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临高启明-第9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阵礼尚往来,大家乐乐呵呵,拉着手进了进了门。当面便是一块大玻璃当影壁墙,再看窗户,竟然全部配得玻璃。在广州这可算是个大手笔了,不过对黄禀坤来说实在没什么好震撼的:别说临高满街都是玻璃窗,就是他家里的窗户全换上玻璃也已经一年多了。

    伙计将他们引入一个月洞门,甬道两侧各有小间,各有名号名曰邀仙,曰乐游……不一而足。林尊秀拉着黄禀坤,领着大家来到了最外侧的一间赏菊厅。这便是酒楼最出名的“水阁子”了。如今三面窗户全部打开,挂着湘妃竹帘子遮住日头,只有江风袭袭,令人为之一爽。

    厅里已经摆好了两张大桌,凉菜果盘已经备好。林公子招呼大家,诸士子大约平日里吃林公子的大户惯了,也不甚客气,纷纷呼兄喊弟的各自落座。

    林尊秀请黄炳坤坐了主宾位,然后为他介绍到场的诸位士人。原来这些个士子大多是是广州城里的小富户,或是家里有自己的买卖或是父兄当个不大不小的官儿。比如昨天最热情的那位胖秀才,姓史,家里就是制作贩运竹器藤编家具的,大家都叫他椅子史。

    头献方毕,林尊秀起身,指着水面上层层叠叠的樯橹,转头问黄禀坤:“黄公子,此间风物足观否。”

    “南国大埠,名不虚传。”黄禀坤对答的中规中矩。

    “比之临高如何?”

    这倒是让黄禀坤有点为难。若论城市的规模和人口,澳洲人盘踞的临高县那是远不及大明的广州府。但是说到“文明”--这个词是髡贼经常挂在嘴边的――广州府可差得远了。

    “各有所长。”黄禀坤道,“难分高下。”

    史秀才哈哈大笑:“黄兄这话说得未免太滑头了……”

    黄禀坤有些尴尬:“弟也是实话实说。临高的繁华,却与这广州府不同……”

    “如何个不同呢?”林公子赶紧问道。

    怎么个不同?黄禀坤想,最大的不同便是在临高,整个环境都让人觉得舒服,地面干净,街道整齐,百姓们也显得齐整有精神――没有满地的乞丐和肮脏的苦力。

    “临高是不是富庶异常?”有人赶紧问道。

    “那也未必。”黄禀坤理了理思绪,“要说临高的繁华,那是远不如广州。不过,安居乐业这四个字却是十分当得起的。”

    众人都有些失望,因为在他们看来,广州城也当得起“安居乐业”。

    “怎么个‘安居乐业’?”门外却传来话语声,却是梁公子到了。

    他是这群士子的主心骨,少不得又有一番客套,待得坐定,梁存厚又一次问起临高是怎么个“安居乐业”法。

    黄禀坤理了下思路,说道:“正所谓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几句都是《礼记》里的话,在座的哪个不是读烂得了。虽说是古之圣人所言,可是谁也没把这话当真。

    “这岂非是圣人治世了?”有人怀疑道,“大约还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吧。”

    “这倒没有。不过也相差无几。”黄禀坤道。

    这下引来了更多怀疑的切切私语声。梁公子却不以为意,只问道:“当真如此?”未完待续。。

    。。。

第四百五十二节 接风宴会() 
黄禀坤见大家有些不信,便将临高自澳洲人来了之后的种种举措大约说了一番,什么修路、剿匪、兴修水利、厘清税亩……拉拉杂杂说了许多。听得诸人入神。

    半响,梁存厚才吐出一口气来:澳洲人竟似治世之能臣了。”

    黄禀坤默然,他不经意间说了许多髡贼的好话,连自己都有些始料未及――如此还怎么联络忠义之士?然而他不愿意说瞎话来胡乱贬抑髡贼的作为。

    “澳洲人果然有新气象!”有人击节赞道。

    “黄兄大约也在为澳洲人效力吧。不然如何知晓的如此清楚。”

    “习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黄兄满腹经纶,正可以教导澳洲人明了其中道理。”

    “听说澳洲人那里士人极少,“自古马上得天下而不能马上治天下。黄兄受重用那也是自然的……”

    虽然说出来“黄兄”,内心里却都是“自个”。

    这些士子的大多是家里产业不大,入仕无门路,文章做得一般,中举登科前途渺茫。他们虽然偏处南方,但是消息渠道却比一般百姓灵通的多。眼见着朝廷在陕西山东镇乱不力,内地遍地流寇,关外有东虏叩边……内忧外患。博取功名的心思也淡薄了许多。盘踞琼州的澳洲人的势力方张,要财力有财力,要武力有武力,给他们这群看不到前途的人一个隐隐约约的诱惑。

    家里有些薄产的,只是希望能够像高老爷那样搭上澳洲人的线,贩卖澳洲货物,发家致富;素有野心一穷二白的,暗地里指望着早日从龙,给自己挣下泼天的富贵。

    只是他们根本没有和澳洲人搭话的机会。虽说这广州城一出城门就是澳洲人的一处大商埠,可是里面忙活的都是本地百姓,而且梁公子也说了:这堂堂的大世界里根本就没几个真髡,都是他们的手下。

    他们这些人中要说能和“疑似真髡”能说上话的,也只有这位梁公子一人了。梁家和郭东主过从甚密。本地最大的善堂就是他们合办的。不过这几年梁家再没和郭东主有更深的交往,似乎是刻意的保持着距离。而且以梁公子的性格,要他去给大伙牵线搭桥也是颇为困难的。

    眼下来了这么一位熟悉“髡情”的黄秀才,大伙自然拿他当个宝贝了了。一个个拼命的旁敲侧击。

    黄禀髡暗暗苦笑。这哪是什么圣人门徒,一个个都是利欲熏心之辈!大明还没亡呢,就惦记着要当从龙之臣了!

    “虽说是治世之能臣,却都是酷吏的做派,”黄禀髡设法转入黑髡贼的正题。“法行严苛,小民动则得咎,即使缙绅士子,亦不得免……”说着便说起髡贼的种种“劣迹”来,诸如随地大小便就要抓去当苦力,吐个痰就抽鞭子……当然最为罪大恶极的是不优待读书人,不但摊丁入亩,连免粮这件事也一笔勾销了。

    这么一说,倒把席间“临高是人间天堂”的氛围减弱了几分。别得不说,这“不肯优待士人”就让这群士子的热情给冷了下来。

    “所谓治大国犹如烹小鲜。髡贼这般做法,怕是难以长久啊。秦之殷鉴不远啊!”一位士子叹息道。

    黄禀髡正要附和,林遵秀却皱眉道:“若是法度如此严苛,临高百姓岂不是民不聊生,又如何能说是安居乐业呢?”

    “秦之覆亡,不是亡于法度严苛,而是滥用民力!”内中一个士子说道,“秦法严峻,自商鞅变法始,为何当时不亡国。最终反倒能一统六国呢?可见并非变乱之根源!”

    这个士人看起来年龄很轻,衣着也很寒酸,在这群秀才中显得很是惹眼:“我看澳洲人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成就,便是严刑峻法的好处。别得且不谈。就是赋税里的种种弊端,澳洲人若无严刑峻法,岂能革除?”

    “这是吴佲,”史秀才小声说,“他吧,连个秀才都不是……”言辞中略有些鄙夷。“不过见识却是不差,就是好作惊人语。”

    “话不能这么说……虽说赋税弊端丛生,然而粮户缙绅乃是朝廷的根本,像黄兄所言澳洲人那般的做法,恐怕让人寒心啊。”有人忧心忡忡。

    接着几个人又争论了一番,看上去赞成髡贼“严刑峻法”的人甚多――他们多是城市工商业主家庭,在田赋上没什么切身利益,对社会治安倒是十分看重,因而对澳洲人的种种做法十分赞赏。

    “就说前几年澳洲人在广州城下过兵,剿了多少匪人。四郊就此平静。这便是莫大的好处啊。”

    黄禀坤暗暗皱眉,他偷眼一看林、梁梁二人对越来越“明奸”言论不以为意,便也就随便应了几声,除了心中默念“商贾凉薄”外,也就是说些临高的风物人情,什么大铁船小火车,甚至芳草地学校的样子,学生的奇装异服等等闭口不说自己为何来到广州,引得在座的他人啧啧称奇。

    二献放过赏,林尊秀终于叹了口气,淡淡的说道:“哎,黄公子。现在国事方艰,流民四起。我有时候啊,反倒想卖了这酒楼,像澳洲人一样,开个大大的工厂,把这流民雇佣过来,上可报答天恩,下可泽被苍生。”黄禀坤假装认真的点点头,摆出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心里明白这些士子已经被髡贼影响了,也不知道这县学里面,还有没有能识破髡贼险恶的明眼人。

    大家正在沉吟处,外面厨子的声音又响了“三献,龙虎斗!”伴随着报菜名的声音,突然有个凄惨的女声从外面传了进来:“老爷,行行好吧,孩子几天没吃食了,老爷――”

    众人听到外面喧闹,纷纷走到走廊里往外看,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妇人,领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在酒楼外面的大厅里四处作揖求食,食客们要么不理会要么假装看不见,要么怒斥小二。几个店伙拉着这个疯婆子一样的妇人,死命往外拽,偏偏就拽不出去,大家的耳边只听见妇人疯狂的哭叫声。

    林遵秀见状,只是哼了一声,甩了袖子就坐回了座位,黄禀坤见主人回到了酒桌,便也跟了回来,一众士子唏嘘了一阵,也陆陆续续的回来到了座位。只有胖胖的史公子,拿着自己的碗,捡了几大块肉压上米饭,端着碗从包厢里出去。众人相坐无言,黄禀坤想说什么,却讷讷的说不出来话。

    不一会儿,史秀才又慢腾腾的走了回来:“哎,真惨呐,真惨,家里死了男人,被小叔子赶出了家,几天没吃饭了。发发慈悲,我让她们娘俩吃饱了,派人送她们去郭东主的善堂了。”史秀才絮絮叨叨的说着,在桌子上却没人回答他。

    林秀才道:“你救得了她们一时救不了一世。就这点事也算惨?这广州城南海县里比她们凄惨百倍的多得是!你不如去看看善堂里今天又收了多少路倒准备去化人厂的。救得了这些,天下十八省穷人千千万万,你救得过来么?中原都有人在吃人肉了――最后都成了流贼,拿着刀枪来找咱们要吃得。我看咱们倒不如两眼一闭吃他娘的,混到哪里是哪里,省得忧国忧民白操心!”

    林遵秀的话一出,黄禀坤看的在做的诸位士子一个个脸色都白了。新上桌的龙虎斗冒着香气,却没有一个人有心情去动筷子。

    “哎,我若能开个大大的工厂,大大的炮厂吧,不仅我赚了钱,平了世间的乱象,雇的穷人也能有饭吃。”林遵秀悠悠的说。

    黄禀坤举起杯中酒:“方今流贼四起东虏为患,林公子心忧国事朝廷,我敬公子一杯。”

    “嘿嘿,朝廷?我造好了炮厂,皇上也好,官家也好,欠我的赎城费、乐捐乐输,都该还了我吧?”此话一出,桌子上的众人,都笑了起来,气氛也渐渐活跃了。

    “当然了,我家也没钱去开炮厂,呵呵把这几个酒楼卖了都不成。”林公子颓然的说。

    吃菜吃菜龙虎斗。”酒桌上的气氛又重新活跃了起来,桌上的众位士子,也逐渐敞开了怀抱放开了嘴。这个说说自家当年乐输了多少石粮食,那个说你这都不是事儿,我们家为了筹赎城费老爷子差点上吊,幸亏高老爷办事还算地道,转年总算都拿回来了。不然手里的盐票子就成了一堆废纸了。

    “高举他地道个屁!”说的高举,又有人发牢骚,说前几年紫明楼发股,就是高举从中作梗,自家想多买也没买成。想去拜见郭东主,也是高举进了谗言让人挡在门外。各种酒桌段子齐飞,纷纷扰扰的让黄禀坤觉得有些厌烦,但是在座的士子们对澳洲人的事情十分好奇,非要他说,他只得挑了些髡贼建楼种田的新奇事情说了说。倒是梁公子,虽然没怎么说话,但是黄禀坤感到他一直在注意自己。未完待续。

    本书采集来源网站清晰、无弹窗、更新速度快

第四百五十三节 髡学() 
经过了这次酒宴,黄禀坤就算成了这群士子们中的“一员”了。到宴席快结束的时候他才知道,这伙士子多是“玉源社”的成员,说是“钻研文章,吟诗作赋”,其实就是一群人混在一起吃喝玩乐,作诗谈论国事。

    这个社组织松散,成员也不限于南海县学的生员,也梁存厚这样的举人和吴佲这种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其中林遵秀是金主,梁存厚则隐约是其中的领袖人物。

    没过几天,黄禀坤又受林尊秀所邀,去了他的“别墅”游乐。

    林家的别墅就在白云山山麓,取了个雅号“竹园”,其实不过是山林中的一栋别馆。布置亦普普通通,胜在四周风景修理,环境幽静,这里距离广州城亦不远,可以当日进出城池。林尊秀就将这里作为了玉源社成员,特别是骨干成员聚会的场所。

    黄禀坤来到这里,才发觉梁公子已经到了。看他嘴角微微的笑意,他立刻明白邀请他来必然是梁存厚的主意。

    这倒有点闹不明白了。尽管黄禀坤知道玉源社的成员大多对髡贼抱有好感,意图从他们的崛起中捞取好处,但是梁公子的态度却是十分暧昧。黄禀坤本能的感觉的到,他的想法比其他社员要复杂一些。

    梁公子之外,还有几个书生,有的是酒楼上见过的,亦有宴请时没有到场的,那位史秀才和好做惊人语的吴佲都在场。林尊秀一一为他们做了引见。

    僮仆献过茶水,闲话一番,林秀才才进入正题。

    原来这他们几个都是醉心于“髡务”的读书人。其中兴趣最大的,反倒是很少在外面谈起“澳洲人”的梁公子。

    论起和澳洲人的渊源,在这广州城里他大约仅次于高举了。当初郭逸举办善堂,开办产业。梁家是出了不少力的。后来明军进剿临高,梁家也对郭逸留在本地的产业和人员暗中多方维护。所以郭逸一回广州,便悄悄的去拜会过。

    不过。他们之间的交往也仅限于此了。梁家是世代官宦人家,对和澳洲人之间的交往是极其慎重小心的。不愿意染上太多他们的色彩。毕竟结交海外人士不但不好听,更容易惹祸。

    虽说彼此保持着距离,但梁存厚一直对澳洲人的一切都十分感兴趣。在他看来,尽管广州城里澳洲人的影响与日俱增,谈论“澳洲人”和“髡学”的读书人也很多,但是大多是隔靴搔痒,没有谁真正了解髡贼。

    玉源社这个团体正好给了他聚集同好,研究澳洲人的大好机会--因为身份的关系他平日里不便公开谈论“髡学”。也不好到处搜集髡贼的材料。有了玉源社这张皮就好办多了。在他身边,聚集起一群醉心髡学的读书人。他们利用这里讨论髡学,搜集各种“澳洲书籍”,设想着有一天能够举办“髡务”;来个富国强兵,扶持大明中兴。

    黄禀坤暗暗心惊,想不到这广州城里居然还有这样一群人!不过看他们的言论,即不似酒楼里那些急着“从龙”的书生,又不像官吏们那般畏髡如虎。倒有些“忧国忧民”之思。

    这样的人才是我要找得啊!黄禀坤暗暗高兴。

    话题是从林秀才新买得一本澳洲书《物理小识》谈起的。之所以买这本书,是因为他们听说澳洲人的许多“奇巧之物”便是以此为基础的。其实这本书是以物理学科普书为蓝本的,说得是质量、力的相互作用、能量守恒这些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并没有什么实用知识。对于一贯饱读诗书的秀才们来说。实在艰深了点。

    黄禀坤因为看过黄平的教材,又听他解说过一些,倒是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当下拣选自己知道的。细细说了一遍。

    “髡学果然艰深,”林尊秀摇头道,“看来真要兴办髡务,非得有专门的人才才行。”

    “当初李大掌柜想从澳洲人手里购买炮厂,聘请工匠,澳洲人亦不允许。”史秀才道,“我看这事难。”

    “他不肯聘,我们可以派人去学么!”黄禀坤插话道。

    “去学?”几个人都瞪大了眼睛?

    “不错,”黄禀坤点头道。“髡贼好为人师,在临高举办学校。教习的都是髡人的学问。到处搜罗子弟入学――小弟还曾送了个小厮去习贼学呢。”

    “学得如何?”梁存厚十分关心,“可曾习得造炮建船之法?”

    “此乃髡学中至高之学。未曾习得,不过此书,”黄禀坤用扇子指着《物理小识》,“他倒是样样都解得。”

    “竟有这样的事!”林尊秀十分兴奋,“不知黄兄可有门路?我也想派遣几个小厮去习髡学!”

    “林贤弟,莫要强人所难。”梁存厚道,“此事慢慢再议。”

    黄禀坤赶紧道:“澳洲人内外盘查甚紧,外来学生是一概不收的。不过若要想办法亦不是不行,不过……”

    “不过什么?莫非是学费昂贵,这不用担心?”

    “非钱财之事,”黄禀坤想到了自家的黄平,不由叹了口气,“诸位有所不知,澳洲人最擅迷惑人心。好好的孩子,若是入了他们的学校,不过一二年功夫,便是‘假髡’了。把老爷也忘了,祖宗也淡了,天理人情种种,都不在话下,全是澳洲学问,澳洲规矩了……”

    “须得寻年岁较大,心志坚定的又能读书孩子去才行。”

    “这样的孩子,哪里去找!”史秀才道,“能读书的孩子,谁家愿意送去学髡学?若是一般的下人小厮,都是愚钝无知之辈,若是和黄兄所说一般,去了之后还不是一样被迷惑了……”

    “看来此事甚难啊。”

    说起髡学,林尊秀兴趣最大,也自认为研究最深,他不觉高谈阔论起来:“难办也得设法办!髡学乃是当务之急!自崇祯初铁船北上,入我琼州,败我王师,不过三四年功夫,便已俨然一国。其造机器,修战舰,诱惑百姓渡海去投。官府莫能制!这的确为三千年一大变局。中国之弓矛、鸟铳、土炮,不能敌髡人之枪炮,中国之舟楫艇船,不能敌髡人之轮机兵船,故而处处受制。处今日之局势而侈言攘夷、驱逐出境等等,固虚妄之论,即欲保和局、守疆土,若无枪炮船舰,亦是空话。学生以为,自强之道在师其所能,夺其所恃,故不能不办习髡学、办髡务。设炮厂,建船坊,这髡人枪炮舰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