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广站起了身,来回踱了几步,还是摇了摇头否决道:“可是这些总管们,一个个都手上有钱有兵,大隋边境的一大半,都被这些总管所控制,现在一纸诏书就要他们交出兵权,他们万一心怀怨恨,联手起事怎么办…?”
萧皇后摇了摇头,应道:“陛下!现在天下人心思安,前不久杨谅起事,他可是天下最强的总管,所辖之地更是几乎占了,整个北齐故地,可又能如何?一个月出头就彻底平定,有这个先例在,还用怕那些只有一州,或者数州之地的总管们,图谋不轨吗…?”
杨广坐回了椅子里,摆了摆手道:“皇后,你毕竟没参与朝政,有所不知啊,杨谅失败是因为他自己并无军事才能。又不肯放权给手下的能人,加上杨素老贼确实能打,所以杨谅才会失败,可要是把杨素和杨谅换个位置,那就很难说了…。”
杨广说到这里时,看了看萧皇后,接着说道:“再说了,平定杨谅时,主力都是北部各州的刺史和总管们,基本上都是胡将,这些人刚刚立功,就夺他们的官位,这不是逼他们造反吗…?”
萧皇后微微一笑,又道:“陛下!铣儿是这样说的,他说如果直接下令让各州的总管,和刺史都交出兵权,确实有可能生变,但是要是换一个正当的理由就可以了,就像是每过几年,就会让各州官员们,进京见陛下一样,只要有足够的名份,不怕他们不从…。”
杨广双眼一亮,连忙说道:“可是,现在有什么好理由吗…?”
萧皇后敛起了笑容,粉面如霜,凤目含威,轻启朱唇,坚定地说道:“废州立郡,诏天下各州总管回京任职…。”
杨广听到这话,一下子惊得又站了起来,问道:“废州立郡?这怎么可以呢?皇后,这可是改几百年的老规矩啊…。”
萧皇后笑了笑,接着说道:“臣妾乃是一妇人,并不知军国之事,只是铣儿说过,州最早只有禹贡里的天下九州,即使到了东汉时,也不过只有十三州,而郡县制最早起于秦汉,到了南北朝时,两边都不停地搞土断,弄出大量的侨制郡县来,而且北周和南梁都直接把郡改名成州,以显得自己的国土广大,州县众多…。”
杨广坐回了椅子,满意地点了点头,又道:“不错,正是如此,当时北周就有二百八十多个州,南陈后来也有一百多个州,有些州是两边同时设置的,杂乱无章,更是有些州下面都不辖县…。”
“所以先皇在开皇四年的时候曾经下过旨,改天下大郡为州,等到我大隋灭南陈,一统海内后,这道旨意又推行到了南方,所以现在天下是有三百一十四个州,皇后,这种以州代郡,已经有几百年了,不可轻动啊…。”
萧皇后摇了摇头,再次否决道:“秦汉这样大一统的王朝,都用的是郡县制,而州只是作为郡的更上一级行政单位,现在天下有三百多个州,却没了多少郡,这是国家分裂,南北对立时的结果,怎么能用在现在呢?所以陛下恢复秦汉时的郡县制,不正是显示您大有为的一个举动吗…?”
萧皇后说到这里时,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道:“而且改州为郡,也就自然而然地,废掉了以前那些建立在州基础上的总管们,可以名正言顺地调他们入京,另作安排,陛下!胡将里也有人对你忠心的,跟杨素和柱国家族他们不是一路,比如宇文述,又比如丘和、周封,这些人都可以顶上北边重镇的防卫之职…。”
隋炀帝杨广一言不发,眼中光芒不停地闪烁着,看得出他在认真地思考着这个提议,此举风险很大,但是极具诱惑力,不由得他不权衡得失,半晌,杨广还是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否决道:“这办法虽然不错,可惜缺乏一个非常合理,能让人心服口服的理由,终归还是不能服人啊…。”
萧皇后先是一愣,转而笑了起来,劝导道:“陛下!这窦刺尸不就是现成的理由吗?身为刺史,却不能理州中之事,像他这样的胡将刺史,在各州的任上尸位餐素的比比皆是,您只要派出御史,到各地明察暗访,再结合历年来吏部对官员的考核情况,下达这个撤州为郡的命令,不会有人提出异议的…。”
说道此处,萧皇后把绣墩向杨广那里挪了挪,直视着杨广的双眼,从他那急促的呼吸中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冲动,于是继续火上浇油的说道:“而你那些汉人世家们,其实是盼着借这种改州为郡的机会来次重新洗牌的,治国是他们的长处,却非胡将的长处,借这个机会,拉拢汉人大族,把胡将家族中那一百多个刺史位子,分出一半以上给汉人世家子弟,不怕这些人不支持,无论是五姓七望,还是江南士人,只要多出官位,肯定会激动不己的…。”
(本章完)
第911章 门阀天下三()
杨广的表情一下子变得坚毅起来,只见他猛地一拍大腿,说道:“好,就这么办!我就不信那些胡将们,真的敢起兵造反…。”
萧皇后也是站起身来,先是向着杨广盈盈一个万福,然后应道:“臣妾预祝陛下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杨广哈哈一笑,站起身来走了好几步,顿觉意气风发,心情舒畅,抓起一边的那碗冰镇酸梅汁一饮而尽,冰凉沁脾。
然后,他的心中就开始飞速地盘算起来:改州为郡,到时候天下三百多个郡的长官,都要重新任命,按刚才的那个计划,至少两百五六十个的长官,要分给汉人的世家子弟,而留给胡将们的位子,不会超过六十个,而且都是不带兵的单车太守,这样基本上就把胡将们起兵造反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只是这样一来,得罪了胡将们的同时。也会造成汉人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多年之后。就会象东汉末年的豪门世家那样,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最终会架空君权。
想到这里时,杨广的心情又开始变得郁闷,刚才写满脸庞的喜悦之色开始消退,再次长长地叹了口气。
萧皇后一下子看出了杨广的心思,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可是担心,这样一来无法控制汉人的世家大族…?”
杨广默默的点了点头,欣慰道:“还是皇后知朕,现在朕只能在江南世家和北方世家之间搞平衡,况且!自朕登基以来,参与大政制订的虞世基、裴蕴等人都是出身江南,而苏威则是北方世家的代表,朕希望在朝堂之上,可以令他们互相牵制,避免形成一个像老贼杨素为首那样的权臣集团,更不能让架空朕的君权…。”
“本来朕有那些胡将们,来牵制这些汉人大族,但这下子把胡将们都剥夺实权,地方官上只能以这些世家的子弟们来做刺史,这是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啊,而且汉人世家们占地众多,底蕴都有好几百年,如果再垄断了地方的实权,结果可能会更可怕,甚至形成东汉末年的那种豪强割据的情况…。”
隋炀帝杨广越说心越慌,说道最后,竟有些不能自已地发起抖来。
萧皇后知道自己夫君一向内心脆弱,他这种怂样子也是见得多了,压抑着心中对这个人的轻视,但是,她的脸上摆出一副关切之情,抓住了杨广的手,笑道:“陛下莫急,臣妾其实还有一个办法,能解你这个担心…。”
杨广的眼前一亮,就像抓着救命稻草一样,一下子紧紧地拉着萧皇后那依然皮肤细腻,柔若无骨的双手,问道:“我的皇后啊,都什么时候了,还在跟朕绕圈子,快说啊…。”
萧皇后微微一笑,然后,在不经意之间轻轻地把手从杨广,那已经满是汗水的双掌上抽了出来,嘴角边挂着一丝笑意的又道:“陛下是否还记得,以前您提到过的,先皇那个开科取士,直接从天下的士子间选拔官员的办法…?”
杨广先是眉头一皱,然后他的身体,就猛地一震,两眼放出光来,他一拍自己的脑门,恍然大悟道:“对啊,朕怎么就忘了这条呢!科举,科举啊!哈哈哈哈哈哈…!”
萧皇后的脸上,也是带着淡淡的笑容,心情复杂地看着面前的大隋王朝的主人,如今,就像是个孩子似的手舞足蹈,喜笑颜开。
多年的夫妻之情,早已经深深地在他心里扎了根,而如今为了自己兰陵萧氏的国仇家恨,他又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家庭,背叛自己的丈夫,甚至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以尽自己作为一个萧氏儿女应尽的责任,想到这里,她的心就是一种绞痛,眼圈一红,几乎要落下泪来。
杨广没有留意到萧皇后的这番神色上的变化,仍然在自顾自地兴奋着,沉浸在自己的中,他来回地走着,一边搓着手,一边笑道:“对啊,只要再次实行这个科举,让那些寒门的百姓人家,再次有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做官,就能分散世家大族的权势,这个办法我怎么就一直没有想到呢…。”
萧皇后恢复了一向的镇定,微微一笑,应道:“陛下!这办法虽然不错,但也别太乐观了,上次臣妾之所以只是提了一下就没有了下文,就是因为臣妾有些事情还没有想清楚,不敢贸然地向至尊进言,今天既然铣儿说到了改州立郡的事情,那这个科举之事,就不能不提上日程了…。”
杨广听到这话,从刚才的那阵子狂喜中安定了下来,他坐回了椅子,咽了一口唾沫,让自己平静了下来,看着萧皇后的双眼,疑惑的问道:“科举一事还有什么问题吗…?”
萧皇后点了点头,回道:“主要是有两个问题,一是平民百姓,或者是中小土豪,这些家庭里受到的教育是跟世家大族不能比的,一个有良田数百顷的中原地区大户人家,一般来说藏书也不会超过几百卷,而任何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世家大族,哪怕暂时败落了,弄个几千卷的藏书,也是毫无问题的…。”
“就像我的那个好侄子萧铣,逃亡途中,一贫如洗,也是靠着给人抄书,几年下来就攒起了上万卷的书籍,这就是世家大族的文化底蕴,不是说靠个科举,就能真的让百姓人家和世家大族完全平等的…。”
杨广摇了摇头,否决道:“皇后此言差矣,世家大族虽然子弟的质量,要远远高于一般普通人,但是毕竟只是少数人,天下的汉人大族,也不过几百家嫡糸本家,而庶流支宗却是数以十万计,这些人由于并非嫡长子,早早地成了支流,而他们的文化水平,并没有你想象的和本家差距那么大…。”
“就好比这萧铣,他就是你们萧氏的支脉,并非本家,如果再过个两三代,出了五服,就不能再称为兰陵萧氏了,可是你觉得这萧铣的水平差吗?即使皇后也亲口承认,萧铣的才能在你们萧家的下一代中首屈一指吧…。”
萧皇后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承认道:“陛下所言极是,这点是臣妾考虑不周…。”
杨广叹了口气,又道:“皇后,你也知道朕一向喜欢才子,在扬州任总管之时,就一直礼贤下士,天下的英才可是见得多了,以朕看来,天下最有才能的人,往往还真不是世家大族的嫡流子弟,而是支流里第一代第二代的子弟,就象萧铣这样的,从本家分出去不久,还保留着那种世家大族骨子里的骄傲和文学传统…。”
说道此处,接着说道:“但是由于多数人的荫子只能荫一个儿子,也就只能荫到嫡长子,所以这些分了家的支流子弟们就没了入朝为官的机会,境遇比起那些生而为官,轻松就能在三十多岁时当上刺史,四十多岁时入朝为官的嫡长兄,就要差了许多…。”
“这样的支流庶子,如果在前两代里能奋发而起,靠自己的本事入朝为官,那反而成就会在嫡长子之上,可是反过来,要是连着两三代都做不了官,那很快也会跟普通的田舍翁没什么区别了,朕以前说的那个科举,其实真正能占到最大便宜的,往往是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流子孙,他们不缺才能,只缺这机遇…。”
萧皇后以手掩嘴,轻轻地“啊”了一声,然后问道:“陛下,那照这样说来,这科举还是只会便宜了世家子弟,不会在平民百姓中选出新的官员来,既然如此,还有必要搞吗…?”
让她没有想到的却是,隋炀帝杨广斩钉截铁地道:“搞,一定要搞,必须要搞,皇后啊,你想想,普通人家争家产争得最激烈的,是和外人还是自己人争…?”
萧皇后一下子反应了过来,这一回他真的服了杨广,甚至主动对他竖起了大姆指,夸赞道:“陛下实在是英明过人,这样一来,得了官的世家支流子弟们,就会想着办法,压过嫡流子弟们一头,再努力把这个嫡流长房给夺回来,所以他们的精力只会用在内耗上,根本不可能形成一个集团,来跟陛下作对了…。”
杨广哈哈一笑,应道:“是啊,为什么汉朝和西晋衰亡了呢?就是因为他们的宗室之间骨肉相残,尤其是西晋的八王之乱,自家的王爷们打起来比谁都狠,朕可是绝对不会重蹈他们的覆辙,现在朕的那批兄弟,已经都被清除干净,不会再对朕构成威胁,接下来只要把朕的那几个堂兄弟也给除掉,朕的江山便可高枕无忧了…!”
杨广说到最后几句时,咬牙切齿,面目狰狞,眼中杀机毕现,让萧皇后不寒而栗,印象中,只有在夺位的那段时间里,每天在床上搂着自己,商量着如何除掉杨勇时,杨广才会流露过这样的表情。
杨广也意识到了自己刚才表情太凶残了一些,吁了口气,对着萧皇后笑了笑,问道:“皇后,还有第二个问题呢…?”
这时,萧皇后方才反应了过来,道:“这第二条嘛,乃是这科举的结果,陛下!你要科举取官,会给中举的读书人什么官呢?总不可能让他们过了科举,就直接当上三公九卿吧…。”
杨广沉吟了一下,又道:“这个嘛,以前的太学生如果期满结业,一般是授个从七品或者正八品的博士之类的官,但是科举不同,是要为朕选拔治国的人材,这样好了,每期科举取个两三百人,让他们从中县或者下县的县令或者县丞做起…。”
萧皇后笑了笑,又道:“问题来了,若是从县令做起,那想进入朝堂,至少要十几年的时间,陛下准备如何撑过这段时间呢…?”
杨广一下子说不出话来,瞳孔急剧地缩小,萧皇后的话让他一下子醒悟了过来,这科举制度虽然听起来不错,但至少短期内是帮不到他忙的,就算一切顺利,十余年内,世家大族出身的重臣们把持朝政这一点是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杨广叹了一口气,又道:“走一步看一步吧,现在先通过扶持江南文人,削弱五姓七望这样的北方超级世家,另外还需要皇后你的娘家人多为国分忧,像萧琮、萧瑀和萧铣这样的优秀人材,朕是准备重用的…。”
萧皇后秀目流转,轻轻一笑,又道:“臣妾先代兄弟和侄子们谢谢陛下,只是臣妾的叔父萧琮多年来,一直对在朝为官没有兴趣,而萧瑀刚刚被陛下提拔为内史侍郎,不知陛下准备如何用铣儿呢…?”
听了这话,隋炀帝杨广的心中突然闪现出一丝阴影,因为这萧铣虽然年纪轻轻,但城府极深,这点从他献上的废州立郡之策就能看出,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能有如此见识,现在让杨广感觉到的不是一开始时的兴奋,而是一丝恐惧,原来一直抛之脑后的萧铣那个叛贼爷爷,这会儿又钻进了杨广的脑海之中,挥之不去。
萧皇后看自己夫君的这番模样,就已经知道,他一定是对萧铣起了猜忌之心,心中暗叫糟糕,就怕杨广给萧铣安排一个清闲的散官,留在京中,萧瑀对这样的安排,自然是求之不得,可是野心勃勃的萧铣肯定是不愿意这样的,而且萧氏的复国大计,更是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萧皇后想到这里,心中一阵慌乱,但是多年的城府让她此时的脸上,仍然是阳光灿烂,于是笑道:“铣儿还是太年轻,提的建议也不太成熟,不像萧瑀这样从小在陛下身边长大,见惯了朝堂之事,依臣妾看来,不如让铣儿先从基层做起,好好地历练一番,去去他这身读书人清高不务实的臭毛病…。”
杨广想了想,问道:“那依皇后所见,让萧铣去哪里比较好…?”
萧皇后原本是想让萧铣到江陵,或者是郢州下面的某个县去当个县令,但是当她迎上了杨广那冷冷的眼光时,她就知道此事绝不能提,杨广绝对不会让萧铣回他的荆州老家,能多少离得近一点,就已经算是万幸了。
(本章完)
第912章 门阀天下四()
想到此处,萧皇后心念一转,轻声笑道:“陛下!铣儿从小到大,一直都还没有离开过南方,依臣妾看来,可以让他到南方去当一个县丞或者是县令…。”
杨广只是的“唔”了一声,并没有接萧皇后的话,此时的他面带微笑,看着萧皇后,手指却是在不经意间用指关节敲着椅子的扶手。
萧皇后知道自己夫君这个动作的含意,因为每次他想要加害某个人时,就会不经意地流露出这样的动作,看着看着,她的一颗心就忍不住自己就提到了嗓子眼,可是她的脸上,却是已经笑开了花,又道:“铣儿他还年轻,身体好,应该多为国家分些忧,依臣妾看呀,或者就让他去岭南那里,磨炼个十几年,多积累些和俚僚蛮人打交道的经验,就能成熟了…。”
听了这话,杨广站起了身,来回踱了几步,萧皇后的脸上一直带着微笑,而心里却如翻江倒海一般,因为他们萧氏是不是能有机会复国,现在就在杨广的一念之间。
可是,她毕竟和杨广夫妻二十多年,深知其猜忌心之重,只有抢先提出把萧铣派到岭南,或者是西宁州这样的蛮荒之地,瘴疠横行,赴任者九死一生,才可能有机会让他稍动一丝一毫的恻隐之心。
杨广停下了脚步,摇了摇头,又道:“岭南那里太偏远了,又多瘴疠,萧铣虽然年轻,但今天一见,身材瘦弱,只怕是到了那里撑不下去,朕可不能让皇后,损失了这个刚认不久的贤侄,而且朕也不想失去这么好的人材…。”
杨广转头看着萧皇后,缓缓地再次说道:“朕看这样吧,荆州一带萧铣还是不要去了,想当年萧摩诃的儿子萧世略,人在江南,也被那些心怀不轨的南陈余党们推为首领,发动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