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练不想继续这个话题,捶了捶腰道:“现在每日里蒸酒越来越多,再靠我们几个,有些忙不过来了。总要想个法子,找人来帮忙,又不让其他酒楼知道蒸法才好。”
杜循道:“此事有些难。蒸酒如此容易,只要有人看见了,便就能够蒸出来。我们两家都是小户人家出身,哪里有靠得住的人?”
韩练一脸愁容,也想不出办法。小门小户比不得大家族,家里人少,亲戚也少。韩练是年轻时从其他地方搬来,本地没有什么亲戚。杜循则是去年赶考,亲戚那里借盘缠,后来音讯全无,所有的亲戚都关系紧张。这两个月开始还债,关系却一时无法恢复。
正在这时,杜中宵看见一个人影一闪而过,大喝一声:“什么人?到我家里做贼!”
韩练和杜循两人吃了一惊,随着杜中宵跑到院墙边。
到了墙边,杜中宵猛地一跃,双手扒住墙沿,向外面查看。
正是清晨,天光未亮,只见一个汉子,身形甚是矫捷,沿着房后巷道飞速地跑了。
院墙太高,杜中宵估摸了一下,怕自己翻墙出去会受伤,只好跳了下来。
韩练着急地走上前来,问道:“大郎,真地有人么?”
杜中宵点头:“有,一个汉子,从这里翻墙出去。想来我们蒸酒赚钱,有人眼红,前来偷看的。看样子是蓄谋已久,不知偷看了多少。唉,一个不好,蒸酒的法子便就保不住了!”
杜循沉吟不语,过了一会才道:“动这个心思,十之八九是县里的其他几家酒楼,尤其是‘其香居’嫌疑最大。他们家的生意被我们抢了许多,一天不比一天,难保不起坏心思。”
韩练急得团团转:“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我们全靠着这法子蒸酒赚钱,被人看了去,以后别家也蒸酒,还怎么赚钱?唉呀,这可是坏了!”
杜中宵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安慰韩练:“韩阿爹不必着急。虽然我们是靠着蒸酒的法子开起这间酒楼来,现在却并不是全靠蒸酒。除了‘其香居’,‘姚家正店’和官酒楼一样卖我们家的酒,生意不还是远比不了我们吗?别人学去了也不怕,无非是我们少卖些酒罢了。”
虽然知道杜中宵说的是实情,韩练还是不住地唉声叹气。这便如曾经溺水的人,抓住一根稻草上了岸,从此就不敢再放下那根稻草了。其实现在“醉仙居”的生意红火,并不是因为卖白酒,其他两家酒楼和一些脚店也能买到。真有酒楼学着蒸白酒出来,也无非是酒的利润低一些,酒楼生意不受影响。
韩家和杜家因为秘法可能泄露忧心忡忡,“其香居”里,吴克久却大喜过往。
一把抓住进来的干瘦汉子的肩膀,吴克久两眼放光:“你说,你看清了‘醉仙居’如何滤酒?”
汉子笑道:“那是自然。这几日我便候在他们酒楼后的巷子里,非止一日。今日他们警醒,看破了我的行藏,再躲不下去了。不过无妨,他们的法子我已看得清楚,全在我眼里了!”
此人是县里一个闲汉,名为滕大郎,身材瘦小,极是灵活,常做些飞檐走壁的勾当。这种人物,县衙那里都有名号,一出盗案先抓他去问话,是以也不敢在本乡做案。吴克久自起了偷“醉仙居”滤酒秘法的心思,便就放出话去找这些人,一个多月终于有了回报。
请滕大郎落座,又上了茶,吴克久道:“大郎,你把这法子说与我,多少银钱尽管开口。”
滕大郎慢条斯理地喝了口茶,道:“小员外,‘醉仙居’从酒糟里制酒,几乎没有本钱,酒却二十文一斤,赚的钱委实惊人。酒楼里有了这法子,钱便就如流水一样进来——”
听了这话,吴克久的脑子冷静了一些,坐到椅子上,看着滕大郎道:“明人不说暗话,现在县城里四家酒楼,只有我一家不卖烈酒。你这法子,姚家和官酒务都没有用,他们本就卖着‘醉仙居’的酒,无非是压一压价钱罢了。只有我这里,才会付银钱买这秘法。大郎,为人莫要太贪!你说个合理价钱,我这里现钱给你,神不知鬼不觉。若是不然——”
“不然又如何?有这秘法,我哪里赚不到钱来!”
吴克久冷冷一笑:“你去哪里赚钱?难道去其他州县开酒楼?不是我瞧不起你,以你家底,到哪里也开不起酒楼!再者说了,我既知道你盗了‘醉仙居’秘法,不卖与我,你又瞒得了哪个?”
滕大郎看着吴克久,过了一会,展颜一笑:“小员,喝茶,何必说些丧气的话!我费了许多力气去看这秘法,本就是要献到你这里来。平时小员外对我多有照顾,怎会知恩不报?只是这法子得来不易,还望小员外可怜,多给些银钱我去买酒才好。”
“这就好,我们各取所需,两全其美。”吴克久敲着桌子,“你先前在我酒楼里,欠的酒钱有三五贯吧?只要制出酒来,便就一笔勾销。我再与你几贯钱,跟欠的酒钱凑足十贯。十贯不是小钱,大郎,够你快活几个月了。你看如何?”
“十贯——”滕大郎连连摇头。“小员外,我做事不易,十贯值得什么!今日出了这事,‘醉仙居’那里必然加倍小心,你再想找人去看,就不能够了。”
听了这话,吴克久心中怒火就起来。他家在县里什么地位?若是以前,这些闲汉为自己家里跑腿办事,有酒有肉就不错了,哪个敢开口谈钱?衙门里都是吴家来往的人,抓进去打一顿板子自然老实。只是今时不同往日,衙门里的官吏走的走,换的换,新来的知县看得紧,吴家也没了往日的威风。没想到连滕大郎这些人,也敢在自己这里坐地起价了。
强自压下心中怒火,吴克久道:“好,大郎说个价钱!”
滕大郎伸开手掌:“小员外,五十贯钱,概不还价!不过几百斤酒,还不是很快赚回来!”
“几百斤——”吴克久吸了一口气。“我酒楼里现在一天才卖多少斤酒!罢了,我也不与你斤斤计较,便就算三十贯钱。只要制出酒来,立即把与你!”
滕大郎见吴克久已经发怒,顺手推舟:“好,三十贯便三十贯,只是要足钱!”
一贯省陌常规是七百七十文,滕大郎要足钱,就接近四十贯了。吴克久一咬牙,不再与他计较,答应了下来。蒸酒之法是长久生意,总能够把钱赚回来。
喝了一会茶,吴克久才道:“知县相公先前有话,本县的酒糟除了官酒务,全部卖与‘醉仙居’制酒。今日酒楼里已经没有酒糟,只好等明日,我们再用你的秘法制酒。今日你不要出去,便就在我的酒楼里面歇息,自然好酒好肉。单等明日凌晨,我们一起制酒!”
滕大郎笑道:“小员外安心,我也正要准备些器具,才好让你见我手段。”
第34章 似是而非()
已经进入腊月,檐下挂着长长的冰凌,好似一把把利剑。前几日下的雪在地上被踩成了坚冰,又硬又滑,刺骨的寒风迎面扑来,寒彻骨髓。
杜中宵和韩练站在“醉仙居”门口,看着小厮推着酒糟回来,面色极不好看。从“其香居”回来的几人,明显推的是一辆空车。
小厮们把车放下,杜中宵问道:“‘其香居’那里今日为何没有?”
小厮拱手:“小官人,‘其香居’说今日没有酒糟卖与我们,他们自有用处。”
杜中宵点了点头,沉默了一会,对身边的韩练道:“韩阿爹,昨日的人,看来是吴家所派。想来也是,其他酒楼都与我们换酒卖,做不出这种事来。”
韩练急得直跺脚:“这可如何处!可如何处!被‘其香居’学了这法子,他们便能翻过身来。我们先前得罪吴家狠了,依着他们先前的性子,岂能够不报复?”
“兵来将挡,水来土埯,车到山前必有路。我们安心做生意就是,如今的知县官人不是史县令,不会再由着吴家乱来。只要我们生意不坏,赚得到钱,也没有什么。以后再另想他法,总不能就靠着蒸酒的法子大富大贵。吴家偷了蒸酒的法去,无非是逼着我们想别的办法就是了。”
杜中宵神色平淡,现在倒是看开了。经过半年辛苦生活的思想混乱,有了机会埋头干了几个月,现在家境好起来,杜中宵终于开始慢慢平静。自己赚钱的方法多得是,一直把心思放在酒上,无非是想报复吴克久,过于执着了。以后日子还长,大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韩练哪里知道这些?只是急得在那里转圈。他卖了几十年酒,好不容易靠着一个蒸酒秘法,看到兴旺家业的希望,突然被人偷了去,心如刀割的一般。
吩咐了小厮把酒糟运到后院,杜中宵没有心情,任由父亲和韩练忙碌。
冬日的清晨,经常大雾弥漫,并不特别寒冷。站在酒楼门前,杜中宵看着雾中模糊的街道,神色有些落寞。“其香居”偷得蒸酒之法的消息,让杜中宵终于清醒过来。从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杜中宵便就处于一种混乱的意识中,这几个月盯着“其香居”不放,与其说是报复吴克久的执着,不如说是杜中宵自己借着这么一个由头,让自己认清现实,彻底融入到这个世界中。
想想可笑,从酒糟中蒸酒的办法极其简单,怎么可能保密一辈子?在这种事情上用心,花费大量的精力,这一世还有什么出息?方法泄露了也好,正好让自己尽快振作起来,开始自己在新世界的人生。
“其香居”后院,吴克久看着空地上支着的大锅,对身边的滕大郎道:“不是从酒糟中滤酒么?为什么找口大锅来?莫非要把酒糟蒸熟?”
滕大郎笑道:“小员外被上了杜家人的当了!他们哪里是滤酒,酒其实是从酒糟中蒸出来的。这两日我看得清楚,‘醉仙居’店里,便就是一口大锅,一个甑,一个酒坛接酒。此事说穿了一文不值,极是简单。——小员外,蒸出酒来,不要忘记了给钱。”
吴克久将信将疑,冷冷地道:“安心,只要蒸出酒来,一文都不会少了你的!”
滕大郎微笑,指着吴家仆人把酒糟填到锅里,把甑装上去。然后学着“醉仙居”的样子,又在甑上插了竹管,引到地上的一个大酒坛。
吴克久只是在一边冷冷地看着,如何肯相信这样会蒸出酒来。
收拾停当,滕大郎高声吩咐:“儿郎们,灶下生起火来!此是大事,不可马虎,火烧得旺些!”
一边的仆人应诺,向锅下添柴,几个人一边打扇。
此时正是大雾,柴湿不易引燃,一时院里浓烟滚滚,极是呛人。
吴克久被呛得咳嗽几声,只盼着出酒,站在一边不肯离去。
滕大郎在一边看得并不仔细,只是照猫画虎,依着看到的样子去做。结果锅里的酒糟太多,加的水太多,一时烧不开,酒坛那里哪里有酒滴出来。
等了一气,吴克久见一滴酒也没有,心中老大不耐烦,对滕大郎道:“滕大,你可看得仔细了?他们真地是如此蒸酒?今日没有酒糟卖到‘醉仙居’,他们定然猜到我在这里蒸酒。若是蒸不出来,此事却是难办。除官酒务外,本县酒糟一律卖与‘醉仙居’,这是知县官人吩咐。一次两次,我还可以找个借口支应过去,若是没有酒出来,明日只好卖酒糟给他们。县里有酒课,我卖与不卖,也要酿那么多酒,就连酒糟也有定量,此事可瞒不过去!”
滕大郎也有些着急:“小员外不要焦急,也等一等。我在‘醉仙居’看了几日,每日里他们都是如此蒸酒,如何会错?只是我们一时不得诀窍,蒸得慢罢了。”
一边说着,滕大郎急得到灶下添火,催着下人们把火扇旺。
一边的吴克久摸了摸被雾水打湿的头发,狠狠地把水滴甩在地上,急得团团直转。
过了不知多久,酒坛的竹管那里,终于有液体滴滴嗒嗒流下来。滕大郎看见,大喜道:“小员外快看,酒出来了,出来了!我就说,我看得分明,如此蒸酒定不错!”
吴克久见了,心中大喜,一个大步到了酒坛边。也不等下人拿杯子来,伸手接了蒸出来的酒,抹到嘴里。咂嘴一尝,吴克久脸色大变,猛啐一口:“滕大,好大胆子,敢来欺我!”
滕大郎吃了一惊,忙问:“酒不对么?小员外如何这么说?”
吴克久恨恨地道:“你欺我没喝过‘醉仙居’的烈酒么?那酒力气极大,哪里是个样子?你蒸出来的酒,还不如我酒楼里几文钱一斤的水酒,敢拿来欺我!”
滕大郎哪里肯信。这几日他看得清楚,杜中宵那里就是这么蒸酒,一点都没有错,自己这里出来的怎么会是水。走上前,尝了一口,滕大郎愣在那里。竹管里出来的真地是水。
此时水刚刚烧开,水蒸汽从酒糟的缝隙出来,竹管那里又没有冷凝,出来的不是水是什么。蒸酒看着简单,到底还是有一些小技巧在里面。滕大郎只是在一边看,哪里明白里面诀窍。
那边灶底烈火熊熊,这边竹管嘀嘀嗒嗒,却只有水出来,没有一点酒味。
吴克久和滕大郎两人站在酒坛前,一时怔在那里。
第35章 来客()
“其香居”里一个大汉拍着桌子,高声道:“我自幼好酒,这酒楼里喝了几十年。只是最近其他酒楼都有烈酒卖,惟有这里没有,是为憾事!今日听说小员外制了烈酒出来,特意早早赶来尝鲜。小二,速速打一角最烈的酒来,我喝了去去寒气。”
旁边的小厮高声应好,不一刻便打了一壶酒来,放在桌上,给大汉倒满了。
大汉叫一声好,端起酒碗一饮而尽。酒一入口,“噗”地吐了出来。
瞪着眼睛,大汉对小厮道:“直娘贼,你当我没有喝过烈酒么!你这酒里没一毫酒味,也敢学着别人叫烈酒!‘醉仙居’里的酒多力有力气,哪里像你这里淡出鸟来!”
柜台后面提心吊胆的吴克久咳嗽一声,出来道:“李三郎,这酒我们第一次制,味道差一些总是难免。我听人讲,这酒要制几次,力气才能大起来。你明后天来喝,自然就好了。”
李三郎听了道:“小员外说的什么话,杜家制的烈酒我喝得多了,哪里是如此。小员外,你不知从哪里学来的法子,怕不是被人骗了,酒糟制出来的酒可不是如此。”
吴克久只好陪着笑脸:“不瞒三郎,这酒我们初制,还要多练习一些才好。”
本来吴克久也以为滕大郎看来的方法不对,没想到蒸得时间久了,竹管竟真地出来烈酒,与杜中宵制出来的一般无二。只是效率太低,一百斤酒糟也出不来几斤酒,并不比从“醉仙居”换来划算多少。
没有冷凝,酒糟在锅里堆得不好,都会影响出酒的效率。杜中宵知道原理,还试验了好多次,才找到了合适的工艺。吴克久想像“醉仙居”那样高效率地蒸出酒来,还不知道要经过多久的摸索。
“其香居”是老酒楼,今日制了烈酒出来,消息传得很快,不时有人进来买酒。可惜吴克久没有把蒸出来的酒分坛,最后出来的好酒与前边的水酒混了,引得客人不满。
“醉仙居”的后院,一个小厮拎了一个小坛,轻轻地闪了进来,对站在院里的杜中宵行礼:“小官人,‘其香居’果然自己制了烈酒在卖。只是他们的酒没有力气,酒味不浓,客人都在抱怨。小的买了两斤回来,小官人尝一尝,与我们的差在哪里。”
杜中宵取出一把铜钱,给了小厮,接过坛子来,口中道:“你辛苦了,到前边做事吧。”
把坛子放在院中的一个小桌上,杜中宵倒了一碗,尝了一下,不由皱起眉头。
韩练听到消息,急急忙忙进了后院,问杜中宵:“如何?听说‘其香居’的酒并不烈。”
杜中宵摇了摇头:“岂止是不烈,根本就没多少酒味。这酒放不住的,酸败得比水酒还快。说起来奇怪,既然他们派人看了我们如何制酒,却怎么制出来这种东西来?”
韩练听了,急急上前又倒了一碗,尝了一口,不由笑道:“制酒再是简单,也不是看一看就能学了去。‘其香居’制出来的这是什么,亏他们还敢拿出来卖。大郎安心了,蒸酒的法子并没那么容易就被人学了去。我们只管安心做生意,慢慢想对付‘其香居’的法子。”
杜中宵可没有这么乐观。“其香居”把酒制成这样,十之八九是工艺有问题,基本原理是对的。只要原理对了,工艺慢慢改进,终有一天他们还是能够成功。
正在这时,一个小厮从外面进来,对杜中宵拱手行礼:“小官人,外面有一位官人求见。说本州知州是他叔父,因到许州探亲,路过本县。”
杜中宵接过名刺,一看原来是知州梅询的侄子梅尧臣。他由知襄城县改监湖州酒税,前来看往叔父,路过临颖。这人跟自己素昧平生,又是官员身份,却不知道为何来探望自己。
收了名刺,杜中宵随着小厮到了酒楼门外,却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官员正站马旁。
不用问,这就是梅尧臣了。
杜中宵上前行礼,拱手道:“在下杜中宵,敢问来的是梅知县?”
梅尧臣点了点头,上下打一番量杜中宵,才道:“不错。前些日子我见了你写的一篇秋赋,颇有古意,数位好友都是赞叹不已。我要到许州城去,路过这里,便来拜访。——年前在京城赶考,我与你父亲杜循曾有一面之缘。当时大家同是天涯沦落人,饮过一场酒,却不想事后他却多经磨难。”
梅尧臣是因叔父梅询恩荫出仕,一直做底层小官。没有进士出身,在官场上便没有前途,梅尧臣多次参加科举,却次次落第。年前大比,再次没过省试,与一起落榜的杜循有一面之缘。不过那个时候都是落第进士找人喝酒发泄,并无深交,若不是有杜中宵,两人一生都不会再有交集。
进士考试不是纯考文采,赋论策都有考对时政和经典的理解作用,如果节奏对不上,怎么考也不会中的。梅尧臣便是个例子,他少年成名,此时已是天下知名的诗人,在文坛颇有名气。叔父是此时的时文大家,又是高官,跟着梅询长大的梅尧臣,怎么看也是天生的进士苗子。可事情就是如此诡异,成年后梅尧臣每次科举都没有落下,却别说高中,好几次还省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