a。大太 弟悌 间间 说悦 孰熟 竟境 队坠 涂涂 赴讣 冯凭 贾价(注:〃悌〃、〃境〃、〃坠〃、〃涂〃、〃价〃等是《说文》新附字。许慎《说文解字》540部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宋代徐铉等校定《说文》,增补400多字,分别附在有关的各部之后,其中大都是〃经典相承传写及时俗要用,而《说文》不载者〃,这便是所谓新附字。) 属嘱 厌餍 县悬 陈阵
b。共供 辟避 知智 昏婚 田畋 戚戚 反返 错措 卷卷 尸尸
一般人常常以后世所习用的字去衡量古书中的字,以为上面两组中的第二个字才是〃正字〃或〃本字〃。譬如说,人们总以为先有一个〃悦〃字作为本字,只是经常写一个〃说〃字来代替它。这是一种误解。既然是先有一个本字〃悦〃,为什么上古的经书中不用,倒反写成〃说〃字呢?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上古没有〃悦〃字。战国时代有些书(如《庄子》),〃说〃、〃悦〃并用,可能是后人改的;经书不见〃悦〃字,是因为后人认为它是〃经〃,不敢改,所以才维持了原样。《孟子》有〃悦〃字,那是因为《孟子》到宋代才被尊称为经。许慎《说文》没有收〃悦〃字,这说明许慎时代〃悦〃字或者还没有产生,或者是产生了,但因它是〃俗字〃,所以没有收。凡是《说文》所不收的(a类),文字学家们都承认是后起字(今字),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前的文字学家们由於迷信《说文》,对於《说文》所收的字(b类),不但不敢认为是后起字,反而认为是本字,同时认为第一个字是假借字。例如〃舍〃字,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里说它假借为〃舍〃;而在〃舍〃字条下说:〃经传皆以舍为之。〃既然〃皆以舍为之〃,可见〃舍〃才是本字,〃舍〃显然是后起字。又如〃尝〃字,本来是从旨尚声的形声字,以旨为意符,旨的意符是甘,甘旨是美味,所以《说文》〃尝〃字下说〃口味之也〃。又因〃尝〃字经常用作〃何尝〃、〃未尝〃的〃尝〃,所以人们又在〃尝〃字旁边加了个意符〃口〃,用来表示〃尝滋味〃的〃尝〃。假如不了解这种情况,就会对〃未尝君之羹〃这类的用法发生误解。其实〃尝〃字的历史很短,所以一般字典没有收录,最近汉字简化,又把它给简化掉了。由此可知,所谓〃本字〃,实际上有许多都是后起字。
我们对於古今字的态度应该是:(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从而掌握古书的词义;(2)承认文字发展的事实,不要厚古薄今和是古非今。从前有些文人专写〃本字〃,不写后起字,那是应该批判的。
2。异体字
异体字跟古今字的分别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我们知道,文字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所以在字的形体方面不可能那么整齐划一。在古代,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那是难免的。例如:
弃弃 齐赍 睹睹 厩廄 诒贻 谕喻 鸡鸡 蚓螾 照照 凭凭 罪罪从前文字学家们根据《说文》,把异体字分为正体、变体、〃俗体〃等。《说文》所载的,被认为正体;《说文》所不载的,被认为变体或〃俗体〃。这种分别往往是武断的。
异体字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是会意字,〃泪〃是形声字;〃岩〃是会意字,〃严〃是形声字。
二、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如从攴束声的〃敕〃,变成了从力束声的〃敕〃。从欠的〃叹〃,变成了从口的〃叹〃。从糸的〃绔〃,变成了从衣的〃裤〃。
三、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如〃线〃从戔得声,而〃线〃却是从泉得声了。〃裤〃从夸得声,后来改成从库得声了。
四、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有的是改变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惭惭〃、〃和和〃、〃鹅鹅鹅〃等。有的只是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花〃又写作〃花〃。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但是后来有了分工。例如〃谕喻〃,先秦两汉都通用:
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论语·里仁)
寡人谕矣!(战国策·魏策)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史记·高祖本纪)
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梁惠王上)
谊追伤屈原,因以自谕。(汉书·贾谊传)前三例中的〃喻〃和〃谕〃都是懂得、晓谕的意思,后二例中的〃喻〃和〃谕〃都是比喻的意思。可见这两个字通用。但到了后代,〃诏谕〃、〃晓谕〃的〃谕〃不能写作〃喻〃,而〃比喻〃的〃喻〃也不能写作〃谕〃。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了。
有三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
第一,有些字,虽然意义相近,后代读音也相同,但不能把它们当作异体字。例如〃置〃和〃置〃,就〃放置〃这一意义说,二者相通,可是〃置〃还有一些别的意义是〃置〃所没有的,况且这两个字的古音也不一样,所以〃置〃和〃置〃不是异体字。同样的情况还有一些字,例如〃实〃和〃实〃。
第二,有些字,它们之间的关系交错复杂,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也不能把它们看作异体字。例如〃雕〃、〃雕〃、〃凋〃,雕的本义是鸟名(又写作雕),雕的本义是雕琢、绘饰,凋的本义是凋伤、凋零。在《说文》里,它们是分为三个字的。由於它们是同音字,所以在某一意义上常常通用。拿雕字来说,雕饰的雕可以写作雕,《左传》宣公二年:〃厚敛以雕墙〃,一本作雕。雕琢的雕更经常写作雕,例如《文心雕龙》、〃雕虫小技〃等。至於凋伤一义,上古也曾写作雕,例如《国语·周语》:〃民力雕尽〃,但后来就不通用了。拿雕字来说,它曾经和凋伤、凋零的凋通用,《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本作雕;《荀子·子道》:〃故劳苦雕瘁而能无失其政〃,就写作雕;但后代也很少这样通用了。再拿凋字来说,它的意义最窄,只表示凋伤、凋零,不能表示雕刻、雕饰。而凋和雕都不能表示雕鸟的雕。由此看来,这三个字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它们不是异体字。其他像游和游,修和修都是这样。
第三,有些字通用是有条件的,更不能认为是异体字。例如〃亡〃和〃无〃相通,《论语·雍也》:〃今也则亡〃(如今就没有了)。但并不是所有用〃无〃的地方都可以换成〃亡〃。后来这种用法只限於〃亡何〃、〃亡虑〃等少数固定形式。又如〃沽〃和〃酤〃,在买酒或卖酒这个意义上是相通的,看来似乎像异体字,可是酤的对象只能是酒,而沽的对象可以是酒,可以是玉,也可以是别的东西。意义广狭不同,严格地说,这不能算是异体字。
3。繁简字
简体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汉代民间应用的简体字就有不少;北魏时代,乱字已经简化为乱,和现在公布的简化字相同;宋元以来简体字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今天我国通行的简化字,绝大部分都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既要掌握简化字,又要掌握繁体字;因为一般古书都用的是繁体字(注:为了便於学习,我们在本书后面附有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以供查阅。)。学习繁体字,要注意繁体字和简化字之间的三种关系:
第一,绝大多数的简化字跟繁体字是一对一的关系,我们只要把繁体字记住就行了。例如:
爱:爱 罢:罢 办:办 达:达 递:递 矾:矾 茧:茧 籴:籴 窃:窃 灶:灶 隶:隶 粪:粪只有少数是一对二、一对三或一对四的关系。例如:
当:当当 尽:尽尽 罗:罗罗 坛:坛坛 干:干干干 台:台台台台第二,有些简化字是可以从古书中找出根据来的。其中有些是本字,有些是异体字或通用字。例如:
舍:舍 古今字。
荐:荐 古通用。
夸:夸 古通用。
踊:踊 古通用。
启:启 开启的启本作启。
网:网 网是网的本字。
气:气 气本作气,饩本作气。
礼:礼 古异体字。
粮:粮 异体字。了解这些关系,我们可由此知道古代已经有了这些字,今天简化,只是选择了笔画较少的,放弃了笔画较繁的。我们切不要以为现在的〃舍〃字在古代都该是〃舍〃,现在的〃荐〃字在古代都该是〃荐〃。这样,反而是弄错了。
第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本来在词义上是毫不相干的,或显然有区别,仅仅因为是同音的关系,简化时就采用了那个笔画较简的。这就是说,在古书中,本来是有分别的两个字(或三个字),经过简化之后,混为一个了。这种情况最值得注意。如果用现在简化字所代表的那个词义去解释古书,就会发生误解。现在举些例字分别加以说明。
(1)后后 在先秦少数古籍中曾以〃后〃代〃后〃,但不普遍,后代一般不再通用。至於〃君主〃、〃皇后〃的意思,决不能写作〃后〃。《孟子·梁惠王下》:〃书曰:'蹊我后,后来其苏'!〃两个〃后〃字都是指商汤而言。《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中的〃后〃,也是指君,这些〃后〃字决不能写作〃后〃。
(2)适适 在古代汉语中〃适〃和〃适〃是根本不同的两个字。〃适〃音kuò,适音shì。《论语·宪问》:〃南宫适问於孔子曰……〃这里〃适〃不是〃适〃字。又宋代有人叫洪适。这种地方如果不知道它和〃适〃的区别,就会弄错了。
(3)征征 这两个字在古代汉语中,除了在征赋(税)的意义上有时相通之外,决不混同。〃征〃是旅行(特指在外服役)、征伐。征是证验、征兆、征辟、征求;又是音乐中的五声之一(用於这个意义时读zhǐ)。像《论语·八佾》的〃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中的〃征〃,决不能写作〃征〃;《战国策·燕策》中的〃为变征之声〃的〃征〃,决不能换成〃征〃。反过来看,《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中的〃征〃,不能改作〃征〃;《周易》的〃征夫不复〃,也不能写作〃征夫〃。
(4)余馀 〃余〃是第一人称代词,〃馀〃是剩余的意思。在古籍中两个字如果都写作〃余〃,或都写作〃馀〃,许多话就会无法解释。如屈原《离骚》〃仆夫悲余马怀兮〃中的〃余〃,如果换成〃余〃,〃余马〃就不通了;杜甫〃隔篱呼取尽余杯〃的诗句,如果把〃馀〃换作〃余〃,那就成了〃尽我的杯〃了。
像这种情况还非常多,我们只能举其一隅。总之,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只有懂得了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的这种分合关系,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古代作品。
古汉语通论(七)
判断句,也字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但是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例如:
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
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宣公二年)
而母,婢也。(战国策·赵策)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例如: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战国策·赵策)
彼吾君者,天子也。(战国策·赵策)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