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临高启明-第1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我没地方找去。”邬徳无可奈何的说,“本地没有这玩意。”

    “要不开船去榆林港采矿吧。”吴南海说。他在通报上看到,田独附近发现有磷矿石。

    马千瞩摇头:“榆林那边磷矿石又不在海边,得深入内陆十来公里才行。没有道路,没有设备,没一个月根本运不回来。”

    “这样。”吴南海一脸失望,“能不能想想办法――先派一支小规模开采队去采个十来吨?”

    “这个――”马千瞩想了一想,需要磷的人家也不不止农委会,化工工业部、武器小组都和他提出过要磷矿石的提案。要大家都耐心等待开发田独还得半年。其他还好说,粮食问题可不好混啊。

    “我来问问资源部,有没有经济快捷的方法可以用。”马千瞩摇了摇桌子上的电话:

    “总机,我是计委,接第22办公室。”

    “要最快的解决办法就是去东沙岛,采鸟粪石。”远程勘探队接电话的是他们的秘书赵雪,“资源图上看,这里离东沙不远,岛上鸟粪石堆积如山,露天开采起来也容易。运一船回来够用了。”

    “要是有鸟粪石更好。”吴南海说。鸟粪石不仅富含磷元素,还含有氮和钾,是天然的复合肥。这下连钾肥都省了。

    “好,就出动海军吧。”马千瞩立刻拍板,“请海军人民委员陈海阳来。我们计划一下出动的船只。”

    吴南海简直受宠若惊,这办事效率,这种气魄,比起什么都要“讨论讨论,商量商量”的感觉要好多了。

    当下决定由镇海号出发去挖鸟粪石――所谓时不我待,派帆船得走十来天,混合动力船就方便多了。毕竟抢风航行是个技术活,穿越众里只有北美钱家兄弟那几个人还算比较老练――他们好歹玩过小型帆船。

    由林传清指挥的镇海号根据航线图很快就找到了东沙岛。这个岛屿宽约2。5公里,地势十分平坦,没有山峰,但长着很多椰子树。大量的海鸟在岛屿上空不断地盘旋起降。围绕着镇海的桅杆上下翻飞着,不时还给甲板上的水手们留下点“礼物”。

    “见鬼!”林传清骂道,吐了一口吐沫。他的帽子上已经受到了洗礼,渔民多少有些迷信,对这玩意觉得晦气。

    “鸟这么多,鸟粪石肯定不少。”兴致勃勃的白国士说道。

    “让你的鸟粪石见鬼去吧。”林传清给自己戴上了一顶草帽,“我怎么摊上这么一桩任务!”

    东沙岛的航线,渔民出身,外加当过多年偷渡蛇头的林传清不用航海图也知道在哪里,不过他过去从来不靠近这地方――上面有台湾的海军陆战队,来临检什么很麻烦,万一脾气不顺,以为你是搞间谍活动再赏你一串子弹就更倒胃口了。

    “水深8。3米,距离3链!”水手高声报告道。

    “减速,放下小艇,测水!”林传清吩咐道。于是几个水手便放下小船,向小岛划去。

    白国士说:“东沙岛有泻湖,不能直接把船开进去吗?”

    “太浅了。”林传清摇头,他虽然没去东沙岛,但是听人说过,东沙岛的泻湖很浅,“退潮的时候不到1米。进去就搁浅。”

    整个东沙岛呈现月牙形,面积在一平方公里左右,在岛屿的西部有一个泻湖。这个泻湖在退潮时深不及1米,出口处之宽度不过20米,几乎没有作为珊瑚岛锚地的价值。因为泻湖的开口极小,导致水量之交流很小,造成湖底的有机碎屑长期累积;整体而言,类似于沿岸之沼泽生态系统,而与常见的珊瑚岛上之那种水质清澈、珊瑚繁生的泻湖完全不一样。几个原本想享受下热带珊瑚岛风光的穿越众感到失望。

    船只在测水船的领航下,绕过岛屿西面。东沙岛实际上是一连串环礁中唯一露出水面的一座。整个东沙环礁的直径在20公里左右,船只可以驶入这个环礁湖停泊,不过这里因为缺少露出水面的珊瑚礁坝抵挡,作为港口避风价值有限。

    “停机!下锚!”林传清操纵船只尽量靠近岛岸,直到前龙骨都快擦底了才下锚。

    “装配浮桥!”林传清继续下达着命令。

    采挖鸟粪石需要搬运重物,而东沙岛上又没有可供大船停泊的泻湖,用小船往返效率太低,所以镇海上带了一组浮动栈桥,准备在沙滩和船只之间临时搭建。

    “岛上有人吗?要不要叫大家带武器?”白国士问林传清。他把自己的手枪装进了防水枪套。

    “应该没有。夏天不是捕鱼季节。渔民不会来这里。不过这里鲨鱼很多。”林传清说着举起个着个喇叭吼着:“大家要小心,海里鲨鱼很多!千万不要落水。受伤了马上就回大船上来,不要往海里撒尿!看到鲨鱼不要惊慌……”

    东沙岛本身的泻湖因为底部之有机碎屑丰富,当湖水往外流到附近的海域后,便形成摄食诱因,吸引鲨鱼这类依嗅觉猎食的生物循水流来到泻湖的附近。所以这里的鲨鱼密度特别大。除了鲨鱼之外,这里环礁湖里还有不少凶猛的掠食鱼类,攻击性和杀伤力也不容小觑。

    又有两艘小艇被放了下去,水手们从船体上解下浮桥,开始用铁链进行连接。林传清关照船上的海兵们荷枪实弹,在船两舷两侧警戒。每艘小艇上还配备了一名专门的防鲨手,带着鱼叉,手臂上穿着细铁环组成的锁子臂甲和手套。

    环礁湖里果然鲨鱼不少,而且种类繁多,在清澈的海水里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些海洋霸王在快活的游来游去。所有人都很紧张。紧张了动作就变形,浮动栈桥花了比平时多一倍的时间才搭建完成。将近一百米长的浮桥在海面上起伏波动,周围还不时可以看到露出水面的鲨鱼鳍,第一批经过浮桥登陆的人脸都白了。原本打算上岛看看的穿越众里有好几个干脆就不上去了。

    白国士因为有负责指点开采鸟粪石的任务,只好硬着头皮下了船,屏息凝神,战战兢兢的走过了浮桥,来到岛上。这里和他在地理学上学到过的东沙岛概况并无两样。

    整座岛地势东北部稍高,西南部稍低,中部低洼,平均海拔大约有五六米。最高的是东北部有十来米高。整个岛屿呈四周高中间低形态。中部低地就是淤浅的泻湖,约占全岛三分之一面积,湖口向西开口。

    (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三节 神秘的船() 
岛屿的东南部有些椰子树的分布,最近从榆林运回来的椰子已经让穿越众感到腻味了,所以对这可怜的资源不感兴趣。岛上荒烟漫草,以灌木为主,雪白的沙滩看起来有点热带小岛的感觉,只是上面堆满了各种被海水冲上的藻类。有的还颇有经济价值。不过这里离临高还是远了点,利用起来不方便。

    白国士带着几个人边走边搜索鸟粪石,很快就在泻湖边发现厚厚的鸟粪石的累积。这里在在春秋两季,湖旁有会大量的候鸟停留。这些长年累月的由过路的候鸟鸟粪累积作用生成的鸟粪石,在东沙岛上有六十万吨之多。

    此时是夏季,泻湖畔只有海鸥之之类的海鸟居停,空气散发着一股鱼腥的气味。这时候,天开始下雨了,白国士把冲锋衣的帽子戴上了――此时正是东沙群岛的雨季。

    “就是这里,”白国士用锤子敲打下一块来,确认了下,“这种石头,敲下来。”

    船上的水手、海兵,还有为这次采矿行动特别配置的劳工们纷纷冒雨登上东沙岛,用手工开凿的方式开采起鸟粪石来。

    鸟粪石的硬度不大,开采起来不费事。采下来的矿石被装在藤筐里运上镇海。在泻湖畔歇息的鸟群受了这番惊扰,顿时在岛屿的上空上下翻飞,咕咕乱叫了。

    白国士和随船来勘探的高晓松在岛屿上进行了一番考察。高晓松对东沙岛有很大的兴趣,不过他的出发点和白国士不同,他更看重东沙岛的战略位置。

    东沙群岛地处东亚至印度洋和亚、非、澳洲国际航线要冲,广州、香港至马尼拉或台湾高雄的航线由附近海域通过,具有重大航运意义。在20世纪,这里设置过气象站,建立过灯塔。海上力量部早就把这个岛屿视作前往台湾的中间环节之一,对它有浓厚的兴趣。陈海阳这次特意指派高晓松对这里进行考察。

    两个人在雨中一路逡巡,沿路发现了渔民留下的窝棚、晒架,现在是夏季,渔民们都撤回大陆去了,整个岛上空无一人。

    “有水井!”高晓松叫了出来。

    不远处,果然有水井的石栏圈。

    “没用的。”白国士摇头,“这种珊瑚岛上存不住淡水的。沙层里有淡水,但是很容易被海水渗透。井里的水应该比海水淡,勉强喝大概也能维生。”

    “太可惜了。”高晓松觉得遗憾,“我早听说东沙岛上有水井……”

    “好像除了永兴岛之外,南海诸岛上没有哪个有淡水资源可用。”白国士说,“要常驻的话要么安装制淡设备,要么就搞集雨系统――这里雨季时间不短,雨水储备起来的量还是很大的。”

    “淡水这么匮乏的话,不经过一番建设根本不可能派人常驻。”高晓松评估了下东沙岛的状况,“岛屿面积够大,可是船只缺少停泊的港湾。人员进出都不方便。最多作为前往台湾的临时休息站。”

    “快看!”白国士忽然叫了起来,猛拽了一下高晓松的胳膊。

    “什么事?”高晓松被吓了一跳,一惊一乍的做什么,这东沙岛上没什么危险的东西么。

    “这是什么?!”白国士的手指直指岛东南面的海域。

    乍一看什么也没有的海面上,有一个奇特的三角形的铁架子。露出水面还不到一米。现在是落潮才露出水面,海面上的波涛起伏,不仔细看还真不大容易发现。

    高晓松定睛一看,觉得非常的熟悉。

    “很象小型船只的桅杆……”高晓松迟疑了一下,他是海警出身,这玩意再熟悉不过,是典型的远洋渔船上的三脚架式桅杆。

    两个人顿时毛骨悚然。这个时空的哪来这样的桅杆?高晓松已经把手枪拔了出来。

    “别慌。”他沉声说,“岛上没人,这种地方也藏不了人的。我们过去看个究竟。”

    “好,好――”

    高晓松先用对讲机呼叫林传清,告诉他岛上可能有情况,要他注意观察周围环境。

    “什么情况?”林传清吃了一惊。

    “现在还不清楚。我和白国士过去调查一下再说。”

    “好,你们要小心。”

    “有情况我会开枪报警的。”高晓松看了下周围的环境,“我们要去的地点在岛东南端。”

    “明白。”

    两个人小心翼翼的走到距离铁架子最近的海角上,这里珊瑚礁卵石嶙峋,向海水里延伸下去。铁架子就在离开海角大约七八十米的环礁内。这会就更清楚了,除了锈迹斑斑,上面还缺少了些构件之外,这就是一个船只的三脚架桅杆。

    高晓松努力的往水下看,似乎在礁盘上有一艘船模模糊糊的影子――因为下雨,风浪很大,海水的透明度不高,看不仔细。

    “海面下象是有条船。”高晓松下了结论。

    “这……这……这是怎么一回事……”白国士的牙都在打颤了。显而易见,1629年不管是大明还是欧洲人,都没有装这种桅杆的船只。

    “你们这次行动的时候没有损失或者失踪的船只吗?”高晓松是跟踪形迹可疑的老婆,最后被骗到丰城轮上的,所以迄今对整个行动所知甚少。

    “没有。”白国士很肯定说,“穿越虫洞的时候,没有损失一艘船。现在一艘不少都停在博铺港里。”

    “那可就奇怪了――”高晓松自然明白其中的严重性。如果这的确是艘20世纪的现代化渔船,那么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不属于这个时空的人到来了。

    雨越下越大,还伴随着强烈的东风。波涛涌动着,拍打着海角。两个人呆立着,有些不知所措。

    “是不是马上向执委会汇报。”

    “不忙。”高晓松定了定神,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我们先找个地方避避雨,顺便和林船长说一下,大家商量商量怎么办。要汇报不能就说有个三脚架桅杆。”

    “好,就听你的。”白国士大声说着,两个人从海角返了回来。岛上无遮无掩的,完全没有地方避雨,只好一路小跑到渔民的棚架下躲躲,棚架其实也是千疮百孔,聊胜于无而已。因为大雨干扰,对讲机也叫不通,两个人只好裹紧冲锋衣,坐等雨停。

    白国士看着棚架外面排山倒海一样的豪雨和海面上涌动的波浪,心里产生了恐惧感“高教导员。”高晓松过去是海警的教导员,大家就都这么尊称他了,“你说这船上的人会不会还在不在岛上?”

    “东沙岛这个地方虽然不算太小,但是也没什么能藏人的地方。”高晓松说,“我们刚才沿路走过来也没见到新鲜的人类活动迹象,应该是不在了。”他接着宽慰白国士,“说不定根本就不是船。”

    “最好这样。”白国士嘀咕了一声,心里惴惴不安的厉害。他宁可面对一群本时空的海盗,也不想遇到一个不在册的穿越者。如果这个人现在出现在白国士面前,他会毫不犹豫的一枪打他个脑袋开花,外加补上七八抢――不管这个人是男人、女人还是孩子,无论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别太担心了,就算是船也可能也就是一艘空船,无意间被卷入虫洞的。”高晓松看他的紧张过度,有些神经质了,赶紧安慰他。

    “我们穿越的地点在琼州海峡,这里可是东沙岛啊。”

    “这个,”高晓松把积在衣襟上的雨水倒掉,“或许是什么时空扰动吧……”

    雨停了之后,林传清被喊到了岛上,听高晓松介绍完情况,又被带到海角上去看那个奇怪的铁架。

    林传清的脸都白了:“这种桅杆我熟悉……美国西海岸的远洋渔轮常用这种形制的桅杆。”

    “这么说可能还是美国船?”

    “很有可能。”林传清当过美国渔民,他的话自然可信度很高,“要能过去看看就好了。水不深吧?”

    “大概有8米。”高晓松说。

    “直接潜水下去看看就好。”林传清虽然这么说,还是面露难色。8米深,对他和高晓松来说都不算什么,没潜水设备一个猛子扎下去就行。问题是这里到处是优哉游哉的鲨鱼,和鲨鱼共泳这个勇气他可没有。

    “计委仓库好像有潜水设备,还有防鲨服、驱鲨剂什么的,不过镇海号上没有。”

    三个人商量了下,决定先对整个东沙岛进行一次地毯式的搜索,如果船上的人真还滞留在岛上,就把他们找出来。

    “岛上应该没有人,”高晓松说,“不过以防万一。”

    不管是不是能找到人。这个情况必需对外封锁消息,除了他们之外,镇海号的上的其他人一律不告知。等采完鸟粪石后回去直接向执委会汇报当下命令挖鸟粪的行动暂停,全船进入一级戒备,镇海号的上各个角落都布上了岗哨,然后开始对全岛进行地毯式的搜索。

    “如果发现人就尽量抓活得。”高晓松命令。

    (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五节 南宝公路() 
邬徳回到执委会会议室:“这下得二十天时间才能到货!吴南海肯定有意见。”

    “有意见也没办法。从南宝到百仞,按古代标准路可不近,南宝本身就是丘陵,路不好走”马千瞩看了半天地图,“干脆把明年准备修通去南宝的简易公路提前实施好了。一时间的紧急征用可以叫各村送来,长期要利用那里的资源,就非得有公路不可。”

    南宝地区是临高矿产资源比较集中的地方,包括褐煤、褐铁矿、泥炭、高岭土、石灰石等等,黎区许多农林资源和钨矿。对穿越集团的工农业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但是因为长期交通不便,加上南宝附近还有一处明军的卫所城,穿越集团与南宝的联系很弱,目前为止,只有勘探队、剿匪支队和前往黎区的贸易商队到过那里。修公路对不仅利用当地的资源有极大的好处,还能进一步加强与临高黎区的联系。眼下因为道路不便,每二三个月才派出一支贸易队到那南峒去。黎峒的物资很难得到充分的利用,对黎区的渗透控制也不够。

    “我赞成修公路。”邬徳说:“要不然这种征发常态化了就是极大的苛政。我和当地的父老也经常接触,感觉老百姓最怕无穷无尽的差役。这个我能理解,农村最要紧的就是丁壮,家里没个壮劳力简直就象塌天了一样。有了公路来回就便捷多了,还可以用车辆运输物资,提高运输效率。”

    去南宝按照现代标准距离不远,从百仞城出发,沿着文澜河上溯,走s306公路,经过临高县城,一直往南进入丘陵地区,不多久就是现代的南宝镇所在地了。全程不到31公里。只不过是汽车20~30分钟的路程,但是在本时空,这就够走二三天了。荒野里的土路,各村要把煤炭送来,靠肩挑手推,消耗的劳动力可想而知了。

    他敲了一下桌子上的铃铛。一个年轻的十五六岁的男孩,出现在办公室门口。他穿着黑色土布做的立领学生装,胸口还戴着一个木制出入铭牌。

    “您叫我吗?首长。”男孩子态度恭谨,说着不大流利的普通话。

    “请交通人民委员、建筑总公司经理到我办公室来。”马千瞩威严的说。

    “马上就办,首长!”男孩子严肃的来个点头礼,转身走了出去。

    这办公室礼节教育的还不错。马千瞩很欣赏苏联电影里领导人办公室里的上下级礼节关系――严肃、正式,透着苏维埃式的一丝不苟。

    男孩子叫侯闻永,是和姐姐一起被广州站收容来的孤儿。因为姐弟俩人的文化底子不错,姐姐进了卫生部现在正在接受护理学习;侯闻永在国民学校很快就通过了乙种文凭的考试,正好办公厅需要给各部门增加一批可靠的行政练习生供役使,侯闻永在通过政治保卫总署的政审之后就被军政学校录取,每周在学校学习三天,在计委工作三天。

    交通人民委员单道谦正在博铺的轨道调度中心绞尽脑汁的设计铁路运行闭塞方案,整个博铺地区的轨道铺设的相当密集,单靠原本简陋的旗语调度效率过于低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