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临高启明-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梅听了拍了下手:“哎呀,你们也真是得。还一天到晚说什么群策群力呢,这事问我啊!”

    “什么?!”众人的眼睛顿时都睁圆了。文德嗣也吃了一惊――李梅的档案里可没说她当过玻璃工人――明家的确有一项独木技术是穿越众所没有的,但和玻璃无关。

    “您会吹玻璃?那太好了,赶紧帮忙示范示范。”季无声的精神立刻就来了,差点直接去拉这老太太了。

    “我哪会吹玻璃呀。”李梅的依旧气闲神定的模样,“不过我当物贸公司经理那会,手上过的各种玻璃货也不少,多少都懂一点。”

    她指着那些奇形怪状的玻璃器说:“就说杯子之类的东西吧,一般都有两种,一种是吹制的,一种是模压的――”

    文德嗣失声叫了出来:“模制!我怎么给忘了!”

    “没错。文总您也想起来了?”李梅满面笑容,“既然做不了吹制器,那就上模压器好了,其实要说到玻璃杯,模压制造的可比吹制的多得多了。”

    “好,我们这就试试看!”季思退想这个思路倒是开拓了一个新局面。模压要使用模具,设计制造模具对机械部门来说是小菜一碟,更何况是这种简单的小东西。

    “等下,我们要先把规格定下来。”文德嗣说,“既然用到模具的话,就要定下外观和规格、尺寸,这样才能方便以后的标准化制造,否则会造成浪费。”

    大家面面相觑,玻璃杯、玻璃瓶这些东西平时见多了,谁知道它的规格尺寸是什么模样的?倒还是萧白朗想了起来:到计委的仓库里把各种玻璃器具都拿一份出来,实地测绘不就知道了?

    当下文德嗣赶紧给马千瞩打电话,要求暂借一批玻璃器。这边玻璃器攻关小组兵分两路,一路人马由季无声、萧白朗等冶金机械方面的人员组成,领到样品后马上着手测绘、开模。另一路由季思退率领的化工人员继续冶炼玻璃料,为其后的大规模生产备足原料。当下分工已定,各自行动起来。

    文德嗣自己也干过模具,反正过年放假也没什么事情,就随着机械这部分去了,顺便为制造模具提供一些专业意见。

    萧白朗对着从计委借来的各式各样的玻璃杯、玻璃碗、玻璃花瓶、酒瓶、水瓶、各种茶具、咖啡具看了又看,不知道先画哪个比较好。

    “来个八角玻璃杯吧。”文德嗣想这17世纪的市场到底有什么用的需求还很难说。还是先来得简单的东西。

    “行!”设计这种东西的模具对搞机械出身的萧白朗来说毫不困难。把八角杯端详了一番,又量了下尺寸,用铅笔唰唰的在笔记本上画了个简易的三视图,拿起尺子和铅笔现场就把模具图纸设计出来了。

    “文总,你看看这个模具怎么样?”

    文德嗣看了下图,这种杯子、碗的模具是很简单的,就是一个两瓣式组合设计,另有配套的夹具,没什么问题。

    “就这样开好了。材料也不需要什么好东西,让季无声用生铁铸造。”

    1629年的年初一就这样过去了。

    第二天,季思退把连夜搞好的几副生铁模具送到了玻璃厂。由于昨天通过吹制玻璃已经大概知道了玻璃液的物理特性,大家经过讨论,又做了几次试制之后,确定了工艺流程:首先在模具内部涂抹上一层用桐油调和的木炭粉末,防止玻璃液与模具内部产生黏合。然后季思退用吹管蘸一团粘稠的玻璃浆出来后,一边向吹管里面吹气,一边将取出的玻璃料在一块干净的铁制滚板上滚圆,然后开始举起吹管和玻璃泡向上方吹气,这样就可以避免玻璃料集中在玻璃泡的底部。当玻璃泡的体积达到一定尺寸之后,将吹管放下,用坩埚钳将玻璃泡拉长到生铁模具的长度,将玻璃泡放入生铁模具中,使玻璃泡沉到模具底部,这时旁边的人踏住木头夹板将模具合上,一边继续吹气,一边通过不断的旋转吹管来转动模具中的玻璃泡。片刻之后,用冷水将玻璃泡打下。打开铸铁模具,一个漂亮的八角形玻璃杯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所有人都如释重负般地吁了口气。

    接着又做出来圆形玻璃杯、玻璃碗、西洋式高脚酒杯,甚至玻璃酒瓶--这是郭逸要求了很久的东西。

    做好的玻璃器被放在退火窑中进行退火处理。然后,它们被送到机械厂,在那里用高速轮锯切掉吹管口,并且进行打磨修光处理――这些由机械部门的学徒队的少年们来做。

    第一批成型的器皿让整个玻璃攻关小组爱不释手。执委会接到这一好消息之后,下令把这批玻璃器中的每一种各提取一件送计委作为“重要历史文物”作永久保存。

    季思退再接再厉,干脆按照郭逸在电报中的要求,让萧白朗按照扁瓶红星二锅头的模样设计了一套模具,一口气制造了三百个酒瓶。这种小物件形状简单,材料用得又少,正好给大家上手练习用。

    (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二节 生意() 
郭逸想这有什么成本的?眼下第一批货物都是从丰城轮货舱和集装箱里拿来的义乌小商品,再往后就是穿越工业批量制造的东西了。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唯一觉得不舒服的是这样搞资金回笼过慢,按这个结账的方式,新年期间放出去的货,要到五月份才能结账,现在他们的经费都是从高举欠他们的二十万里提取的,这笔钱不但要用来支付广州先遣站的开办费用,还要源源不绝的支付在这里采购的大批物资的货款。回款速度太慢对他们不利。

    但是这一层不需要和沈范说穿,他只点点头:“你说得是,若是这许多的客户同时经营,本钱未免要捉襟见肘了。所以我另有一些想法。”

    “请东主示下。”

    “广州城里的珠宝玩器,彼此是否串货?”

    “这个自然。”沈范想这是很常见的现象,天下奇珍异宝甚多,总不能每家都货色齐全,再大的店铺,也要去行会上找货。

    “所以有些货物,我们可以放给同业去做。”郭逸说,“同业之间串货,还要三节结账么?”

    “哪倒不用,本地的规矩是三天,三天之后若不反悔就要结账了。”沈掌柜大致已经明摆他的意思了:“东主的意思是――批发?”

    “不错,”郭逸点点头。

    “也好,虽则串货少赚一些,但是真金白银回来得快。不过――”沈范略带忧虑,“紫珍斋有这许多货可放么?现在高家已经在市场上批发水晶镜了。”

    “水晶镜算得了什么。”郭逸口气十分轻松,“高举喜欢卖,就让他卖好了。我这里还有更好的东西。”

    沈掌柜吓了一跳,水晶镜算得了什么,他知道前几天在火神庙的珠宝同行彼此串货的期会上,高家放出来的最普通的黑色水晶镜就已经卖到一百两,市场上的零售价高达一百八十两之巨。这样的镜子,高举一次大概能放出五面到十面,完全供不应求。东主居然轻飘飘的说“算得了什么”,“还有更好的东西”,还能有什么更好的东西?

    “请问东主,紫珍斋的到底准备经营些什么宝物?”沈掌柜好奇良久,终于忍不住问了出来。

    郭逸并不答话,拉开了身后的帷幕。露出了一个巨大的立柜。

    这个柜子让沈掌柜倒吸一口凉气:除了支架之外,柜子的外壁、门、隔板居然全是整幅的玻璃做得!

    玻璃,沈范见得多了,但是基本都是各种玻璃器件。象这样晶莹剔透,视若无物的整幅玻璃板,他从未见过。用这许多的玻璃做成一个大柜子,这气魄、这手段,不由得令他心生拜服之感。

    “东――东主――”连说话都结巴起来,“这个,这个可是玻璃做得?”

    “当然。”郭逸对沈范的表现十分满意,“沈掌柜,你不要买椟还珠,里面的物件都不看了?”

    “是!是!”沈范激动的凑上前去,原来这是一个样品陈列柜,一共有四个,都是从丰城轮上拆下来的,除了架子是用紫檀木新做得之外,旧玻璃是用细石英砂和毛毡从新打磨过得。要按21世纪的标准其实通透感很一般,但是本时空就很了不起了。

    最先吸引他注意的是成排的珍珠项链、手链和戒指,珠子不但个头大,而且形状浑圆,都是不可多得的上品,还有少见的粉色珍珠。沈范估计,光这些珠子,拆散卖,最大得能卖好几百两,最小得也能卖三四两。

    各式各样的小粉盒,有用木得,有竹雕得,也有玳瑁,金银镶嵌的,林林总总不同的材质,这个本身并不稀罕,但是每个粉盒内侧都镶着小小的水晶镜。虽小,到底也是水晶镜。

    成排的玻璃器具,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玻璃杯子、碗碟、酒器,甚至还有茶具,每一件都是晶莹剔透。

    “这些东西可够?”

    “够!够!足够了。”沈范心里十分清明,澳洲海商的宝物都是从玻璃上找得。要说玻璃在广州也算不得太稀罕的物件,奈何他们的东西比其他人的不知道高明了多少倍。不管是红毛还是佛朗机人的东西,不啻云泥之别。

    “沈掌柜,这只是一部分物件而已。”郭逸转身又把帷幕拉上,“日后自然还会有新得来。”接着他又拿出了一本白色的拍纸簿子,“你且看看。”

    沈范打开一看,雪白的纸上勾勒着黑色的图案,都是一些首饰。款式极为奇特。他做珠宝这行多年,各式各样的首饰见过不知道多少,高手匠人也遇到过一些,此类风格还从没见过。仔细看来,款式或简约飘逸,或者华美灵动,倍极精巧。不是一般的匠人能做出来得东西。

    “这是――”沈范带着探询的目光问道。

    “这是严茂达画得。”郭逸说,“预备着给紫明楼的裴莉秀小姐做一批,你可有能做这些的匠人可用?”

    “有。”沈范毫不犹豫的回答道,一般珠宝业的高手匠人,各家铺子都是专门养着的,外面轻易找不到,但是他消息灵通,知道年前刚关张了一家宝恒祥,里面的流散出来的匠人和伙计眼下都没活计。

    “好,那就由你负责把他们都招揽来。”郭逸想了想,“里面的伙计,只要品行可靠的,也可以用。待遇,就按他们过去的标准给就是。”

    “东主,眼下我们紫珍斋就一家铺子,现在也有了两个小伙计,再进人是不是多了?

    “不多。以后我还有买卖要开,这样的人先留着就是,不就是多个吃饭的人么。”郭逸想我以后还有更多的商业要搞,现在不把专业人员都储备起来,到时候就没得用了。古代不比现在人才流动快,稍微有些技能的人若没有变故都是在一家铺子里干一辈子的。除非是招学徒和力工,否则很难随时招到可用的人的。

    “东主远见!”

    “明天找些泥水匠人来,准备起新屋。”

    “东主,盖房子的事情好说,但是盖了房子有何用处?”照沈范看来,这紫珍斋的房子已经足够用了,再盖房子多此一举了。”

    “我要盖作坊。”郭逸说。

    “盖作坊?”沈范心中一动,压低了声音问:“难道东主要在这里做水晶镜?”

    没等郭逸开口,这沈范就连连摇头:“东主使不得,若在广州城里开了水晶镜的作坊,这里勾连官府的大户豪强甚多。你又是个外乡人。保不定有人为了要得这个秘法,暗中陷害东主。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啊。”

    郭逸点点头,本时空人的质朴让他很受感动:“没有的事!”他说得很坚决,让其安心,“水晶镜如何制造,就在我国也是秘密,我如何能制造?”他便把运送毛坯来在本地加工的方案告诉了沈范,“这样可使得?”

    “这还使得。”沈范放下心来,如果只是把水晶镜的毛坯运来,加个外框,本质上和完全外来也没什么区别,自然就不会招来麻烦了。

    “还有伙计。现在城里应该还有不少失业的伙计和匠人,你出去留心多找些来,只要人要老实本分的,愿意来得都要。”

    “这个?”沈范有些犹豫,“东主,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伙计还好说,我们用不上的匠人请他作甚?”

    “沈掌柜,你以为你只是个紫珍斋的掌柜么?”

    沈范不解:“东主――”

    “我们在澳洲远涉重洋,踏波万里而来,不是光为了卖几件珠宝玻璃器。”郭逸竭力让自己显得很有“王霸”之气,“你是紫氏企业集团的总经理!不!大掌柜!”

    沈范稀里糊涂的听他白胡了一番,虽然没完全闹明白什么是企业集团、总经理之类的,但是大管事这词还是懂得――看来东家还想做其他买卖。

    “这个,东主,我可只懂珠宝行,您还要开其他买卖,都得另外请掌柜的――隔行如隔山。”

    “你是大管事,具体的事情,自然有掌柜去做。”郭逸认为沈范是个合适的人选,一是沈范受过他们的大恩,而且疟疾这个病很难断根,眼下只有他们手里有奎宁。二是沈范是广州城里的老土地,珠宝行业的特殊性使得他和方方面面的人物熟悉,无论打听消息还是办事都很便利。三来他能在珠宝业界干一辈子,职业操守想必没有问题。

    “谢东主裁培。”

    “这几天先找些酒匠来。”

    “要开酒坊么?”沈掌柜问,“这里没有好水――”

    “没关系,”郭逸想我根本没打算从粮食酿酒,“广州有卖土烧的铺子么?”

    “有,城里有,乡下也有不少酒坊。”

    “去谈谈价钱,准备大批收购。”

    “好。”现在沈掌柜已经对这位东家说出来的任何话都不会惊讶了,“酿酒的生财家伙要买么?”

    “不用买。”郭逸对那个名牌白酒的营销计划热情很高。他接到电报:新瓶装旧酒的策划案里的关键部分――玻璃酒瓶,在临高已经试制成功了。

    (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三节 生意 二() 
接下来几天,在沈范的奔走操持下,紫珍斋旁的荒地上沿着惠福街,依次兴建起了几栋一模一样的院落。院墙高耸,院门紧闭。里面是一排排砖木结构标准厂房。酒厂是首先投产的,明代的蒸馏酒技术已经成熟,城乡的各种酒坊极多,出产各式各样的名酒和价格低廉的土烧。

    郭逸从一开始举没打算从粮食发酵开始酿酒。按照吴南海的酒业发展计划,穿越酿酒工业将在红薯和甘蔗大批收获之后才开始。直接在广州就地购粮酿酒成本未免太高:工序多,酿酒用的水、酒曲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相当麻烦。而且在酿酒过程中会牵涉到大量的粮食运入和酒糟处理的问题――一般传统的酒坊往往还附带养猪,为得就是处理大量的酒糟。郭逸可没打算在广州城里开养猪场。

    因此他们采取的是一种把土烧进行精馏,土烧这种白酒全国到处都有,工艺简单,价格低廉,批量又大。直接把土烧收购进来之后进行二次蒸馏,去除土烧中的杂质,提纯酒液,增加酒精度,就能做出高级品来。实际上现代的许多名牌白酒也是采用大量收购小酒厂的基酒,再进行勾兑而成的。比起这个时空最好的酒坊来说,穿越众还拥有可以量化的质量体系标准、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和效率极高的蒸馏设备的优势。

    蒸馏设备是在临高由机械部门制造之后拆散然后由登瀛洲号运到广州。蒸馏器是生铁、锡和木材的制造的。这种蒸馏器比所有同时的蒸馏器在效率方面要好得多,它不再采用直接加热,它配有一台穿越一式小型的锅炉――非常简单的用生铁和油桶制造出来的常压锅炉,产生出水蒸汽来对蛇形管进行间接加热,土烧经过这样的精馏,最终产生的就是一种清澈如水,入口如烈火的高度烈酒,由于经过了二次乃至三次蒸馏,各种杂酚的气味几乎完全消失,留下纯正的口感。

    和蒸馏器同时运来的还有几百个小型扁酒瓶,酒瓶上已经贴上印刷出来的商标――上面是大汉将军戎装木刻图,下面印着个篆体汉字“国士无双”,下面又用小号简体字标注了一番。商标最下面是:紫诚记荣誉出品。最后商标上居然还有容积标称:250毫升。这个看似多此一举的做法是萧子山提议的:新度量衡、阿拉伯数字的推广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许多后来成长起来的穿越国的新一代正是从当年各式各样的“穿越货”包装上第一次知道了简体字、阿拉伯数字和度量衡。

    酒出来之后,经过几个酒匠品尝,都觉得比市面上的各种土烧要醇厚劲大,但是比起那些最好的白酒也只能算是伯仲之间,算不上特别的香醇。有酒匠惋惜的说有这么好的蒸锅,他可以自己做曲,再找处好水就能做成粤省第一了。郭逸笑而不答――紫诚记的酒的不在酒本身,而是玻璃瓶――郭逸要走得是高利润的礼盒路线。他吩咐人将酒装瓶密封待用――第一批酒数量很少,将用作商号开张时馈赠要人的礼物。

    沈范在当地的漆器店里订制了一百多个礼盒,内衬锦缎。每个盒子里装上两瓶酒和两个玻璃小酒杯。这个主意是从本时空的酒礼盒上抄袭来得。在明代绝对算是破天荒的创意了,连沈老掌柜都赞叹不已,说东主真是大手笔。

    郭逸却感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美,这些漆盒制作之精,装饰之华美,都是他从未见过的――就沈老掌柜说,这还算不上顶级的作品,不过是批量货色而已。

    崇祯二年的整个正月,广州先遣站上上下下比临高还要忙碌,同时要开张三家字号,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轻松的事情。郭逸每天带着沈掌柜、孙常等人四出外出拜客,方方面面都拜访――初来乍到,礼数周全很重要。每到一处,按对方身份不同,分别馈赠不同的礼物。当初在人市上给过名贴的梁存厚家也特意去拜访了一次,梁公子见他买卖开张,颇为高兴,收了礼物之外,还回赠了本家自制的烧腊。郭东主和梁公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让沈老掌柜喜出望外:

    “东主好手段,居然结识了梁公子。”沈老掌柜悄声赞道。

    “梁公子很有名么?”郭逸听刘纲说过:梁公子是个世家子弟,平素急公好义,乐善好施而已。

    “东主不知道?”沈范有些惊讶,“这梁存厚公子是故户部尚书梁仁埔的嫡孙,他父亲当过两任知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