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旁边桌上三人义愤填膺地说着话,杜中宵不由想起来,历史上学过的时候,欧洲工业革命初起时机器代替了人力,农夫砸机器的故事。现在的纤夫闹事,可以说是在东方的翻版了。只是记不起来,历史上火车的铁轨刚刚铺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时候,有没有人去扒铁轨。
不能怪纤夫愚昧,由于车船和大车的使用,他们确实面临到了生计问题。中书和枢密院,没有拉纤必要之后,只怕不会白白在他们身上耗费钱粮。这些人不是拿刀拿枪的禁军,最大的可能,是把他们的军号降格,钱粮减少。就如他们说的,跟在汴京歇冬的时候一样,只花禄米,克扣俸钱。
三人一边喝酒,一边议论着将来的命运,越说越是觉得黯淡无光。
一个道“春天来了,汴河就要开冻。明知道今年不用我们拉纤了,却不见官府榜文,安排我们将来去处。如此对我们不闻不问,岂不让人心焦!”
花绣年轻人道“哥哥,你还猜不到那些狗官的心思么?定然是等到冰化了,先让我们回到各自拉纤的地方去。那些狗官虽然不管我们死活,却格外在意自己的一身官袍。在京城里处置我们,一个不好闹将起来,他们吃不了兜着走。等到了地方,我们各自分散,还不是任他们处置!”
听了这话,其余两人都点头称是。这话说得不错,纤夫人在京城的时候,官府一直拖,肯定就是打的这样主意。到了地方,离了京城,还不是任意处置。
点破了这一点,三人说话谨慎起来,压低了声音窃窃私语,不知说些什么。
杜中宵喝了酒吃了肉,叫过小厮会了帐,起身出了小店。
虽然被骂狗官,杜中宵却没有跟这三人为难的心思。他们面临实实在在的困难,骂两句怎么了,谁也不是泥人捏的。当然自己和韩绛做的没错,时代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要怪,就只能怪相关官员,不去想怎么解决问题,只是一个拖字诀,想把事情糊弄过去。
这种事,动了别人的衣食,怎么能够拖得过去?拖得了一时,拖不了一世,后面终会出事。到时就怕真出事了,最后帽子扣到自己和韩绛头上,那就冤枉死了。
想到这里,杜中宵露出笑意。既然碰上了,为什么不解决这件事呢?这几天,一直为朝廷让自己以文换武烦恼。如果借着此事,自己主动请缨,继续做文官岂不是好?
越想越是如此。回到客栈,杜中宵立即写了一封奏章,说了纤夫面临的困难,朝廷如果应对不当可能会出现的危机。最后,建议把各处裁减下来的纤夫,安置在周边几路闲田,屯垦开荒。
周边几路,京东路和河北路人口稠密,是繁华之地,闲田不多。陕西路关中地区一样,周边山地又不适合开荒。惟有京西路和两淮的一部分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有大量荒地。当然,向南还有荆湖路,此时还没有开发,也是开荒的好地方。
安置这么多人口,最合适的就是以唐州、邓州为中心,以南阳盆地为主,兼及襄阳。这一带土地肥沃,气候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是传统上的农业发达地区。只是由于晚唐五代战乱,土地抛荒,人口逃散,出现了大量的无人区。
为免再出现误会,杜中宵再次毛遂自荐,原意去做这件事。不管是以什么名义,反正不会以武官的身份。哪怕是朝廷别派大臣主持,自己从旁协助也好。
作为馆职,便是有这一个好处,可以随便对政事发表意见。不像其他职事官,说得多了,不定一个越职言事的大帽子扣下来。
等了一天,上朝的日子,杜中宵把自己的奏章送了上去,便安心等待。
奏章由通进银台司统一处理,并不是所有的都会送进宫去,有的直接送交相关衙门了。就是要送进宫去的,也不知道要多少时间。送进去之后,还有尚书内省的女官,不一定全都由皇帝过目。
不过杜中宵新在贝州城立了功,两府重视,皇帝在意,奏章没有停滞,就先到了政事堂,接着就到了皇帝赵祯的案前。
第二天不上朝,宰执大臣便殿议事,杜中宵的奏章便就被提了起来。
年前张尧佐回京接替明镐,权知开封府,看了赵祯传下来的杜中宵奏章,捧笏道“陛下,杜学士奏章所说,句句是实。自年后汴河用车船,要裁减纤夫的消息传了出去,在京歇冬的纤夫便不住闹事。他们听说车船是本府推官韩绛所制,日日堵在他家门口,要生事端。为了防止意外,韩绛已经在家歇了月余时间,不到府视事。为了防这些纤夫生事,开封府费了无数力气。”
陈执中道“此事是实。在京的纤夫有两万多人,一旦闹将起来,可比贝州王则之乱更加麻烦。为防意外,一直没有揭榜裁撤。只等着汴河冰消,这些人回到驻地,再从容想办法。”
。
第30章 京西营田()
翰林学士叶清臣道“汴河纤夫为数不少,此事不可不虑。即使到了地方,一样是无事可做,没有白白发放钱粮的道理。此事最好即早处置,免得别生事端。”
明镐从贝州回来之后,赵祯有意让他做枢密副使。只是夏竦与明镐不和,一时没有定下来。因为此事,夏竦最近很不愉快,这个时候一句话不说。
枢密副使高若讷道“汴河上官船所用的纤夫,北段约六七万人,南边江淮到转运仓,也有四五万之多,合计十万有余。这还只是官船所用,若加上民船纤夫,只怕要二三十万。当然,民船纤夫多是来自附近乡民,失了这份生计,还可回乡自谋生路。若是一下裁撤了,必然生事。沿汴数十万人闹将起来,不免天下震动。看看汴河就要冰消,此事确实要及早处置。”
贝州不过一千兵卒作乱,就闹出这么大的动静,要是数十万纤夫乱起来,那会是什么样子?此事两府人人发愁,不过都没有什么办法,一直拖着。不过都知道,不能一直拖下去。
赵祯见众人不说话,道“杜中宵愿自领此事,选京西两淮有闲田的地方开田。除了如此做,你们还有什么办法?汴河上用车船,运的货物可以翻倍,又省人力,事在必行,纤夫当要妥当处置才是。”
三司使张方平道“十余万纤夫,减省下来可少费许钱粮,此是一。除此之外,用车船拖船,押纲兵将和船夫也可大大减省,此是二。还有一点,汴河行船,向来是八成官货,两成私货,这两成私货免税算,这又是一大笔钱。是以车船不得不用,人力不可不省。用纤夫屯田倒是可行,三司可以从裁减纤夫省出来的钱中挪一部分作为本钱,开田之后朝廷多收钱粮,一举两得。只是,纤夫沿河拉纤,许多人不知耕种稼穑,屯田行不行?不要到了地方,开田不成,反成地方祸乱之源。”
地不是谁都会种的。汴河的纤夫跟很多军队一样,许多人世代从事此业,让他们转行种田,他们会吗?扶不犁,握不了锄,别到时候地开不成,还要让朝廷养着。
宋庠道“杜中宵初仕亳州,后任永城知县。在永城的时候,曾经营田,治绩第一。哪怕是数年之后,永城有营田之利,依然是两淮大县,每有出缺,人人争先。若说别人,做此事倒是难说,杜中宵有永城治绩,想来有自己的办法。”
杜中宵依靠政绩出头,被夏竦看重,带到河东路,便就是在永城任上。永城的营田,包括在县里建永城公社,是这些年地方官最耀眼的政绩之一。不过永城的经验看着简单,却不好学,特别是公社,也有其他地方的官员学着做的,却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原因其实很简单,永城的成功非常依赖实业,有一整套配套的小工业,这个年代有哪个官员能做到?
苏颂的永城知县很快就要满任,为了这个知县缺,现在京城里打破头。在座的宰执重臣,几乎人人都有亲朋请托,想到那里接任。这样一个大县,钱粮丰裕,基础好,舒舒服服做一任官,政绩还能碾压其他县,这种好事可不多见。更不要说实业多,稍稍动一动手,还能捞上一笔钱财。
提起永城,张方平点了点头“永城营田,确实是近几年做得最好的。若能如永城一般,在京西路营田,裁撤纤不至衣食无着,也是朝廷之福。”
宋庠道“京西路,特别是南路的唐邓等州,自古是繁华之地。光武以宛地得天下,可知其地之富饶。晚唐战乱,民户逃亡一空,至今犹多闲田。至今陈迹犹在,只要妥善修治,当成沃土。”
赵祯沉默了一会,道“杜中宵在火山军取唐龙镇,贝州城下又立大功,精于巧思,制枪炮而成军中利器。听前线将士言,其人甚有武略。现在军中乏将,诗书之将更是难得。朕有意让他转武职,给事于军中,编练兵马,精制军器,为朝廷所用。”
宋庠道“今西北党项已称臣,且元昊已亡,当无大战,天下安然。为今之计,武备非急务,钱粮却为天下根本。杜中宵有营田之能,当用其所长。”
赵祯和几位宰执大臣想一想,其实杜中宵虽然有些军功,但没有真正领兵打过仗,最大的本事,还是开田种粮食,做生意赚大钱。有了钱粮,火山军的宋军便神勇非常,倒未必是他治军的功劳。
一直不说话的夏竦,想起杜中宵在自己手下,虽然并不阿谀奉承,但做事勤勤恳恳,为自己解了不少难题。叹了口气,终还是念他的好处。再说宋庠是自己看重的人,交情比杜中宵深得多,见他一直为杜中宵说好话,道“汴河即将冰消,一旦行船,纤夫的粮俸不加上去,必定出事。此事拖不得,必须尽早处置。杜中宵自请带纤夫到京西路营田,为朝廷分忧,其人又确有这个本事,那就让他去。”
让杜中宵以文换武,很大程度是赵祯本人的意见,中书没这个心思。见夏竦说话,陈执中道“京西路是天下根本之地,州县多有闲田,不能置之问。依臣之意,可让杜中宵到京西路制置营田,隶转运司之下。汴河和三门白波裁撤下来的纤夫,全部拨归他治下。不必除这些人的军籍,转为屯垦之军即可。”
枢密副使吴育犹豫一下,道“纤夫隶水运军号之下,本朝虽有军士垦田,却向无军号,多由其他军兵为之。若是专用来屯田,依然保留军籍,向无此例。”
宋朝的军事力量,不管是禁军、厢军,还是乡兵弓箭手,都是有军号的。有的是美称,但从事劳作的多是表明其身份,如壮城、牢城、水运、清河之类。五花八门,各行各业,但惟独没有种地的番号。不能为了营田,单独创造一个番号出来。还有一点,是军人就是俸禄,种地的怎么处理此事?
夏竦道“军号因事而设,又有何难?至于粮俸,永城营田务有现成的条例。那里多是公田,一起劳作,收了之后除了赋税,营田务自留,又分一些给种田的人。除此之外,每家还有些私田,可以补充家用。按其制度,略作修改,就可用于屯田军兵。”
正是在永城任上,夏竦多次派人查看营田务,才认可了杜中宵的才干。对于这些事,在座的没有比他更熟悉的了。永城的营田务,跟其他的地方都不同,没有分成一家一户,而是从主体上保持了大部分是营田务财产。有了积累,营田务才可以一步一步扩大,而没有被很快裁撤衙门。
对于两府来说,现在最头痛的事情就是裁撤下来的纤夫,必须尽快为他们找到出路。一个不好,这些人没了生许,闹起事来,谁都担不起责任。如果不是三司急着裁人省钱粮,他们宁愿白养着人,也不会如此急地用车船代替纤夫。杜中宵是文是武,下一任做什么官,这些并不怎么在意。
第31章 良好兵源()
进了东华门,杜中宵吐了一口气。两边高大的城墙依旧,宽阔的街道上没有行人,一切都如自己上次来的样子。不远处的垂拱门外,站了几位官员,没有一个熟悉的面孔。
从外地官员陛辞,到京城官员入对,加上一些皇帝近臣入宫,每天从这里进入大内的官员不少。皇帝每天办公,一大半时间都是做这些事情。
东华门是皇城的东大门,进来之后这条路把皇城分成南北两部分。南边是宰执和一些重要衙门办公的场所,北边就是大内,皇帝那一大家子住的地方。这条街道属于皇城的一部分,除了偶尔出现的巡逻的卫士,没有行人,显得有些冷清。
到了垂拱门外,向閤门卫士递了书状,办了手续,杜中宵静静等在外面。
等在这里的官员都是排过班的,杜中宵一个都不认识,想来是外地官员入京。朝廷重地,没有人敢喧哗,大家都静静等着。
官员入对,閤门排班,等待的时间可长可短。除了宰执和四入头这些重臣不拘班次,到了就能进宫之外,其余官员都要老实听閤门安排。特别重要的事情,或者特别重要的人,召见的时候会加四个字,越次入对。简单说,就是不用排队,可以在排好班次中插队。
此次杜中宵入宫,便是越次入对。对于官员,这是一种特殊的荣眷。
等了没有多久,便有閤门卫士出来,让杜中宵随着入宫。
进了垂拱门,进了大内,穿过长长的游廊,迎面看见一个官员,依然是生面孔。这应该是杜中宵来之前入宫的,不知是外地官员陛辞还是述职,行色匆匆。
到了崇政殿,行礼如仪,杜中宵随着小黄门进了大殿。这里已来过数次,并不陌生。
行礼如仪,杜中宵站在阶下。赵祯坐在上面,吩咐赐座,礼遇跟以前大不相同。
杜中宵谢过,在小黄门取来的杌子上坐下来。
赵祯问了杜中宵什么时候动身去京西路,道:“自西北乱起,朝廷用兵数年,可惜无一大胜。朝廷养兵百万,将领无数,却无一人可为朝廷了事,任由党项坐大。每想起来,朕实在愧对祖宗。你先在火山军取唐龙镇,贝州城下又立大功,是近几年难得的有武略之人。又是进士出身,熟读诗书,若能带兵就是难得的诗书之将。军中大将,多不通文字,现在最缺的就是你这种人。我本意让你转任武职,带兵为朝廷做事,也展你胸中才学。奈何党项已和,此非其时。”
杜中宵捧笏:“谢陛下褒奖。无论文职武职,臣都当为朝廷肝脑涂地。”
赵祯点了点头,又道:“此去京西路营田,有你在永城县营田的经验托底,不必多问了。此次不是招募百姓垦田,用的是厢军。虽然做的是营田的事,却不希望浪费了你在军事上的才能。这一二十万厢军交予你,望你妥善安置,勤加教阅。或天下有事,能为朝廷分忧。”
杜中宵想了一想,道:“陛下,臣以为,既然是让这些人去营田,便不能当他们是战兵。如果要保持他们的战力,可以选出一些人来,如保甲之制,秋冬教阅即可。如果要让他们做兵,又要他们种田,只怕两边耽误,什么都做不好。”
赵祯道:“如何这样说?他们本就是兵,以前拉纤,现在种田,也无不可。”
杜中宵道:“如此做,岂不是如唐时府兵一般?府兵皆精兵,也不过一二代人数十年间,战力便就不堪。不兵不民,对军队尤其有害。种田的便去种田,当兵的便就当兵,才能练出精锐。”
赵祯对军队的事情并不熟悉,不在这些事情上纠缠,问杜中宵:“你欲如何做?”
杜中宵道:“臣欲仿永城县时的旧例,把这些垦田的厢军依保伍编列,各设村落,开垦闲田。在这些人里甄选中兵格者,编成军伍。除农忙时节,教以行伍之事,秋冬季节教阅。选出来的人,以军中事务为主,耕种田亩为辅,发给俸禄。如此做,才能兵农都不耽误,两全其美。”
赵祯问道:“耕田是极费人力的事,你打算抽出多少人来,练兵为主?”
杜中宵道:“臣以为,招到京西路的厢军约二十万人,抽出五万人来足够了。每遇农忙,如耕田种地收获的季节,他们便帮忙农事,不致误了农时。平时耘田拔草之类,他们不必参与,留在军营中。”
赵祯沉默了一会,道:“四丁抽一,只怕会耽误农时。”
杜中宵道:“臣现在如此想,到了地方,如果实不行,那便五丁抽一,还是以种田为重。”
真正养脱产的军队,十丁抽一才能比较稳妥,不至于耽误农时。五丁抽一已经勉强,四丁抽一按经验来看忆经过了。杜中宵当然知道这些,不过他带的到底是种田的厢军,并不完全脱产,觉得四丁抽一应该也可以。农业劳动的时间不均匀,集中在那么几个时间段,组织好了应该可以做到。
贝州城下用的大炮,赵祯很感兴趣,直觉上觉得应该是一种重要的武器。不过这种武器怎么用,现在看来只有杜中宵明白,其他人都用不好。赵祯想让杜中宵转武职,就是想让他带兵,按照他的想法编列火炮这些,整理出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够推广到其他军队中。种种阴差阳错,杜中宵自己也不愿意,还是保留了文职,到京西路带着裁撤下来的拉纤厢军营田。虽然如此,赵祯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想让杜中宵在这些拉纤厢军中试验新式武器,做得好了依然可以推广到其他军中。
西北党项之战,京城禁军彻底失去了以前的光环,不再是被寄予厚望的天下精兵。现在反而是西北驻泊禁军战力较强,还没有打出后来的“西军”名号,却先让京城禁军有了个“东军”的名称。
禁军不能打了,厢军的地位相应上升。特别是沿边三路的厢军,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战事,教阅变得频繁,很多地方成为正式战兵了。用厢兵的军费,养禁军的战力,好多地方官在做这件事。
赵祯要平衡禁军将领的意见,对地方厢军升格很在意,一般在名份上不支持。杜中宵的厢军,他主要是想让杜中宵发挥自己长处,试验枪炮的用法,并不是真地培养正规军。试验出结查来,经验传给禁军使用,种地的还是种地的。
杜中宵却是不这样想,改换武职他不愿意,但有带兵的机会也不会错过。谁知道什么时候,就有带兵上前线的机会呢?立下大的军功,比什么政绩都重要。而随着自己去京西路的纤夫,这几天接触过之后有一个发现,就是他们由于常年拉纤的关系,纪律性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