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例如正六品上称朝议郎,正六品下称承议郎,等等。唐代又采取前代各种将军和校尉的官号作为武官阶,这里不再叙述。后来宋元明清都有阶官,只是名称和品级不尽相同而已。
唐宋时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阶官品级和当时所任的职事官的品级不一定相同。阶官高於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行〃字,阶官低於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守〃字,阶官比职事官低二品则加〃试〃字。
勋……唐代又采取前代某些散官官号略加补充作为酬赏军功的勋号,称为勋,通称为勋官。有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轻车都尉、骁骑尉等等,共十二级。后代沿袭唐制,只是品级略有不同。明代有文勋武勋,武官勋号和前代基本相同,文官勋号除〃柱国〃外还有正治卿、资治尹之类。清代勋和爵就合而为一了。
爵……旧说周代封爵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汉代封爵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皇子封王,相当於先秦的诸侯,所以通称诸侯王。汉初异姓也封王,后来〃非刘氏不王〃,异姓受封者通称列侯。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得在王国境内分封庶子为侯,也是列侯性质(称为王子侯)。汉代列侯食邑一般是县,有的是乡、亭,视所食户数多寡而定,所以后来有乡侯、亭侯之称。三国以后,历代封爵制度不尽相同,但是同姓封王基本一致,异姓则一般封为公侯伯子男(注:异姓也有封王的,例如杨坚(隋文帝)初仕北周,封随公,后来封为随王。李渊(唐高祖)初仕隋,封唐公,后来封为唐王。唐代郭子仪有军功,封为汾阳王。)。晋宋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以示尊贵,例如乐安郡开国公,曲阜县开国子,称为开国爵。不加〃开国〃的称为散爵。封地虽说有郡有县,但是后来都成了虚名,宋代所谓食邑若干户,食实封若干户,并不表示实际的赋税收入。明清皇室封爵和异姓封爵不同,这里不再细说了。 (三)科举
古有乡举里选之说。《周礼·地官·乡大夫》讲到三年举行一次〃大比〃,以考查乡人的〃德行道艺〃,选拔贤能的人才。《礼记·王制》提到〃乡论秀士〃,经过逐级选拔,有所谓俊士、进士等名称。《礼记·射义》还提到诸侯贡士於天子。这些说法虽然不能证明先秦确有贡举制度,但是后世科举制度上的一些做法和用语,有的是从这里来的。
汉代为了选拔统治人才,有察举的制度。汉高祖下过求贤诏,汉文帝也曾下诏察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武帝又诏令天下察举孝廉和茂材。茂材就是秀才(优秀的人才),据说后因避东汉光武帝讳才改称茂才的(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张守节《正义》引应劭云:〃避光武改茂才也。〃)。汉昭帝以后,举士包括多方面的人才。东汉承袭旧制。一般说来,西汉以举贤良为盛,东汉以举孝廉为盛。但是东汉桓帝灵帝以后,〃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注:见《抱朴子·审举》篇。秀才本应贤良,而连字都不认得;孝廉本应孝廉,而察举的却是舆父不同居的不孝之子。)。可见当时的察举已经很滥了。
汉代被荐举的吏民经过皇帝〃策问〃后按等第高下授官。有所谓〃对策〃和〃射策〃。〃对策〃是将政事或经义方面的问题写在简策上发给应举者作答;〃射策〃则类似抽签考试,由应举者用矢投射简策,并解释射中的简策上的疑难问题(注:见《汉书·萧望之传》颜师古注,《唐摭言》卷一。但是《文心雕龙·议对》篇说,射策是〃言中理准,譬射侯中的〃,这是对射策的另一种解释。)。后来〃策问〃的形式定型化了,所以后世把它看成为一种文体,萧统《文选》称之为〃文〃(注:《文选》著录了王融、任昉所拟的策秀才文共十三首。)。〃对策〃也被认为是一种文体,简称为〃策〃,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篇说是〃议〃的别礼。汉代董仲舒的对贤良策,是这种文体的名篇。至於〃射策〃,后来则成了一个典故,杜甫《醉歌行》说:〃只今年才十六七,射策君门期第一〃,就是在应举考试的意义上运用这个典故的。
魏晋以后,地方察举孝廉、秀才的制度基本未废。所以李密《陈情表》说:〃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注:见本书本册922页。)魏晋南北朝有所谓九品官人法,各州郡都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的高低,分为上上、上中直到下下九品。这种制度本来是为了品评人才的优劣,以便选人授官,但是后来由於担任中正的都是〃著姓土族〃,人物品评全被豪门贵族所操纵,〃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实际上成了门第高低的标志了。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诗赋的题目和用韵都有一定的规定。诗多用五言六韵(近代变为五言八韵),有一定的程式,一般称为试帖诗。本书第十三单元文选所选的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一诗,就是这种体载的作品。
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卽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 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於曲江亭子,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
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注:《新唐书·选举志》:〃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中者卽授官。〃)。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注:见本书本册1021页。)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不下百十种。这些称为制科。唐代博学宏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见上文)(注:参看徐松《登科记考》凡例、卷五、卷七。)。宋代制举恢复博学鸿词科,直到清代还有博学鸿词科。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覆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下面只就清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简单的叙述。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注: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卽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庠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注:廪生是廪膳生员的简称,明初生员每人每月皆由公家给粮食,所以称为廪生。后来名额增广,在增广名额中的生员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增生不廪粮。明代府学县学之外还有附学生员,简称为附生,清代沿用明代的旧称。)。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庠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注:由捐纳而取得监生(国子监生员)资格的(所谓例监),也可以参加乡试。)。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覆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馀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注: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后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馀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附带说一说贡生。清代有岁贡、恩贡、拔贡、副贡。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岁贡。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国子监的,称为优贡。每十二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保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称为拔贡。乡试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称为副贡。
科举还有武科一类。唐朝武则天时代就开始有武举了,后代相沿,直到清代还有武科考试,这里不细说了。
科举是封建时代最高统治阶级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手段,汉代的察举也是同样的性质。封建皇帝并不隐讳这一点。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下诏说:〃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注:见《汉书·高帝纪》。)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说:〃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注:见《汉书·武帝纪》。跅(tuō)弛,放任无检束。)《唐摭言》记载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注:见《唐摭言》卷一《述进士上篇》。)知识分子热衷于功名利禄者,把科举当作入仕的途径,因此也就甘心受人收买和笼络,虽老死于科场亦无所恨。……〃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注:见《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一千多年以前,早就有人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实质了。
古汉语通论(二十一)
古代文化常识(三)
姓名,礼俗,宗法 (一)姓名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后来由於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虞虢吴燕等国都是姬姓;异姓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mǐ)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
孟姜 伯姬 仲子 叔姬 季芈
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例如:
齐姜 晋姬 秦嬴 陈妫 国姜(国,氏。)
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例如:
秦姬 芮姜 息妫 江芈
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
赵姬(赵衰妻) 孔姬(孔圉妻)
秦姬(秦遄妻) 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注:谥号,下文就要讲到。)。例如:
武姜(郑武公妻) 昭姬(齐昭公妻)
共姬(宋共公妻) 敬嬴(鲁文公妃)
文姜(鲁桓公妻) 齐归(鲁昭公母)
氏的情况比较复杂。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注:此从旧说。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原姓》篇认为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例如:
郑捷(郑文公) 蔡甲午(蔡庄公)
齐环(齐灵公) 宋王臣(宋成公)
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例如:
屈完 知罃 羊舌赤 解狐或以所居的地名为氏。例如:
东门襄仲 北郭佐 南宫敬叔 百里孟明视或以官名为氏。例如:
卜偃 祝 司马牛 乐正克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例如:
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
仲孙阅(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字仲)
叔孙得臣(鲁公子牙之后,牙字叔)
季孙肥(鲁公子友之后,友字季)
庄辛(楚庄王之后)此外还有以技为氏的,如巫陶甄等。
关於姓氏,有几点需要提出来说一说。
第一,上古称呼妇女可以在姓下加〃氏〃字。例如武姜被称为姜氏,敬嬴被称为嬴氏,骊姬被称为姬氏,等等。
第二,在某些情况下,族和氏是同义词。《春秋成公十四年》:〃叔孙侨如如齐逆女〃,《左传》说:〃称族,尊君命也。〃《春秋》在下文说:〃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左传》说:〃舍族,尊夫人也。〃这里所谓称族,舍族,指的是称叔孙,不称叔孙,可见族就是氏。《战国策·秦策》:〃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这里的族也就是氏的意思。
第三,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注:参看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二〃姓氏〃条则认为〃盖三代以前,姓与氏分;汉魏以后,姓与氏合〃。),并且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就都能有姓了。
第四,后世有非汉族的复姓。例如长孙、万俟、宇文、慕容、贺兰、独孤、拓跋、尉迟、呼延、秃发、乞伏、仆固、哥舒,等等。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又如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回是旋转的意思。)有的名和字是同义词,例如宰予,字子我;樊须,字子迟。(须和迟都有待的意思。)有的名和字是反义词,例如曾点,字晰。(说文:〃点,小黑也。〃引申为污的意思。又:〃晰,人色白也。〃)有时候我们看不出名和字的联系,这主要是因为语义变迁的缘故。
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性别,这样构成男子字的全称。例如:
伯禽父 仲山甫 仲尼父 叔兴父有时候省去〃父〃(甫)字,例如:
伯禽 仲尼 叔向 季路有时候省去排行,例如:
禽父 尼父 羽父有时候以排行为字,例如管夷吾字仲,范睢字叔,鲁公子友字季,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周代贵族女子字的前面加姓,姓的前面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母〃或〃女〃字表示性别,这样构成女子字的全称。例如孟妊车母(注:见《铸公簠》。),中姞义母(注:见《仲姞匜》,中即仲字。),等等。有时候省去〃母〃字,例如季姬牙(注:见《鲁大宰原父盘》。);有时候省去排行,例如姬原母(注:见《应侯簋》。);有时候单称〃某母〃或〃某女〃,例如寿母(注:见《鲁生鼎》。),帛女(注:见《帛女鬲》。)。但是最常见的是在姓上冠以排行,例如孟姜、叔姬、季芈,等等(见前)。
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是在字的前面加上〃子〃字,这是因为〃子〃是男子的尊称。例如:
子产(公孙侨) 子犯(狐偃) 子胥(伍员)
子渊(颜回) 子有(冉求) 子夏(卜商)
子我(宰予) 子贡(端木赐)这个〃子〃字常常省去,直接称颜渊、冉有、宰我,等等。
附带说一说,古人名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例如孟明(字)视(名)、孔父(字)嘉(名)、叔梁(字)纥(名),等等。
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注:称字不是最尊敬的方式,最尊敬的方式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