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临高启明-第6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红日一轮跃出洋面,前一天已经装满了难民的js…14运输船队升起了旗帜开始起航。朱鸣夏正在旗舰上。山东这里的军事局势大致已经稳定,作为支队长,他很有必要去关心一下北上支队的另一部分:济州岛分遣队。

    尽管济州岛上的李朝军队已经被完全摧毁,但是岛屿腹心地区的尚未建立起全面的控制,考虑到下一步可能会开展治安战,朱鸣夏决定一到济州岛就展开这方面的专门教育。

    为了加强对济州岛的控制,这一航次上除了难民之外,还装运了屺坶岛组建的一部分乡勇队。这些乡勇队将在济州岛编入被正式编入北上支队,授予济州岛挺进纵队的番号,接受标准军事训练,完成训练后就成为守备部队暂时驻在济州岛。总参打算以后以少量北上支队人员为核心,编入济州岛挺进纵队组建国民军济州营作为当地的常备军。

    此外,在山东获得的马、驴、骡子和牛,因为岛上难以饲养,除了留下部分战马之外其余这次全部装运上船,运往济州岛。

    经过三天的航渡,js…14运输船队顺利进入了朝天浦。自从北上支队占领济州岛后,对济州岛的改造工程立刻上马。这里是第二舰队的锚地、元老院的马场、难民的中转站,还要担负起未来东北亚的贸易活动,军事活动的后勤基地。而这一切都需要船只运输。所以现在整个港区一片狼藉:伴随北上支队而来的归化民建筑队在加班加点搞基础建设,由岛上的百姓和官奴婢们编成的“奉公队”充当力工。

    (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八节 济州新貌 一() 
朱鸣夏身穿北上支队的灰色呢冬装,披着呢子的军官斗篷威风凛凛的在扩音器的进行曲中走下跳板,朝天浦港区从事官朴昌范已经在岸边等候了――这为朴从事官如今已经能够很熟练的分辨接连不断的到来的船只上悬挂的旗号了。一看到有悬挂有“元老指挥旗”的旗号的船只入港,他就马上前来迎接:正如他过去经常在此迎接从本土来得官员们一样。

    朴昌范这些日子来通过积极的学习和时刻的观察,已经充分领会了这些从大海上突然出现,自称“大宋”的短毛髡人的想法。

    他们是打算在这济州岛长治久安的待下去了,行事和实力又俨然敌国。这对已经卖身投靠的朴昌范来说倒是个好消息--当初他“附逆”是对李朝对他长期忽视打压的一时激愤的报复。现在看起来对方不但强大,而且要长期盘踞济州和李朝对着干,让他这位新出炉不久的“朝奸”愈发得劲。朴昌范对李朝的所有积怨:多年来怀才不遇的痛苦,被上官轻视虐待的屈辱全部化为了无穷的工作狂热。他不为钱财,不为女人,不为一切……只为了让有眼无珠的朝廷看看他们轻视自己的应得的报应!

    朴昌范的手下大多换成了和他有同样想法的中人、两班出身的官奴婢们。于是在这班怀恨在心的带路党日夜“无私奉公”之下,被分配到港区的“奉公队”的劳动效率成倍提高,提高的速度之快,让从临高来得建筑工程队的归化民也感到咂舌:怎么和首长说得“磕了药”似的?

    朱鸣夏一走下跳板,朴昌范就迎了上来,一躬到底报名参见:

    “卑职济州朝天浦从事官朴昌范参见大人!”

    朱鸣夏回了一个敬礼:“我是北上支队支队长,陆军少校朱鸣夏。”

    “是!冯大人已经关照过卑职了!”朴昌范做出个“请”的手势,“卑职为您带路!”

    “有劳了。”

    在驿馆门口,一辆专门从临高运来的东风双轮马车已经在等待着朱鸣夏,上面已经挂上了军衔旗,一支由二十人组成的骑兵护卫队列队在旁。

    这支护卫队全部是由治安军日本连的前武士们组成,一个个腰插双刀,身背步枪。虽然人和马都有点偏矮,看上去倒也威风凛凛。看到朱鸣夏到来,所有人一起拔刀致敬。

    “好大的排场!”朱鸣夏嘀咕了一声,不过他心里对这套也很喜欢,当下对护卫队的致敬还礼,然后上了马车。

    从朝天浦馆驿到济州的驿路已经初步抢修完毕。火山碎石、煤渣经过混合之后,被马拉得大石头碾子滚压得十分平整。这个巨大的石碾子还是专门用船从临高运来的。道路修通使得从济州城到朝天浦的行程时间被大大压缩,没用多久,朱鸣夏一行人就来到了济州城。

    济州城换了主人之后,在外观上没发生什么特别显著的变化,只是城墙上多了不少瞭望的塔楼。马车一进入城内,朱鸣夏就发觉了里面其实已经成了一个大号的难民营。

    正在三亚的临高建筑公司的总规划师季润之根据从济州发回的勘测图,做了对济州三座城池的重新规划,设在济州城的人口净化营地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充分发挥城墙和原有建筑的作用,将整个济州城重新规划分割为:接受、净化、检疫、劳作和行政五个区域。在主要大型区域内再划分出小区以便管理。各区之间以木栅和铁丝网加以分割,又以道路连接。另外在城池四个角和中央,设置五座瞭望塔,塔上有配备了望远镜和狙击步枪的士兵,从空中监控全城的状况。

    济州难民营的设计容量为五万人,如果有必要,可以扩充到十万人级别。设施当然很是简陋:因为不可能准备如此之多的建筑材料,除了少数营区和特殊建筑之外,没有大规模的建造类似临高检疫营地那样的木结构长屋,而是采用更为廉价的地窝棚。这种地窝棚在闯关东和日本开发北海道的时作为农民越冬住所被普遍运用。构造简单,保暖性强,节约建筑材料。缺点是取暖的烟很难散发,人长期烟熏火燎,影响健康。不过济州岛这里气温远比东北和北海道高,无需在地窝棚中生火。季润之的规划是先应急,然后逐步再将这些窝棚升级为木结构建筑。

    不过,作为营地的一些必须的基础设施,比如厕所、医院和给排水系统,他还是不惜工本的从临高运去足够的建筑材料、济州作为距离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位置适中的一个岛屿,非常适合作为三地之间的运输中转枢纽,将来势必还会有更多的人口转移活动会经过这里,在这里多做一些投资是不会浪费的。

    为了确保自己的设计能够得到充分的贯彻,季润之派遣自己的徒弟季园到济州岛来直接指挥落实。这个穿着蓝布工作服,背着帆布包,拿着图纸夹的年轻小伙子俨然是岛上的总建筑师,不但归化民要听他的安排,连冯宗泽在很多专业问题上也得征求下他的建议。

    重新铺设街道上,马蹄得得,朱鸣夏看着窗外连绵不断的铁丝网、岗楼和简陋的窝棚。一些灰色的人影在其中慢慢的移动着,这些行动迟缓,形容枯槁的人,在这里经过六十天的检疫之后就会被分运到各地,成为健康又能干的元老院的士兵、工人和农民,成为元老院这部高速有序运转的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马车驶入了济州监营。这里是北上支队济州岛前指所在地。朱鸣夏的下榻之处就设在这里。

    冯宗泽和南宫无敌都不在,他们的工作很忙。只有薛子良在这里――他正和手下的特侦队员们开会,出来接待他的是本地的“带路党”兼翻译官:朴德猛。

    朴德猛将他带到了专门为他准备的房间里:面积很小,但是有卧室又有办公室。很方便。朱鸣夏表示满意。接着他问道:

    “济州岛分遣队的指挥部在哪里?”

    “报告首长,就在这里的后厅里面。”朴德猛报告道,“我这就去城外请南宫长官来。”

    朱鸣夏点了点头。他的勤务兵把箱子和背包送了进来,开始整理行李。朱鸣夏无事可做,便从屋子里踱了出来,往后厅的指挥部而去。

    指挥部里,特侦队的会议刚刚结束,分队的队员们都散了出去。朱鸣夏为了免得敬礼还礼的麻烦,在转弯角等到人都散净了才进来、薛子良正在大地图前发呆。

    “维尼,刚才在开会?”他打了个招呼“哦?是你啊。”薛子良点点头,“正好你也来了,正在汇总情报,准备开展下一步的行动。”

    眼前是一幅大比例的济州岛地图,上面密密麻麻的标注着各种符号,显然对济州岛进行了全面的侦察勘探工作。

    “你们干了不少工作。”朱鸣夏说道,“侦查工作很到位嘛。”

    “当然,这几个月我的分队就在干这事了。”薛子良笑着说道,“虽然有点大材小用,反正权当练兵。”他说着打了个响指,进来一个勤务兵。

    “给朱少校倒茶!”

    一杯朝鲜产得松萝茶被送了过来。朱鸣夏闻了闻,说道,“好茶。你们很会享受。”

    “这里没什么好享受的。”薛子良耸了耸肩说道,“又荒凉,又没有女人,连酒都很差。简直就是个蛮荒之地。”

    “说说下一步的打算吧――你上次和南宫无敌说准备在当地展开治安战,这里的治安状况怎么样?”

    “实话说:风平浪静。”薛子良说道,“单纯从建立统治来看,元老院对济州岛的统治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了,但是,对元老院来说,这样的统治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你现在很了解元老院……”

    “不错,我现在是元老的一员了。要用元老的思维来考虑问题。”薛子良笑了笑,取出一支雪茄点了起来,“元老院迷恋于对基层的绝对控制,所以现在的局面只能算是一个好得开始。”

    朱鸣夏仔细的看着地图上的各种记号,不由得暗暗佩服他的工作,地图上不仅标注出了居民点、牧场、农田这些,还对桥梁、道路、河流和渡口的通行能力做了标注。有了这张地图。进行治安战就有了八成以上的把握。

    进行治安战,对地方状况的掌握是第一位的要务,朱鸣夏的营虽然没有直接参加过治安战,但是他本人多次参加了治安战的总结会议和事后的专门学习,对此并不陌生。

    “干得真漂亮!”他赞叹道。

    “一般一般。”薛子良笑着说,“我们原本就有基本的地图,再加上岛上的居民也没什么敌意,除了人劳累点之外不需要什么代价。”

    “下一步打算怎么办,开济州岛政协会议,然后干掉不听话的?”

    (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九节 济州新貌 二() 
“是的,”薛子良点点头,“冯宗泽已经开始派人去给所有村寨送去通知,要他们在这几天到济州来开大会。”

    “会来吗?”

    “绝大多数都会。他们犯不着和我们硬顶――迄今为止,我们没干过什么妨碍这些基层权贵的利益的事情,这是一,”薛子良说,“二来他们也急于想知道我们准备干什么,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薛子良仔细的解说了目前他们对整个济州岛地区的侦查工作。在他看来,在社会状态上,济州岛和他带着特侦队员踏遍的海南岛有相似的地方――官府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实际统治力不是很强,出了三城九镇,就是当地地主老爷们的天下,他们占据大片的山林牧场,拥有许多依附百姓,往往自己结寨自保,练有乡勇。

    只要不去触及他们的核心利益,这些人并不在意谁来坐朝廷,所以到目前为止基本看不到什么来自民间的反抗。偶然发生过的若干次武装冲突大致还是当地人没有见识到“倭髡”的厉害,企图打劫外人造成的。

    “这里除了沿海地区之外,内陆大多是山场,多牧地林地,山主的势力很大,有点像十九世纪的墨西哥牧场主,”薛子良说道,“对李朝很恭顺,对我们也很恭顺。”

    李朝虽然在整体形制上颇有“小中华”的感觉,走到京城一看好像是到了大明,实际李朝的地方势力很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远不如大明。两次倭乱中各地组织义兵又加强了这样的趋势。地方上的两班贵族几乎就是封建领主,老百姓被压迫很重,近乎农奴一样的地位。

    朱鸣夏听了薛子良的介绍,大致心中有了数。不过具体如何开展下一步的工作还要等冯宗泽和南宫无敌回来再讨论。

    “这工作条件也太恶劣了些。”冯宗泽一边打量着熏得发黑的梁柱,一边抱怨着,“味道太可怕了。”

    冯宗泽正在视察鸣镝庄,他对济州岛下一步的发展都很上心:除了为元老院提供马匹之外,按照21世纪的中国人的惯性思维,迅速的开展了商业活动,寻找扩大对外贸易的机会。

    完全依靠中央调拨物资,对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政府来说呆呆的时间实在有点太漫长了。特别是眼下济州岛正处于建设**,需要大量的物资。冯宗泽等人觉得,与其坐等千里迢迢的从香港运来物资,不如设法就近购买物资。他已经把这个想法上报到执委会,获得了殖民和贸易部的批准。

    济州岛的大宗出产不多,主要就是牛马、弓箭和渔获。既然牛马是元老院严格管制的物资,渔获又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弓箭生产就成了最合适的大宗出口产品了。

    在夺取三城九镇,初步建立起对济州岛的统治开始,冯宗泽就开始着手恢复和扩大弓箭业。因为缺少管理干部,加上对当地情况和制弓业也不熟悉,最终决定把所有的官营弓箭作坊全部包给了本地的鸣镝庄弓箭铺。

    尽管前往东北开展贸易的批文还没有下来,但是冯宗泽对扩大弓箭生产和提高质量十分关心。虽然并不插手具体的经营管理,但是在技术上他已经开始在各家铺子内强制推广一些简单的新工艺和质量控制,同时从临高映入了若干专用的设备。

    让冯宗泽感到条件恶劣的是正在熬煮的鱼胶十多口锅子正在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臭味。熬制鱼胶的工艺和设备刚刚在归化民技术员的指导下进行了重新建造配置。原先简陋的火塘大灶上的熬胶的大锅换成了水泥砖石砌成的水浴槽,采用热效率更高的烟道集中加热。专用的熬胶锅装在水浴槽内进行加热,不但节约燃料,而且一直困扰熬胶工人的发焦问题也就跟着解决了。再也无需工人在熬胶锅旁无时不刻的盯着,用添撤燃料的方式来调整火力了。

    看到正在作坊里的忙碌的朝鲜工匠,似乎对胶的恶臭浑然不觉――朝鲜式的房屋因为考虑保暖和节省建材的考虑,一般房屋都建得很矮小,这个“熬胶车间”也不例外。低矮的空间进一步加剧了气味的聚集,让冯宗泽感到头昏眼花。

    “首长,请这边走。”朴德欢察言观色,早就发觉冯首长面色不豫了,赶紧将他引到院子里透透气。

    “这车间要重建。太臭了!工匠们这么吃得消!”冯宗泽抱怨着赶紧从“车间”里走到院子里。

    “首长说得是。”朴德欢说,“小的,不,我这就去吩咐赵掌柜去办!”

    “算了,”冯宗泽心想自己就暂时不要再出新花样了,最近的“改造”项目很多,赵掌柜已经在龇牙利嘴了――济州岛前指的布置下各种改进虽然牵扯到设备的都不用合作方花钱:设备和安装都由元老院承担,但是作坊里也有不小的花销。这种劳保上的事情还是以后再说了。

    院子里一队推着紫电改和疾风式手推车的“奉公队”正在院子里卸下沉重的标准包装箱。包装箱上标准着重量,还绘有不同的箭头图案。每个箱子都要开箱检查之后再进行称重。这是冯宗泽主导的第二项改进:标准箭头。

    冯宗泽考察过本地制造的弓箭。箭头都是济州岛上铁匠铺自己打制的,不但形制粗糙,而且装配的时候弓箭必须锉磨箭杆修配成型才能装配,装配效率不高。所以冯宗泽立刻就引入了标准箭头。

    现在的标准箭头是在临高制造的,机械厂的工程师们根据现代弓箭的研究资料,开发出了几种不同用途的箭头,进行标准化生产。在展无涯等人看来这种东西其实是小五金的一种,做好模具之后采用冲压设备可以成批连续制造。省工省料。

    临高制造的标准箭头送到岛上之后立刻就取代了本地产箭头,即使不依靠行政强制力这一改进的难度也不大:工匠们还没有见过制作的这么精良的箭头。装配时候花费的修锉功夫也大幅度的减少了。原本箭头也是外购的,现在不过是更换一家供货商――而且供货的价格并不比以前高――批量制造的小五金,成本极其低微,实际冯宗泽在销售箭头中还能有盈利。

    然而冯宗泽还是不满意:他在视察中发现工匠装配箭头还是时常需要修锉。原来箭头虽然标准化了,与之相配的箭杆依然是手工制造的。公差大到可以用肉眼来识别。

    “看来下一步是要引入箭杆制造机。”他想到在海林那里看到过类似的设备,不过是用来制造筷子和竹签的,原本是手摇的,后来改成了蒸汽机动力,从喂料口送入开好的竹木材料,旋刀自动将它们旋成一模一样的小棍子,调整旋刀的尺寸还能制造按照不同的尺寸生产。

    这里暂时用不上蒸汽机,不过手摇也凑合了。冯宗泽忽然想到此地的水源还算丰富,可以考虑弄个水坝蓄能来推动水轮机,要不搞个风车驱动。

    装配出来的箭在箭头上涂上鱼油防锈,再用纸按照十二支一捆进行包装,然后每十束装入一个包装箱就准备出库销售了――目前的各家弓箭铺的每周箭产量是二万枝,冯宗泽认为太少了。箭是消耗品,对于战争频繁的大明和大清来说,月产十万枝也未必够销。

    现在的生产效率还是太低了。就算他这样的管理学外行也看得出弓箭铺可改进的地方很多。

    为了确保自己的种种改进能够得到落实,也为了监督目前的弓箭材料的“统制”工作,他已经任命了朴德欢为“弓箭总监”,专门负责协调济州岛前指和弓箭行业的联络和各项改进工作。

    因为他自己的工作也很多,所以只能满足于这样粗放的管理的模式。不过,将弓箭行业官督民办的好处是无需承担弓箭铺的费用和盈亏,冯宗泽给弓箭作坊的要求很简单:上交总产量五分之一的产品作为承包费和赋税。除此之外不再缴纳其他税费。

    虽然只取得五分之一的产量,但是冯宗泽已经控制了岛上的主要港口,通过发给出口许可证的方式掌握了出口的主导权,其他弓箭铺生产出来得弓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