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临高启明-第4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煤炭供应问题,自己在执委会和元老院开会的时候说话的声音就会响亮得多。提出的要求也就更有“合理性”。

    “一项要求的是否具有‘合理性’,取决于你在团体内的重要程度有多少。”司凯德经常说这句话。

    他从自己桌边的大玻璃窗俯瞰下去:大厅里,殖民部的几个元老和归化民职员正围在一个新造的沙盘上忙碌,这个沙盘表达的越南鸿基周围形式,是用旧时空的地图放样加上前方回报的勘测数据修正而成的。

    (未完待续)

第五十二节 荷兰人的用处() 
虽然只是二月份,气温已经开始上升了。司凯德心想今年夏天得把地能空调安装到位。当然,要给行政部门谋福利,首先要把铜的问题解决――地能空调结构再简单,交换器什么的还是需要铜得。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属于非生产、非必须消耗。上次关于在元老公寓安装地能空调的动议也因为企划院的反对而流产。最后只预留了安装位置。

    上哪里去找铜呢?目前他们能够大量获取的就是从广东买来的日本铜。司凯德对从广东进口的日本铜有一肚子的意见――日本铜条里能提炼出银子来,使得日本铜的价格长期居高不下,贸易部门的大量买入更是助长了价格上涨趋势。司凯德每次看到日本铜的贸易清单就觉得很痛苦。

    虽说今年的日本铜交易价格有回落――拜前一年剿髡贸易暂停所赐,但是回落幅度并不大,毕竟铜在中国始终是稀缺的矿产,和白银一样属于有多少被吞噬多少。

    “看来俺们不直接控制几个大铜矿不行啊。”司凯德望着脚下的大沙盘,喃喃自语。

    大厅里,一些归化民的实习生正在进行沙盘的放样工作。放样的过程是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放样绘图架子把等高线图上的每条等高线放大到若干张大纸上。然后在学习测绘的归化民学员会把临高产得统一规格的干粘土片沾上水铺在图纸上,然后再一层一层堆成山、河、海底大陆架的形状。海底涂成蓝色,森林是用粘着绿色纸条的大头针钉出来的,表示不同的树种、平均胸径。再用简单的模型标注出城镇、矿山和船只等等细节。

    在旧时空这种简易模型是用瓦楞纸做的。由于临高的造纸厂没有制造瓦楞纸,所以殖民部就用胶泥代替,后来又按照文总的建议改成了量产的标准型粘土马赛克,可以大幅度减少干燥的时间,因为如果下一层不干,上面再建几层就会变形。

    接下来殖民部和各有关部门几个元老手里拿着大头针、笔、代表各种设备、设施、建筑物的纸卡片模型轮流爬到沙盘上,摆来摆去,插上的建筑代表建造方案,拔出来的大头针就代表可以获得的木材资源。军方人员提示设防重点。交通部门则用黑色、灰色、白色的绳子标出了将来的道路、铁路位置……在不断的摆放中,优化整个殖民地的布局方案。殖民部和其它各部的书记员拿着成堆的资料提示随时回答元老的提问,另外一些书记员进行记录。

    旁边的小会议室里摆着格瓦斯和食品,从沙盘上下来的元老们就坐下来边喝饮料边进行讨论。这些以前是元老宿舍的小会议室中,经常会通宵达旦的就一切细节进行争论,而整个行动的成败也就取决于无数细节的配合。所有这些会议室里都有书记员就讨论细节进行记录,所有这些记录最终将在模型工程完工后进行汇总整理,形成殖民开发方案,由殖民部抄送相关各部会签,各部也将提供自己的文件附件以便证明自己的会签意见。然后通过办公厅提交执委会,如果执委会准备动用军力或者大宗人财物力完成这些方案,则要准备一份相对简明扼要的提案提交元老院通过,或者至少是听证。

    军方也在制作更大也更精确的鸿基沙盘,总参有一个规模更大的沙盘室,专门用来兵棋推演。不过司凯德知道,军方对鸿基开发计划心态极其矛盾。

    一方面,他们希望煤炭问题的最终解决能够为军队的装备提升和规模扩充上一个台阶,海军就更不用说了,煤炭的存量还直接影响着即将蒸汽机化的舰队。另一方面,军队又害怕在鸿基开发中产生的武装冲突使得军队背上沉重的负担。这种瞻前顾后的态度让司凯德非常不满意。在他看来军队简直就像是即想吃肉又怕惹骚的典型。

    司凯德知道:前几天,席亚洲被军务总管庭召回了临高。第三次元老大会上补选成为军务总管的何鸣要他在总参的沙盘室内主持进行一次兵棋推演,大致就鸿基周围的战略形式进行推演。这次推演的正式报告还没有出来。司凯德很怀疑他们是不是在进行“润色”。

    这时候,他桌子上的电话响了起来。司凯德回到办公室,接起了电话:

    “对,是我。什么?河南,不,荷兰人来了?好好,对,先把他们关在船上凉快凉快再说。”

    他放下电话。来电话的人是蒙德。荷兰人突然来到临高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料。执委会和元老院一直把荷兰人视作心腹大患――这多少有一些出于民族情绪。不过荷兰人的野心勃勃使得他们确实是在东亚海面上最有威胁性的对手。何况他们还占据着台湾的大员港――这可是未来穿越集团要控制的地盘。所谓在利益上有着根本性的冲突。

    但是迄今为止,谁也没料到荷兰人会主动来要求贸易,而不是杀气腾腾的拉着舰队来和临高pk。在此之前,军队就刘香老会不会伙同荷兰人一起来进攻临高、三亚乃至鸿基做过无数次的推演,就是没想过对方的目的是来和平贸易。

    在司凯德堆在文件柜和保险箱里的各种各样的备忘录、计划书中,对荷兰人几乎是忽视的。因为殖民和贸易部并没有打算跟荷兰人做太多买卖,因为荷兰人能提供的东西大多不是不可替代的,荷兰人能提供的商品,英国人也能,可以运送临高的商品,葡萄牙人也能。荷兰人能提供白银大多来自日本和波斯。

    当然,如果贸易的条件足够优厚,与荷兰人做做买卖也未尝不可。临高目前毕竟还是一个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实体。原料大量输入,产品大量出口,在自身运力不足的时候多几个能够送货上门的中间商也不错。

    不过,与荷兰人的关系属于“外交”,照例要由元老院决定,或者说由元老院的常委会决定。

    在荷兰商团留船检疫期间,临高的元老院常委会对如何安排荷兰人发生了热烈的辩论。新近补选上来的元老院议长是钱水廷――飞云号在临高角公园搞成俱乐部之后,一度门庭冷落。后来主要成员进行了一次会议,深刻反省了搞“海外俱乐部”的缺点。通过不遗余力的登报打广告和广泛的开展打泥鸽、搞篝火晚会、手枪射击培训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渐渐的拉拢了人气。钱水廷也成了“人人都认识”的人。所以在这次补选中凭着“群众关系”好就给补选上了。这让他颇为意外。因为他没打算这么快就出任元老院议长这个角色的――他原本提名的是木材工业部的海林。

    在常委会上大部分元老认为一山不容二虎,早晚要与荷兰人打一仗。“荷兰人是东亚欧洲人中的主要对手”这一思路没有改变。不过荷兰人忽然漂洋过海跑来表达了进行贸易,签署贸易协定,甚至建立一定程度同盟关系的意愿,按照目前临高的状况,对于表达友谊的潜在对手没有必要拒绝――何况荷兰人暂时和临高还没有任何的利益冲突。

    荷兰人就算想打,恐怕也没兵可派,临高暂时也没有能力组织远征军去攻打巴达维或者台湾。不过临高大概在2年内就会发动对台湾的行动,因而元老院也不想有任何盟约、和约束缚自己。所以元老院的最终决议是同意与荷兰人签署贸易协定。

    司凯德得到了贸易许可。他研究了荷兰人的货物清单――目前这些货物还堆放在码头的仓库里。除了香料之外,荷兰人运来的每一种东西都有用。而麻布让他眼睛一亮,麻布的衣服可比棉布透气舒服多了。农业部门没有在临高大规模的推广亚麻和大麻种植,所以他们只有少量的麻布,大部分还是与黎民进行贸易交换来得。

    他忽然想到了,目前荷兰人是与日本贸易的主要国家,荷兰人的对日贸易是到了郑芝龙彻底垄断中国沿海贸易之后才中断的,眼下正是荷兰人在日本航线上大发横财的时候,如果能够通过荷兰人购买日本的铜条,要比通过二道乃至三道贩子在广州购买要便宜的多。

    只要能把铜的进口扩大3~4倍,给办公室和公寓安装地能空调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奢侈。比起工业部门的消耗这只能算时候九牛一毛了。

    至于出口给荷兰人的货物,司凯德考虑再三――临高的大宗工业品中,玻璃制品因为价格已经低到即使返销欧洲也有利可图的地步,所以出口量在不断增加。除此之外就是塘制品;纸张是荷兰人不需要的――他们是纯粹的中间商,无论在东南亚、日本还是波斯,都没有纸张的极大的需求。

    (未完待续)

第五十三节 鸿基站的消息() 
海南岛不出丝制品――这是荷兰人最喜欢的货物。司凯德想,或许我们也能效法荷兰人,搞中间贸易。从大陆大规模的进口丝织品和瓷器,然后销售给荷兰人。荷兰人一直苦于郑芝龙对沿海贸易的严密封锁,因为垄断郑芝龙销售给荷兰人的丝织品价格非常贵,无法满足荷兰人赚取超级暴利的**。

    如果由我们来销售给荷兰人呢?司凯德想到了这个主意,只要价格稍稍便宜一些,荷兰人就会到临高来采购丝绸。或者直接让他们去三亚港进行交易。

    当然了,考虑到实际上大明本身对香料的需求也非常大,让荷兰人运来香料也不失为填补临高出口物资不足的状况。荷兰人自从用暴力垄断了摩鹿加群岛的香料出口,销售的香料价格就非常的昂贵。不过,郑芝龙等人尚且愿意接受荷兰人的香料作为贸易品,显然贩卖到大陆上的利润依然是可观的。这笔利润我们也可以赚么!

    司凯德拿着铅笔在纸上又涂又抹,想着怎么逼迫荷兰人签署一个不平等条约,如何能够使得条约的内容尽量对己方有利。逼近明天检疫期就要结束了。

    他正在伤脑筋的时候,电话又一次的响了起来:有人报告,鸿基站那边发来电报了。

    “商站在鸿基遭遇土匪袭击!”电话里的声音急促道。

    “什么?!”司凯德不由自主的叫了起来,在门外时刻听候吩咐的女秘书立刻推门进来,司凯德冲着她挥了挥手,让她出去,“怎么回事?有人员伤亡没有。”

    “具体情况不清楚,电报上说目前商站安全,土匪已经被击退。”负责交换情报的土著办事员紧张的在电话里说道。

    “马上把电报送上来。快!”司凯德最担心的就是鸿基站的安全――要知道开发鸿基是他竭力主张的。万一鸿基闹出个好歹来,比如贝凯被猴子们杀了或者捉去了,他这殖民贸易部部长以后就别想再连任了。最多以后就一直当殖民和贸易部的首席秘书了。

    电报立刻就被一路小跑的办事员送了上来,司凯德抓过条子一看,上面的字句寥寥无几。比办事员口述的多不了几个字。

    “这算屁个电报!什么也没说清嘛。”司凯德抓狂了,“快,发电询问鸿基站的具体情况,要不要立刻增援?”

    司凯德连珠炮一样的发布着指示,随手又抓起电话:“接海军军令部!”

    贝凯在亚龙湾已经度过了将近二个月的时间。

    这二个月里,他第一次真正的当家作主,脱离了直接领导的指挥――一开始还真有些不习惯,但是时间久了之后他愈来愈进入角色了。

    最初的一周是最难敖的。他待在一个土围子里,身边是30个海兵、1个生活秘书和5个俘虏。这生活秘书当初没摇到c级以上的号,原本以为买c级总没什么问题,结果慢悠悠的去“看货”时才苦逼的发现c级早给买光了,连d级都所剩无几。贝凯也就抱着聊胜于无的态度买了一个还算看得过去的。总算生活秘书都经过专门的调教,比起检疫营出来的女归化民显得可人一些。

    在这荒无人烟的海滩上,能够看到的除了36个人之外,就是外面的草莽从生的荒山野岭。虽然亚龙湾的风景如画,但是在贝凯看来一样的让人觉得狰狞――不止一次的,他打量着严茂达临走的时候留给他们的一条缴获的海盗渔船,估摸着万一有情况这条船是不是安全的把他们带到海阳去――横渡北部湾他觉得有点悬。

    镇南号原本说三四天就回来,实际上等了整整一周。张大疤拉的带着镇南号回来让贝凯安心了――这个老海盗对越南的情况很熟悉,而且手里还有了这么一艘战力不俗的大船,一般的盗贼和海匪不足为惧了。

    镇南号从海阳运来了许多大米和日用杂货,还给他运来了一百多名面色枯槁的北圻农民。这些都是因为被北朝的横征暴敛和征兵逼迫的逃亡的农民,严茂达用很低的代价就把他们全给招募来了。

    这批北圻农民和五个海盗俘虏就成了鸿基煤矿的第一批矿工了。贝凯现在仓库里有足够的粮食、工具和建筑材料,当即就在鸿基展开了大规模的建筑工程。

    贝凯组织矿工们在棱堡之外另外设立的一个劳工营地。住处是简单的半地下的窝棚。外面再挖了一道壕沟作为简单的防御措施。

    矿工们马上就投入到猫屎一号矿的挖掘中去了。每个工人用贝凯发给的工具挖掘,挖出来的煤装在篓子里用紫电手推车运到海边,堆在码头旁的空地上等候运走。虽然严茂达没有指示他立刻开始挖煤。但是贝凯认为如果能让第一艘来自临高的船只不空载的回去,对提高自己在元老院中的声望值有很大的好处。

    贝凯发现一个矿工用简单的铁工具每一个小时就能挖50公斤并且用背篓或者小推车搬到堆场去。即使一个矿工每天干10小时。每人每天的产煤量可以达到半吨。

    又过了一周,大波航运公司的二艘运输船来到了鸿基。除了运来了更多的建筑材料和工具,还运来的一百名归化民劳工。这批劳工将作为鸿基站核心力量使用。除了基本的力工之外,这批人中间还有少量经过培训的文书、卫生员和一些技术工人,包括铁匠和木匠。

    工人翻了一倍,事情做起来就更快了。工人们用预制件建造起来了木制栈桥。原先的土围子也被扩建――环绕土围子修起了第二道土堤岸和壕沟。新得土堤圈占的面积大为增加,形成了一个所谓的“外堡”。归化民工人的住宅、行政设施和仓库等等建筑设在外堡内。从船上还卸下了6门24磅大炮,归化民工人也全部装备了民兵的标准套件:头盔、标准矛和砍刀,使得贝凯的安全感大为增加。

    大波航运的船回程的时候装走了一百多吨无烟煤,数量虽然少,却有很大的象征意义。司凯德拿着这件事在执委会会议和元老院大吹特吹。消息还上了《临高时报》。贝凯接到这些消息之后有喜有忧:这下自己非得在这里“产煤报国”了。

    有了归化民工人和土著管理人员作为骨干,贝凯重新整理的工作流程。归化民工人立刻开始着手修建一条轻型小铁路。从煤炭堆场一直延伸到猫屎一号矿坑。上面运行的是从临高运来的矿石斗车。矿工们现在分成小组工作,效率大为提升:一个3人小组使用铁铲挖煤,能很快的装满200kg载重的斗车。而一个人就能能迅速的把这车煤弄到堆场去。有3个斗车工和3个铁铲工。以一天10小时工作量计算可以得到7~8吨煤。平均每人包括归化民工人在内,大约有二百人在矿上工作。每天的出煤量可以达到250吨以上。这个出煤量已经足够让大波航运开通运煤专线了。琼海煤这艘大船终于做起了名副其实的工作,成为运煤专用船。

    煤炭运量的激增,使得煤炭在鸿基的装卸又成为瓶颈问题。琼海煤很快运来了蒸汽机、锅炉和斗式提升机。接着,为了给工人们供应干净的饮用水,又送来了大型的固定式滤水器。

    接着更多的归化民工人被送来――鸿基的开发犹如滚雪球,规模扩大之后,各方面对人力的需求就开始冒了出来。需要有人修筑房屋、建造轨道、维护机器设备、装卸货物、甚至煮饭……到1631年的2月底的时候,鸿基的劳工人数已经扩充到600人。其中200多人为归化民,其他是从北圻本地招募来得。许多不堪税赋和兵役压榨的百姓纷纷从海阳的招募站被送到这里,也有人是听说了消息之后自己翻山越岭的过来的。

    不断增加的北圻当地的矿工及其家属们很快就在外堡之外形成了一个简陋的聚落。聚落用一道壕沟和顶部削尖的竹篱笆环绕起来作为保护。在矿工聚落和外堡之间,是一条煤渣和煤矸石铺成的便道,便道旁合作社开设了大型食堂――为了提高工人的效率,充分利用劳动力,让他们自己做饭显然是浪费时间;提供较为高档的食品酒类的小饭铺、合作社商店:里面销售各种商品――矿工数量的激增吸引了商业部门,李梅亲自到鸿基来按照在南宝模式在鸿基站开办合作社分店。除了销售各种商品,代办汇兑业务。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推广流通券的使用。

    在鸿基堡、矿工聚落的另外一个方向,还有一个小型的聚落。那里专门住从当地招募来得新人――这是鸿基站的检疫营。住在检疫营的人免费享受伙食,他们的工作则是修路。以确保不和其他矿工发生接触。

    (未完待续)

第五十四节 鸿基站() 
在此期间,贝凯订立了一整套的完善规章制度。北圻本地招募来得矿工根据挖煤的数量发工分牌,推车工按小车的数量发牌。受伤或生病期间也发给足够不饿死的口粮费。每天下工之后,工人们到合作社的德隆代办点办工分牌兑换成流通券。工人们用流通券购买粮食。酒类、服装和其他合作社销售的商品。除了酒之外,香烟和糖果是最受欢迎的商品。矿工们使用的工具也是要购买的,不过现在算是赊欠给他们。贝凯根据工具的价格,扣除矿工每天工资的10%用来抵偿工具的成本,直到清偿完为止。

    如果换成了更为恶毒贪婪的资本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