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人解释说:“对不起,演奏的都是流行乐曲。”
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乐曲就一定高尚吗?”
主人听了很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流行呢?”
赫尔岑笑了:“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说罢,头也不回地走了。
法令
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年)一次在信中诙谐地对
一位朋友说:“如果我是沙皇,我就公布一项法令:作家要是用了一个自
己不能解释其意义的词,就剥夺他的写作权利,并且打100棍子。”
妙答沙皇
一次,沙皇下令召见乌克兰伟大的诗人谢甫琴科(1814—1861年)。
宫殿上,文武百官都向沙皇弯腰鞠躬,只有诗人凛然直立。沙皇大怒,说:
“你为什么不向我弯腰鞠躬?”
诗人冷笑着说:“陛下要见我,我要是像他们一样弯腰鞠躬,你怎么
看得清我呢?”
回敬贵族小姐
俄国大诗人普希金(1799—1837年)在成名之前,一次在彼得堡参
加一个公爵家的舞会。他邀请一个年轻而漂亮的的贵族小姐跳舞,这位小
姐傲慢地看了年轻的普希金一眼,冷淡地说:“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
舞!”
普希金没有生气,微笑地说:“对不起,亲爱的小姐。我不知道您正
怀着孩子。”说完,他很有礼貌地鞠了一躬。
装病
契诃夫(1860—1904年)是俄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与戏剧家。有一
天,一位长得很丰满,穿得很漂亮的美丽健康的太太来看望契诃夫。
她一坐下来,就装腔作势地说:“人生多么无聊,安东·巴甫洛维奇!
一切都是灰色的:人啦、海啦、连花儿都是一样。在我看来什么都是灰色
的,没有欲望。我的灵魂里充满了痛苦,……这好像是一种病……”
契诃夫眯起眼睛望望面前的这位太太,说:“的确,这是一种病。它
还有一个拉丁文的名字:morbuspritvorlalis。”
这句拉丁文的意思是:装病。那位太太幸而不懂拉丁文。
妻子和情妇
契诃夫热爱自己的文学事业,同时又真诚地献身于自己的医生的职
业,为穷苦的人们解除痛苦。每当有人称赞他的文学作品时,他总是谦逊
地回答:”“我是医生。”他常开玩笑说:“医学是我的妻子,而文学则
是情妇。”
人与箱
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1904—1941年)派行时,有个小学
生认出是他,抢着替他提皮箱。皮箱的确太破旧了。学生说:“先生是
‘大名鼎鼎’的,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
盖达尔说:“这样难道不好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我却是
‘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更糟?!”
诗人的反驳
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年)15岁就参加了布尔什维
克,对党有深厚的感情,常常把“十月革命”亲切地抒写为“我的革命”。
有人刁难他,说什么:“你啊,在诗中常常写我、我、我,难道还称
得上是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诗人吗?”
诗人幽默地反唇相讥:“向姑娘表白爱情的时候,你难道会说我们、我
们、我们爱你吗?”
有一次朗诵会上,马雅中夫斯基朗诵自己的新作之后,收到一张条
子,条子上说:“马雅可夫斯基,您说您是一个集体主义者,可是您的诗
里却总是‘我’、‘我’……这是为什么?”
马雅可夫斯基宣读了条子后答道:“尼古拉二世却不然,他讲话总
是‘我们’、‘我们’……难道你以为他倒是一个集体主义者吗?”
对付造谣人的妙法
有一天,马雅可夫斯基在路上见到有个头戴小帽的女人,把许多人集
在她的周围,用各种各样最荒谬的谣言来诬蔑、中伤布尔什维克,马雅可
夫斯基很生气,当即用有力的双手分开人群,直扑到这个女人跟前,抓住
她说:“抓住她,她昨天把我的钱袋偷跑了!”
那女人惊慌失措,含糊地嘟哝着:“你搞错了吧?”
“没有,没有,正是你,偷了我25卢布。”
围着那女人的人们开始讥笑她,四散走开了。人们走光以后,那女人
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对马雅可夫斯基说:“我的上帝,你瞧瞧我吧.我
可真的是和头一回看见你呀!”
贫穷和富有
伟大的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年)被恩格斯说成“新时代的
最初一位诗人”。
处于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但丁并不超然,他深深地卷入政治斗争,
曾在他的保护人坎·格朗德的宫廷里住过一段时间,不过他们的关系并不
真正融洽。宫廷里另外一位官员,狂妄无知,却能获得大量的金钱。
一天,这位官员对世界名著《神曲》的作者但丁说:“这到底是为什
么?像我这样无知遇笨,却这么得宠而富有。而你学识渊博、聪明非凡,
却穷得像乞丐?”
但丁回答说,“原因很简单:你找到了一位与你类似的君主,要是我
也找到一位像我这样的君主时,就会和你一样富有了。”
反守为攻
但丁在一次参加教学的仪式时,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以至在举起圣餐
时竟忘记跪下。
他的几个对头立刻跑到主教那里告状,说但丁有意亵渎神圣,要求予
以严惩。在宗教统治的中世纪这一罪名可非同小可,何况他还是个反教皇
党人。
但丁被带到主教那里,他听过指控以后,辩解说:“主教大人,我想
他们是在诬篾。那些指挥我的人如果像我一样,把眼睛和心灵都朝着上帝
的话,他们就不会有心神东张西望,很显然,在整个仪式中,他们都心不
在焉的。”
英雄所见略同
有个朋友请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看戏。这位朋友声称这戏是自己的新
作。
戏开演之后,斯特林堡越看越不是滋味,他发现,这个戏从人物到情
节,正是他从前想写而没来得及写出来的一个戏,不久前,他曾向这个朋
友谈过他的构思。
戏散场后,这位朋友谦虚地向他征求意见,斯特林堡平静地说:“这
正是我想要写的戏,看来,这是我们英雄所见略同啊!”
帽子和脑袋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1805—1875年)很俭朴,常常戴着破旧的帽
子在街上行走。
有个行路人嘲笑他:“你脑袋上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
吗?”
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边的那下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留影的用意
20世纪20年代匈牙种剧作家费伦茨·莫尔纳尔(1878—1952年)居
住在维也纳的一家旅馆里。一天,他的一大批亲戚来看望他。并希望分享
一点剧作家的巨大成功。事先,他们估计可能会受到冷遇,所以,做好了
思想准备。
但是,使他们感到吃惊的是,莫尔纳尔很热情地与他们打招呼,甚至
还坚持要大家坐下一起合影留念。可是照片印出来后,莫尔纳尔把照片交
给旅馆的门卫,说:“无论什么时候,你看见照片中任何人想走进旅馆,
都不要让他们进来。”
8、名人幽默——科学家故事【44则】
避雷针与婴儿
避雷针的发明者、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1706—1790年)正在邀请人们参观他的新
发明。其中一个阔太太问:“可是,它有什么用呢?”富兰克林回答道:“夫人,新生的婴
儿又有什么用呢?”
究竟谁是议员
富兰克林不仅是著名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政治活动家。他曾积极地参加了《独立宣言》
的起草,为争取黑人解放发表演说,为建立美国的民主制度进行斗争。他在指责一项有钱人
才能有资格当选为议员的法律的时候说:“要想当上议员,就得有30个美元。这么说吧,
我有一头驴,它值30个美元,那么我就可以被选为议员了。一年以后,我的驴死了,我这
个议员就不能继续当下去了。请问,究竟谁是议员呢?——
是我,还是驴?”
绅士是什么东西
富兰克林的仆人是个黑人,他问富兰克林:“主人,绅士是什么东西?”
富兰克林回答说:“这是一种生物,是一个能吃、能喝、会睡觉可是什么也不做的有生
命的东西。”
过了一会,仆人跑到富兰克林身边说:“主人,我现在知道绅士是个什么东西了。人们
在工作,马在干活,牛也在劳动,唯有猪只知道吃、睡什么都不干。毫无疑问,猪便是绅士
了。”
耳聋的优越性
美国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1847—1931年),童年生活非常困苦,常在火车上兜售
糖果、点心和报纸。有一次,在火车上卖报时,一个心毒如蛇而力大如牛的火车管理员粗暴
地打坏了爱迪生的耳朵,从此,爱迪生成了聋子。
以后,爱迪生常说:“我真得感谢那位先生,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上,是他使我清静下
来,不必堵着耳朵去搞实验了。”
留声机和助听器
爱迪生一生取得了1093种发明的专利权,其中留声机的发明使他最为得意。当有人问
起,他为什么不发明一种助听器时,他说:“你在过去的24小时内听到的声音,有多少是
非听不可的呢?”他接着又说:“一个人如果必须大声喊叫,就绝对不会说谎。”
用得着吗
爱迪生对于穿着很不介意。有一天,这位科学家在纽约偶然遇到一位老朋友。
“爱迪生先生,”那位朋友说道,“看您身上这件大衣已经破得不像样了,您应该换一
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有人认识我。”爱迪生毫不在乎地答道。
几年以后,爱迪生在纽约街上又碰见了那个朋友,这位大发明家还是穿着那件破大衣。
“哎呀呀,爱迪生,”那位朋友惊叫起来,“您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您无论
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用得着吗?”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这儿已经是人人都
认识我了。”
悄悄地收了“参观费”
爱迪生有幢避暑的别墅,他为此而感到非常自豪,喜欢陪同来访者到这里参观,向他们
介绍室内各种各样的节省劳力的设备。其中有一个地方,来访者必须经过一个绕杆才能走过
去,而转动绕杆要费很大力气。
一位客人问爱迪生,为什么周围都是些新的发明,而这里却摆了个这么笨重的绕杆。
爱迪生回答说:“喔,你瞧,每个把绕杆转过来的人都往我屋顶上的水箱里抽入了8加
仑的水。”
关于上帝
爱迪生不仅在科学领域里发明了大量东西,还善于机智地回答记者们提出的各种古怪的
问题。
一次,有个记者问他是否应该给一座正在修建的大教堂装个避雷针。他毫不犹豫地答
道:“当然。因为上帝往往是粗心大意的嘛!”
记者又问他是怎样想象上帝的,爱迪生说:“先生,没有质量,没有重量,没有形状的
东西是无法想象的!”
来不及考虑
爱迪生75岁时仍到实验室上班。有个记者问他:“爱迪生先生,你打算什么时候退休
呢?”
爱迪生装出一副十分为难的样子,说:“糟糕,这个问题我活到现在还没来得及考虑
呢!”
一句话演讲
美国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是一对很善于思索、又刻苦钻研的兄弟,可是他们却是一对
最不善于交际的难兄难弟,他们最讨厌的就是演讲。有一次在某个盛宴上,酒过三巡,主持
者便请大莱特发表演说。
“这一定是弄错了吧?”大莱特为难地说,“演说是归舍弟负责的。”
主持者转向小莱特。于是小莱特便站起来说道:“谢谢诸位,家兄刚才已经演讲过了。”
就这样推来推去,人们还是不放过兄弟俩,经各界人士再三邀请,小莱特只说了这样一
句话:
“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这只有一句话的演讲,博得了人们长时间的热烈鼓掌。
专业语言
1963年2月的一天,白宫举行了盛大的授奖仪式。为表彰著名的美国航空学家冯·卡
门在火箭、航天等技术上作出的巨大贡献,美国政府决定授予他国家科学奖章。
当时的冯·卡门已有82岁,并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当他气喘吁吁地登上领奖台的最后
一级台阶时,踉跄了一下,差一点摔倒在地上。给他颁奖的肯尼迪总统忙跑过去扶住了他。
冯·卡门对肯尼迪总统说:“谢谢总统先生,物体下跌时并不需要助推力,只有上升时才需
要……”
学习的动力
被称为“几何学之父”的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约公元前330—前275年)对他的学
生们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然而,当孩子对学习产生动摇时,他也会用辛辣的讽刺来鞭挞他
们。
一天,欧几里德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几何第一定理,讲着讲着,他发现一个学生在底下
坐不住,一会儿和旁边的学生说说话,一会儿又在桌下做小动作。欧几里德有意停顿了一
下,用目光示意这位学生注意听讲,没想到这位学生却突然站了起来,问道:“请问先生,
学习几何究竟有什么实际好处?”
欧几里德听罢,沉默了一会,转身吩咐一旁的佣人:“拿一点儿钱来给这位先生,看
来,没有钱他是不肯学习的。”
碑文的奥秘
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的著名数学家刁藩都,人们只知道他是公元3世纪的人,其年龄和
生平史籍上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在他的墓碑上可以得知一二,而且它告诉人们,他终
年是84岁。
刁藩都的墓碑是这样的:
刁藩都长眠于此,倘若你懂得碑文的奥秘,它
会告诉你刁藩都的寿命。诸神赐予他的生命的1A6是童年,再过了生命的1A12,他长
出了胡须,其后刁藩都结了婚,不过还不曾有孩子,这样又度过了
一生的1A7,再过5年,他获得了头生子,然而他的爱子竟然早逝,只活了刁藩都寿命
的一半,丧子以
后,他在数学研究中寻求慰藉,又度过了4年,终于也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实验的价值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发电机的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法拉第(1791—1867年),对知
识有着执著的追求,为了一项科学研究,他常常百折不挠,这使得那些急功近利的人迷惑不
解。
有一次,他的一个熟人、税务官格拉道斯通,看到法拉第在做一个在他看来毫无实用价
值的实验,便问道:“花这么大的力气,即使成功了,又有什么用呢?”
法拉第回答说:“好吧,不久你就可以收税了。”
提 薪
有一次,英国女王安娜参观著名的格林威治天文台,当她知道天文台长、天文学家詹姆
斯·布拉德莱的薪金级别很低以后,表示要提高他的薪金。可是,布拉德莱恳求她千万别这
样做。他说:“如果这个职位一旦可以带来大量收入,那末,以后到这个职位上来的将不是
天文学家了。”
最大的乐事
英国天文学家约翰·杰尔舍利临终的时候,神父坐在他的床头,喃喃不休地对他大谈其
天国之乐。
“对我来说,人生最大的赏心乐事,”杰尔舍利打断了神父的话,“莫过于能看到月球
的背面了。”
叫 虫
英国科学家查理·罗勃·达尔文(1809—1882年)在一位隐居乡间的故友家作客。友
人的两个孩子蓄意趁机逗弄一下这位显赫的科学家。他们捕捉了一只蝴蝶,一只蚱蜢,一只
甲虫,一条蜈蚣,取下蜈蚣的躯体,撕下蝴蝶的翅翼,拔下蚱蜢的大腿,摘下甲虫的脑袋,
小心翼翼地拼凑起来,粘合成一只奇形怪状、肢体异样的小昆虫。然后他们把它放在匣子
里,带到达尔文的跟前。
“我们在地里捉到了这个昆虫。达尔文先生,您能否告诉我们:它属于哪一种类型?”
达尔文看了一下,随后又向孩子们瞟了一眼,微笑地说:“孩子们,你们留意了没有:
在捕捉的时候,它们会不会叫?”
“会叫的。”他们回答,彼此用臂膀打着暗语。
“既是这样,”达尔文说,“那是一个‘叫’虫。”
恭维话
达尔文被邀赴宴。宴会上,他恰好和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士并排坐在一起。
“达尔文先生,”坐在旁边的这位美人带着戏谑的口吻向科学家提出疑问,“听说你断
言,人类是由猴子变来的。我也是属于你的论断之列吗?”
“那当然喽!”达尔文看了她一眼,彬彬有礼地答道。“不过,您不是由普通猴子变来
的,而是由长得非常迷人的猴子变来的。”
开耳芬
“时间调节器”
当英国热力学专家开耳芬老年时,常抱怨时间过得太快:
“一分一秒是太短促了,我们需要长一些的时间量度。”
他无法调节时间,只能加快工作、整天忙碌。他计划中的工作够搞“两个世纪”,而他
的难题是这无法在“一辈子”中完成。他永远在那里工作,马不停蹄——直到他养的名叫
“钩嘴博士”的那只鹦鹉,用它尖利的叫声对他嚷道:“开耳芬爵士!开耳芬爵士!闭嘴!
闭嘴!”
炉火与肝火
英国物理学家依撒克·牛顿(1642—1727年)有一次写信给他的朋友洛克,毫不留情
地批评了他的著作。在收到洛克的极为不满的信后,牛顿复信说:“我记得我给你写过信,
但不记得信里对你的书说了些什么。请你把信抄给我,我将尽可能加以解释。”他抱歉地解
释说,“当时,我由于经常坐在炉火旁,所以不能控制自己的肝火。”
万能的复信
弗兰西斯·克里克,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成名后,每天有大量的人来访和来信,
使他应该不暇,无法工作。后来,他终于想出了一个方法,设计印制了一种“万能的复
信”,信上说:
“克里克博士对来函表示感谢,但十分遗憾,他不能应您的盛情邀请而:给您签名;赴
宴作讲演;参加会议;赠送像片;充当证人;担任主席;为您治病;为您的事业效劳;充当
编辑;接受采访;阅读您的文稿;写一本书;发表广播讲话;作一次报告;接受名誉地位;
在电视中露面……”
对方的来信提出什么要求,他就在相应的地方作记号答复。很快,他就从难于应付的困
境中解放出来了。
开皇家学会的玩笑
英国植物学家、作家约翰·希尔(1716—1775年)因为未能被批准加入皇家学会,一
直耿耿于怀。有一次,他从朴茨茅斯给学会寄来一封信,信中他编造了一例神奇的病例:一
名水手从桅杆上摔下来,跌断了一条腿。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