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临高启明-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胆子也太小了吧?”李海平不满了,“算了,哥哥我留下来帮你镇着。我左手一支56半,右手一支glock,看哪个不开眼的海盗来,哥哥抓来了排成队给你菊暴。”众人大笑。

    崔云红对这种玩笑很不喜欢,但是知道李海平也算是好意。只好隐忍不发。

    王洛宾笑了笑:“根据情报的显示,没理由认为海盗会来昌化。昌化这个地方有什么可抢的?”

    当下又讨论了一番,决定船队在这里休整二天,集中力量修筑营地,同时开采一批石英砂带走。

    两艘船调整了下船位,以便尽可能的靠近岸边,王洛宾、李海平、慕敏、崔云红等人带着30多名士兵乘小艇上了岸,找了一处村落进去打听。村里的居民看到他们模样古怪,都有疑虑之色,倒也没有逃走,熊卜佑换了几种方言沟通了一番,得知乌泥港因为早年间昌化江发大水,田地冲毁很多,港口淤积的很厉害,早就不能进出海船了,所以三家港这里成了县内商民出入的主要港口。可是这里距离县城又远又隔着江,很不方便。县城附近老百姓都叫苦连天。至于那片废墟,过去的确是明军的一个营垒,但是已经废弃很久了。

    勘测队对周围地形探勘了一遍,决定就在三家港的明军废垒上修建营地,根据勘测队员的现场勘探,这里有一口淡水井,地基是现成的,原址上还有不少石头可用。

    王洛宾下令:“把底舱的压舱石都取出来当建筑材料,换石英砂压舱。”这么好的石英砂,不拿回去简直就是罪过,反正是压舱,不占货运空间。

    于是全体出动,拿出了锄头和抬土筐,就这样在沙滩上挖掘起来。村里的百姓看得稀奇,这群人别得不干,就在那里挖满地都有的砂子,难道是什么宝贝?有年轻人便来打听,熊卜佑立马招起工人来,现场拿出的白糖、食盐和缝衣针之类的东西,立马让村里的壮劳力们都涌了出来。不多会,雪白的沙滩上已经被挖得七零八落,两条船的压舱货也都一口袋一口袋的石英砂。

    营地事关重大,海兵们一律自己动手。出发前已经预期到可能会在当地修筑一些永久性半永久性的建筑,所以船上带了部分水泥、铁材、木结构型材和五金件,各种工具也准备齐全。由黄爪子这个半吊子木匠当施工员,借助滑车起吊施工。到傍晚时分,昌化营地已经落成了一多半了。黄爪子首先修复了保存情况比较好的几栋房屋,补好外墙,用帐篷加上了屋顶。营地的外围墙原本有一丈高,塌毁的比较厉害,又被附近村民拆毁了不少,全部修复很难,只把围墙修到胸口高,上面架设了许多新做的栅栏。

    营地的面积大为缩小,毕竟这里只能留下很少的人员守卫,大了难以控制。最终的营地只包含用一道胸墙环绕起来的三栋房屋和一口水井。原本整个明军营地的外围还有一道壕沟,已经淤积到几乎看不出来了,也就没有再恢复。

    王洛宾将这个地方命名为昌化堡。既然李海平主动请缨,就由他出任昌化堡的第一任指挥官。留守队由二个海兵班组成,船队留下了够用四十天的食物,还有许多弹药和手榴弹。除了李海平之外,被留下的穿越众还有去石碌勘探的勘探队和若干名外事部和情报委员会的人。

    因为不知道这里未来的开发前景如何,新生的昌化堡的条件是很艰苦的,唯一称得上现代化的东西就是一台15w电台和配套的手摇发电机。几个人孤悬异地,电台就是生命线。

    “这里离临高不远。”王洛宾临出发前嘱咐道,“你们每天都要向总台呼叫,保持联系。万一有什么问题,博铺出动快艇过来,24小时肯定会来救援。”

    “没问题。”李海平说得信心满满,其实心里暗暗叫苦,他倒不是怕有什么危险,而是几个人被丢在这海岸上,过要啥没啥的过原始生活,一到晚上连个电灯都没有,这滋味可太难受了。

    “我们最多二十天可以回到临高,到第三十天肯定会派船回来。你们要注意安全,确保勘探人员的行动。尽量不要和当地人发生冲突。”王洛宾嘱咐道。

    “明白的。你放心好了。”

    第二天,修房子和挖矿的工作继续进行,由慕敏、熊卜佑等外事部门的人带队,一行人全部换上了当地人的衣服,背着几个背篓,里面装了些日用杂货。特侦队派了几个人在后面尾随保护。

    昌化县对他们的到来简直可以说风波不起。比起d日在临高又是起烽火,又是来乡勇的,这里简直就是不设防的――路上几乎看不到行人。一众人沿着道路前进,昌化江的河道在此时干涸成一段一段,河床上到处都有露出的沙地可以通行。这里是典型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属于整个海南最热的地方,现在才交三月,气温已经在三十摄氏度上下了,一行人走不了多远已经大汗淋漓了。

    “又干又热,简直和非洲一样了。”慕敏怕晒黑,穿了一身侾黎女子常穿的青色花桶。拿个手帕把自己的脑袋包裹的严严实实,又戴了顶草帽。衣服穿得严严实实,自然最热。

    这里的海沙原地带从海边一直向内陆,到处可见沙丘。期间有海水侵入形成的河汊。大树几乎看不到,但是各种灌木丰茂,嫩叶丛丛。不时可以看到山羊在乱石沙堆间寻觅嫩草。

    “昌化乳羊,好吃啊――”熊卜佑又想起了吃。

    “羊肉?”

    (未完待续)

第三十节 前往石碌() 
“昌化这地方养羊是有名的。”熊卜佑对海南的名吃是了如指掌,“就象临高乳猪那么有名。”他砸吧了下嘴,贪婪的看着正在啃食灌木的小山羊。昌化沿海沙丘多,灌木茂密,还有许多天然的香草药草,植物富含矿物质和盐分。著名的昌化羊就是吃这样的天然饲料长大的,滋味也就可想而知了。

    “要不打一头开开荤。”黄爪子已经跃跃欲试了。

    “看模样都是农家养的,打了不好,想吃买一头就是了。”

    “说得起劲,谁会宰羊?”

    “宰羊小意思。”黄爪子很有信心,“以前我收拾过野兔。”

    大家一路讨论着野兔和山羊之间的屠宰经验能否共用着来到了昌化县大门外。昌化县城的正式名称是昌化千户所城,从这名子大家也知道县衙只不过是借地方办公而已,大明军队才是这城市的真正主人。

    城池不大,和临高的规模差不多,看上去城墙有三米高。通体包砖,大明的城市防御建设在硬件方面还是做的很到位的。软件方面就不大行:城门洞开,门口除了两个大约算是衙役或者哨兵之类的人物坐着别无任何警戒措施。

    熊卜佑抬头一看,此门名曰:“镇海”,笑着对大伙说:“这门还真是应景。这是欢迎我们呢。”

    给看门的几个铜板,一众人顺利进城,城内比临高更加寥落。昌化全县才六百多户,其中一半是军户。县城里的连二百户人家都没有,所谓的县城,不过是这群顶着军人头衔种地的农民的大村寨而已。自然也没成气候的商业,只有个修修农具的铁匠铺,二个杂货铺,虽然大家已经从临高知道了海南的城市商业大体是什么模样,但是看到如此萧条的县城,还是兴味索然。

    “好不公平啊。”叶雨茗喃喃自语。

    “?”旁人纳闷。

    “别得穿越者怎么随随便便都能从一个县城里赚到几十万银子呢?我们――我们――”他指了下满地都是尘土和垃圾的昌化县街道,“这地方连一百个铜板都没有啊!”

    扑克脸的方敬涵说:“这地方让我有看西部片的感觉。”他的行李里居然还有一个录音机,说是准备做田野调查用。

    熊卜佑试图和当地人沟通,发现他的语言才能完全失效。这里说得既不是粤语系的海南话,也不是福建射耕人说的闽南话,更非他最擅长的临高话。而是一种相当奇怪的方言。

    “这是军话!”方敬涵听了一会明白过来,“昌化这地方语言很杂,一大方言就是军话。”

    于是交流的任务就交给了他,但是方敬涵只能大体听明白对方的意思,并不会说,交流起来只能比划。

    最后在当地人的指路下,他们终于在县大街上找到了一家还算有些规模的铺子。是家货栈,挂得字号还是广州的。

    广州的客商在这里做什么买卖?熊卜佑到柜台上打听了下,这个掌柜倒是货真价实的广东人,姓钱。正苦于一个人呆在这荒蛮的小城,连说话的人都找不到没几个。忽然来了一群能说广东话的陌生商贩,顿时精神振奋,非拉着大家聊天,又叫个小伙计端凉茶来。众人走得也热了,正好歇脚顺道打听消息。

    原来这个货栈是专门收购本地的皂角、药材和山羊的。广州城里的不少大户都喜欢这里的羊,老板看买卖好,就专门派人在这里坐庄收购。

    熊卜佑装作是第一次来昌化,准备去黎区贩货的小商贩,打听这里情形如何?

    钱掌柜说这里还算太平,海盗很少上昌化来,来了最多也就是在岸边打点水,抢几头羊什么的。县城周围的水田都是千户所的,千户所虽然破败不堪,好歹也能拉起二三百人的队伍,所以海盗等闲也不到县城附近来。

    至于黎区,钱掌柜说地形太过崎岖,这里山多石头多,还有许多恶疾,一般人不大愿意上黎区去。黎人半月一个月的就结伴进城来卖点土产什么的。总得还是挺太平的,没听说有抢劫杀害汉人商贩的事。

    钱掌柜好奇的问他们是哪里来。听说他们是临高来得,掌柜并没有显示出太多的惊讶――这让穿越者们充分领教了过去的消息传送速度之慢,他们在临高闹得风生水起,不到200公里外的昌化居然一无所知。后来他们知道钱掌柜的老板半年才从广州派船来一次昌化。

    看到穿越者拿出的食盐、白糖、缝衣针、烧酒和其他五金小杂货,钱掌柜的眼睛都直了。白糖和烧酒之类的享用品,本地已经缺货很久了。当下就要求买几十斤白糖和烧酒。他用黎人喜欢的钩刀和铁农具作为交换。

    穿越者乘机要求他介绍个向导,钱掌柜满口答应。

    “这事容易,我给你找个人。”

    勘探队达成了目的之后回到镇海号上汇报了情况。船上又卸下了一批用来贸易的商品。

    第二天一早,船队启航,继续他们的旅程,崔云红为首的的勘探队一行人早上吃过早饭,带上装备货物,便往江边与向导汇合。钱掌柜找来的向导是他货栈里的伙计。黎人虽然不是吃人生番,但是黎区山高林密,气候多变野兽蛇虫出没,又有种种瘴疠,汉人往往视为畏途。一般人前往黎区,都要请“熟黎”做向导。

    这个伙计虽是个汉人,母亲却是本地的美孚黎。本姓王。昌化自古就是汉黎通婚比较多的县份。象这样的汉黎混血儿是很多的。向导不但精通美孚黎的语言。而且其舅舅家就住在昌华江中游。道路人情都很熟悉。是个极合适的人选。因为从小学徒当伙计的缘故,虽不过十**岁,人情世故极为熟焾。开口就带三分笑。眼见这群人一行十来个,虽然穿着汉人的衣服,男人却个个是光头,居然还有个侾黎女子混迹其中。每个人都背着大筐,筐子上多半还有一根用布包裹的长棍,不由得纳罕。

    勘探队自然不能说他们是去找铁矿的,便说说自己这伙人是去黎区收购药材的,崔云红便要先给向导工钱,向导说不必,等回来了再给也不迟。只要他们先给一斤白糖,让他拿回家去给家人尝尝新就是――此地白糖是很稀罕的东西。

    准备妥帖,一众人上午出发,沿着昌化江向上游而去。

    出发之后,众人才发觉请向导的决定是多么英明。在这荒芜的土地上,几乎没有可以称之为地标的东西,昌化江的是条枯丰水季落差特别巨大的河流,这使得在旱季要寻找它的真正河道变得很麻烦,雨季冲出的河道不但宽而且十分散漫。星星点点的积水潭和径流随处可见。

    崔云红一路上用指北针和地图不断的核实队伍行进的方向是否准确。他们的第一个目标点是找到石碌河。这条昌化江的支流在地图上显示是在距离昌化江入海口上游四十公里左右的地方,找到这条河之后再溯流而上,走上二十公里左右就是石碌矿山了。

    显然旅程是不会轻松的。特别是背着许多装备还有大量的商品的情况下,这段路程就更加艰难了。唯一的指望就是越往上游走,水量会增加,能够行船就轻松了――就算没有船,造一艘竹筏也是容易的事情。

    走了十多里路,眼见江中水势略大,沙丘亦越来越少了。知道已近内陆地区。地形愈发崎岖。两岸多半是丘陵,起起伏伏的,森林植被并不是茂密,许多地方裸露着大面积的山石砂岩。崔云红眼看这里的丘陵很多都是含有大量粘土的石灰石,这种石灰石不需要配料就可以直接烧制高质量的水泥,所以又俗称“水泥岩”。不由得心中暗喜,这里可以建设成穿越国的水泥工业基地了。

    崔云红不知道在另一个时空,海南高级水泥往往是采用昌化的石灰石烧制的。

    山丘与河岸之间,有零星的平地,不少都被开垦成了水旱田地。那些没开垦的地方,是大片的荒芜的草地。期间散落着一些村寨。向导说这些都是汉人的或者汉黎杂居的村落。崔云红见这些村落并无特殊之处,只让测绘队的人在地图上标记下规模和位置就算了。

    测量队的人一路走,一路在地图上绘制着路线,遇到的居民点和可取用淡水的地方的,在地形变化特别大的地方还加以重新测量。这些数据都是未来开发道路的依据。

    向导见他们一路上并不急于赶路,走不了多会就要停下来写写画画,还有人扛着杠子、箱子什么的到处乱转,不知道在鼓捣什么。不由感到奇怪,便对崔云红道:“掌柜的,这么走着得好几天才能到黎寨。”

    崔云红只得编造说他们这是在寻草药。这番话小伙子自然不大相信信。不过能不在那沉闷无比的货栈里干活,出来转转也是难得的休息,多走几天倒也不在意。当下不再多问。

    (未完待续)

第三十一节 黎寨() 
第三天,勘探队来到了昌化江中游的一个黎寨,这里就是向导的母舅所在的寨子。勘探队决定在这里歇脚,打听下面的路程情况,再找个向导。王伙计对过了黎寨之后的道路就不甚熟悉了。

    这个黎寨和慕敏见过的临高的黎寨完全不一样。如果不是门口的文面的黎族妇女和他们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还真得很难和本地一般的汉族村落相区别。

    这里的村寨很大,将近百余户人家,房屋罗列整齐。村外的河畔平地尽数开肯成了水田植水稻,不象其他地方的黎族那样种“山栏”,看得出无论是生活水平和农业生产都要高出其他黎人一些,仔细看的话,就是美孚黎的房屋虽然是汉式的,却比汉人的房屋要建造的简陋些。这里男人都梳一个发髻在脑后,戴耳环,女人用黑白相间的布巾缠头,不分男女都穿一种黑色的对襟无纽上衣。

    “美孚黎的来源是挺有意思,”方敬涵说,“据我看的一些资料推测说:他们很可能是先秦两汉时期最早来海南岛的一股汉人移民的后裔。”

    美孚黎的名称也透露出了他们是岛上的后来者,“美孚”是他们的自称,意思是“住在下路的客人”,显然他们的到来要晚于其他黎人。美孚黎在昌化江两岸占有较好的田地,能够种植水稻,不种“山栏”。纺织技术也优于其他黎人。过去的民族学调查中还发现,他们的织布机非常类似汉代的中原的同类机型。美孚黎的原始公社成分很少,社会差异明显,有祠堂,修族谱,排班辈,宗族间还有矛盾。

    叶雨茗说:“那他们一定会说汉语了?”

    “两汉的汉语?够呛!”熊卜佑说。

    “这只是一种推测,也可能是大陆上已经汉化的其他民族的后裔。再说了,人就是真得汉人的后裔,也不见得就会说汉语啊。”

    “想不到你对黎族还挺熟悉的。”慕敏有些惭愧,自己可是标准的黎族,但是论到对本族的认识,远不如这个大学毕业生知道的多。

    “这也算是一门课程。”方敬涵有些不好意思,“专业里要用的东西。我是学社会学的。”

    “这专业听起来很……很厉害。”慕敏想了半天才想出这么个形容词,“可以搞民族学研究什么的。”

    “我们一个专业四个班,每个班四十个人。一界就是一百六十。全国开这个专业的本科院校起码也有二三十个,我上哪研究去啊。”方敬涵一脸苦笑,“所以就――”

    方敬涵说着,心里又是一阵隐痛。全新的开始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忍受了几个月的辛劳之后,他再次发现自己不是主角,穿越团队里人才济济,硕士能编连,博士可成排,海龟无数,连在米国打炮开飞机的衙内都有,自己这号人,到现在还是个基本群众。最后被作为“废材”给丢到了勘探队里。

    “要不以后你就跟我干吧!”慕敏大大咧咧的一挥手,“我的黎苗事务办公室缺人。”

    “喂喂,老大,你挖人也稍微背着人点成不?”崔云红笑道,“当我不存在啊。”

    “我说的是事实。就这么办了,回去就办手续。”

    说笑着转过河湾,前边山坡上一片房舍,向导道:“前边就是堑对寨了,是我舅舅家。”言辞中颇为亲热。

    望坡跑死马。虽说黎寨近在眼前,还是足足又走了半个多小时才到,这里河水已丰,水很浅,但是清澈见底,岸边满是高大的乔木。走近了见树枝下都挂着累累的大豆荚。慕敏大为好奇,忙叫众人看。

    崔云红笑了:“这是皂角树,有什么稀罕的。我们家乡下村边多的是。”

    “就是天然皂角洗发露那个?”慕敏对皂角的印象只有这些。

    “对,皂角过去是天然肥皂。洗衣服、洗澡都不错。”崔云红停下来看了下,这片皂角林从岸边一直长到丘陵的坡地上,少说有三五十亩。真是一片极好的资源。

    叶雨茗说:“这资源对我们没什么用。一搞到椰子油就能出肥皂了。”

    “皂角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