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时代1958-第3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约国家普遍仍然处在各国的监管当中,消息上自然是不便利,尤其是和国外的渠道,更是各国情报部门重点防范,在这种情况下,普通人自然无法分辨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这种环境有利于克格勃的假宣传部工作。

    这些还在本国的人,民族自豪感都比较严重,听到这些充斥着犯罪者的群体要回国,正在苏联大使馆请愿,第一个反应就是绝对不行,这些去了外国的人,一旦在外国混不下去了就要归国,国家是什么?是垃圾场么?什么人都要?

    民主德国、波兰以及保加利亚一些报纸,很不客气的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报纸上呼吁苏联不要手软,不能让这些人回来,“作为苏联的最高安全干部,我们都知道谢洛夫总政委在安全领域的成绩,这次我们希望谢洛夫总政委不要在压力下犯错误。”民主德国的一家报纸公开对谢洛夫喊话,让冷酷无情的苏联强硬派领导人不要屈从压力。

    东欧的冷嘲热讽马上被美国人知道了,美国各大报纸纷纷反驳东欧报纸对美国的攻击,不过在勃列日涅夫访问的情况下,不忘了盛赞苏联报纸的克制,建议东欧国家向苏联学习。

    “去,美国也讲究拉一派打一派,用苏联压制东欧国家。”把胡子刮干净的谢洛夫,在镜子前把军帽带上,准备出去。他决定举行一个招待会,让人群里面出来一点代表进入苏联大使馆,大使馆外面则进行直播,全部放进来是不行的,苏联大使馆虽然很大,可装不了上万人,至于被挑选出来的人当中有多少人是克格勃,这就不关别人的事情了。

    “要保证公开、公平、公正。一些美国媒体也是可以进来的。”穿戴完毕的谢洛夫没有穿上开会时候穿的白色军服,而是换上了最老的灰色军装,以及除了他几乎整个苏联都淘汰了的蓝色围边大檐帽。蓝帽子因为和大清洗运动沾边太大,已经被新式的制服取代,蓝帽子的新式军装,苏联现在就做一套,只有克格勃主席穿在身上。

    苏联大使馆也算热闹,进来了百多个代表,已经被安排进来的二十几个记者,要知道能够进来的记者已经成了华盛顿记者的象征,他们都在紧张的等待报道这件事怎么解决。

    “没想到,我还有机会和你们这些犯罪分子见面,怎么样?在美国是不是过的很愉快?”随着话音落下,谢洛夫带着这个和大清洗留下影响的蓝帽子出现了,带着傲慢的态度看着进来的人群代表和记者。

    这个时候谢洛夫微微仰头,露出非常高傲的表情。实际上他只是在尊重俄罗斯传统,经常看苏联阅兵的就知道,苏联军人都为仰头,表现出来高人一等的骄傲姿态。

    “怎么不说话了?我怀疑你们是受到美国人煽动的,在总书记访问美国的时候过来搞事,当然我没有证据,这只是一种怀疑。”刚上来他就首先倒打一耙,斩断苏联和这件事的关系,不然这出没事会受到怀疑。

    带着这么一副表情,手中摆弄着大马士革钢刀,做出一副你们说我听着的态度,这种态度也通过摄像机表露在苏联大使馆外面的画面上。

    “那就是那个克格勃主席么?好像比传闻中和善了很多,不过很傲慢。”外面的人群出现了一丝骚动,不是所有人都认识谢洛夫,很多人被关押的时候,他还不是克格勃主席。

    “谢洛夫主席,我们是苏联人,在古巴服刑期间,被古巴人蒙蔽,真以为美国是一个天堂,来到这的时候才发现不是这样的,我的祖国远远比这里要好,在这里美国人根本不把我们当做人,而且这个国家非常不安全,我们找不到工作,我们本来就是苏联人,应该归国的。”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站起来,刚开口就抨击美国的种种不好。

    “呵呵,我还以为我在国内开会,我差点都认为你是克格勃了!”谢洛夫扑哧一笑,他已经看出来对方真的是一个克格勃,只能先用话堵住可能的非议,懒懒的道,“你们早干嘛去了?在国内的时候天天对国家不满意,现在来到了美国就应该努力工作,早点成家,祖国?苏联不是你们的祖国,没有一个正常人天天给祖国拖后腿。”

    “我不认为你们有回国的必要,现在的你们对苏联来讲,就是一群外国人,有空回去看看是可以的,先留在苏联绝对不行。”谢洛夫干脆堵死了这些回国的梦想道,“你不爱国家,国家也不爱你,是不是很公平?等价交换么!”

    “谢洛夫主席,如果是我们美国,你这种态度会受到谴责的。”一个带着眼镜很有正义感的记者,在这个时候插话道,他已经找到了今天新闻的爆点,不尊重人权。

    “所以说,美国不可能成为苏联,苏联也不会变成美国。”谢洛夫微微摇头,没有理会这个家伙,摇着头接着道,“不要总想着国家为你做什么,而要想你为国家做了什么,这是肯尼迪总统的话,我只不过用另外一种口气说出来,美国记者的水准一般!”(。)

第六百六十四章 访问结束() 
“可我们原来就是苏联人,只是在古巴关押,卡斯特罗把我们送到美国,还给我们安排了古巴的身份,并没有经过我们的同意,当时古巴士兵有枪,我们没有办法。”另外一个已经进化成俄罗斯大妈的女人紧接着道,“这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回国有道理。”

    “苏联对古巴负有国际责任,既然是卡斯特罗同志的决定,不论造成任何后果,苏联都会承受,就拿你们这件事来说,苏联已经遭受到了当时美国媒体的谴责,那是苏联付出的代价,我们选择和古巴同志站在一起,所以不能接受你们的回国申请。”

    谢洛夫拿着大马士革钢刀刮着指甲,同慢吞吞的口气道,“最近总书记在访问的时候,尼克松总统是话,你们没有听到,我们有盟国,必须对他们负责任。”

    又换了一个总统,把尼克松总统的言论拿出来堵住这些美国记者的嘴巴,一边的美国记者互相对视几眼,都摇摇头,觉得无法反驳这件事。

    这个苏联总政委动辄就拿美国总统的言论说话,他们平时的牙尖嘴利都发挥不出来,总不能说肯尼迪和尼克松说的话不对,这些言论都是很有正能量的话。如果是苏联人说他们还可以胡搅蛮缠,但是如果是美国总统说的,自打自脸可不太好……

    “谢洛夫主席,这涉及到不仅仅是盟友的问题,而是这些人在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情况下被送到美国,苏联作为这些人的祖国,应该把他们接回去。”一个颇有姿色的女记者用诱惑力的声音道。这个女人的脸蛋一般,美国人算是白人里面长得略丑那种,不过这个胸前规模,倒是有些吓人了,没听说美国这方面多强啊,后世****统计最大的不是俄罗斯么?

    咦?硅胶!瞄了女记者几眼的谢洛夫瞬间断定,这个女人的球不是真的,太圆了。身为几个影视基地掌控者的谢洛夫,绝对是会员待遇,很多本部门的片子都看过,一眼就能断定出来天然和人造的区别。

    硅胶女没人权,谢洛夫自然面不改色继续人模狗样的正义感,一副国际责任大过天的样子道,“这会让我们的古巴朋友不满,苏联不能这么做,再者这些人回国根本无法继续适应工作,这会造成苏联出现失业人口,我们不能这么做。”

    “不就是一些失业人口么。谢洛夫主席,我们美国的失业人口也很多,一些失业人口有助于苏联的竞争性。”女记者继续发问,觉得眼前这个苏联人在避重就轻。

    “你们美国百分之七的失业人口是你们美国,我们苏联又没有失业人口!”说到这谢洛夫眼睛一眯,好笑的说道,“你是不是不知道社会主义国家不允许失业人口存在的?包括苏联在内的东欧国家,所有国家的失业率都是零……”

    这句话引起了一阵惊愕,不是在大使馆内部,而是在大使馆外部看热闹的美国人,因为谢洛夫懂英语,所以在和美国记者对话的时候是用英语的,可以让很多美国人都能听懂。

    “嗨,那个苏联人说的是真的么?”一些围观的美国人询问着想要回国的苏联人,其中不乏穿着还像是人样的家伙,他们迫切的询问起来和自己息息相关的问题。

    “当然是真的,要不我们为什么要归国,看看你们国家这个样子,糟糕的治安,糟糕的经济,远远没有我们祖国安稳。”被询问的请愿者一副不情愿的样子,做出一副你们少来烦我的表情,这种气愤的态度更加让美国人感兴趣,苏联竟然没有失业率?怎么可能?

    很多美国人对苏联根本一无所知,他们知道的是美国统治者让他们知道的,比如不能像美国一样自由迁徙,大清洗,没人权这种印象。至于苏联的优点,他们怎么可能宣扬自己敌人的优点?就算是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从苏联方面借鉴到了改善方式,也不会告诉普通人是从苏联得到的灵感,而是会说我大美利坚昭昭天命。

    很不幸的是,谢洛夫知道这种情况,后世酷爱上网的谢洛夫,对美国人的白痴程度大吃一惊,竟然很多常识都不知道,尤其是历史和地理方面这种连小孩子都知道的常识,美国人竟然统统不知道,那个时候他就知道美国的教育肯定非常不要脸。

    现在是一九七三年,美国正处在反战的巅峰状态,这个时候的美国政府说的所有事情,美国人都不相信,加上苏联力量越来越强,这是美国人民最没有信心的时候,不在这个时候洒上几把盐,那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你们美国人要知道,苏联的情况和你们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国家开支很大一部分是福利开支,在这种情况下,水电免费,住房免费,生育有奖金,商品价格低廉,我怎么能让这些人回国?这会造成很大的负担。”谢洛夫一直就认为,如果苏联最后坚持不住的原因有财政原因的话,那其中军费高昂只能占一半,另一半就是公众福利开支。

    其实,在苏联实行重工业优先、低收入低消费政策的年代,经济并没有垮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想要既维持一个重工业、军事工业为重心的经济结构,又维持高福利,这就非常危险了,把福利开支砍掉,继续军备竞赛,再过五十年苏联也不会垮。

    “当然了,我的话没有说死,苏联是不会接他们回去的,不过他们可以在苏联大使馆进行申请,就像是很多外国人移民苏联的一样,证明自己的价值,加入到我们的建设浪潮中,我们自然会批准他进入苏联。”最终谢洛夫还是没有完全断绝这些请愿者的希望,但基本上也差不多,这些人可能只有百分之一能回到自己的国家,剩下的就再见了。

    苏联在解体之前,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或许是像现在一样借助高涨的石油价格,或许是靠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造就了二十几年的繁荣经济,高国民福利,几乎不存在的失业率,坚挺的卢布,幸福的人民生活,物资短缺是有,但远没有一般国家严重。

    至于现在,苏联比历史上更强,有更多的国家帮助,还解决了很多只能有热带国家做盟友才能解决的问题,至少在印尼变色之后,苏联的橡胶从来没缺过,钢铁本身就不缺乏,于是汽车业出现了巨大的发展。

    最终谢洛夫没有让给自己摇旗呐喊的东欧国家失望,拒绝了这些人归国的请求。想要加入苏联是可以的,但必须通过苏联以及东欧的大使馆进行考核,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渠道可以回去,想要偷渡可以问问苏联克格勃边防军答应不答应。

    “美国人简直好骗的过分,这个国家的教育绝对有问题,真以为我们是光着身体吃草和他们对抗的?一点常识都没有!”见面会结束之后,谢洛夫一脸瞧不起美国智商的样子,对多勃雷宁说出了这样的话,“还有,不要把美国报纸给我看,尤其是写我的,我可不想看到美国人骂我……”

    他不知道虽然骂声依旧,但从现在开始苏联大使馆真的迎来了申请移民的浪潮,本来在一年内绝大多数人都是想要回国的苏联人,可在石油危机爆发之后,瞬间出现了美国人移民苏联的浪潮,好像大萧条时代重演一样。

    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同美国签订了《关于进一步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的基本原则》、《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苏美关于接触、交流和合作的总协定》、《苏美关于和平利用原子能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苏美农业协定》、《美苏关于世界海洋研究的协定》、《美苏运输协定》、《苏美关于所得税条约》、《苏美关于贸易磋商议定书》等九个协定和议定书。

    二十四日,勃列日涅夫访问美国的最后一天,美国和苏联发表了联合公报,说了一些没有营养的废话,里面真正有价值的只有一条,两国关系是建立在和平共处和同等安全基础上。这句话表明美国从战后开始,第一次承认苏联是和自己完全平等的国家。

    斯大林时期面对美国围堵步步退让,赫鲁晓夫时期高举核讹诈的大棒威胁美国尊重苏联的时代结束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时期,美国公开承认苏联是和自己一样的超级大国。

    “我们要和他们平起平坐?美国人凭什么和我们平起平坐,给我十年时间,我能让这个世界知道,到底谁才是真正与正义同行的国家。”在回国的专机上,谢洛夫又恢复了自己大嘴巴的样子,这个时候他不需要伪装成人畜无害了。

    “有这个机会,放心吧。”勃列日涅夫很开心的说道,对于这次的访问他很满意。虽然因为苏联大使馆的事情有些不愉快,但总政委善后的能力还算不错,平息了这件事的影响。

    可回国之后,勃列日涅夫就笑不出来了,听到基里连科的报告,好半天才说道,“舒里克这招很难办,我如果不同意,可能会被认为是在打压另外两个部门。”。

第六百六十五章 小规模交火() 
♂,

    勃列日涅夫微微摇头,自语道,“铁腕舒里克?这次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但我必须同意,他提出的人我是没有理由反对的,而且目前主席团的格局确实是这样,如果克格勃主席是中央主席团委员,没有理由同为直属部门的外交部和国防部不是,对不对?安德烈……”

    “是啊,这就是难办的地方,而且谢列斯特似乎也找到了支持者。”基里连科点点头道,“这件事和谢洛夫有没有关系?伊里奇,会不会是他策划的!”

    “不像!”勃列日涅夫仔细回忆了一下道,“你不觉得谢洛夫很累么,几乎从来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在美国的时候处理那批古巴偷渡者的回国请愿,应该没有这个时间。”

    “那他现在应该也知道了,他在什么地方?”基里连科再次问道。

    “他?还没有下飞机就请了一个月的假期,可能正在规划假期吧?最近你看不到他了。”勃列日涅夫伸出手指摇了摇道,“先不谈他,我们要想一想如何应对这个提议,相信消息已经被泄露出去了,我们一定要回应。”

    其实就是谢列平不提,勃列日涅夫也要提升各部门的权利,但是谢列平首先提出,他就有些无法让另外两大部门领情了,这是一个比较麻烦的地方。但是这仍然难不倒他,谢列平提出来两个人,那他可以在加上两个人,甚至更多。

    虽然这样中央主席团的人数会增加到史无前例的规模,可这又有什么关系?谁敢说自己提名加入进来的干部就不重要?国防部和外交部重要,难道其他干部就不重要了么?

    在归来的第一次会议上,勃列日涅夫就像是什么事情都没有一样,没有对谢列平做出反击,相反还表示赞成中央主席团委员的人数应该扩大,自己也是赞成谢列平提议的。表示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增补中央主席团委员的人数。

    这个表态出乎了一些人的预料,本来一些人认为两人将开始进行一系列的龙争虎斗,但看起来事情似乎不是这样,勃列日涅夫轻而易举的就接受了最高苏维埃主席的提议。没有和谢列平起任何的冲突。

    消息传出,国防部和外交部引起一阵轰动,如果自己的部长进入中央主席团,对自己部门将是一个明显的提升,看克格勃就知道,谢洛夫在赫鲁晓夫退休之前被提名进入中央主席团,克格勃这几年的话语权越来越重,克格勃主席虽然不怎么参加中央主席团会议,而是在卢比杨卡办公,但谁都不会忽视克格勃的声音。

    克格勃的干部也明显表现出来高人一等的姿态,当然这种情况除了身为中央主席团委员的主席因素之外,还有齐涅夫和茨维贡两人,和总书记密切的关系导致。

    一群特务明显比外交官和军人更有话语权,几年来让同为中央主席团直属,对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另外两个部门颇有微词,两个部门看到那群趾高气昂的特务,心中当然有意见。现在看来,这种情况应该结束了。

    外交部和国防部的内部会议上,很多人都对着自己的部长表示祝贺,甚至只有象征性意义的朱可夫,也对国防部长格列奇科表示了祝贺。虽然从资历上他远远比后者要强。

    “格列奇科同志,你的运气比我好很多,你没有碰见一言九鼎的人,现在的中央主席团是集体领导。”朱可夫元帅有些意味深长的说了这句话。

    作为国防部领导,朱可夫元帅才是第一个以国防部长担任中央主席团委员的人。后来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他被赫鲁晓夫以波拿巴主义者的名义换掉了,直到波德戈尔内事件发生之后,赫鲁晓夫准备退休才让他重新出山。

    “谢谢,这也是对我们军人待遇的提升,这不就是我们这些老家伙的愿望么?”格列奇科没有在对方面前摆出部长的架子,他能听明白朱可夫元帅的意思。一旦中央主席团出现了太强势的领导人,站在军人的角度上其实并不是好事。

    赫鲁晓夫当初为了拿钱发展航天和核工业,不断削减军费,导致苏联的很多常规武器的研制受到影响,受害者是整个军队,比较明显的是海军。国防部虽然元帅云集,和面对身兼第一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于一身的赫鲁晓夫,也没有一点办法。

    勃列日涅夫确实性格远远比赫鲁晓夫温和,但谁知道他真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