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2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中宵点头:“钤辖与蛮人作战多次,一切知之甚详,我就不罗嗦了。再三叮咛,最关键的不是去打几场胜仗,而要以拖住侬智高主力在广东为目的,等到我们大军支援。”

    杨畋点头:“明白。只要侬智高不过梧州,提举后续带大兵到来就打得上,我记得了。”

    梧州是郁江的重要节点,一过那里,就进入广西路,从地理上应该以桂州和邕州为中心了。在广东的军队难以得到支持,交通也不便利,大仗只能留给狄青了。

    郁江就是珠江的西江,此时依河段,分成左右江、郁江、浔江和西江几段,连通广南东西路。侬智高攻破横山寨,很快就破邕州,一两个月就兵临广州,就靠着这条水路。两广作战,就是围绕着这一条大河及其支流进行的,广州在下游,邕州在上游,确好就是侬智高的行军路线。桂州不属郁江水系,避开了侬智高的兵锋,两州之间的分水岭,就是天险昆仑关。

    杜中宵对那一带的地理已经非常熟悉,在纸上推演过多次。如果自己参战,在哪里集结,从哪里进军,选哪里为战场,都有方案。可惜好事多磨,自己为帅出征的事情迟迟定不下来。

    看着火车开走,十三郎道:“如可惜,杨钤辖只带三千兵马,又是轻兵。我们这些人,没得机会。”

    杜中宵道:“侬智高虽不堪,也是三千兵能剿平的。几个月间他纵横两路,残破数十州,实力岂能小视?前些日子枢密院估计,侬智高手下最少数万人,十几万也有可能。当然,他们蛮寇习性,自己手下多少人,只怕侬智高也不清楚。最要紧的,贼人虽没攻破广州,却在那一带盘桓近两月,周边的粮食必然被搜刮一空,足够支持他们继续流窜。”

    十三郎点头:“委实如此,钤辖能把贼人大部留在广东,等我们大军赶到,就了不起了。若是放到广西去,只怕赚不上什么军功。狄太尉手下着实有能人,那个‘张铁锏’,走前因见我长得高大,与我较量了一番,不分上下,端的是好身手!”

    杜中宵笑道:“不相上下,就赞好身手,莫不是夸你自己?张玉是西北有数的猛将,十几年随在狄太尉身边,不知立了多少战功!他们这一支兵马,素来以勇猛著称。第一勇就是狄太尉,排第二的就是张玉。阵前斩将夺马,在他都是稀松平常。另两位贾逵和孙节,看他们话不多,也都是有名的猛将!”

    十三郎道:“着实如此。是我们僻处随州,这些英雄人物见得少了,少了见识。以前只道火山军时的张都监,骑射无双,我看这个贾逵也不弱于他。”

    杜中宵道:“自然如此。贾逵出身寒微,祖上数代白丁。他投身军中,今日官职是一刀枪自己拼出来的,岂是简单人物?记住,这种禁军拼杀出来的将领,论及勇猛,都非常人可比。他们这些人,跟我们营田厢军不一样,许多统兵官武艺都是一般,靠的是能谋善算。军里能跟你动手较量的,只有杨文广、赵滋、窦舜卿几个人,禁军精锐将领怎么可能如此?”

    贾逵出身于底层,家庭条件并不好。他的祖父名贾贵,听到这个名字,杜中宵总是浮现出前世看的一部电视剧中反派的样子,觉得必然是吃不饱饭的。父亲贾习早丧,母亲改嫁。贾逵从军,立功升迁富贵之后,给了继父不少钱,才把母亲接到家中奉养。跟继父之间,想来没什么父子之情。这个年代,妇人改嫁稀松平常,并不比杜中宵前世更罕见。范仲淹的母亲如此,杜衍的母亲如此,贾逵也是如此。至于杜中宵曾经认为中国古代改嫁会受到岐视,现在看来,肯定是宋之后的事情了。

    听杜中宵的话,十三郎看看杜中宵,笑道:“官人自己就是如此,与人放对只是一般,治军提拔的将领自然也是如此。看姚守信,文文弱弱跟个书生一样。虽然其实有一把力气,等闲几个人近不了身,但别人看在眼里,就是觉得是个书生。”

    杜中宵道:“沿边的帅臣,除了狄太尉,哪个不我这般?哪有帅臣上阵拼杀的!”

    十三郎听了,只是笑着摇头,也不说话。又不是多年随在杜中宵身边,对杜中宵深信不疑,算一个人,十三郎说不定就此投军,随着狄青南下打仗去了。

    说了一会闲话,杜中宵道:“今日大家在襄州聚齐,也是不易。我们这便过河去,到樊城找个吃得痛快的地方,一醉方休!自演练之后,诸军各有驻地,准备远行,好些日子没有团聚了。”

    十三郎、姚守信、杨文广、赵滋等人纷纷叫好,一起到了渡口,坐船过了汉水。

    杨畋的三千人算是先锋,随军的是低级军官,他们这些高级的主将,并没有随行。

    樊城经过几年发展,已经不是原来的小镇,此时繁华无比。以火车站和汉水码头为中心,聚集了不知多少店铺人家。最近襄州上奏,准备把樊城镇升格为县,与南边的襄阳县一起管理。除了没有城墙,这里确实早已超过了镇的规模,许多州城都没有这里热闹。商税规模,更早已经达到了上州的水平。

    到了樊城镇,十三郎道:“前边不远,有一家码头旁边的菜馆,不似别家起酒楼,而是在河边圈了一块空地,菜的口味极好。他们临河,日日都有新鲜活鱼,烤鱼最是对我胃口。不如就到那里去,与酒楼相比少许多拘束,而且价钱便宜。”

    杜中宵道:“放心,军中几位高级将领用餐,公使钱不能使吗?只要口味好,价钱小事!”

    众人叫一声好,赵滋吩咐随从,到一边的商场买几瓶好酒来,反正公使钱报账,不喝菜馆的酒。

    几人到了十三郎说的菜馆选处座头坐了,纷纷点菜。只要自己喜欢的口味,都选贵的点。有公使钱吃饭格外阔气,不似自己请客,还要斤斤计较一番。

    杜中宵对这里烤鱼不感兴趣,此时没有辣椒,烤了总觉得缺少味道。河湖里的鱼,只合拿最鲜美来的进行清蒸。

    正在热闹的时候,几个士卒随着买酒的随从回来,对杜中宵道:“原来提举在这里!刚刚得到的消息,前次来的石团练,又到樊城了!”

    

第236章 同年再会() 
这种路边摊一样吃饭的地方,不适合迎接石全彬。杜中宵对十三郎等人道:“你们且在这里尽兴吃喝,我回去见石团练。此处虽然口味不错,迎接重臣却嫌简陋了些。”

    赵滋道:“简陋倒没什么,腌臜了些,石团练必然不惯。”

    杜中宵起身,带了自己的随从,离了汉水码头,回常平司衙门去。进了衙门,见到石全彬,两人在客厅里分宾主落座,重新上茶。

    请了茶,杜中宵对石全彬拱手:“团练回京不久,因何又急急前来?”

    石全彬道:“不瞒提举,前次到随州,我见军中炮兵甚是得力,骑兵和步军着实弱了些。好在回去的时候,路过唐州,看过那里的驻军,用火枪也甚是威猛。回到朝中之后,官家和宰执听了,一时也有些犹豫。不过今年契丹伐党项,进军十分顺利,北方兵马不能再调,平侬智高还要用营田厢军才好。两府已经定下来,十一月,提举带营田厢军南下,我在提举之下为副。还剩一个月时间,提举尽快安排常平司事务,最好有得力官员。过几日,同提举常平石扬休会来樊城,拜会提举。提举带兵出征,由原户部判官韩绛代为提举常平。过几日韩绛到来,提举自做安排。”

    这些年韩绛仕途顺利,继杜中宵后,也为一路监司了。去年户部判官任上,江南灾荒,韩绛体量安抚江南东西路,资序已经可做路官。两人同年,私交一直不错,由他接任顺利一些。

    石全彬又道:“还有一事。自提举到京西路营田,建了铁监,带起了不知道多少工厂。后来又建常平司,下隶的商场现在做大了,赚钱无数。这两年朝廷有意在京东路和淮南路营田并建常平司,一切规制俱依京西路制度。特别是自去年发行常平司钱引,又有储蓄所,里面钱数不少。如果一切隶三司之下,则三司职权委实过大,政事堂难制。朝廷有意三司分司,各自设官治事。官家特意叮嘱两件事,一是常平司钱引和储蓄所,如果推向天下可不可以?推行下去,里面的钱,要如何安排?二是三司各案原有互相牵制之意,如果三司分开,下面各案又该如何安排?提举深思,出征之前入京,陛辞时官家又问。”

    说完,石全彬道:“此是要事,官家安排下来,提举深思!”

    杜中宵点头,向石全彬拱手谢过,心中慢慢分析石全彬带来的消息。

    钱引实际就是提举司发行的地方货币,以商场收入的铜钱为本,设立储蓄所。而后以储蓄所的储蓄为本金,常平司发行的地方货币。京西路的工商业发展很快,常平司发行的钱引发行规模迅速增大,加上储蓄所的储蓄,数额迅速向着一亿贯去了。

    此时天下的货币税收不过几千万贯而已,如此巨大的数字,自然引起朝廷侧目。如果推行天下,仅从这里面抠点下来,也不会钱粮不足。但是印纸币容易,京西路的技术对于朝廷来说没什么难的。但到底如何发行、如何管理、如何储蓄,朝中官员却众说纷纭,没一个靠谱的。这种专业意见,皇帝还是要听一听初创者杜中宵如何说,才能让宰执放手去做。

    三司分司则是势在必行的事情,这几年必然会做,这一点朝中官员几乎人人皆知。

    三司本来是三个衙门,盐铁司、度支司和户部司。是晚唐时,面对天下藩镇林立,为了解决中央朝廷的财政困难,而专门设立的。五代因之,一直传到宋朝。自大宋立国,三司分分合合非止一次,到了真宗时才定下来为一衙门,设三司使统管。以事权论,两府之下,三司使是最重要的官员,朝廷政事的十之六七在三司。做过了三司使,大部分官员都会升任宰执,没有升迁就是意外。

    以京西路来看,如果其他几路也发展起来,三司再合署,专设一三司使,事权就过重了。作为政事堂下属,三司使的职权超过执政,容易发生许多问题。撤掉三司使,三司从此分开,各设盐铁使、度支使和户部使,势在必行。相当于提高了这三个衙门的地位,不再设统管的三司使,三个衙门直属政事堂。

    自中进士为官以来,杜中宵一直做地方官员,此次皇帝专门听他的意见,说明前几年的政绩得到高度重视,可以参与朝廷事务了。

    见杜中宵面色凝重,石全彬道:“不急,这一个月提举慢慢想就是。对了,一个月后大这出发,提举常平司事务缠身,我该做些什么?”

    杜中宵想了想道:“不如这样,团练与钤辖刘几一起,随同军需李复圭,到驻军各州去走一走。让各部准备粮草枪弹,诸般备齐,不得有遗漏。要做到朝廷一声令下,大军随即启程。如何拔营,路上如何行军,一切都要有章程,令下即按定好的条贯行事。”

    石全彬自无异议。这就是制定大军参战的行军计划,军中自有条贯,石全彬只要跟着看即可。借这个机会,也熟悉一下营田厢军的风格。

    接下来的日子,杜中宵便住在樊城,整理常平司钱引和储蓄所的资料。要把这件事做好,对自己的未来应该非常重要,杜中宵不敢有丝毫马虎。至于三司改革意见,杜中宵只是建议,反而不那么重要。石全彬和刘几、李复圭巡视各部,查看准备情况。

    这一日,杜中宵正在书房对照钱引发行各期、数目和商场的经营情况,吏人来报,韩绛已到衙门。

    急急出了书房,到了客厅,杜中宵见到韩绛站在那里,急忙上前道:“子华前来,缘何不早知会一声,我好带人去接。这样到了衙门,我岂不背后让人指点!”

    韩绛道:“不是我不想,而是没有办法。若是以前的日子,提前一日派人来,自不会失期。而现在一日就从开封府到了樊城,派人也来不及了。总不能我在车站那里等着,岂不更惹人闲话。”

    杜中宵道:“坐火车总有个日期,提前几班车派人不就好了。”

    韩绛连连摇头:“现在开封府一日不知发多少车!我们出行都是一节专车挂上,哪个知道安排挂哪班车上?什么时候到达,委实说不准。”

    天下铁路,都要连到开封府,以那里为中心形成路网。每日里不知道多少车经过,多少车发出,这个年代的调度能力不能指望,不出大错已是难得。朝官以下坐车,都是由公帑买车票,跟普通旅客没有区别。朝官以上,出行才有包厢。不过这种包厢是通用的,大的车站有,开封府更多。地方上好说,这个级别的官员少,可以提前确定日期。开封府就不行了,几乎每天都有朝官出行,哪里安排得过来?待制以上的官员,才有自己专门的包厢,车站的级别不敢慢待他们,那又不同。

    分宾主落座,上了茶来,杜中宵道:“我离任的朝旨未到,子华接任的却来了,这事情可不多。”

    韩绛笑道:“没有办法,你现在提举的京西路常平司,委实太过重要。你交待不清楚,朝旨只怕难发下来。未让我接任之前,我还不知道常平司名下有如此多的钱财。几千万贯现钱,治下还有每年收过千万贯的商铺,再加上各种厂社,待晓,我做过户部判官,也没见到如此多的钱!”

    杜中宵摇了摇头:“钱多了,显得做事,可事情也多。人人都看见名下的几千万贯现钱,却不知这钱来得如何不易,要如何打理。你以后提举常平,自然就明白了。”

    韩绛道:“我没有上任也明白。现在可不是以前,自你在京西路营田,这几年钱贵货轻,几千万贯现钱,当得以前一亿多贯!朝廷一年支出才多少?”

    杜中宵点头:“是啊,钱贵货轻,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你来了,此事只好交给你了。”

    发行钱引之前,杜中宵就算过,天下的铜钱是有固定数目的。随着工商业发展,流通中的铜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些年京西路一直都是通货紧缺,成了为吸引天下货币的地方。常平司钱引是以现钱为本按比例印制,与铜钱一比一兑换,货币紧缺直接表现到了物价上。京西路发展飞速,物价一直上涨,现在的一贯钱,可以当以前的两贯钱用。

    作为地方官员,杜中宵有任期,当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解决。实际上这种问题,也很难由地方官在一地解决。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必须增加供应,但铜钱显然满足不了需要。这当然有很多解决办法,比如直接把货币变为信用货币,不再有本金。但对这个时代来说,这种统筹规划别说是地方衙门,中央朝廷也很难解决,极容易造成通货膨胀。稳妥的办法,还是增加货币储备,必用本金发行纸币的放大作用,来增加货币。信用上任,本金占发行总额的比例可以减小。

第237章 循路而来() 
正在杜中宵和韩绛聊着这几年见闻的时候,吏人来报,舒州通判王安石前来拜见。

    与韩绛对视一眼,杜中宵道:“却是好巧,你们两人像商量好一样,今天一起来了。”

    一起出了衙门,见到王安石带了几个随从站在门前,忙上前行礼问候。

    叙礼罢,韩绛对王安石道:“介甫为舒州通判,缘何今日到樊城来?”

    王安石拱手:“前些日子狄太尉南下征讨岭南侬智高,本州要支援粮草,送到襄州,由发运司运往江陵府。我今日正是押运粮草,到了襄州之后自有吏人交接,过河来拜访待晓。子华缘何在这里?”

    韩绛道:“待晓在京西路数年,即将离任,我是来接提举常平的。”

    杜中宵道:“介甫远来,我们入衙门说话,一会摆酒为你们接风。”

    韩绛道:“久闻襄州这里是水陆码头,交通要道,菜色不比京城差了,今日我们二人口福。”

    把王安石迎到客厅,问过路上辛苦,杜中宵道:“淮南路各州,粮草还要官员押运?京西路现在都有专人搬运,百姓只送到县里,县里送州,州送指定官仓,都有专门的官吏,为搬输法。”

    王安石道:“我自然知晓,只是淮南路没有施行。恰巧待晓在这里为官,我顺便前来。”

    按说狄青大军出征,军需供应的是荆湖两路。现在通了火车,周边几路也提供,由发运司统一调度运到江陵,之后才由随军转运使接管。舒州位于长江岸边,也是提供粮草的州。若是走水路,那里应该自鄂州到江陵府,运到襄州来,是为了便于发运司通过铁路调度。

    看看天色不早,杜中宵道:“自当日授官之后,我们难得聚在一起,今日畅饮一番。这处常平司衙门是营田务衙门的人分来,饭菜带些乡土草莽气,我们出去用些酒菜。我熟识的临河的一家酒楼,虽然不十分大,但餐具洁净,菜色精致,卖有上好的竹叶清,便去那里好了。”

    王安石和韩绛自无异议,到后衙收拾,换了便服,与杜中宵一起出了衙门。

    走过热闹的街市,到了汉水边,渐渐变得幽静起来。河边的一株大树下,高高挑着一个酒望子,上面写着“江边酒家”四个字。离开路边不远,一幢小楼建在江边,显得分外清幽。

    韩绛道:“此处不错,闹中取静,是处聚饮的好去处。”

    到了酒楼前,早有小厮过来,引着三人到了二楼临江的小阁子里。递过菜单,小厮静立一旁。

    杜中宵点了一份清蒸鳜鱼,几个精美小菜,便把菜单递给韩绛和王安石。

    韩绛道:“在京城的时候,常听襄州这里产的好河鲜。到了冬天,不知多少鱼虾运到京城去,和这里运过去的水果瓜菜,成了京城一景。”一边说着,一边照着自己的口味,点些鱼虾。

    王安石道:“我在舒州的时候,吃过一味鱼片汤,说是从襄州这里学去的。那主人说自己技艺学得不太好,远不如本地所制。今日既然到了,便点一味鱼片汤好了。”

    真正奢华的菜,往往工艺复杂,炒菜不多,是富商们所喜欢的。文人们不同,吃讲究意境,要求原汁原味,简单清爽。以前这些产鱼的地方,出名的是鱼鲙,也就是后世说的鱼生。新鲜的有,也有生切之后腌制的,是江南上品菜肴。杜中宵的习惯,不喜欢这种食物,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