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临高启明-第3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萧子山循循善诱:“体力好了,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就会上升。大家不是都发了生活秘书了。”

    在一干人的哀号中,提案得到通过――小命要紧这点大家还是能意识到的。

    当下将全体元老编成了一个元老营。按照部门分成“队”,每个队大致是一个排的规模。有的队规模大些,象机械队这样就分成一队二队之类。每队选举队长副队长。

    何鸣任命了应愈当元老营的营长,还规定了三处紧急集结地点。一旦事情紧急,全体元老就集中到百仞、博铺和高山岭三个营地里,听候命令随时出动。

    “要我们上阵的时候,估计就要完蛋了……”独孤求婚被编在天地会一队里,发着牢骚。

    “谁在说怪话!”应愈到底是当过很多年的兵,尽管退伍多年干it,瞪起眼睛来一股子威慑人心的劲头还是很足的,“打仗,打仗,永远都要想着万无一失!别以为我们有了几杆sks就是刀枪不入了,从现在开始就是战时状态,随时随地都要武装起来,准备打仗!”

    应愈说着又检查了每个人的武器和装具。他检查的非常仔细。发现很多人的护身武器glock17居然没擦拭过,有些女元老佩戴的手枪干脆连油封都没擦掉。sks步枪因为每周要打靶,打完靶之后照例要检查武器维护,反而都擦拭的很干净。

    “真要命!”应愈恼火的摇摇头,但是这也没法怪大家,一般国内平民百姓拿个狗都不许,怎么会知道维护武器的重要性呢?要怪只能怪在制定军训计划的时候没有足够的强调。

    服装、绑腿、鞋子这些基本都合乎标准,每个人还额外携带了一小瓶诸葛行军散和一包盐片。

    “全体出发!”应愈命令道。

    去除在三亚的,在军队中服役的、驻外的和正在各岗位值班的元老,三百多人的元老营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许多原本在行政部门干活的元老一个个叫苦连天,长期坐办公室的结果就是身体机能退化,原本在穿越前练出来的一点肌肉又在案牍劳形中消失了。在工农业部门工作的元老,一个个身材壮实,皮肤黝黑,一点也不觉得辛苦。

    元老们扛着步枪和背包,穿着军靴。气喘吁吁的沿着公路进行行军训练。元老的装备比土著士兵的多得多。土著士兵戴得好歹是轻便的藤帽,元老们全是沉重的钢盔。为了不堕“首长”们的志气,全体元老还得做出昂首挺胸,我武惟扬的摸样。

    在军鼓和笛子的伴奏之下,几百双军靴踏在公路上,烟尘滚滚。稻田里劳作的土著百姓们已经对这样的景象熟视无睹――最近几乎每天都有好几支队伍敲着军鼓从路上来回的经过。只有个别熟悉穿越众的土著们才会发现里面全是元老而感到诧异。

    “一个个把胸挺起了,像个娘们似得!”李军站在队伍的前面,看着“财金队”的士兵们。这个排全部由财务、金融、会计方面的人员组成,李军是财金系统里当过兵的人,就成了临时的下士,负责统带全队人马,“大伙来点精气神!《军歌集》第五页!《大军不怕远征难》!”李军似乎又恢复了多年前当武警班长的摸样。

    财金队的战士们开始拉着嗓子唱起这首歌曲来了,尽管歌词已经做了改动,但是许多人还是下意识的唱成了“红军不怕远征难”。

    “机械队”不甘示弱立刻唱起了《博铺曲》,这首用《马赛曲》篡改而成的军歌尽管曲调慷慨激昂,但是唱起了有点磕磕绊绊不顺口。

    “乱改什么歌词,直接唱pla的军歌不就是了。”在“民政队”中行军的杜雯评论道。

    但是机械队人多势众,而且多半是壮汉,肺活量大,很快就把财金队和其他各队的歌声压制了下去。“博铺”、“博铺”的高亢歌声在公路上空飘荡着。

    元老营到了博铺之后没有进入营地和港口,而是直接绕过又走了一公里才开始大休息。尽管博铺有食堂,但是负责指挥这次拉练的应愈不许大家离开公路,全部喝凉水啃干粮。

    下一段路程是从临高角出发,向马袅半岛进发。

    “各队保持肃静!不许聊天,不许浪费食物。拉屎撒尿的快去。男性在路左,女性在路右面。”

    “营长,路右面也是一片空旷地。女生不大方便啊,能不能派人搭个厕所?”董薇薇边嚼干粮边来请示。

    “打仗的时候你要拉屎也先搭厕所?”应愈板着脸孔说,“茅草灌木这么高足够了。”

    董薇薇白得了一个没趣,但是她是在机关里混过得,知道这不是闹小女生意气的时候,只好讪讪的退了下去,自己找了几个同伴,到路边的选了一处灌木浓密的地方,清理出一块空地,又放了几块捡来的石头,四面看看没有漏光之处才算是完成了一间“简易厕所”。

    大概是因为临战气氛已经很浓了,谁也不想在这个节骨眼上被人说“不知轻重”,女生们除了有人小声的抱怨之外没有发出更大的声音,一个个都到路边灌木丛里去方便了。

    应愈又前后检查了元老们的装具有没有松动的,问问有没有人带着装具觉得不舒服的,他都一一帮人重新整理好。

    休整完毕,元老营继续开拔,沿着新修好不久的道路向马袅行进。天气不算太热,虽然一早上就走了十几公里路,但是并未超出大家的体力极限,连各队中的女人也没有掉队的。大家看着沿路新开发的田野和安置移民的屯驻点,一个个情绪高涨。三年前他们登上这片土地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芜,民穷地乏。博铺荒烟蔓草,除了一座烽火台和巡检司的房屋之外,简直看不出有人活动的迹象。

    他们来到的时候,要人没有人,要粮没有粮,吃得米面盐都是从船上卸下来的,喝得是加了漂白粉的河水,睡得是帐篷。白天干得是沉重的体力活,晚上漆黑一团夜晚站在摇摇欲坠的岗楼上抱着步枪站岗放哨。

    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里,这里有了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变化又是他们亲手带领土著们干起来的。我们这临高政权,终于是有模有样的了。

    这些日子来,他们消灭了土豪、打败了海盗、控制县城、招募流亡、收揽民心,在一片白地上建起初具规模的近代工业化社会的雏形,培训了成百上千的土著,建立了军队和行政班子……想到这一切,每个人心底里都涌起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

    谁要是敢来侵犯我的梦想,就把他打个稀巴烂!

    似乎为这样的心情所感染,有人带头唱起了歌: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踩着广袤的大地……”

    开始是几个人唱,接着是整个纵队都唱了起来,嘹亮的军歌在公路上回荡着,直冲云霄。农田里劳作的农民们直起身子,看着这支队伍从路上滚滚而过。

    元老们的行军训练鼓舞了一部分人的士气,土著的士兵、文职人员和社员们知道澳洲人不会丢下他们逃走,在紧要关口也会操枪作战保卫临高的时候,他们很自然就有了同仇敌忾的精神。

    当然也吓坏了一部分人,觉得澳洲人自己都在操枪训练了,这朝廷的大军不知道强到了什么样的地步。有的人就寻着机会到县城里去投亲靠友:县衙里的知县老爷还在,总还是大明的地盘,官军打过来就不会血洗县城。一时间县城内的房租和房价顿时暴涨。

    临高县城内空房产权大部分属于县衙门,也就是说变相属于穿越集团。熊卜佑对突然之间县城内的各种破房居然变得热销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下盘活资产了!

    但是梅晚的建筑公司却一点不高兴。突如其来的修缮房屋的热潮使得本地的石灰供应忽然紧张起来。建筑公司原本自己有几个石灰窑,原料除了自己采集之外还从民间采购一部分:包括石灰石和蛎房。现在忽然增加的需求使得原料价格猛然上涨。

    在他的情况反应之下,企划院立刻采取行动,宣布石灰原料“统制”。原本邬德还想宣布对粮食流通进行统制,但是执委会认为现阶段既然没有出现抢购粮食的状况,也就没必要对粮食进行统制。过多的物资统制只会加剧县内的恐慌气氛。

    但是财金部门的人已经开始紧张起来。裔凡的契卡每天从东门市的各家商店抄录销售状况,监视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和销售量。特别是粮食、布匹、食盐这三大主要民生物资的状况。财金部门的人对流通券可能会出现挤兑的场面感到担心。

    流通券尽管在临高已经建立了很强的信用,但是这完全建筑在穿越集团的强势存在的基础上,一旦出现统治不稳的状况,流通券的信用就会遭到打击。很可能会出现集中挤兑的状况。财金部门的人都知道流通券实际上是超发的,一旦出现挤兑,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裔凡管不上什么审计不审计了,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市场状况上去了。

    从数据上看,流通券的还没有出现挤兑的状态。为了确保市场稳定,大规模的从越南进口了大米。企划院还准备了大量的战利品财货,准备万一出现抢购挤兑的风潮就立刻投入市场上去。

    但是财金部门的担心并没有变成现实,市场上的状况依然很平稳。

    “但是我们的危险仍然没有解除。”程栋在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由于这次动员,流通券的当月发行量增加了37%,主要是用在基本建设投资、军费和物资动员上的。这笔费用是持续性的。

    “预计下个月的幅度不会这么大,但是绝对数字不会小。”程栋叹了口气,“等到动员起来我才意识到我们的经济总量这个盘子实在小了点。”

    “要这么持续动员三四个月下去,通胀就不可避免了。”吴迪沉吟着,“最近的外汇支出也很大。”

    为了突然扩大的军备生产,临时安排进口了大量的生铁、煤炭和布匹。

    因为失去了广州站这个主要的白银来源。外汇储备直线下降。财金系统感到压力非常的大。

    最为赚钱的奢侈品因为没了广州的销售渠道,只能被堆在库房里。大宗的轻工业消费品因为很大一部分是客商自提,状况要好些。

    “实在不行就暂时减少进口,”程栋指示,“白银必须保留一部分作为紧急储备,战争说不定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不是说三到六个月吗?”

    “还六个月,再这么动员下去,大明还没完蛋我们自己就把自己动员死了。”吴迪说,“我看动员适可而止吧。”

    “有些项目没法停止了,硬着头皮也得上。”程栋看着临时增加的几个项目预算案――都是在元老院三读通过的,“我得和司凯德谈谈,没了广州站也得另外多找几条渠道出口商品。要尽快多赚些外汇。”

    (未完待续)

第七十节 战前 二() 
但是随之而来的坏消息一个接一个,首先起威镖局属下的高广船行被查封,属下的二十多条双桅船全部被官府封船征用;这不仅是丢船的问题,高广船行经营临高-广州的定期航线是许多来临高进货的小商贩们首选的交通方式,也是临高和琼山、珠三角地区的主要运输线路。

    接着又传来了汤允文在海口千户所附近拦截民船,不许民船进入琼州海峡的消息。随后,又传来禁止一切船只航向临高的禁令,不仅从珠三角地区进口物资的渠道被掐段,连甲子煤矿的焦煤外运彻底中断了。

    “幸好只是焦煤没了来源。”邬德知道焦煤并非急需的物资――铁矿石还没影子――反倒是化工和动力用煤才是重头戏。后者是从越南和雷州运来,汤允文执行封锁琼州海峡的命令是半截子的――他的船只和人手只够封锁海峡的东口,西口他就管不了了,海峡里面的事情他更不愿意管。

    海军表示要打破汤允文的海上封锁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立马端了白沙水寨的老巢也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何鸣一声令下,舰队立刻出发。何鸣考虑再三,觉得这会就显示穿越集团在海上的巨大威力恐怕不妥。大明军队要是吓破了胆干脆不来岂不是白费了功夫。最终他决定暂不打破汤允文的海上封锁――广州站、高广船行相继被查封之后,与珠三角地区的贸易就变得停滞了,许多商贩暂时停下了到临高买卖货物的打算,处于观望中。贸易额度也随之大幅度下降,这条交通线要暂时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时袅仁回到办公室的时候已经疲惫不堪了――这劳什子的全员军训,简直是要了他的老命。时袅仁的体力其实很好,但是最近卫生部门是在太忙碌了,他已经好几天没睡满六小时了。

    卫生部门的人手紧缺,连土著护士都不够用了,一部分人去了三亚,余下的人不仅要负责基本卫生保健,还要加紧培训土著医护人员。时袅仁忙得脚不点地,而昨天马千瞩又把他找去,要他拿出一个反围剿作战医疗保证实施方案。

    这套预案他早就制定过了,而且还不断的根据自身的条件变化修订过。当下他谈了谈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军队的卫生保健组织、建立战地包扎、后送系统和开设野战医院。

    卫勤工作他准备分为两段式保障。第一段由随军卫生员负责,现在已经初步保障到每连一人的水平,调用的民兵和随军劳工还没有卫生员。

    “卫生员速成班还在办,再等一个月就能全部配齐了。”

    卫生员负责平日军队的基本卫生和保健工作,作战的时候指挥随军的民兵担架队员收容伤员。伤员先在前线包扎所内进行清创和包扎,同时按照伤情危急状况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状况采取治疗和后送。

    因为卫生部门的总体人员有限,运输力量又薄弱,所以不采用三级后送的方式,野战医院直接在野战军司令部所在地展开。包扎所处理过的伤员坐担架或者自己徒步到野战医院来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当然了,最后还是要把他们后送到临高来的――毕竟临高的设施齐全,药品调集也容易。我们卫生部打算在马袅开设一处医院,作为军队医院。”时袅仁说,“规模是三百个床位。除了治疗之外,也作为康复用。”他又补充了一句,“就是医护人员不够用啊。”

    “床位太少了吧。”马千瞩评论道。

    三百个床位还不够?时袅仁有点诧异。按照他的估计,陆军的伤亡最多一二百人,预备三百个床位已经是考虑到了军队远景的扩编之后的状况了。

    “这么说吧,这次作战中的卫生工作重点是如何救治大明降兵。”马千瞩说,“尽量救人。明白么?人家辛辛苦苦的坐着船到海南岛来,被咱们打伤了,只要不是没救了都尽量救活才行。哪怕是残废了也不打紧,缺胳膊少腿一样能干活――我们缺人啊!”

    时袅仁恍然大悟,原来床位不够是这么个意思。不过,他倒是的确没有想到俘虏的治疗问题。他想了想问:

    “这个我实在没法估计。明军的战斗力如何?他们是一触即溃还是会和我们死战到底,这里的区别很大,很难估计要收治多少伤员。”

    “按照何鸣的估计,大概最终能抓到一万二千以上的俘虏。伤员应该不会太多,轻重伤号一千多人总是有的。我们主要使用火器,估计重伤的人是活不了了,你就主要考虑轻伤号吧。”

    “行,那我回去再专门搞一个俘虏伤患的救治方案。”

    “这事情你得和阳河商量商量。他正在筹办战俘营,准备收容俘虏。就算没太多的伤员,这么多俘虏的净化和卫生保健工作也是一大摊子事情。样样都得未雨绸缪的准备好。”

    “好。”时袅仁只是点了点头,他当然没时间和阳河去谈事情,这件事交给卫生部的办公室主任何平好了,“战俘营选在哪里?”

    “也在马袅那边。”马千瞩说,“马袅半岛现在是我们的前进基地了。何鸣把司令部都搬去了。”

    看来要赶快派人去马袅,时袅仁心想,不仅是要办理战俘营和野战医院的事情,也为着那里已经陆续聚集了几千人马,县里征调的劳工和民兵还在源源不断的向那里开去。万把人在这么个地方吃喝拉撒,天气又热,正是防疫的关键时刻。

    得安装几套净水设备,不然上万人马聚集在马袅,没有干净的饮水,马上就会爆发流行性肠炎甚至霍乱。时袅仁想,既然马督公说马袅将是一个基地,干脆直接上一套大型固定式净水设备好了。

    他又想到医士培训班还有二个月才能结业,不知道她们能不能赶上这次战役?不管能不能赶上,时袅仁决定到时候把所有的见习医士和护士学员全部拉到马袅去,来个以实战代替学习的方针。

    临高的中医现在已经全部被集中起来了,可以选调几个到马袅去服务。

    ……时袅仁原本有点困倦,事情想多了精神反倒来了。他考虑再三,觉得干脆让何平就不要回来了,把马袅这摊事情全部交给他。由负责这次作战的全部卫生协调工作。他虽然不懂医术,但是对卫生部的状况和工作流程很熟悉,协调办事会方便些。

    正在想这件事情,赵艳梅找他的来商量制药厂的增产计划药品方面,卫生部的库存数量相当充足,自从煤化厂投产之后粗制磺胺渐渐形成了稳定的供应。制药厂用粗制磺胺作为原料进一步提纯加工成口服剂和外用的消炎粉。春雷霉素和土霉素的土法制造也算初具规模,这使得最要紧的抗生素供应已经有了初步的保障。

    因为要打仗,赵艳梅的意思把工厂的产能的相当部分转为药械和急救药品的制造上。药棉、纱布、止血带、绷带、夹板之类的外科急救用品需求量会很大。酒精、消毒药品和生理盐水的储备量也必须增加。

    “这些东西虽然造起来容易,但是消耗大,没有一定的储备到时候会出现缺口。”赵艳梅说,“至少要按照救治敌我双方三千人次的标准进行准备,还有扩编的部队的急救包――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现在部队的保有量有多少?库存还有多少?”

    “陆军的急救包保有量大概在一万个。我们自己只有不到一千个库存了。”赵艳梅说,“其实有一部分急救包是早期制造的,不合标准。时间又长了,最好是回收处理掉。”

    这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